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清代学术中,金石学占重要地位,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于书法也 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全面的清理与 研究。本文试图对金石学者的大量有关书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力所能及的 收集、梳理,希望能够从宏观上对这一问题有所推进。 文章除绪论、结语外分为四个部分。 绪论简述本课题的研究状况、研究目标及预计的价值。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金石学的历史,并着重梳理清代金石学的发展状 况,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学术特点。 第二部分,分析清代金石学对书学发生影响的三种基本方式:诸学汇 通、观点补充以及交流的影晌。第一种方式最为全面,学术与艺术在个体 学者身上形成浑融无间的关系;第二种则主要通过学术观点的提出,弥补 书学研究视野之未及,对于书学是重要的补充:第三种是在学术交往之间 的入际影响,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第三部分,宏观探讨清代金石学对书学的影响。从书学的两个最为核 心的方面切入:一是审美观念,二是书法史观。文章经过分析,认为来自 金石学的观念(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导致清代书学的基本观念、命题、概 念以及书法史观等等,均发生了全面的重建或者再阐释,从而建立起了 个既能包容古典书学基本精神、又具有全新构架的继往开来的书学体系。 第四部分,宏观探讨清代金石学对书法实践的影响。首先探讨了技巧 观念和工具层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次以分字体的框架、紧扣其与金石学的 关系这一主题,简要而力求重点突出地描述了金石学背景下的书法演迸。 文章的基本结论是:清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极其丰富,在发掘古代作 品、提供新的观念、建设新的体系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构成了 清代书法复兴的文化和学术基础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关键词:金石学学术书法复兴 c o n t e n ta b s t r a c t e p i g r a p h yo c c u p i e s a n 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a m o n gt h e a c a d e m i ca f f a i r so fo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i th a sr i c hf r u i t s a n d ,f a r r e a c h i n gc o n s e q u e n c e i t a l s o b r i n g s r a t h e r i m p o r t a n tp l a y f o rc a l l i g r a p h y h o w e v e r , t h i sf u n c t i o nh a ss t i l ln o tr e c e i v e da l l r o u n d c l e a r i n g u da n dr e s e a r c hu n t i ln o w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s t r i v et oc o l l e c ta n ds o r to u t q u i t e al o to fe p i g r a p h e r s 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c a l l i g r a p h yw i t h i ni t se n e r g y , a n d h o p e t op u tt h i sp r o b l e mf o r w a r df r o mm a c r o s c o p i cv i e w p o i n t t h e p a p e r i ss u b 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 p a r t sb e s i d e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s i m p l ys t a t e st h e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g o a la n dp r e d i c t a b l e v a i u e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p r o j e c t p a r ti t h i sp a r tb r i e f l yl o o kb a c kt h eh i s t o r yo fe p i g r a p h ya n dp l a c ee m p h a s i so n a r r a n g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e p i g r a p h yo f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no ni t sb a s i st o s u m u pt h ea c a d e m i c f e a t u r e so f e p i g r a p h y p a r ti i t h i s p a r ta n a l y z e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e p i g r a p h yo fo i n gd y n a s t yo n c a l l i g r a p h ys t u d i e s i nt h r e ew a y s :at