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人性视域中的“德性”与“德行”——休谟德性论及其现实启迪.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人性视域中的“德性”与“德行”——休谟德性论及其现实启迪.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人性视域中的“德性”与“德行”——休谟德性论及其现实启迪.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人性视域中的“德性”与“德行”——休谟德性论及其现实启迪.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人性视域中的“德性”与“德行”——休谟德性论及其现实启迪.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人性视域中的“德性”与“德行”——休谟德性论及其现实启迪.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作为十八世纪道德情感主义的思想先驱,休谟以自然人性为出发点,从“感性 世界”的视角来谈论道德问题。通过对人性进行深入剖析,休谟破除了西方伦理学 上道德理性主义的独断特权地位,指出了人性中固有的自爱和仁爱情感倾向是德性 生成的基础,并提出“道德区分是由道德感得来的”的结论。 休谟对道德的解释是与其对人性的关注紧密相联的,整个道德学说的立论基点 和理论焦点是建立在他的自然人性基础和自然法则的方法论之上的。德性作为人的 一种心灵品质,在本质上属于情感问题,德性判断表明了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一种态 度和情感。当道德的视阈从抽象的思辩科学和超验的世界转向现实的人性关注后, 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与价值被确立起来。在休谟看来,道德善恶与人的快乐、痛 苦相连,善的品质或行为能引起人精神上的愉悦,恶的品质或行为则与之相反。功 能上有“效用”的品质因其有用性而引起自身或他人的愉悦情感,故而有用的品质 也具有其德性价值。人类的德性主要由它们所具有的功能上的“有用性”和精神上 的愉悦性的程度来衡量。 在德行评价上,休谟以动机作为德行评价的依据,并不脱离和回避人的自然性 需要,亦人性中的自私因素。出于仁爱动机的行为固然值得我们赞美,但出于义务 动机的行为也同样具有道德之美,由义务动机而做出的行为显然是一种为符合自身 利益需要而设计的,这就回应了他的自然人性的理论前提。 在阐述自然德性与人为德性的问题上,休谟结合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了 道德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生命体,自利与人的自然性基础是不 可分离的,它是人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性中还有一种自然的原则: 它不以个人利益为标准的道德标准,而是以“是否有助于人性完善”为尺度,其表 现为人的原始本能所产生的德性。其理论兼具了情感主义原则与功利主义标准。 休谟的德性论以其对自然人性的回归,打破传统以理性化为标准的道德规范和 价值,重新赋予现实道德人伦气息与情怀,使抽象的道德规范通过道德情感的认同 ii 进入到主体心中,充分展现了对现实生活和道德实践的本性关注。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道德文化背景影响,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中表现出理性至 上的道德规范要求和对功利性道德原则的排斥的现状,压抑和窒息了个体的道德情 感和价值诉求,阻隔了道德与主体的心灵交融,导致我国道德建设中的存在着实效 偏差的现象。 在此意义上,休谟德性论为我国道德建设思维转换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道德 建设的方法不应是外在制度的强制力介入,而应该是道德主体的自由情感的参与。 道德建设在本质上是道德情感的建设,是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理 认同。休谟德性论所涵盖的精神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作为道德情感主义思想先驱 的权威意义,而在于其理论中所包含的人伦诉求和情怀,使之能契合社会生活实践 的本质,达到与时代的精神共鸣,或许这正是休谟德性论能充满生命活力之所在。 关键词:道德情感 自利性 德性 德行 人性 iii abstract david hume, an ideological forerunner of moral emotionalism in 18th, discusses moral problems based on natural huma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nsible world. through the deeper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hume denies the domination of moral rationalism in the ethical history. he points out virtue based on self- love and benevolence in human nature and draws a conclusion “ moral distinctions are derived from a moral sentiment” . hume s moral theory has emerged in conjunction with human nature. the argument basis and theoretical focus of his whole moral thought is founded