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y 6 4 2 5 0 5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4 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短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袁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恚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糟签名: 日婀: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拉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 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 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蠢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鞫摘要犯编如舨。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二越 日 期:王翌兰芏:2 宋人隶书审美观念研究 摘要:宋代隶书向不为后人所重,述书史者多略而不谈。实际上,在两 宋时期,隶书并未沉寂,特别是在北宋中后期复古之风形成和金石学兴起后,隶 书得到重视,研习者增多。宋代隶书并不象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不值一提。寒 人的隶书审荑观念及实践成果与元、明人的完全不同,不可并列而论。 本文依据宋人著述及隶书作品,梳理出宋代隶书审美观念演变的脉络,并对 宋初隶书的装饰化、肥重化倾向、北宋中后期兴起的以汉隶为尚的习隶风气、宋 人对非名家书法的取法、南宋文人书家对汉隶的“雅正”等未被人注意的书法现 象作了探讨,初步揭示出宋人隶书审美观念的形成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并通 过对宋人取法非名家书作现象的探讨,提出了如何看待书法的经典体系的问题。 通过对宋人的隶书审美观念的演变的梳理可看出,从宋初士人对隶书的漠 视,到北宋中后期取法汉魏隶书观念的确立,再到南宋取法汉隶风气盛行和文人 对汉隶的“雅正”,宋人的隶书审美鼹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以汉隶为尚的观念 的引导下,宋人营造了隶书发展所需的良好氛围,并在实践上取得了初步成果。 宋代是隶书发展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宋人在隶书理论及实践上的探 索,在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对宋人隶书审美观念演变的探讨,既能揭示 出宋代隶书发展的概况,又有助于重新全面评价元代书法复古潮流和清代隶书复 兴的书史意义,对当代书法的发展亦不无启迪。 关键词:宋代隶书审美观念 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l i s h u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o fp e o p l e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p e o p l eh a sn o t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s o n gd y n a s t y sl i s h u ,h i s t o r i a n s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h a v en o tm o s t l yc o m m e n t e do ni t i nf a c t ,i ns 0 n gd y n a s t y ,t h el i s h uh a dn o t d i s a p p e a r e d e s p e c i a l l y w i t ht h ef o r m e do f a t m o s p h e r et h a t r e s t o r ea n c i e n tw a y sm l a t e rs t a g eo fn o , h e ms 0 n gd y n a s t y ,t h e1 i s h ui s p a i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 ,a n dt h e n u m b e ro f p e o p l ew h or e s e a r c h i n ga n ds t u d y i n gl i s h ui n c r e a s e d 1 1 l c1 i s h uo fs o n g d y n a s t yw a sn o ta sm u c hn o tw o r t hm e n t i o n i n g 越w h a tp e o p l eu s u a l l yt h o u g h t p e o p l e s t i s h u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a n dp r a c t i c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s o n gd y n a s t ya r e t o t a l l yd i f f e r e n tw i t h y u a n d y n a s t y sa n dm i n gd y n a s t y s w i t ht h ew o r k