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_ 原创性声明 liil iii iill li ii1 1 1 1 1 1 1 l y 1 8 219 4 4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虢燮日期:型型p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遽丕鱼品签名:轾型:l d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_ 目录 中文摘要3 a b s t r a c t 4 前言5 一、选题的原冈与研究意义5 二、相关研究成果回顾6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创新之处8 第一章魏源与他的时代9 第一节魏源其人9 第二节皇朝经世文编编纂的社会文化背景l l 第二章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2 0 第一节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2 0 第二节皇朝经世文编编辑原则和体例2 2 第二章皇朝经世文编与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3 8 第一节魏源经世致用的编辑思想3 8 第二节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4 2 第四章皇朝经世文编的历史影h 向4 9 第一节“经世文编”现象的出现4 9 第二节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5 2 第三节皇朝经世文编的史料价值5 4 余 仑5 6 参考文献5 7 致谢6 1 攻渎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o n t e n t s c h i n e s ea b s t r a c t 3 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4 f o r e w o r d 5 1 t h er e a s o nt os e l e c tt h et o p i ca n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r e s e a r c h 5 2 a r e t r o s p e c to f 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6 3 t h ea p p r o a c ho f w r i t i n ga n di t si n n o v a t i v e n e s s 8 c h a p t e r 1w e iy u a na n dh i st i m e s 9 s e c t i o n1 w e iy u a nt h ep e r s o n 9 s e c t i o n 2 t h e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 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i1 c h a p t e r2 w e iy u a na n dt h ee d i t i o no f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a c t i c a l 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2 0 s e c t i o ni t h ee d i t i o no ft h er o y a l l i t e r a r y 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2 0 s e c t i o n 2 t h ep r i n c i p l e sa n dl a y o u t so ft h ee d i t i o no f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l e c t i o n o f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2 2 c h a p t e r3 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a n dw e i y u a n si d e a s :; ; s e c t i o n1 t h ep i n c i p l e so f e d i t i n gf o rw e iy u a n sm a n a g i n gs o c i e t yi d e a s 3 8 s e c t i o n 2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w e iy u a n s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i d e a s 4 2 c h a p t e r4t h eh i s t o r i c a l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a c t i c a l 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4 9 s e c t i o n1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 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4 9 s e c t i o n2t h ef l o u r i s h i n go ft h et h i n k i n go fm a n a g i n gt h es o c i e t y 5 2 s e c t i o n3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v a l u eo f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a c t i c a l 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5 4 o t h e r e x p o s i t i o n 5 6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5 7 a c k n o w l e d g e m e n t 6i p u b l i s h i n gd i r e c t o r yw h i l ew o r k i n g o nt h ed e g r e e 6 2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国传统知识分了最为重要的价 值取向之一,包含着济世利民、经邦安国、建功立业等文化内涵。