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第三人利益合同.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第三人利益合同.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第三人利益合同.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第三人利益合同.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第三人利益合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第三人利益合同.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摘 要 第三人利益合同并非一种固有的合同类型, 而是一种特殊的法 律描绘。 它是应交易自由和效率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一制度被认为 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一大突破。 从法理上分析, 第三人利益合同 也是意思自治原则、合同自由原则、效率原则的体现和要求。该制 度具有维护合同自由,保护第三人利益,简化交易方式、降低交易 成本等重要的价值, 有利于促进民事经济流转,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都以自己的方式规定了该制度, 而我 国合同法没有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般规定, 仅在保险、 海商等 单行法规中, 存在一些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 近年来国内关于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研究有所发展, 但总的来说, 研究还是不够深入。 鉴于此,笔者认为深入研究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基本理论,介绍、研 究国外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 值,有助于推动我国立法的完善。 文章从比较法的角度和民法理论出发, 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 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章以第三人利益合同为中心, 共分 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合同相对性原则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关系入 手, 叙述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重点 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概念及其特征、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成立要件、 基础关系、 第三人利益合同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区别进行了论述。 第 三部分结合各国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立法经验和学者的研 究成果, 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效力作了详细剖析, 明确了合同 当事人双方及第三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作了以上研究的基础 上, 笔者最后通过研究合同法的发展趋势, 分析我国合同法立法现 状的缺失,强调了在我国民事立法中承认和建立这项制度的必要 性, 并提出了我国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立法构想, 我国应借制定 民法典的机会, 对第三人利益合同做出明确规定, 其规则设计应从 第三人的权利、 债务人的义务与权利、 债权人的义务与权利的角度 详细规定。 关键词:关键词:合同相对性原则;第三人利益合同;效力 61 论第三人利益合同 (提 要) 论第三人利益合同 (提 要) 第三人利益合同并非一种固有的合同类型, 而是一种特殊的法 律描绘。它是应交易自由和效率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制度被认为 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一大突破。从法理上分析,第三人利益合同 也是意思自治原则、合同自由原则、效率原则的体现和要求。该制 度具有维护合同自由,保护第三人利益,简化交易方式,降低交易 成本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促进民事经济流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都以自己的方式规定了该制度,而我 国合同法没有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般规定,仅在保险、海商等 单行法中,存在一些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近年来国内关于第 三人利益合同的研究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研究还是不够深入。 鉴于此,笔者认为深入研究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基本理论,介绍、研 究国外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 值,有助于推动我国立法的完善。 文章从比较法的角度和民法理论出发, 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 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合同相对性原则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关系入手, 叙 述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 第一部分从合同相对性原则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关系入手, 叙 述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 罗马法确立了“任何人不得为他人订约” 、 “缔约行为应该在要 约人和受约人之间达成”的规则。