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摘摘 要要 “真”是庄子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作为先秦诸子中最重视“真”的思 想家,庄子广泛深入地讨论了“真”的内涵及其特点,把对“真”的理解提升到了 哲学范畴的高度。在庄子看来,所谓“真”,是最精纯最诚实的存在,是一种内在 于心的真实,只要内心保持真诚,精神就能在外表现出来,即“真在内者,神动于 外”,这就是保持“真”之本性的可贵之处。“真”的基本含义还表现为物的实在 性及其质的纯朴性,“真”是天然产生、自然存在的,因此圣人取法自然,宝贵真 道,不受世俗的拘束。庄子还提出了“性者,生之质也”的命题,从“真”之内涵 上开辟了道家在人的生命本质上对人性的界定,而不是像儒家那样从社会性的角度 去理解人。同时,庄子还从功夫修养和体悟境界的角度探讨了“真”之何以可能的 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真”不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 特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为和境界。本文将从庄子之“真”的概念内涵及其产生的 理论背景入手,梳理庄子对“真”的阐释,对庄子提出的真人、真知、真性的哲理 内涵进行探讨,并试图探讨庄子之“真”与庄子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道”的关系。 以期能从对庄子之“真”的探讨中,对庄子的思想全貌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清晰的把 握。 关键词: 庄子 真 道 ii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abstract “zhen”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in chuang zis philosophy. as a philosopher who played much emphasis on zhen among famous thinkers in pre-qing dynasty, zhuangzi extensively and deeply discuss the sense and features of “zhen”, and obtain an understanding of “zhen” in philosophical category. according to zhuangzi, zhen is the purest and most real being, and is a verity under ones own deep mind. spirit can appear as long as one keeps his/her mind sincere, that is to say, “the inner zhen and outer spirit”. that is why we should keep the nature of zhen. the meaning of zhen also includes the reality of things and the purity of the quality of things. because zhen is complying with the nature, the saint imitates the nature, and do not limit by the common customs. zhuangzi proposed the proposition of “human nature is the quality of life”, which defined the human nature from the essence of life, rather than understanding human beings from the society like confucian. at the same time, zhuangzi prob into the possibility of z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intuition. in that sense, we can see that “zhe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beings be human beings, but also a culture and contex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en by zhuangzi beginning with the sense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zhen. then the paper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the real man, the real knowledge, and the real human nature” which are propos by zhuangzi, and tries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en” and “tao” in zhuangzis philosophy. finally, this paper hopes that from the research of zhen, it could arrive to a comprehensive and 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zhuangzis thoughs. keywords: zhuangzi zhen tao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序序 言言 “真”字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字,无论是在现在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里, 都能经常遇到,比如说“真诚”、“真理”、“真知”、“真善美”等。