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公司人格否认,实际上是为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对控制股东滥用公司法 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所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公平和利益关系的失衡而创设的一 种司法救济措施。其目的在于,在法定的情形之下,债权人可以透过“公司的面 纱”追究控制股东的法律责任,使公司债权人获得更为有力的保护。但我国新公 司法“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 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其完全忽略相关当 事人的过错因素,不论什么情况下都追究控制股东与公司的连带责任,这既会导 致责任理论上的矛盾,也对公司和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不利。 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其特殊之处在于,股东作为公司与债权人合同关系 之外的第三人,其承担责任的基础是侵权,而公司承担责任的基础是违约,二者 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法律责任,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其应为不真正连带责 任,而非连带责任。 我国新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后责任制度的设计欠缺合理性,而且与之 配套的相关诉讼法律规则亦急需明确,因此对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 与实际意义,而且也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与司法界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公司人格否认;控制股东;责任承担 ii abstract 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refers to a law salvage proposed for the realization of law equity and justice and for the factual inequity and interest imbalance resulting from control shareholders abuse of corporate legal personality and shareholder limited liability. its purpose lies in the fact that under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 of law, the creditor can investigate control shareholders legal liabilities through the “corporate veil” to make creditor gain more forceful protection. but the new law of corporation in our country prescribes that the shareholder of the corporation should undertake joint liability for the corporate debts if he abuses corporate independent legal status and shareholder limited liability to escapes his or her debts so as to do harm to creditors interest, which completely ignores relative litigants errors. investigating control shareholders joint liability in any circumstances will lead to contradictory in liability theories and will be unfavorable for the interest protection of the corporation and other minority shareholders. the liability after the 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is characterized that the shareholder, as the third person besides the contr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porate and the creditor, bases his liability on tort, but the corporation bases its liability on violating the contract. these are two legal liabilities with totally different nature. therefore, from common significance, it is non-essential joint liability, not joint liability. the description of liability system after the 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by new law of corporation lacks its reasonability. it is in badly need to define interrelated accusation rules to match the liability system.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is of profound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it also becomes an extremely urgent demand in theory circle and judicial circle. key words: 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control shareholder; liability undertaking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我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 2005 年 10 月 27 日通过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以下简称新公司法 ) ,其最为 突出的修改内容之一,就是首次以制定法的方式完全承认和采纳了公司人格否认 制度,并采取概括式的立法方式明确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 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 责任”。 