(社会学专业论文)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后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之一。总体而言,后现代主义特 征包括:解构、去中心、去权威、非同一性、多元共生、折衷主义、否定权威、蔑视限制 等等。从某种意义上,后现代时期,是一个信息、电脑、数字化的年代。而网络的出现正 标志着电子数字时代的到来。可以说,网络社会处处演绎着这些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网络社会发展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它使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 别更加明显了。作为后工业社会的标志之一,网络社会也许是后现代社会状态的最完美的 说明书。 而从学术理论视角分析,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确实给描述和解释以 往社会的经典社会学理论带来了挑战。但经典社会学理论仍不会被完全摒弃,关键在于怎 样将经典社会学理论准确应用到网络社会中。而且,所有新的哲学理论都是在对经典理论 继承和挑战之后提出的,所以, 我们只有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经典社会学理论,才有可构建 出网络社会的社会学理论。 可以说,网络社会所表现的后现代性特征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必须在后现代 主义视野中审视网络社会,化而用之,凭风御空。当然,以后现代视野来研究网络社会,必 须用科学的眼光来对待,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引导网络文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在不断完善与超越中取得理想的成效。 总之,网络社会特性同后现代主义的主张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处于一个崭新时代的网 络社会,需要有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去说明与阐述。因此,本文试图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 存在方式的网络社会对经典社会学的继承、挑战和超越,以及其后现代特性进行全面地剖 析,力图从总体上概括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本质特征及其价取值向,使我们更清楚认识网 络社会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社会;后现代主义;现实社会;数字化 abstract postmodernism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ultural thoughts in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general, postmodern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deconstruction, de-centre, de-power, non-identity, pluralistic symbiosis, eclecticism, negation of power, contempt for restriction, and so on. in certain meaning, the stage of postmodernism is the age of information, computer, and digitiza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internet has just been the symbol of the start of digital age. in other words, cybersociety has been deducing these typical postmodern characteristics everywhere. the development of cybersociety happens to have the same view with the thought being advocated by postmodernism, which makes it more different between postmodernism and modernism. as one of the signs of post-industrialized society, cybersociety might be the most perfect brochure for postmodern social situ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nalyzed in the view of academic theory, as a new kind of social subsistence, cybersociety indeed challenges classical theories made use of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previous society. it is a key question that how to apply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ies explaining correctly to cybersociety. moreover, every new theory has been raised when had being inherited classical theories. therefore, only if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ies are mastered much better is cybersocial sociological theories constructed. in addition, it is an inevitable fact that postmodern characteristics expressed by cybersociety, which should be in the sight of postmodernism, and could be applied to real society. nevertheless, the research of cybersociety by the view of postmodernism should be viewed with scientific sight, bases on cultural