由于“真” 字太过平常,很少人会去进一步研究它的哲理内涵,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而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就已经开始探讨“真”的意蕴了, 他是先秦诸子中谈“真”谈得最多的思想家,其作品广泛而深入地阐述了“真”的 内涵及其特征,并把对“真”的理解提升到了哲学高度,他提出了“真人”、“真 知”、“真性”、“真君”等许多内涵丰富的哲理范畴。唐朝的时候,道教徒们甚 至还把庄子称为“南华真人”。我们甚至可以说,把“真”字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 出并进行如此全面细致的哲理探讨的,庄子无疑是史上第一人。“真”这个字为什 么突然在庄子一书中大量的涌现,并成为如此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一个非常值 得探讨的问题。故此,对庄子之“真”及其相关概念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庄 子本人及庄子的哲学思想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2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 对庄子之“真”的概述对庄子之“真”的概述 1.1 庄子之“真”的思想背景庄子之“真”的思想背景 庄子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充满了矛盾,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战争,也充满 了各种各样的是是非非,正所谓: “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 缮性 篇 ) 。 在这样一个时代, 对人性之 “真” 的渴望成为庄子的一种理想追求。 然而, “真” 是相对于“伪”而言的,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伪”的存在,就不会有对 “真”的渴望。庄子说: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 齐物论篇 )只有在感觉到“伪” 之后,人们才会觉得“真”的可贵,也才会去探求“真”的意义。正如老子所说的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老子十八章)意 思是只有到了大道沦丧、巧智出现之时,才会产生伪诈的行为。当然, “伪”和今天 我们说的虚伪、 “假”并不完全一样, “伪”的最初涵义是“人为” 。 说文解字注引 徐锴曰: “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故人为为伪是也。 ”1伪是人为的结果,不是天 然、自然而生的。荀子说: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 ( 荀子性 恶篇 )这里的伪也是指的人为的结果。荀子又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 荀 子性恶篇 )伪,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 故为字人傍为 ,亦会意字也。郝懿行曰:性,自然也。伪,作为也。2因此, “伪”本来含义是指人所创造和完成的东西,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行为。 庄子思想给人们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批判精神。这种印 象来自庄子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对现实社会与世俗价值的批判。在庄子看来, “真”与 “伪”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庄子这种对“真”的追求使得世俗社会中的一 切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始终处在被反省、批判的状态之中,社会道德和政治伦理等 更是首当其冲。 庄子一书中很多地方都谈到了“伪”的问题,如“为人使易以伪, 为天使难以伪。 ” ( 人间世篇 )在这里, “伪”指的是被世间的私情私欲所驱使而丧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页 402 2 王先谦:荀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8, 页 434 3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性失真。成玄英云: “夫人情驱使,其法粗浅,所以易欺骗;天然驭用,斯理微细, 是故难矫。 ” 3这就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之时,应当顺自然之理,保持率真之性,才能 实现“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人间世篇 )的境地;知北游篇 提到“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成玄英疏曰: “夫礼尚往来,更相浮伪, 华藻乱德,非真实也。 ” 4这里的“伪”意指虚伪,言非其本性也。在庄子所处的时代, “礼”已被争权者所盗用,成为他们争名夺利的工具,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发自本 心的仁义道德可言, “礼”不仅拘束了人的行为,也残害了人内在的自然天性,从而 导致了虚伪之风的盛行。因此老子指责“礼”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 老子三 十八章 ) 。 庚桑楚篇说: “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 ” 质者,本也。自然的性情,是生命本质的反映,按照本性而进行的活动,叫做为, 刻意去为而流于人伪,违背常理,叫做失。 “伪”是指人伪,是矫性伪情、丧失大道 之意, “失”是指丧失本真之性而背离了大道。 徐无鬼篇有云“凡成美,恶器也; 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 ”郭象曰: “民将以伪继之耳,未肯为真也。 ”5意思是,你虽 然表面是在践行仁义,实际却是在促成巧伪啊。