合同相对性原则成为合同法理论 中的重要原则。 近代以来,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合同现象异常复杂, 合同履行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情形大幅上升。 纯粹的合同相对性原则 已无法解决大量的合同纠纷。为适应这一需要,各国民法在贯彻合 同相对性原则的同时,进行了一些例外规定,逐步确立了第三人利 益合同制度。后来,基于对所谓“系列合同”受益人及“公益合同” 第三方受益人的保护,国外法律还直接确定了所谓“任意第三人” 62 的诉权。近年来,法国法院极大地扩展了第三人可以提出合同性请 求权的范围。 第二部分重点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般理论进行了论述。 第二部分重点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般理论进行了论述。 本章在阐述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概念、特征后,论述了第三人 利益合同与债权让与、 “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 、附保护第三人作 用之契约、利益第三人担保责任等类似概念的区别,其区别主要是 在合同性质、内容、目的及第三人的范围等方面。 接着介绍了台湾学者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基础关系的论述, 债 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称为“补偿关系” ,债权人与第三人之间 的关系称为“对价关系” 。补偿关系是一种债的关系,只能因合同 而产生,不能基于其他关系而产生。介绍了关于第三人取得债权根 据的几种主要学说:权利让与说、代理说、权利直接取得说。契约 说成为通说。此说认为,第三人在合同中的权利是直接产生的,该 权利不是因第三人承诺或债权人代理或转让取得的, 而是基于当事 人的意思,使合同所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第三人。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成立除了基础合同有效成立外, 还需要具备 相关的要件:一是债权人与债务人达成的第三人利益约款合法有 效,并在合同中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为给付。二是债权人与债务 人约定使第三人对债务人直接取得债权。 通常第三人的权利来源于 合同当事人授权的意图。该意图无须十分明确,如果有充足的根据 从双方当事人明示的内容中、 交易的目的或案件的其他情况推论出 这一点即可。 第三部分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效力、 合同的解除与违约责 任作了详细剖析, 明确了合同当事人双方及第三人的权利和义务关 系。 第三部分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效力、 合同的解除与违约责 任作了详细剖析, 明确了合同当事人双方及第三人的权利和义务关 系。 本章结合各国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立法经验和学者的 研究成果,从第三人权利的取得、第三人欲受益与拒绝受益的意思 表示、 第三人权利的性质等方面论述了第三人利益合同对第三人的 63 效力,以及对当事人的效力及债务人享有的抗辩权。 对第三人的效力, 表现为第三人对债务人取得直接请求给付的 权利。 各国法律关于第三人何时取得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以及该权利 是否可以被变更或撤销有不同的规定。 关于第三人权利的取得大致 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三人的权利产生于合同成立时;第三人表示接 受时;第三人基于合同的信赖而改变立场时。本人认为,第三人的 权利,在第三人利益合同成立时已成立,但还处于不确定状态,只 有第三人表示欲受益的意思时,第三人的利益才得以确定。在第三 人表示受益前,一般允许当事人变更、撤销第三人权利。 第三人为受益的意思表示后,通说认为,当事人原则上不再享 有变更权和撤销权,除非契约当事人预先保留了这一权利。在英美 法上,合同当事人能否变更或撤销第三人权利,主要是看受益人是 否已拥有了“既得权利” 。在德国、美国、英国,关于变更权、撤 销权的规定不是强制性的,是由当事人予以协议的问题。如果他们 对此未达成明确的协议,则取决于“根据当时的情况特别是合同目 的所推定的结论” 。因此,如果受益人知道了这一权利并对此信赖 而改变了立场的话,受益人的权利应被认为是不可撤销的。但各国 在这一问题上,还有不同的规定。 关于第三人欲受益或拒绝受益的意思表示应向何方作出, 各国 的规定并不一致。我认为,其意思表示可以向当事人之任何一方表 示,第三人向债权人作出受益表示时,债权人应通知债务人。第三 人拒绝受益后,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效力,应依合同的内容、性质等 因素来确定,债权人得请求向自己给付或另指定受益人。对第三人 能否变更受益的意思表示,通说认为,原则上第三人不得变更,但 如果经债务人同意,则可再为不受益的意思表示。 关于当事人的解除权问题,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通说认为,在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第三人不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仅债权人有 权决定是否解除合同。因为第三人不是合同当事人,应无解除合同 的权利。至于兼顾第三人利益的问题,在于解除权的行使是否应得 第三人同意的问题。我认为在第三人表示受益之后,债权人解除契 64 约,须得第三人同意。在债权人违约或第三人受领迟延时,债务人 可行使法定解除权,且无须第三人同意。协商解除合同,必须经过 第三人的同意, 但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原已约定解除条件则不在此 限。 第三人的权利是以债权为限, 还是为第三人之物权契约或准物 权契约亦为有效,学说上存在争论。在各国立法实践中,亦有不同 的规定。通说认为第三人的权利在性质上为债权。但这种债权是否 完整的债权,存在不同观点。本人认为,第三人的权利,在性质上 应为债权,但这种债权应是一种不完整的债权。