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 摘摘 要要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选择是国家实施的产业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 部分,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自“十五”以来,宿迁市经济增长迅速,但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存 在着诸多不合理。而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质上就是正确地选择工业主导产 业, 并以此为核心, 协调各产业间之间在数量和比例上的关系。 要优化工业结构, 就是要调整不合理的工业结构,正确选择工业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择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宿迁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宿迁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 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经过对宿迁市实际经济状况的分析,运用赫希曼产业关联理论、钱纳里 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等经济理论,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运用静态、动态等 分析方法阐述了宿迁市工业发展现状,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宿迁市工业 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知己知彼的分析,明确了宿迁市工业发展阶段 的定位。根据宿迁市工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了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分别 采取了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两种定量分析方法, 对宿迁市主导工业进行 优选, 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 最终认为宿迁市宜发展木材加工, 食品加工和纺织制造等产业,并具体给出了相应产业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本文是江苏省宿迁市招标课题,课题编号(2005-093-007) ,本研究已通过 宿迁市发改委验收,并获得好评。本文对苏北类似地区工业结构优化和工业主导 产业选择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 主导产业,结构优化,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判,聚类分析 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 ii - abstract reg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choice of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re the most constitute part of the industrial macro-control implement by the goverment. so study on them has significant theories meaning and realistic meaning. since the tenth “five-year”, suqian citys economic experienced rapid increase,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it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n,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o chooes the leading industries correctly in essence. base on it, to coordinate the quantity and proportion relationship in each industy. to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just to adjust the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oose the leading industries proper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qian citys industy, the leading industries became the crucial component, so the right or error of the choice in leading industries influence the whole nation economy directly, then the study on suqian citys leading industries has positive function. this paper analyse the actual economic condition of suqian c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ated economic theory, determine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adopt the factor analyse method an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separately to optimize suqian citys industy leading industries, then use the classify analyse to test the reaearch result, finally, we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wood processing, food processing and the fabric manufacturing should be the leading industries of suqian city, we also give the development proposal and strategy regard to the correspondent leading industries. this thesis is an bid subject of the suqia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it had been verified and obtained favorable comments. whats more,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meanings to the similar areas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he choice of leading industries. key words: leading industries,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actor analys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luster analysis. 承诺书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背景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典型行政区划的苏北城市宿迁, 以往产业结构优化的研 究一般是将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的,本文研究的对象限定在宿迁这 个具体的行政区划范围内。这样的定点研究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讲,本文选中宿迁这个中等城市,是因为研究一个县或比较小的城 市,往往缺乏代表性。一般来说,中国的县域经济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 比较单一,虽然也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调整的目标和对象都比较明 确。