linguistic of china, and leads cyberculture to the right way, finally makes ideal effect in improvement and transcendency. all in all, cybersocial features has the consistency with the claim of postmodernism, and need new opinions and theories to explain. therefore, this thesis intends to generalize in general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make it clear the relationship of cybersociety and postmodern culture. keywords:cybersociety; postmodernism; digitization; real society 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34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9 年 5 月 15 日 引言 1 引 言 引 言 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几乎影响了包括建筑学、美学、伦 理学、哲学、社会学等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它以一种有悖于现代性的思维方式, 对各种现代主义性质的话语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彻底的颠覆。它以反对权威、反对 主体、反对理性为主要的关注点,具有与现代性截然不同的特性,它反对主体化、 绝对化、中心化,倡导非主体化、非绝对化、非中心化,提倡用零散的、支离破碎 的、叙述的、多样的形式来认识事物。 因而,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的批判、消 解和颠覆是彻底的,并与现代主义形成划清了界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思潮 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后现代主义的观念渗 透到了社会中的各个行业和领域。 而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个人电脑的电子时代,麦克鲁汉就强调电子技术本身对整 个文明/文化决定性的影响。印刷技术即是现代文化的象征,而电子技术则是后现代 文化的代表 。他预言式的宣告“现代”思想的破产,电子“后现代”的来临。他认 为,原先的社会使地球上的“村落” “都市化”由分散走向集中,电视等电子技 术实施着反“都市化”,即消解集权的“重新村落化” 。不仅麦克鲁汉而且包括一些 后现代主义者都将电视、电脑统称为后现代技术。但其后人们发现的是,以电视为代 表的电子技术不仅没有消解中心,反而强化了电视台等传播机构的集权和垄断。从某 种意义上说,电视虽然呈现出后现代的某些特点,但只有由电脑技术支撑的网络社会 的出现,才最为充分地显现后现代的真正来临。 此后,国外在网络文化方面的研究逐渐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研究成果,如德国的 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文化学派、当代西方网络社会理论以及美国的詹姆逊等所阐 述的理论及观点,以及众多西方学者对网络社会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的成果,都可 以作为我们研究网络社会之借鉴。 与此同时, 网络社会一经出现就进入到诸多后现代哲人的视野中。 专门写过 “后 现代主义”专著的就有利奥塔、哈桑等后现代主义学者,他们也论及到电脑网络文 化的后现代特征问题。法国当代思想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创导者利奥塔认为后现 代社会就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社会,在这一社会里的知识领域及其话语要受到计算机 美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加马歇尔麦克鲁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 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2 编程及其语言、信息数据库、远程信息等影响,造成知识文本及其话语要被编程为 计算机语言、被数字化。因而,这成为利奥塔在论述后现代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 他不仅肯定了计算机给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积极的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 工具,还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像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连结起来的节点,计算机化 还促进了后现代社会具有便利、快捷的特点。鲍德里亚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具 有模拟、符码特点的社会,这是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社会,虚拟是因为以前的标记 符号都与客体相符,但是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存的现象都是对真实的拷贝(如我们 现代流行的话语:山寨、草根等概念)。而电脑网络所形成的自己的语言和环境就 是对现实社会的拷贝,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通过编程使人们在电脑中看 到同样的真实社会。 进入 21 世纪,网络已无孔不入,已成为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攫取、 商业交易、人际交往均可在网络中完成。网络社会已成为勿庸质疑的存在,且越来 越如现实社会般真实、全面!随之而来的是传媒中连篇累牍的报道:网上诈骗、虚 假资讯。网络社会理论的建立与完善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网络社会的剖析 解构入手,探讨网络社会基本理论,充实经典社会学理论,为人们在现实的网络社 会中如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一定的指导。 