第三人对于债务人 有直接请求给付权,于契约所定范围内,享有债权人之一切权利, 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亦得就其债权为让与、 抵消、更改或为免除,但第三人不应享有债权人撤销权、代位权; 同时,债权人与第三人之间有禁止让与之特约时,第三人的权利应 不得让与。 本章还论述了债务人违约、债权人违约、第三人受领迟延的责 任问题。债务人违约时,第三人有权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债 务人违约时,第三人能否向债权人请求履行,有不同的观点。债权 人可以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为给付。 但债权人的这种权利与第三人 的权利是内容不同的两种权利,并非连带债权。当债权人与第三人 的请求权发生冲突时, 需要根据两种请求的内容与合同目的之关系 来考虑,如果第三人认为其请求能实现第三人利益,则应满足第三 人的请求。债务人违约,债权人能否请求债务人承担赔偿责任?各 国立法均未作出规定,在学说上也存在争论。本人认为,在第三人 利益合同中,债权人及第三人享有不同内容的债权,则因债务人不 履行发生之损害赔偿请求权,对第三人和债权人而言,具有不同的 内容。 债权人得请求赔偿因债务人未向第三人为给付而自己所受之 损害,第三人则可请求赔偿因债务人未向自己为给付所受的损害。 债权人所负担对待给付不能时,对第三人和债务人发生何种影 响,应区别情况对待:债务人得以主张免除债务或向债权人请求不 履行之损害赔偿,或债务人对于债权人及第三人均免其债务,且无 65 对待给付请求权, 或债务人得向债权人请求继续履行或承担不履行 的损害赔偿。第三人对债务人提出之给付不受领时,第三人应负迟 延之责,自不待论。 关于债务人的抗辩权问题。 债务人根据合同可对抗债权人的一 切抗辩均可对抗第三人。 债务人可对抗债权人的事由非由合同所发 生时,债务人不得以之对抗第三人。债务人不得以债权人与第三人 间所生之抗辩对抗第三人。 债务人对于第三人之抗辩则无论是否基 于合同发生,均可对抗第三人。当事人以特约保留得使第三人权利 消灭,或保留契约解除权,或对第三人之权利附以解除条件时,债 务人得以之对抗第三人。 第四部分是关于我国建立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思考。 第四部分是关于我国建立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思考。 在作了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对我国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 立法现状进行了分析。本人认为,我国法律中至今没有关于第三人 利益合同的一般规定,只在我国现行的特别法中,存在对典型的第 三人利益合同的规定,主要在海商、保险、货运等方面。合同法第 64 条没有规定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 未赋予第三人任何独立的法律 地位,因此不是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定。最后,笔者通过研究 合同法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合同法立法现状的缺失,强调了在我 国民事立法中承认和建立这项制度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我国关于该 制度的立法构想,指出我国应借制定民法典的机会,对第三人利益 合同做出明确规定,其规则设计应从第三人的权利、债务人的义务 与权利、债权人的义务与权利的角度详细规定。 关于我国立法的完善问题,本人认为应注意的是,合同相对性 原则仍然是合同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三人利益合同并不是 在所有合同领域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 也并不是允许任何第三人主 张合同权利, 其有严格的限制。 它只是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一个例外。 为第三人设定的权利性质突破了债权的限制, 出现了向物权方向发 展的趋势,所以我国在构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时应考虑这一点。 关于是否应对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进行扩张问题。近年来,在一些 66 国家的司法实践中, 出现了允许第三人利益合同以外的其他类型的 第三人享有一些合同上的权利, 如前面提到的系列合同中的受益人 及公益合同中的受益人。 我国有人认为这是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新发 展,应通过扩张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内容来实现这类受益人的权利。 但本人认为我国不宜做上述的扩张。 在立法结构上,首先民事立法上应做出一般性规定,其次要进 一步完善特别法中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规定。 本人认为,受益第三人原则上严格限制在当事人的意图范围 内,并明确地确认于合同中。第三人权利变更与撤销的规定应充分 体现对第三人信赖利益的保护。第三人作出受益表示后,合同当事 人不得变更或解除合同,合同另有约定或经第三人同意除外。第三 人可以拒绝受益,但必须明确表示。第三人拒绝受益,视为自始未 取得合同权利。第三人不是合同当事人,不享有变更、撤销合同的 权利,但享有就其权利进行转让、抵消、免除等权利。债务人未向 第三人履行或履行不当的,第三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债权人有权 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基于合同而产生的抗辩,债务人得以之 对抗受益第三人。 abstract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is not a fixed type of the contract but a special legal description .this system is considered as a great breakthrough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relative nature of contract. the contract for third partys benefit is a very important system in modem society. as an excep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privity of contract, it is accord with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intention and the seeking of efficiency. moreover, it makes a function to protect the third parties believing. the contract for third partys benefit has been recognized in the continental countries and the u.s. when one party is in breach of the contract. in chinas contract law, the contract for third party benefit has not been recognized. 