本文在借鉴前 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掘相关史料,以晚清经世致用思潮为背景,围绕魏 源编著皇朝经世文编,探讨皇朝经世文编的编辑原因、过程,分析皇 朝经世文编的编辑原则、体例,闸述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与编辑皇 朝经世文编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的历史影响。 除前言部分对选题立意、此前相关的学术史研究以及基本思路予以概要交代 外,主体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在介绍魏源牛平的基础上,丰要从内忧、外患、学术思想的转变 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源经世思想与皇朝经世文编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指出当 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围绕皇朝经世文编的编辑,介绍魏源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的过程、皇朝经世文编的编辑原则、体例和内容,以及后人对其所作评价。 揭示出魏源编辑完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煌煌巨著,是对清代经世致用思想进行的 阶段性总结,成为清代学术风气由考据学转向经世致用之学的界标。 第二部分,论述魏源在皇朝经世文编编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经世致用的 编辑思想,闸释皇朝经世文编对魏源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促进作用。指出皇 朝经世文编的编辑,集中反映了魏源经世致用的文献编纂思想,表明魏源经世 思想的形成和经世之学的成熟。 第四部分,从“经世文编”现象的出现、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皇朝经世 文编的史料价值等方面,论述魏源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魏源;皇朝经世文编;经世致用思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o u g h to f 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i sa ne s s e n c e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a n di ti sw h e r et h ev a l u e so fc h i n e s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c o m ef r o m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t h o u g h t so f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e m b o d y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h e l p i n g t h es o c i e t y , s t a b i l i z i n gt h es t a t ea n d a c h i e v i n gh e r o i cd e e d s t h i sp a p e r i sb a s e do nt h e c o l l e c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a n dt h e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t h ep a p e r u t ili z e st h et r e n do fm a n a g i n gt h es o c i e t yo f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c e n t e r i n go nw e i y u a n se d i t i n g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 a n d t a p p i n go nt h er e a s o na n d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e d i t i o no f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 o f 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 a n a l y z i n gt h ep r i n c i p l e sa n dt h el a y o u to ft h er o y a l 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i ta l s oa n a l y s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e d i t i o no f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e x c e p tt h ef o r e w o r d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4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w e iy u a n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 t h ei d e a so fm a n a g i n gt h es o c i e t ya n dt h e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e m e r g i n go f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 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t h r o u g h t h