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虞初”系列选集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虞初”系列选集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虞初”系列选集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虞初”系列选集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虞初”系列选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虞初”系列选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虞初本为人名,是汉武帝时的“方士侍郎”,写有虞初周说一书。明清 时期出现了一系列以“虞初”命名的小说选集,赋予了这个词全新的涵义。 本文选取“虞初”选集中的虞初志、虞初新志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 对目前学晃争议较大的虞初志版本、编者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然后分析“虞 初”选集中的评点,最后从文体变迁的角度对“虞初”选集略作阐释。 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虞初志版本研究。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明代 虞初志刻本如隐草堂刻本、袁襞刻本、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本和正续虞 初志全集本一的差异中推断它们的大致刊刻顺序。第二部分为虞初志编 者研究。目前学界对编者问题主要有吴仲虚、陆友、陆采三种不同意见,从虞 初志早期刊本中,可以发现“陆采说”文本上的依据。第三部分为“虞初”选 集评点研究。虞初志中的名家评点涉及到唐传奇思想、艺术等多方面,集中 体现了明中叶崇情、尚真的时代意识,以及以“奇,丽,趣”为特征的审美情趣; 虞初新志的评点者主要是编者张潮本人,他提出以“幽奇”抒“孤愤”、“铺 叙宜详”、“文隽而工”、。事奇而核”的主张,既是对明晚期小说理论的继承,也 是明末清初特殊时代环境下的新变。第四部分为“虞初”选集文体特征研究。明 代的“虞初”选集以辑录唐传奇为主,虞初新志则专辑明末清初的作品,并 且多数为具有传奇性质的传记文,具有众体杂陈的特征,这种变革是多重因素影 响下的产物。 虞初新志之后的续书在体例上基本沿袭了此模式,但清末民初 的“虞初”选集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性质。 关键词:虞初虞初志版本编者评点文体 工 a b s t r a c t y uc h uw a st h en a l n co ft h ef a n g s h is h i l a n gu n d e rt h er u l eo ft h ee m p e r o ro f 耽i nh a l ld y n a s t y h i sj o bd u t yw a st oe x p l a i ns t r a n g et h i n g sf o rt h ee m p e r o ro fw u a ta n ym o m e n t h i sw o r d sw e r ew r i t t e nd o w na n dc o m p l i e dt oab o o kc a l l e dt h e w o r d so fy u c h ua b o u t 刃;i o ud y n a s t y d u r i n g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 as e r i e so f f i c t i o na n t h o l o g yw h o s eu a u l e sc o n t a i n e dt h ec h i n e s ew o r dy u c h ua p p e a r e da n dt h e y g a v et h i sp h r a s ec o m p l e t e l yn o wm e a n i n g t h et h e s i sw i l lc h o o s ey u c h uz h ia n dy u c h ux i nz h ia si t sm a i n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t h ef i r s tt w oc h a p t e r sw i l lc a r r yo na ni n i t i a ls t u d yo nt h ee d i t i o na n dc o m p l i e ro f y u c h uz h i , w h i c hc u r r e n t l yc a u s e sa na r g u m e n ti n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 t h e na n a l y z e s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i ss e r i e so f f i c t i o na n t h o l o g y f i n a l l y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e x p l a i nt h er e a s o n o f t