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郑州市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_第1页
高考郑州市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_第2页
高考郑州市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_第3页
高考郑州市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_第4页
高考郑州市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郑州市语文质量分析报告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朱建军一、对高三年级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界定1.界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及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确定语文考试内容。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2.目标要求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和探究(f)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高考语文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3.双向细目表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3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我们制作了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双向细目表(见下表)。内容领域能力层级分值题型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e表达应用f探究论述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客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客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客筛选文中的信息3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客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0主古代诗歌阅读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6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5主默写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主文学类文本阅读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5客分析作品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6主欣赏作品的形象6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8主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5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6主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6主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8主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3客辨析病句3客语言表达连贯3客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5主语言表达简明、准确6主写作写作60主合计150二、2013年全国课标卷试卷总体评价2013年全国课标卷,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命题,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注重语文能力的考查;稳中略有变化,创新契合考纲精神,试题难易适中;关注现实生活,洋溢着时代气息。1.依标扣纲,体现课改理念。2013年全国课标卷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3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全卷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根本,凸显了语文特点,蕴含丰富的文化特质。如第二大题8、9两题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0题名篇名句默写篇目全部出自课标推荐背诵的64篇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之内;第三、四大题选考文本阅读中探究性试题的设置,着重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第五大题15题通过“语句衔接”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16题通过给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17题图文转换题,通过写“中国环境标志”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2. 稳中有变,试题难易适中。就全国课标卷本身而言,连续多年格局不变,板块设置、题型分布、考点安排、赋分情况都基本一致,体现了全国课标卷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2013年全国课标卷在保持承继稳定的前提下,不着痕迹地追求着创新。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一改往年考查“仿写”的形式,而是在第17题考查了图文转换题,通过写“中国环境标志”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与2012年全国课标卷(平均分99.13分,难度系数0.66)相比,2013年全国课标卷难度系数虽然也是0.66(平均分99.17分),试题难易适中,但由于2013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平均分46.52,比去年(平均分44.62)高出近2分,其他试题的难度要略大于2012年。3. 关注现实,洋溢时代气息。2013年全国课标卷体现了对现实的高度关注,语言材料紧扣时代的脉搏,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如第五大题13、14题句子的选择(涉及课堂、快递、过度治疗等内容),第17题图文转换题,让考生写“中国环境标志”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引导考生关注环保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又如第六大题写作,今年仍是新材料作文,材料内容贴近生活,可引起学生思考:切割好钻石既要有老切割师的经验、技术,同时需要要有年轻徒弟的勇气。