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革新,加速转变着人们对装饰艺术的看法, 直接影响着设计者对材料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并使材料从艺术表达手段这一角色 转变为纯粹的艺术语言。 在物质极端丰富的现代,材料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系,也促使装饰艺术 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且对材料的研究已非常广泛和深入。但同时多数 研究仅仅以材料学为出发点,而很少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出发,特别是缺乏对设计选 材的主观意识性的探讨,完全将设计师与材料、工艺和设计作品之间的关系分割开 来,导致设计作品仅仅是不同材料的简单堆砌,或无意识的拼凑,充其量是营造出 “形式新颖”的一种假象,却未必能够通过这种堆砌和拼凑来反映更深层次的精神 内涵。 本文通过对材料、意识、装饰艺术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进行分析、讨论,指出人的材料意识贯穿于整个装饰创作过程,起着重要的主导作 用。正是材料意识的介入使材料的物质属性得以升华,成为直接表达设计思想的艺 术语言。并在此基础上以个别艺术家的典型作品为例,探讨了材料意识在装饰艺术 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来深化设计者对材料的理解与认识;并通过材料意识的主 观能动性,来影响设计者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材料,使材料更好地为装饰艺术设计服 务,使设计作品具有更强表现力、更丰富精神内涵,让艺术作品的形式与理念真正 达到平衡。 关键词:材料意识;装饰艺术;创作 ii abstract continuous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hich accelerate changes about the peoples views on the decorative arts, directly influence designers understanding, mastery and application of decorative materials, and make the materials transfer into the role of pure art language from a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n this modern society rich in materials,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an enormous and comprehensive system, promotes the decorative art layout to present the pluralistic features, and extensive and furthest researches on the materials have been conducted. however, most existing studies only have a starting point to materials science, rar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ic design, especially lack of 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material selection and entirely splitting off the designer and materials, craft and design work. as a result, the design work is in the form of simple piles or an unconscious patchwork. in a good view, it is just to create an illusion of “novelty”, but not certainly able to reflect the deeper spiritual content through this pile and patchwork. 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discusses materials, consciousness, the concept of decorative arts, 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among each other. it points out that the peoples material consciousness goes throughout the whole creative decoration process, which plays a leading role. it is the involvement of materials that sublimate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becomes a direct expression of the art design language. moreover, on this basis, taking the typical works of individual artists as an example, it explor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materials consciousness in the whole creative process of decorative arts, enhancing designer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s. then, through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materials consciousness, it influences the designers rational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ose materials, making the materials better serve the decorative arts, making the designing works to reveal stronger expressive powers and richer spiritual iii connotations, and making the form and