on natural humanity and rules. as a character of human mind, virtue belongs to emotional problem in essence. moral judgement shows a kind of attitude or feeling of the subject to the evaluated object. hume s theory is the mark that viewpoint of morality turns from the abstract speculation and super- experience world to the realistic human nature, and further establishes humans subject status and value among morals. in his opinion, the principle of virtue and vice is connected with people s feeling of pleasure and pain, and that whatever mental quality or action in ourselves or others gives us a satisfaction is of course virtuous; conversely, that gives uneasiness, is vicious. the useful quality has value of virtue, because of its utility could make ourselves or others pleasure, therefore, human morals depend on their functional usefulness and mental pleasure. on the evaluation of moral conduct, hume takes the motive with human natural demands as a basis that is selfishness factor in human nature. any behaviors which stem from not only benevolence but also obligation deserve our praises. some behaviors caused by a sense of duty are obviously artificial designs in accord with self interests needs. it is response to hume s theoretical premise of natural humanit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natural virtue and artificial virtue, hume emphasizes moral practice with the social lives of human being. on the one hand, we know men, as natural iv living creatures, it is inseparable from self- interest in natural humanity, and it is basis for people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 natural principle in human nature, which takes for the value scale of humanity perfection instead of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appears as natural virtue inherent in human original instincts. there are some principles of emotionalism and utilitarianism in hume s view. hume s moral theory is not only the regress of his natural humanity, but also breaks up traditional morals and value standard for rationalization. it endows real morals with humanistic quality and sentiments, and makes abstract rules go deep into the mind of the subject through the moral sentiment identification as well as pay attention to real life and moral practice. due to long tim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 are rules of rational supremacy and rejection of utility principle in chinese morals construction. the individual moral sentiment and value resort are repressed and limited. owning to the lack of blending between morals and human mind, it will lead to deviation of actual effect in our morals construction. in this meaning, hume s theory provide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ought in our morals construction. the