因为过于追求仁义的形态,势必会 导致行为的做作,为了成就了仁义的名声,不可避免就要自夸己功,内心的变化失 常则会引起外在的争斗,最后的结局只能是物皆丧其真而致使虚伪狡诈之行的泛滥。 则阳篇里提到“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 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 ”郭象云: “主日兴伪,士民何以得其真乎! ”6古时 候的君王,把有所得都归于人民,过失则归咎于自己,而现在的统治者却用伪诈愚 弄欺骗人民,君王都如此虚伪不正,人民又如何能宝贵真道呢?无奈之余,也只好 以虚假之举来应付了。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君王自身都丧失了“真”的秉性,虚 伪之风盛行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有感于眼前所见、所闻、所触的一切的不真或失 真的社会背景下,庄子才提出了“真”的概念。那为什么会出现“伪”呢? 庄子把矛头指向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道德和社会制度,正所谓“失道而后德, 3 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页 150 4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1998, 页 421 5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1998, 页 472. 成玄英解释说:几,近也。仁义迹 显,物皆丧真,故近伪本也 6 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页 904 4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 ( 知北游篇 庄子认为正是儒家的所谓“仁义礼乐”的道德说教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对人性造 成了戕害,从而导致了“伪”的出现。这在庄子一书中随处可见,如“爱利出 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 ” ( 徐 无鬼篇 )仁义如果能产生所爱和所利的东西,背离仁义的人自然会很少,追求仁义 的人则会趋之若鹜,因此推行仁义,只是一种助长虚伪的行为。如“夫仁义憯然乃 愤吾心,乱莫大焉。 ” ( 天运篇 )憯,同“惨” 。 说文 :惨,毒也。 集韵 :愤, 心乱也。7这里是说仁义具有毒害性,会烦扰人心,滋生祸乱。因此在庄子看来,作 为儒家基本伦理规范的“仁义” ,没有任何积极的价值,只能是乱人心,危天下。故 此盗跖篇有“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这里的“伪”是指巧伪、虚伪, 意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刊定礼乐,假托仁义进行说教,纯属虚伪做作之行。 “子之 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 ( 盗跖篇 )庄子在这 里借还盗跖之口批评了孔子的道德说教都是巧诈虚伪的言论,不能做到保全真性, 因此不值得去讨论。 渔父篇还提到了“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 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成玄英疏: 惜孔子之雄 才,久迷情于圣迹,耽于人间之浮伪,不早闻于玄道。8意思是不能够效法自然而体 恤人,就不知道效法自然,宝贵真道,庸庸碌碌随世俗而变迁,所以不能知足,这 一系列批判表达了庄子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之徒沉溺于人伪的仁义道德之中而背 离了大道的惋惜之情。 在“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 胠箧篇 )的战国时代,所谓“仁义”等道德规范 不过是贪名逐利者攫取名利、欺骗人民的工具罢了,而庄子对“仁义”的批判,也 就是对当时社会道德的批判,对诸侯统治的抨击,这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的,因为庄子的这种批判,毕竟是对人类的阶级统治制度最初的攻击,是对人类的 文明制度最初的反思。9作为这种社会批判的结束,庄子提出了“既雕既琢,复归于 朴” ( 山木篇 )的主张,王弼云: “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 ” 7 张默生:庄子新释,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页 236. 8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 页 565. 9 崔大华: 庄学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页 240. 5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0号召人们抛弃“仁义” 、智巧等戕害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自觉地返回可以免除被 文明所困扰的那种原始的朴素的自然状态中去。 正像 马蹄篇 中所描述的那样, “至 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庄子通过对人与自然,人 与人尚无任何对立的往古之世的憧憬,表达了他对弥漫着“丧己于物,失性于俗” 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鄙视,转而提倡一种修身保真,清虚淡泊,归于自然的处世方 式,并彰显出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和对返璞归真的自然真性的渴望。 1.2 庄子之“真”的内涵庄子之“真”的内涵 “真”是一个会意字,从化(hu),从目,从乚(yn),从八。匕,变化。目,眼睛。 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在本义内涵上, “真”指本性或本原,在现代汉语词典 的解释中, “真”还具有本性、本原、本真、真诚、真心、真情等多重含义。