h es t y l i s t i cc h a n g i n g t h et h e s i si st o t a l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e d i t i o nr e s e a r c ho n y u c h uz h i b yf i n d i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m o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te d i t i o n si n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e d i t i o no fb l o c k - p r i n t e db yr u y m ;t h ee d i t i o no fb l o c k - p r i n t e db yy u a nj i o n g ;t h e e d i t o nw h i c hi sk e p ti nt s i n g h u au n i v e r s i t yl i b r a r ya n dt h ec o m p l e t ew o r k so fy u c h u z h ia n di t sc o n t i n u a t i o nb o o k , w cc a nc o n c l u d et h er o u g h o r d e ro ft h e s eb l o c k - p r i n t e d e d i t i o n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r e s e a r c ho fy u e h uz h i sc o m p l i e r n o w a d a y sa b o u tt h e c o m p l i e r , t h e r ea r e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o p i n i o n si n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 a n dt h e y a r ew uz h o n g x u ,hy o ua n dl uc a i f r o mt h ef o r m e rb l o c k - p r i n t e de d i t i o n s , w ec a n m a k e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t h i r dp a r tf o c u so n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t h i sb o o k s o m ef a m o u sc r i t i c s ,s u c ha s t a n gx i a n z ua n dy u a nh o n g d a o ,w r o t et h ec r i t i ct h e o r i e so ft h ey u c h ug h i t h e c r i t i c i s mi n v o l v e st h et h o u g h ta n dt h e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a e so fm a r v e l so f t a n gd a n a s t y , a n da l s oe m b o d i e st h et r e n do ft h o u g h ti nt h em e d i u mo fm i n gd a n a s t y t h ec r i t i ct h e o r yo fy u c h ux nz h iw e r ed o n eb yt h ec o m p l i e r , z h a n gc h a o h i s v i e w p o i n t sw m n o to n l y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o fc r i t i ct h e o r i e si nl a t t e rm i n gd a n a s t y , b u t a l s ot h en e w c h a n g e su n d e r t h es p e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t h es t y l i s t i c sr e s e a r c ho ft h i ss e r i e so ff i c t i o na n t h o l o g y t h e a n t h o l o g yi nm i n gd y n a s t yw e r em a i n l y 豫勉o fm a r v e l so f 孙甥d a n a s t y , b u tt h e a n t h o l o g yi no i n gd y n a s t yw c r cm a i n l yc o n t e m p o r a n e o u sw o r k sa n dt h eb i o g r a p h y t h a tw e r ei m p r e s s i v e t h i sc h a n g ew a sc a u s e db ym a n yf a c t o r s t h ec o n t i n u o u s a n t h o l o g yb a s i c a l l yh a n