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in the modern contract law system and in view of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in china toward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the writer thinks thoroughly to research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introduce and research the external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system , have comparatively more significant theory sense and practice value, conduce to promoting our country improving of legislate. angle and the civil law theory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method of article is start off,the acquirement has been underway to some fundamental theory problems to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contract. the article is the heart with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in all branch four most part:the rule of first section through the contract relativity together with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relationship is began with,relate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reason coming into being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econd section stress adjust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approximately idea such feature,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important document establishing, base relationship,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analogous difference which approximately attend school of contract against else is expounded. third section unites the research fruit on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system legislate experience and a learned man of every state.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statue is rendered a service to act as detailed to dissect,clear-cut contract party concerned the two parties pass an imperial examination three right and the obligation relationships of man. on the base which researched over being living to act as, the writer is finally by means of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to research the contract law,the opening to analyze our country contract law legislate present situation is lose,emphasizing to be living , our country is confessed in the civil legislate and the essentiality to establish this system. moreover propose the legislate conception on the contract for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 t of our country,our country ought to borrow and draw up the civil code opportunity,the contract is make and is clearly and definitely regulated to the third partys benefit,such regulation is designed to comply with third right of man, the obligation of debtor together with right. the angle against the right of the obligation of debtee is detailed regulate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third party, chinas civil law should define the contract for third partys benefit. keywords: doctrine of the privity of contract, contract for the benefit of third party, efficacy 1 引引 言言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在罗马 法上,债(obligatio)被称为“法锁” (juris vinculum) ,意指“当 事人之间之羁束(gebundenheit)状态而言” ,1即指债能够且只能 对债权人和债务人产生约束,从而,合同作为依当事人合意而建立 起来的一种债,只能约束当事人,其他的人既不能享受合同上的权 利,也不能承担合同上的义务。