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俄罗斯“双重性”民族性格研究——以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俄罗斯民族以其独特的“双重性格 著称于世,区别于其他民族。矛盾、好走极端、 摇摆的性格在俄罗斯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乃至整个俄罗斯文化都呈现出以“二元论 为基调的“双重性”,“双重性”涉及俄罗斯民族的本质特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本文 致力于研究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最根本的矛盾、摇摆和好走极端,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 分组成。 引言中概括地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对象、目的、方法和文章结构。 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民族性格 的概念出发,阐释了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民 族精神的相互关系和有关俄罗斯民族心理及“双重性”民族性格的基本理论;第二章在明 确“双重性格”的基本定义、文化符号和具体表现的基础上,从安巴契诃夫和他笔下 的“小人物”身上探寻“双重性格 的文化表征,着重介绍了契诃夫的“双重创作风格、 这位“双面文学大师”的“双重人生”和他笔下的“小人物 形象;第三章以契诃夫一生 的文学创作活动为经,以他笔下的“小人物 类型为纬,详细分析了契诃夫于不同时期塑 造的“小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从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看整个 俄罗斯民族的“双重性格 。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 ) “双重性”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是俄罗斯民族与众不同的最 强表征:2 ) “双头鹰标志是俄罗斯民族“双重性格”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矛盾、摇 摆和好走极端是俄罗斯民族“双重性格 的具体表现;3 ) 无论是在安巴契诃夫本人身 上,还是在他笔下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身上,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 “双重性格 。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 ) 以俄罗斯民族最独特的“双重性格 为研究对象,阐释它的 基本含义、文化符号和具体表征;2 ) 以安巴契诃夫和他笔下的“小人物为例,看整 个俄罗斯民族的“双重性格 。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双重性格,安巴契诃夫,小人物 p e 3 m m e p y c c k h f ih a p o 皿c r i r b h t c qc b o h mc 0 6 c t b e h h b i m 且b o f i c t b e h h h mx a p a k t e p o mh ob c e m ym h p y ho t i i h q a e t c ho t i p y r n xh a p o 且o s yp y c c k h xt a k h ec h j i b h b l en p o t h b o p e q r l q ,c k j i o h h o c t bk k p a l 4 h o c t $ i m ,l i i a t a h h ehk o a e 6 a r l h e ,q t obu e n o 兹p y c c k o 落k y n b t y p h o 前c h c t e m e 1 ) o j m 朋e t c 及 c b j l 3 b i b a e tcc y i i m o c t b m p y c c k o r oh a p o 闺 a , h a i i h o h a r i b h b i m m e h t a r i h t e t o mhc h x 0 o r m e 螽皿盟h 觚 且r m c e p r a u r l s n o c b g m e h ap a c c m o t p e h n i oc a m o r o k o p e h h o r o b p y c c k o mh a r h o h a j i b h o mx a p a k t 印e h p o t h b o p e q h e ,c k i i o h h o c t bkk p a l 4 h o c t j t m ,m a t a h h ehk o n e 6 a h r l e o h ac o c t o h th 3b b e 且e h h , 0 c h o b h o r ot e k c t ah3 a k j 0 q e h h 且 b b e 皿e h n eb k y i o h a e tbc e 6 s k p a t k o e h 3 y l o t k e h h e a k t y a j i b h o c t h ,n p e 坪m e t a , r e y m , 3 h a q h m o c t i i ,m e t o 且o b 明c c e p t a r h o h h o r oh c c h e 且o b a h h ahc t p y k a f f p :, i 卫 a h h o f i 皿a c c e v r a r h n