h r o u g ha n dp r o f o u n dg r a d eo fa l lk i n d so fs t u d i e s v i e w p o i n ts u p p l e m e n t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f i r s tw a yi te x p o u n d s t h em o s tc o m p l e t e l yl e a r n i n ga n da r th a v et a k e ns h a p ea sa nu n i f i e de n t i t yo n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s c h o l a r t h es e c o n dw a y , t h r o u g ha c a d e m i cv i e w p o i n t ,i tp u tf o r w a r dt o m a k i n g u p u n k n o w n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s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s t u d i e s ;t h e t h i r d w a y ;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i n t e r h u m a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c ec a n tb ei g n o r e da m o n g a c a d e m i c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p a r ti i i t h i sp a r te x p l o r e st h ee p i g r a p h y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si n f l u e n c e o i lc a l l i g r a p h y s t u d i e sf r o m m a c r o s c o p i cv i e w p o i n t ,t h a t i st w oc o r ea s p e c t s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s t u d i e s :o n ei s 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e p t ;t h eo t h e ri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c e p to fc a l l i g r a p h y a f t e ra n a l y z i n g ,t h e p a p e rc o n s i d e r st h ec o n c e p to fe p i g r a p h y ( c e r t a i n l yi n c l u d es o m eo t h e rr e a s o n s ) w h i c h r e s u l ti nt h eb a s i ci d e a s ,s e t t i n gq u e s t i o n sa n dc o n c e p to fc a l l i g r a p h ys t u d i e s ,w h i c ha l l a r o u s e r e b u i l d i n gc o m p l e t e l y a n d r e e x p l a n a t i o n ,t h e r e b y i te s t a b l i s h e das e t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s t u d i e s s y s t e mw h i c hn o to n l yc o n t a i n t h e e l e m e n t a r ys p i r i t o fc l a s s i c a l c a l l i g r a p h ys t u d i e s ,b u ta l s oi tc o n t a i n sb r a n dn e w f r a m ea n dc a r r yf o r w a r dt h ec a u s ea n d f o r g ea h e a d i n t ot h ef u t u r e p a r ti v t h i s p a r te x p l o r e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e p i g r a p h yo fq i n gd y n a s t yo i l t h e p r a c t i c eo fc a l l i g r a p h y f i r s t l y , i te x p l o l - e st h ec h a n g eo fs k i l lc o n c e p ta n dt o o la s p e c t ; s e c o n d l y ,i ff o l l o w sc l o s e l yt h es u b j e c tc o n c e r n i n ge p i g r a p h yb ym e a n so ft h ef r a m eo f 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 ss t y l e ,a n db r i e f l y ,r e m a r k a b l yd e s c r i b e s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e v o l u t i o nu n d e r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e p i g r a p h y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e p i g r a p h ya r e v e r yr i c h 、i tg i v e s 