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理论以及立法、司法实践来看,鲜有国家对公司人 格否认后的责任追究做出过明确规定。尤其是,对公司人格否认采用成文法概括 式的立法方式明确规定追究公司与股东连带责任的,我国尚属首例。我国学界目 前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对该制度的介绍与评价,而且没有区 分两大法系的不同立法传统与司法习惯,往往将二者杂糅在一起,甚至把问题复 杂化。 我国此次公司法修订虽然明确承认并采纳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但对公司人 格否认后责任追究的规定还欠缺足够的合理性。其完全忽略相关当事人的过错因 素并追究股东与公司连带责任的规定,既与该制度补充性制度安排的价值功能相 悖,也与连带责任的性质、特征与成因不符,而且与之配套的诉讼规则亦急需建 立与完善,因此,目前对公司人格否认后责任追究方式的研究不仅至关重要,而 且亦成为理论界与司法界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 在我国新公司法公布之际,笔者就感觉到其第 20 条第 3 款对连带责任 的概括性规定存在不合理性,因此便在和导师共同探讨的基础上,以质疑我国 公司法第 20 条第 3 款连带责任的规定为题写了一篇论文拟发表于湘潭大学 学报 2007 年第 5 期, 且该论文被作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 连带责任制度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但由于当时对相关问题的考虑还比较欠缺,所以仅仅是看到 了问题并提出质疑,却对问题的解决没有提出可行的措施与方案。然而因为笔者 对该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因为是导师和我已经开始而没有完成的研究工作, 笔者一直以来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便以“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探讨” 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 目前我国公司法学界鲜有对公司人格否认后责任问题的专门探讨,这无疑增 加了写作的难度。因此,本文仅针对我国新公司法第 20 条第 3 款所规定的情形, 采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传统的民事责任理论为基础,本着公平归责与 法制统一的理念,从“责任的产生为对义务的违背所至”之基本原理出发,结合该 制度本身“补充性制度安排”的特殊价值功能,对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形态、责 2 任构成、责任承担以及程序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期对我国公司人格 否认制度的逐步完善尽绵薄之力。 3 第一章 公司人格否认后责任之一般问题 1.1 公司人格否认的内涵及语词解读 对于“公司人格否认”的含义,开该制度之先河者美国法官桑伯恩(sanborn), 在 1905 年的一个案件中就有所论述:“就一般规则而言,公司应看作法人而具有 独立人格,除非有足够的相反理由出现;然而,公司的法人特性如被作为损害公 共利益,使非法行为合法化,保护欺诈或作为犯罪抗辩的工具,那么,法律上则 将公司视为无权利能力的数人组合体。” 我国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这一概念的理 解,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沿用朱慈蕴教授所给出的定义,即所谓“公司法人格否 认”(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 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 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 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但笔 者认为,这一概念表述得不甚清楚,因为其对“否认公司人格”究竟是法院的审判权 还是当事人的诉权或实体权利,哪些主体、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提起“公司人格 否认”之诉,股东对债权人承担的到底是单独责任还是共同责任以及何种共同责 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未予明确。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仅针对我国新公司法 第 20 条第 3 款所规定的情形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 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进行责任方面的探讨。 “公司人格否认”肇始于美国法院之判例,后来逐渐为各国理论或立法所接 受。 对这一语词的使用, 各国都有所不同, 美国称之为“刺破公司的面纱” (piercing the corporations veil),英 国 称 之 为 “揭 开 公 司 的 面 纱 ”(lifting th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或者“刺破公司的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ions veil), 德国称之为 “直索责任”(durchgriff),法国称为“独立财产性的滥用或法人人格的滥用”(abus de i autonomie ou i abus de la personale moral),而日本则称之为“公司法人格 否认”。在我国学界的研究中,对该语词的提法也并不统一,有人称为“公司法人 格否认”,有人称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也有的称为“公司人格否认”等等。