o c h o b h o 落t e k c tc o c t o h th 3r p s xf y l a b f z a b aio c b e m a e tb 3 a h m o o t h o i i i e h h em e 强晒yh a r h o h a j i b h b i mx a p a k t e p o m ,h c h x o h o f h e 螽h m e h t a j i h t e t o mh 皿a 爸to n p e t e n e h h eh a r h o h a h b h o f ox a p a k t e p a , h 3 h a r a c to c h o b h b i ct e o p h h h c h x o h o f i t hp y c c k o r oh a p o ) i ah 且b o f i c t b e h h o r oh a h h o h a j i b h o f ox a p a k t e p a 1 - n a b ai ih a6 a a ey t o q h e h h gi i o h g t h ,ik y j i h t y p h o r oc h m b o h ahk o h k p e t h o r ob o o e h h 且 且b o 螽c t b e h h o r 0 x a p a x t e p ap a c t o j i k o b b i b a e t c f o x t 了i , t y p h o e b o i l r l o i h e h h eb0 6 p a 3 a x r m a j i o h b k o r oq e h o b e k a a 1 7 q e x o b a ,bt o mq h c h e ) i b o f i c t b e h h b i i 话t b o e c l c l i 螽c t h 1 i i ) a q e x o b a ,皿b o 话c t b e h h y i oq e h o b e q e c k y l o 撒h 3 h b 且b y i i h k o f on r l t e p a t y p h o r om a c t e p ah0 6 p a a u ( ( m a j i e h b k o f oq e j i o b e k a ) ya r i q e x o b a f j i a b ai i in o 且p 0 6 h o a h a r l h 3 n p y e t且b o 螽c t b e h h i ,谫x a p a r t e p b0 6 p a 3 a x ( ( m a j i e h b k o r o q e h o b e g a d ,c 0 3 且a h h h i xh e x o b b i mbp a 3 h b i en e p r i o 且j , i e r ot b o p q e c t b t r r 0 6 h tb b d i c h h t t , 且b o f i c t b e h h b i f ix a p a k r e pb c e r op y c c k o r oh a p o 皿a r a b h o e3 a l o l i o q e h h e 且a h h o 螽且r i c c e p t a r h hc o c t o h tbc n e z s r r o m e m :1 ) z u v x o mhc a b l b i l v i 印l c l i mc h m i i t o m o mp y c c r o r oh a p o 且aj i b 舰e t c 且“皿b o 话c t b e h h 0 c t b ,h e mp o c c n zo t y l h q a e t c j io t 且p y r h xh a p 0 皿o b ;2 ) l ( y 丁i l 删p h l ,瑚c r m b o h o m 且b o f i c t b e h h o f ox a p a k t e p ap y c c k o r oh a p o 皿a g b j l q e t c f l3 h a k ( ( 且b y r h a b b i l 4o p e n , h p o t h b o p e q h e ,c k i i o h h o c t bkk p a i 诸h o c t j t m ,i i i a t a h h eh x o j i e 6 a h h e k o h k p e t h o cb o h 2 o q e h h e 且b o h c t b e h h o f ox a p a r r e p ap y c c k o r oh a p o t a ;3 ) hb c a m o mh h c a t e h ea h q e x o b e ,hbe f op a 3 h i , 1 x0 6 p a 3 a x ( o t p a 承a e r c s 且b o 话c t b e h h l ,面x a p a k t e pb c e f op y c c k o r oh a p o 皿ab ob c e x o 且p 0 6 h o c t 珏x h a 3 m h a h o b h 3 h ah a c t o h i k e h b l c c e p t a r r l r i3 a l u i i o q a e t e ,lbc z e a y l o m e m :1 ) 0 6 b e k r o m h c c h e r o b a i - i h g 且a h h o f i l l i e e e l y r a t l n h 且b 丑e t c c a m b l f ic b o e 0 6 p a 3 h b i i 话且b o 兹c t b e h h 血ix a p a k t e p p y c c r o r oh a p o 且a ,o c b e l l i e h oe r oo c h o b h o eo n p e 且e n e h n e ,k y j l l , t y p h b i f ic i , e v i b o hhk o h k p e