这就是合同的相对性原则。罗马法 曾经确立了“任何人不得为他人订约(alteri stipulari nemo potest) ” 、 “缔约行为应该在要约人和受约人之间达成(inter stipulantem et promittentem negotium comtrahitur) ” 2的规则,便 是这一原则的集中体现。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社会的变迁终究要 导致法律的发展。美国学者霍贝尔指出: “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是永久不变的。 ”合同法 作为调整各类交易关系的法律, “对于市场起着极大的支撑作用” , 同时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与发展。3自近代以来,由 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合同相对性原则也带来了不便与不公正的后 果,基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事实需要及契约自由的原则,各国 民法逐渐承认了第三人利益合同。 法国民法典第 1121 条规定: “人们为自己与他人订立契约或对 他人赠与财产时,亦得为第三人的利益订立条款,作为该契约或赠 与的条件,如第三人声明愿享受此条款的利益,为第三人利益订立 契约的人不得予以取消。 ” 德国民法典第 328 条规定: “当事人 得以契约订立向第三人为给付,并使第三人有直接请求给付的权 利。 ” 日本民法典第 537 条第 1 款规定: “依契约相约,当事人 一方应对第三人实行某给付时, 该第三人有直接对债务人请求给付 的权利。 ” 4这样,合同不仅对当事人发生效力,对当事人以外的第 三人亦发生了效力。 1932 年,美国第一次合同法重述 ,正式确立了利益第三人 2 合同,并将第三人区分为债权受益人(creditor beneficiaries) 、受 赠受益人(donne beneficiaries) 和意外受益人(incidental beneficiaries) 。前两种受益人可以依合同取得法律上可强制执行的 权利,而意外受益人则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1980 年,美国第 二次合同法重述 在保留意外受益人的基础上取消了债权受益人和 受 赠 受 益 人 的 划 分 , 使 用 了 意 向 中 的 受 益 人 ( intended beneficiaries) 的概念, 他们也享有诉权, 使第三人的概念更为宽广, 将受益人的范围扩大到一切合同双方同意使其受益的第三人。5美 国法不断扩大对任意第三人的保护,如对“系列合同”中的第三人 的保护以及对消费性合同和公益合同中第三人的保护。 第三人利益合同是合同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许多国家立法 所承认,我国的立法虽然在运输、保险等行业中,有一些第三人利 益合同的规定,但民事立法却未对此作出一般性规定。在合同法的 立法过程中, 合同法学者建议草案第 68 条、69 条曾规定了第三 人利益合同的规则,承认了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规定该权利自第 三人向债务人表示接受时产生, 债务人可以对抗债权人的抗辩对抗 第三人。 6但随后的合同法草案第 65 条仅规定了“第三人可以 向债务人请求履行” ,而合同法的正式文本中,却进一步取消了第 三人对债务人的直接请求权。而且合同法第 64 条位于合同履行一 章中, 立法者是将向第三人给付作为债务履行的一种方式而加以规 定的。 第三人利益合同是应近代交易自由和效率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 其具有重要价值,已得到各国的广泛承认。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建议 我国合同立法对第三人利益合同做出一般性的规定。 “鉴于各种具 体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运输业、保险业等行业普遍存在的事 实,且其确实具有缩短给付、节约交易成本、增加第三人债权受偿 机会等各种重要功能, 我国的民事立法确有必要借鉴大陆法系各国 关于该制度的成果,对第三人利益合同做出一般性的规定。 ” 7 近年来国内不断有人对第三人利益合同进行了研究, 也取得了 一些成果, 但总的来说, 我国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研究成果还不多, 3 研究还不够深入, 特别是对我国民事立法如何对第三人利益合同做 出规定,研究不够。因此,在理论上对第三人利益合同进行研究很 有必要。本文将在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比较法的角 度和民法理论出发,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第 三人利益合同的概念、构成要件、原因关系、合同的效力、合同的 变更、撤销与违约责任、第三人利益合同与类似概念的区别以及各 国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立法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对第三人 利益合同的基本理论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通过研究合同法的发展 趋势,并对我国合同法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检讨其缺失,从而提 出关于我国建立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立法构想, 以求完善我国立 法。 