dd o w nt h i sm o d e 0 1 1t h es t y l e ,b u t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a n t h o l o g ye m e r g e ds l i g h t l y , a n dr e v e a l e dt h et r a n s a c t i o nt h a tt h ea n c i e n tn o v e l w a sd e v e l o p i n gi n t ot h em o d e r nn o v e l k e y w o r d s :y uc h uy u c h uz h i e d i t i o n c o m p e e r c r i t i c i s m s t y l i s t i c s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盘琴等 日期:2 0 0 7 年6 月5 日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 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前聱耸 日期:2 0 0 7 年6 月5 臼 绪论 太初元年,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洛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匪惟玩好,乃有秘书小说九百,本自虞初从容之求,实俟实储 张衡西京赋 这两段话都提到了同一个人虞初。据汉书艺文志注云,虞初为“河南人, 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薛综注张衡西京赋e l :“小说,医巫厌祝之术,凡 有九百四十三篇,言九百,举大数也。持此秘术,储以自随,待上所求闯,皆常具也。” 1 由此可知虞初大概类似于方士之流,其随身所带的“小说”即后世称为虞初周书 者是用以应对汉武帝随时求问的资料汇集。 汉书小说家类著录“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其中“虞初周说九百四 十三篇”。虞初周说不仅卷帙浩繁,而且被汉书冠于小说类之首。汉代以后,史 籍中已多不见虞初及其周说的记载,东汉末仲长统主张“百家杂碎,请用从火”,2 虞初周说或许就销声匿迹于这场大火。 因为失传,虞初周说原书内容无从得知。清代研究周书的学者朱右曾认为 太平御览、山海经郭璞注、 文选李善注中引自周书的三段文字应该是 虞 初周说的逸文,3 因为它们的风格与周书迥异,而类似于博物志怪之书。 虽然汉代之后,虞初事迹及虞初周说鲜见记载,但明清时期,“虞初”一词频 频出现并俨然成为小说的代名词。清代方廷瑚为吴炽昌正续客窗闲话所作题词云: “何曾体例仿虞初,耳作闻时手即书,似此心花生笔底,添毫颊上更何如? ”4 康有为 题诗谢林纾日:“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谭正璧编撰并于1 9 3 4 年出版的中 国文学家大辞典说:“书( 按:指虞初周说) 虽不存,但因之被推为古代唯一小说 作家一。5 1 六臣注文选 卷2 ,( 粱) 萧统编,( 唐) 李善、吕延济注,中华书局出版,1 9 8 7 年8 月,第5 5 页 2 后汉书 卷4 9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宋) 范晔著,( 唐) 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第1 版,第1 6 6 0 页 3 逸周书集调校释卷1 1 ,( 清) 朱右曾著,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2 6 年( 1 9 3 7 ) 1 2 月初版,第1 7 8 页 4 正续客窗闲话( 清) 吴炽昌著,石继昌校点时代文艺出舨社,1 9 8 7 年1 2 月第1 版,第1 9 7 页。 5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正璧编,上海书店印行,1 9 8 1 年3 月,第鹋页。 1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令虞初扬名后世的并非那部久已亡佚的虞初周说,而是明清时期十几部广为流 传的以“虞初”命名的小说选集。明代开国至宣德年间,是传奇小说集创作的繁荣时期。 “三话”的出现,使传奇创作风靡一时。正统七年( 1 钼2 年) 二月,朝廷颁布焚毁剪 灯新话等小说的禁令,传奇创作迅速跌入低谷嘉靖年闻,随着社会精神生活氛围的 逐渐宽松,“唐人小说乃复出,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 6 虞初志即诞生于斯时。汤显祖7 在点校( 虞初志) 序中对此书评道:“皆奇 僻荒诞,若灭若没,可喜可愕之事,读之使人心开神释。口张眉舞。虽雄高不如 史、 汉,简澹不如世说,而婉缛流丽,洵小说家之珍珠船也”赞赏之余。他又据此 体例编纂一部四卷本的续虞初志,收录虞初志中没有的其他名作,为研究唐代 文言小说及明中叶社会风尚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之后,西陵邓乔林“为广幅川汤显祖评 点虞初志续裘之作一,辑录汉、唐及明代的志怪传奇编成广虞初志四卷。 康熙年间,张潮有感于虞初志及其续书。尽摭唐人铁事,唐以后无闻焉”,因 而“慨然有虞初后志之辑”虞初新志内容相当丰富,既有易代之际离乱社会的 写照,也有市井人物的描画、文人的抒怀写心。