s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t h e s i sp u t i 1 io r d e ra n d p u b h s h t h es i t u a t i o n a b o u tl i s h u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o fs o n g d y n a s t y sp e o p l e ,a n d r e s e a r c h e dc a l l i g r a p h y p h e n o m e n o nt h a th a v en o tb e e n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 ,s u c ha st h eo r n a m e n t sa n df a t t r e n d so fl i s h ui ns 0 n gd y n a s t yi n i t i a ls t a g e s ,t h ea t m o s p h e r et a k i n gh a n d y n a s t y s l i s h ua st h ef a s h i o ni nl a t e rs t a g eo f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s t u d y i n gn o n - f a m o u s c a l l i g r a p h i s t sw o r k s a n dt h e d e c o r a t i o n s t oh s h uo fh a n d y n a s t yb y t h e s es c h o l a r c a l l i g r a p h i s t so f 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1 1 他t h e s i sa n n o u n c e da n d p u b l i s h e d t h e r e l a t i o nw i t hs o c i a lc u l t u r eb a c k g r o u n d sa n d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o fp e o p l e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a n d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o f s t u d y i n g n o n - f a m o u s c a h i g r a p h i s t sw o r k s ,p r o p o s e dh o w t ot r e a tt h eq u e s t i o no ft h ec l a s s i c a ls y s t e mo f 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 w i t ht h er e s e a r c ho f p e o p l e sl i s h u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 ,w e c a n s e et h eg r e a tc h a n g et o o kp l a c e 函p e o p l e sh s h u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a tf r o mi g n o t eh s h ui i li n i t i a ls t a g eo fs o n gd y n a s t yt ot r e a th s h ua st h ef a s h i o n u n d e rt h eg u i d eo ft h ei d e at h a th a nd y n a s t y sl i s h ua r ef a s h i o n ,s o n gd y n a s t y s p e o p i eb u i l tt h eg o o da t m o s p h e r en e e d e di n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i m h u ,a n dh a sm a d e s o m ea c h i e v e m e n ti np r a c t i c e s o n gd y n a s t yi sa ni m p o r t a n ts t a g eo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t h el i s h u ,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o nt h el i s h u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o ft h ep e o p l eo fs 0 n gd y n a s t yh a sa p o s i t i o nt h a t c a l l tb ei g n o r e di n h i s t o r y o ft h ec a h i g r a p h y n es t u d yo nh s h u 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o f p e o p i e o fs o n g d y n a s t y c a na n n o u n c eo u tt h eb a s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1 i s h u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h e l pw er e a p p r a i s i n gt h