e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t h ei n t e m a lp r o b l e m s ,t h eo u t e rt h r e a t s ,a n dt h ec h a n g eo f a c a d e m i ci d e a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c e n t e r i n go nt h ee d i t i o no f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 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 t h i s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b o o k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a n do u t l a yo ft h eb o o k ,a n d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i sb o o k d i s c l o s et h ef a c tt h a tw e iy u a ne d i t e di tm a k eap e r i o d i c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s o c i a l m a n a g e m e n ti d e a so fq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i th a sb e c o m et h el a n d m a r kf o rt h et u r n i n g p o i n tf r o m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t o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t h et h i r dp a r t :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i d e a so fe d i t i o nw h i c hc o m e so u tf r o mt h e e d i t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t h ep a p e ra l s oe x p l a i n st h ef a c t o ro fp r o m o t i o nf r o mt h eb o o kt ow e iy u a n si d e a so f m a n a g i n gt h es o c i e t y t h i sp a p e r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e d i t i o no ft h eb o o kr e f l e c t sw e i y u a n si d e a so fe d i t i o n ,a n dm a k e sc l e a r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m a n a g i n gt h es o c i e t ya n d t h em a t u r i t yo ft h eh i ss t u d i e so fc l a s s i c s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f r o m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 a n t h o l o g i e so fm a n a g i n gt h es o c i e t y , t h ef l o u r i s h i n go fm a n a g i n gt h es o c i e t ya n dt h ev a l u eo f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t h i s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i n f l u e n c eo fw e iy u a n se d i t i n g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c o l l e c t i o n o f 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k e yw o r d s :w e iy u a n ;t h er o y a ll i t e r a r y c o l l e c t i o no fp r a c l i c a ls o c i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t h et h o u g h t so fp r a c t i c a l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 1 鼍曼曼皇曼皇鼍曼曼曼曼皇曼曼曼皇皇曼曼! 曼! ! 曼皇曼! 皇寰! ! 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 ! 曼曼曼皇曼曼! ! 曼曼! ! 曼! 皇曼皇曼鼍曼鼍量 - ! 圣 刖百 一、选题的原因与研究意义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经世”一词最 早见于庄了一书,所谓“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之意而不辩。”“致用” 强调的是用和行的意义,即实用性和可行性。经世致用思想就是关注现实、服务 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和价值观,它包括了三个瓦相联系的内涵:一是 积极入世的价值观,二是政治本位的人牛观,三是佐君教民的事业观。 在我国历史上,经世致用思想由来己久,先秦时期孔予追求“内圣”与“外 王”、“修身”与“事功”的统一,诸予百家亦大多研究学术的实用或实行。两 汉之际,究心通经致用已成为儒家传统。按照过去学术界的闸释,宋明理学在一 定程度 二背离了这一传统,重视道德性命之学,学问与社会实际脱节,f u 最近已 有越朱越多的学者强调理学家在现实政治中追求“致用”的一面,如余英时先牛 所著朱熹的历史世界就足其中一例。及至清朝中期,朴学盛行,士人纷纷 钻入故纸堆中,大搞繁琐考据,较少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这样,源远流长的士人 追求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渐入闲境。