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电大专科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本人针对该科目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一、选择题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9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6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 B死刑 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D驱逐出境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1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主行为与次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3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的明文规定 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4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 C减轻 D免除 15犯罪既遂是指( )。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6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 ),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A高级人民法院判决 B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C最高人民法院判决 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7缓刑适用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 A管制 B拘役 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8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 A十年 B十三年 C十五年 D十八年 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论理解释 D文理解释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 )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的时间、地点 D犯罪的方法 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放火罪 D贩卖毒品罪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 A时空性 B自动性 C有效性 D彻底性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A法规竞合 B吸收犯 C结合犯 D想象竞合犯 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 )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所得 B犯罪性质 C犯罪情节 D犯罪人经济状况 8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强调 C对前段的限制 D是前段的例外2按照(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D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 )。 A减轻处罚 B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犯罪既遂是指( )。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5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 )全部罪行处罚。 A他参与的 B他组织、领导的 C他指挥的 D集团所犯的 6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B无期徒刑 C死刑 D驱逐出境 7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 A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 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D吸收原则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 )。 A.司法解释 B立法解释 C论理解释 D文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3某甲因交通肇事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直接故意 D间接故意 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 A时空性 B自动性 C有效性 D彻底性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7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 )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所得 B犯罪性质 C犯罪情节 D犯罪人经济状况 8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2按照(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A.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D犯罪对象的多少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4犯罪既遂是指( )。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 A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不予处罚 6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 )。 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B-年以上八年以下 C-年以上五年以下 D与主刑期相等 7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可以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 A没有故意犯罪 B确有悔改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二、填空题 9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13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 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4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16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17对于构成累犯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的限制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10.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11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12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6周岁。 14.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5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16.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7.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年后,不再追诉。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12.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分为二种,即单一(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13.犯罪主体就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单位一口 14违反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进行事先防卫或者事后防卫的情形,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防卫不适时。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16.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17.缓刑只能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18.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5(年)年。9按照解释的效力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13.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4.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15.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16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17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3年。 18我国刑法中的量刑原则是: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12.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个数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 分为二种,即:单一(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13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4.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 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 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16.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17.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18.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5年_。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_三个基本特征。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13.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4.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15.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16.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17.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18追诉期限通常应当从犯罪之日起计算。三、名词解释19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0犯罪的过失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21犯罪集团犯罪集团;又称特殊共犯或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22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19.犯罪的故意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20犯罪未遂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21连续犯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22假释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19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0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这几种因素。