把“真”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使用是道家的鼻祖老子首先提出的。在老子一书中,“真” 字一共出现了三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断定物之实在为“真”。这层含义的真, 见于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老子 用了惟恍惟惚、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等扑朔迷离的词语来描写“道”的难以把握的 性状。尽管难以把握,但老子坚信“道之为物”,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 也就是说,道是实在的,实有的,是“真”的。其二是肯定质之纯朴为真。这层含 义见于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质真若渝,大白若辱。”按老子的意思, 质之纯朴,就是“真”。11王弼注:“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 在这里,老子不仅首次提出了“真”之概念,也对其内涵做了层次清晰的定义,他 还以原来的、未曾散失的内在本质为“真”,而这恰恰说明了人为的“仁义礼乐” 中不蕴含“真”的意义,因为“仁义礼乐”是人为制定的结果,而不是天然或自然 生成的,也正是由于社会中的“仁义礼乐”不具有“真”的意义,才能以开显出人 10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98, 页 376 11 陈静: “真与道家的人性思想”, 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8,页 79 6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们对“真”的追求。正是这种对超越的即对“真”的追求,构成了一种对自我的“本 真”的生命情调的寻求。 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对“真”的理解和把握相对于老子而言,则更 进了一步,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真”的内涵,赋予“真”更重要的地位,多 层次多角度拓宽了“真”的意蕴,使“真”具有了更多的哲学意义。庄子还把真提 升到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和心灵上的体悟,可以说“真”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一种生 存状态和一种理想境界。但是,何谓“真”?渔父篇给了我们详尽而具体的回 答: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 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 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成玄英疏: “夫真者不伪,精者不杂,诚者不矫也,故矫情伪性者,不能动于人也。 ” 12按照成玄英的解释, “真”与“伪”对,因此,这里的“真”应指一种本真的状态, 也可以理解为质之纯朴之意,这是庄子之“真”的主要内涵。庄子认为,本真之心 乃是精诚的极致,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 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 (渔父篇)这些行为都违背了人的“本真”之心,是一 种矫情伪性的虚伪的表现,而具有“本真”之心的人,秉承真实之性,行为自然而 然,故有“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 (渔父篇)在这里, 庄子把“真”理解为,保持自己的真情和本性,反对强哭,强怒、强亲的虚伪做作 行为。提倡不拘世俗的道德礼节,率性而为,提倡真哭、真怒、真亲,主张流露自 己的真情实感。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 ,即以“天”或“自然”为人的内在的真性 情,而将“人为”的种种活动,包括认知活动与道的活动看成是外在的矫饰。一个 人只要内心始终保持一种真诚的品质,其精神状态就会自然而然显现于外,这类似 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诚于中而形于外” ,这就是我们为何要持守真道的原因了。庄子 对“真”之内涵的阐发,还表现在他对世俗的道德礼义的无情批判,渔父篇中 提到“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在庄子看来, 12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98,页 586 7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繁琐的礼节是世俗中人所为的,而真性是秉受于天地自然的,如果一味沉溺于虚伪 的世俗礼义之中, 只会让人们碌碌于人事而背离了人的自然本真之心。 庄子用对 “真” 之内涵的阐释在不断地提示人们,在“礼相伪”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天然的、质 朴的、纯真的“存在”即“真”存在。13 除了渔父篇 , 庄子一书中还有很多地方提到“真” , “真”的意义在庄 子一书中可以分为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层涵义是指生命之真性。如“如求得其情 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 ( 齐物论篇 )这里的“真”乃是“真性”之意,即人的 内在的性分。如“极物之真,能守其本” ( 天道篇 )这里“真”的涵义也是指“真 性” ,意思是究极物的真性,就能守住本根。又如“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 (秋 水篇)郭象解释说:真在性分之内。成玄英亦云:谓反本还源,复于真性也。14可 见这里的“真”亦是指的“真性”。山木篇有“见利而忘其真,游于栗林而忘 真。”成玄英在这里把“真”解释为:“真性,命也。宣颖云:失其真性,故不逝 不睹。”15因此这里的“真”可以理解为真性或生命之本真。 庄子谈“真”的第一层内涵,主要是要告诉人们,人既然是禀受自然而生,也 就同时涵养了生命的本真之性,认识此“真性”之人,方能体认变化、放怀观物, 反本归宗而不会执着于物我之别,从而能保有真君之理,体悟大道之源。