张潮提出以“幽奇”抒“孤愤”的主张, 虞初新志中辑文多表达着易代之际的哀恸和悲凉文体方面,张潮一反明代“虞初” 三志收录前代文章的先例,广泛搜集当代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记,注重作品的记实性。 虞初新志的文体形式多样,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志怪、传奇作品外,尚有游记、随笔、 杂录、奏疏等。虞初新志独特的编纂方式对后世影响极大,整个清朝可谓续书不断, 但基本上因袭张潮创设的模式。而张潮的一些思想对聊斋志异等文言小说都有很大 影响。 嘉庆年问,郑澍若编纂虞初续志,黄承增编纂广虞初新志,二者凡乎同时成 书,因此内容上略有交叉,但基本上都秉承着虞初新志“载道”、“实录”的传统, 反映着明、清易代之际特殊的时代精神以及士人们独特的心灵状况。 清朝末年。“虞初”小说集的辑录再度兴起,从咸丰年问直至民国四年,先后有虞 初续新志、虞初支志甲编、虞初近志、虞初广志问世此时正值内忧外患、战 火纷纷,这些小说选家无一例外地将目光投向了现实社会。姜泣群在虞初广志“凡 例”中更是直接表明心迹:“作醉生梦死之棒喝,可;作亡国灭种之殷鉴,亦无不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 2 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7 虞初志一书中的名家序及汇评虽然历来有学者提出是伪托,但都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确系伪托鉴于所处时代 及观点上的相似性,确为名家作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且评中多有卓见,姑依原署名征引。 2 这种对小说社会功能的强调,与当时“小说界革命”的广泛开展不无关系。而在白话小 说日渐兴起的情况下,这些文言小说集的编纂,展示着古代传统文体最后的魅力。 总之,从明中叶到清末,绵亘四百余年的。虞初”系列选集不啻为文言小说苑囿中 绽放出的一枝奇葩,从小说汇编到史料传记辑录的嬗变,不仅展示了“虞初”这一内涵 模式的演变,而且体现了小说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认。这些选集中荟萃的评点 除了为普通阅读者带来便利外,更展示了独特的时代风尚,促进了小说批评理论的发展。 另外,它们的问世客观上保存了典籍,传播了文化,对明清两代小说的发展和变化起到 了不可小觑的历史功效。 二、研究现状综述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虞初”系列小说选集在历来的文学史、小说史中鲜有提及。 十余本“虞初”书中,只有清初“几于家有其书”8 的 虞初新志偶有学者关注,但 大多只做选家或内容上的简要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研究“虞初”选集的文章 共有四篇,并且多集中于上个世纪的末期。它们分别是:蔡国梁的人物传记之林一 今论和铲虞初”续志四种述略9 ,黄娃 简论 加、陈自 力 考辨三则1 1 “虞初”系列小说选集的研究现状,实际上反映了二十世纪明清小说研究的偏向, 即白话小说热于文言小说,文言小说集中于个人创作,如关乎明代,多言“三话”;如 涉及清代,多提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文言小说选集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这 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新世纪之初,随着文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处于小说时代1 2 边缘地带的文言小说选集 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就“虞初”系列而言,当前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虞初志研究 秦川明清“虞初体”小说总集的历史变迁1 3 一文,探讨了“虞初”之名的由来, 文章的重心放在明代虞初志编选者及版本的考证上,其分析不乏筚路蓝缕之功,但 她主要依据上海图书馆的部分虞初志藏书,搜罗未广陈国军r 虞初”体汇编的 o 虞初续志) 序,郑澍若编,上海书店,1 9 8 6 年6 月 明清小说研究,1 9 8 8 年第2 期和第4 期。 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1 9 8 6 年第1 期 1 1 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8 年第2 期 也较之唐诗、宋词、元曲,明代文学的标志性文体类型是小说。陈国军曾对“小说时代”作如下定义:小说作为一 种文学体裁由文学的边缘地带向中心地带的突破,以及“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已经浸润人心,在人们的阅读习 惯、阅读行为以及社会舆论方面成为一种不可低估的社会力量。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t 第1 页 ”明清小说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 3 四百年演变1 4 对虞初志编选者、版本及其后变迁都进行了介绍,其文精彩之处颇 多,但对所涉及资料仍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此二人之论证,厥功卓伟,不过就“虞初” 系列选集尤其是虞初志而言,尚有不当之处且缺乏一定程度的深入。