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p l a ti ne x p l o r i n ga n c i e n tw o r k s ,o f f e r i n gn e wc o n c e p t sa n db u i l d i n g u pn e w s y s t e m ,a n d i tb e c o m e so n eo f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p a r t o fa c a d e m i cb a s i sa n dt h e r e f l o u r i s h i n go fc a l l i g r a p h yc u l t u r eo fo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e p i g r a p h y , a c a d e m i ca f f a i r s ,c a l l i g r a p h y , r e f l o u r i s h i n g 绪论 一、研究情况综述 清代金石学与书学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早已是书法学界所熟知 的一个事实。对此,现已出版发表的著作和涉及这一问题的文章,几乎无 一例外都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是谈到清代书法复兴的原因时必不可少的一 条。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作出: ( 一) 作为清代宏观书法史的一个基础性描写和阐述,是为清代书法 史的写作服务的,属于非主题性的陈述,当前多数书法史专著,均属此列。 由这一研究角度出发,往往只注意及于有关键性意义的学者及其著作,而 缺乏更加细致深入的考察。 ( 二) 个案研究,主要出现在针对某个金石学者或与金石学发生较为 密切关系的书法家的专题研究中,例如2 0 0 3 年首都师大书法所朱乐朋论文 翁方纲的书法理论。由这一层面出发的研究,往往具体而细致,但是由 缺乏整体性、宏观性。 2 0 0 2 年崔树强论文宋清两代金石学与书法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 的专题性、宏观性。然而其主题也未完全集中于此。 本文作者认为,如果能够综合前入研究的各种成果,将“清代金石学 与书法的关系”作为一个专门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与阐述,将 有可能使这一现象得到系统、深入的揭示,并把上述研究推向深入,为写 作清代书法史从这一角度提供更加明晰而有深度的意见。 二、研究思路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试图从大量的清代书法文献中找到明确答案,但 经过一番努力,收获不大:又试图从浩翰的金石著作中寻求答案,情形方 有所改变,由此逐步明确了本题的研究方法,概括而言,有三个结合:一 是金石学文献与书法学文献的结合;二是文献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结合:三 是史学与美学的结合;四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从而构成一个相对系统而 又可以深入的研究与写作框架。 三、主要研究材料 作者为同等学力学员,地处偏鄙,教务缠身,兼之现有图书馆制度的 制约,全面地进行资料收集有一定难度,故采用了相对简捷而又集中的方 式:文中金石学文献主要选取自丛书集成初编,而书法学文献及清代书 法作品则基本为当代学者校注、编集的各种整理本。作者对清史稿艺 文志及后来的多种补编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认为这样的材料范围 的设定,虽然不完善,但已足以支持本课题的进行。至于进一步的扩展、 充实,则将在未来的持续研究中不断加以完善。 堕塑堕蔓查堂堡圭兰垡堡苎 堕丝塑垡垒互堂皇童鲨苎查! ! i ! 墨 一、金石学与清代金石学概况 清代学术中,金石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史学、小学有密切的联 系,并对清代书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在阐述金石学与清代书法艺术 的关系之前,简要叙述下金石学创立过程及其在清代的发展情况。 ( 一) 金石学的创立与功用 关于金石学的创立过程,许多学者作过深入的研究。如近代的 马衡、朱剑心等就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五代以前,无专治金石学者。昔傅山问阎若璩“此学始于何代何人”, 阎举七事以答之。王鸣盛为钱大。作(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序,又续举 十一事。李遇孙辑金石学录,其第一卷中皆辑自经典、史、汉以 及膺五代者,并阎氏王氏所举者计之,亦不过四十余事。此四十余事中, 不皆属于考证。其有可以订伪补娴者,亦皆一鳞片甲,不能成家。有宋一 代,始有专攻此学者,欧阳修集古录为金石有专书之始。自是以后, 吕大临、薛尚功、黄伯思、赵明诚、洪适辈,各有著述,蔚为专家。郑樵 作通志,以金石别立一门,侪于二十略之列。而后金石学一科,始成 为专门之学,卓然独立,即以物质之名称为其学科之名称矣。w 宋以来之为此学者,大致分为二类,其一可名为古器物之学,不论 其为金为玉,不论其有无文字,凡属三代、秦、汉之器物,皆供赏玩者是 也。其一可名为金石文字之学,不论其物质之为何,苟有镌刻之文字,皆 见采录者是也。故此二者之范围,最初仅限于器物及碑碣。其后乃渐及于 瓦当砖甓之属。至于今日,古物出土之种类,日益滋多,殷墟之甲骨,燕 齐之陶器,齐鲁之封泥,西域之简牍,河洛之明器等,皆前人著录所未及 者,物质名称虽不足以赅之,而确为此学范围以内所当研究者。吲 “金”者何? 以钟鼎彝器为大宗。旁及兵器、度量衡器、符玺、钱币、镜鉴 等物,凡古铜器之有铭识者皆属之。“石”者何? 以碑碣墓志为大宗,旁及摩匪、 造像、经幢、柱础、石阙等物,凡古石刻之有文字图象者。皆属之“金石” 马衡凡将齑金石丛稿2 页,中华书局1 9 9 6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2 页,中华书局1 9 9 6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二字连用成为学术上的名词,自宋曾巩金石录始清代斯学大盛,其著作 以金石名者,尤不胜举焉。 