第一章 网络社会理论内涵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继承和挑战 3 第一章 网络社会理论内涵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继承和挑战 第一章 网络社会理论内涵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继承和挑战 1996 年,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撰写出版了网络社会的崛起 一书, 安东尼.吉登斯在书评中推崇“本书之于信息化社会,犹如一个世纪前马克斯.韦伯 的经济与社会之于工业社会” 。 网络社会的崛起标志着网络社会学作为一门 独立学科的诞生。之后,一些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与模式已经无法合理地诠释新兴的 网络社会了,这就使那些传统经典社会学理论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冲击与挑战。网络 社会就像一部解构的机器,在网络虚拟世界,传统社会学中的许多经典理论与原理 均被颠覆与解构,许多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似乎已无法解释新的社会现象。 11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 11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 在当今社会,网络以及他的社会化的进程以迅猛的速度和广度发展起来。在更 大意义上,这个进程造成了人类的新的社会生存形态和生活形式。所谓“数字化生 存”就是一种全新的生存形态。“基于网络空间的新生活”,因此而成为现代社会 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这种新的社会生活形式,我们可称之为“网络社会”。这 种新的社会生活形式与现实社会相比显然已有很大不同。这种新的社会生活形式确 实以其与传统意识上所理解的现实社会概念的不合显示出它这种现实性的具有的特 殊性。 1.1.1 网络社会特殊的现实性 1.1.1 网络社会特殊的现实性 在信息技术爆炸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网络技术,为人类生活建立了一种新的社 会生活方式。我们称其为网络社会。这种网络社会以个体人为主体,由现实社会中 个体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和交往而形成、存在与发展。因此,与现实社会一样, 不管网络社会的外在形式如何多样化,其本质仍然是个体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 所以,网络社会终究还是属于社会生活。虽然它采取了与我们传统社会生活形 式非常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它的本质、形式、主体都是步入社会化进程的。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网络社会不是在社会生活之外的非社会形式,它是社会生活的 一种形式,或者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新形式和新表现,它仍然属于社会生活的范畴的。 所以我们说,网络社会具有与现实社会相同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因此我们需要论证 的,不是网络社会是否真实存在,或者是否具有现实性,而是网络社会的现实性是 否具有特殊之处。 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4 倘若说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日常社会可定义为现实社会,那么相对应的,现 在我们所探讨的这种基于网络空间的新的社会生活形式就是网络社会。尽管我们通 常把现实社会定义为“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但却忽视了之前的“不管形式怎样” 这一关键前提。以致于在新的社会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对其认识会出现种种迷 惑不解。总之,无论基于何种形式,社会都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而且任何社会 形式都具有现实性,包括网络社会也概莫能外。 1.1.2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1.1.2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如果以前还可以说,没有传统所谓现实社会就没有网络社会,那么现在也可以 说,没有网络社会同样没有现实社会。传统所称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正处在一个经 常而复杂的联结和互动之中,集中体现在两者互为基础,互为前提。在现代社会, 离开了网络社会,所谓现实社会的宏大架构都会有崩塌的危险。因此,关于网络社 会的虚拟现实的认识,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具着重大的实践价值,是一个现实 中的重大理论主题。 研究二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网络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模拟,但 是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虚拟表现,它来源与现实社会,因而具有现实性。但是, 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对网络社会有着误解,认为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有着明显的区 别和清晰的界限,甚至用现实生活中的习俗规范套用到网络社会中加以规范和评价, 最终无法解释清楚。还有些人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割裂了 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是却要用现实社会的规范来约束网络社会,是一种自相矛盾的 错误观点。