t h 0 e b o i u i o i r e h h e ;2 ) p a c c m o t p e h r i e 且, b o f i c t b e h h o v ox a p a k - r e p at t e a o r op y c c k o r oh a p o 且ab t b o p q e c t b ea q e x o b ehc f o0 6 p a 3 a x ( ( m a j i c h b k o f oq e o b e k a 殄 k a m q e b b l ec j i o b a :p y c c k h f ih a p o 且,皿b o 话c t b e h h b 璇x a p a k t e p ,a 1 7 q e x o b , “m a e h b k h 螽i i e j i o b e k ”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 观点等,均己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堡叠 e l 期:2 - o l o ( ) 西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 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 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 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啦导师签名:壹嗵日期:2 j 0 1 0 6 孑 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电子版使用授权书 黼期黜民舭梅研卜懒n 小 州大学攻读博士e l 硕士匝学位的毕业论文,现已通过答辩。本人作为此论文的著作权人, 同意向兰州大学图书馆提交该论文的电子版和印刷本各一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图书馆对该论文电子版 享有以下权力:( 同意者画) 1 、同意提交全文。可以在提交 半年( 公开) 一年( 秘密) 口 二年( 机密) 口三年( 绝密) 口 期限之后,由图书馆在校园网上提供全文浏览。 2 、本人论文解密之后,同意向“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提交: 论文标题、提要和论文前1 6 页影论文全文 口 3 、不同意提交电子版论文口。( 选此项者,须由作者本人出具不能公开证明,导师 签字,院系所加盖公章。) 图书馆承诺: 1 、不对论文从事收集、保存、发布以外的其他活动; 2 、未经著作权人同意,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 院系:聆熊导伉 作者( 授权人) 签名:髑锇 被授权人:兰州大学图书馆 学号:0 7 7 _ 0g 5 d 1 时间:l o i o 6 g 关于学位论文向“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授权的说明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着一种大学范围内的学术资源共建、共 享运动,目的是促进学术团体内学术资源的交流和使用。 “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教育部支持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 a l i s ) 的一个学位 论文共建共享项目。目的是为中国高校范围内的读者通过网络利用博硕士学位论文信息提供途径和保 障。参加c a l i s 学位论文库建设的成员单位( 约百所大学) 之间可免费检索浏览获得授权的论文全文。 在获得作者授权方面,“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采用作者自愿的原则,作者是否授权完全由自 己决定。 作者授权给“c a l i s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后享有的权益有:1 ) 提高学位论文的使用率,在更广的范 围内被检索浏览,提高论文的影响力;2 ) 授权在“c a l i s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论文全文的作者, 可长期免费检索浏览该库收录的论文全文;3 ) 对检索浏览率高的论文推荐出版社正式出版。 访问地址:b t ,t 仑:e td c a li 鲤婪业 3 a y l b s i e h h e0 6o p h f h h a y i b h o c t h 且h c c e p t a r h h c n e a y hc a 3 0 r o m yc t h i t oy q 8 6 uhn p e k p a c h o f i3 t h k eh a i i i e f oy i - i h b e p c h t c t a , 3 a g b r l g i o , r t o 皿明h a 珏, a r i c c e p t a u h a,i b j l q e t c f fp e 3 y r l b t a t o mm o e f ih a y q h o - h c c j i e 皿o b a t e b c l c o 落p a 6 0 r b i , b b m o r i h e h h o 话n o j lp y k o b 0 且c t b o mh a y q h o r op y k o b o j 【i ! i t e j d i k a km h eh 3 b e c t h o ,b m c c e p t a i m n h ec 0 且印翮t 明p e 3 y y i b t a t o bh c c e 皿o b a t e b c l c i i xp a 6 0 t , o i i y 6 r l h k o b a h h i , x h r i hh a i i h c a h h b i x 皿p y r h m ha b t o p a m h , r p o m et e xm e c t , kk o t o p b i m c 且e a a z an p h m e q a h h ehb b i p a 3 1 , i n ac b o i o 6 a r o 皿a p h o c 呵_ ,at a k ) ! k eh ec o 且e p ) k h t c p e 3 y i i b t a t o b ,k o t o p i , i e h j i h , a p y r n ea b t o p b ly 撤e h c h o h b 3 0 b s i h 删ic o h c k a h h y q 爸h o f ic t e h e h hh 且p y r n xn e n e f i 贝b 且h c c e p t a i i h h 且a r t a q 钉k o e0 匝:, s c h e h h eh b b l p a 3 h r t ac b o i oi i p h 3 h a t e l i b h o c t b3 ab i o i a 皿,b h e c 爸h h b i h 且p y r i 4 m r lbm o 爸 贝6 e p yh ac e 6 a b c l oo t b e t c t b e h h o c t b3 a o r c y r c a m h e i i q a r h a t ah , i o c t o b e p h o c t b h c h o j i b 3 0 b a h h b i xbl m c c e p t a u n n m a t e p i , i a r l o b 3 a g b s i e h h eok o j i h q e c t b ec j i o bb 且h c c e p t ai 取h 旧c c e p t a u a qh ac o h c k a h i t ey i i e h o f ic t e h e h hm a r r i c t p a 由肌o j i o r h i i e c k l h a y kt p e 6 y e r h a j i l 4 x t h h18 0 0 0p y c c k r l xc j i o b k o a n q e c t b oc r l o bm o e f ip a 6 0 t b xo m e q a e t3 t o m y r p e 6 0 b a r l h i o b t e k c t et a k ) k eh ec o 皿e p : k h t c sk o m m e h t a p h e b ,t a 6 n h r ,6 h 6 h o r p a 巾朋hp h c y h k o b k o j :i r i q e c t b oc j i o b :2 4 0 0 0 t i m 且;t h bi j 3 h h 1 - i o 且n h c ba b t o p a : 撕枷 o b o ( ) 仰i o 致谢词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行将结束,心中有许多不舍。也许我的学生生涯从此终结 了,但我会永远怀念这里的一切。如果让我给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打分,我至少能 打八十分甚至九十分,能在这里结束我的学生生涯,我感到十分欣慰。我感激我 遇到的各位恩师,他们教给我的知识以外的东西,将会让我终生受益:科学的方 法、思维、态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情操等等。从他们那里,我学会了 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使我受益匪浅。也许我以后也会从事教学工作,他 们的方式和方法将深深地影响我。我无法忘记我的导师张宏莉教授在论文开题之 前,炎炎夏日,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为我提供各种资料和思路,一点一滴地教我 如何做学问;我兀法忘记我们的外教亚历山大叶甫盖尼耶维奇教授对我的关心 和帮助,他严父慈母般的谆谆教导使我终生难忘。我很幸运自己能遇到两位这么 好的老师,师恩难忘! 我也很珍惜我的同学和朋友们,他们不仅关心照顾我,还让我学到很多。我 在这里遇到了祖国各地的青年才俊,能与他们共同学习和生活,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很珍惜我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不论以后大家能不能再聚,我都会永远珍惜我们 之间的珍贵友谊。我在一个真诚、和睦、团结友爱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青草盈 盈、绿树成荫、花红柳绿,就算是辛苦,我觉得也是值得的! 尤其是我赶上了兰 州大学的百年校庆,见到了我以前无缘谋面的各界名人,聆听百家讲坛的声音, 开阔眼界、增长见闻,让我觉得自己的研究生读得太值了! 在我写论文期间,我的导师张宏莉教授、外教亚历山大叶甫盖尼耶维奇教 授对我进行了精心的指导,我的论文如果没有他们的心血,是不可能完成的。我 的其他两位老师:丁淑琴教授和徐晓荷教授也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以 使它更加完善,在此一并感谢! 老师们的教导我会铭刻于心,终生难忘! 当然,我必须要感谢的还有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弟弟和妹妹,他们一直以 来都关注着我的进步和成长,为我呕心沥血,我的成功大部分都是他们的功劳。 我希望自己能很快参加工作,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怀念我的研究生生活,我 感谢所有帮助和关心过我的人! 