第二层涵 义是指自然之真实。如“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齐物论篇) 道是绝对的存在,无所谓真伪,道之言亦无所谓是非,因此此处之“真”乃是“真 实”之意,意指道的无时不有和无处不在。又如“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 之,而况其真乎!”(大宗师篇)郭象云:夫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16自然 者,不知其然而然也。天地万物自然之理,即所谓道也。如“而已反其真”(大 宗师篇)此“真”谓“道”或自然之理,即人之生死皆来源于大道的运行,死不 过是躯体的物化而反本归真罢了。 如 “其知情信, 其德甚真, 而未始入于非人。 ” ( 应 帝王篇 )此处之“真”是指人之德性真实,无丝毫虚伪的成分,也不受外物所牵累, 13 陈静: “真与道家的人性思想”, 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8,页 81 14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8,页 343 15 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五, 北京:中华书局,1999 ,页 174 16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8,页 142 8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而任其自得,故无伪也。如“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 ” ( 田子方篇 ) 对于前一个“真”字,郭象云: “真,无假也。”17可见第一个“真”为真实之意; 第二个“真”为真宗、真性之意。意思是,他为人十分真纯,虽然长着和常人无二 的容貌,但是内心却能做到契合自然,顺应外物而保守天真。缘,顺也,虚而顺物, 故真不失。如“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篇)重言 是指托古圣先贤或当时受众人尊敬的长者之言,“真”在此处为真实不妄之意。 综上所述,庄子所谓的“真”主要有两层含义,即生命的本真或自然的真实。 庄子强烈反对逐物忘真等背离人之自然本性的行为,在他看来,物丧其真性,人忘 其根本,则毁誉之间,俯仰失错也。同时,庄子对“真”之内涵的阐发也透显出他 真实的、根植于内心的自然真性,庄子一生视功名利禄如浮云,拒楚相而不为,保 高尚之遐志;不向世俗的道德规范低头,舍逐末之知,求返本之德;甘居于无用之 地,与世无忤,亦不肯为解构人间之事,而烦其性命。因此他强烈反对过分拘泥于 世俗礼法而丧己失真的行径,主张“率性返真” 、 “返璞归真” ,希望万物能够各遂其 自然之性以生,人与万物能够和谐相处。因此在概述庄子之“真”的内涵时,我们 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真实的、自然的、纯朴的人性之“真” 。不仅如此,庄子还把体 道的至人称为“真人”,把对道的认识和体悟称为“真知”,把人的自然本性称为 “真性”。这些笔者将在下文中作详细论述。 17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8,页 404 9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 庄子之“真”的表现形式庄子之“真”的表现形式 2.1 自然的真性自然的真性 2.1.1 物之自然真性物之自然真性 庄子谈“真性”首先是从物之“真性”开始探讨的。 马蹄篇云: “马,蹄可 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这里的“真性” 应该是指马的自然本真之性。 庄子书中有云: “性者,生之质也。 ” ( 庚桑楚篇 ) 成玄英对此的解释是: “质,本也。自然之性者,是禀生之本也。 ”18性情的特质是自 然而然的,因循自然之理,乃是天性的体现,可见“性”在这里的意思也可指生命 的本原或本真。庄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有它的自然本性,他把之称为“常然” 。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 不以胶漆,纆约束不以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 以得。 ( 骈拇篇 ) 物之“常然”就是指物的常理,正如弯曲的物体不需要钩子,平直的物体不需要施 以绳索,圆形的不需要用规,方的不用矩,合拢的不需要胶漆,天下万物皆怡然自 得,甚至都不需要知道何以如此自得的缘由。这就是物的自然本性,即“真性” ,在庄 子看来,真性是物之为物的最重要的特性,也是区分万物的重要尺度,凡是违背物 之“真性”的行为,都应该舍弃。如马蹄篇中伯乐的行为, 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阜 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 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马本来有自己的自然本性,即所谓“真性” 。然而, “善治马”的伯乐不仅要“烧之, 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阜栈” ,还要让马遭受“橛饰之患” 、 “鞭筴 之威” ,彻底残害了“马之真性” ,不仅不能驯服出好马,还会导致“马之死者过半 18 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页 811 10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矣”的悲剧。推而论之,泥匠和木匠的行为在庄子看来同样是不可取的。 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 鉤,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鉤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 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 马蹄篇 ) 泥匠捏陶土,使圆的合于规,方的合于矩;木匠削木,让曲的合于鉤,直的合于绳。 