诚然,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有着共同适用的规范和准则,但是还有各自 特点的原则,因此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原则才能更正确的了解和把握二 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这一点,对更好的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1.2 网络社会: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继承和挑战 1.2 网络社会: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继承和挑战 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讲,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网络社会也渗透到 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处,因此这种触及到新的网络社会学领域,所有必将对传统的 社会学理论造成了新的挑战,会突破传统理论的论述范围,甚至会对传统的理论进 行批判和颠覆。而从社会形态角度来说,会造成对传统理论所划分的社会形态造成 新的挑战。如马克思将社会划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 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那么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一种新的划分社会形态的方式将 第一章 网络社会理论内涵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继承和挑战 5 会出现,随之而来,也会影响社会个体交往模式发生变化。因此,这既会参考传统 社会形态理论的划分模式,又挑战了传统的划分模式。 1.2.1 微观社会学理论领域 1.2.1 微观社会学理论领域 众所周知,微观社会学理论以社会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如斯宾塞将社会的发展 同生物体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认为社会发展和生物体发展一样,经历着由简单到复 杂的过程。可见,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社会学理论所诠释的是以“个体”为 中心所涉及的问题,而网络社会也重视着个体。网络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网络社会 中的交往形式也是由个体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但是网络社会中个体的存在方式不同 于传统社会中个体的存在方式,因而前者个体之间互动模式不同于后者的互动模式。 由于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对个体的塑造,因此网络中个体之间的互动 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以前的社会中,这一学习的过程自然是个体学习由比自 己年长的人形成和制订的习惯、制度、规范并把它们内化进自己人格结构的过程, 是向比自己年长的人学习。然而网民的平均年龄在 25 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是年 轻人,网络社会的个体社会化不再是向比自己年长的人学习的过程,相反是网络社会 中的个体相互学习的过程。习惯、制度、规范都是由大家共同制订的。 源于乔治米德的“角色理论”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角色是一种“处于一定社 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 为模式” 。 为了符合社会客观期望,“制造一种虚假的舆论,个人必须压制内 心的真正情感 ” 。 在网络社会中,因为个体可以以一种虚拟的身份参与互动过程,因此个体的身 份仅仅依靠其主观判断,不具现实可靠性。因而,在网络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可 以更换任意一种社会角色,这就避免了现实社会中所出现的“社会冲突” 。事实上, 个体在网络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揭示了个体的内心感受,社会个体可以通 过网络的形式实现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角色期望,也可以自由的进行角色转换, 实现内心渴望的自我,消除个体在现实社会中因无法实现某期望而产生的内心失落 和压抑,起到了很好的调节内心情感的作用。这种情形,在产生积极效果的同时也 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对个体产生犯罪心理提供了温床。因此,网络社会中个 体的角色转化问题值得深思,这不仅不能用传统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也对新的社会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里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61. 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m.贾春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72. 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6 学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很好的现实素材,为微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策 略和研究方法。 1.2.2 宏观社会学理论领域 1.2.2 宏观社会学理论领域 社会学的宏观结构理论在网络社会这个范畴中被彻底的颠覆。等级般的结构失 去了依恃的基础。 “下等阶层” 、 “中等阶层” 和“上等阶层”这类经典社会学理论 划分等级的宏观社会学概念不再适合于对网络社会的描述,社会的垂直流动等概念 也似乎完全失去了意义。网络社会的宏观结构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是散点状的、相互 间不存在高低区别。 经典社会学在论及宏观社会结构时, “利益” 、 “权力” 、 “资源”这些核心概念 具有无以替代的重要性,物质利益的追求、资源和权力的分配直接与社会吸引、社会 赞同、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等产生联系,且直接影响或左右着社会等级最终的划分。 甚至于友情、爱情等属人类崇高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可以归结为利害关系上的交换关 系。在“理性主义”的幌子下, “经济主义”作为根本大行其道。网络社会的出现, 彻 底动摇了“理性”基础,击碎了经典理论中“经济人”假设的普遍有效性。 