method of morals construction should include the sentiments involvement of the subject rather than the forced intervention of external institutions. in fact, morality is construction of moral sentiment and it is an internalized process of affective and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the value of hume s theory only merely lies in having authoritative significance of moral sentiments and also including humanistic resort and feelings. his theory could combine with social practice and reach spiritual resonance in the new era. maybe it just gives full of life vitality in his theory. keywords: moral sentiment self- interest virtue moral conduct human natur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引 论 对于任何时代和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们来说,对“德性”问题的关注是永无止境 的。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我们做出正当或不正当的行为,又是 什么样的力量使我们遵从道德规范的约束来践行我们的行为?究竟是来自神圣超验 的上帝或来自理性的绝对命令,还是来自人性自身的基础?德性作为人的心灵的卓 越品质,与人的情感、行为又有着怎样联系呢?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选择了 大卫休谟和他的著作作为我论文的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文化史上,存在着以古希腊理性主义为中心的德性论传统,也可以 说,古希腊德性伦理学是激发后来许多伦理学思想发展的源泉。古希腊德性伦理学 是在城邦的公共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的任务就 是用理性的方式思考生活,探求美德。至善的理念作为人和世界的最终目的,具有 最高的道德价值。人必须先认识善,获得了善的知识,才能够真正向善,为善。理 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特征,是引导人们认识善、实现善的保证,认识善的知识 与善的行为是合二为一的。所谓德性就是人在追求善和实现善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所 表现的卓越和优秀品质。德性的实践过程就是人通过理性来确认和实现善,其表现 为德行。古希腊的德性论旨在将至善与幸福、知识与德性相统一,明确了理性在德 性中的重要作用,并使理性成为促进德行的根本基础,从而引导人们依靠理性来追 寻美德。 中世纪的神学伦理学诞生了一种与古希腊道德文化截然不同的新的道德观,它 包含着德性概念与德行实践的根本转变。人的生活从根本上转变为上帝恩赐下的救 赎生活,对神性的肯定预示了对人性及其世俗生活的否定,对神圣启示的肯定中暗 含了对人的理性的否定。中世纪奥古斯丁“信仰先于理性”的神学道德论代表着至 高无上的理论权威。德性就是人在信仰和爱上帝中,服从神的律法而与恶作斗争的 品质,德行取决于意志的品质,人只有在上帝的感召下,才能做出为自己和他人带 来真正幸福的行为。最高的德性体现在对上帝的景仰中,信上帝、爱上帝是一切美 2 德的基础和来源,它引导人们走向超自然的幸福。阿奎那则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 理和奥古斯丁的神学道德进行了整合,提出由理性所获得的真理与由信仰所获得启 示真理都是出自于上帝,实际上是殊途同归。阿奎那强调了理智在德性和德行中的 重要作用,用理性来确证信仰,理性为道德立法与信仰为道德启示互为指引,互为 确认。中世纪的德性论不管是从奥古斯丁的教义伦理学还是从阿奎那的理性主义经 院哲学的伦理学上来说,信仰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信、望、爱”的德性是支 撑人去追求或实践一切德性的基础,正是在以这三种德性为基础的德行实践中,人 们才能走向通往至善的生活。 文艺复兴时期,在启蒙运动的强烈冲击下,自然科学迅猛发展和人文精神极度 高扬,道德从神的外在权威朝着人的内在权威发生了转向。人是自然的中心,人具 有自由意志,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判断道德善恶的能力,道德的生活是符合人 的自然本性的生活。在这个人性获得全面解放的时代,人的精神再也不愿容忍任何 的约束和禁锢,道德完全建立在个人的自由之上,个人可自由选择地按照自己的本 性和意愿来生活。霍布斯的利己主义伦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把道德从神的手中移交 到人的手中。人的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驱使人的行为,是道德产生的根源。从此以 后,理性再也无力束缚实践生活中的情感和欲望了,人性中的欲望成为德性与德行 实践的原动力和基础。 休谟生活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因此,他的理论中既保留着传统德性论的痕迹, 又可探寻出近现代道德思想的端倪。休谟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在人性的基础上来研 究德性,冲破了西方伦理学史上长期以“理性”为标准的霸权地位,从人性视域中 的“感性角度”来论述道德问题。