concept of artistic works get balanced. key words: material consciousness; decorative arts; creation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9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承诺书 30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章 引言 新世纪是一个技术与传媒紧密结合并高速发展的时代,艺术在文化领域中的各 种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型传播媒介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 面,加速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审美价值,动摇了人类社会中固 有的价值取向,甚至改变了一些终极意义上的东西。这种动摇和转变表现在人们对 新的艺术形式的理解和纵容,并且使不同艺术类型的界限发生消解,传统的艺术审 美标准被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检验着,同时被不断地质疑、改变。 装饰艺术史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谈论装饰艺术的发展,不可能切断历史的 联系来谈,因为装饰艺术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在连贯的历史进程中借助特定的艺术 语言和媒介材质传达并传承下来,同时借助不同时期的材料语言来反映当时具有特 指意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只有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才会被保 留下来,并流芳百世。 翻开艺术史,我们可以清晰感知:原始社会的彩陶是当时最富有文化性的艺术 创造,不仅极大便利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也是古人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商代 的漆器工艺,精美绝伦,雅致而不失厚重;4000 年前辉煌的青铜时代留下凝重博大 的精湛艺术,令世人叹服; 错落有致的唐宋时期的园林设计、简洁清秀的明代家 具、细腻繁杂的清代刺绣品, 这些先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让我们倍生华夏子 孙的豪情。 与中国古代璀璨文明交相辉映的古希腊罗马时代,或许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 天然石材成为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媒材。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达. 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至今令人流连忘返。那一幅幅匠心独具,意 趣盎然的设计佳作无不生动地展示了艺术家们对生命的赞美,对艺术人生的追求, 令人心动、赞叹、思索,深切地感受到西方设计文化与东方设计文化截然不同的艺 术魅力。 19 世纪初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促进了新技术、新能源、 新材料的产生。而机器、速度、力量、效率这些观念与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一 同刺激着艺术家对艺术和创作进行各种尝试和演绎,纷繁复杂的艺术流派除了在内 容题材或主题上有着各自不同追求以外,还用各种材质演绎着艺术家的新思潮、新 藤菲.材料新视觉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年,9 李巍.设计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1 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 2 价值和新观念。 不同材料可表现出不同时代的发展轨迹和文明程度。 正如材料学家莫里斯科恩 所说: “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材料,他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而且也扎根 于我们的文化和思想领域” 。 人类的艺术设计及其造物活动正是从选择材料和利用 材料开始的。 事实上,材料与人类的出现和进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什么时代, 材料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今,材料已经与事物、居住空间、能 源和信息并列一起组成人类的基本资源。 材料是艺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 考工记中就记载有“天 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 战国时期的荀子也 对材料做了相似的阐述: “邢范正,今锡美,工治巧,火得奇。 ” “今锡美”谈的就 是材料美。随着时代的变迁,材料在设计造物的过程中,逐渐转变为人类文化语言 的一种符号,成为时代文明的标志,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学习利用材料进行创 造、创新的过程。大家在通过追求更好的材料的性质和功能来满足人们的要求。 在物质极端丰富的现代,材料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也促使装饰艺术表现 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且对材料的研究已非常广泛和深入。但同时多数研究 仅仅以材料学为出发点,而较少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出发,尤其缺乏对设计选材的主 观意识性的探讨,完全将设计师与材料、工艺和设计作品的关系分割开来,导致设 计作品仅仅是不同材料的堆砌,充其量只是营造出样式丰富的一种文化假象,却没 有能够表达出设计作品更丰盛的精神内涵,没能提供给公众符合时代的社会文化需 求。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普通民众对文化精神的渴望必然会增强,装饰艺术的 发展必须顺应这一规律。装饰艺术设计既是设计者个性的展现,又必须满足大众的 审美情趣。要想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装饰艺术作品,必须掌握时代发展的脉 搏。