4 第一章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源流考察第一章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源流考察 第一节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历史分析第一节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历史分析 一、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基本价值理念 一、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基本价值理念 合同相对性原则(doctrine of the privity of contract)源于大陆 法系中债的相对性(relativitat des forderungsrechts)理论,其又 转承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中,债被称为“法锁” ,指当事人之间的 羁束状态而言,意即债只能对债权人和债务人产生约束力,而不 及于第三人。在传统的合同法理论中,合同相对性原则可表述为 “合同是特定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其仅对缔约方产生效力,非 合同当事人不得请求合同权利或提起诉讼,也不必承担合同上的 义务。 ” 合同相对性原则被各国确立为一项重要的原则,其具有 如下的理念: 第一,合同相对性原则是贯彻意思自治的私法精神的必然体 现。意思自治原则和合同相对性原则是整个合同法理论的核心所 在。所谓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在私法关系中,个人可以自由地为意 思表示,不受他人干涉,但是个人因自己的意思表示而受拘束, 而且此表意人只受自己意思表示而不受他人意思表示的拘束。因 此合同在本质上只不过是特定主体自由意志的合致,只有表示了 此种合意的主体即当事人才受其拘束,而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 人并非合同所涉意思表示的表意人,所以他不受合同的拘束,从 而不得主张合同上的权利、负担合同上的义务。 8依照意思自治的 要求,当事人的意志是合同义务的渊源、原动力,只有在合同中 表达自己意志的人,才能受该合同的约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要求实现充分的自由竞争,意思自治、合同自由倍受推 崇,而合同相对性原则能够很好地体现意思自治。合同相对性原 则就在贯彻意思自治原则的过程中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第二,合同相对性原则是立法和司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5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主体、内容、责任几 个方面的相对性。合同主体的相对性即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 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基于 合同提出请求或诉讼;内容的相对性是指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 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某个合同所规定的权利并承担该合同规定 的义务;责任的相对性是指合同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合同关系的当 事人之间发生,合同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也不对 其承担违约责任。合同相对性原则包含一项重要的价值判断,旨 在维护合同主体与合同外第三人的活动自由,将合同关系流转始 终限定在秩序的价值状态下。这种价值追求,正是意思自治原则 下立法和司法所追求的目标。 二、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各国的确立 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各国的确立 在罗马法曾确立了“任何人不得为他人订约” 、 “缔约行为应该 在要约人和受约人之间达成”的规则。大陆法系国家的债法深受罗 马法债的相对性规则的影响,及至法国民法典 ,合同的相对性 原则得以确立。该法典第 1119 条规定“任何人原则上只得为自己 承担义务,而以自己的名义订立契约。 ” “依法订立的契约,对于缔 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 (第 1134 条) “契约仅在缔 约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 ” (第 1165 条)在其他大陆法系国家或地 区也有类似规定或学理阐述。如王泽鉴先生指出“债权人得向债务 人请求给付,债务人之给付义务及债权人之权利,乃同一法律上给 付关系之两面。 此种仅特定债权人得向特定义务人请求给付之法律 关系,学说上称之为债权之相对性,与物权所具有得对抗一切不特 定人之绝对性不同。 ”9 在英美法系国家,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确立是通过学理和判例来 实现的。阿蒂亚指出: “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仅仅对合同的各方 当事人有效,这是英国法的基本原则。 ” “合同权利只对合同当事人 才有约束力,而且,只有他们才能行使合同规定的权利” 。10在英 美法,合同相对性原则包含以下内容:只有合同当事人可以就合同 6 起诉和被诉;合同当事人可以为第三人设定权利,但第三人不能请 求合同当事人履行合同;如果订立合同的允诺是向多人发出的,则 受允诺人或其中的任何一人都可以就该许诺提起诉讼; 合同中的免 责条款只能免除合同当事人的责任,并不保护非合同当事人。 我国民法通则第 84 条规定: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 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第 85 条规定: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 ” 合同法第 8 条规定: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的 约束力。 ”以上规定表明,我国法律中也确立了合同相对性原则。 