无论是在德性来源、德性品质判断还是德行评价 依据上,他都在人性的中寻求其相应的基础。休谟彻底转变了传统道德理性主义, 道德不再源于主体的理性,而是来源于人的自身内在需要和苦乐感觉。因此,其道 德学说与人的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表现出对人性的追溯与关切,并充满了对人的 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照和人伦情怀。休谟打开了近代伦理学的思路,以至于后来以道 义论和功利论为内容的两派主流伦理思想,都可从休谟德性思想中或多或少地承接 到其理论渊源。 3 结合中国当今现状来看,我国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中存在着重大危机。由家族 血缘关系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孕育而成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抽象整体主义的道德要 求,由家及国的人伦背景其核心是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抽象的整体对个体的排 斥表现为颂扬理性至上的道德标准与规范要求,个体的自由情感在整体主义道德的 阴影下受到压制和贬低。这种忽视个体感性需要的虚假理性化的道德建设无法制止 现实中的不道德行为。另外,道德教育中的虚伪和形式化导致一些制度和规范形同 虚设,使道德丧失了其真正价值所在。 在此意义上,休谟的德性理论刚好可以弥补我国道德泛理性化所带来的不足, 休谟在对传统理性主义道德观的反思的基础上,为道德规范的权威性由外在律令转 向人性之本然状态提供了一种证明和辩护,为我们在人性与道德法则之间建构一种 新的道德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也为道德内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4 1 德性的生成以人性为基础 休谟的德性理论独具创见, 人性论的核心旨趣在于探讨“人类心灵的本性和 原则”1,他的理论基础始于人性的根本原则。因此,要理解休谟的德性思想首先需 要探讨他的经验主义的人性基础,他的目的不在于为人类制定道德规范,而是从人 性的基础上寻求道德现象的内在根据。 1.1 “人性”和“德性”的含义 休谟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建构一种关于人性的科学,或者可以说他将人性作为建 构新的哲学体系的基础。因为“一切科学与人性或多或少地都有着联系,任何学科 不论似乎与人性相隔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归到人性中去”2, 他认为,只有以人性为线索,并经由经验积累起的观察,才能解开一切错综复杂的 内容,也只有在掌握了人性以后,哲学研究以及其它方面的研究才能获得成功,所 以,他抛开了过去迂回曲折的老方法, “直接进入这些科学的首都或中心,即人性本 身”3。那么,休谟是在何种意义上来讨论“人性”的呢? 汉语中“人性”概念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归纳起来,一般在三种意义上使 用,一种是指人的本性,这里的“人性”是一种中性词,人的本性,既有人性本善 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又有人性本恶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无论哪一 种,都是偏重指向人的自然性和人的本能;一种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和理性; 还有一种狭义上专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等,通常所 说的人性,以最后一种含义居多。 休谟用“human nature”来表达“人性” ,说明他倾向的是第一种含义,nature(本 1 休谟: 人性论 ,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8,第 20 页 2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edited by david fate norton and mary j. nor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4 3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edited by david fate norton and mary j. nor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4 5 性)与 natural(自然的)词根相同,本性亦是自然的。休谟相信,人类历史表明了 人性中存在着恒常的普遍原则,因为人类在一切时间和地方都有相仿之处,人类事 务方面存在着共同的人性原则。休谟并非否认人的性格、习惯、意见存在着差异, 相反,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与具体的不同历史状况、习性、环境等结合在一起, 并通过它们体现出来的。休谟对人性的来源却没有进一步加以说明,他曾在一个注 释中解释: “没有必要把我们的研究推到那样深远,以至于追问我们为什么有人道或 一种与他人的同胞感,这被经验到是人类本性中的一条的原则就足矣。在我们考察 原则时我们必须于某个地方止步;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些一般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之 外我们不能可希望发现任何更一般的原则。没有人是与他人的幸福和苦难绝对地漠 不相关的。他人的幸福有一种产生快乐的自然趋向;他人的苦难有一种产生痛苦的 自然趋向。