et r e n d t h a tr e s t o r ea n c i e n tw a y si ny u a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a t m o s p h e r eo f s t u d y i n gl i s h ur o s e a g a i ni nq i n gd y n a s t yf r o mh i s t o r i cs i g n i f i c a n e e t h e r ei ss o m ei n s p i r a t i o no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a l l i g r a p h y t o o 【k e y w o r d 】s o n gd y n a s t y l i s h u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 2 刖吾 宋代书法创作的标志性成果是行草书,隶书则向不为后人所重。国内 外关于宋代隶书课题的研究极少,很多方面无人涉及,通行的关于寒代隶书的观 点多不全面、客观。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认为宋代和元明一样,不仅隶书艺术水 平下降,而且善隶书家的数量锐减,造成了隶书凋零的局面,宋代隶书家在取法 传统方面具有局限性,没有广泛向汉碑取法,其时善隶书家虽有善隶之名,但水 平有限。这类观点似是而非。当代关于宋代隶书的论文极少,除一些介绍性文字 外,较有价值的仅数篇,如林京海的宋代的“隶法复兴”,曾广的从 的发现看隶书在宋代的延续等。 实际上,在小学兴盛的两宋时期,隶书并未沉寂,特别是在北宋中后期复古 之风形成和金石学兴起后,隶书一度得到重视,研习者增多。虽然从整体上说, 宋隶艺术水准不高,但从存世的宋隶石刻、墨迹看,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者亦为数 不少。民国时期的柯昌泗曾对宋代的隶书作过评论,他说:“宋以后金石之学兴, 学者多见古刻文字,所作分书,不随时尚,各抒心得,而字体遂不尽同,不复若 唐隶之黄茅白苇。尝以为宋王洙之范文正公碑、李抗之郓州新学田记、 孙褒之渊泽侯庙碑、赵伯澧之周孝侯庙碑、虞似良之新昌庙学记、 晏袤之山河堰碑近代名家所不能及也。”。可谓独到之论。 宋代是隶书发展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宋人在隶书理论及实践上的探 索,在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我们通过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宋人有着明确 的隶书审美观念,其审美视野及取法对象己突破唐隶局限而转向汉隶,并由取法 名家汉隶作品转向取法非名家汉隶作品;文人书家对隶书的关注加强,开始对隶 书作专门的研究,并从文人的审美观念出发对当时隶书的学习进行干预。 宋人隶书审美观念有着较为清晰的演变过程,而对这个过程的探讨,既能揭 示出宋代隶书发展的概况,促使我们从大文化的背景去深入思考书法的经典体 系、各阶层的书法审美意识、实用与艺术、政治和学术对艺术审美观念的影响等 。本文所论隶书,是指篆、隶、楷、草、行五体中的隶书体。在宋人著述中,时有称楷书为隶者,则非本 文所指,而宋人所云“古隶”、“八分”,则在隶书范围内笔者对所涉柬人著述已作甄别,限于篇幅,不一 一说明。 。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 9 9 4 年,第5 0 5 页。 3 诸多问题,又有助于重新全面评价元代书法复古潮流和清代隶书复兴的书史意 义,对当代书法的发展亦不无启迪。我们不应因为宋隶的整体艺术水平难以与汉 隶、清隶相比而忽略对宋隶的研究。 宋代是中国封建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织迭合、尖 锐复杂,草故鼎新与守祖宗i e t 带o 之争非常激烈,这样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宋 人隶书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篆、隶、楷、行、草五体中,隶书的地位较为特殊,与实用的关系是“若 即若离”,有着“不今不古”、“亦今亦古”的二重性,即与篆相较为“今”, 与楷、行、草相较则“古”。而在封建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大转折时期的宋代, 这种二重性显得尤为特别,对隶书的社会地位及宋人的隶书审美观念的变化均有 一定的影响。宋代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上的今古之争、革新与复古之争,不可 避免地影响到书法、影响到隶书的发展。“不今不古”、“亦今亦古”的二重性 格,使隶书在宋代获得了特殊的发展环境。或因“不今不古”而处于尴尬地位, 受到冷落;或因“亦今亦古”而能左右逢源,求新者不废隶书、复古者崇尚隶书, 隶书的这种二重性格,贯穿于宋人隶书审美的始终。 本文即拟对两宋时期的隶书审美观念的演变作一综合考察,梳理出宋人隶书 审美观念演变的脉络,并对宋初隶书的装饰化、肥重化倾向、北宋中后期兴起的 以汉魏隶书为尚的习隶风气、宋入对非名家书法的取法、南宋文入书家对汉隶的 “雅正”等书法现象作了探讨,初步揭示出宋人隶书审美观念的形成与社会文化 背景的关系,并通过对宋人取法非名家书作现象的探讨,提出了如何看待书法的 经典体系问题,提醒人们对通行的关于宋代隶书的误解进行修正,并对与宋代隶 书有关的书法现象及书史有关问题进行反思。本文采用以宋人著述的第一手资料 为主,历代著录、出土的宋代隶书实物资料为辅的“二重证据法”,运用分析、 比较、排列等手段,梳理出宋人隶书审美观演变的脉络。对材料的选用,坚持注 重宋人第一手资料、密切关注最新考古发现的原则。本文的论述结构,是按照宋 人隶书审美观念演变的特点,依时间流程而分为三部分,即北宋前期( 太祖、太 宗、真宗三朝) 的隶书的审美观、北宋中后期( 仁宗至钦宗耐期) 的隶书审美观、 南宋时期的隶书审美观。 