21一般累犯-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22时效时效,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再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再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19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0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21主犯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22刑罚执行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19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0直接故意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0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21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22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四、筒答题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4分)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分)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2分)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2分)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4分)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1分)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1分)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3分)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1分)23.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答: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 (1)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2分) (2)犯罪分子在犯前罪和后罪时都是年满18周岁的人。此为构成累犯的主体条件。(2分) (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珊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2分) (4)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 (2分) (5)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2分)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答: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4分)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2分)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2分)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2分)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4分)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2分)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2分)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2分)24.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答:-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3分) 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 (1)自动投案。即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4分)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3分)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2分)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2分)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2分)24.什么是犯罪中止?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有何特征?答: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4分)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成立的客观前提特征。(2分) (2)自动性。即行为人在主观上自动放弃了犯罪意图,在客观上自动停止了犯罪的继续实施和完成。这是犯罪中止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的未遂形态和预备形态的根本区别所在。(2分) (3)彻底性。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彻底打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本可继续进行的犯罪行为,而且也不打算以后再继续实施此项犯罪。(2分)24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答: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4分)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2分)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2分) (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2分)五、案例分析 25案情: 胡某,男,1996年5月出生。2013年2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014年3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停车看看吧。”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于车下。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答: (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2分)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3分) (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4分) (4)胡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原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3分) (5)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分) (6)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不能适用死刑。(2分)25案情; 韩某,男,50岁,某外国籍,该国驻中国某地领事馆职员(无外交豁免权)。 韩某于2014年3月25日晚与被害人胡某(女,20岁,某公司文员)相识后,以请胡某喝酒为名,将胡某带至自己宿舍,并向胡某提出发生性关系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韩某将胡某按压在床上,扯下自己的领带将胡某的双手捆在床架上,又用毛巾塞住胡某的嘴,随后与胡某发生了性行为。期间,胡某由于不断反抗以致身体多处受伤(经鉴定属轻微伤)。凌晨2时许,胡某觉得韩某已经入睡便悄悄挣脱捆手的领带溜出韩某宿舍,不料却碰倒了门口的衣架。响声惊醒了韩某,韩某随即赶出来将胡某抓住并拖回房间。胡某大声喊叫,韩某便死死掐住胡某的脖子,直至胡某不再动弹为止。当韩某将胡某的尸体运出领事馆准备抛弃时被巡警发现抓获。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韩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我国法院是否有权管辖?如果我国法院有权管辖,应当如何处理(只答处理原则)?答:(1)韩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由我国法院管辖;对其所犯两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3分) (2)本案中,韩某采取捆绑等暴力手段强奸胡某,后又为了掩盖罪行而将胡某杀害,出于两个故意实施两个行为,其行为显然已分别构成犯罪。(4分) (3)韩某的犯罪行为发生在中国境内,而且韩某虽是外国人,但其并不享有外交豁免权,此案中并无法律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形,因此,根据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此案应由我国法院管辖。(6分) (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韩某所犯两罪应当先分别定罪量刑,然后依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3分)25案情: 于某,男,27岁,聋哑人。 2012年3月,于某到某饭店打工,女老板黄某(43岁)见其英俊魁梧,很是喜欢,不久就与其相好同居,并一直保持到2013年2月初。2月下旬,于某开始与刘某谈恋爱,并向黄某提出分手。黄某不同意,要求于某与自己保持关系,否则就要将此事告诉刘某。2月27日晚10时许,于某再次向黄某提出分手。双方发生激烈争执。黄某恼怒无比,跑到厨房拿来一把菜刀边骂边向于某猛地砍过来,划伤了于某的胳膊。于某见势不好,顺手操起一把椅子抵挡并将黄某打倒在地。黄某倒地时菜刀脱手但仍然用身边找得到的所有物品打击于某。于某便又用椅子砸打了黄某数下,直至其不再动弹才住手。于某以为黄某已死,遂仓皇逃离现场。经鉴定,黄某所受为重伤。经查,2011年10月,于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其行为的性质是什么?对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答: (1)于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间接故意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2分) (2)于某在受到黄某暴力侵害时用椅子抵挡并将其打倒在地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但在黄某倒地菜刀脱手、严重暴力侵害已被基本制止的情况下继续用椅子打击黄某致其重伤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因而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5分) (3)于某明知用椅子打击黄某可能会致其受伤甚至死亡却放任不管,以致造成黄某重伤,但纵观全案于某并无希望致黄某重伤的故意,故对其防卫过当行为应当以间接故意犯罪论处。 (3分) (4)于某属于聋哑人,依法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分) (5)于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又犯新罪,依法应当撤销缓刑,并对其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4分)25案情: 胡某,男,63岁,退休职工。 2012年12月,胡某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了很多名贵花草,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为了防止他人偷窃,胡某在院墙上私自安装了电网,并在院墙上书写了“有电,危险!”的警告语,还在墙外插了两块写有同样内容的警告牌。 2013年5月9日晚8时许,农场职工王某和龙某扛着钢筋、电线等物经过胡某家时,王某不慎将钢筋触碰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胡某听到喊声,知道出事,马上切断电源,并同闻声赶到现场的附近群众一起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随后,胡某向所在地派出所报案并详细说明了全部情况。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罚原则)?答:(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其行为应当按照(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定罪处罚。(2分) (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3分) (3)胡某预见到了私自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的后果,但其轻信以书写警告语、插警告牌等方式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过失犯罪定罪处罚。(4分) (4)胡某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或者放任致人伤亡,而是由于其预防措施不足以避免发生危害结果,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而非故意。(2分) (5)胡某预见到了可能产生的后果并采取了自认为有效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也不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2分) (6)胡某报案并详细说明情况的行为符合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属于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厂入股合同协议书
- 进口货物买卖合同与进口货物代理运输合同
- 拆迁安全合同协议书
- 房子抵扣欠款协议书
- 快递破损合同协议书
- 方木买卖合同协议书
- 承包仓库合同协议书
- 强村帮扶弱村协议书
- 文案兼职合同协议书
- 店铺托管合同协议书
- 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培训
- 220kV变电站电气设备常规交接试验方案
- 氢燃料电池技术介绍
- 控制电缆施工方案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教案 新人教版
- 防性侵安全教育课件
- 增大柱截面加固施工方案
- 舰载小口径转管炮未来应用及关键技术研究
- 《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案(四篇)
- 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