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历史都比较悠久,产业结构的状况往往比较复杂,而 宿迁为苏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城市,既有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又有较健全的国民 经济体系;既有相当的传统产业,又有一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既有结构调整的条 件和基础,又有一定的困难和制约 1。因此研究宿迁市的产业结构问题,具有较 强的紧迫性、理论性。 宿迁市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快速变动的时期, 根据一般经济学的理论以及宿 迁市当前经济发展状况预测, 未来的 10 年将是宿迁市产业结构产生巨变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宿迁市的第二产业,即主要是工业产值比例将达到高峰。在宿迁市 进入 21 世纪,面临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三大变化挑战的形势下,产业结构 的升级优化正在成为宿迁市能否逐步提升自己在全省和全国的经济地位, 能否促 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增长的重要基础,从现实意义上来讲,本文的研究定位于宿 迁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揭示宿迁市产业结构优化,尤其是工业结构的优化在科技 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 wto 的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特点,分析宿迁市工业 结构优化的关键所在,提出工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具体对策。所以本文具有较强 的实践性、针对性。 “十五”期间,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许多客观因 素制约,宿迁市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加快发展的 起步阶段。2004年宿迁的城市化水平为30.1%,比全省低1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 11.8个百分点。宿迁作为后发展、不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的过渡时期, “三农” 比重全省最高。 2004年宿迁市产业结构年转变为 “二三一” , 与全省同构。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42.2%,首次超过一产,经 济结构实现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虽然宿迁市三次产业结构刚刚 转变为“二三一” ,但一产增加值比重仍高达28.6%,比全国高出13.4个百分点。 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 - 2 - 工业增加值刚刚超过一产, 总量仅占全省的1.5%, 比全国的52.9低10.7个百分点。 与建市初相比,虽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但较全国、全省及周边市仍有相当差距。 这种产业结构低级化状况,虽然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但是,从辩证 角度看,这又形成了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空间优势和回旋余地,便于明确主攻方 向、重点突破 2。在以人均收入水平变动、产业结构变动、劳动力结构等指标所 反映的工业化阶段来划分,宿迁刚刚迈出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因此,宿迁市目前 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大力发展工业。 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把整个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集中在工业结构优化的研究 中,而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质上就是正确地选择工业主导产业,并以此为 核心,协调各产业间之间在数量和比例上的关系。要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调整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正确选择主导产 3。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宿迁市工业主 导产业的选择。 纵观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工业发展的经验表明, 只有在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 结构,主动适应和加入国内和国际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才有生机和活力。即使是 有相当大市场和生产潜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也不能指望建立某种封闭的、有 效的、大而全的国民经济综合体。而正是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几次较 大的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才取得举 世瞩目的成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的巨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归因 与参与国际分工,及时占领了发达国家退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 3。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 问题,它对宿迁这样一个苏北欠发达地区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因为正是区 域发展的不平衡才为产业梯级转移提供了可能, 为宿迁承接东中部发达地区产业 转移创造了条件。以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为主的产业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土 地供应紧缩、劳动力成本加大及资源稀缺等因素,造成企业商务成本加大,市场 竞争力减弱,因此这部分产业急需寻找新的生产基地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 合,降低生产成本。这为宿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工业化提供了 现实机遇。随着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和税收支持等方面对宿迁的各项优惠 政策进一步落实, 也为宿迁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可以说, “十一 五” 期间宿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1.2 理论综述与研究依据 本文是针对区域中产业结构问题而展开的, 因此研究宿迁市经济结构调整和 工业主导产业选择涉及到的理论主要有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结构调整理论、结构 演变模式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以及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本节先对前述理论 进行粗略介绍,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在相关章节中会再予以 阐述。 1.2.1 国内对产业结构以及主导产业的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的四标准说。此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史忠良等人及杨公仆、夏 大慰的观点。 杨公朴、 夏大慰给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四条标准:(1) “标准结构” 标准; (2)适应需求变化标准; (3)产业间比例关系协调标准; (4)资源合理利 用标准。