比如,秦川称 上海图书馆所藏八卷本虞初志为现存最早辑本,陈国军云民国年间扫叶山房排印本 虞初志为八卷本,1 5 恐未必然也坫 第二,虞初新志研究。 中山大学汤卓慧的硕士论文就虞初新志进行了研究,从故事类型、作品旨趣、 文体及叙事特色三方面入手;不仅对其内容有详细类化分析,而且对作品的文化观念、 文体类型及文化意义做了深入探讨。另外,散见于各类期刊中关于“虞初”系列的十余 篇文章有一半是关于虞初新志的其中,黄廷简论( 虞初新志) 一文可谓最早, 是五十年代作者在潮汕某中学教书时接受北京某出版社约稿选注虞初新志所写的“前 言”,当时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原拟发表,出于政治原因,未被采用,直到八 十年代末才得以在汕头大学学报上发表 第三,其他选集研究。 目前,只有三篇文章对虞初志及虞初新志之外的“虞初”选集做了研究, 分别为:r 虞初体”小说集的绝响 1 7 、 所收文言小说提 要埔、 所收文言小说提要1 9 前者就虞初近志的版本、内容进行 了分析,后两篇择取集中若干重要篇目,撰写简明提要,为“虞初”系列的研究提供了 文本基础。另外,王旭川中国小说续书研究中“小说总集续书的编纂”一节,论及 “虞初”系列,但主要叙述不同选本之间的体例差别,未及其余。 以上学者、前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后学继续重视和研究“虞初”选 集提供了线索和指南。但相对于其他文言小说或选集而言,学术界对明清“虞初”系列 的关注不够,研究还较薄弱,分析起来,原因大抵有三: 第一,难以定位 大多数学者并不看重此一小说现象,认为其不符合小说范畴,尤其是清代的“虞初” 见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陈国军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1 月第l 版,第2 6 5 到2 7 1 页 u 陈国军认为民国年问扫叶山房排印本为八卷本,笔者在上海图书馆古籍阅览室所见扫叶山房本则均为七卷本,且 虞初志台集及说海 丛书旨称依据扫叶山房本,为七卷见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 ,第2 6 7 页;虞初志) 合集,第3 页;说海,第2 页。 协陈大康的明代文学史对明代文言小说用力颇深,关于虞初志亦有简单说明,对本文颇有启发 刘湘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年4 月,第2 0 卷第4 期。 环陈文新,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 0 0 6 年9 月,第8 卷第3 期。 憎陈文新,中国文言小说研究。2 0 0 6 年第2 ,3 期。 4 选集,学者们多从传记或散文角度着眼,或只注重其史料价值。究其因,缘于现代学术 史中的小说概念,是建立在西方理论基础之上的。以今日观念绳之古代作品,不可避免 地会产生差异或冲突。 第二,版本难寻。 虞初志刊刻后,反响很大,明代书坊间出于商业目的,大肆翻刻,造成虞初 志自身版本的混乱。而 作者为薛调,题为裴说。作者考证参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周绍良唐 传奇笺证,侯忠义文言小说史稿。 5 初志及虞初新志在这些选集中的代表性,本文将选取它们为主要研究对象。 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虞初志版本研究。目前通行的虞初志主要有 上海书店合集版、中国书店版和说海丛书版。本章从它们所依据的底本入手,尽量 全面地审视可兹查证的明代虞初志刻本,分析它们刊刻时间的先后及各本之问的差 别,为考证编者提供文本上的证据。出于时间和经费关系,或有尚未发现的版本,惟冀 日后将其搜罗完备,再对论文进行补充修改。 第二部分探讨虞初志的编者。 虞初志自刊刻后,编者一直不详,各种书目 或题为陆氏虞初志,或题为汤显祖等人,或根本不见题名。 四库全书推断编者为 陆采之说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总之,目前对于虞初志为何人所编,说法不一。 本章将对所能见到的不同版本虞初志傲一较为详尽的爬梳,重点通过对早期版本的 分析,支持陆采为编者的观点。 第三部分为“虞初”选集的评点研究,主要针对七卷本虞初志及虞初新志 中的评点展开论述。虞初志中的名家评点虽然真伪难辨,但其思想、艺术价值较高, 通过与后续选集尤其是虞初新志中的评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明代中叶及明末清初 两段相隔不太久远的时期中,社会意识及审美情趣的一些变化。 第四部分为“虞初”选集文体特征研究。虞初志中,除了续齐谐记、集异 记为志怪作品外,其余皆是唐人传奇中的名篇佳作。之后的续虞初志及广虞初 志补充了 虞初志未收集的唐人传奇小说,但相对来说,价值稍逊一筹。在广虞 初志中还辑录一篇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开了“虞初”系列收同时期文人作品的先 例。虞初新志编纂时,专辑明末清初的作品,且多“散文”名作,如人物传记、序 文等,其后诸多选集因循此例。本章重点比较明清两代“虞初”选集体例上的差异,并 探询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第一章虞初志版本研究 虞初志不仅是明清时期“虞初”系列的开山之作,而且是明代中期小说汇编之 风的先驱,所收小说除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外,其它均为唐代志怪、传奇作品, 共3 l 篇,唐人小说名篇,于此可览其大略。 虞初志汤显祖序云:“虽雄高不如史汉,简澹不如世说,而婉缛流丽,洵小说家 6 之珍珠船也。”