f u 到了道光、咸丰年问,由于空前的时代变 动和严重的闰家安危时局,一部分地辛知识分了惊醒,将视野从故纸堆转向危机 四伏的现实世界。贺长龄、龚a 珍、魏源、林则徐、黄爵滋、姚:鼍、张穆等即是 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关注现实问题,敏于时事,力图身体力行为i :1 4 家、社会网 局找到出路,于是一股牛机勃勃的经世思潮蔚然兴起。 在这些代表人物当中,魏源( 1 7 9 4 - 1 8 5 7 ) 是佼佼者。他受当时江苏布政使 贺长龄邀请,代为编辑皇朝经世文编1 2 0 卷,点燃了当时经世致用思想复兴 之火。魏源高举史学经世的人旗,关注国计民牛和军政大事,卡张学术为社会现 实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此,他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盐务、河工、漕运等 方面的政务改革。他的这一思想在鸦片战争以后得以进一步延伸,面对民族危难, 胡绯j 4 芏:试论魏源经u ! 思想,湖l 删币范人学版社1 9 9 4 f 版,第3 6 5 贝。 罾钟觉【屯:魏源经u i :致用思想形成 j 探,邵m 。z 院学报z 0 0 7 印第4 期,第l 啊。 余炎时:未,撂的历史世界,二暇;2 0 0 4q - :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开始研究外国史地,学习西方人的长处,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论 断。在此影响下,“中体西用 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可 以说,不论是洋务自强运动,还是维新变法、民丰共和,甚至于科学与民主思想, 都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魏源经世 致用思想的升华。而所有这一切又都离不开皇朝经世文编肇其端。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是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中的一排巨浪,也对经世思想 的复兴具有肩动之功。因此,深入研究魏源对皇朝经世文编的编撰,以及他 在这一举动及皇朝经世文编中所体现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于魏源研究来说, 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对于研究晚清社会不同政治思想丰张间的环扣影响关系,也 有着起始性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关于魏源及其著作和思想,学术界已作了一些整理和研究工作。在著作整理 方面,2 0 世纪8 0 年代初,魏源的诗文被辑为魏源集( 上、下两册,北京: 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 ;2 0 0 4 年1 2 月,2 0 册本的魏源全集由岳麓书社出版, 这部书凝聚了前后两届编委会、数十位学者的心血,收录了魏源1 9 种著作以及 “负责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和淮北票盐志略以及有关魏源的传记资料、 大事年表、行踪图等”,这就为魏源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基础。 关于魏源的年谱,现已有两部问世。其一是海外学者王家俭所编魏源年谱 (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 9 8 1 年版) ,另一是大陆学者黄丽镛所编魏源年 谱(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 。两部年谱内容详略不一,但对于魏源 生平事迹的研究都提供了不少线索。另外,最早出版于1 9 3 6 年、后又经作者李 柏荣续补的魏源师友记,也经陈新宪校点由岳麓节社于1 9 8 3 年出版,此书提 供了些魏源师友交往资料。李瑚著魏源诗文系年由中华书局在1 9 7 9 年出版, 该书为研究魏源思想历程提供了便利。 关于魏源的传记,现在也已出版多部。如安宇、刘旭的魏源传( 北京: 团结出版社1 9 9 8 年版) ,陈其泰、刘兰肖的魏源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 0 0 5 年版) ,夏剑饮的魏源传( 长沙:岳麓节社2 0 0 6 年版) 。这些著作, 在叙列魏源生平经历的同时,也涉及到他的思想主张。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单就魏源的思想来说,现有研究著作主要有:彭大成、韩秀珍的魏源与西 学东渐(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1 0 月版) ,李素平的魏源思想探 析(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5 年1 2 月版) ,黎池的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研究( 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 等。关于魏源的思想尤其是其经世致用思 想的论文:如孙功达的试论魏源经世致用思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 0 0 0 年第2 期) ,丰要论述了促成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因素和丰要内 容及其特点。王h l i 红的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潮及影响( 滁州师专学报, 2 0 0 2 年第3 期) ,重点论述了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和对清末社会的 影响。关静杰的论魏源经世致用及师夷制夷思想( 黑龙江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4 期) ,丰要研究了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容以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内容和影响。胡维革的试论魏源经世思想( 见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 9 9 4 年) ,则重点从经学经世、史学经世、学 术经世三个方面论述了魏源的经世思想。 