4 第一章北宋前期的隶书审美观 五代十国时期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动荡使文化发展遭到极大破坏,书法亦未 能幸免,里一派衰微气象。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宋初书法的发展,宋代书家对此 多有评论。苏轼云:“唐末五代,文章卑陋,字画随之。”。南宋高宗赵构亦云: “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o 又云:“书学之弊,无如本朝,作字真 记姓名耳。其点画位置,殆无一毫名世。”。宋初整个书坛不振,更无论隶书了。 北宋王朝刚建立时,社会尚未安定,统治者忙于巩固皇权、消灭割据,无暇 顾及文化。宋太宗即位后,开始重视文艺,采取了一系列复兴文化的措施,书法 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文化环境逐步得到了恢复。不过,此时隶书发展的环境与盛唐 时相比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隶书的社会地位及发展状况与其它字体相较亦显示出 特殊性。 第一节宋初隶书的社会地位 盛唐时期,由于唐玄宗的个人好尚及社会风气和朝廷政策法令等的影响,出 现了隶书中兴的局面,书写隶书成为时尚,朝臣中相继涌现出大批善隶书家,留 下了不少隶书作品。隶书在经过盛唐一段时期的繁荣后,日趋沉寂,在实用书写 中所占地位逐渐削弱。至宋初,这种现象有加剧趋势。 在宋初五种书体中,隶书的地位较为特殊,其“不今不古”的特性显得较为 突出。楷、行草在日常书写中占主导地位,而篆书除用于玺印和碑额、墓志盖外, 更能说明书者通古,可作为炫耀之资、进身之阶。如朱长文续书断所载,宋 初句中正、李建中等人尝作古文、篆籀献于朝廷而获褒奖。而隶书则无此殊荣, 显得“不今不古”,应用机会较少,处于一种被冷落的境地,社会地位较低。清 王昶金石萃编、孙承泽寰宇访碑录等著作收录宋代刻石不少,所载北宋 前期隶书刻石仅寥寥数种,且多为普通刻石,如金石萃编所载仅释云胜书大 宋新译三藏圣教序( 9 8 8 年) 、彭宸书拜文宣王庙记( 9 9 1 年) 、萧资书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王文甫达轩评书,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 9 8 6 年。 。赵构翰墨忘,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面出版杜,1 9 7 9 年,第3 6 7 页a o 赵构翰墨志,第3 6 9 页。 5 昭应县文宣王庙碑( 9 9 9 年) 、高绅韩见素等题名( 咸平年间) 、宋 垂远等题名( 1 0 1 0 年) 等数种,说明宋初士人对隶书并不关注,能者较少。 北宋前期的三位皇帝,对隶书并无特别的兴趣。太祖赵匡胤为“马上皇帝”, 于翰墨之学,固未遑瑕,虽能书,但“书札有类颜字,多带晚唐气味”。,水准 一般。真宗则唯以飞白见长。史载善书的仅太宗赵光义。朱长文在续书断中 云:“太宗善篆、隶、草、行、飞白、八分,而草书冠绝,尝草书千文, 勒石于秘阁。又八分千文及大飞白数尺以颁辅弼,当世工书者莫不叹服。”。 太宗虽有书八分千文以赐臣下的举动,但他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还是飞白 与小草。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二载: 太宗善飞白,其字大者方数尺,善书者皆伏其妙。又小草特工,语近臣日: 朕君临天下,亦何事笔砚? 但心好之,不能舍耳。江东人多称能草书,累召诰之, 殊未知向背,但填行塞白,装成卷帙而已。小草字学难究,飞白笔势难工,吾亦 恐自此废矣。 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记太宗至道二年事: 上谓之日:“飞白依小草书体,与隶书不同向来有江浙人号能小草书, 因召问之,殊未知向背,但务填行塞白,装成卷帙而已。小草书字极难工,亦恐 此书遂成废绝矣”o 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八记太宗淳化元年问事云: 国初,钱文日“宋元通宝”,乙未,又改铸“淳化元宝”钱,上亲书其文, 作真、草、行三体。自后,每改元必更铸,以年号元宝为之 宋太宗亲书“淳化元宝”钱文,开行、草入钱文之先例,而舍唐以来一直用于钱 文的隶书体,亦可推知宋太宗对隶书兴趣不大。对太宗来说,隶书不过聊备一体 而已,故“一时公卿以上之所好,遂悉学锺、王” ,而少有涉猎隶书者。 宋太宗于淳化年间,命王著主持编次、刻成淳化阁帖十卷,拓本分赐近 臣官登二府以上者。因淳化阁帖是以朝廷名义编次、刻拓的,确立的是皇家 正统的书法审美标准,客观上有极强的示范、导向作用。对朝臣来说,帖中所收 。蔡馕铁圈山丛谈,冯惠民、沈锡薜点校,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5 页。 。朱长文续书断,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7 9 年,第3 2 1 页 o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箱出版杜,1 9 8 1 年,第2 2 页 o 事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8 4 2 页。 o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7 0 1 页。 o 米莆书史,载四库艺术丛书面史( 外十一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第4 9 页。 6 书作,有“钦定习书范本”的意味而淳化阁帖所收书作,有篆、楷、行、 草诸体,唯独没有隶书。虽然王著未必是有意淘汰隶书的,也可能是内府收藏中 本就没有隶书作品,但实际上这已给世人造成一种印象,即:在朝廷颁行的范本 中,隶书已被排除在外。