由以上论述可以明确的有以下几点:宋代开始已有学者专攻金石学, 人数众,著述丰,成为专门之学,侪于学术之林,至清代而大盛。对“金”、 “石”的界定实际上也是对金石学研究范围的确定,清代较宋代有所扩展, 但重点仍在钟鼎彝器和碑碣墓志上。明确了金石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即金石学与史学、考证学和文字学最为密切。此外,与古器物之学也有一 定的联系。金石学的功用离不开“考证”、“订伪补阙”。 关于金石学的功用,马氏在以。的论述中只提到“考证”、“订伪补阙”, 又说“不皆属于考证”,似乎意犹禾尽。参诸其他金石著述,金石学的功用 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 1 ) 助考订。这是金石学最一乓的功用,学者论此亦最为详尽。如朱剑 心认为金石文字可以“证经典之同井,正诸史之谬误,补载籍之缺佚,考文 字之变迁”。尤其金文、古文,价值卓著。龚自珍认为:“凡古文,可以补许 慎书之阙;其韵,可以补雅、颂之隙;其事,可以补春秋之隙: 其礼,可以补逸礼,其官位氏族,可以补七十子大义之隙”。 梁启超 亦云:“金文证史之功,莫过于石刻,盖以年代愈远,史料愈湮,片鳞残甲, 罔不可宝也。”吲 ( 2 ) 文章之辨析。这是金石学的重要内容之。金石文辞蕴含了文章 之渊源、体制,引起了金石学者的重视,发凡起例,创获甚巨。吴闽生汉 碑文范序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文章之事,以金石为最重,其体亦最 难秦皇倔起,褒功立石,皆丞相斯为之,原本雅、颂,一变而为 金石之体;法律森严,足以范围百世。” ( 2 ) 助艺术。金石学者对金石文字艺术素质的考察,源于考证,滋乳 为艺术实践,尔后书学渐兴,形成了书法创作的复古潮流。金石学对于书 法艺术的革新犹如一般潜流,积小成大,直至汪洋壮观。对其影响的过程, 朱剑心金石学3 页,上海书店 朱剑心金石学4 页,上海书店 龚自珍商周彝器文录叙见朱剑心金石学8 页引 粱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s 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吴闾生汉碑文范序,见朱剑心金石学1 0 页引,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朱剑心曾作如是描述:“书体之美,变化之多,尤为特色。自汉、魏以来, 文臣学士,研习岁滋,摹拓日广,亦早成专门之学。虽古人临摹,惟重真 - 迹。然世代绵邈,缣素莫传,惟有留于釜石,得永其存。故自昔研究斯学, 无不重意于兹。 ( 二) 金石学在宋元明的状况 前面简要引述了金石学作为学术在宋代得到确立并走向繁荣的大致情 况。其实在此之先,金石研究已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只是未成专门之学, 但对金石学的创立和走向繁荣产生了很大影响。文献记载,在汉代,吉金 石刻偶有出土流传 ,引起过学者的注意,有张敞等好古文,但尚未进行搜 集研究,只是对这些零散的金石作初步的时代推定和文字的考释 。魏至唐 代,出土金石渐夥,并开始得到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如陈仓石鼓的发现, 就引起了史学、艺术学和文字学等诸领域学者的关注。体例上亦有所突破, 如早期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就引用了汉碑、魏碑逾百,创撰 述引用之例。 宋代,金石学步入繁荣阶段,其大致情况,除前所述外,还有其他金 石学家的评述。阮元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描述道:“北宋以后,高原 古冢,搜获甚多,始不以为神奇祥瑞,而或以玩赏加之,学者考古释文, 日益精核士大夫家有其器,人识其文,阅三四千年而道大显矣”。 其 时,学者对于金石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由此引发的金 石寻访、收藏、著录、赏玩和考释日益活跃。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大约不 出于著录、摹写、考释、评述四端。有存其目者,有录其文者,有图其形 者,有摹其字者,有分地纪载者,有分类编纂者,或考其时代,或述其制 度,或释其文字,或评其书迹,至为样各”。固涌现了体现专门之学的著名 学着和重要专书,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可谓开学术之先声。 朱剑心金石学1 1 页上海书店 如许慎说文解字叙云:“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又汉书武帝纪 记元鼎元年、五年分别得鼎于汾永和后土祠旁,郊把志记宣帝永平六年得鼎于美阳 见汉书郊祀志下 阮元积古斋钟鼎款识4 页,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民犀二十六年初版( 以下简称 初编) , 朱剑心金石学2 0 页,上海书店 3 酋都师范大学碗士掣伫论文 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在他们的影响下,金石研究队伍曰渐壮大,著作不断涌现,李遇孙金石学录 录六十一人,杨殿瑜编、容庚校补宋代金石佚书目列著作八十九种,张勋 燎再补i 十三种( 其中含金人著作两种) 。w 元明两代,金石之学经由宋代的繁荣跌落衰颓。其原因及大致情况朱 剑心作了一番概括:“递传至元,承前宋极盛之后,难乎为继,是固因风尚 之不重实学,亦由金石器物之少所发见也。所可述者,仅吾邱衍、潘迪、 杨钧、潘昂霄诸家而已。明承其敝,稍稍振起虽亦有数种可取,然大 抵展转碑版,罕有新识,叠床架屋,徒形其赘。甚且纪载失实,真赝莫辨, 但逞臆说,毫无考订,是则明儒治学之通病,吾不能为贤者讳矣”。( g ) 金石学 至此,可谓气息奄奄,难有作为了。 ( 三) 清代金石学的发展 清代,金石学发展迅猛,犹如奇峰突起,成为一时显学,金石价值备 受重视,寻访、考古活动异常活跃,出土器物日益增多。从事金石研究的 学者,或淹通经史,或精于小学,或笃嗜鉴赏。其中不乏博学通人,兼善 数学,著述等身。而且其时金石研究的范围亦已全面扩大。从质地来分 有“金”有“石”又有砖瓦陶器以及封泥;从用途来看,有钟鼎彝器、钱 币、玺印、兵器、玉器、镜鉴和封泥等。尤其是研究体例,己臻于完善科 学。