作文材料看似与现实无关,实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材料可引发这样的联想: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现在改正进入攻坚阶段,更需要年轻人的勇气和胆量去锐意进取,不患得患失,专心致志搞经济,排除私心杂念,摒弃外在干扰。可见,今年的作文材料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质,既贴近考生生活,又暗合社会现实。这就提醒考生要关心现实,紧跟时代步伐,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三、高三年级学生学业质量表现分析(一)全省学生总体表现分析 表1 2013年高考语文全卷统计数据满分分值平均分难度系数全卷15099.170.66总体上看,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整体难易适中。(二)全省、我市学生在知识维度上的表现图1 2013年郑州市一测、二测和河南省高考各知识点得分率情况对照图从图1中2013年郑州市一测、二测和河南省高考各知识点得分率情况可以看出,考生的“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等几个知识点的得分率较高,而“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几个知识点的得分率较低,可见学生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表2 2013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各知识点得分率情况内容项目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题量34211/151分值919116252060平均分2.3311.976.033.7613.56/16.6312.0446.52得分率25.89%63%54.82%62.67%54.24%/66.52%60.2%77.53%从表2可以看出,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均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试卷客观合理地考查了相应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的得分情况来看,考生的“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等几个知识点的得分率较高,而“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几个知识点的得分率较低,可见学生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2 2011、2012年、2013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各知识点得分率情况对照表从图2中2011、2012年、2013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各知识点得分率情况可以看出,考生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等几个知识点的得分率较高,而“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等几个知识点的得分率较低,可见学生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古诗文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全省、我市学生在能力维度上的表现图3 2013年郑州市一测、二测和河南省高考各种能力层级得分率情况对照图从图3中2013年郑州市一测、二测和河南省高考各种能力层级得分率情况可以看出,考生的“识记”能力、“表达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相应较强,而“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相对欠缺一些,有待进一步提高。表3 2013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各种能力层级得分率情况能力层级项目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探究f题量127361题号104、71、2、3、5、6、11(1) (2)/12(1) (2)8、9、11(3)/12(3)13、14、15、16、17、1811(4)/12(4)分值6132617808平均分3.767.7213.63/13.937.44/8.5158.563.86/5.56得分率62.67%59.38%52.42%/53.58%43.76%/50.06%73.2%48.25%/69.5%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卷能力层级的分布比较适当。从各种能力层级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表达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相对较强,而“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相对欠缺一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4 2011、2012年、2013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各种能力层级得分率情况对照表从图4中2011、2012年、2013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各种能力层级得分率情况可以看出,考生的“理解”能力、“表达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相对较强,而“识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相对欠缺一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我市全体学生的表现及分析 表4 2013年郑州市高考成绩统计(理科)语文:平均分102.9(104.5) 人数 26993(26300+693) 1本线 112(115) 2本线 106(108)3本线 98(100) 专科线 77(92) 表5 2013年郑州市高考成绩统计(文科)语文:平均分 96.79(99.04) 人数 24418(28234-3816) 1本线 116(119) 2本线 110(112)3本线 103 (106) 专科线 73(97)从表4、表5可以看出,2013年我市高考语文理科平均分(102.9分)高出全省平均分(99.17分)3.73分,文科平均分(96.79分)低于全省平均分(99.17分)2.38分,由于全省平均分没有分文理科,所以2013年我市高考语文文理科平均分应高于全省平均分。四、考生答卷情况分析及复习建议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选文摘编自李学勤的的年代,回归社科类文章,富有文化内涵。试题的设置均为选择不正确的选项,考点设置略有变化,第1题设问方式由以往“重要概念的理解”变为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难度有所增加。答题情况平均得分2.33分,得分率25.89%,远低于去年该题的得分率(57.44%),得分率在六个大题中排倒数第一。小题号答案分值平均分难度系数区分度1b30.390.130.092d30.920.310.203c31.020.340.21整体上看,第一大题难度系数0.26,难度过大。考生该题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一方面是选文中引述古代文献较多,考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是试题选择肢的干扰性较大,个别选择肢的表述与原文也有所出入。