钱塘钟人杰序亦日:“简帙不多,最为绣艳,纸贵长安久矣。”汤、钟二 人之语虽有过誉之嫌,但也可谓接近事实。 虞初志约编印于嘉靖初年,不仅时间上 早于嘉靖四十五年谈恺刻印太平广记,而且选择精当,所收文字较太平广记颇 多优胜之处,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但目前的虞初志刊刻较少,内容上也与早期版 本略有不同。因此搜寻其版本,就成为进入“虞初”绚丽世界的第一步。 第一节 扫叶山房本“ 目前通行的虞初志主要有三种版本,上海书店1 9 8 6 年虞初志合集版,中国 书店1 9 8 6 年版,1 9 9 6 年说海丛书版前两种均依据上海扫叶山房1 9 2 6 年新式标点铅 排本影印,后一种依据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十三年即1 9 2 4 年石印本排印。 上海图书馆另藏有扫叶山房民国六年( 1 9 1 7 ) 、民国十七年( 1 9 2 8 ) 出版的两套虞 初志,均为石印本。扫叶山房所出版的这四种虞初志内容基本一致。书页或题“石 公袁宏道、临川汤若士评”,或题“石公袁宏道参评”,内多有吴兴凌性德、临川汤显祖、 瓯粤欧大任、太原王樨登所作序文( 1 9 2 4 年版无王樨登序) ,顺序则或先或后。其中, 1 9 1 7 年本为精装本,共四册,1 9 2 4 年本也为四册,1 9 2 8 年本两册。2 这四种本子除了分 册不同外,内容上都为七卷,都有署名袁宏道、屠隆、汤显祖、李贽的评点。由此可见, 民国年问上海扫叶书店出版虞初志应该主要依据一个版本或几个基本一致的版本, 其最大的特点是前有序,内有评,是名家汇评本。 就虞初志而言,清代及民国年间除了扫叶山房外,不见其它刊本。因此,上述 扫叶山房所出本就显得弥足珍贵,成为如今研究虞初志不可或缺的依据。 然而,明清时期的藏书家多记虞初志为八卷,如明万历年问祁承 嚷澹生堂藏 书约卷七“小说家说汇”著录“四册八卷,新板旧板”。裙翱 徐氏家藏书目小说 类亦著录:“八卷,梁吴均。”显然,徐氏将卷首 续齐谐记的作者误认为整本书的编 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亦云“虞初志八卷,汤显祖续虞初志八卷”。 四库 全书总目题“陆氏虞初志八卷”。武进涉园陶氏鉴藏明板书目为:“虞初志三十 二种八卷,袁襞刻。”那么,虞初志究竟为八卷还是七卷? 上述几种书目书所提及的 瓠扫叶山房最初创于明朝万历年问的苏州,所刻书籍的板心均有。扫叶山房”字样。1 8 6 2 - - 1 8 7 4 年,扫叶山房在上 海彩农街设分店( 南号) ,1 8 8 0 年在上海棋盘街设分店( 北号) ,发展为当时上海最大的书店。民国初年,扫叶山房 出书很多,成为沪上一家很有影响的以出版古籍为主的出版机构。其所出经史子集、字典、尺牍,字帖、医书、旧 小说等均为石印线装,并采用连史纸和有光纸,较一般坊本精善。 2 2 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均不存1 9 2 6 年本,本文所言1 9 2 6 年本主要依据上海书店及中国书店1 9 8 6 年影印本。 7 八卷和扫叶山房所依据的七卷有何差别? 八卷本和七卷本中哪一种为最早的版本? 四 库全书总目所言“陆氏”是虞初志的编纂者9 7 诸多问题,学界虽略有研究,但 尚无定论。 第二节八卷本 根据笔者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现将虞初志版本分为两大类:八卷本和七卷本。 史料所载及现存的八卷本有以下六种:国家图书馆( 原北京图书馆) 藏明弦歌精舍如隐 草堂刻本( 以下简称如隐本) 、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正续虞初志全集( 以下简称正续 本)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 以下简称清华本) 8 、四库全书所收天阁藏 本( 以下简称四库本) 、袁襞所刻八卷本、上海图书馆藏明刻八卷本( 以下简称上图本) 。 一、如隐草堂本 国家图书馆现存如隐本三种,“一种为全本3 2 篇,两种为残本,分别为2 0 篇和1 3 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续修四库全书时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如隐本全本影印虞初 志,在集部小说类齐鲁书社1 9 9 5 年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小说家类影印清 华本。四库本见四库全书总目记载,题为“陆氏虞初志”,但仅存书目,未录全本。 袁襞所刻虞初志在陶兰泉的武进涉园陶氏鉴藏明板书目中有明确记载,而上图 本实际上就是袁裘刻本或其翻刻本,对此下文将详细论述。 如隐本虞初志现存全本的书首题“虞初志八集凡三十二卷明如隐堂刊”, 右侧题“乙丑八月扬进居士揭橥”在“虞初志八集”的右侧亦有两枚图章,其一为“百 宋书藏”书的二、三、四页为总目,总目上有“寒云”图章。总目结束有一小序,日: 是书原阙总目,右目乃估人以意补写,故与原书舛异也,初欲删去之,嗣以便 于检读,遂故存之按集异记一书,清四库书目及各家藏目成止一卷,惟铁琴 铜剑楼藏有明钞本二卷,适此舍记小说梁唐世一篇虞初志罕与流传,伽蓝记外今 逢此如隐堂存两钞镌。 序末题:“乙丑八月洹上袁克文题于天津旅舍乙按:袁克文,字豹岑,一字抱存, 因经费和时间问题,本文在论述此版虞初志 时主要依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影印的明刻本。 甜厥书并非都题为如隐草堂刻,3 2 篇本明确题“明如隐堂刊”,2 0 篇本题有。弦歌精舍一、“如隐草堂一字眼,1 3 篇 本题有“风桥别墅”字眼,而上图本则分别题有。如隐草堂”、。弦歌精舍”、。