1.3 后现代理论视野中的网络社会 1.3 后现代理论视野中的网络社会 当初,现代主义是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近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实践的一种文 化现象,它在推动历史进程和实现工业文明等方面展示出积极姿态的同时,纯粹的 工具理性的缺陷逐渐凸现出来。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不仅是与现代主义在时间关系 上的先后,而且是对现代性在内容上的批判和矫枉。现代性所强调的确定性、主体 性、整体性和同一性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一概受到质疑和解构。在德里达看来,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索绪尔的传统语言观只不过是“在场的形而上学”,是应该去 质疑和解构的,中心与边缘、确定与不确定、在场与不在场的二元对立是应该拆解 的。他还认为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 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关于确定性的看法,哈桑与德里达持有相同观 点,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语义的不确定性” 。在对本体论的批判上,利奥 塔通过对知识的合法化和知识分子的地位的考察实现了“去中心”, 消解同性和 整体性。在他看来,工业文明中的知识已非“元知识”,而是变成了可操作的数字 化的东西,并且破碎得无法重新统一,而且“社会主体自身也消融在各式各样的语 言游戏之中”。后现代主义者上述观点是对工业进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的反思的结 果,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然而,“物极必反”。后现代主义者在消极意义上对 第一章 网络社会理论内涵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继承和挑战 7 现代性的过分矫枉和批判,又会很容易倾斜到另一个极端: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 对于习惯了以现代性观念和传统心理作为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精神支撑、解释依 据的大多数现代人来说, 过分超前和超越的后现代性令人感到茫然、不适, 甚至 难以接受。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主义绝大多数情况还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理论 停滞在罗蒂、 利奥塔、福柯这些后现代主义者那里。然而,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加快, 网络空间或虚拟社会初具形象,现实的规定性在虚拟的网际生存中日趋式微,在网 络所构建的另类空间中后现代性找到了最为适宜的土壤,不需要后现代主义者刻意 地去说明或解释什么,不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后现代主义在网络上的蔓延态势, 后 现代主义思潮却早已与网络密切相系, 并深深地扎根于网络之中。 1.3.1 后现代主义与网络社会的结合 1.3.1 后现代主义与网络社会的结合 网络的后现代倾向为后现代主义与网络的结合提供了最佳的切入点。发轫于 arpanet 的网络的初衷是要实现当一个分支受到攻击, 其他联结仍能正常运作的目 的。因此,在设计思想上便选中了“无中心” 的反常规思想, 与“去中心” 、解 构“逻各斯中心主义” 的后现代性在网络上不谋而合。这样就为后现代主义思潮能 够在网络空间立足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而且人们在游荡网际的过程中对这种 “无中心” 的体验也是深刻的。从对现实意义的考察来看, 网络空间既是对现实 社会的回避和解构又是一种逃逸式的抵抗。因此, 现实的规定性在“虚拟的存在” 中显得微不足道, 致使不受他律管制的人们在网络空间里无所顾及 “想怎样就怎样” (后现代话语)。事实上,现实性对个体在精神世界和行为样式的影响上没有且根本 不可能被完全抹去, 反而人们在对虚拟与现实的比较中变得更为困惑。这一点在网 际交往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由于交往情境的虚拟性交往对象的不确定性, 人们不 得不困惑于赋予与索取、信仰与怀疑、合作与冲突、游离与沉溺的相对比较之中, 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显而易见这又是后现代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另外,网络世界中 个体身份的多重性也流露出了后现代性倾向。以数字化存在的个体是一个难以辨识 之不确定性对象。自身的流动性和易变性是网络个体的鲜明特征,这种特征在网络 名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里的自我不是笛 卡尔强调认知的自我,也不是梅隆庞常强调知觉的自我,而是任意虚构的多重自我。 1.3.2 后现代主义的网络化 1.3.2 后现代主义的网络化 网络受众的广泛性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网络化和“市民化” 。任何社会思潮都 是一定的群体意识,它的孕育形成与传播开来是同特定的社会群体密不可分的。网 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8 络的即时性、多样性、开放性等新鲜特征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快变奏性中的人们 无疑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诱惑力所在。网际生存所产生的临时性群体、自愿结合体、 假设性群体使得后现代性走出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兄弟之争”,借助网络渗透、 扩散到网众之中而变得“市民化”。无论人们对后现代主义认知到何等程度,网络 环境的开放性与上网者个人行为的隐蔽性给人们所带来的相对性感受都是深刻的、 客观的。这样也就使人们在网际生存中无意之中有意识地认可了后现代性的相关原 则,使得后现代主义在网络中获得了广泛的思潮主体成为可能,从而促使后现代主 义能够网络化与大众化。 1.4 网络社会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权力关系的重构网络社会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权力关系的重构 综观网络社会个人、社会与想像三个层面对网络权力关系的建构,我们不难发 现, “在超文本网络空间中,知识与权力的勾联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 贝尔 在其后工业社会理论中曾经讨论过知识与权力的关联。