引言 在每一个民族的性格中都存在着“双重性,然而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俄罗斯 一样,以自己的“双重性 著称于世。本论文正是致力于研究俄罗斯双重性民族 性格的特点。 研究意义:俄罗斯人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双重性 。早在宗教哲学家b n 索洛维约夫提出“永恒的村妇性理论和俄罗斯灵魂中的“酒神精神 之后,历 代思想家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对俄罗斯民族心理的研究上,代表人物是尼亚喝 尔嘉耶夫。在尼亚别尔嘉耶夫的专著俄罗斯的命运( 1 9 1 8 年) 和俄罗 斯思想( 1 9 4 8 年) 中,详细地研究了俄罗斯精神和俄罗斯民族的心理,其中包 括:“黑葡萄酒元素”、“亚细亚与欧罗巴的灵魂 、“空间对俄罗斯灵魂的统治 、 “民族主义与弥赛亚意识 等等。纵观其他思想家的著作,我们发现其中都或多 或少地涉及了俄罗斯精神和俄罗斯民族的心理:n 见恰达耶夫的哲学书简 ( 1 8 3 6 年) ,a h 赫尔岑的往事与沉思( 1 8 6 8 年) ,h 见达尼列夫斯基的俄 国与欧洲( 1 8 7 0 年) ,a m 索尔仁尼琴的倾塌中的俄罗斯( 1 9 9 8 年) ,且c 利哈乔夫的沉思俄罗斯( 1 9 9 9 年) 。此外,对“秘密的 和“谜一样的”俄 罗斯灵魂的描写也不少,例如文学大师m c 屠格涅夫在自己创作的晚年转向了 这一主题。在中篇小说不幸的( 1 8 6 9 年) ,奇怪的故事( 1 8 7 0 年) ,草原 上的李尔王( 1 8 7 0 年) ,咚,咚,咚! ( 1 8 7 1 年) ,普宁与巴布林( 1 8 7 4 年) , 钟表( 1 8 7 5 年) 中描写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而在“秘密小说”狗 ( 1 8 7 0 年) ,梦( 1 8 7 7 年) ,爱的颂歌( 1 8 8 1 年) ,克拉拉米利奇( 1 8 8 3 年) 中,屠格涅夫描写了人的神秘心理现象。除俄罗斯的哲学、神学和文学作品 之外,还有例如:a 季诺维也夫的俄罗斯的命运,叛徒的忏悔( 1 9 9 1 年) 和关于俄罗斯的民族意识( 2 0 0 2 年) ,c 库尼亚耶夫的诗意,命运,俄罗 斯( 2 0 0 0 年) ,且利哈乔夫的俄罗斯性格( 哲学问题,1 9 9 0 年第4 期) 和关于俄罗斯精神问题的圆桌材料( 哲学问题,1 9 9 4 年第1 期) ,b a 罗曼 诺夫的古罗斯的人和道德( 1 9 6 6 年) 和关于俄罗斯和俄罗斯人的思索 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历史线索( 1 9 9 4 年) ,a o 波罗诺耶夫和j i h 斯米尔诺夫的 俄罗斯与俄罗斯人民族性格与国家命运( 1 9 9 2 年) ,b c 波利卡尔波夫的 俄罗斯道德史东方还是西方? ( 1 9 9 5 年) ,b h 萨加多夫斯基的俄罗 斯思想还要继续中断的路吗? ( 1 9 9 4 年) ,b k 特拉费莫夫的俄罗斯民族 的灵魂( 1 9 9 8 年) ,b 舒巴尔特的欧洲与东方灵魂( 2 0 0 0 年) ,德尤斯金 的尼古拉时期的俄罗斯( 1 9 9 6 年) 等等。 然而事实上,无论是俄罗斯学者的政论专著,还是文学作品,都未能集中描 写只作为俄罗斯精神和俄罗斯民族心理一部分的“双重性 ,这一主题对我们而 言仍然是陌生而凌乱的。就美国和中国的研究来看,我们可以断言,很少有对俄 罗斯精神和俄罗斯民族心理的详细研究,更不用说对俄罗斯民族最典型、最独特 的“双重性 的研究了。例如:在美国学者詹姆斯比尔顿的专著俄罗斯寻找 自己( 2 0 0 3 年) 中更多表现的是俄罗斯在世界上的政治定位,很少涉及俄罗斯 精神;在中国学者的专著中同样很少提到俄罗斯民族的心理。宋瑞芝的专著俄 罗斯精神( 2 0 0 0 年) 首次较为详细地描写了俄罗斯的“双重性,其文化符号 双头鹰标志以及双重性出现的原因( 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实践与文化影响) 。 中国著名学者刘文飞在自己的专著雅努斯,或双头鹰( 2 0 0 6 年) 中详细分析 了俄罗斯文化与文学体系中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思想冲突等等。 总而言之,中国近十年来的研究,都致力于以不同材料为对象来分析俄罗斯 的民族性格( 谚语俗语、成语、宗教、文学与文化) ,却并未深入研究“双重性。 本论文将描写并揭示俄罗斯民族的“双重性 ,了解了俄罗斯民族的“双重性 , 我们也就了解了俄罗斯精神,这正是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本论文的研究题目为俄罗斯双重性民族性格的含义、文化符号、文学表征及 其具体特点。 本论文的具体任务和目的在于揭示俄罗斯双重性民族性格的具体特点、文化 符号及其文学表征。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安巴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 形象,即安巴契 诃夫作品中的那些能很好地反映“双重性格 的艺术形象。基于上列各项任务使 用了下列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推理演绎法、总结归纳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揭示了俄罗斯民族“双重性 的含义及其具体 的文化表征,分析并对比了这些特征,进一步确切了俄罗斯“双重性 最典型的 文学表征。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安巴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很少作 为研究的材料,尤其是作为研究俄罗斯民族“双重性”的材料。 2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在更深 更广的层面上认识俄罗斯双重性民族性格的特点。