装饰设计发展至现阶段,新的设计观念已不只是要求设计者简单地感知和应用 材料,而是要求对材料的物质属性、功能及其表现出的精神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理 解和把握,而人类感知材质,是基于需求的出发点去认识的。任何艺术作品从本质 上讲,都是设计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通过加工、处理转注于材料,使材料以特定的 曹小琴.造物“选”材.“适”之为良.e.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3 (春秋)佚名.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2003 年,1 袁维忠.材料实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年,4 第一章 引言 3 表现形式承担着传递信息的功能。利用材料进行创作的过程,也是设计者自身感悟 的表现过程,亦即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一切情感和知觉以及思维都试图 转化为“美” ,达到心物相通。 本文通过对材料、意识、装饰艺术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进行分析、讨论,指出人的材料意识贯穿于整个装饰创作过程,起着重要的主导作 用。正是材料意识的介入使材料的物质属性得以升华,成为直接表达设计思想的艺 术语言。并在此基础上以个别艺术家的典型作品为例,探讨了材料意识在装饰艺术 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来深化设计者对材料的理解与认识;并通过材料意识的主 观能动性,来影响设计者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材料,使材料更好地为装饰艺术设计服 务,使设计作品具有更强表现力、更丰富精神内涵,让艺术作品的形式与理念真正 达到平衡。 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 4 第二章 概念的辨析及相互关系 2.1 装饰艺术 经常会有人问起: “装饰艺术是什么?” 那么装饰艺术到底是什么呢?装饰作 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古今中外众多的艺术家从多种角度诠释过它的定义,但目前 为止尚无一个被大众所认同的、可以直接拿来的现成概念。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说: “一个辞所包涵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往往注以新的内容, 赋予新的意义。 ”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装饰的解释为: (1)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 西,使美观。 (2)装饰品。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解释“装饰艺术”一词: 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如用以美化人体的服饰、首饰,用以美化建筑 环境的各种璧饰、柱饰、门饰、灯饰等。 庞薰琹先生在论及装饰概念时也曾说: “什么叫装饰?装者,藏也。饰者,物 既成而加以文采也。 ” 蔡元培 1916 年在法国华工学校上课的讲义中的最后部分专门谈到装饰,他认 为“装饰者,最普通之美术也” ,并总结了装饰的取材特征、技艺特征、形式与内 容特征,将装饰的门类分为身体的装饰、被服的装饰、器用的装饰、宫室的装饰、 都市的装饰等五类。 蔡元培先生虽然没有给装饰艺术做出明确、清晰的定义,但 从先生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感知,先生对装饰艺术做出的定义是较为宽泛的或者说是 广义的,同时也指出装饰的最终目标是“美化” 。与其持有相近观点的还有伊曼 努尔康德,在其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就是人们所称作装饰的东西, 那就是说,它非内在地属于对象的全体表象作为其组成要素,而只是外在地作为增 添物以增加欣赏的快感,它之增加快感仍只是凭借其形式:像画幅的框子,或雕像 上的衣饰,或华屋的柱廊。 而在拉尔夫迈耶编著的美术术语与技法词典中是这样解释装饰艺术的: “装饰或美化实用物品的艺术,以区别于以本身为目的的美术。装饰艺术属于应用 美术类。 ” 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195 庞薰琴.庞薰琴工艺美术文集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6,116 倪建林.装饰艺术之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4 (美)迈耶 著,邵宏 等译.美术术语与技法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二章 概念的辨析及相互关系 5 上述几种对装饰艺术的表述均易使人产生误解,即装饰只是表面的、附加于主 体的一类艺术创作。这些解释强调了装饰的从属性,忽视了装饰与主体之间的共存 关系。在现代设计中,装饰也不仅仅是主体的绝对“附属品” ,装饰往往成为设计 成败的关键。这种“附属性”用以理解传统装饰有一定的意义,但随着装饰艺术受 现代设计趋势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解释也就越不合时宜了。 在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中,装饰艺术已成为一门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艺术门类, 属于视觉艺术,按学科分类从属于设计艺术学科,而不仅仅是某一艺术形式的附属 品。世界著名设计师沃纳姆认为: “每一种正确的装饰设计都是一种组合或形式规 则的延续” 。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将装饰看作一种艺术形式,并赋予自律性的 品格,以理想化的形象性、审美性等艺术特征构成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作为一门 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形式,装饰艺术设计具有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装饰艺 术设计是在整体与局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造型原则的基础 上形成的艺术门类;它在表现形式上是独立的,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而存在的。