史忠良等人认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有效 地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然资源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国民经济各部 门协调发展,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 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需求得以实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 性循环。在这里,史忠良等实际上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资源合理利用、充分 利用国际分工、产业间协调发展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个标准 4。 产业结构调整的六标准说,此类中典型的是李京文、郑友敬的观点。他们在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既合理化几条标准:资源合 理利用标准;产业协调发展标准;需求应变能力标准;经济效益最佳标准;充 分吸收科技成果标准;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标准 5。 在理解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学者们说法不一。苏东水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 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李红梅指出,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 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学术界比较早探究产业结 构优化内涵的是周振华,他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包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两个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准向高度水准的发展过 程,它可以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金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以及中间 产品与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测度。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 系的聚合质量, 即产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 能力。它可以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表示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理论界对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大量的 探讨。初期,主要是介绍学习和评价国外产业理论和产业政策研究。人们多是吸 收、借鉴国外的主导产业选择的经验,特别是日本的经验。本人以“主导产业” 为关键词检索了 1995 到 2005 年这十年中中国期刊网相关的文献, 结果共有 2877 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 - 4 - 篇。从文献的年度分布来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 1997 年以后,从区域经济角度 研究主导产业的比例大幅增长, 主导产业的研究表明有国家层面向区域层面的转 移趋势 7。 关于一个地区内主导产业的选择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导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主导产业的选择的标准和方法; (3)关于主导产业成长的衡量与评价 7。 “九五”以后,我国对主导产业研究的最大进步是从强调以国民经济主导部门 的标准来指导地区内主导产业的选择转向强调地区内主导产业的确立应有自己 的标准和特点,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与地区内主导产业是截然不同的,国民经济要 考虑产业结构优化与工业体系完整, 地区内主导产业的选择则要注意优势产业与 特色经济,因此不可能象国民经济那样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要突出重点和 特色,形成自身的优势 8。 近年来,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越来越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许多 学者基于日本经济学家的观点, 结合中国国情加以补充提出了不同的选择基准和 方法。较有代表性的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周振华博士在其论著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中 提出的三条基准:(1)增长后劲基准;(2)短缺替代弹性基准;(3)瓶颈效 应基准。该基准的构造是以“结构矛盾的缓解来推进整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为基本框架的,选择基准本身也许具有实用性,但实践效果并不怎么理想,且该 基准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实际上把产业选择与产业扶植混合一谈,把产业扶植作 为产业选择的条件。但事实上,政府重点扶植产业不能等同于主导产业。主导产 业的生命力在于其经济增长速度的领率性及其对其他产业的深刻影响力, 对主导 产业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主导产业的判定,因而必须反映其基本特征。以上几种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 是侧重于宏观经济 结构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并不足以反映区域的产业特色,因此不能完全照搬 和套用上述基准来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选择基准为区域主 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导向 9。 关爱萍等指出区域主导产业判定和选择的六项基准:持续发展基准;市场基 准需求基准;效率基准;技术进步基准;产业关联基准和竞争优势基准。 王岳平在其论著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中提出了 以下原则:高需求收入弹性原则;高生产率上升原则;高关联度原则;高技术扩 散与带动原则和动态比较优势原则。 该文依据上述各原则, 通过定量与定性相合, 对中国制造业各部门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分别进行排序打分,然后计算综 合得分,其排序结果即为主导部门选择结果的最终排序 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刘再兴等提出“双向基准综合法” 。该方法从市场需求与供给能力两个方面 综合进行主导产业选择。文中共选择了 9 个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和加权平均法 计算各产业综合指数以进行主导产业选择。其缺陷是指标过多,未考虑指标之间 可能存在自相关等问题 10。 1.2.2 国外对产业结构以及主导产业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结构的理论认为产业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业部门 或行业,即物质生产部门。按产品用途不同,马克思将物质生产部门划分为两大 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物质资料部门的总和,第二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部门的总 和。两大部类的生产过程构成全社会的生产过程。这一生产过程是人类社会赖以 生存的物质条件, 同时也是一个在特定历史环境和经济条件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过程,因此又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的本身。可见,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 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双重关系的总和。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中,社会再生产正 常进行是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为核心的,即各种产品通过交换得宜实现,使产品 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物质上得到交换。