第二节 第三人利益合同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第二节 第三人利益合同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一、第三人利益合同产生的原因 一、第三人利益合同产生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第三人介入合同的情 形大幅上升,使传统的合同相对性原则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困境。现 实的需要成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产生的深层动力。 第一,传统的合同相对性原则限制了对交易便利经济的追求。 合同相对性原则使合同当事人双方严格按照每一个交易合同 按部就班的履行,虽能较清晰的划定各法律关系,但使交易不够便 利经济。第三人利益合同应运而生,在于它是效率原则的体现,可 以满足当事人的特殊需要,简化交易环节,便利当事人,有着特殊 的价值和功能。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债权人往往对第三人负有某 种给付义务,债权人本应履行这一义务。但债权人通过与债务人签 订第三人利益合同,债权人不向第三人履行,而使债务人直接向第 三人履行义务。这样,实际上一人的履行消灭了二人的债务,达到 了债权人自己向第三人履行的效果,缩短了履行时间,简化了履行 手续,节约了当事人的履约成本,有利于促进民事经济流转,促进 社会经济的发展。故学者将具有这种功能的第三人利益合同称为 “缩短给付之第三人利益合同” 。同时,在债务人不依约向第三人 7 履行义务时,如果按照合同相对性原则,则第三人只能向债权人主 张权利,再由债权人向债务人追偿,无形中当事人付出了更多的诉 讼成本;赋予第三人直接向债务人起诉的权利,将减少诉讼环节, 大大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益。这正是对社会资源的节约,是 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效率原则的具体体现。美国法学家庞德 认为,立法就是“通过经验来发现并通过理性来发展调整关系和安 排行为的各种行为, 使其在最少的阻碍和浪费的情况下给予整个利 益方案以最大效果。 ”11 此外,第三人利益合同可以有效地减少第三人的风险。在债权 人对第三人负有给付义务时, 如果第三人不享有对债务人的直接请 求权,第三人就只能向自己的债务人请求履行,则要承担自己的债 务人的风险。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受益第三人可以直接向债务人 请求履行,有效地避免来自债权人的风险。 第二,传统的合同相对性原则限制了缔约方意图的实现,限制 合同自由。合同相对性原则将合同权利严格限制在合同当事人之 间,除此之外的任何人,即便是合同中约定的非缔约当事人之第三 方,也不能依合同而享有缔约方赋予的合同权利。有时债权人对第 三人并无给付义务,但债权人为了照顾第三人,使债务人向第三人 履行义务,从而达到扶助第三人的目的。债权人在订立合同时,其 主要目的是向第三人为赠与行为。按照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受益人 无权请求合同规定给予他的利益, 便阻碍了缔约方扶助照顾第三人 意图的实现。 第三,传统的合同相对性原则忽视了保护第三人的信赖利益 随着人们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相互间的依赖不断加深。人们在 信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稳定的行为预期,合理的信赖不会落空, 正是稳定的行为预期建立的基础, 信赖利益在现代法中的地位也日 益提升。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订立会导致第三人的信赖,第三人可能 基于此信赖而有所行为, 即产生了信赖利益。 否定第三人利益合同, 会使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受损, 其忽视了第三人将会出于对合同的信 赖而安排自己事务的可能性,将使第三人的信赖利益落空,而保护 8 民事主体的合理预期及相应的信赖利益是现代法律的重要特征。 12 由此可见,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产生具有深层的社会动力,也符 合市场交易经济、效率、公平正义的理念。 从学理上看,以美国学者卢埃林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法学认为: 法律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应不断 研究各部分法律的目的和效果;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比法律变 化更快,因此,要不断审查各部分法律是否与社会相适应。 13在这 一学说的影响下,人们转而到法律之外去寻求法的根源,尤其是到 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法律规则存在的必要性, 从而把应受保护的 利益上升为权利而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 以美国学者波斯纳为代表的经济分析法学认为: “判断行为和 制度是否正义或善(good)的标准就在于它们能否使社会财富最大 限度化。这种态度容许效用、自由以至平等这些相互竞争的伦理原 则之间的协调。 ”14他们认为所有的法律规范、制度以及活动等, 都必须以一个公认的价值判断“效益”为唯一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所以法律应该确立一种能够刺激人的利益动机的经济机制, 法律必 须以保护和促进有效益的行为为目标; 必须确保这种行为的发生始 终处于中心地位。法律必须通过责任和权利的不同分配,给予个人 更多的利益,从而把人的行为纳入规范之中。 15这种理念反映到合 同领域,就是要求法律对合同关系的产生和消灭的规范,以维护适 当的交易动机和交易行为, 并且降低成本, 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在违约救济时, “司法也应当以效益为中心,应以促进社会资源配 置的效益最大化或者说总的社会成本最小化为出发点。 ” 16因此, 学说上也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历史发展 (一)大陆法上的第三人利益合同 二、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历史发展 (一)大陆法上的第三人利益合同 在罗马法时期确定的债的相对性原则, 债只能对债权人和债务 人产生约束力。