装饰艺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它的装饰性,是对装饰主体的修饰,依 附于其它艺术种类;另一方面是它的相对独立的审美因素,甚至可以完全忽视某种 实用功能。因此,装饰艺术设计本身可以没有实用功能,也可脱离被装饰物的价值 和功能而独立存在,这也是装饰艺术设计与其它艺术设计门类的主要区别之一。 2.2 材料 究竟何为材料?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解释是:可供制作成品的物资、原 料。 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得知材料就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可供制作成其它 物品的事物,是构成客观物体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思维认识的活动范畴。藤 菲在她的著作材料新视觉中写道:具体来说,它可以是有形的(可视可触) , 也可以是无形的(可闻可嗅) ,甚至我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可以被视为艺术表达的媒 介材料。同时“材料”概念的内涵又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与延伸。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人类能够发现并加以利用的材料也在不断的发展、 演变。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石器有明显的人工打制的痕迹,这些石器注入了人 的主观意识,有明显的设计成份在里面。新石器时代,利用穿孔技术将石器牢固地 李斌.装饰艺术设计中的材料意识e.南京艺术学院.2004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116 藤菲.材料新视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年,111 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 6 连接在木棒上,石刀、石斧等石质的工具诞生了。它们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人 的劳动强度,使人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扩大。这些石器可以说是人 类意识主动性的结果,而设计也正是从这里起源的。 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粘土和水、火复合制成的一种新物质陶器,它的出现使 人类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设计。石器和陶器的使用是设计者利用自然,模仿自然的结 果,也是人类发现和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开始。同样在西方古希腊罗马 时代的艺术设计中,天然的石材也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 公元 105 年由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至今中国水墨画与书法艺术仍与纸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 们是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画可以说是西方绘画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材料和手段之一,艺术家们利用它创 作出无数的绘画精品, 直至今天艺术家们仍旧不懈的研究, 并使之绽放出新的神采。 在毕加索将自行车座、车把组合成公牛头,杜桑将便池搬入博物馆起,现成物 品作为艺术表现的材料开始运用于现代艺术,拓宽了材料在现代艺术和设计领域中 的使用范围,材料变得愈加广泛。在抽象主义之后,材料被当做最为直接的创作媒 介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这一表现手法的出现使材料具有了全新和独立的价 值。它揭示出“材料”在未来艺术发展过程中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3 意识 2.3.1 意识的起源与定义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根据不同的情景给意识做出了如下解释: (1)人的 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人的高级 心里反映形式; (2)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自觉抱有的某种目的; (4) 察觉,感到。 意识的作用包括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 自觉能动性,或叫做意识的能动性等,泛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与活动;意识反作用即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指在人类活动中,意识驱使人们 用某一种物质作用于另一种物质,导致物质具体形态发生变化。在艺术创作中,意 识的反作用即为材料意识。 意识的起源,曾经是哲学和科学的难题之一,曾经出现各种各样的学说,而最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1555 第二章 概念的辨析及相互关系 7 终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的起源做出了科学的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是自 然存在的,而是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人类的大脑这一特定器 官, 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的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从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意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做出的主观反映。