淳化阁帖虽仅赐“近臣官登二府以上者”,平常百 姓难得一见,然朝中所好,下必甚焉,流风所及,对普通士人的影响仍是巨大而 深远的。 宋初即开科取士,并逐步大幅度增加取士数量,普通人士通过科举进入仕宦 阶层的可能性大增,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层人士投身科举的兴趣。而“行卷”风 气在宋初仍然盛行,“誊卷”制度至6 真宗年间才开始实施,书法是否符合考官的 趣味对应试者能否及第相当重要。因而宋初普通士人的文字书写是围绕干禄进行 的,首先关注的是科举需要,故宋初书坛因袭模仿之气甚重,出现了后人所批评 的“趋时贵书”的现象。由于隶书基本退出实用领域及宋初掌管贡举的权臣多不 善或不喜隶书,使得隶书与功利无关,沦到受人冷落的境地。 第二节对唐隶的因袭及装饰化、肥重化倾向 虽然宋初大部分士人对隶书无甚兴趣,但仍有一些人书写隶书。除前文提到 的书家外,宋初善隶书家尚有释梦英、徐铉、李建中、张藻等人。续书断对 徐铉、李建中二人善隶有所记载:“徐铉字鼎臣尤善篆l 分,精于字学 其后郑文宝、查道袭皆善隶、篆,由骑省发之,后皆为显人。”。又,“李建中 字得中,尤善笔札,草、隶、篆、籀、八分皆工”。惜二人隶书作品俱已不传。 释梦英的传世隶书作品有书于乾德五年( 9 6 7 年) 的拟惠休上人诗刻石,张 藻则有书于开宝二年( 9 6 9 年) 的玄寂塔碑传世。 对宋初隶书,南宋姜夔有过一句评论:“国初以来多作唐体。”。从现存的 宋初隶书刻石看,此言大体不谬。宋初去唐未远,唐隶余风影响较大。宋初隶书 与唐隶工整、润泽的风格颇多相近之处,体势多宽扁,用笔应规入矩,程式化较 强,有干人一面之感。此时士人的隶书审美观念当是以工稳、整饰、妍丽的唐隶 流美之风为尚。对唐隶的取法,虽从北宋中期开始渐失主流地位,但唐隶的流美 。朱长文续书断,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面出版牡,1 9 7 9 年,第3 3 3 - - 3 3 4 页。 。朱长文续书断,第3 4 9 页。 。姜夔绎帖平卷一,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影印,第6 8 2 册第5 页。 7 风格仍获得了一些士人的青睐。从现存的宋隶作品看,在整个两宋时期,唐隶风 格的作品仍时有所见,而宋人的记载亦证实了这一点。如董史书录卷下“单 夔”条载: 单夔,善隶书,仿唐八分书体,官至待从,尝帅豫章,故书疏间有存 焉。有老兵王姓者,收其蓝绢上书二十字,方劲有体,盖积习之能,非不知而作 者也。 在因袭唐隶的倾向之外,尚能窥见宋初隶书发展的一些特殊倾向。 宋初隶书有一件墨迹流传下来,此即是宋真宗朝的宠臣王钦若书于大中祥符 年间的夏热帖跋( 附图1 ) 。夏热帖跋为五代时期的著名书家杨凝式所 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其后的王钦若隶书题跋,元、明即有藏家著录,迄 今未见有人怀疑为伪作,应是可靠的墨迹。 王钦若( 9 6 2 1 0 2 5 年) ,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人,宋史有传。其人 “智数过人。每朝廷有所兴造,委曲迁就,以中帝意。又性倾巧,最为矫诞。”。 真宗时赐天书闹剧即造端于钦若。钦若颇受皇帝宠幸,“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 有钦若比者。” 钦若“好神仙之事,常用道家科仪建坛场以礼神,朱书紫微 二字陈于坛上。”回王钦若不以书法知名,有关其书法的记载极少,仅夏竦有“尤 善笔衙,势甚峭劲,自成一家,老而益壮” 之评:另清孙星衍编泰山石刻记 收有王钦著书于大中样符二年的社首坛颂刻石。 夏热帖跋与唐隶相较,区别较为明显。其用笔率意流畅,波势之笔多按 笔铺毫,点画粗细对比非常强烈,虽略嫌扁薄,出锋常有轻佻率意处,但整体精 神较为活泼;章法上则字距紧、行距疏,与通常的隶书碑刻章法相反,而有简书 意味。此隶书有两点特别的地方值得注意:一是帖中出现了不少异体字,如 “天”、“地”、“与”、 “一”、 “喜”、“罕”、“此”、 “益”、“国”、 “中”、“日”等字,造成字体结构上的新奇感;二是部分点画富装饰意味,如 “口”字两竖凡能下垂者均极力下垂,显示出很强的装饰性。 宋初皇帝非常重视文字异体问题,宋太宗召王著,其初衷即与“正字”有关。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三记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时事云: 。董史书录,载四库艺术丛书书苑菁华( 外十二种) ,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9 1 年,第3 1 0 页。 。来史王钦若本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史王钦若本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史王钦若本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夏竦文庄集卷二十八( 赠太师中书令冀国王公行状,四库全书第1 0 8 7 册,第2 8 1 页。 8 初,上以字学讹舛,欲删正之,学士少能通习,或荐赵州隆平主簿成都王 著,唐相方庆之后,书有家法,乃召为卫尉寺丞、史馆祗侯,令详定篇韵。o 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曾与王钦若谈及此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载: 戊戊,上谓王钦若日:“古今风俗,悉从上之所好国家法令,不可不谨” 钦若日:“近者,四方之人颇工习笔札,盖由太宗崇尚文教,精于书翰所致也。 五代有朝体书,绝无楷法,今则尽学锺、王、欧、柳之迹矣”上因言王著侍书 能尽规益,嘉叹久之o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钦若留下夏热帖跋这样有装饰意味的隶书墨迹,颇耐人 寻味。推测其中缘故,除了与王钦若个人审美取向有关外,还可能与当时社会审 美风尚及隶书实用地位式微、此段书写带有私人性质等方面的原因有关。 