不可 否认,这些称谓都是受日本理论界称谓的影响,特别是“公司法人格否认”,其本 来就是从日本的研究文本直译过来的, 不仅使用拗口、 不太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而且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认为“直意的理解,只能视为公司法人人格被否认的 制度,换句话说,应当理解为公司失去法人人格的制度”, 或者认为既包括国家 sanborn j., in united states v milwaukee refrigerator transit co,142f.2d247,255(c.c.e.d.wis.1905).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75. 虞政平.股份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304. 4 对公司人格的彻底剥夺,也包括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对公司人格加以否认。 甚 至认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在名称上辞不达意,在法理上模糊不清,在概念 上前后混淆,在逻辑上自相矛盾。 笔者认为,我国理论界所使用的上述称谓,都欠缺合理性。 首先,从公司人格否认理论所产生的时间来看,其起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基本上与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相伴而生。在当时的 历史背景下,合同相对性原则是人们无法跨越的一道鸿沟。因此,当时的学者们 才会认为,债权人要追究公司“面纱”后面的股东责任,必先“否认”公司的人格。 但在法制日趋完善的今天,两大法系的大部分国家(包括我国)都已经基本上接 受了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那么债权人追究公司背后的股东责任,就并非一定要 先“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因为股东实际上就是公司与相对人合同关系以外的第 三人。 其次,从大陆法系所普遍使用的 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来看,原 本的意思也只是“忽视、不考虑公司的人格”,但“不考虑”并不等于可以“否认公司 人格”或者“公司人格不存在”。其虽仅为一词之别,但却很容易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与深层研究结果的谬误。笔者倒是认为,美国学者所使用的“刺破公司的面纱”一 词是最形象也是最经典的表述。正如美国学者所说的,其只是在“由公司形式所 竖立起来的有限责任之墙上钻一个孔,但对被钻孔以外的所有目的而言,这堵墙 依然矗立着”。 然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习惯一旦形成也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尽管笔 者始终怀疑我国理论界对这一语词使用的合理性,但因考虑到其既已被人们所习 惯使用,也为了本文论述表达之简洁方便,本文仍称之为“公司人格否认”。 1.2 公司人格否认后责任的法理基础 英美法系国家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为一种事后的司法规制手段。当滥用公 司人格的行为使得一般正义和个别正义相矛盾时,英美法系国家往往通过公司人 格否认制度恢复个别正义,以实现法律所追求的正义价值。正是基于法律所追求 的正义价值的维护和现实之需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才得以确立和存在。从这个 意义上讲,英美法系国家主要是以维护和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作为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基础的。与英美法系国家不同的是,大陆法系国家则主 要从传统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与权利禁止滥用原则等方面寻找理论依据。 范键,蒋大兴.公司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1. 陈镇,刘晓莹.再论公司人格否认理论j.人民司法. 2005(1);76. phillip i.blumberg.the law of corporate groups,substantive law,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83.p132. 5 1.2.1 公平原则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所体现的是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但这种正义体现 为纠正正义。债权人在与公司进行交易时,本应获得合理公平的交易条件。双方当 事人只有在交易所涉及的信息真实、完整和准确的情况下,才能准确地估计交易 所面临的风险。而债权人与公司相较而言,其所能享有的信息是明显不对称的, 若股东以此滥用公司人格独立的特性规避法律或逃避合同义务,就会使交易相对 人信息失灵,并将交易风险转移给债权人,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这对于债权人来说 是不公平的,因此法律应赋予债权人司法救济手段恢复对风险和收益分配的公平。 1.2.2 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承诺,诚实不欺,在不 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 道德规范,在上升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后,其独特的功能在于,其可以克服成 文法的局限性、弥补法律漏洞以及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留下余地等。在成文法国 家,立法者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无限性的矛盾,必然会造成法律 无法涵盖、穷尽一切社会关系的情形,因此法律的不周延性、滞后性成为成文法 国家无法避免的客观问题。而诚实信用原则正是以其独特的功能,成为规制社会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欺诈、胁迫、规避法律等不正当行为的重要法律手段。而人们 在设计公司独立人格制度时,并未认识到会出现滥用公司人格的不当行为,自然 在规制滥用公司人格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法律漏洞,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产 生,目的就在于弥补此法律漏洞。因此,诚实信用原则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提供 了法理基础。 