简单讲人 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人脑就像一个超级生产车间一样,通过眼、耳、鼻、舌、体 等感官器官来了解、认知外部世界,并将这些来自于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的信息经 过一系列精密加工处理(即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终形成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认 识,其本质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或称之为意识的能动性。 2.3.2 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意识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目的是人类有针对性 的在大脑中预先形成的想要达到的结果,计划则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实现目的的具 体方案和过程。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人类与一切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 “人类是 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事物的” 。这表明人类是按照特定的设想及目的,自觉地进 行创造性活动,或者说设计是人类实践性活动的根本特征。 其次,艺术家对材料的应用具有主观能动性。艺术理论家卡阿丹普认为: “由 于不满意通过颜料的其它意义来进行暗示,我们将利用视觉、声觉、人群、运动、 气味和触觉的具体的物质性。各种物质都是新艺术的素材。 ” 由于设计材料的物质 属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单一性,使得旧有的设计材料不能够更好的满足新时期人们对 设计新形式、新内涵的追求,同时不能更好的揭示出人们更深层次的意识和思想, 因而现代艺术设计者便脱离开旧有材料及其表现形式,走向媒体创作,试图以新的 媒质材料为载体,表达当代人们的新观念、新价值。 再次,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及心理活动从而影响到艺术家的创 作过程。如 19 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梵高。谈到梵高人们 谈论最多的是星夜(图 2.1)中的漩涡图案,或是麦田上的乌鸦 (图 2.2)中的 金黄色,众所周知,这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画作表现出画家心中的痛苦、悲伤、 同情和对未来的渴望,是画家在接近精神崩溃状态下的意识表现。 张国龙.当代艺术材料空间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扉页 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 8 图 2.1 星夜 梵高 图 2.2 麦田上的乌鸦 梵高 最后,从设计角度看,材料意识是设计师从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本能出发而形 成的对于设计材料的思考和反应;是以观察力、认识力、判断力、表现力、想象力 等相应的设计能力为基础的设计意识。 2.4 三者的相互关系 2.4.1 装饰艺术与材料 装饰艺术源于最初的人类造物活动,是意识的一种独特的物化形式。它在艺术 领域里涉及的范围广阔且表现形式丰富。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确定装饰目的 后, 就要寻找一种或多种材料, 并通过各种综合处理手法赋予材料一定造型、 色彩、 功能等,使不同材料及其表现形式达到有机的结合,焕发出全新的艺术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 装饰艺术的实践总是随着技术的进步、 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特别是对新材料的运用,在每一个装饰艺术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设计风格和流派 形成过程中,都会利用特定的材料作为其主要的设计语言。早期的工艺美术运动更 多利用的是天然材料,如各种木材、石材等;新艺术运动利用的则是铁材;而装饰 派艺术对新型材料如发光材料感兴趣;现代派在设计中更倾向于将钢材和玻璃等现 代材料作为其主要设计语言; 20 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媒材主要是塑 料、 合金、 及其它复合材料, 在创造过程中讲究新旧材料以及不同材料的组合搭配, 其中塑料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常见的材料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的发展史其实 就是材料的发展史,不同艺术流派的交替更迭,总是伴随着设计者对不同材料的利 用,展现材料新特性以及发掘和研究新材料的一个过程。装饰艺术总是通过多样的 表现形式反映特定的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风貌、社会生活状态及发展趋势,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 由此可见,装饰艺术与材料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装饰设 第二章 概念的辨析及相互关系 9 计为利用和组织材料的次序感、美感提供指向和路径;另一方面,材料是装饰艺术 的载体和物化形式, 特定材料的运用则可以丰富、 强化、 凸显装饰设计的艺术表现, 使之更具个性和美感。因此,一件优秀的装饰艺术品总是材料与装饰形式的完美统 一。 总而言之,材料在装饰艺术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4.2 意识与材料 艺术家在利用材料进行创意的过程,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客 观形态中注入精神内涵,能够体现出人的主观意识和创造性,同时,物质世界的材 料本身千奇百怪、形形色色,各种材料本身就具有自己的形态,在此基础上,艺术 家对其进行主观加工改造后,所构成的形态既有感性的再造手段,也有理性的控制 手段,因此通过对现有物质形态的开发利用和重新构成,再造出能显现某种新的物 质功能和新型态的过程是艺术家主观意识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件艺术品 所赖以组成的材料属于普通的世界,而不是属于自我,然而,由于自我以一种独特 的方式吸收了材料,并以新的表现形式重新发送到公众世界中去,因而在艺术中存 在着自我表现。 艺术家在创作中总是把已知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事物,并使我们从中 透视到新的思想和内含。这种组合使得创作过程变成了一种审美历险,它是旧价值 体系向新价值体系转变的过程,是通过材料自身物义和艺术家的感觉、知觉有机结 合的精神变异的活动过程。