与王钦若同时代的另一重臣陈尧佐亦善“八分”。陈尧佐( 9 6 3 1 0 4 4 年) ,字希元,阆州阆中人,宋史有传,其中云:“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 笔力端劲,老犹不衰。”其本传中特别提到善古隶八分,可见其影响。陈尧佐的 隶书今己不存,不过从当时及后人的记载中还是可窥见其隶书的面貌: 陈文惠公善八分书,变古之法,自成一家,虽点画肥重,而笔力劲健,能为 方丈字,谓之“堆墨八分”。凡天下名山胜处,碑刻题榜,多公亲迹,世或效之, 而莫能及也o 元代的邓牧、孟宗宝在洞霄图志中对陈氏隶书的描述则是:“堆金积玉, 迥成一家体,观者异之。”从这些记载可见,陈尧佐隶书的特点是点画肥重,如 同堆墨。其点画肥重的程度,超过以肥厚而著称的唐隶,且己超过一般文字书写 的要求,近于图案,更多装饰意味,故“观者异之”。而古人的戏谑也印证了这 一点: 陈文惠善八分书,点画肥重,自是一体,世谓之“堆墨书”,尤宜施之题榜。 镇郑州日,府宴,伶人戏以一幅大纸浓墨涂之,当中以粉笔点四点问之:“何 字也? ”日:“堆墨书田字! ”文惠大哂。回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5 2 1 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1 5 2 5 页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 ,卷第五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第6 7 5 页。 o 王两之渑水燕谈录卷十,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1 2 2 页。 9 此类记载,宋人著述中凡数见,虽措辞略有不同,其主旨则一,乃以诙谐戏 谑的方式指出陈尧佐的堆墨书过于肥重。这种肥重的隶书,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 看,无疑是庸俗之至,而在当时则享誉一时。 虽然隶书体本身含有装饰意味,但经唐朝以朝廷之力整理异体,订正点画俗 讹,推行标准字体后,文字渐趋规范,唐代隶书已趋于程式化,书写者并无多少 自觉的装饰意识。而从真宗朝的王钦若、陈尧佐的隶书实践看,二人隶书均可说 是“变古之法,自成一家”,有一种主动的装饰意识。至于其渊源何在,与前代 隶书关系如何,因缺乏资料佐证,不敢臆测。 宋初隶书的装饰化、肥重化倾向出现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与书家个人的 审美嗜好密切相关的,而更深层的,则与当时艺术审美活动的普遍时尚有关。北 宋前期诗文受晚唐五代柔弱诗风影响,追求外在形式美感的“香山体”、“晚唐 体”和“西昆体”盛行一时;在绘画上则以富贵艳丽、工整细腻的院体风格为尚。 这种注重外在形式、追求富贵之态的审美风尚作为当时艺术审美活动的普遍时 尚,必然深刻地影响到书法、影响到宋人的隶书审美观念。王钦若、陈尧佐的隶 书实践是与这种审美风气合拍的,故陈尧佐的“堆墨书”能题遍天下名山胜处, 并“世多效之”。 宋初隶书的这种装饰化、肥重化倾向后来虽未成为隶书审美的主流,但影响 并未消失。在宋代隶书作品中,经常有异体字或装饰性的笔画出现,甚至还出现 了隶书的装饰性笔画渗入其他书体的现象。例如出土于江西的南宋德裙二年 ( 1 2 7 6 年) 的彭君妻刘氏墓志隶书题额“有宋彭母孺人刘氏圹记”中“人” 字捺笔上多三画装饰者。另,1 9 9 1 年江苏江阴要塞镇澄南出土宋代漆盘、漆盏。 漆盘外侧朱色楷书“癸丑祁上牢”,漆盏外底部阴刻楷书“常州汤嵇上牢”, “牢”字末笔加粗拉长、悬垂直下似汉简用笔,o 为隶书装饰性笔画渗入楷书之 证( 附图2 ) 。又如,书于皇祜二年( 1 0 5 0 年) 的傅求等题名及南宋时期的 绍兴壬申砖铭( 附图3 ) 、杨泰公墓砖砖铭( 附图4 ) 、杨国夫人赵 氏墓砖砖铭( 附图5 ) 等均点画非常肥厚。不过,这些肥厚的隶书作品是受“堆 墨八分”遗风影响,还是直接取法唐隶中的肥厚一路,尚难断定。 。考古简报载考古1 9 9 7 年第3 期江苏江阴要塞镇澄南出土宋代漆器。案:查两宋年表,年逢癸丑 者分别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神宗熙宁六年、南来高宗绍兴三年、光宗绍熙四年、理宗宝祜元年而 同时出土的铜钱有开元通宝、至道元宝、祥符元宝、天圣元宝、景祜元宝,无景祜以后的。由此推断,此 漆器楷书书刻年代当为宋神宗熙宁六年( 1 0 7 3 年) 。此束书装饰性笔画渗入楷书之证,亦可表明北宋中期 后隶书风行的情况。 1 0 第二章北宋中后期的隶书审美观 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渐趋激化,社会变革乃大势所趋,政治上的改革弊政 主张与文学上的诗文革新运动应运而生,反过来又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 这场社会变革思潮的主导人物是范仲淹、欧阳修等集政治权威与文化领袖于 一身的文人,他们的文艺思想与审美趣昧对广大士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力 倡以儒学复兴思潮为文化背景与精神内核的文学复古运动,使当时的文人摆脱了 晚唐五代以来的柔弱、鄙芜、狭隘的审美趣味的影响,转而追求雄健豪放之风和 自然平淡的意趣,在审美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宋人的隶书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转折,仁宗时期的书家王洙的经历则清楚地反映 出了这种变化。 第一节取法汉魏隶书观念的确立 北宋早期研习隶书者,末见有直接取法汉隶的。到仁宗时期,则有人开始取 法汉魏隶书,王洙、杨畋即为其中代表。 王洙( 9 9 7 - - 1 0 5 7 ) 年,字原叔,宋史有传。朱长文称其“晚喜隶书, 尤得古法,当时学者翕然宗尚,而隶法复兴。”o 其子王钦臣的记载则更为详尽: 公素不习隶书,初但微作八分。皇褚中受诏书献穆公主碑,李氏求以古隶写, 于是始作隶书。