有存目、录文、摹图、摹字等环节的材料整理,又有通过书跋方式从 内容上进行经史、小学、义例等方面的阐发;既有专门研究,又有通论; 既有地域研究之分,又有通纂总括。下面列举清代主要金石学成果以反映 这一学术空前的研究盛况: - 张勋燎( 宋代金石佚书目) 补( 附考) 古文献论丛,3 6 8 页巴蜀书社,1 9 9 0 年1 2 月第一版 朱剑心金石学2 0 页,上海书店 主要根据朱剑心金石学有关内容统计带“装”者参考张勋燎古文献论且3 8 9 页( 金石书目录) 再补,巴蜀书社1 9 9 0 塑型堕型丝主兰堡堡兰 。- ! ! 丝堡垡垒芏! 兰苎鲨壁兰笪! i 垦 著作 孝匆j 颇具影响的金石学者及重要著作 重要著作的大致数量 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 石存吴式芬搐古录( 金石兼录) 1 3 部( 7 4 卷,其中6 刻目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等 部不分卷) 陈璜百甓斋金石文字目录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 朱彝尊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 跋 钱大听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2 6 部 尾 翁方纲苏斋题跋 可绍基东溯草堂金石跋等 顾炎武求古录 录黄本骥古志石华 1 4 部( 1 5 0 卷) 文魏锡曾绩语堂碑录等 尹彭寿汉隶辨体 褚峻金石经眼录 蓉牛运震金石盟 9 部 图黄易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刘心源奇觚室乐石文述等 顾蔼吉隶辨 摹 字 项怀述隶法汇纂l o 部 赵之谦六朝别字记等 义 黄宗羲金石要例 王芑孙碑版文广例1 2 部 例 李富孙汉魏六朝墓铭纂例等 堕型堕蔓查兰堕主兰些丝苎 堕兰塑垡垒至兰量兰鲨茎垄! ! i ! 墨 阮元两浙金石记、山左金石记 毕沅中州金石记、关中金石记 分 翁方纲粤东金石略 2 3 部 地 严观江宁金石记 林侗唐昭陵石迹考略等 翁方纲两汉金石记 分阮元华山碑考 1 0 0 余部 代张昭、汪士铙等诸家的瘗鹤铭考 颐炎武等石经考等 王昶金石萃编 通 5 部 陆耀遥金石续编 纂 ( 3 3 7 卷) 王言金石粹编补略等 综 叶昌炽语石等3 部 论 乾隆四鉴( 即西清古鉴4 0 卷,宁 寿鉴古1 6 卷,西清续鉴甲编2 0 卷,西 清续鉴乙编2 ( i 卷,由梁诗正、王杰等人奉 敕编纂) 吉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4 0 部 金 吴式芬掘古录金文 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 端方匀斋吉金录 吴大潋意斋集古录等 钱李佐贤古泉汇等 币 黎尹聪古泉书录解题等 5 7 部 玺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 7 8 种 印 桂馥缪篆分韵等 超诚= 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3 i 页书海出版杜2 0 0 3 容庚选集7 4 页天津人民出版社 1 9 9 4 ,均有详述。 - 6 一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岂术的关系 兵瞿中溶集古虎符钱符考 2 部 符翁大年古兵符考略等 砖朱枫秦汉瓦当图记约4 0 种 瓦马唐秦汉瓦当文字 陆心源干甓亭古砖图释等 陶方器藏訇拓本 、 7 部 器陈介祺篦斋藏勾等 清代金石学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清代金石学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情形。以下就这一方面 情况作简要论述。 l 、清初,金石学研究的复兴,与学术思潮上对明代空疏学风的反恩回 拨有密切的关系,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当数顾炎武和黄宗羲。梁启超说: “金石学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为一学科也,自顾炎武作金石文字始,实 为斯学滥觞”。叫顾重考证经史、黄则重文史义例,顾黄二氏之研究金石, 根本目的是服务经学史学,但对于金石学来说。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他们的工作,促成了金石学在清代的复兴。 由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潘末、李因笃、曹溶、戴廷拭、王弘撰 等构成的清初研究金石学的队伍,是十分强大的,他们不仅是学者,有的 同时还是艺术家或金石收藏家、小学家。他们之间往往交往甚密,在学术 研究上相互影响、切磋,共同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与著名学者、书法家 傅山交往最密的阎若璩在其著作中就记述了他与傅山讨论金石学的情况: 金石文字足为史传正讹补阙。余曾与阳曲老友傅青主极论其事。 傅山先生长于金石遗文之学,每与余语,穷日继夜,不少衰止。 朱彝尊和曹溶也同傅山一起审定过金石碑版,交流考证心得,相互题 跋金石器物,风雅一时。清史稿等中记述清初的金石研究盛况的例子还 粱启超清代学术概论,5 2 5 3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闽若辣潜邱札记。见刘恒中国书法史( 清代卷) 3 4 页引,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9 阀若璩潜邱扎记,见刘恒中国书法史( 请代卷) 3 4 页引,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9 蔓塑堑! i 查堂堡主堂垡堡茎 堕堕塑垡全至兰兰兰鎏茎查塑差至 有很多,如: ( 朱彝尊) 家贫客游,南蹰蛉,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登之罘,经 瓯越,所至丛裥荒蟓破炉残碣之文,莫不搜剔考证,与史传参校同异。 当时,毛奇龄工考据,独彝尊兼有众长御书“研经博物”额赐之。 ( 顾炎武)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精韵学、考证,撰金石 文字记、求古录,与经史相证。 