1.2.3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一切权利的行使不得超出其正当界限,不得损害他 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否则,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 受法律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民事权利的行使都毫无节制,而要受到一定的 限制。超出权利行使的界限,就构成权利滥用。权利滥用的重要表现就是不合权 利设置的目的而行使权利,即法律不合目的性。股东如果利用行使有限责任的权 利,从事违法或规避法律义务的行为,就会违背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和股东有限责 任制度赋予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权利的目的,就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 债权人的利益。因此,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也是否认公司人格追究股东责任的法理 基础。 6 1.3 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形态与责任特征 1.3.1 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形态 一般而论,公司作为合同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其负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 其对合同债务的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将产生合同法上的违约责任。而控制股 东,其虽不是合同关系中的当事人,但同样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物权或不得恶意侵 害第三人合法债权的不作为义务,而且对此义务的违反,势必产生侵权责任。 1.3.1.1 公司的违约责任 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对公司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虽然我国新公司法对 此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该制度的法理基础、设置目标等可以判断公司人格否认 不是彻底、永久地取消公司的法人资格,而是针对特定事例,特定债权人,对其 法人特性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加以否认,使公司背后的控制、操纵者承担公司的法 律责任。 因此公司人格否认不同于公司被解散或被撤销,前者的结果是导致公 司人格暂时的、法律意义上的被否定,后者则是导致公司人格事实上的、全面、 永久、彻底的消灭。公司被解散或被撤销后,公司主体资格已被永远消灭,公司 不可能再对外承担法律责任。但对于前者,虽然公司法人人格已被否认,但事实 上公司依然存在,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在公司赔付能力范围内,债权人仍然可以 要求公司承担违约责任。这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公司人格否认后,公司的 违约责任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正因为如此,学界才普遍认为,“此项原则的效力 仅在实体上被承认而在诉讼法上并不认为其有直接效力。” 也就是说,公司的诉 讼主体地位不因公司在实体上被否认而丧失。 1.3.1.2 第三人(股东)侵害债权的侵权责任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对股东的适用后果,就是指公司人格被否认后滥用公司法 人人格之股东对公司债权人应当承担的具体法律责任。显然,控制股东并非公司 与债权人合同关系中的当事人,因此其向债权人承担责任的基础,显然不属于违 约,对这一点学界并无争议。但如果其承担责任的基础是侵权,我们首先就得解 决这样一个问题:控制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 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其所侵害的到底是公司的财产权还是债权人的财产权? 笔者认为,股东侵害的非公司的财产权,而是债权人的债权。原因在于,其 一,公司人格否认中,控制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目的在于欺 诈债权人,并以此谋取非法利益。若其只是侵害公司的财产权,则只属于股东的 不法行为,而非公司人格否认的责任范畴。那么根据责任为对义务的违背所至之 江平,李国光. 最新公司法疑难释解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40. 陈现杰.公司人格否认法理评述j.外国法译评.1996(3):88. 张宗敏.公司法人格否认中控制股东责任性质之探讨j.河北法学. 2006(1):112. 7 原理,控制股东就只对公司承担侵权责任,而不承担向债权人履行的责任,债权 人根本就不能向控制股东直接行使请求权。其二,控制股东的行为,是通过滥用 其对公司的控制支配权利,而间接地使债权人的债权得不到满足,而此时控制股 东所侵害的财产并不为债权人支配、所有,因此,其侵害的也不是债权人的财产 权,而是债权人的债权。而根据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原理,第三人对债权的侵害, 应该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 1.3.2 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特征 1.3.2.1 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是一种民事财产责任 我国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对股东虚假出资以及抽逃资金的行为给予行政处分、 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严格地说,这些责任只是对国家所负 的责任,而不是对债权人的责任,债权人的损失不会因此而得到弥补。法律之所 以要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原因在于公司的控制股东滥用了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 与股东有限责任,严重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而否认公司人格的目的就在于制裁 控制股东的违法行为,使受到侵害的债权人利益得到弥补并复归常态。