根据贝尔的理沦, “在未来 的社会里,不论人们如何下定义,科学家、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官员将会在 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到主导作用。 ” 而在网络社会中,数字化知识有可能成为福柯 所说的主流话语权力。福柯把权力看成是一种生产性力量而非压迫性力量,在他看 来,权力并非一种物质所有物,而是一种关系与现代理论把知识看成是中立的和客 观的(实证主义)或者看成解放性的(马克思主义)不同,福柯强调知识与权力的 不可分割性他的“权力-知识”概念,充分体现了后现代思想对理性和以理性为基 础的解放叙事的怀疑。他强调, “我们应该抛弃只有在权力关系之外知识才能存在的 想像,抛弃权力才能获得知识的信念。换言之,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循环关 系:一方面,知识来源于权力,被权力所驱使;另一方面,知识本身又是一个生产、 规范、配置、操作权力的有序体系。 ” 按照这种理论视角,可以说,网络社会在极 大地丰富知识和便利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强化了知识与权力的关联,改进了社会规 训和控制的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现代社会的科层制权力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 在网络空间,知识权力将无处不在,对知识权力的合法性争夺也将无处不在。 “韦伯 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业社会为了巩固理性的成果,把工具理性以 科层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其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 ” 权威阶层利用科层制这一理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6. 于海.西力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504.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8.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8. 第一章 网络社会理论内涵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继承和挑战 9 性化结构,对大众进行全面的统治。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权威阶层与大众之间的 信息不对称格局。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使弱势群体 掌握更多的信息与知识成为可能。随着弱势群体掌握信息和知识能力的增加,迟早 会导致边缘权力的增长,这种增长最终将会削弱权威阶层“主流话语”的核心地位。 另一方面,网络导致的信息方式的改变,推动着科层制金字塔形的管理形式逐渐向 扁平型组织结构转变。换言之,在网络社会,由于弱势群体的成长, “主流话语”作 为理性主体的中心权力有可能被“边缘话语”所解构,这样一来,作为整体机制的 科层制也有可能在根基上被动摇。 “互联网在使权威阶层更方便实施数据监控与规训 的同时,也给“边缘话语”的建构提供了一席之地,从而推动两种话语之间相互交 错“主流话语”不再能够一手遮天,权力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和离散的取向” 。 然而,网络社会所构建的知识-权力关系,也有可能呈现出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这集中体现在数据库的话语霸权上。数据库话语霸权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所有 一的信息必须被编码、录入数据库才能真正转化为可接受性知识。 “数据库的结构 或语法创造了不同信息之间的诸种关系,这些关系在数据库之外的原有关系中并不 存在。从这意义上讲,数据库通过操纵不同信息单位之间的关系构建着个体。 ” 在 网络空间,知识不再隶属于其生产者或者国家,而是为数据库的拥有者所占有并根 据其价值进行出售。 “数据库中的知识,已不再是纯精神或文化的产品,它首先是供 人们消费的商品。对于其生产者来说,知识只是为了出售而生产。数据库的拥有者 作为中间商和包装者,买断知识半成品,然后将这种半成品编码、录入后作为最后 的商品出售。对于消费者来说,将知识作为消费品就如同买车买房买食物一样,是 为了满足恢复体力和脑力并进行再生产的需要。 ” 在网络时代,数据库所具有的强 大力量,使其能够对任何人的日常活动和知识进行彻底的重构。数据库所引发的一 个普遍的社会学问题是,数据库已深深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结构,使人们的社会关 系与日常知识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从而搅乱了由现代性所构建的社会秩序,以至于 “国家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国家及地方政府与经济、教育、宗教、媒体及 家族间的关系,以及所有这一切与个人间的关系,简言之,整个社会基础结构,必 须重新校准,必须与信息方一式的数据库保持同步。”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8.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1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8.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9。 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10 总之,在超文本所构建的网络社会下, “知识在新的构型下获得了新的语境。在 网络时代,传统的理性不再是权威的象征,互联网正在日益成为新的知识权力的化 身。 ”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40. 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11 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20 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虽然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诠释百家争鸣, 比如伊哈布哈桑说,“后现代主义也有一种语义不稳定性的缺陷”,“有不确定的 内在性倾向” 。