2 、乾嘉时期,“文字狱甚严,通人学士,含毫结舌,无处虑其志意, 因究心于考古。4 、学既昌,谈者群藉金石以为证经订史之具”。这个时期 考据之学规模宏大,在声势上超过了经世致用之学。以长于考证、精通经 史小学的钱大昕、王昶、阮元、翁方纲等为代表的学者,在金石研究方面 做出了卓越的建树: ( 翁方纲) 生平精研经术于金石学尤精审。尝取熹平石经一十 二段残字,勒于南昌学富。所著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王昶谓其剖析毫 芒,参以说文正义,几欲驾洪文惠而上之。所为诗多至六干余篇, 自诸经注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贯彻洋溢于其中。吲 ( 钱大昕) 研精经史,蔚为著述,于经义之聚讼难决者,皆剖析源流。 文字、音韵、训诂、天算、地理、氏族、金石,以及古人爵里、事实、年 齿,了如指掌。9 阮元博学淹通,早被知遇。敕编石渠宝笈,校勘石经。再入儒 林,创编国史儒林、文苑传,在浙江立诂经精舍,祀许慎、郑廉成 专宗汉学。编辑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表、积古斋钟鼎款识 身立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叫 ( 王昶) 弱冠即有志于古学。及壮,游京师,始嗜金石。朋好所赢无 不丐也。蛮陬海溢,度可致无不索也。两仕江西,一仕秦,三年在淇,五 年在蜀,六出兴桓而北,以至往来青、徐、兖、豫、吴、楚、燕、赵之境, 无不访求也。盖得之之难如此而后有三代至宋末辽金始有一千五百余 清史稿1 0 4 9 5 页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5 4 3 5 页,中华书局1 9 9 6 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3 4 0 页,文物出版社1 9 8 4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5 4 9 4 页,中华书局1 9 9 6 王钟辁点校清史列传5 4 9 4 页,中华书局。1 9 9 6 ( 清) 赵尔巽等清史稿艺文志1 1 4 2 1 页,中华书局1 9 9 3 堇塑墅蔓盔兰堡圭兰焦堡苎 ! ! 笙塑垡塞互堂皇童鲨苎垄塑兰墨 通之存。夫旧物难聚,而易散也。后不能守者少而不守者多也。使瑰伟怪 丽之文销沉不见于世,不足以各通儒之采择,而经史之异同详略无以参稽 其得失。 这个时期金石研究之盛况,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1 ) 由于 薄书期会至简,许多朝廷大臣加入进来,“惟日夕闭户亲书卷,得间与同气 相过从,则互出所学相质”。( 2 ) 收藏金石之风盛极。清皇命臣乐此不疲, 地方百官争相献纳,民问收藏几被豪夺殆尽,内府集中了大量金石古器, 为金石学者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资料。( 3 ) 对作为文字载体的金石本身的研 究出现多元发展的趋势,些金石学者已开始从艺术角度考证金石流传之 绪脉、版本之异同。成就著者如翁方纲,著有两汉金石记、焦山鼎铭 考等。( 4 ) 金文研究成就显著,除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收金文古 器蔚为壮观外,尚有吴荣光之筠清馆金石文字、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 述、方溶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等。他们不仅对内府收藏和从民间征 集的金石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和摹录外,还进行了辨伪、考证或考释。( 5 ) 石 刻研究兴起。石刻原为考据、金石、文字之学研究对象之一,随着金石学 者的广泛搜罗,排比著录,石刻的研究逐渐从金石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 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嘉庆中。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大力 提倡碑版,特别是六朝碑版,并提出了一个新的书法史发展模式。 3 、道、成以降,金石学进入鼎盛时期。从事专门收藏和研究的金石学 者的数量激增,考古活动及文物寻访异常活跃。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大大扩 展:除钟鼎彝器、碑版摩崖外,举凡钱币、镜铭、玺印、兵器、墓志、造 像、陶文瓦当、砖文等材料,无不成为金石学家搜集研究的对象。而研究 材料的全面拓宽,又更多地给金石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以下几个动 向值得特别重视:( 1 ) 金石研究方法多样,开始向专门化领域延伸,且较 为完善,形成辑佚、考据、录目、鉴赏相结合与相互渗透的局面。( 2 ) 内 容上的突破:文字方面,音韵、训诂研究继续发挥其影响,而对形体的研 究全面展开,特别是关于汉字形体的溯源、流变的研究如异峰突起,呈现 出“百家争鸣”的景象。碑刻研究方面,不但研究队伍空前扩大,而且研 ( 清) 王昶金石萃编序,中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1 粱启超清代学术概论6 5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 堕型堕苎查堂塑堂垡堡苎 堕堡童垡垒互兰兰主鳖茎查堕茎墨 究趋向系统化。( 3 ) 碑刻研究对书法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碑刻文字自其 产生始,就与书学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金石学者对金石研究逐步深入, 众多碑刻文字所蕴含的艺术特质日益凸现出来。如果说清初金石学者对此 未予以足够重视的话,那么,至乾嘉以降,发掘书学内容已逐步成为金石 研究的重要内容,至道咸时期,碑刻研究几乎成为书学研究的基础。总之, 这一时期作为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时期,金石研究从资料的整理、摹录、考 证到书学观念的发掘与深入都进入了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研究的轨道。