但是陶土树木的自然本性,难道非要合于圆规方矩钓鉤绳墨吗?而它们遭到残生损 性的结果,不正是世俗中人的私心成心在作祟吗?对此庄子感叹道: “故马之知而态 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 ” ( 马蹄篇 ) 自然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他希望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故主张凡 事须任其自然,保持素朴的本性,自可归于无事。在他看来,自然之物是至真至善 至美的,不需要用人的智慧去点缀它,雕琢它,滋扰它。正如马蹄篇所云:“夫 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马原本生活 在原野,吃草饮水,高兴时交颈相摩,发怒时转身相踢,马的天性所能达到的仅止 于此了。这和 “鲁侯养鸟”的寓言是一个道理,“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 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鱿,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至乐篇) 意思是喂养鸟应该采取“以鸟养养鸟”之法,顺着鸟的真性去喂养它,这样鸟就能 够自由自在、自适其性的生存。而如果“以己养养鸟”以养人的方式去喂养鸟,把 它迎到太庙里,“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导 致鸟炫视忧悲,三日而死的结局。庄子在这里强调了人的行为应该顺乎物的自然本 性,提倡“任其性命之情”,让物各任其性,率性自得。 庄子对物之自然真性的论述的还得出了关于万物差异性的结论。万物由于各自 命分不一,故所成之性也各不相同,为此他提出了“物际”之说。19际,成玄英庄 子注疏谓“际,岩畔也”,岩畔者,界限也。庄子说:“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 也。”(知北游篇)万物之间各自具有与他物相区别的界限,这就形成了万物 的差异性;而这种区别于他物之界限的形成,是万物受命之后各个自足其性的结果。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至乐篇)以及 19 萧汉明:传统哲学的魅力,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 204 11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骈拇篇所提到的:“长者不为有馀,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对于这种由命 分决定的物性的差异性,人只应因顺物性之自然,不要人为地续其所短或断其所长, 让凫胫自适于其短,鹤胫自安于其长,物各自得,和谐而兴盛。这样人们便无须忧 虑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即所谓“无所去其忧心也”。20万物之间保有它的独特性、差 异性与完整性,各物有适于自己的方式去活动去运行,如果坚持用某一标准强求他 人他物接受,其结果只会造成续凫断鹤之悲。21庄子在上面马蹄篇中指责伯乐违 背“马之真性”的治马行为以及至乐篇中指责鲁侯“以己养养鸟”而“非以鸟 养养鸟”的行为,也都是从尊重万物自然性的意义上立论的,而尊重万物的自然性 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承认了万物之间的差异性。 2.1.2 人之自然真性人之自然真性 我们说庄子尚“真”,但他并不仅仅是从物的层面来谈“真性”,而是从天地 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存在物的角度来烘托“真”,人性乃个体生命的自然之性, 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由“道”派生的“气”结合而成的。庄子把“性”与“天”相 连,“天”是天然、自然,“性”亦天然,自然,人性通于天然,人性是为自然, 是为生命之常然,人应该按这种常然而生存发展。至于后天的仁、义、善、恶之属, 都是由于丧失了人的真实本性(即真性)的结果,用这样的规范限制人性的自然发 展,就会失其真,失其常然。所以庄子极力反对损伤天性的行为。22 庄子一书中虽然谈到很多自然万物,但最终都落向了人的层面,所谓“天 道不离人事”。庄子关注的重心始终是人,讨论“真性”也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如何 和谐相处的角度来谈论的。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而不是 一种外在的对待关系,更不是掠夺与被掠夺,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他说:“天在 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乎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秋水篇)成玄英 解释说:“天然之性,韫之内心;人事所顺,涉乎外跡;皆非为也。任之自然,故 20 萧汉明:传统哲学的魅力,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 204 21 陈鼓应:老庄新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页 272 22 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济南:齐鲁书社,2001,页 271 12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物莫之害矣。”23天然之性是内藏于人心的,而人的行为则是显露于外的,只要能顺 任自然的变化,就不会遭受祸害。人的德性来自“天”即来自“自然”,“德”就 是“得”,是人得而为性者。“德”是内在的,这是人的真正的存在,所谓“位乎 得”,就是立足于“自然”之性,不要有其他企求,这就是“无以人灭天,无以故 灭命。”成玄英对“无以人灭天”的解释是“夫因自然而加人事,则羁络之可也。 若乃穿马络牛,乖乘造化,可谓逐人情之矫伪,灭天理之自然。”24意思是不能以人 为的做作之事去损伤自然之理。对于“无以故灭命”,郭象云:不因其自为而故为 之者,命其安在乎!25不要用人事去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自然的性命。