风桥别墅且四种虞初志的篇目 安排、编者评语比较接近( 见第三章) ,所以本文推断国图所藏这三种皆为如隐草堂本 8 号寒云,袁世凯次子,1 8 9 0 年7 月生于汉城,1 9 3 1 年卒于天津。袁克文自幼聪慧异常, 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金石书画、诗文戏艺,无所不通,是袁氏诸子中不同凡响的一 位。先是,袁克文收藏有宋舨古书百种,乃名其藏书楼日“百宋书藏”。后来,袁克文 收藏的宋版书增至二百部,于是又改其楼名为“酶宋楼藏”。“醑宋”之名,源于清末四 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的“萌宋楼”。 在第一卷第一篇续齐谐记下,有七枚图章,多模糊不可辨认,估计为收藏者之 印鉴。在集异记终了,左下角题“弦歌精舍”四字,莺莺传篇末题“如隐草堂”, 最后一页仍钤有袁克文印章一枚。 如隐草堂二十篇本共八册,有总目但无分卷,其中集异记分为两部分,少全本 的红线传、长恨传、崔少玄记、南岳魏夫人传及第五卷( 无双传、谢小 娥传、杨娼传、李娃传) 、第六卷( 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氏传、非烟传) , 又枕中记题为吕翁传。二十篇本中 宁王篇末署“弦歌精舍”,高力士外传、 白猿传篇末署“凤桥别墅” 如隐草堂十三篇本共四册,无书目。十三篇为:虬髯客传、柳氏传、白猿传、 红线传、 冥音录、莺莺传、古镜记、 李娃传、杨娟传、 无双传、周秦 行记、嵩岳嫁女记、任氏传。其中 白猿传、李娃传篇末署“凤桥别墅”。国 家图书馆馆藏书目全本题为“明弦歌精舍如隐草堂”,二十篇本题“明弦歌精舍风桥别 墅”,究竟何义未见标示。 二、上图本 明清“虞初体”小说总集的历史变迁一文曾谈及上海图书馆所藏八卷本虞初 志,文中提到总目后的“附叙”,现录于下: 虞初一书虽出自稗官野史,然其文词皆唐人中之铮铮者也故白荐绅大夫骚人 墨士成乐观之,其版元( 原) 为陆氏家藏,迄今数载则残缺者几半矣余不忍其散 逸,更加补辑仍为原书,以公之同志云 叙后有图章,上书“后云”二字,后云不知为何方人氏。秦川将此本称为“后 云氏补辑本”,并根据附叙之“迄今数载”得出结论:“现存最早的虞初志当为上海 图书馆藏明刻本虞初志补辑本( 即由后云氏补陆氏之作) ,后来凌性德据所谓吴 仲虚刻本,其底本实际为上海图书馆藏后云氏补辑陆氏本。今所见通行本均为明刻陆 9 氏虞初志补辑本的传本;八卷、七卷并非删节,只是分卷的不同而已”5 此结论有一 定道理,但秦川在未见其它八卷本的情况下,径加推断上图八卷本为最早略显不妥。 上图本第一卷“宁王”篇终了题“弦歌精舍”四字,第六卷“莺莺传”、“霍小玉传一 下题“如隐草堂”,第七卷“东城老父传”、第八卷“白猿传”下题“风桥别墅”。这点 与国图所藏虞初志一致,如是,则意味着上图本也为如隐草堂所刻或为如隐本虞 初志的翻刻本 上图八卷本总目下钤有“阳湖陶氏涉园所有书藉之记”,按;陶湘( 1 8 7 l 1 9 3 9 ) , 字兰泉,号涉园,江苏武进阳湖人,晚清民国著名学者,藏( 刻) 书家他藏书不专重宋 元古本,而是以明本及清代精刻本为搜求的目标,尤其以明本为大宗早年他与傅增湘 有约,如果收得明嘉靖善本一百部,傅增湘甘愿为之题“百嘉斋”匾额相赠。结果经过 多年的不懈努力,陶氏所收明嘉靖善本竟超过了二百部。武进涉园陶氏鉴藏明板书目 “虞初志”条下云;虞初志三十二种八卷,袁襞刻。 袁襞,明刻书家、藏书家,字尚之,晚号谢湖。吴郡( 今江苏苏州) 人。博学工诗 文,家以刻书知名,其嘉趣堂刻书多而精善。仿宋代张之纲本文选注6 0 卷刻印,计 1 6 年方成,世称精善版本。又刻有( 1 i t 说新语、 四十家小说、后四十家小说、广 四十家小说等。 查吴门袁氏家谱,不题袁襞有。后云”之称。但陶氏书目为近代史乘,可信度 较高,因此上图本应当为袁襞所刻,至于袁氏与如隐草堂、弦歌精舍或风桥别墅有何关 系,尚需相关史料的进一步发现。不过,既然袁襞刻本上有“如隐草堂”等字号,那么 说明这个神秘的“如隐草堂”所刊虞初志应该是早于袁裘刻本的。 三、正续本和清华本 在上述八卷本中,对比正续本和清华本,可以发现二者字体、卷帙基本一致,只在 细微之处稍有不同。卷一目录下,清华本题:。临川汤显祖若士评点钱塘钟人杰瑞先校 阅”,正续本无。卷五 杨娼传后,清华本题:。钟人杰日读之有余韵”,正续本为“读 之有余韵”。据此可以推断,二者应该是同出一源,并且清华本增补痕迹明显,大概在 正续本之后。 另外,据汤显祖年谱所载,汤氏生于嘉靖二十九年( 1 5 5 0 ) ,卒于万历四十四年 ( 1 6 1 6 ) 。1 4 岁进学,2 l 岁中举人,3 4 岁中进士,次年授南京太常寺博士,4 2 岁时因上书 直谏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半年后调任浙江遂昌县令,在任五年,万历二十六年( 1 5 9 8 ) 巧明清。虞初体”小说总集的历史变迁 ,明清小说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 1 0 4 9 岁时向吏部辞官回乡,专心于著述和戏剧创作演出等活动,临川四梦除了 紫钗 记外,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都是在归乡后创作的。因此,即使汤氏之点评 为假托,也应该在其名声显赫时,所以这两套八卷本最早也只能刊于隆庆年间,而基本 上没有刊于嘉靖年的可能。而袁襞为弘治、嘉靖间人,所以正续本、清华本当晚于上图 本及如隐本。八卷本卷首无名家汇评本中的王樨登序、欧大任序及凌性德序,正续本及 清华本书中虽有评点,但未一一标明姓氏。 