这人人在其自身中都可以发现。或许这些原则不能被分解成更简单和更 普遍的原则,无论我们为了这个目的而可能作出什么尝试。但是如果这是可能的, 它也不属于目前这个主题;我们在这里可以有把握地将这些原则当作原始的”4。显 而易见,休谟将人性视作一个原始的,终极的原因,是不可再分解的,而要想再从 这种原则向上追溯不可能的。 “任何自以为发现了人性的终极原始性质的假设,从一 开始就应该被当作狂妄和虚幻而予以摒弃”5,同时,休谟认为无法了解人性的根本 原因并不会影响我们将德性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 由此可以总结出休谟对人性的解释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第一,人性是人的一 般自然本性,它在具体的历史条件、环境下,通过个人的习性、性格、行为、思维 等表现出来,因而具有丰富的内容。第二,人性在历史和现实中遵循着一定的原则, 这些原则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和规律性。第三,人性的终极原因是人类所不能解释的。 “德性”是古希腊哲学思想中一个核心概念。德性(virtue)一词,来源于希腊 文中的“ar te” ,该词是个功能性概念,希腊人用它来表示任何人或者事物固有的天 然特性、用处和功能,也包括指人的才能与品德。 这个词在拉丁文中被译为“ virtus” 。 “virtus”所指的是人的才能、特长和优点,也指人的某种优秀或卓越的品性。后来 4 休谟: 道德原则研究 ,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6 年,第 70 页 5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edited by david fate norton and mary j. nor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5 6 英语“virtue”也保留了拉丁文的这层意思,中文据此译为“美德” 、 “德性” 、 “优点” 。 但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都没有完全涵盖“ar te”的本意,只是部分地表达出这个 词的含义罢了。既然“德性”概念中的蕴藏着功能上的好或卓越的意思,这就必然 涉及到德性主体的问题,因为功能上的好或卓越肯定是指某人或某物的好或卓越。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也就是功能上的好或卓越与道德价值上的善又会有 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即德性是如何表现在实践中的。 古希腊人注意到人不同于其它物,需要在社会群体中生存,于是在社会群体中 自然形成共同的规范,某些大家共同赞赏的品性也应运而生,这些共同品性是随着 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在荷马时代为维护共同体而作战就是最有价值的品性, 英雄人物所表现出的品性占了主流,拥有这些品质就是最高的“ar te” ,所以勇敢、 节制、智慧、正义成为了社会流行的四大德性。在亚里士多德以后,城邦政治的解 体使希腊的德性主流品质受到影响,随之而起的是一种以感觉享乐为支撑的哲学思 想,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派、怀疑主义等先后出现,德性成为以个人主观感觉为 主,服务于眼前的幸福或快乐的品德。这些非主流思潮对当时盛行的主流德性起着 消解意义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社会的道德思想。 从某种程度上看,休谟的德性论来源于古典的非主流思想中的感觉主义思想, 他的德性论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苦乐感与德性相联系。休谟认为: “不论我们的 或其他人的什么心理性质,只要在考察或反省起来的时候给予我们以一种快乐,这 种性质自然是德的,正如凡给我们以不快的任何这种性质是恶的一样”6。但是休谟 的德性思想远不是对古代感觉主义的重复,他的理论之所以对突破传统感觉主义德 性观具有创造性贡献,基于他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认识。他意识到真实存在的人, 是一个在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因此对德性的考察必然与 社会和他人相关, 所以在道德原则研究中 , 他进一步突出了旁观者的地位,将“德 性界定为凡是给予旁观者以快乐的赞许情感的心理活动或品质,而恶性则相反”7。 由此可见,休谟对“德性”的定义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第一,德性是能引起 6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edited by david fate norton and mary j. nor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367 7 休谟: 道德原则研究 ,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 0 0 6 年,第 1 4 1 页 7 行为者自身感到愉快,并传达给旁观者一种愉快的赞许的心灵活动和品质。第二, 这种心灵品质深入于个人的性格之中,具有持久的、稳定的特征。 1.2 人性的内容:自爱与仁爱情感倾向 虽然人性的终极原因并不是休谟的研究对象,但是他认为我们可以在日常经验 中通过对人性活动的观察和比较来发掘人性中的既存事实,并将此作为进行推论的 原始原则。 休谟发现,自私是人的组织和结构中固有的,和人性不可分的事实。休谟注意 到,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首先最为关注的是自己,然后才会关注到自己的亲戚和所 认识的人,最后才会注意到陌生人和不相关的人。所以,在自然性情中,自私是最 重大的。