因为对债 权人损失的弥补,主要体现为财产之补偿,故其为民事财产责任。 1.3.2.2 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是一种补偿责任 民事责任尽管也有惩罚的功能,但其功能主要在于救济当事人的权利,赔偿 或补偿当事人的损失,而且惩罚性赔偿也主要是适用于故意侵害人身等行为。我 们知道,惩罚是刑事责任的首要功能,因为刑事责任“给行为人所带来的不利影 响或后果远比其他法律责任严重。” 美国法学家庞德曾指出:“以复仇或报复为形 式的惩罚是一种最古老的保护利益和维护权利的方式。”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其 责任追究之最终目的是使受到侵害的债权人利益得以恢复常态,其作为民事法律 责任的范畴,当然得符合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私法上的补偿功能,即责任不 具有公法上的惩罚性,责任追究的目的仅仅是使债权获得满足,且责任人承担责 任的范围仅以债权的实际损害为限,而不得要求其承担超额的加重责任。 1.3.2.3 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是一种共同责任 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中,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法律关系,存在着公司与控制 股东两个义务主体,依法产生违约与侵权两种不同的法律责任。因此公司人格否 认后的责任,并不意味着公司的责任完全可以转化为股东个人的责任,否认公司 人格的目的仅仅是为满足债权人的需要,其只是可以不考虑公司独立人格所产生 的责任。因此在债权人直接向股东提出请求时,也不排除公司对债权人的责任, 张明楷.论刑事责任j.中国社会科学.1993(2). 美罗.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商务印书馆 1984:114-115. 8 因为“公司人格否认是追究公司和其背后者股东的共同责任。” 1.3.2.4 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是一种不真正连带责任 如前文所述,控制股东所承担的实际上是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责任,其在性质 上属于侵权责任,而公司的责任属于违约责任,因此其不能与公司一起构成连带 责任。原因在于,连带责任或基于共同侵权而产生,或基于合同约定而产生,就 是不能基于侵权与违约两个不同的原因而产生。 而根据不真正连带责任理论, 所谓“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多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对于债权人负以 同一给付为标的之数个债务,依一债务人的完全履行,他债务因目的已经达到而 消灭的法律关系。 显然,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完全符合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 念与构成要件,应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而非连带责任。 李建伟教授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的区别在于: 第一,产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基于不同的原因而产生,是单个独立的债务; 而连带责任通常基于共同的原因而产生。 第二,存在的目的不同。连带责任的存在基于共同的目的,如合伙经营、共 同代理(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 意见(试行)第 79 条)等;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存在没有共同的目的,主观上也 无联系,给付相同纯属巧合。 第三,追偿权的行使不同。依照不真正连带责任法理,各个债务人对于受害 人都发生全部责任,一债务人承担了责任后,其他责任人的责任消灭。但当一债 务人履行债务后,其是否可以向其他债务人追偿,还应考虑谁是最终的责任承担 者而定,终局责任人不得行使追偿权。 1.4 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构成 公司人格否认的目的,就在于“刺破公司的面纱”追究控制股东的法律责任。 前 文已述,控制股东滥用公司人格致债权人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行为,公司构成违 约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公司之违约责任与一般违约责任之构成无异。因此笔者此 处只讨论控制股东侵权责任之构成。 笔者认为,股东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4.1 主体要件 股东侵权责任的主体要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义务主体,即公司法人人格的 滥用者;二是权利主体,即因公司人格被滥用而受到损害,并有权提起公司人格 范键,赵敏论公司法中的严格责任制度j.中国法学.1995(4):36. 焦富民. 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j. 学海.2004(6):153. 李建伟编著.2006 年国家司法考试专题讲座系列-民法 62 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205. 9 否认之诉的当事人。 1、义务主体 义务主体指的是对公司具有实际控制支配能力的股东,学界称之为控制股 东、支配股东或积极股东。消极股东因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具有控制支配能力, 对公司人格的滥用与他们无关,因此不是公司人格否认后责任的义务主体。须强 调的是,实施滥用公司人格行为的人除公司股东外,还可能有公司的董事、经理 以及其他高级职员,对于后者,我国新公司法已经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 不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2、权利主体 根据我国新公司法的规定,实际上只有债权人才有权作为权利主体提起 公司人格否认之诉。因控制股东滥用公司人格而受到损害者,可能包括公司、公 司其他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国家,但上述主体并不都有权提起公司人格否认之 诉。我国有学者认为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公众也是 该项制度适用的权利主体,笔者并不赞同。