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实现 两大部类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是: ()( )v+mc = (1.1) 据此提出的两个公式: ()( )( )c v mcc+ + = + (1.2) ()()()c v mv mv m+ + = + (1.3) 即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总和应等于两个部类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 料总和;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总量等于两大部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总和。 这些平衡是实现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实现两大部类均衡发展的条件是: ()()()c v mcccc+ + = + (1.4) () ()() mmc v m vvvv xx + + + + + = + (1.5) 即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总量,在补偿两大部类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 资料后的余额,应等于两大部类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总 量,在补偿两大部类现有生活消费后的余额,应等于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而增加 的消费资料的需要。 马克思在分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依存关系时,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 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 - 6 - 理论,即随着机器体系的不断进步,总资本中由机器设备及设施构成的不变资本 部分会不断增加,用于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会不断减少。列宁把这一理论和社 会再生产理论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 了在社会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指出:在社会扩大再生 产过程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然后是制造消费资料所需生 产资料的增长,最后是制造消费资料的增长。这就为我们在坚持产业结构合理化 发展的同时,适度地实行产业倾斜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习惯上把制 造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重工业,把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轻工业,制造生产资 料的部门优先增长,即优先发展重工业 11。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 对产业结构演 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在其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 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 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同时, 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证明农业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 程度超过了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程度。 第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其劳动力比重的相 对变化,因不同国家和区域工业化水平而有差异。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和地区,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有上升趋势。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在劳 动力和国民收入上的相对比重都趋于下降趋势, 其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在国民经 济中的地位下降。但是第二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是惟一上升的,证明第二产业对 国民收入贡献大。 第三, 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从时间序列上分析, 一般表现为下降的趋势, 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上升的。这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征。 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 的相对比重都保持上升的势头,其比重都在50%以上,这就是所谓“经济服务化” 现象 12。 日本产业经济学者对库兹涅茨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并将其描绘出来。如 下图所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表1.1 产业发展状况的概括(三部门的构成) 注:资料来源于张帆等产业经济学知识读本,2005 时间序列分析即按时间的推移所做的分析; 横截面分析即为同一时点对不同国民收入水 平国家所做的比较;“不确定”是指很难归纳出一般的变化趋势,从整体看是变化不大,或 者略有上升。 上述库兹涅茨所揭示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可以从美国、日本的发展进程得 到进一步验证。美国的工业化起步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分别渐进式地经历了纺 织、食品、服装阶段(19世纪上半叶)、钢铁的机器制造阶段(19世纪中叶)、 铁路汽车制造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汽车制造阶段(20世纪上 半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发展阶段。20 世纪以来, 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工业进行新技术改造及现代产业的 发展,并且以后者为主,体现后工业化阶段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日本19世纪90年代还处于农业社会,农业创造了近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占 用了绝大部分劳动力资源。到20世纪前期,日本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化过程十分迅 速。到了20世纪20年代,工业已成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日本的工业化过程日新月异,到了80年代,已经完成一般的重工业化和深加 工工业化的转变过程。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成 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其比重和就业比重均呈上升态势 12。 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利用了近20个国家 的时间序列数据, 对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 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即:随着工业化的深 入,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不断下降。