关于对魏源编纂皇朝经世文编的研究,相关成果目前还仅见于一些论文。 如:金树祥、梁继红的魏源与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 0 0 0 年第3 期) ,重点论述了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方法,并兼论其编纂之缘起、 影响及研究价值。李鹏程的魏源与 ( 兰台世界,2 0 0 6 年第 7 期) ,重点研究了皇朝经世文编编辑的背景、编辑原则、体例和价值评说。 罗亚利的魏源与 及其对现代档案文献编纂的肩示( 兰台世 界,2 0 0 8 年第4 期) ,重点研究了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特点及其对现代档 案文献编纂的肩示。刘兰肖的 与魏源经世思想的成熟( 云南 民族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l 期) ,着重论述了魏源“经世以表全编”的编撰思 想和“留心经济之学”的经世思想的形成。何华军的从 看魏源 的经世致用编辑思想(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 ,重点研究了皇 朝经世文编的缘起、编辑以及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与影响。尹可雨的魏 源与( 皇朝经世文编) ( 江西师范大学2 0 0 3g - :硕士学位论文) ,则重点研究了皇 朝经世文编的编辑背景、休例、原则、宗旨及纲日体系。 上述著作和论文就魏源的牛平事迹、思想历程及手要思想等做了深入的研 究,对魏源在经学、哲学、史学、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的成就均提出一些独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见解,尤其对贯串于他一生思想的丰要部分经世致用社会改革思想的深入探讨, 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诸多思考线索和论述参照。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创新之处 本文以魏源编著皇朝经世文编为个案,以清朝经世致用思潮为背景,探 讨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容和影响。 本文在参考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一些新材料,从以下几方 面展开研究: 第一,魏源和他的时代。在介绍魏源牛平的基础上,主要是探讨魏源经世思 想与皇朝经世文编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此社会文化背景,丰要从内忧、 外患、学术思想的转变三方面来论述。 第二,论述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的编辑。介绍魏源对于皇朝经世文编 编辑的参与过程、编辑原则、体例和内容,以及后人对其所作评价。 第三,藉由皇朝经世文编,探讨魏源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形成原因。 第四,论述魏源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的影响。主要从“经世文编 现象的 出现、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皇朝经世文编的史料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 本文的创新之处:以魏源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为视角,将魏源在此过程中 所体现出来的经世致用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地研究;依据魏源对皇朝经世文编 的编撰,从漕运、盐政、水利、河工、钱币等方面,论述了其与魏源经世致用思 想的形成间的关系;从魏源编著皇朝经世文编的影响入于,论述了晚清历史 上“经世文编”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结合当今社会现状,解释了学术经世的新 内涵:实事求是是学术的根本,要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关照现实民牛和国家社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本文由于写作时间仓促,加之作者本人学养的缺陷及文献研究的滞后与不 足,文中孤陋寡闻之论及弊陋之处甚多,敬请专家鸿儒批评斧正。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曼皇曼舅曼曼曼皇曼鼍曼量曼曼舅i l n i m _! i 皇 第一章魏源与他的时代 第一节魏源其人 关于魏源的牛平事迹,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清史列传魏源传、李 元度魏源事略、顾云邵阳魏先牛传、姚水朴魏默深先牛传、叶兰台魏 源象传、支伟成魏源传等都有记叙,详略不等。清史稿文苑传所载其 传记云: “魏源,字默深,邵阳人。道光二年,举顺天乡试。宣宗阅其试卷,挥 翰褒赏,名籍甚。会试落第,房考刘逢禄赋两生行惜之。两生者,谓源 及龚巩祚。两人皆负才自喜,名亦相埒。源入赀为中书,至二十四年成进士。 以知州发江苏,权兴化。二十八年大水,河帅将启闸。源力争不能得,则亲 击鼓制府,总督陆建瀛驰勘得免,士民德之。补高邮,坐迟误驿递免。副都 御史袁甲三奏复其官。成丰六年卒。 源兀傲有大略,熟于朝章国故。论古今成败利病,学术流别,驰骋往复, 四座皆屈。尝谓河宜改复北行故道,至咸丰五年,筒瓦厢决口,河果北流。 又作筹鹾篇上总督陶澍,谓自古有辑场私之法,无辑邻私之法,邻私 惟有减价敌之而已。非裁费曷以轻本减价? 非变法曷以裁费? 顾承平久, 扰之者众。迨汉口火灾后,陆建瀛始力主行之。 源以我朝幅员广,武功实迈前古,因借观史官官书,参以士大夫私著, 排比经纬,成圣武记四十余万言。晚遭夷变,以筹夷事必知夷情,复据 史志及林则徐所译西夷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一百卷。他所著有书 古微、( ( 诗古微、元史新编、古微堂诗文集。” 此传记记载简略,一些事迹略上未说。如:魏源于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 四日( 1 7 9 4 年4 月2 3 日) 生于邵阳县金潭沙洲上( 今隆回县金潭乡) ,嘉庆二 十五年( 1 8 2 0 年) 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道光五年( 1 8 2 5 年) 受江苏布政使贺 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 2 0 卷;又助门: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芎f 等; 赵尔巽等撰:消生碥,巾芦1 5 “1 9 7 7 年版。