艺术家用感官来观察世界,并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叙述 这个时代,揭示某种社会现象。所以,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通过各自的艺术幻想,为 自己寻找艺术的历史根源,寻找人类艺术表达的原初意象。 艺术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充分体现,是在工具制造与材料趋于成熟的前提下发生 的。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艺术家以生活感悟为基础,运用自身 积累的经验、智慧、能力进行一系列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思维过程是一种复 杂的心理活动,包含着创意、想象、联想、评价等思维活动。这种思维过程具有强 烈的主观性,不同的个体会有各自不同的思维过程。廖军先生在视觉艺术思维 中很清楚的说明一个道理:创意来自生活,来自个人阅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经历、每一件物品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与联想而成为创意元素。而创 意元素是完成好的创意的开始。 在装饰艺术中,材料既是创意元素,又是实现创 罗子婷.谈现代装饰艺术中的材料运用j.当代艺术.2008,第 7 辑,102 王绍强.创意空间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6 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 10 意的物质载体。由于每个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不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对生活中的 某一个细节、某一经历以及某一件物品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不同的艺术家对相 同材料的感受与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材料作为装饰艺术设计的一部分,是体现 艺术家艺术观念、设计思想的重要载体,具有主观性。材料在现代艺术家的手中既 能被用来体现材质本身的魅力,同时又是承载艺术观念、设计思想的媒介。材料在 艺术家手中如同一个偶像,一件武器,一把乐器,一个标记,它是一个题目、一种 风格、一个实验,一种语言。艺术家改变材料的特征和它的外在形式的行为,恰如 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一样,而艺术家们将会在熟视无睹的材料世界中利用主观意 识发现更多新生命。 艺术家对材料的感悟,不仅需要从理性角度分析,而且还需要长期生活经验积 累的灵感顿悟,它是多种因素的兼容与综合,是一种从观念意识到物化的微妙渗透 活动,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感悟,这种感悟应该贯穿于创作活动的始终。 2.4.3 材料、意识与装饰艺术 艺术家从事的设计活动,是依据不同需要进行的有目的的审美活动,而艺术家 利用媒介材质进行设计的过程,也是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相互融合的过程。不论艺 术手法如何,艺术表现形式如何,最后完整的艺术形象中都有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存 在; 不论自觉与否, 艺术家是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才塑造形象, 艺术家的兴趣、 爱好、愿望、希冀、理想,或显或隐地寄托在艺术作品里,作品的形成含有艺术家 主观意识的因素。 在装饰设计中,同样的材质为什么会引起艺术家的不同思考呢?这是由他们各 自的生活环境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所决定的,因为立足点不同,所形成的艺术观 念也不同。如在纯客观的描绘自然物象的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既是描写,又 是表现,即在描绘客观对象特征的同时,也同时表现艺术家的态度。同样是画荷, 朱耷、金农、吴昌硕、齐白石和潘天寿等大家的作品,其形式和风格都有显著的差 异。 这些差异表明了不同艺术家特定的审美情趣和意识,可见艺术家们在创造过 程中没有流于形式,机械的描绘对象,而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表达他们各自 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同样在装饰设计过程中,从对材料的认识、选择、利用、制作 到作品的完成,人的主观意识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才是 整个创作的源泉和推动力。正是材料意识的介入使材料的物质属性得以升华,成为 直接表达设计思想的艺术语言。 藤菲.材料新视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年,109 悉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9 第三章 装饰艺术材料的分类及其特征 11 第三章 装饰艺术材料的分类及其特征 3.1 材料的分类 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能够认识并加以利用的材料极其丰富,对材料进行分类 的方法有很多,但缺乏对材料统一的划分标准。按照材料来源划分,可分为天然材 料和人工材料;按照材料的作用分,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按照材料的用途 分,可分为建筑材料、电子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等。 设计领域常用的材料主要有: 3.1.1 金属材料 (1)黑色金属材料:铁、铸铁、碳素钢、合金钢等。 (2)有色金属材料: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及其它贵重金 属等。 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及特定的加工性能,且 可以通过简单的加工成为设计元素,因此应用范围较广泛。 3.1.2 非金属材料 (1)天然非金属材料:包括木、竹、石、陶土、橡胶、植物纤维、天然颜料 等,这类材料资源丰富、取材方便、成本较低、易于加工。 (2)人工合成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塑料、化学纤维、玻璃、水泥、合成 橡胶、胶粘剂等。这类材料大多不可燃、不易老化,且机械强度好,物化性质稳定, 与天然非金属材料相比,具有更广的适用范围。 