题例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参考答案:b(b项故意弄错了代词“其”的指代对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依据文章第一段中钱穆所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一句可知,“其源流派别”中代词“其”代指的内容,应该是前一句中的“先秦诸子”,而不是“老子和道家”。a项及c、d两项则分别可以从文章第一、二段找到相应信息且表述正确。)。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参考答案:d(d项对原文语句的解说不当,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依据文章第五段的相关语句(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可知,“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是分别针对论语宪问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和“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言的。其中“或曰”的一句因为出现了老子中“以德报怨”之话,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子曰”的一句并没有出现“以德报怨”的说法,只是是对老子“以德报怨”之说加以批评。d项将“铁证”和“批评”两层意思都拉扯到“子曰”一句上,显然是错误的。而a、b、c三个选项分别可以从文章三、四、五段中找到相应内容,且理解和分析均正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参考答案:c(c项错在无中生有、强拉因果,依据原文第四段“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等句,可以判断c项前半句“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表述正确。但原文并没有提到黄帝书的崇高地位与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的引用阐发有关系,因此此项的因果关系不成立。a项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可以从原文找到依据,是正确项;但b项(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与原文(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表述有所出入,c项“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因是推断,文中无依据,考生误选较多。)。复习建议下面是近五年全国课标卷(2009年叫宁夏海南卷)对“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考查的题号、题型和考查点分布图:题号题型考查点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1客观“诗与歌词”(文学)概念“书法”(艺术)概念诗经(文学)归纳要点“科技黑箱”(科技)概念的年代(文学)筛选信息2客观理解理解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筛选信息3客观推断理解分析理解分析分析概括理解分析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近五年全国课标卷对“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考查内容主要为社科类文章,以文学评论为主,兼及文学、艺术等方面(只有2012年考查内容涉及科技方面,疑似“科技说明文”);考查的题型和知识点相对稳定,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内容要点的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除了2009年有一道试题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其他年份试题均为选出错误的一项。因此,我们201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部分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树立“整体观念”。首先要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并借助每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等)理解该段内容,进而把握文意;其次要根据“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文体特点,注意把握文中的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分析文本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2)坚持“三字方针”:一“读”(题干选肢,审清题意),二“找”(即“对题读文”,找出选肢在文中的检索范围),三“比”(比较选肢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等现象)。(3)防范“八大陷阱”: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混淆时间;答非所问;是非颠倒;说法绝对等。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该题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个分题,共7个小题,36分。平均得分21.76分,得分率60.44,得分率在六个大题中排第三。(一)“文言文阅读”。4个小题,共19分。文段选自明史马文升传,继续保持全国课标卷从“二十四史”中选人物传记的思路。文段阅读难度适中,选材、考点、题型较为稳定。答题情况平均得分11.97分,得分率63%,高于去年该题的得分率(43.16%)较多。小题号答案分值平均分难度系数区分度4a31.890.630.325b32.680.890.286d31.570.520.307105.830.580.58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系数为0.63,难度适中,第4小题文言实词所考查的“登”“录”“振”“勒”等四个字相对比较容易,第7小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只有“耆硕”“颦蹙”难度较大。题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参考答案:a(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结合语境,a项“登”在句中意为“科举考试中选”,可以解释为“考上、考中”等,解释为“升职”语意不通。)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文升请命所司振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 bc d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参考答案:b(选项各句中,句表现马文升勇于进言,句写马文升教导太子走正道,句写马文升请求朝廷振恤受灾民众,这三句不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句写马文升劝谏皇上明白百姓耕作艰辛,句写马文升在灾后请求皇上停止娱乐铺张、修养德行、赈济饥民、抓捕盗贼,这三句均符合题干要求,因此答案为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参考答案:d(依据选文“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等语句,可判断d项中“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的表述不正确。