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doc_第1页
嵇康.doc_第2页
嵇康.doc_第3页
嵇康.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嵇康的思想 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班级:历史1002班 学号:1013010226 姓名:孔愿 浅谈嵇康的思想 内容摘要:魏晋名士嵇康作为一位思想家,其思想不仅充满了忠、孝、义的儒家情怀,而且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超然心境和独立的人格更有其一份独特之处。关键词 :嵇康 儒家情怀 玄学 人格自由 嵇康(223263),字叔夜,汉族,原籍绍兴,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嵇康的一生反映了乱世求存的文士的命运。现实的冷酷黑暗,使他不得不放下“荣进之心”,转而追求道家思想的清虚逍遥与神仙道教的永年之欢。但游仙之趣与隐逸之乐并没有完全消解他内心的痛苦,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时时促使他回到现实。在他的思想中,儒家建功立业的热情与道家齐物逍遥的超脱同列,儒家的入世忧患意识与道教神仙养生思想并存。嵇康以其渊博的知识、高洁的品格为千古世人所崇敬神往,但其生命悲剧又使人为之感伤,千载之后犹唏嘘不已。一 嵇康的儒家情怀 魏晋时期的儒家衰微和玄学兴起已被学界所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文人们纷纷弃儒从玄。相反,儒家文化仍深深潜藏在文人们的心理结构中,是他们在超然物外清谈玄理的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儒家情怀,嵇康也不例外。 嵇康的儒家情怀突出表现在他对曹魏集团的“忠”,与司马氏集团势不两立。 嵇康与曹魏集团发生联系源于其婚姻。这次联姻意义十分重大。它首次改变了嵇氏家族的尴尬处境并抬高了嵇氏家族的身份和地位。关于嵇康的姓氏来历与先世,王隐晋书记载“嵇本姓奚,其先避怨徙上虞,移谯国铚县。以出自会稽,取国一支音同本奚焉。”这则材料充分证明了嵇氏家族的尴尬处境,同时也向我们解释了与曹氏集团联姻的必要。其次,凭借这次婚姻,嵇康很快跻身官场生涯。怀着报答知遇之恩和“士为知己死”的心态,嵇康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命运和曹氏集团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即便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后,当大多知识分子甚至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王戎等都相继走出竹林依附司马集团时,嵇康仍旧忠于曹氏集团,选择了死亡。 嵇康的儒家情怀还体现在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尊重。百善孝为先,中国封建社会注重对孝道的推崇。孔子非常重视孝,把孝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论语学而)、“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十九)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尽管嵇康以反抗当时的礼法而著称,但他不但注重对孝道的遵崇,还非常看重对亲情的维护。诚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指出的:“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要迂执得多。”此语正好用来概括嵇康对待礼教的态度。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他总是恋恋不忘,并设法加以报答。家诫一篇体现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告诫儿子要掌握人情世故,学会明哲保身处世哲学。从表面上看,这似与嵇康的人生哲学相违背,实际上正是嵇康的儒家情怀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折射。 嵇康不仅看重与亲人的相处,与朋友的相处中,也是“义”字当头。与山巨源绝交书体现了嵇康在义利发生冲突时,舍利取义的情怀。在义与生命对抗时,嵇康依旧是舍生取义的实践者。吕簨和吕安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其中吕安与他更是亲密,而嵇康后来的入狱被诛就与这个人的事有关。史书上记载,“嵇康与东平吕安亲善,吕安嫡兄吕簨淫吕安之妻徐氏,吕安欲告吕簨遣妻,因此,咨问于就,嵇康以家丑而抑之,后吕簨不安,反诬吕安不孝,嵇康以故友大义,挺身而辨,作与吕簨绝交书,言辞辩难,锋利相对,由此二人下狱。”二 嵇康的独立人格 嵇喜(嵇康之兄)作嵇康传,云: “(康)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尝採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与怀抱之中。” 嵇康亦自谓其志曰: “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足矣。”(与山世源绝交书)这是一种自足于私人生活的态度,并且,这并非通常所见的因为济世无门转而退隐的无奈之举。在嵇康的诗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嵇康对功名的主动离弃,以及对“优游卒岁”生活的向往与满足。嵇康汲取了道家“贱物贵身”“身贵命贱”的思想,采取了一种以个人为本位,与政治主动疏离的态度。这与他的个性自由思想紧密相连。另外,嵇康认为个人本性不同,所以应“循性而动,各附所安”,依照自己个性喜好而选择不同的生活道路。嵇康这里所说的“性”,不仅是先天之性,还包括后天养成之性。