合同作为依当事人合意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债,只在 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即合同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产生约束力, 第 9 三人既不能享有合同权利,也不能负担合同义务。即“任何人不得 为他人订约” 、“缔约行为应该在要约人和受约人之间达成” 的规则。 而且根据古典制度,契约的约束性主要是以“行为” (nrgotium)或 者“原因” (cause)为根据,而不是以意思为根据。17后来,随着 罗马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无效”原则 的例外情况,即当缔约人与第三人有利害关系时,当向第三人给付 为缔约人本来应承担的给付时, 合同当事人为第三人利益缔约是有 效的。享受给付的第三人也享有诉权。所有这些情况均由优士丁尼 明文规定在,或由他添加在古典文献中。 18但罗马法的例外情况是 建立在“缔约人实质上是为自己缔约”的观念之上。所以,从严格 意义上看,尚不足以构成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承认。 在近代民法经典的合同理论中, 合同相对性原则被认为是意思 自治原则所导致的结果。 合同在本质上只不过是特定主体自由意志 的合致,只有表示了此种合意的主体即当事人才受其拘束,而合同 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并非合同所涉意思表示的表意人, 所以他不受 合同的拘束,从而不得主张合同上的权利、负担合同上的义务。依 照意思自治的要求,当事人的意志是合同义务的渊源、原动力,只 有在合同中表达自己意志的人,才能受该合同的约束。如法国民法 典规定“契约仅在缔约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 , “契约不得损害第三 人” ,除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形外, “也不得使第三人享受利益” (第 1165 条) 。从历史发展来看,第三人利益合同与意思自治原则也具 有相当深刻的联系。 “合同法律后果的本质和范围应当由当事人的 意愿来决定这一观点至今尚有很强的力量: 如果双方当事人真 的愿意授予第三人一项诉讼权利,他们完全可以这么做” 。 “合同实 际当事人有共同意图本身,也足以为第三人创设权利。 ” 19 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商品交易过程呈现出 相关交易的连续性、相互依赖性的特点,合同现象异常复杂,合同 履行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情形大幅上升。 纯粹的债的相对性原则已无 法解决大量的合同纠纷。由于事实上的需要和契约自由原则,大陆 法系各国民法在贯彻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同时,进行了一些例外规 10 定,对“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予以承认,逐步确立了第三人 利益合同制度。 法国民法典第 1121 条规定: “人们为自己与他人订立契约或对 他人赠与财产时,亦得为第三人的利益订立条款,作为该契约或赠 与的条件,如第三人声明愿享受此条款的利益,为第三人利益订立 契约的人不得予以取消。 ”上述规定表明,法国民法受罗马法的影 响,并没有放弃“任何人不得为他人缔约”的原则,仅在特定情况 下允许为第三人设定利益。德国民法典在第二编“债的关系法”第 二章“因合同而产生的债的关系”中单设一节(第 3 节)集中规定 了第三人利益合同问题, 对向第三人为给付之约定的法律效果进行 了详尽的规定,建立了完备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日本、瑞士的 民法典或债务法典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相继确立了此项制度。 德国民法典第 328 条规定, “当事人得依契约订立向第三 人为给付,第三人有直接请求给付的权利。 ”有学者指出,该条所 说第三人直接取得权利,意思是指以自己名义取得权利,第三人无 需以任何方式宣称附和、接受与参与,实际上他甚至无需知道该合 同的订立。该法典第 333 条规定,第三人表示拒绝接受该权利时, 视为自始未取得权利。 意大利民法典第 1411 条规定: “当对契 约人有利的情况下,为第三人的利益订立的契约有效。除有相反约 定外,第三人就契约的效力获得对抗承诺人的权利。但是,该契约 在第三人作出希望取得契约利益的表示之前, 得被缔约人撤销或变 更。 ”20日本民法典第 537 条第 1 款规定: “依契约约定当事人 之一方对第三人为某种给付时, 其第三人对债务人有直接请求其给 付之权利。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 269 条第 1 款规定: “以契约订立 向第三人为给付者,债权人得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为给付,其第三 人对于债务人,亦有直接请求给付之权。 ”21 依德国民法典,如果合同没有对第三人是否取得权利、第三人 取得权利是否附有条件, 以及当事人是否保留了不经第三人同意变 更、撤销其权利的权利等作出明确约定,则需根据合同的目的进行 推定。 该法典第 330 条对人寿保险契约和终身定期金契约的解释规 11 则作出了规定,对依上述契约而向第三人给付的保险金或定期金, 应认为第三人直接取得请求给付的权利。但该法典第 329 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仅承担向他方的债权人为清偿义务者, 不得视为该债权 人已直接取得向该当事人请求清偿的权利。其第 331 条规定,当事 人约定承诺人在受诺人死亡后向第三人为给付的, 则第三人仅在受 诺人死亡时取得请求给付的权利。这意味着,受诺人在其活着时可 随时变更或撤销给予第三人的利益。 该条同时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订 立合同,让另一方当事人在自己死亡后将财产转移给第三人,使第 三人直接取得该权利,该合同不受遗嘱及继承规则的限制。其第 334、335 条规定,承诺人得以契约所生之一切抗辩对抗第三人,且 受诺人虽约定第三人有给付请求权, 但除双方当事人有相反意思表 示,受诺人仍可请求承诺人向第三人为给付。22 近年来, 法国法院极大地扩展了第三人可以提出合同性请求权 的范围。 “尽管双方当事人对诉讼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如果他们 双方都与其他人订立合同, 形成一种被描述为合同组合或合同联系 体的经济上复杂的状况, 损害赔偿的请求仍被视为是 合同性的 。 ” 23例如,在建筑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