吉姆柯林斯指出, 后现代主义“既没有一种进化模式,也没有一 种词原学说,更没有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范式能够提供一种适于解释后现代主义的 定义” 。 但总体而言,后现代主义特征包括:解构、去中心、去权威、非同一性、多元 共生、折衷主义、否定权威、蔑视限制等等。可以说,网络社会处处演绎着这些典 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网络社会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后现 代性,也就是后工业时期,是一个信息、电脑、大众媒体、大众传播的年代”。 网 络的出现标志着电子数字时代的到来,它使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更加明显 了。作为后工业社会的标志之一,互联网也许是后现代社会状态的最完美的说明书。 因此,对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进行全面的批判分析,力图从总体上概括出网络社 会的后现代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取值向,从而更清楚了解网络社会与后现代主义文化 的关系。 2.1 网络社会对技术中心的消解 2.1 网络社会对技术中心的消解 科学技术中总会隐含某种文化潜质。网络社会的后现代性其根源支持在于于网 络技术的长足发展。从后现代的视角去读解网络社会,我们首先需从技术入手。最早 的电脑其受众是一小丛技术高阶层,所谓权威、精英、中心。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 展,原有那种技术的集中、小受众被高度发展的网络技术实施了不遗余力的消解。 网络技术的成型经历了并不算很长的过程,仅仅半个世纪的时间,大机型变微型、 被隔离变可兼容、集中化不可逆地变分散化。由网络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我们可 以探知其中潜藏着一种挑战权威、突破禁忌、无视戒规、摧毁中心的理念内核。 2.1.1 网络社会技术的后现代性 2.1.1 网络社会技术的后现代性 电脑产生于美国, 最早由经济力量最为雄厚的政府及政府所支持的社会力量控 制。1959 年由美国一家跨国公司公司制造出第一台商业电脑,其作为控制数据的核 包亚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后现代景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29. 美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m.麦永雄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36. 澳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吴江松,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42。 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12 心技术硬件设施,只由政府、企业垄断,它的信息处理只服务于极少极集中的小众群 体,它成为了权力中心化的象征。之后,一批批反叛技术权威的人们,用卓越才识、 超人能力进入电脑技术领域,创造出辉煌的成就,突破了技术垄断,导致了网络社 会的最终来到!20 世纪 60 年代,主机型电脑已发展转化为实效约同于后来个人电脑 的电脑。70 年代,发明并制造了个人电脑。80 年代这些聪明的先行者为个人电脑设 计了各种软件,使个人电脑大规模地进入社会的各领域。再以后,pc 成为了网络化的 pc,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也最终转化成了全球性的互联网络。 网络及个人电脑的出现,在“后现代”概念范畴中具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 处于小众掌控的技术及权力的被摧毁。由最早的主机型电脑到现如今参与互联网络 的数以千万、亿计的个人电脑,人们走过了一个挑战独断、权力、集中、控制的历程, 网络动摇了现代技术的精英统治,对“现代”文化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个哲 学社会学领域内由“现代”到“后现代”文化转化生成的过程。网络社会的到来, 促使一个重新部落化、个人化的新文化时代迅速来临。现今,人人均可在网上通过个 人电脑发布各种资讯信息,享受过去难以实现的参与传播的权力。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ibm 公司和苹果公司得到的的教训特别值得一提。 ibm 对个人计算机的作用认识得太晚。而苹果公司则对不从众、不兼容作出了错误的 努力。 20 世纪 80 年代初,ibm 在硬件领域无可匹敌,占据 80%的大型计算机市场。也许 辉煌成绩的光环太过明亮,影响了公司决策执行人员对事情可能的发展趋势的判断, 他们没有意识到个人计算机将在未来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 么巨大的变化,反而认为小型机器只能在低档产品中找到出路。这样的判断直接导致 了巨大的商机被新成立的康柏公司抓住,使之迅速成为个人计算机业图翘楚,成为 ibm 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苹果公司的教训更不应该。他们实施反规律反常识“逆水行舟”的策略,拒绝 从隔离到兼容的电脑发展规律,设计计算机时专意和其他公司的不兼容,使用户在使 用他们的计算机时擎肘不断,通俗讲来是“实在不方便” 。这样的后果只能使用户放 弃使用苹果的机器,选择操作余地更大的产品。盖茨总结道:“由市场本身推动的兼 容性问题,对未来的个人计算机工业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教训” 。 由 ibm 公司和苹果 公司的教训可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程中蕴涵着自由、民主、开放、个人化等后现 代主义精髓。 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3. 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13 2.1.2 网络社会的技术异化 2.1.2 网络社会的技术异化 异化所具有的意蕴是表述主客体的一种关系,即主体的产物成为异己的力量, 反过来与主体相悖,控制主体。异化理论是反思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而产 生的,异化理论认为工业社会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如大机器生产)在给人类带来丰 富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自由性丧失,人的个性特征和创造力受到极大 的排斥与压抑,人变成了技术的奴隶、机器的奴隶。