大盗并不是不去马文升的家乡钧州,而是到了钧州后,因为马文升的家在这里就又离开了。其他选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均正确,由此应选d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参考答案:(1)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译出大意给2分,“班列”“推心”“莫”三个关键词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翻译与关键词不重复扣分。其中“班列”指朝廷或朝官,但不包括地方官员,因此只有含有朝廷或朝官之意的(如“朝廷官员”“朝堂上的官员”“朝中官员”等),才能得分;“推心”关键是要翻译出“真”或“诚”之意,如“诚心诚意”“全心”“推心置腹”“真心真意”等;“莫”关键是要翻译出这个否定代词,如“没有人”“没有谁”等。)(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译出大意给2分,“未尝”“时事”“辄”三个关键词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翻译与关键词不重复扣分。其中“未尝”的关键在“尝”,翻译时应译出“曾经”的意味,如“从不”“不曾”“未曾”“没有过”“从来没有”等;“时事”必须与“政局、大事”有关,如“当时政事”“时局”“时政”等;“辄”在句中的意思为“就”“总是”,译为“往往”“都”“都是”“常常”等。)存在问题:(1)小题平均得分2.58,(2)小题平均得分3.25。此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没能联系语境准确判断词义。如将“班列”译为“群臣”“众臣”“官吏”“官员”等,将“推心”译为“安心”“放心”“推让”等,将“望”译为“看”“奢望”“期望”等,将“时事”译为“当时的事情”“当年的事”等,虽然词语也能够生发出这些意义,但在这里不准确。关键词翻译不严谨。如“莫”只译出了否定意味(翻译为“没有”“不能”),但未体现出其代词义;“未尝”忽略了“尝”的意义,只翻译了“未”(译为“不再”“不常”“不想”等);“辄”译为“只是”“也是”等。文言阅读能力较低,机械照抄或胡乱翻译。如(1)句译为“马文升在班中是皇帝最喜欢的硕士,皇帝让马文升担任,大臣们也不敢说什么”“在班列中是成绩最好的,皇帝也推荐心爱的文升担任,各个大臣都没有再想要担任的念头了”,(2)句译为“居住在家里,没有什么事并非不进州城,碰到有及(急)事时,就左右走路思考而不说话”“居住在家,没有事情不进入州城,说起时事,就哼哼不答”等。还有将“耆硕”译为“壮硕”“强壮”“嗜血”“英勇”,将“颦蹙”译为“支支吾吾”“吞吞吐吐”“滔滔不绝”“闭嘴”“腼腆害羞”等,背离原意,文理不通。 复习建议下面是近五年全国课标卷(2009年叫宁夏海南卷)对“文言文阅读”部分考查的题号、题型和考查点分布图:题号题型考查点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4客观宋史朱昭传(史传)实词明史花云传(史传)实词宋史何灌传(史传)实词宋史萧燧传(史传)实词明史马文升传实词5客观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筛选信息6客观分析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概括7主观翻译翻译翻译翻译翻译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近五年全国课标卷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内容一直选取的是“史传类”文章(最符合考纲“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且传主往往是忠、勇、智等方面比较突出的正面人物(朱昭坚决主张抗敌,花云艺高人胆大,何灌行事有成,萧燧恪尽职守,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设题角度也一直是考查实词、人物评价(筛选信息)、文意理解(2010年开始在题干表述上有所变化,由原来的“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变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并在选择肢上予以对应。四个选择肢都是先概括再具体叙述,一般是先总后分)、翻译句子四个知识点,题型和赋分也一直没变。因此,我们201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回归课本,做好知识积累。由于高考文言文的命题原则是材料出自课外,但考点的内容根基在课内。“课内”的含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所考查的知识是“课内”学过的;一是学生可以用“课内”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所以文言文复习一定要抓好课本复习,把必修1必修5中每一篇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归纳整理一下,如文言实词老版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必须掌握,另外需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的积累、文言虚词(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必须掌握)、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使文言知识系统化,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2)要精讲精练,掌握答题技巧。做“实词”理解题,可将给出的词义代入原句,通顺就对,不通就错,因此要培养学生借助上下文对实词的含义及用法进行推断的能力。做“筛选并提取信息”题,先找出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要注意“谁的”“什么性格”,答题时往往只需将“非其人”“非其事”的选项排除,就可以得出答案。做“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做“文言文翻译”题,首先要牢记“六字法”:“留”(保留中古今同义的词以及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对”(就是对译。即把文言实词中的单音节的词,用与之相应的、有共同构词语素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翻译)、“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意义已发生变化的文言词语)、“删”(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应删掉不译)、“补”(将必要而被省略的意思和成分补充完整)、“调”(调整文言特殊句式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其次要坚持“直译”,培养语境意识:翻译句子时注意要逐字逐句直译,要字字落实;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句意,联系上下文去准确翻译句子。再次要做到“五注意”: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注意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注意词类活用和通假字;注意准确停顿;注意译文通畅。