正是基于人的这种偏私的心理结构,自爱成为了人性中的一条具有广泛效 能的情感倾向,并且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任何对公共利益的关怀都可以还原成对 自身幸福和自我保存的关怀。因为“没有一种激情是或能够是无私的;最慷慨的友 谊,不论多么真诚,都是自爱的一种变体;甚至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当我们看来全 心全意从事为人类谋划自由和幸福时,我们只是在寻求我们自己的满足”8。虽然我 们在想象中尽力排除一切自私的考虑, “但实际上,最慷慨的爱国者和最悭吝的守财 奴,最勇敢的英雄和最怯弱的懦夫,在每一个行动中都是同等地关注他自己的幸福 和福利”9。 在休谟承认人性中的自私因素存在的同时,他又从另一方面指出人类本性中还 存在着一种仁爱因素。他认为某些哲学家一味渲染人性中的自私成分,并不符合人 性的事实。休谟肯定地认为,人类的自然本性中还有一种友好对待自己同类的倾向, 且这种倾向并不存在丝毫的伪装和诡计。比如他从母爱的角度来阐述这种倾向,一 位慈爱的母亲,照料着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夭折时,她因悲痛而憔悴致死,从中并 不指望获得什么实在的利益。此外,自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人会因为失去曾经 需要他帮助和保护的朋友而感到悲伤,显然,这种深情的哀伤并不是出自于对自身 8 休谟: 道德原则研究 ,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 0 0 6 年,第 1 4 8 页 9 休谟: 道德原则研究 ,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 0 0 6 年,第 1 4 8 页 8 实在性利益的关注。休谟用这些事例来证实,人性中确实存在着不和自身任何实在 利益发生关系的仁爱情感倾向。 关于自爱与仁爱的问题,休谟在人性论和道德原则研究中的论述有所 不同。在人性论中,休谟偏向于强调的是自爱是人性中的基础因素,他指出, 人性中的慷慨是很有限的,极少能超出朋友和家庭之外,但是这种“有限的慷慨” , 不仅不能使人适应于社会的需要,相反,会使人们几乎与社会相抵触。 “因为每个人 对自己的爱超过对其他任何一个人的爱,并且相对于其他人的爱来看,对于自己的 亲戚和熟识的人的爱又更多一些,这就必然会产生各种情感的对立,结果也必然产 生各种行为的对立”10。基于人类本性中这种对自己利益的关注,便不难解释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因为对手的快乐而感到痛苦,因对手的痛苦而感到快乐了, 甚至于仁爱都不能掩盖人性中的自私因素。在人性论中,休谟并不认为仁爱是 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同情的心理机制而产生次生情感倾向, “普遍看来,我们可以 断言,如果除去个人的品质、服务或对自己的关系,人类心灵中没有类似于人类之 爱的纯粹情感。的确,从某种程度上看,任何一个人或感情动物的快乐或痛苦,当 其在与我们接近并以生动的色彩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但仅仅 只出自于同情,它并不证明我们对于人类有那样一种普遍的情感,因为这种关切是 在人类自身之外得以推广的”11。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则赋予了仁爱在人性 中的重要地位,他将仁爱分为一般的仁爱和特殊的仁爱,这两种情感都是实存于人 类本性之中的。对于仁爱是否能分解为自爱的问题,即说明仁爱性感情是否属于自 私性感情的变体,休谟在此书中的回答是,这种妄想将人类各种情绪还原为一种简 单性的尝试爱好,已经成为哲学上错误推理之源。 总之,休谟论述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并不代表他的观点有根本性的转变,他最终 目的还是要辩明人性中自爱和仁爱的情感倾向是同时并存的。休谟认为,争论自爱 或仁爱在人性中何者居于支配地位是一件粗俗的事,这场争论得不到任何结果。一 10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edited by david fate norton and mary j. nor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313 11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edited by david fate norton and mary j. nor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309 9 种明智的哲学对问题的追究要适可而止,既然我们可以观察到人类心灵中自爱和仁 爱的情感,那么我们只须承认自爱和仁爱在人性中是自然存在的事实,用它来理解 人类的道德现象,就足够了。 1.3 人性之为德性生成的基础 休谟的怀疑论倾向使他认为,虽然我们永远无法知晓人性的终极原因,但这并 不妨碍我们把德性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 休谟指出,作为德性基础的人性具有齐一性的特征。 “大家都普遍承认,在各个 民族和各个时代的人们的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巨大的齐一性。人性在原则和作用 方面是始终不变的。同样的动机总是产生同样的行为;同样的事件总是随着同样的 原因而来。野心、贪婪、自私、虚荣、友谊、慷慨大度、热心公益的精神,这些以 不同程度混合在一起、分布在整个社会中的感情,从开天辟地以来一直到现在,始 终是我们在人类生活中见到过的一切活动和事业的源泉” 12。这种人性的齐一性主要 是来源人类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的类似性,休谟解释说: “显然,自然在一切人类生 物之间保持了一种很大的相似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在其他人身上所观察到 的任何情感或原则,在我们自身上也可以发现与之平行的情感或原则。