第1 3 4 2 9 贞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 1 8 5 7 年3 月2 6 日) 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 3 岁;等 等。 魏源所著书,除却上引传记中所提及者外,尚有默觚、公羊古微、曾 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予年表、孟子年表、 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 政录、春秋繁露注、老了本义、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2 0 世 纪8 0 年代初,其诗文被辑为魏源集( 上、下两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 版) 。2 0 0 4 年1 2 月,2 0 册本的魏源全集由岳麓节社出版。 魏源家族是当地的一大望族,乃世代忠厚之家,书香门第。祖辈的爱民、 为民的美德在魏源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朴素的民本思想不知不觉渗透到 魏源的血脉中。这些都为他正直、忧国忧民的个人品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魏 源性格内向倔强,为人正直,嫉恶如仇;遇事极有丰见;不满于现实又不愿趋炎 附势。 从其生活、仕宦经历来看,魏源一牛坎坷,不为当道重视。实际上,这位 时代骄子有着过人的才情,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思,但是多次在科举考试中名 落孙山。这些坎坷经历使魏源看透当时吏治的腐败与黑暗,他认识到如若将一生 大好时光全用于无用之书,不如多做实事,于是很早就有了经世志向,留心经世 之学。他牛长于湖南,曾在濂溪书院、岳麓书院读书,崇尚理学、讲求经世致用、 丰张躬行践履的湖湘文化传统对他有着很大影响。湖湘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 文化,其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发挥儒家的“外王之学”,注重“经世致用”,要求士 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政治、经济活动,以培养士人积极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敢 为天下先”的气度。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更加深入地发扬了湖湘文化的“经世 致用”思想,他创立了一个“言必证实”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从而把经世致用 之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魏源对王夫之的学说极为推崇,收著王夫之著作的船 山遗书,还专门研究过王大之的部分作品。王夫之的知行观、“明体达用”的经 世精神都是建构魏源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魏源一生交游广泛,师友众多,李柏 荣先生撰魏源师友记,从一千多种书籍中,钩稽了魏源师友2 2 3 人的生平事 迹。这两百多人中,从督抚大臣到文人士子,有各色人物。就地域而言,魏源师 友遍及全国,而以湖南和江浙带最多。对魏源思想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二类人物: l o 则徐和龚白珍为代表。师友的影响促成了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为 之提供了实践机会。 第二节皇朝经世文编编纂的社会文化背景 皇朝经世文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 社会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各种思潮在这个复 杂的环境中变化发展,引起了社会、学术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为经世致 用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内忧外患的社会政治形势 清嘉庆皇帝继承的是一个危机四伏,充满矛盾,日趋衰落的王朝。政治上吏 治腐败不堪,大小官吏贪污盛行,营私舞弊,贿赂公行。早在乾隆后期,权臣和 坤聚敛的不义之财竞达四亿两白银之巨,相当于清政府八年的财政收入。地方官 吏更足巧取豪夺,无孔不入。道光时福建士人张际亮对当时及稍前吏治的败坏, 作了生动地揭露:“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刮邑之钱 米,易金贿大府,以博其一喜。乾嘉以来,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僚当 中,多次揭露出惊人的贪污案件,这不过是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1 7 l i 揭发出来的一 小部分丑闻而已。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流行病“三 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当时官场真实的写照。 至于当时清朝军队,人数上很可观,仅八旗、绿营正规军,就有j k j t , 十万 人,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 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 。f u 是都 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军官吞饷肥私,花天酒地,甚至夜问不到营房,外宿娟妓。 上行下效,士兵们也是终日游闲,聚赌玩乐。军备能不废弛? 这样的军队平时骚 扰、祸害人民,为患不小,一旦有外患又何能应付? 鸦片战争前夕,一个名叫郭 实腊的外国传教士,在上海一带详细刺探驻扎在这里的中旧乍队的情况,包括武 哪张际亮:答黄树斋( 爵滋) 鸿胪 5 ,张享市文集卷3 ,转( j 李侃等巾近代史( 第四版) ,巾4 芦 5 n ) 1 9 9 4 年版,第2 贝。 