就此法兰克福学派的弗罗姆在 其健全的社会 中,对现代技术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揭露,指出了“人作为生产机 器的一个齿轮,成了物而不再是人” 。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 等多部论著中 指出:技术与人的自由、幸福相对立,技术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在压抑控制着人类, 使人成为只有物质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的“单向度的人” 。后现代主义更是对技术异 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们认为现代技术使受众丧失了人性的价值,最终导致精神 上的分裂。 当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数码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的迅速发展,成为后现代文化发展的催化剂。网络就是一种高技术,它从诞生的那 一刻起到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带有浓重的技术色彩,形成了一种通用的、非人化的、 技术性的网络语言。网络的多媒体、超文本等功能,综合了传统媒体的全部优点, 它比传统媒体有着更高的科学技术成分。网络技术能很大限度地达用各种技术、艺 术手段,制作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赏心悦目、可视性强的图形文本,网络多媒 体性交叉互动,使网络虚拟空间营造出一个由三维图像构成的、具有高度沉浸感的 虚拟世界。网络具有极强的控制人的功能,许多网民入网而不能自控,患上“网络 成瘾症” ,造成人类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赖,从而使人的思维、记忆、想象等能力 开始丧失,网民在更深层次上被网络技术操控、奴役着。 “这就是网络技术成了我们 自身观察的东西 网络技术在为网众创造与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把技术自身的逻 辑、工具的规则加以强化,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 尤其使网众丧失了主体性,沦为计算机技术、工具理性的奴隶,造成主体缺失 的状态,这也是后现代的一个突出的表现。费瑟斯通针对这种现象指出: “经常有人 认为技术和媒体交往使社会大众化了,并产生了一个同质性的、无品味的大众文化, 它们摧毁了人文主义精英文化的理想,是一种十足的后文化。 ”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17.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194. 试论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14 2.2 网络社会对传统话语权力的消解 2.2 网络社会对传统话语权力的消解 网络社会是对传统社会“宏大叙事”和“元叙事”理论的最大挑战,因为传统 社会最需要的是话语权力中心,而网络社会是排拒中心的。在网络之中找不到一个 起控制作用的话语权力中心,可说是人人平等。网络社会总体而言是拒绝权威的, 因为现代社会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组织和机构的,而网络社会是不受国界、 民族、宗教等限制,它通过超链接、超文本的手段,将全球各种文化用网络的方式 联结在一起,产生了文化的多元性。因此, “在网络时代, 技术的发展已经 使仅凭控制传播媒介来控制意识形态成为不可能。 ” 2.2.1 网络社会的去权力中心化 2.2.1 网络社会的去权力中心化 由于现代性强调集权化、中心化、绝对化,因此集这些特征为一体的权力把现 代戏的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权力在现代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整个世界也是按 照权力来运作。但是,后现代反对这种集权化的、中心化了的话语霸权,后现代主 义者对权力展开了深刻的批判,通过文本的方式对现代性的权力加以批判、消解和 颠覆,打破了传统权力观对人们的禁锢,将等级制度森严的权力体制一步步地瓦解, 使处于压制下的人们真正地获得精神和身体上的自由。因此,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 都在致力于对现代性那些宏大叙事的瓦解,通过对理性的颠覆,来瓦解现代性在人 们思想中的统治地位。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将“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 、 对“宏大叙事”消解,他把“元叙事”看作是现代性的特征,指出:现代一词是指 那些以元话语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而元话语又明确地援引某种宏大叙事的科学理 论。 也就是说,启蒙思想制造的是一些作为真理的话语、作为形而上学的理念,它 们被用来引导现代性事业,使现代性具有了合理性制度。在现代性制度里,国家是 其权力运作的工具,这是权力运作的技巧;随着后现代社会中网络社会的出现,这 种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无中心、无政府主义” 无数的零散的点所织成的网络社会, 将取代传统社会集权化形式的权力运作,一种真正的没有绝对权威的社会正在犹然 而生。在网络社会里, “砍掉了国王的脑袋”的整个权力体系将被打破、被消解。在 这里有没有集权、没有压制;有真正的民主,有真正的自由。尼采那种“我从山上 下来,告诉你们三个真理”的救世主在网络时代已经结束。在网络社会中每一个主 体都是“多极主体” 。在网络中彼此之间已转向交互式、非中心化,正如尼葛洛庞帝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4. 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后现代特性 15 所说:网络的数字化生存必将分散权力,分散的后果必然是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 这是一个“沙皇退位,个人抬头”的时代, “数字化生存 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 出他们的声音”, “这里的个人化,不仅仅是指个人选择的丰富化,而且还包含了 人与各种环境之间恰如其分的配合。其间,机器扮演的角色是使这种配合能够接近 过去没有机器时的自然与和谐。这就要求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