这种情况在 心灵的结构方面如此,在身体的结构方面也是如此”13。正是这种人性的这一特点, 才使德性获得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休谟曾明确道德判断的对象必须是主体有意图的行为或经常寓存于主体心灵中 的某种品质,除此之外,道德判断无从发生。就德性是一种心灵品质而言,引起自 身愉快和旁观者赞许的原因必须是人类心灵的某种持久性质。如果某种品质与人性 中的持久性质无关,那么德与恶的判断也就无法谈起。就对某一个具体行为而言, 它必须是行为主体有特殊意向而发生的,而心灵的持久性质则是驱动行为的动机。 在德行判断中,休谟更注重于行为的动机,行为的动机则蕴含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 12 休谟: 人类理智研究 ,吕大吉译,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第 7 5 页 13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edited by david fate norton and mary j. nor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207 10 因此道德动机在德行判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总之,无论是德与恶的品质还是行为 都在人的心灵中存在相应的发生机制,人性之为德性的基础。 此外,人性之为德性的基础,还体现在休谟关于自然德性和人为德性的理论中。 人性中有仁爱情感的自然倾向,所以对温和、慈善、慷慨等品质会感到快乐并赞许 它,因而自然德性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并通过同情的原则获得人们的赞许,因而 自然德性在人性中有其基础。而人为德性则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和演变中发展产 生的,它们虽然是人为的,却在人性中也有一个自然的基础。如正义规则的产生就 是为了限制人的自私倾向而出现的。自私构成了建立正义规则的原始动机,那么正 义又如何成为一种德呢?在休谟看来,最初人们遵守正义规则,只是出于对个人利 益的权衡和考虑,随着社会范围的扩大,个人利益就变得疏远了,但是我们依然能 直接感受到他人的非义行为直接或间接给我们带来的损害,不仅如此,即使在非义 行为并不影响我们的利益时,仍然会使我们感到不快,因为它是危害人类社会的。 根据休谟的定义,人类活动中令人不快的品质或行为都被称为恶,因此,遵守正义 规则也是德性。所以,自然德性和人为德性都可以在人性中找到自然的基础。 休谟的结论是:人性中的自然情感趋向和基本原则是德性和德行产生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政治家的人为措施、家庭的教育影响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 的约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1 2 德性品质的判断以情感为核心 休谟生活的时代,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道德观道德理性主义和道德情感 主义。道德理性主义者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知识是从先天的“自明之理” 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到的,具有永恒的确定性。理性的规则是确立德与恶的标准, 德就是符合理性规则,恶则相反。而休谟以自然主义态度在人性中寻求德性的根源, 并以人的内在情感和需要作为判断德与恶的基础,从而拉近了人与道德的距离。判 断某种品质是否为德还是恶,不再是以理性为依据,而是以人的情感为归依,因此 德性判断在情感的基础上与人性紧密结合起来。休谟改变了传统哲学用理性来解释 道德,把人的情感当作人学的根本基础, “实际上却为具体研究人的情感生活、人的 感性本质乃至人的自由根基即不屈从于任何外来规范的内在自发性开辟了 道路” 1 4 。 2.1 道德区分的基础道德感 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的开篇就谈到“关于道德的一般原则”的争论问题, 即道德区分是来源于理性,还是来源于情感,这里所谈的“道德区分”明确意指人 们对德与恶品质或行为的区分。 休谟认为,当人们做出德与恶的区分时,并不是通过理性来判断的,因为理性 的作用只在于发现观念或实在是否与事实相符,而道德上的判断并不是单单建立在 这种符合或者不符合的事实或关系基础上的,所以任何的德与恶的判断都不来源于 理性。 休谟从两个方面论证了为什么道德区分不来自于理性:第一,理性不是道德善 恶的源泉。首先,理性的功能在于发现观念之间的联系、描述事实和进行推理,但 是行为上的善与恶、功与过并不是单由理性来决定的。造成行为后果的错误在于理 14 黄振定: 休谟的情感主义道德观 ,淄博学院学报,2000 年,第 2 期 12 性本身,在于错误的理性,而不能说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恶的。比如,一个医生由 于诊断失误,造成了病人死亡,这只能说明他医术不精,并不能推理出他在道德上 是恶的。因此,道德判断不是一个可以由理性推理所做出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缺乏 恰当的道德情感,哪怕他能够通过理性发现事实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他也可能做 不出恰当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所以, “理性单独决不能成为任何意志活动的动机” 15。 