成 绩卓著者如何绍基、杨沂孙、包世臣、陈介祺、赵之琛、姚配中等。康有 为对此有过评述:“乾、嘉之后,小学最盛,谈者莫不藉金石以为考证经史 之资。专门搜辑著述之人既多,出土之碑亦盛,于是山岩、屋壁、荒野、 穷郊,或拾从耕夫之锄,或搜自官厨之石,洗濯而发其光采,摹拓以广其 流传,若平津孙氏,候官林氏、偃师武氏、青浦王氏,皆集成巨帙,遍布 海内。其余为金石存、金石契、金石图、金石表、金石索、金 石聚、金石续编、金石补编等书,殆难悉数。” 4 、清末,金石学并没有因清政府政治上的内外交团而停滞不前,反而 在前人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个时期的金石学成就主要体 现在石刻的系统研究方面。著名学者主要有杨守敬、叶昌炽、康有为、吴 昌硕、沈曾植、郑孝胥、曾熙、李瑞清等。此时石刻研究经历了乾嘉以来 较长时间的全面深入研究,进入到了鼎盛时期,并体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研究进入了总结阶段。体现这一特征的是叶昌炽所著语石的问世。 该书由于叶氏“访求逾二十年,藏碑至八千余通”。不仅收录甚富,而且所 涉碑刻自三代至宋元,时间跨度最长,它还扩展了石刻考察的范围和详尽 地介绍了与石刻相关的知识。如对立碑者、撰文者、书丹手、刻工及拓片 商的身分和水平情况作了排比考证,还对石刻的别称及糟拓、旧拓、孤本、 足本以及碑之椎拓、装裱、收藏等知识作了全面的介绍,可谓集石刻学之 大成。二是鼎盛的石学与书法艺术高度融合。在二者的影响下“三尺之童。 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罾清末许多学者不仅在石刻的寻访、整 理和考证等方面有更多的收获,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于石刻艺术素质 康有为广艺舟最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造7 5 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 0 0 0 版( 下简称论文选 廉有为广艺舟双楫,见论文选7 5 6 页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的阐发更加详尽,以至于普遍师法碑刻有意识地进行书法创作且影响深远。 因此这个时期对石刻有过专门研究的学者,几乎成为书法艺术大师。如杨 守敬、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等。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康有为所著广艺 舟双楫,可谓以金石学为基础而完成的书学著作。在该书中,他试图建立 “碑学”概念,并阐述了南、北书派、书风及其他各个时期碑刻的衍变、 风格等与之相关的重大问题,将书学与尊碑观念的结合推上颠峰。 ( 四) 清代金石学的特点 清代金石研究规模之巨,成果之丰如前所述。纵览其发展过程,大致 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 l 、与其他学术密切相关和与古器物的鉴赏活动高度结合。 史学是清代学术的核心,清儒在治学方法上扫元明以来空谈义理的 陋习,力主实证。而达到实证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借助金石资料及其研究成 果。这条途径孕育了金石学的复兴并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考据学在清代 本是经学、史学的从属,在金石学渐盛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身发展的契 机,同时使金学的研究方法日趋完善。在史学、考据学的推动下,金石学 的部分内容逐渐脱离史学范畴,石刻学渐盛,至清末,石刻研究已趋系统 与科学化。小学作为学术介入经学是为史学服务的。清代大量书刻有文字 的金石资料的寻访辑录,为小学研究提供了可观的宝藏,最终导致了小学 与金石学在研究规模和成果上难分高下。美术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似 乎和金石学没有明显的联系,但从清儒对金石资料的多维研究角度来看, 他们中的许多学者对资料所蕴含的艺术特质表现出了异常的敏感。他们不 仅发现了金石形制、图案、工艺文辞之美,也发掘了汉字的字体、书体之 美,尤其对石刻的艺术要素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古器鉴赏活动是清代学者 研究金石之余的雅事。严酷的“文字狱”使许多学者含毫结舌,他们在金 石学研究和古器鉴赏上倾注的热情给他们精神上带来了莫大的慰藉。从一 定意义上来说,这种“玩物”丽不“丧志”的态度和结果体现了一代学者 渲泄内心痛苦的方式及对治学致用的艰苦求索,达到了金石研究与艺术鉴 赏高度和谐的结合。这个特点试作图示如下: 一 - 1 1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2 、研究方法上注重系统性和多样化。 清代金石学鼎盛体现出的另一特点是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形成了一个 严密而又相互协调的系统。如图示: 在这个系统中,订史是金石学研究的内在动力,但金石学并非完全以 订史为归宿。金石学以著录的方式使这一学术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并使这种趋势带入了一个包容甚广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金石跋尾具有 核心地位。一方面,它使金石考古与著录最终达到订史的目的,另一方面, 这种方式导致了小学的复兴和艺术鉴赏的活跃。而作为金石著录的延伸, 金石通纂后来发展成为金石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 形成的金石概论最终使金石学在清代学术史上由从属史学发展为一门具有 独立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摹字作为金石著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 苜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先亦为了服务考证与订史。