传统的研究致力于揭示各种民 族性格,而本文将专门研究与俄罗斯民族精神密切相关的“双重性”,其中包括 “双重性的文化符号、文化表征、具体特点和典型体现。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可 以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参照。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以补充并完善中国国内对于俄 罗斯民族双重性格的研究,向中国人介绍有关俄罗斯精神和俄罗斯民族心理的理 论,深化两国的相互了解和学术交流,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俄罗斯人,也让俄罗 斯人更加地了解自己,把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研究引向对俄罗斯民族精神和心理 的研究,并未文学教学提供参考。 本论文的结构由其任务决定。本论文由引言、三章主体内容和结论构成,文 末附有引用文献的书目清单。 第一章有关俄罗斯民族心理和双重性民族性格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民族性格的基本定义及其与民族心理的相互关系 很显然近年来有许多从各个方面( 文学、成语、谚语俗语、地理、宗教等) 研究俄罗斯民族性格的著作,因此也使得我们对俄罗斯人有了很好的了解( 宗教 性、矛盾性、团契性、坚忍、好客等等) 。然而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使得 我们至今百思不解:哪一种民族性格对俄罗斯人而言是最根本的? 换言之,俄罗 斯民族是如何区别于其他民族的? 对于“俄罗斯人如何区别于西方人”的问题, 当代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研究专家、著名作家b 李楚金给出了下列回答:“俄罗斯 人是空间的产儿,是热爱自由和意志的人出于无尽的主观意志,俄罗斯人善 于长期的坚忍、不贪婪、消极、友善国家与民族的恒久冲突都是出于主观意 志1 这一回答在我们看来不是非常准确和理想,因为它只是涉及了俄罗斯 民族的根本特性之一而已。况且“意志力 并不是俄罗斯足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 最典型特征。上述问题涉及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和心理,因此在回答它之前必须弄 清民族性格的基本定义及其与民族心理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 的关系问题,一言难尽。 正如人一样,民族也有性格成熟期形成的一系列区别性特征。而对于什 么是“民族性格 的问题,现在有好多种定义,例如:“民族性格该民族团 体最稳定、最基本的、理解周围环境并作出反应的一系列特点,首先是某种情感 表现。 2 在k 加西亚诺娃看来,“民族性格是该民族对自身的认知,民族性格 毫无疑问是民族自我意识和共同的民族认知的重要成分。 总之,民族性格是“该 民族团体最稳固的情感认知和对周围世界反应形式特点的总和。 民族性格的定 义不是理论分析性的,而是评价描述性的,不同的作者赋予它不同的内容。荷兰 学者x 杜伊凯尔和h 弗里德对民族性格做了相当完整的定义: 1 民族性格是该民族全体成员某些独特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而且只是对该 民族而言的。这是非常常见的民族性格的定义,但在科学定义中已很少见。 2 民族性格被定义为“时尚的个性”,即在某一民族的成人群体中表现率相 对高的个性特征。 a 兀a h 且p c c b 。a 1 4 c e j l h b a h o b p y c c k 曲t p a h 唧m :a a r o p t m 。2 0 0 4 c 10 0 。b h l o h o bi o a p y c c z a i :ig y j l b t y p h b l l t ia p x e t h i i c t d a h o b c 且c h h ep o c c h h - m :h a y k a :c d q h i - r r a , 2 0 0 5 c 8 0 4 3 民族性格可以理解为“主要的个性结构 ,即在该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的特定个性模式。 4 民族性格可以理解为该民族大部分人所信仰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5 民族性格可以定义为文化心理方面分析的结果,被视为某种特殊的思想。 6 民族性格被视为一种才智,表现在文化成果( 即文学、哲学、艺术等等) 中。1 以上对民族性格的定义较为全面,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该定义揭示了民族性 格、民族心理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普遍认为,民族性格是民族心理特质的组成 部分和基础,民族性格是该民族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以文化成果的形式存在。 性格的种类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可能列举完所有的性格形式:依据性格人可以 分为善良的、邪恶的、报复心强的、暴躁的等等。人的性格及其一系列社会属性 的养成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性格取决于神经活动的性 质。 最受推崇的是a h 索尔仁尼琴的观点:“在当代民族学词典中我们会读到, 民族性格是一系列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在行为方式、思维方法和智能性质中, 这其中无疑包括全人类的特征或其他民族身上表现出来的特征。