原因在于,代表国家利益的政府部门 与公司及其股东之间并不是民事法律关系,政府部门可以直接凭借其强制权力追 究公司及其股东的法律责任;而社会公众要提起法人人格否认之诉,实际上就是 进行公益诉讼。但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 108 条“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规定,社会公众成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权利主体, 缺乏诉讼法上的依据。而作为公司,若其提起法人人格否认之诉,实则承认自己 本身就不是法人,显然不符合逻辑。问题在于,公司其他股东能否成为公司人格 否认后责任的权利主体,这需要司法解释予以明确。笔者认为,公司的其他股东 没有必要成为公司人格否认的权利主体,而保护其利益的方式就是取消让公司与 控制股东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 1.4.2 行为要件 行为要件强调的是公司人格之利用者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我国 新公司法对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的规定具有抽象性,而现实中股东滥 用法人人格的行为具有多样性,因此,需要通过司法解释的制定来进一步明确股 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的情形和种类,用以指导司法实践。 根据我国学者朱慈蕴教授以及江平教授等人的观点,公司人格否认主要适用 于以下几种场合: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场合;利用公司回避合同与侵权责任的场 合;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的场合;公司人格形骸化的场合。 笔者认为,公司人格被否认的情形主要存在于契约行为或者侵权行为之中, 法律之所以允许公司债权人否认公司之人格,目的在于对股东滥用公司人格以规 避契约义务或侵权责任的行为予以制裁,以求得公司债权人与股东的权益制衡。 参见江平,李国光. 最新公司法疑难释解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34-36. 10 但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方式则可能是在公司设立时出资不实或不足,或在公司成 立后对公司进行不正当控制,或公司与股东人格混同,或者对公司进行空壳经营 等等。我国学者对公司人格否认适用情形的总结,其实并没有区分大陆法系和英 美法系成文法与判例法的不同司法习惯,而往往是囫囵吞枣,不加分析地将一些 英美法系的东西陈列出来,不仅没有总结出符合我国司法传统与司法习惯的内 容,而且将两者杂糅在一起,使问题变得复杂晦涩,与我国法律制度严谨的形式 逻辑不太相符。 笔者认为: 其一:“公司资本显著不足”不宜作为我国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形。 将“公 司资本显著不足”作为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形之一,其实是不加分析地照搬英 美法系国家的做法。英美法系国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在公司设立时对于最低 资本金并无明文规定,因而股东很容易利用公司设立时无最低资本额的限制滥用 公司独立人格,以贷款方式图利。如美国标准公司法以及大部分州的公司法都没 有对资本金的数额作出规定,但那只是其判例法的司法传统使然。而对于大陆法 系国家,尤其是我国,在严格的成文法历史传统下,立法对公司设立时的最低注 册资本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本身就是对公司资本不足的一种防范。如果公司在 设立之时达不到法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其根本就不符合我国公司法对公司设 立的基本要求,公司自始就不能成立,我们不仅应该以公司设立瑕疵为由予以撤 销,而且应追究登记机关的法律责任,而不应该适用公司人格否认之诉。当然, 注册资本并不一定就是法定的最低注册资本, 我国新 公司法 第 26 条规定: “有 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 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 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 在五年内缴足。”但是,一方面,我国新公司法第 29 条已经规定了以非货币 财产出资时其实际价值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责任,即“应当由交付该出 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另一方面,我国 新公司法也建立了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公示制度, 交易相对人完全可以从公 司登记机关了解公司的资产情况, 同时公司法第 203 条还对此规定了 3-30 万元罚 款的行政责任,而且刑法第 161 条也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因此,债权人 因“公司资本显著不足”而遭受损害的情形,法律已经有了防范措施,债权人自己 应该承担交易不谨慎的风险,而且,也可以通过更好地完善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 公示制度予以防范,而没有必要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而且,英美法系国家对于所谓的“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并不是指公司资本达 不到公司法上对公司设立时最低资本额的要求,而是指公司资本与公司经营之事 江平,李国光. 最新公司法疑难释解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369. 11 业或其所隐含的风险相比时数额非常小,或者与公司经营之规模相比时非常小。 “显著”一词的不确定性只能由法官去把握分寸,而我国如果对公司资本是否充足 同样象英美法系国家一样由法官去自由裁量,则既不利于实际操作,也不符合我 国成文法的司法习惯。而且,我国法官的整体素质也达不到如此高的要求,如此 仿效,势必造成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滥用,并对我国公司人格独立这一公司法 的传统基石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动摇。 因此笔者认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公司资本显著不足”不宜作为我国公司人格否认适用的情形。 其二,利用公司独立人格规避法律义务或回避合同义务的情形,也不宜与适 用公司人格否认的其他情形并列。