3.1.3 复合材料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 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 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料的构成材料分为金属 和非金属及增强材料三大类。 (1)金属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 (2)非金属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 (3)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 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3.1.4 光影材料 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当从视觉而言,光线可以影响到人们对物 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 12 体的形状、大小、材质、色彩的感知。 某些无定型物体本身不具有设计元素的特质,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诱发人的审美 意识。而在特定光线的渲染下就会幻化成极具魅力的造型元素,在空间排列上出现 主次变化,使空间层次及效果得以改观。利用光学原理营造的不同视幻觉,为艺术 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3.1.5 新媒介材料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处理成为新的设计方法,从某种角度 看,多媒体技术成为一种新设计语言参与到艺术设计中。 3.2 材料的审美性 3.2.1 材料的质感美 3.2.1.1 何谓质感 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的特质的感觉。在造型艺术中则把 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称为质感,其实质就是对金属、石、 泥、竹、木、人工合成物等材料所具有的软硬、轻重、粗细、干湿、冷暖、疏密、 透明与浑浊、光滑与粗糙等物理性质的直观感受,是物体的天然纹理与自然形态结 构使人产生的视觉联想和感受。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如空气、 水、岩石、竹木等;而经过人工处理的表现感觉则称人工质感,如砖、陶瓷、玻璃、 布匹、塑胶等。 3.2.1.2 质感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质感表现是物质材料所具有的直观表象,是材料的物质属性,对装饰作品的重 要影响在于它表面的纹理组织。如玻璃制品、金属器皿、木材、皮毛、粗陶、花卉 等制品,在视觉和触觉作用下形成平滑、粗糙、坚硬、柔软、干涩、润泽等各自不 同的直观感受。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材质属性,丰富多样的材质会产生多样的视觉 形象和感受,极大丰富了视觉质感“表情” ,强化了材料的表现张力,也极大地丰富 了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 但是仅仅直接表现材料的质感,会使作品缺少思想内涵。只有通过设计者的不 断构思, 将个人的才情气质融入材料, 提升材料的表现力度, 才能获得完美的作品, 感动观众。艺术家斯蒂芬巴尔肯豪尔将木质材料原始厚重的特性与迟钝、麻木的 木雕形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将天然木材的粗犷、 笨拙与自然的特性充分调动起来, 这是主观意识与材料特性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巴尔肯豪尔的作品暗示了传统雕刻 第三章 装饰艺术材料的分类及其特征 13 中初级阶段的一刀一斧,那经过加工的每一原木表面所显露的最初轮廓,将形式从 材料的自觉中被发现出来。 (如图 3.1、图 3.2) 图 3.2 12 位朋友 图 3.1 无题 斯蒂芬巴尔肯豪尔 斯蒂芬巴尔肯豪尔 3.2.2 材料的肌理美 3.2.2.1 何谓肌理 肌理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是人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材料表面纹理特 征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外观形式。从材质的角度来看,任何物质表面独特的 肌理形式,都是认识材料最直接的渠道。而材料的肌理美指材料自身表现出的纹理、 色彩、图形等,它们呈现规则与不规则、粗糙与平滑、反光与不反光等不同的表面 特征。 3.2.2.2 肌理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家依据自己的艺术感悟和对 材料特性的把握,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工具和手法技巧创造出的纹理结构。任何物 张国龙.当代艺术材料空间.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184 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 14 体都有各自特定的个体形态,包括偶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有机形态。将不同材料的 个体形态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能够营造出特定的肌理效果,使作品呈现出神奇的审 美意蕴,这正是艺术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亚历山大多尔茨的作品利用拓片的办法,将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经过有机和情 态的制作构造出物体的形态,然后通过罩色、染色产生强烈的视觉肌理效果,丰富 质感的表情,增加可读性。 (如图3.3、图3.4) : 图3.3 墙上的计划(深红色1-5) 图3.4 纸浆色彩造型 亚历山大多尔茨 亚历山大多尔茨 3.2.3 材料的文化性 3.2.3.1 何谓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 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 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 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 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 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影响。 