舢这一定义在我 们看来( 同时也是许多学者的看法) 更加地全面、合理,更接近客观真理。3a h 索尔仁尼琴不仅给出了民族性格的定义,而且阐明了民族性格、心理特征、行为 方式、思维方法和智能性质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根 据索氏的观点,民族性格的本质是心理特征,而行为方式、思维方法和智能性质 不过是心理特征的外在体现而已。民族性格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类型中,是其心理 特质最为重要和稳定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历史性的。因为民族性格与国家命运紧 密相连,在国家的发展史上二者相互影响,正如俄罗斯谚语所言:“性格决定命 运 。由于二者的统一形成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各民族独特的历 史,继而汇聚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4 为了证实这一论断,应当弄清“什么是民族心理 ( 或称民族精神) 的问题。 “心理( 学) :1 研究心理活动进程和规律的科学;2 为某种活动提供前提的心 i o h 盯h ch g x i h o h a , j _ i b h o i ox a p a g r 印扎( h t t p :w w w k u r s a c h c o m b i b l i o 0 0 0 5 0 0 0 2 0 3 h t m # t o c 3 2l2l8 5 4 ) c o q ) k c h h h b i h a h ( p o c c u 旯8 0 6 e a s e ) ) :x a p a k m e p p y c c j c o e o a p o o a 日n p o u u o m m :l y e i l y r b ,1 9 9 8 c 1 6 0 3 赵荣:俄语谚语俗语与俄罗斯民族性格特点研究i d i ,0 5 2 0 0 8 ,第3 5 页。 4b b l o h o b i o a p y c c k h 菇k y j i b t t p h h f a p x e r n n c t p a h o b e 丑e h a ep o c c h h m :h a y m :o n h h t a , 2 0 0 5 c 8 2 5 理过程总和( 例如:创作心理) ;3 精神特质、心理( 例如:儿童心理) 1 ,而 “精神:1 世界观( 意识形态、宗教、道德、心理、审美等等) 概念的总和( 只 是对于某个人或某个民族而言) ;2 智能性质、思维特点。2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术语“精神 更详细,更符合索氏的观点,尤其是其第二条释义:“智能性质、 思维特点 。精神表示独特思维方式、智能性质或智力构成的概念3 ,而民族 精神则被理解为“该民族团体的社会心理状况,反映该民族长期以来在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持续影响的后果 4 。文化精神作为文化心 理状况的反映,在庞朴看来,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宗教、道德、 民族性格等等5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族性格是民族心理最为重要的外在 表现。为了解决最初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当首先从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着手。 第二节有关俄罗斯民族心理和双重性民族性格的基本理论 在“俄罗斯报 与b 。c 涅鲍姆尼亚希的谈话中,记者提出了有关俄罗斯精神 和价值体系的问题,b c 涅鲍姆尼亚希谈到了俄罗斯的思想、精神、价值体系和 俄罗斯民族的精神追求。在他看来,“市场 从来都不是俄罗斯人价值体系的“量 点,俄罗斯人从不追求金钱。俄罗斯是这样一个民族比起物质来它更看重 精神,随心所欲,不受传统的束缚。相反,西方人的价值观核心却在于提高“生 活质量 。高度的精神文明铸就了光辉灿烂的俄罗斯文化,而西方人的价值观是 有损于俄罗斯人的价值体系的。6 俄罗斯精神就是在生活与劳动行为中占优 势的是精神道德动机,而非物质、经济和政治动机。7 西方精神的典型特征是纯 理性主义、调整秩序、追求形式、简明的描述和外在的、有组织的结构。俄罗斯 人的确很少关注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的满足这与俄罗斯广阔的国土和丰富 的自然资源有关。俄罗斯人很少关心物质,他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他 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为所欲为,从来不计算时间,也不节省空间和能源这即是 1 o 搬e r o sc h c a o a p bp y c c k o r o9 3 m k a h 3 丑a h h e 1 4 ,f f r e p e o t h r l h o e m p y c c k h g9 3 b l k ) 1 9 8 2 ,c 5 6 1 2r h c g a a p e b c k o n ,t o j i 哟b u 蟊c a o s a p bp y c c x o r o9 3 b l k ah a q a a a2 1b c i 碰la k 叫a 3 i b h a gj i e 髓h i c a - m :3 k c m o ,2 0 0 8 ,c 5 8 2 3 b b l o h o bi o a p y c c x a gk y a b t y p h 曲a p x c r h l l c t p a h o b e 且e h h ep o c c h m m :h a y k a :o a h h t a , 2 0 0 5 c 8 0 4 b y r e h ma 兀。