在这个过程中,有种情形不太引人注意,但不能 忽视,即部分学者出于研究的方便和对书法的鉴赏并保护文字载体,对摹字 的另一种手段一一文字的捶拓作了成功探索,成为金石研究方法的新补充。 如陈介祺对古器的棰拓作用和要求以及拓工的素质都有独到的认识和介绍: “传古不可不多拓,多拓不可不护器”。“良工心细或亦能之,而不如读书人 解吉篆刻者之所为也”。另有黄易对石刻的捶拓也极为重视,他在嵩洛访 碑日记中记述了他在野外一月余的金石搜访行程中,直有数名拓工相随。 其他还有吴云、张廷济、林侗、吴式芬、潘祖荫等人也擅长此术。 3 、清代从事金石研究的队伍庞大,学术气氛浓厚。 清代金石学取得巨大成就,据有关文献记载,金石学著作超过一千部, 二百余名学者参与过金石研究。乾隆年间金石学者卢文昭就有过一番记述: “自国朝以来,为金石之学者,多于前代,以余所知,若昆山顾氏炎武、 秀水朱氏彝尊、嘉兴曹氏溶、仁和倪氏涛、大兴黄氏叔墩、襄城刘氏青芝、 黄冈叶氏封、嘉兴李氏光嗅、邰阳褚氏峻、钱塘丁氏敬、山阳吴氏玉播、 嘉定钱氏大昕、海盐张氏燕昌,皆其选也,继此者方未有艾庶几古今 人之精神,不至中绝也乎! 固庞大的研究队伍“方未有艾”,遍及社会各阶 层,既有皇亲显贵、朝廷命臣,又有地方百官和普通学者。他们中有博学 通儒,如钱大昕、洪亮吉、孙星衍、钱坫等;有金石收藏与鉴赏专家,如 孙承泽、周亮工、陈奕禧、翁方纲、阮元等;有小学家,如顾蔼吉、桂馥、 杨沂孙、吴大潋等;还有书法家如傅山、王澍、邓石如、何绍基等,几乎 与金石相涉的各学术领域都有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清代金石盛况空前,还与清代的学术气氛有关。清代二百余年的学术 史可以说直为浓郁的“金石气”所笼罩。虽然“金石气”的形成受到严 酷的政治阴影影响,但作为一种学术气氛面长盛不衰,主要原因来自金石 学者自身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清代许多学者,出于政治环境的恶劣或其他 原因,潜心实学,即使一部分居庙堂之位的权臣大吏也不以爵位之尊贵而 炫耀,丽能在学术领域竭尽所能,与其他学者一道共同营造和谐的学术环 境,使相关的学术领域能够相互借鉴、融合和渗透。金石学可以认为是在 陈介棋燕斋传古别录2 0 页,见初编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1 9 3 6 毕沅关中盎石记叙,见初编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1 9 3 6 首都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洁艺术的关系 这种气氛作用下受到众多学术门类的影响和得到最广泛的研究群体参与而 壮大起来的,因而综合了许多学术成果的金石学充分体现了清代学者集体 的智慧。这个集体的学者对于学术的交流,甚为密切且渠道多样,极少有 门户之见。这一点正如梁启超所言:“其实清儒最恶有门户之见,不喜以师 弟相标榜。凡诸大师皆交相师友,更无派别可言也”。叫一代硕儒如傅山、 阮元、毕沅、翁方纲、康有为等周围就集结了一批“交相师友”的学界精 英。他们交流的方式,或邀相长谈,或书札往来,如有创获、著述,则互 相题跋,大加赞赏。遇有争议,“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 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或支离牵涉,或 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即使是后学对先贤的评议,亦不越此规。良好 的学术环境成为清代金石学走向全面繁荣的有力保障。如金石学者赵绍祖 对于朱彝尊的研究成果倍加称誉并引用:“嘉庆三年元旦,从兄师臣自京师 函寄此碑,拓手精妙,其深陷处,皆隐隐可见。反覆观之,愈叹竹圪之言 至为精细,中当日情事,故备录之”。而对于前贤之粗疏处,则不拒巨细, 加以阐发。如陈奕禧在其隐绿轩题识中就某具体观点同声名炫赫的 顾炎武展开讨论:张猛龙碑构造耸拔崔敬邕碑与此相似 顾亭林以崔浩及此二碑多奇字不纯,率有议论,仆故为发明也”。有“六 书造妙,为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校园招聘302岗位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区块链金融行业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
- 2025年口腔颌面外科颞下颊动脉瘤手术技巧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电子商务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消费升级研究报告
- 2025年新能源行业氢能源技术发展前景探讨报告
- 2025年无人机行业智能飞行与应用场景探索研究报告
- 2025年能源产业行业清洁能源与能源科技创新研究报告
- 随母姓协议书
- 2025年航空航天行业低碳飞行技术探索研究报告
- 2025年环保科技行业绿色技术与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各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共五套
- 文科物理(兰州大学)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 人教版高二数学(上)选择性必修第一册1.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 2025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2025中医四大经典知识竞赛真题模拟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川渝地区成品油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未来发展预测报告
- 2025年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招生考试(政治理论)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中医特禀体质讲解
- 危险化学品装卸管理课件
- 重要环境污染物及环境疾病课件
- 《嵌入式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