其次,知觉中的感性印象是主动的,理性观念是被动的,无力的,理性的性质是印 象的“暗淡的摹本” ,理性本身不能产生或阻止行为,它只有与一种引起对行为动机 的情感相联系时,才能影响我们的行为。当我们做出某种行为或选择时,并不是受 理性的支配,而是我们的欲望或感情推动我们做出这样的抉择,理性只是为我们提 供之所以这样选择的种种理由。换句话说,并不是理性因素本身推动我如此行为, 它只是通过从揭示知觉对象和因果关系方面来为我们的欲望提供指导。按休谟的看 法,理性至多只是为服务于情感的奴隶,而且“理性在指导意志方面并不能反对情 感”16,所以理性不是善恶的行为产生的直接的、原始的根源。 第二,道德是不能理证的。休谟对此的论证采用了反证法。如果道德是可以理 证的,那么要么它出自于观念关系,要么出自于事实。如果出于观念关系,那它必 定限于四种关系:即类似关系、相反关系、性质的程度和数量与数目的比例。但是 这些关系的发现都只能说明外在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来说明善与恶、功与过 的价值,所以德性不在这些关系之列,且德性判断也不在于去发现这些关系。从另 一方面看,道德也不出自于知性所发现的事实中。休谟认为,当我们判断某种行为 或品格是善或是恶的时候,只是在思维那种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或情绪,而并 不是真正发现了善或恶的事实。善或恶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知觉,它是人们在思维某 种行为时伴随着而生的一些感觉和情绪,它并不在判断对象中,所以它也不是可以 用理性来论证的。 通过限定理性在道德区分中的作用,休谟进一步得出结论,道德的区分是由道 德感得来的。那么休谟所理解的道德感究竟是什么呢?休谟经过观察发现,无论采 15 休谟: 人性论 ,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8 年,第 451 页 16 休谟: 人性论 ,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8 年,第 451 页 13 用何种方法,所谓恶的事实并不存在。我们所能发现的只能是一些激情、动机、意 愿和思想,发现心中对这种行为产生一种赞扬或谴责的情感时,我们才会意识到, 对我们最为真实并使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我们的快乐和不快的情绪,而这些情绪 则是我们区分出德与恶,并指导我们行为的前提条件。 休谟认为,人是在受到一种快乐或痛苦的情绪或感觉的驱动下,才将一个行动 或一种品格判断为善的或者恶的。 “产生德的感觉只不过是从思维一个品格中所感觉 到的一种特殊快乐。这种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赞美或敬羡”17。反之,恶的感觉则会构 成我们的厌恶或憎恨。道德区分毋宁说是被人的心灵所感觉到的。 由此可看出,休谟所谓的“道德感”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人的本能感觉 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直接的感觉,一如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等。依照近代 经验哲学来看,这些都不是对象的性质,而是心中的知觉。一旦对象出现,人们相 应的感官便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即快乐或痛苦。休谟强调: “我们并非因为一个品格 令人愉快,才推断那个品格是德,而是在感觉到它在某种特殊方式下令人愉快时, 我们实际上才感到它是德”18。从这层含义上看,道德感实质上是指人的内在的苦乐 感觉。这些苦乐的知觉是人类的本性,它是人性根深蒂固的本质,是普遍的,是人 人共有的。 “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完全丧失道德感, 在任何一个例子中,任何人都会对于习俗和行为表示过些许的赞许或憎恶”19。休谟 认为人类在这方面具有普遍的感受性,这样才能使人在做出德与恶的区分时不会出 现大的错误,只需体会自己的内心感觉就足够了。 另一方面来看,道德感并不只限于人的感官本能,它还包括了人在感觉基础上 所派生出来的情感能力,如赞许或不满情感。优良的品质或行为,哪怕是在对手身 上体现出来或者由对手做出,仍然会激起我们的赞许和敬佩。休谟认为,由道德发 生的情绪和由利益发生的情绪是不同的。休谟对此举了一个例子,一种和谐的声音 17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edited by david fate norton and mary j. nor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303 18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edited by david fate norton and mary j. nor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303 19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edited by david fate norton and mary j. nor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305 14 自然可以引起我们的快乐,但如果它来自于我们的敌人,我们很少能够觉察出这种 声音是悦耳的,因为他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利害冲突。但是它对于一个听觉精细 且能自制的人来说,仍会激起某种尊重的情感,对它加以赞美。因此,道德感是在 不参照于特殊利益或关系的情况下,只是在一般地思考某种行为或品格时,引起的 那种感觉或情绪。另外,休谟指出,一般来看,赞美的情绪,会随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