泛指一般知识。 3.2.3.2 装饰材料的文化性 文化是我们用来描述人类所创造的制度及其传统的一个词汇。文化是一种综合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夏征农主编.辞海k.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版,4365 第三章 装饰艺术材料的分类及其特征 15 层面的人类改造与适应世界和生命状态的一种实践结果。艺术则是这种综合实践的 产物,通过创造,艺术作品具有了时代的烙印、精神内涵和个性化的风格。 从我们的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出,艺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文化的丢失、再生过程, 从岩画到纸上绘画,从墙上到画布上绘画,再到上个世纪初新起的聚合丙烯画;从 单纯运用绘画材料的架上绘画到使用其它材料甚至是人体创作出的装置艺术与行为 艺术,这些变化不仅表明文化的发展变革对艺术的发展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也体现了材料观念的变革对艺术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被称作“玩火艺术家”的蔡国强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与闭幕式焰火表演的视觉 特效总监。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火药 画”的创作(如图3.5) ,即以火药为材料,以画布、纸、木板等物体为载体,通过控 制燃爆的手段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将古老东方的火药技艺延伸到其他形式的文化实 体上来。蔡国强所追求的意境就是:通过“火药”这种媒材的文化性来体现出火药 的“中国性” 。在火药燃烧的同时,实际上也引爆了悠久、深厚、博大的中国文化力 量,使人们感受到来自远古文化时空的震撼。传统和现代、材料和语境的结合丰富 了当代艺术,使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他的设计理念跨越时空的同时,使火药跨越 了不同种族和文明,赋予其新的文化属性。他的“火药艺术”体现了其鲜明的个性 色彩,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气质使艺术生命得以延续,使材料具有了文化性。 图3.5 时空的节点(局部)蔡国强 艺术属于文化学范畴,文化的针对性成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中介,艺术感觉的智 慧性和艺术智慧的感觉性由此而得到转化。艺术家的创作需要深刻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 自身知识结构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材料、对自身的重新审视和挖掘。它不仅是感觉,而且 是把感觉与文化融会贯通,充满道义、良知、责任和情感的思想智慧。 论装饰艺术中的材料意识 16 第四章 材料意识对装饰艺术创作的直接影响 4.1 材料意识在装饰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纵观艺术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根据所使用材料的不同可以将艺术分为不同的门 类,如雕塑、陶艺、油画、国画、多媒体影像等,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在艺术设计中 的重要作用。从创作素材的角度来看,在现代艺术的形成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对艺 术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在第一章中已经提到材料意识是设计师对于设计材料的思 考和反应,艺术家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是影响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同时材料自身 的物质特征与文化特性,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材料意识在 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材料意识直接影响创作者艺术思维的形成 材料意识直接影响着创作者的艺术理念,贯穿于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最终决 定作品的优劣。 艺术创新是每一个奋发图强的艺术家的必由之路。人类文明在发展,艺术也同 样需要发展。现在这个时代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空前的多,在众多的艺术家中,如何 才能脱颖而出?只有艺术作品与众不同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才有可能被认同并接 纳。在此我很赞同台湾著名艺术家刘国松先生提出的 “先求异,再求好”的观点。 刘国松先生认为,创新不仅是技巧创新,也包括了方法、材质的创新。因此先 生除了使用拓墨、渍墨、喷刷、裱贴、滴流、背染等不同技法外,对材质也颇有研 究。他研发了一种带有粗筋的棉纸“国松纸” ,用水墨作画后,撕去粗筋,画 卷上便露出自然生动的纹理,开创了“撕纸筋”和“抽筋剥皮皴”的创作技法(如 图 4.1) 。他在绘制九寨风景作品时,发现用前人所有的绘画技法都无法表现那种流 动、斑斓的美。经过不断地尝试后,他发现将宣纸铺在硫酸纸上作画,彩墨会透过 宣纸并在硫酸纸上形成绝美的图案,正是他想要表现的那种流动、斑斓的自然美, 并将这种绘画技法称为“渍墨法” 。他还发明了独具一格的“太空画” :1968 年,刘 国松在新闻中看到了宇宙飞船拍摄的地球影像, 突发奇想, 开始以方圆结构及拓印、 拼贴、 撕纸筋等技法描绘太阳、 地球、 月亮和天体运行。 1969 年初, 他将第一件 “太 空画”作品地球何许?寄往美国参加“主流 69”国际美展,获得绘画大奖,并 被评论家誉为“第一位走在时代前面的太空画家” 。 2011 年 4 月 2 日在中国美术馆偶遇“刘国松创作大展八十回眸” ,展出了 刘国松自 1949 年至 2011 年间创作的 150 余件代表作,其中包括了“太空画” 、 “西 第四章 材料意识对装饰艺术创作的直接影响 17 藏系列” 、 “九寨沟系列”等多个系列的代表作,亲眼证实了刘国松先生充满传奇的 80 年艺术创作之旅。 正是刘国松在绘画技法、 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