第三节七卷本 关于 虞初志七卷本,目前学界多采取贬斥态度,如侯忠义文言小说史稿称 其题名错误百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虞初志的两类刻本所收小说作品数量不同, 各种版本收文情况如下表所示: 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 第八卷合计 七卷本4 篇4 篇5 篇6 篇4 篇 4 篇4 篇3 1 篇 正续本3 篇4 篇4 篇4 篇4 篇 4 篇4 篇4 篇3 l 篇 清华本3 篇4 篇4 篇4 篇4 篇4 篇4 篇4 篇 3 1 篇 如隐本4 篇4 i4 篇4 篇4 篇 4 篇4 篇4 篇3 2 篇 上图本4 篇4 篇4 篇4 篇4 篇4 篇 4 篇 4 篇3 2 篇 如隐本和上图本虽然是3 2 篇,但第一卷中集异记1 6 n 分为了2 篇。因此,上述 几种虞初志版本的实际篇日一致,即秦川所言“八卷、七卷并非删节,只是分卷的 不同而已。”而且在具体文本上,七卷本和八卷本并无太大差别,没有严重窜改的痕迹, 这在明代晚期还是难能可贵的。 虞初志之七卷本,有国家图书馆藏两套明代朱墨套印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明代朱 墨套印本。据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可知,美国国会图书馆、北京大学所藏虞初 志亦为七卷朱墨套印本。 综观这五种七卷本,书首皆有汤显祖、欧大任、王樨登、凌性德序,卷中皆有汤显 祖、袁宏道、屠隆、李贽之评,且皆为朱墨套印本,都有凌性德的序文。 筠明清。虞初体”小说总集的历史变迁 ,秦川,明清小说研究 ,2 0 0 2 年第2 期 1 1 凌性德,字成之,天启、崇祯间人,凌氏宗谱( 嘉庆十年乙卯刊) 卷之二录成之公 名下的著述有:虞初志、磔批红梨二种。虞初志凌序言: 余性耽外史,才一寓目,辄不能去手,而虞初为甚今春成有虞初之梓, 客有过予者日:“虞初之成旧矣,梓虞初之家亦多矣,是刻也无乃赘乎? 一 去年游昊门,过废人朱白民斋头,其案上所读,则虞初标目鉴赏,如嗜古家评骘 骨董,凿凿不爽毛发予瞠目相谓日:“何以致此? ”友人日:。是予令昊石公所手 识也公退食之暇,辄游目是书,日:恃以涤秽耳故不靳目精,一一为之标揭, 珍之为枕中藏,而虞初之精神面目益显”予遂请e l :“石公往矣! 无殁其所嗜, 愿梓之以公同好”是刊也,非刊虞初也,刊其所以鉴识鬈虞初者耳 唐代初叶,雕板印刷术出现并应用于书籍的镂版施印,其后经五代、宋、元的发展 和完善,至明而达于极盛。有明一代所刻书籍,规模之巨、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皆 远逾前代不知凡几清代袁栋书隐丛说曾云:“官刻之书,至明极盛,内而南北两 京,外而道学两署,无不盛行雕造”。又“官司至任,数卷新书与土仪并充馈品”。这说 明明代官府刻书的兴盛和普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明中叶之后,私家刻书之风大炽, 尤以嘉靖、正德、万历间为盛随着刻书事业的1 5 1 益繁盛,刻书技术也逐渐改善元代 已经发明的朱、墨两色套印技术,到了明末,湖州( 治所在吴兴) 闵、凌两家将其发扬 光大,并且由两色发展为三色、四色,甚至五色。 凌氏一家有凌瀛初、凌漾初以及虞初志序中的凌性德。由此可见,凌性德或许 就是七卷朱墨套印本虞初志的最初刊刻者,而凌氏宗谱显然将其伪托为著者。凌序 说“石公往矣! 无殁其所嗜,愿梓之以公同好。”袁宏道于明万历三十八年( 1 6 1 0 ) 去 世,那么七卷本应该是刻于此时间以后。 另外,文献杂志1 9 9 5 年第3 期载美国汉学家白亚仁甜肇i ;5 i 虞初志序) 及其 小说集( 麈馀) 一文,此文抄录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 虞初志明刻本上的谢序。谢 肇i ;5 j ,字在杭,号武林、小苹斋主人,长乐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此序是万历丙午年( 1 6 0 6 ) 巍肇洞在南京刑部任职期间为黄正位所刻虞初志撰写的。黄正位,字黄叔,安徽歙 县人,于明万历年间颇以刻书名世,现存刻本有剪灯新话、剪灯馀话、 庄子南华 真经、阳春奏、云仙杂记等书。黄刻虞初志共有序文三篇:王樨登序、欧大 任序、谢肇i ;6 j 序。谢序见于黄刻虞初志与谢氏小草斋文集卷六。 综上所述,虞初志版本共分七卷、八卷两大类,其中八卷本系统早出,目前所 见七卷多刊刻于明末。八卷本中,袁襞嘉趣堂本应为嘉靖年间所刻,正续本、清华本应 为隆庆或万历刻本,如隐本虽无法判定时间早晚,但很可能是最早的刻本,这点下文将 有专门论述,此处不作赘语。另有万历黄正位刻本、吴仲虚刻本( 见凌氏刻本“凡例”) 不能判定卷次。七卷本具体篇目与八卷本相同,文字也基本一致,不同之处是书前有汤 显祖、袁宏道、王樨登等众多名家序,书中有名家评点,且多为朱墨套印本。 第二章虞初志编者研究 不管七卷还是八卷,各种版本的虞初志均未署虞初志编者姓名,而且明清 时期藏书家书目上亦不注辑者何人,明澹生堂书目、徐氏家藏书目、近古堂书目、 脉望馆书目、玄赏斋书目等皆是。历来的研究者对 虞初志之编者众说纷纭, 却难有定论。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题名为“汤显祖辑”,这是明显的错误。汤显祖序日: 氍虞初志一书,罗唐人传记百十家,中略引梁沈约十数则,皆奇僻荒诞,若 灭若没,可喜可愕之事,读之使人心开神释,口张眉舞余暇日续为十二卷,点 校之,以供世它奇隽沈丽者 虞初志各版本中,汤序多题为“点校虞初志序”,可以推断汤显祖是虞 初志的点校者或被后世假托为点校者,而非虞初志的辑录者。汤氏所“续为十二 卷”是加上续虞初志共十二卷,即虞初志八卷,续虞初志四卷,这点有正 续本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万历问刻本续虞初志为证。 汤显祖点校的虞初志有可能不同于今日所存世的任何一本虞初志,因为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