原因是,所有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无不 是为了达到回避合同义务或法律义务的目的。将其单列为一类,既是对手段与目 的的混淆,也不符合立法逻辑的严格要求。 在我国成文法的历史传统下,法官在司法诉讼中都会寻求制定法的明文规 定。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从列举式的立法习惯考虑,对于我 国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形,笔者比较赞成中国商法学会在其建议稿中提出的方 案: (1)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 (2)关联公司之间存在不正当控制; (3)股东利用公司从事不法行为; (4)其他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情形。 这一方案的优点在于,既对常见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予以了列举,又 以兜底条款对未能穷尽的情形进行了涵盖,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了必要的限 制,比较符合我国的司法传统与习惯,现实可行性比较强。 1.4.3 结果要件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实质上是追究股东的侵权民事责任,而侵权人要承 担民事责任,就必须有受害人实际损害后果的发生,且该后果的发生还必须与股 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为,没有损害后果的发生,也就 没有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必要。 需要明确的是,公司人格否认后,构成股东侵权责任的结果要件有其特殊之 处:首先,债权人的损害事实表现为债权人的债权无法从公司获得满足;其次, 债权人之债权无法获得满足的原因,是控制股东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与 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尽管控制股东违法行为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滥用了对公司的 控制支配权,但这实际上仍属于第三人间接侵害债权的行为,依法须对债权人承 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曹康泰,张穹.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76. 12 第二章 公司人格否认后之责任承担 2.1 民事责任之一般原理 从法理学的普遍意义上来看,法律责任即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 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其目的在于依靠这种否定的法律 后果而防止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在权利受到妨害时,法律责任又成为救济 权利,强制履行义务或追加新义务的依据。 法律责任的实质是国家对违反法定 或约定义务,超越权利界限或者滥用权利的违法行为所做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评 价,是国家强制违法者做出一定行为或禁止其做出一定行为,从而补救受到损害 的合法权益,恢复被破坏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 至于民事责任一词,其最早源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的形式” 的包括十二铜表法以及整个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及其各种法学解释与注释的 古罗马“市民法”, 其民事责任针对的是契约行为和不法行为。 从概念上来看, “民 事责任是指违反私法之义务,侵害或损害他们之权利或法益,因致必须承担私法 关系之不利益之谓。” 但在我国当代的民法学界,学者们对于民事责任本质的分 析,观点却颇不一致,如李宜琛、王伯琦、佟柔先生等强调责任为义务人不履行 义务的法律后果;诸葛鲁、林诚二先生等强调责任为义务履行的担保。梁慧星先 生认为义务为因,责任为果,责任既是对违反义务的义务人的制裁,也是义务履 行的担保等等。 笔者认为,民事法律责任总是以义务的存在为基础,以民事权 利的请求为前提,其责任承担的基础在于民事法律规定的义务与民事合同约定的 义务,民事责任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相关责任人责任的追究,避免和减少民事违法 违约行为的不利后果,尽量使业已遭受损害的民事法律关系复归常态,促进社会 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无论如何,责任总是因对义务的违反而生,既包括对约定义 务的违反,也包括对法定义务的违反。因此我国民法通则第 106 条就明确规 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现代民事法律责任的一般理论,民事法律责任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而有不 同的分类。如根据承担同一民事责任主体的多寡可分为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根 据责任的内在关系可分为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根据承担责任的是单方还是双方 可分为单方责任与双方责任,根据出资人承担财产责任的范围可分为有限责任和 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357.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23-124.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43.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 王家福.民法债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222. 13 无限责任,等等。 但与公法责任不同的是,民事责任的价值功能主要在于私法 上的“补偿性”,而非“惩罚性”。 诚然,作为制度的设计,尤其是责任制度的设计,立法者应该考虑立法的明 确性与司法、执法层面的可操作性。王安石曾云:“制而用之存呼法,推而行之 存呼人”。可见,法贵能行在于知法度,知法维权在于明其责。由于立法、司法、 执法及当事人是否守法的落脚点在于民事法律责任是否依法认定并令责任人切 实承担,所以民事立法的进步与完善,其着重点不在于规定人们可以享受的民事 权利之多寡,而在于制定尽量完善的民事责任制度。