k o n e c h h q c h k oi o b m e h t a 肼r e tp o c c h 拜hhe b p a 3 h i c r n o :h xc y i u h o c t bh 0 6 e c t b e h h o f f o r h t c l f c c k h f lc m b l c r 1 c o 硼h c c c 皿k _ 0 5 1 9 9 6 c 2 3 转引自赵荣:俄语谚语俗语与俄罗斯民族 性格特点研究i d l ,0 5 2 0 0 8 ,第3 2 页。 5 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9 3 页。转引自赵荣:俄语谚语俗语 与俄罗斯民族性格特点研究i d l ,0 5 2 0 0 8 ,第3 2 页。 。b a a e p a 荫b b d l t y r o b h q ,c n y x c h b eh y m k h n yh et e p n a tc y e r h ,p o c c h i :i c k a rf a 3 e t a - o e a e p a a b a u i ta u n y c x n ,2 4 8 5 9o t3m a v r a 2 0 0 9 n a n a h 且p e e a ,a h c e a a 咖o a p y c c 啪t p a 阴咖m :a a r o p w r m ,2 0 0 4 c 9 4 6 俄罗斯人的“地理心理学 。由于物质生活的满足,俄罗斯人生性自由,热衷于 浪游和寻找。幻想、旅行、自我批评一典型的俄罗斯生活方式。躁动不安的俄 罗斯人打破了一切陈规、束缚和限制,而与此同时,俄罗斯的灵魂又是最固步自 封、俯首听命、臣服于专制的。无尽的求索贯穿整个俄罗斯史,富有远见卓识的 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终其一生都不断地为俄罗斯寻找真理和出路,不知疲倦,不畏 任何艰难险阻。千年来他们走过了一条充满自我批评和求索之路,他们善于思考 和自省,没有止步不前。充实、严整、内心世界的深邃、良知、公正对于俄罗斯 民族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总是把精神、道德、个人的良心置于无个性的合法 地位之上,而精神对它而言形式上的秩序更为珍贵。正如n 牙恰达耶夫所言:“我 没有学会蒙着眼、低着头、闭着嘴地爱自己的祖国。我发现,一个人只有清晰地 认识了自己的祖国,才能成为个对祖国有益的人;我认为,盲目钟情的时代已 经过去了,现在,我们首先要献身于真理的祖国。这即是所谓的“否定的 爱国主义 。1 在其他国家看来,俄罗斯是神秘的和不可预测的。全世界都被俄罗斯的文化、 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所吸引而叹为观止,但同时也因为它的残酷、狂躁和暴 力而不安。中国学者任光宣认为,俄罗斯文化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范畴。 它可以理解为俄罗斯文化高度的道德感、充满哲理、崇尚理想、追求真善美、渴 望变革、敢于斗争、自我牺牲、利他主义等等,总之,凡与物质世界相对的、属 于精神范畴的东西均可以视为俄罗斯文化的民族精神。俄罗斯文化的民族精神与 西方文明的重物质、追求欲望相对立;俄罗斯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过分理性, 却保持了对精神的重视。俄罗斯人对精神的重视成为俄罗斯文化的民族精神的特 征。这种文化的民族精神既是俄罗斯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又是 俄罗斯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原因。2 “西方,b 舒巴尔特写到,“赋予人 类最完善的技术、国家组织和联系形式,却剥夺了人类的精神。俄罗斯的使命就 是把精神还给人类。只有俄罗斯具有这种欧洲人已经丧失殆尽的力量。 3 这一 与俄罗斯历史发展相互作用的、俄罗斯民族最基本的特点,表现出极大地矛盾性, 1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翻译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化妆品行业并购重组动向与估值逻辑变化报告
- 2025-2030化妆品废弃物回收体系建立与消费者参与度研究报告
- 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题库及答案解析
- 课本中的故事让我深思读后感8篇
- 2025-2030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建设与农产品上行效率提升关联性分析
- 持续改进服务品质的长期承诺书7篇
- 2025-2030冷链物流行业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分析
- 2025-2030冷链物流温度监控系统物联网设备渗透率区域对比研究
- 2025-2030冷链物流智能化监控系统技术突破与生鲜电商适配性研究
- 土地调查评估服务方案(3篇)
- 2025广西公需科目考试答案(3套涵盖95-试题)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企业员工常见突发疾病急救措施培训
- DGTJ08-66-2016 花坛花境技术规程
- DB42∕T 2305-2024 高品质住宅技术标准
- 患者入院健康宣教
- 安全生产内部举报奖励制度
- 法律明白人课件
- 2025至2030垃圾处理单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工业混合式步进电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牙克石市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