既出,人竞爱。宋丞相日:近世人家柏楹之刻,所未及也。君谟 亦云:君之隶字,乃得汉世旧法,仆之所作,但唐体隶耳。圆 此引文中所云“古隶”与“八分”、“唐体隶”对举,当指汉魏风格的隶书。 王洙最初仅略涉唐隶,不作“古隶”,晚年因社会上有人对隶书审美的需求发生 转变而习之,所作因得“汉世旧法”而受世人喜受,产生较大影响,反过来又促 进了喜好“古隶”风气的增长。 王洙所作隶书,据王氏谈录记载,尚有曹襄悼碑、范文正碑、 晏元献碑及伊先生隔山庵记,碑主多为显赫一时的人物,而且前三碑均 。朱长文续书断,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面出版社,1 9 7 9 年,第3 5 0 页 o 王钦臣王氏谈录,四库全书第8 6 2 册,第5 7 9 页。 1 1 为宋仁宗亲自篆额,o 可见当时推崇“古隶”的风气己浓,隶书地位渐高。王洙 隶书,今存者有书于至和三年( 1 0 5 6 年) 的范仲淹碑( 附图6 ) 。此碑隶书 体势略呈长方,与唐隶趋扁不同,点画粗细变化不大,用笔略显板滞,整体风格 与汉末曹魏隶书接近。王氏谈录笔法载:“公言用笔须圆劲,结体须作方 正,然后以奇古为工。”。是王洙自道作古隶的心得,可视为他对“汉世旧法” 的理解。 其时善隶书家中,明确取法汉隶的重要人物还有杨畋。杨畋( 1 0 0 7 1 0 6 2 年) ,字乐道,官至天章阁待制兼侍读,宋史有传。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卷三汉禀长蔡君颂碑跋尾云: 右汉禀长蔡君颂碑,在镇府故天章阁待制杨畋尝为余言:汉时隶书在 者,此为最佳畋自言平生惟学此字余不甚识隶书,因畋言,遮遣人之常山求 得之,遂入于录。 汉禀长蔡君颂碑立于东汉光和四年,书者佚名。杨畋推此为汉隶中“最 佳”,欧阳修未明确表示意见,仅以“余不甚识隶书”一语带过。但欧阳修的这 段记载,说明在北宋仁宗时期,已有人明确取法汉隶且取法对象并未完全局限于 蔡邕等名家隶书,而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将视野投向了不知书人姓名的普通汉 碑。曾任韩琦幕僚的强至对汉光和年间的西岳碑的赞美,亦印证了这一点: 疫硬光和字,崔巍太华碑锈模森骨立,点画宛鳞差。内有通神笔,前无绝 妙辞茅斋千古后,玩古独心知。 第二节习隶风气的形成与知名书家对隶书的涉猎 北宋中后期,朝廷中新、旧党关于革故鼎新与守祖宗旧制之争几经反复,渐 趋激烈。哲宗继位后,旧党当权,司马光荐程颐入宫给哲宗讲学,禁新法,尚古 礼,崇古之风渐烈,至徽宗朝更甚。在艺术审美上,亦是以古为尚。 。据柬敏求t 春明退朝录) 载,仁宗为曹襄悼碑篆“旌功”额、为晏元献碑篆“旧学”额、为范文 正碑篆褒贤”额。 o 王钦臣王氏谈录四库全书,第8 6 2 册,第5 7 9 页。 o 欧阳修全集集古录跋尾,北京市中国书店1 9 8 6 年据世界书局1 9 3 6 年版影印,第1 1 2 9 页本文所引 集古录跋尾,均出自此集。 。强至祠部集卷五题光和年西岳碑,四库全书第1 0 9 1 册,第4 2 页a 1 2 另一方面,从北宋中期开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在从政、习文之余, 对商周秦汉时期的钟鼎彝器和碑刻进行著录和研究,开金石学之先。欧阳、强、 赵等人研究金石学,本意是以碑证史、纠史,关心的主要是碑刻的文字内容,并 不是直接针对书法的,但对书法特别是隶书的影响却甚大。欧阳修身居高位,又 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他对古碑刻的爱好,影响了一大批士人,对当时习隶风 气的形成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王嗣之的渑水燕谈录对此有所描述: 熙宁中,余为毫之蒙城主薄,闻郝县北,睢水之阳,汉太丘长陈塞庙前,有 蔡中郎太丘碑,询土人云:“无有也”一日,沿牒过其地,与邑令丹阳姚存访 得之,已为村人镶为桥脚矣。唯方跌在水溪,因舁至祠下,石五段,字正隶, 皆讹缺不可读,仅有一二存者独碑阴故吏姓名差完。其东数里,复得汉富春丞 张君墓碑二,因教吏磨墨模本,将以献欧阳公,以助集古,未果而公薨,至今以 为恨。 虽说有不少人是投欧阳修之所好,自己本身不一定有兴趣,但对时代氛围的形成 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强至则以诗歌的形式记叙了自己痴迷汉唐碑刻的情况: 长安古名都,汉唐以来帝王宅。当时高冠大带接迹公卿间,声名大半文章伯。 能书万变轶出意象外,那蹋体法就常格。杰词精翰在处勒琬琰,从此关西富碑 石。成阳原头螭蟠龟负不知数,风雨皴剥尘土蚀荒郊坏宇大者卧榛莽,小者老 祠佛庙往往龛屋壁忆初来长安,于此心颇溺。朝披夕购自忘倦,一纸不吝百金 易岂惟读辞玩点画,汉唐往事皆历历始者累一以至百,今既累百至千未免广 搜觅。古人载书兼两惺猜谤,今我车载不足更囊积。中郎知我有碑癖,封寄数本 跨数驿。中郎虽欲遂愚癣,愚也字学不进,文格不长,翻愧嗜此苦无益。虽然古 人亦或有所嗜,又恐一朝舍此愚意无以适碑乎誓将蓄汝永吾好,不已圣犹贤博 奕。 正是由于金石学的兴起,大量的汉代碑刻被寻访、被传拓,渐为人知,极大 地拓宽了当时学书人的眼界,使学书者可资以取法的范本更为丰富。 由于皇家复古之风的导向及金石学发展的推动,北宋中后期,人们对隶书的 关注加强,研习隶书者大增,留下了一批数量可观、风格各异的隶书作品。 。王两之渑水燕谈录佚文,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1 3 2 页 。强至柯部集卷三谢三门提举辇运宋叔达郎中寄古碑杂言,第3 2 页。 1 3 宋四家虽以行草称能,并非善隶书家,但当时习隶风气较浓,余风所及,亦 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对宋四家中年龄最长的蔡襄的书法,苏轼的评语是:“行 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o 蔡襄的隶书,传 世者有刘蒙伯墓碣文碑额阳刻隶书( 附图7 ) ,蔡襄的自道是“但唐体隶耳”, 取法并不高古。不过,从蔡襄对王洙隶书的评论还是可看出蔡襄已清楚地认识到 汉隶和唐隶审美分野的不同。 