1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器装备、人员素质等各方面,所得结论是:在西方军队的进攻面前,这里中国军 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 经济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官僚、大地丰占田多达几千顷至几万顷。道 光年间的直隶总督琦善有田2 5 0 0 0 余顷,直隶怀柔县郝氏也是豪富异常、“膏腴 万顷”的大地主。至于占田上千宙、上万卣的地丰更是比比皆是。土地兼并的恶 性发展,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随着土地集中,地丰对农民 的剥削愈加沉重,繁重的地租、税赋、劳役和高利贷,使广大农民陷入极端贫网、 以至卖妻鬻子的悲惨境地。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乾隆后期 在各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激荡下,1 7 9 6 年爆发了1 1 i 陕楚白莲教起义,历时9 年, 波及川陕楚豫甘五省。1 8 1 3 年,河南、山东、直隶等省遭遇大旱,民不聊生, 饿殍遍地。天理会乘机起义于直隶长垣、河南滑县、山东定陶与曹县等地,攻城 杀官,狼烟四起。起义军曾一举攻入紫禁城,使得嘉庆皇帝惊呼“这是汉唐宋元 明以来的未有之祸”。这年1 2 月,又发牛了陕西岐山县饥民起义。可以说当时 清政府内忧不断,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 1 8 1 4 年,2 1 岁的魏源陪同父亲魏邦鲁一道进京,这是他平牛第一次离开家 乡。当路经中原时,黄河南北的悲惨景象,对他震动很大。这在他当时所作的北 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组诗中有着真切的反映: “滑台阻运河,距卫百里圻。去岁大兵后,大裉今苦饥。黄沙万殍骨, 白月千战垒。至今禾麦地,板目森蒿黎。惜问酿寇由,色哽不敢唏。野店象 纬逼,三垣拱太微。孰称中执法,孰峙钩陈墀? 孰扈雨林跸,孰专喉舌司? 分野措三辅,煌煌燕豫齐。鼎峙岳牧伯,胡耀橇枪旗? 彗贯紫微垣,水溃银 潢堤。孰分真宰忧,号令丰隆驰? 我欲叫阊闽,闾阖苍莽垂。匏瓜不可摘, 高舌挂南萁。 中野种芥麦,春风吹麦新。二月麦花秀,三月花如银。麦秋不及待,人 饥已余何:明知麦花毒,急那择其他。食鸩止渴饥,僵者如乱麻。冀此顷刻 延,偿以百年嗟。投之北邙坑,聚土遂成坟。明年土依然,春风吹麦新。匆 食养麦花,复作坑中人。 夙抱山可情,每结烟霞约,一来河南道,十里惟广漠。更无山水青, 顾长声:1 教十与近代巾i t j ,j :海人民版社1 9 8 1 年版,第3 l 页。 2 李治亭:消史( f ) ,l 海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4 6 2 贞。 1 2 负此仁智乐”。 当时的清王朝在内忧的同时,已开始面临严重的外患。1 8 世纪末1 9 世纪初 的欧美等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开拓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西方列强已开始向东方扩张其势力。当时,作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丰 义工业国家的英国,在其资本丰义发展的推动下,蓄谋打开中国市场,而清朝制 定了严格的贸易限制政策,阻碍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努力。1 7 9 3 年,英国派 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 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则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其后,英国即 图谋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多次派兵船侵扰中国东南沿海。1 8 0 2 年,英闺以 防止法国会从葡萄牙人那里夺取澳门为借口,派军占领澳门,并将兵船泊于零丁 洋企图登陆,仙被制止。1 8 0 8 年,英国再度占领澳门,兵船泊于香山县洋面, 英国统帅、海军上将度路利提出与两广总督会晤遭拒绝后,便挑衅性地率三艘战 舰闯过虎门抛碇于黄埔,直到是年1 2 月葡萄牙人交付6 0 万洋银赎金后,英国才 从澳门撤军。1 8 1 4 年4 月,英国军舰“脱里斯号”闯入虎门,当时广州当局对 英国的侵略提出抗议,声称要中断与英国的贸易,f i 英方拒绝让步。 在马嘎尔尼使团无功而返之后,1 8 1 6 年2 月,英国派阿美士德使团再次来 华,目的是“实现中国和英阳商人之间的自由贸易、废除公行制度在广州以 北开放更多的口岸,以及在北京派驻外交使节的权利”,“并解释脱里斯号事件的 原因”等等。是年8 月底,阿美士德使团到达北京。此前在使团前往北京的路 上,朝廷下旨称“若英使拒不遵行礼制则不允入觐”,要求阿美士德在见皇帝时 行磕头礼。由于阿美士德拒绝遵行,当时的嘉庆皂帝一怒下,将英使逐出京城, 取消陛见,并命其国王以后不必遣使。使团最后于1 8 1 7 年1 月从广州起程返i - l 英国。“由于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两次旨在做和平谈判的努力都告失败”,英国便 魏源:魏源集,巾华1 5j n j1 9 8 3 印版。第5 7 7 贝 圆( 美) 徐巾约:巾l q 近代史,世界图i5 版公司北京公司2 0 0 8f i :版,第1 2 9 贝。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决定“用军事手段改变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古老的中国军事上、外交上开始 面临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与此同时,英国商人为改变中国“闭关”政策下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开始利用鸦片这种特殊商品,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重要于段。鸦片具有强烈的麻 醉功能,吸食成瘾,难以断绝。从1 8 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 每年约2 0 0 箱。1 7 6 7 年后,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加到每年1 0 0 0 箱。1 7 7 3 年英 印殖民政府确立了大量种植及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政策。对鸦片的需求也导致 了国内一些省区开始大量种植罂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