这里 所说的“人”,是和“故”联系在一起的,是指人的“故意”的或有意的企求和作 为。“自然”内在于人而为“德”,而为“性”,就要守住它,合于自然,不要轻 易丧失,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真人”、“圣人”。26所以说:“谨守而勿失, 是谓反其真”郭象云:“真在性分之内。”成玄英则说:“唯当紧固守持,不逐于 物,得于分内而不丧于道者,谓反本还原,复于真性者也。”27(秋水篇)只要 能谨守这些道理而不丧失本性,这就是回复到了人的天真的本性,也就是我们通常 所说的“守真”。 在山木篇中有这样的记载: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 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躩蹇裳步,执 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 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周反入,三月不庭。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 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 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 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山木篇) 在庄子看来,事物之间是由无限多的关系构成,关系与关系之间是互为因果,相互 23 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 中华书局, 2006, 页 589 24 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 中华书局, 2006, 页 591 25 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 中华书局, 2006, 页 591 26 蒙培元:,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页 24 27 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 中华书局, 2006, 页 591 13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影响的关系,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事物的关系网中潜伏着许多难以预见 的危险和 危机。因此,庄子以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想摆脱物与物,人与人,人与 社会,人和自己内心的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要做到“守真”,“见利而忘真”只 会给自己带来无数的祸害或烦恼。“守真”就是要不为外物所影响,所干扰,不要 过于迷恋外物以至于忘记自我之“真性”。28 庄子将自然之性视作人之“真性”,认为人的行为应当合于自然,顺人情之常, 他认为人在本性是求“真”的,向往“真”的,是已有的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禁锢 了人的自然性, 使人不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解放。 所以庄子反对世俗社会中的 “仁 义道德”,反对戕害人的自然真性,他认为这些都是“残生伤性”、无事滋扰的行 为,他指出“且夫待鉤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 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骈拇篇) 要依赖鉤绳规矩来弄正的,是损害了物的本性,用绳索绑定,用胶漆来粘牢则侵害 了事物的本真。用做作的礼乐来周旋,用假仁假义的行径来勤勉以安慰天下人,就 违背了事物的本真之性。因此庄子又指出 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 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 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 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篇) 在庄子看来,天下之人为了“仁义”疲于奔命,损害了自己的本真之性,而且滥用 聪明,矫饰仁义的行为,也不符合自然的正道。而自三代以后,天下没有不追逐外 物而使自己的本性丧失的,尽管他们可能身份不同,但是伤害自己的本真之性却是 一致的,这说明仁义一旦成为贪婪者收获名利的工具,它的虚伪性就会暴露无遗了。 庄子批判儒家“仁义礼乐”对人性的伤害,不仅对仁义的虚伪性作了淋漓尽致的揭 露,而且认为仁义不可能起到矫正民俗的作用。而在批评仁义对人之自然“真性” 的戕害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物物各遂其生的至德之世的向往,他在马蹄篇中 说: 28 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页 24. 14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为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 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 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德者,得也。率其真常之性,物各自足,故同德。郭象云:性之不可去者衣食, 事之不可废者耕织,此天下之所同而为为本也,守斯道也,无为至矣。”29在远古时 代,人们过着淳朴的生活,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与鸟兽同居,与万物并聚,涵养 真性,没有智巧,彼此不侵害,相互自由自在。庄子因此得出结论,应物者物物, 逐物者物于物,此相去甚远也。