至于苏轼,书史上未见有菩隶书的记载。不过,北宋未的何蘧在春渚纪 闻卷六东坡事实乐语画隶三绝中记有一则资料: 蓬于扬州得先生手画一乐工,复作乐语云:桃园未必无杏,银镀终须有铅, 荇带岂能栏浪,藕花却解留莲其后文作汉隶书:子瞻禹功同现。真三绝也。 案:何蓬,字子远,浦城人,号韩青老农,大约生活在宋哲宗、徽宗、钦宗时期, 南渡后尚存。其父何去非,尝以苏轼荐得官。何蓬感苏轼对其父的知遇之恩,在 其春渚纪闻中专列一卷,收载东坡的遗文佚事、小辨杂说。故上述引文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 另,在山东诸城,有一隶书“砚洗”题字( 附图8 ) ,笔实气壮,颇具水准, 题款为“熙宁元年子瞻制”,此刻石作为苏轼题字收入包各五编著的齐鲁碑刻 一书。另外,孑l 凡礼在苏轼佚文汇编拾遗卷下提到诸诚另有苏轼题砚洗拓本, 后有“邑人刘庭式隶并镌”八字,但同时指出其中亦有疑点。又,有超然台题名 刻石拓本传世,文日:“禹功、传道、明叔、子瞻游”,清代金石学家多有著录, 认为乃苏轼亲书。上述隶书是苏轼亲书,还是随行者所书,尚难断定,当另文考 证。但这些记载至少可以说明苏轼对隶书有所关注,上述隶书应是符合苏轼隶书 审美趣味的。联系他关于蔡襄“分隶小劣”的评论和蔡襄“唐体隶”的自评,大 约可知苏轼推崇的是汉魏风格的隶书。 黄庭坚曾自道汉隶是其学习的对象,强调学习汉隶对楷法之助。他说: 令时学兰亭者,不师其笔意,便作行势,正如美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 也。余尝观汉时石刻篆隶,颇得楷法。后生若以余说学兰亭,当得之。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评扬氏所藏欧蘩书,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2 1 8 7 页。 。何蓬春渚纪闻卷六东坡事实- 乐语画隶三绝,张明华点校,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9 1 页。 。黄窿坚书法史料集,水赉佑编,上海书面出版社,1 9 9 3 年,第6 6 页a 1 4 黄庭坚没有可靠的隶书传世,而据庐山志及星子县志载,在庐山观音桥 有“三峡涧”三字隶书摩崖,乃黄庭坚所书。是否可靠,当俟进一步考证。 米芾的隶书在南宋高宗时刻的绍兴米帖中有保存。书史会要云其“隶 法师宜官”,而米芾自己则提到刘宽碑和竹简。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 载米芾书自叙帖云: 久之,觉段全绎展( ( 兰序,遂并看法帖,八晋魏平淡,弃锺方而 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 而鼎铭妙古老焉 从帖中所收隶书看,结体松散,挑剔无力,水平一般。他虽取法汉魏隶书, 但并未认识到汉魏隶书的美学特征,所作并无汉魏隶书的气息。 苏、黄、米引领尚意书风,对书体亦有审美选择,隶书与他们的尚意追求并 不合拍,并非尚意表现的最佳载体,他们对隶书的涉猎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时风影 响,这反映了当时以隶为尚风气的盛行。傅申认为: 在北宋四大书法家中,仅米芾一人书写隶体。他的隶体是用他习惯的行书笔 画写出的,总的结构趋向垂直,字的问架较松散,笔法自然,不因袭时尚。如果 与米芾其他书体上的成就相比,他的篆隶书也许只能看作他个人次要的尝试。 其论述并不全面,忽略了时代环境对书家的影响。而尚意书家对隶书的涉猎,又 给隶书学习增添了新的因素,带来新的审美追求,反过来对习隶风尚的形成又有 一定的推动作用。 南宋董史书录、元陶宗仪书史会要收录宋代善隶书家颇多,其中北 宋中后期的善隶书家有司马光、江休後、刘瑗、邵必、何籀、蔡京、黄伯思等 人。司马光隶书颇负时誉,传世代表作是书于元丰七年( 1 0 8 4 年) 的王尚恭 墓志( 附图9 ) 。此墓志体势方形中呈纵势,行笔略带楷意,与王洙范仲淹 碑近而更具骨力。蔡京隶书今存桂林龙隐岩元祜党籍碑隶额( 附图1 0 ) , 虽是南宋时重刻,但典型尚在。邵必隶书存世者有1 9 8 1 年在河南密县曲梁乡出 土的嘉祜八年( 1 0 6 3 年) 的富氏墓志题盖( 附图1 1 ) 和王文淑墓志题 盖( 附图1 2 ) 。至于黄伯思的隶书,传有兰亭诗帖题跋存世,今人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土建质量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医学影像模拟试题及答案
- 干部法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心脏外科手术操作技能评估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康复医学运动康复技术操作考核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5年体育医学科运动损伤急救处理测评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医内科中医药治疗肺炎临床应用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护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知识测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精神科病例分析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2024年农商银行担保合同样本
- 英才计划面试问题
- 七十岁老人三力测试题
- 小儿结核病教案
- 【高二 拓展阅读-科技】Wind Energy
- 我的家乡滕州市宣传简介
- 法院起诉收款账户确认书范本
- 15ZJ001 建筑构造用料做法
- 初中历史小论文现状分析与写作探讨
- 燕山石化聚丙烯工艺综述最好实习报告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