在做翻译题目时,既要眼中有句子,兼顾语意贯通;更要做到心中有给分点,要将翻译句子中的知识点、能力点落实在翻译的句子中。(二)古代诗歌阅读。2个小题,共11分。所选诗歌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词鹊桥仙华灯纵博,该词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记叙了他“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幽愤。重点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情况平均得分6.03分,得分率54.82%(去年该题的得分率为69.36%),得分率较低。小题号分值平均分难度系数区分度852.990.600.38963.040.510.46整体上看,“古代诗歌阅读”难度系数为0.55,难度略大;两题的区分度较好。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鹊 桥 仙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此题共两问。答出上阕最后两句意思,即“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的,给2分;答出表达了什么样情感,即“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其中第一问关键是要答出彼此的反差无能之辈封侯,有才者不受重用。第二问“壮志未酬”是感情的成因,可替换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仕途不得意”“人生不得志”等;“无奈与牢骚”是情感,也可替换为“内心不平”“苦闷”“愤懑”“伤感”等。值得提醒的是:正确理解诗句的情感不能断章取义,而应将其放在整首诗歌之中解读,联系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如“谁记”的悲愤反问、“一一”与“独去”的悲凉反差、“何必”的冷冷蔑视等,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存在问题:此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审题不清。题干要求先解释语句的意思,再说出表达的情感。有的考生只答出了其中一问,另一问只字未提,这样即使回答很充分,也会失去另一问的相应分数;还有的考生答成了整个上阕或下阕最后两句的意思和情感,也同样属于未审清题干要求的错误。曲解诗意。上阕最后两句中的“酒徒”是与怀才不遇的诗人相对比的一类人,指那些只知酣饮、平庸无能却窃据高位的人,如果理解为“一起喝酒的士兵”“同饮的战友”“驰骋疆场的将军”“酒友”“酒伴”“别人”等,均不得分。此外,还有考生将两句的主语当作同一个,理解为“酒徒都弃其官职,独自到江边垂钓”“诗人视自己为酒徒,不愿去做诸侯”等,更是大错特错。情感分析不当。情感的分析建立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大多曲解诗意的考生,情感分析也不正确,如写成“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羡功名,超然脱俗”“追求自由,豁达乐观”“怀念军旅生活”“年华易逝的感慨”等,如“写军中的战士都一一封取侯位,只有我愿意独自去做一个江边渔父。充分的写出诗人淡于富贵的脱俗的心声。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考点解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3分)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3分)答出用意,即“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用意中“含蓄地表现”是表达方式,“含蓄”也可替换为“用典”“曲笔”“委婉”等;“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是表现的内容,其中“不屑”“愤慨不平”也可替换为“不满”“鄙视”“厌恶”“蔑视”等,或者替换为另外的说法,如“讽刺朝廷黑暗”“讥讽皇帝昏庸”等。分析的要点有三个“闲散人”“闲散地”“不必恩赐”。其中“闲散人”可替换为“不被重用”“失意”等,“闲散地”可替换为“闲人去处”“休养之地”等,“不必恩赐”可替换为“谁稀罕你的恩赐”等。存在问题:此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题干中“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一表述的实质就是“运用典故”,部分考生没有读懂这一提示,未从用典的作用角度回答,因而遗漏了要点;割裂结尾与全词的联系,对用典表达的情感理解有误,如写“厌倦争权夺利”“热爱自然,无忧无虑”“心灰意冷”“追求闲适生活”等,如“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典故,写他回乡当道士,实际是作者借此故事表达自己和贺知章同样的意志,想辞官回乡,过恬然宁静、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强调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深化了词的主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哪里是陆游啊,分明是陶渊明嘛!缺少结合诗句的分析,或分析不当,如空泛未触及问题实质、分析无法支撑观点等,如“词人贺知章的故事,表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充分地展现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作者把自己比作贺知章,以表现出自己与贺知章的遭遇以及心志是一样的。表现出作者想要捍卫边疆、为国效力,但并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等。复习建议下面是近五年全国课标卷(2009年叫宁夏海南卷)对“古代诗歌阅读”部分考查的题号、题型和考查点分布图:题号题型考查点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8主观宋词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意境乐府诗雨雪曲(南朝陈江总)意境词语唐诗春日秦国怀古(周朴)情感宋词思远人(晏几道)情感技巧宋词鹊桥仙华灯纵博(陆游)情感9主观技巧情感主题技巧情感情景关系语言技巧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近五年全国课标卷对“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两个小题,均为主观题;选材上看,三次选宋词,一次选乐府诗,一次选唐诗宋词受青睐;考查点设置上看,是“一诗两问”,重点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均以单独鉴赏的方式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作品下面大多有作者或背景的注释,以助于学生理解。因此,我们2014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时要注意培养以下三种意识:(1)提高审题意识。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下笔前一定要吃透题干要求。(2)强化流程意识。古诗鉴赏的解答应该遵循“三个步骤”:第一,反复体味,读懂原诗。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也是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前提和基础。要正确理解诗歌,不仅要弄清诗句字面意思,更要读懂其深层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从标题入手。