这个消费资料工 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称为“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系数与工业 化阶段的关系见下表 劳动力相对比重 1 国民收入相对比重 2 相对国民收入 (比较劳动生产率) 3=2/1 时间序列 分析 横截面 分析 时间序列 分析 横截面 分析 时间序列 分析 横截面 分析 第一产业 下降 下降 下降 下降 下降 (1 以上) 几乎不变 (1 以下) 第二产业 不确定 上升 上升 上升 上升 (1 以上) 下降 (1 以下) 第三产业 上升 上升 不确定 微升 下降 (1 以上) 下降 (1 以下) 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 - 8 - 表1.2 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划分 霍夫曼系数的范围 工业化阶段 产业特征 5.0( 1.0) 第一阶段 消费资料工业资料占优 2.5( 1.0) 第二阶段 资本资料工业速度加快 1.0( 0.5) 第三阶段 资本资料工业与消费工业 资料工业规模相当 1以下 第四阶段 资本资料工业资料占优 注:资料来源于张平,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2005 霍夫曼的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工业的重心将逐渐从以轻工业(主 要是消费资料)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主要是生产资本资料)为主。由此可见,霍 夫曼研究的重点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工业过程。 日本学者盐野利用相关的产业关联理论, 对霍夫曼定律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 研究,并做了一些修正。利用国民收入统计中的“商品流动法”重新计算了霍夫 曼系数,如下表: 表1.3 盐野对霍夫曼系数的修正 美国 日本 瑞典 丹麦 年份 霍夫曼系数 年份 霍夫曼系数年份霍夫曼系数 年份 霍夫曼系数 1869 2.8 1909-191411.4 18642.9 1930 2.5 1879 3.6 1914-19199.6 18732.6 1935 2.9 1889 2.8 1919-19237.2 18822.4 1939 2.9 1899 2.8 1921-19257.9 18892.5 1947 2.9 1909 2.7 1925-19297.4 19062.6 1953 2.5 1914 3 1927-19316.5 19132.3 1958 2.5 1919 3.1 1929-19336.3 19262.7 1929 2.2 1931-19355.6 19382 1937 2.4 1933-19394.8 13481.8 1947 2.3 1935-19394.7 1954 2 1937-19404.6 注:资料来源于张平,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2005 根据分析的结果,盐野认为:从美国和瑞典等国的长期时间序列来看,制造 业中的资本资料生产的比重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从轻、重工业化比重关系来看, 重工业比重增大是在大多数国家存在的普遍现象。 日本的霍夫曼系数下降的现象 是明显的。由此,盐野指出:霍夫曼定律在工业化初期是适用的,而到了工业化 较高的阶段,由于重工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霍夫曼系数也就趋于稳定 了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将开放型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提出了“发展型式” 理论。他在1960年通过对51个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统计数据的计算,得到有关随 人均收入水平变化,制造业各部门相对比重变化的一组标准值。这可用来对照分 析本国在某种经济条件下制造业内部结构,即工业结构是否偏离正常值。之后, 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钱纳里的理论,在钱纳里的产业结构理论基础上,对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科学分析。他们运用多国模型,对世界一批国家 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会出现规律性 的变化。其基本特征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逐渐上升,农业份额下 降,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服务业则缓慢上升;在劳动力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 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而第三产业将吸收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劳 动力。下表是根据100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计算的结果,形象地表现了上述规律 表1.4 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 注:资料来源于李悦,产业经济学,2005 应当注意的是标准产业结果与实际产业结果之间的偏差只能作为判断产业 结构状况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由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 己的具体国情和区情,如国内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当时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 济形势不同,政府制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差异,工业化进程不同等等。这些因 素都有可能导致本国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和标准的产业结构结果产生 偏差, 这些偏差虽然说明一些问题, 但还不能判断产业结构状况就不合理。 因此, 标准产业结构理论只是判断一国或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合理性的众多标准中 的一个,而单一标准是不能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14。 配第-克拉克定理,主要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经 人均gdp 指标 100-200 300-400 600-1000 2000-3000 第一产业占gdp的份额 46.4-36.0 30.4-26.7 21.8-18.6 16.3-9.8 第二产业占gdp的份额 13.5-19.6 23.1-25.5 29.0-31.4 33.2-38.9 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 40.1-44.4 46.5-47.8 49.2-50.0 50.5-51.3 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 比重 68.1-58.7 49.9-43.6 34.8-28.6 23.7-8.3 劳动力在第二产业中的 比重 9.6-16.6 20.5-23.4 27.6-30.7 33.2-40.1 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 比重 22.3-24.7 29.6-23.0 37.6-40.7 43.1-51.6 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 - 10 - 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变化的规律。这个定理由威廉配第提出,英国经济学家科 林克拉克在配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在产业间 的变化和分布趋势。后来人们把劳动力变化的这一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它的主要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 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时,劳动力便向 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将增加。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理论有三个重要的理论前提 (1)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 为依据的,这种时间序列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或者说这种时间序列是和不断提高 着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对应的。 (2)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时,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个指标,考察了伴随经济 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所发生的变化。后来,克拉克以及美国经济学家 库兹涅茨和其他人,又以国民收入在各产业的实现状况,对产业结构作了进一步 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 (3)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是以三大产业分类法(即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 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基本框架的15。 克拉克认为, 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的收 入相对差距造成的。人们总是从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转移。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他的名著政治算术中对产业间 收入相对差距的现象进行过描述。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得到更多 的收入。这种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收入差异,必然会促使劳动力向能获得更高收 入的部门转移。 导致劳动力在产业见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 (1)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2)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进步程度有很大差别; (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率先运用部门总量的分析方法, 对主导产业的形成和作 用机制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得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经济部门重 要性的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结论。 根据他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史的研究, 在 经 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指出:在任何特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增长率存 在着广泛的差异, 这时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 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即在众多不同的产业部门中,每一个成长阶段都 有与之相适应的、起主导作用的部门,即主导部门。虽然罗斯托把产业结构分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1 - 提到了经济分析中层次较高的高度, 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出明确的主导产业的 选择基准,即如何选择主导产业,还缺乏可供选择的依据。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联 系效应理论和“产业关联度基准”。这一基准的含义是指各产业在投入产出上的 关联程度。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高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 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为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 经济的发展。 因此, 产业关联度基准就是要选择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最著名的,也比较明确提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 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主导产 业的两条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1)收入弹性基准 是指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和产品, 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弹性小于1的产业和产品,说明随着收入 的增加,需求相对减少。显然,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 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方 向,因为这些产业有较高的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 生产力上升基准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的比率。 一 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即产出对全部投入之比,而不仅仅是对某一种投入 要素(如资金)之比。此基准强调的核心在于生产率的上升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在 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部门生产率上升幅度是不同的,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其技 术进步的速度较快,单位产品的生产费用较低,经济效益较好16。 1.3 本文结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对象与研究背景、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相关研究的 综述、研究的方法、论文结构和创新点等。 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背景分析,也是全文分析的基础。主要对宿迁市的产 业结构进行历史分析和现状考察, 按照时间的顺序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宿迁市三 次产业结构以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及其相对应阶段的的特征; 并对宿迁市产业 结构现状以及工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是宿迁市工业发展阶段的定位研究,主要利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产业结构变动(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以及从城 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等四个方面展开宿迁市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判断。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包括了宿迁市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最终工业主 导产业选择结果的检验。在这部分中,分别利用了因子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两种 不同的方法,在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基础上确定宿迁市工业主导产业,并利用聚 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 - 12 - 类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了检验, 从分类的角度验证了工业主导产业确立的正确 性。 第五部分是本研究的结尾,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宿迁市总体工业及各 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图 1.1 论文写作流程图 在本文的研究中,力求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创新: (1)研究方法的创新 本文在借鉴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 两种不同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事后的检验,力求保证分析结 果的正确性。 (2)政策建议上的创新 作者曾多次跟随导师到宿迁市所属区、县进行实地调研,与有关领导和部门 开展座谈会,因此对宿迁市整体经济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力求在此基础上提出 系统性、全面性的有创新意义的政策建议。 确定课题 实地调研 收集资料 整理文献 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 内外因素分析 定位研究 因子分析 模糊综合评判 对策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3 - 第二章 宿迁市产业结构的历史考察和现状分析 2.1 总体产业结构分析:gdp 的三次产业构成。 “九五”末到“十五”期间,宿迁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宿迁市总体产业结构的变动程度显著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产业结构水平也 有所提高,但通过下面的具体分析,一方面可以看到宿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 成效,另一方面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表2.1宿迁市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和全国的对比情况(单位%)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江苏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宿迁市第一产业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的来看呈现下降趋势, 但仍然 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在“九五”末高于全国水平 20 个百分点左右,但在 “十五”期间连年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高于全国的速度。到 2005 年,第一 产业的比重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已经由 1999 年的 23.1%下降到 13.6%,虽然下降速度较快,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第二产业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的来看呈现稳定上升状态, 但速度较 慢, 近年来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尽管每年的差距都在不断缩小, 从 1999 年的 15.7% 下降到 2004 年的 10.7%,下降幅度不大,距全国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2005 年 宿迁与全国的差距突然缩小到 2.3 个百分点,可能是国家宏观调控所导致) 。 指标 年份 国内生 产总值 第一产业 宿迁 全国 差距 第二产业 宿迁 全国 差距 第三产业 宿迁 全国 差距 指标 年份 国内生 产总值 第一产业 宿迁 全国 差距 第二产业 宿迁 全国 差距 第三产业 宿迁 全国 差距 1999 1999 100% 40.8 17.7 23.133.6 49.3 15.725.6 33.0 7.4 2000 2000 100% 37.9 16.4 21.535.3 50.2 14.926.8 33.4 6.6 2001 2001 100% 36.1 15.2 20.935.0 51.2 16.227.9 33.6 5.7 2002 2002 100% 34.4 14.5 19.937.3 51.7 14.328.3 33.8 5.5 2003 2003 100% 30.2 14.6 15.640.1 52.2 12.129.1 33.2 4.1 2004 2004 100% 28.6 15.2 13.442.2 52.9 10.729.1 37.9 8.8 2005 2005 100% 26.0 12.4 13.645.0 47.3 2.329.0 40.3 11.3 宿迁市工业结构优化研究 - 14 - 第三产业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的来看变化不大,呈现上升趋势,但 是速度比较缓慢,与全国相比差距不大。但从 2004 年开始到 2005 年,与全国的 差距突然拉大到 8.8%和 11.3%。 国际经验表明,由于各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再加之自然条件和 政策取向的差异,产业结构演变的进程和水平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 趋势: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表明,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 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先升后降(在人均 2000 美 元以前一般表现为持续上升,但是上升的幅度会越来越小,直至趋于稳定) ,第 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稳定上升 17。2004 年宿迁市人均 gdp 略低于 1000 美元,但 是第二、三产业比重均低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水平,这正是宿迁市产业结 构的主要差距。 表2.2国际上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单位%) 注:资料来自张守一等,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企业结构研究报告,1998 宿迁市自“九五”末以来的结构调整和优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力 度还不够,与国际上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还有一定的差距。 2.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工业生产结构 下表资料显示,宿迁自 2002 年以来,在其工业生产中,轻工业的比重一直 高于重工业,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轻工业的比重越来越低,而重工业的比重则呈 现逐年上升趋势,符合工业生产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 原料的产品一直占有大约 55%的比重,但从发展来看,总体趋势是以农产品为原 料的工业产值比重在逐渐下降,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比重在逐渐提 高,这也符合工业生产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产值结构(%) 阶段 人均收入 (美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 70 45.8 21.0 33.2 2 150 36.1 28.4 35.5 3 300 26.5 36.9 36.6 4 500 19.4 42.5 38.3 5 1000 30.9 48.4 4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5 - 表2.3 宿迁工业内部结构比例(单位%) 轻工业 以农产品为原料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 重工业 采掘工业 原料工业 加工工业 2002 年 占总额的比例 60.13 54.47 5.66 39.87 2.53 23.23 14.11 2003 年 占总额的比例 60.05 54.13 5.92 39.95 2.52 23.35 14.08 2004 年 占总额的比例 58.62 52.64 5.98 41.38 2.50 23.42 15.46 注:数据来源于宿迁市统计年鉴 宿迁徙市工业总产值 内部结构 54% 6% 3% 23% 14% 农产品为原料 非农产品为原料 采掘工业 原料工业 加工工业 图 2.1 2004 年宿迁工业总产值内部结构(单位%) 注:数据来源于宿迁市统计年鉴 在 2004 年的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依然占到 68%的比重,其中以农产品为 原料的产值占 54%,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占 14%,这些比重与全国以及全省 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说明宿迁市工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 2.3 宿迁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3.1 环境分析 地区的发展环境,既能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