人们只要做到顺物之性、“因其固然”,做到“常 因自然而不益生”,则可以做到“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马 蹄篇)30只要人没有害物之心,物自然也没有畏惧人之忧虑,因此山禽野兽,可以 系羁而游;鸟鹊筑巢,亦可以攀援而窥望也。只要万物各遂其性,各适其情,就能 在大道的运行中实现人与万物的和谐相处。 人之自然真性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现为人与自我的关系,而在如 何保持人的“真性”问题上,庄子提出了“以恬养知”的方法,透过内心的恬静以 涵养生命的智慧。缮性篇有云:“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 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恬,静也。古时候的圣王在修身 养性和治理国家时,都以恬静之法来涵养智慧。智慧和恬静交相养,则自然之理就 会由天性发出。郭象云:“恬静而后知不荡,知不荡而性不失也。夫无以知焉而任 其自知,则虽知周万物而恬然自得也。知而非为,则无害于恬;恬而自为,则无伤 于知;斯可谓交相养矣。”31庄子认为只有保持人的自然真性,保持恬淡自适的生活 态度,才能摆脱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以及人和自己内心的紧张关系。但“真 性”并不仅限于自然,“返其真”其实就是“复其初”(缮性篇),初,本也。 言人禀性自然,在这里意味着一种虚静恬淡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我们应该抛弃世 29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页 335 30 成玄英解释说“莫之为而常自然,无为也;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也。当是时,人怀无为之德,物含自然之 道 焉。庆藩案自然,谓自成也。广雅:然,成也。 ”见郭庆藩: 庄子集释中册,北京: 中华书局,页 551 31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页 549 15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俗的仁义礼智之学,以求能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因为世俗的仁义礼智之学,得到的 越多,本性迷失得越严重,离之越近,离大道也会越来越远。 需要指出的是,庄子对上古至德之世的这种追溯,并非要求人们放弃现有的物 质文明,回归到“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状态。他只是在探讨人性最初特征 时,顺便提到那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目的在于证明人性素朴论的缘起,即所谓 “素朴而民性得矣”(缮性篇)。由于人性朴素,因而不知有君子小人之别, 由于人性朴素,因而能“莫知为而常自然”,与整个自然界平等相处。 32荀子云: “所 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性恶篇)朴者,素也。 言人如果离开了其朴素的一面,必丧失其天性。所以不离质朴资材,自得美丽,不 假饰而善, 此则为天性。 33这里所谈到的天性乃是人的自然之性, 亦是庄子所言之 “真 性”也。 2.2 真人之境真人之境 2.2.1 真人的内涵真人的内涵 庄子对“真”的理解常常是通过对“真人”形象的描绘来表达的。 “真人”可以 说是庄子之“真”人格化的展示,是庄子哲学中理想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 庄子 中称谓能因顺万物、免除内外之刑或超脱生死的理想人格的名称很多,有“真人” 、 “至人” 、 “神人” 、 “圣人”等,其中描述得最系统最完整的当属“真人”了,那么 何谓真人呢? 大宗师篇云: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郭象云: “人 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之感人无穷,人之逐物无节,则天理 灭矣。真人知用心则背道,助天则伤生,故不为也。 ” 成玄英也说: “可谓不用取舍 之心,捐弃虚通之道,亦不用人情分别,添助自然之分。能如是者,名曰真人也。 ” 34宋人林希逸则认为: “不以心捐道,即心是道,心外无道也。不以人助天,寿夭有 32 萧汉明:传统哲学的魅力,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 207 33 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页 436 34 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页 230 16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消防安全专项考试题及答案
- 消防证考试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林业局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合同审查与风险管理记录单样本
- 白银中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 券商面试笔试题库及答案
- 青协志愿者协会笔试题及答案
- 泵出租合同(标准版)
- Excel 基础操作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派车单(标准样本)
- 少先队大队委申请表
- 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资料统一用表2021年版(原文格式版)
- 浦东机场手册
- 柴油机负荷特性曲线比较课件
- JGJ保温防火复合板应用技术
- 《认识液体》-完整版PPT
- 《跳长绳绕“8”字跳绳》教学设计-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幼儿园绘本:《闪闪的红星》 红色故事
- 山区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共60页)
- 小学生符号意识与模型思想的发展与培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