他说自己性“疏懒”,这是指先天之自然性情,而“纵逸来久,情意傲散”,“又读庄、老,重增其放”,则属于在先天的基础上养成的后天之性,并且后天之性对人的生活道路的选择更起决定作用,对此嵇康有一个极精彩的比喻: 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虽饰以金,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强调后天之性,在这里有重大意义。强调各人后天之性的差异,意味着尊重个人的理性选择;所谓自由,即是选择的自由。而嵇康追求私人生活的态度就是基于其个性自由思想的理性选择。但是,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里,若想不受干涉地自足于私人生活,绝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嵇康特别强调维护个人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换言之,嵇康的个性自由思想与其自足于私人生活的选择建立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之上。而以个人之力与政治高压甚至整个社会习惯势力相对抗,没有一种孤往独绝的精神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在难自然好学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汤武薄周孔、狂顾顿缨、纵肆不羁的嵇康。另一方面,嵇康在自足于私人生活的同时,也并非离弃世事,像庄子那样作一种精神的出世,而是极富正义感并敢于正面对抗丑恶。嵇康建立在个性自由要求之上的独立人格与礼教具有根本原则的冲突,于是,嵇康反对礼教,并不反对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从嵇康的诗文可以看到,他最痛恨当时的礼法之士及繁文缛节,批判揭露不遗余力,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对于儒家的礼制观念则从其违背自然的角度加以分析、批评,侧重于说理,但对于儒家的仁、义、忠、信、智等基本价值观念,态度则要复杂得多。他一方面沿用老庄的说法,说“仁义浇淳朴,前识丧道华”(五言诗三篇之一);“故知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难自然好学论),另一方面又在卜疑中说宏达先生“忠信笃敬,直道而行之。”这里正是需要详加辨析的地方。如前所述,嵇康虽然用道家语言来反对儒家的礼教,但又不是真的如老子“绝仁弃义”、“绝圣弃智”,如庄子模糊是非,而是坚持善恶是非的分别。嵇康不是不要忠信诚笃等道德品质,而是认为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发至内心,合乎自然,他反对以礼律等外在的既定规范约束人,因为这样会产生虚伪,损害人的天真本性,所以嵇康提倡“越名任心”,“弃名以任实”(释似论)。前引卜疑中对宏达先生的一段描述,把“忠信笃敬”等道德观念与“机心不存、泊然纯然”等道家观念结合起来,并不觉得有什么矛盾,而是认为“机心不存、泊然纯然”的真人所具有的“忠信笃敬”才是发至内心,合乎真人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容纵肆,遗忘好恶”地“直道而行之”。三 嵇康的玄学思想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玄学的兴起,冲击了两汉神学化的经济思潮,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说明玄学的兴起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变革有深刻的影响。嵇康的玄学思想体现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总纲之下。他认为君子应该“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 “无措乎是非”就是不先计较思量而后行。达到“无措”的方法是“越名任心”,即“越名教而任自然”;达到行不违道的方法是“情不系于所欲”,也就是去除功利贪欲之心。必须注意的是,“是非无措”并不是混同是非差别,相反,要区别“是非而非非”,“类是而非是”的情况,“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的意思是:超越得失计较,内心光明坦荡地处事,则自然得到善的结果。他也说:“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因此对人来说不应什么教育,一切都顺其自然。 嵇康以为文明和教育起源于“自然”破坏和“大道凌迟”,它不是社会进步而是人类走向虚伪和变性,教育的作用是消极有害的,它干扰了人类那原始完善的“大朴”之心。他主张全盘否定名教及其教育,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化古朴,人性才能复归自然。嵇康指出:“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惜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这就是说要达到“越名教而任自然”和知人通物的境界就当心静无为,纵欲忘情。所谓“名教”,并非单指儒学所提倡建的政治伦理秩序。从根本上讲,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中所形成的,一整套小至个人道德修养、大至社会理论、国家控制的宗法道德和秩序实体,体现儒家政治、经济、教育、理论特点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反映在在教育上,便是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嵇康把社会上出现贵贱等级和追逐荣利的现象,归之子至人不存和大道衰微的结果,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但他对统治者制造仁义、等级、崇经等以束缚下民的手脚,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嵇康是儒学被定于一尊之后,大胆地提出否定口号的第一人。嵇康对经学教育的深刻批判,对于当时人们摆脱儒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