也正因为如此,民事法律责 任,作为保障民事法律主体权利的实现措施,作为保障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 织民事权利的手段,其在现代民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得到彰显,正如梁慧星 先生所言,民事法律责任“乃是现代民法上生命力所在”。 因此,如今两大法系的 各主要国家,其民事法律责任总的趋势都在朝向责任设置更加合理,制裁手段更 加科学,追究制度更加严密的方向发展。 公司人格否认,其作为一项民事法律责任制度,其特殊性在于,公司、股东与 公司债权人之间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法律关系,公司和公司股东对债权人所承 担的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民事法律责任。因此在认可其特殊性的同时,我国对 该责任制度的设计,不仅不能跨越普通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的整体框架,而且应与 普通的民事责任理论保持一脉相承的关系,并为未来新制度的设立保持应有的衔 接空间,追求法制的衔接与统一。 2.2 公司人格否认后的责任承担 关于股东承担具体责任的性质、类型,学界认识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股东 对公司债权人应当承担直接的、无限的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股东与公司应当承 担共同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股东只承担公司资本不足的补充责任。 根据我国 新公司法第 20 第 3 款的规定,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公司人格被否认后,股 东对公司债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我国公司法学目前对公司人格否认各种适用情形的归纳,既没有区分英美法 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司法传统与司法习惯,而且也有混淆控制股东滥用公司独立 人格行为的手段与目的之嫌疑,更不利于对公司人格否认后责任的准确划分。笔 者认为,对公司人格否认后不同责任的分析,应该以不同的公司形态为标准,把 一人公司、母子公司、普通有限责任公司区分开来。 樊成伟.民商法律责任通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10. 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255. 江平, 李国光. 最新公司法疑难释解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41. 14 2.2.1 一人公司 在一人公司形态下,尽管其取得了公司形态,但从客观实际来看,股东即公 司、公司即股东。在股东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时,其手段有可能 是抽逃资金,有可能是公司与股东的人格或者财产混同,也有可能是脱壳经营等 等,但其目的都是以此规避合同或者法律义务,为自己谋取不法利益。而且,在 一人公司形态下,单个的股东必定同时也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向外代表着整 个公司。因此其与第三人实施的任何交易行为,或代表着公司,或代表着个体的 自然人身份。 1、控制股东若代表着公司,因其股东(自然人)身份与公司法定代表人身 份融于一人之身,而且其在滥用公司独立人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害的行为之中, 两种身份有着共同的过错, 故二者构成共同侵权的连带责任,债权人可向公司 或该股东任意一人行使请求权。 2、若该股东代表的仅仅是与公司无关的自然人身份,其与第三人交易所产 生的当然只是自然人个人的责任。但如果该股东将个人财产向公司转移,以逃避 个人债务,如不允许债权人透过公司予以追偿,则一人公司就会蜕变成股东逃避 个人债务的屏障,对债权人非常不利。这就是有些学者所说的对公司人格的反向 刺破,认为也应由股东与公司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但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在 此种情况下,自然人与第三人交易所生的责任,其始终与公司无关。但为防止该 股东在与第三人交易后向公司转移财产,考虑到第三人与该股东在公司方面的信 息不对称,应推定其已经向公司转移了财产,该股东应承担没有向公司转移财产 的举证责任。如举证不能,则公司与股东之间成立不当得利之债,债权人也只是 向公司取得该股东的代位求偿权,而不应是不加区分地让公司承担连带责任。若 如此,显然对该股东之其他债权人不公平。 2.2.2 母子公司 在母子公司情形下,母公司与子公司名义上是有着彼此独立人格的两家公 司,但母公司是子公司的投资者(股东)与实际控制人,对子公司起着支配控制 的作用,其往往把子公司作为实现自我目标的一个工具,而子公司则在母公司面 前丧失其独立的意思能力, 成为母公司任意操作的玩偶。 在面对债务人的追索时, 母子公司之间都可能迅速的转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签订时房产分割与补偿方案
- 离婚协议书模板详尽阐述离婚后财产分割方案
- 竞业禁止及保密协议范本:针对企业并购
- 离婚二次诉讼判决书履行及共同债务处理协议
- 科技企业竞业禁止补偿金评估与分配细则合同
- 夫妻离婚协议书车辆权属变更及保养费用分摊协议
- 离婚协议及子女抚养、财产分割与债务分担协议
- 班组晨会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2025-2026)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汉语拼音测试卷附答案
- 体育中考培训课件
- 中学校长在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致辞:在时光里耕耘在成长中绽放
- 2025年新形势下新型储能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试题(附答案)
-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烟酒有危害》教学课件
- 2025年登革热防控试题(附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承包学校食堂餐饮废弃物处理合同
- 霍乱培训课件下载
- 2025年秋季新学期第一次班主任会议上校长讲话:肩有责心有光行有度-做一个学生心中“靠得住”的人
- 2024年高校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生涯人物访谈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