标题常常会交代时地、人物、事由、体裁甚至思想情感,有助于快速理解诗歌。从注释入手。注释中通常有作家经历、写作背景的介绍,疑难字句的解释等,对解读诗歌、把握情感有重要作用。从意象入手。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诗人情感意念的载体,要抓住并揣摩意象的特点。从情语入手。“情语”是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词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第二,看清要求,明确方向。第三,注意表达,规范作答。(3)规范答题意识。复习时要总结古代诗歌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比如:“赏析句子”题的答题顺序:手法+释句+情感。“主旨”题的答题顺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意境”题的答题顺序:明意象(写出诗中所写意象)+描图景(解说相关诗句,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找出并描摹形象+概括形象特点+提示作者情感态度。格式:这首诗(词)塑造了(描绘了)一个(处境际遇+思想性格+身份类属)的形象。等等。(三)名篇名句默写。1个小题三个分题,共6分。选句涉及初中一篇、高中两篇。考查的名句出处均在课标推荐背诵的64篇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之内。答题情况平均得分3.76分,得分率62.67%,比去年该题的得分率(37.33)高出较多,难度适中。题例10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本题中观刈麦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阿房宫赋赤壁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命题沿用去年初中一篇、高中两篇,一诗二文的考查模式。备考此题应加强日常积累,遵循记忆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注意及时巩固等。答题时则要看清题目要求,细心规范书写,避免出现错别字、漏写、颠倒等错误。参考答案:(1)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2)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3)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多字、少字的该空不给分;字迹潦草不能辨认者,按错别字对待。存在问题:此题容易写错的字有“灼”“炎”“尽”“廊”“缦”“缪”“郁”“乎”,出错率最高的两句是“廊腰缦回”“山川相缪”。失分的主要问题是记忆不牢固,具体错误类型有:读音相同或相近写错,如将“廊”写成“朗”“狼”,将“缦”写成“曼”“蔓”“漫”,将“缪”写成“缭”“寥”“辽”“嘹”,将“郁”写成“欲”“喻”等。字形相似写错,如将“廊”写成“廓”,将“缪”写成“渺”。意义相近写错,如将“苍苍”写成“葱葱”。诗句错位失分,如“力尽不知热”后写“小麦覆陇黄”,“各抱地势”后写“蜂房水涡”“歌台暖响”“檐牙高啄”等。书写错误或不规范,如“廊”字内的“良”上少写一点,“乎”字写成“平”,“天”字写成“无”等,这种情况主要是考生不细心或平时未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造成的。复习建议下面是近五年全国课标卷(2009年叫宁夏海南卷)对“名篇名句默写”部分考查的题号、题型和考查点分布图:题号题型考查点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10主观出师表(诸葛亮)陋室铭(刘禹锡)虞美人(李煜)劝学(荀子)马说(韩愈)游山西村(陆游)论语述而蜀道难(李白)醉翁亭记(欧阳修)孟子告子上师说(韩愈)永遇乐(辛弃疾)观刈麦(白居易)阿房宫赋(杜牧)赤壁赋(苏轼)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近五年全国课标卷对“名篇名句默写”部分的考查,选句涉及初中、高中。因此,我们2014年高考名篇名句默写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散记忆,默写准确。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50篇79年级优秀诗文篇目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背诵的14篇古诗文篇目一定要会背默,尤其是篇中的易混易错字一定要记准确,不能似是而非。(2)写后检查,认真细心。要养成写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第四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每大题4个小题,共25分。选考部分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连续5年都是考查小说阅读/人物传记阅读,小说阅读选取了阿根廷作家莱巴尔莱塔的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作品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人逗乐的艺人备受歧视与凌辱的凄苦无奈,反映了社会贫富不均、苦乐不谐的不合理现状,表现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苦百姓的悲惨境遇。小说成功地利用隐蔽、延迟的高妙艺术,直到最后才道出原委,收到了神奇的艺术效果;人物传记阅读选取了“飞虎将军”陈纳德(为了帮助考生准确把握人物,在选文外,命题者还加了关于人物的3条“相关链接”。),在八年的抗战中,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中国人民最信赖的朋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二选一完成,兼顾了考生的个性差异,显示了考试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三、四大题的(1)小题均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兼顾考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分层赋分,更加人性化,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小说阅读紧扣文体要素命题,(2)(3)(4)分别从分析作用、分析形象、结构安排(情节和手法)几个角度进行了考查,导向很好,探究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考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得到认可和尊重。实用类文本的(2)(3)小题分别考查了内容理解,人物形象,重在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但是(4)小题探究味不浓,更像是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有些美中不足。总体上看,小说阅读与人物传记阅读二者难度不太相称,得分差异较大;今后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考生弃小说而选传记(2011年选传记的考生占77.2,2012年占89.08%,2013年占93.45%),有失选考的本意。应该注意的是,选修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题多年来设题难度不一,既降低了命题的信度,也对高中学校在文学类选修模块的选课、开课形成强大制约。答题情况考生选做情况:考生共67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