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中国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协定已经签订,贸易自由化进程也已开始着手规 划。在直接投资方面,两国已于2006年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但作为两个最 具活力与潜力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的双边投资,特别是中国对印度的直接 投资,却由于种种原因受阻而难以快速发展,这对两国的经贸合作及本国经济和 产业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大的损失。 本论文的研究通过对中印两国企业相互投资的现状和两国经济、社会、产业 和贸易的发展情况,以及两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动机与条件、投资环境与相关政策 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中印进行投资合作的基础条件及预期效应,并进一步对现 有中印区域投资合作框架的优化,特别是我国在投资合作中的战略选择和制定提 出可行的政策建议。论文对解决中印两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条件下加强投资合作的 可行性,进一步科学地寻找投资合作的发展空间、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目标,以及 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投资战略的优化,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国与印度,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合作 ii abstract the chinese and india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has already been signed, and the plan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advance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also begun. in the aspect of direct investment, china and india also signed the bilateral investment-protection agreement in 2006. but as two great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most potential in the world, china and india have been stagnated in bilateral investment, especially china to indias investment, due to sorts of reasons. it means extremely great loss to both countries economy, industry and their cooperation in economy and trade. this paper aims to prove the there are strong foundation and premise, as well as favorable expected domino effects in the china-india investment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bilateral investment, and economy, industry and trade situ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paper also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framework, especially the reasonable choice of investment strategy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our governments. the entire article is of great meaning in solving the problem that whether there is feasibility for china and india to strengthen the investment coope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condition, and it can also been regard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two countries to exploit the potential space in bilateral investment cooperation to realize the target of common development of both, and also for the upgrade of chinas industry and improvement of foreign investment strategy currently. key words:china and india,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cooperation 3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特此声明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邓宇思邓宇思 2008 年年 4 月月 29 日日 4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邓宇思邓宇思 2008 年年 4 月月 29 日日 导师签名:导师签名: 冯彬冯彬 2008 年年 4 月月 29 日日 1 第 1 章 引言 第 1 章 引言 1. 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因经济的迅猛发展而被视为 当今世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体。在2006年世界贸发会议进行的全球最具吸引 力的投资区位调查中,中国和印度分列第一和第三位;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也显 示,中国和印度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到695亿美元和170亿美元,是吸收fdi 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1 同时,由于中印两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而产业和贸易结构又有比 较强的互补性,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浪潮迅猛发展的今天,出于应对国际贸易和 经济竞争以及整合优势资源、扩大共同市场的考虑,已于2005年决定通过协商签 订区域经济合作协定。2007年10月,中国印度区域贸易安排(rta)联合可行 性研究结束,报告结论认为中印rta将促进两国经济结构调整并带来宏观经济效 益。虽然区域经济合作安排是以贸易为主为先导的,但贸易与投资相互联系和促 进的关系说明,在中印贸易乐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下,以优化共同的投资环境和 增加双向直接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投资合作必定会随之茁壮成长,并反过来促进两 国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并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在2006年11月, 中印两国政府就已签署了中印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 ,更说明投资合作是 中印两国在以追求全面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rta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两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加强在投资领域的合作,是否具备现 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两国投资合作的预期效应怎样,如何发掘投资合作的空间 和优化各自以及共同的投资环境、改进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等,必然成为两国 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中国而言,在中印投资合作中要确 立重点、改进投资方式,以便在对印度投资以及引进印度投资中获得最大收益, 更是我们制定中印投资合作战略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1.2 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国际直接投资及投资合作理论的新发展 现有的对国际投资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一般是把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 1 引自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增长-解读 2007 年世界投资报告 , 国际经济合作 ,2007 年第 11 期 2 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及折衷理论等经典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运用于对区域经济和 投资合作的新解释中。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学者海默与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一起创立了对外 直接投资的垄断优势理论。他们从不完全竞争的条件出发,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 决定性因素是企业拥有垄断优势,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 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和规模经济的优势等。 内部化理论是英国里丁大学巴克莱和卡森共同提出的。主要内容是公司为了 保护自身利益,以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由于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 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 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 1966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提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以产品 生命周期作为横坐标, 将垄断优势(主要指技术优势) 与区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动 态分析。认为从投资国角度看,垄断优势是领先的技术,这些领先的技术首先被 最发达的国家所掌握,而后被其他发达国家所掌握,最后当它们不再“领先”时, 被发展中国家所掌握。从接受国角度看,区位优势是劳动力成本,当然市场也是 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国内研究已有把这些理论运用于特定区域投资合作的相关分析(崔健, 2002) ,另外也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得出在跨国企业微观层面上的国际投 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等对国际 fdi 动因分析更为具体的理论研究成果。 同时,针对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出现的贸易、产业与投资 高度联系相关的经济现象,进一步促进贸易与投资理论的融合,出现了以产业间 和产业内贸易为基础的纵向投资理论及横向一体化投资理论,如wto 体制下 贸易与投资关系的新探讨 (刘继勇,2006) 、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 融合轨迹 (朱廷珺,2003)等。 1.2.2 区域经济合作和投资合作的相关研究 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基本是关于东盟、中国-东盟、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区域经 济合作及投资合作的研究,以及部分东南亚和南亚的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 究,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区域贸易自由化,而对各国投资合作的可行性及绩 效等相关研究基本仅限于在经济和政策环境等问题的定性分析上,且研究数量相 当少。研究中也有一些中国同其它发展中国家开展投资合作的定性研究成果,如 中国与巴西投资合作及其前景分析 (黄梅波,2006) 、 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 3 现状与前景 (邢广程,2005) 。但对中国同印度的区域经济合作,也还主要局限 于对中国和印度形成自由贸易区或区域贸易合作安排的研究,现有研究的主要内 容基本都是对两国贸易和产业互补性及贸易合作可行性的研究,且主要是通过历 史、经济现状和产业、贸易发展水平来做的定性研究,具体数据指标的运用比较 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副教授斯瓦兰.辛格 (2006)分析了中印双边贸易的坚实基础(包括双方政府高层积极互动,双方积 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优势等)和双边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得出中印双边贸易是 不断向前发展的,但也存在多方面的挑战,双边需要不断探讨创新方法,不断构 筑互信和理解; 印度印中贸易中心秘书长 mohammed saqib 在其著作 wto 框架 下:中国和印度 (2003)中指出: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虽然存在竞争性,但双 方的经济互补性也是很大的,并举例进行了论证。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中国印度区域贸易安排(rta)联合可行性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与印度商业产业部联合研究报告,2007 年 10 月) 、中印 贸易互补性研究(何芸,2007)以及经济合作存在障碍的相关分析和政策建议 (罗文宝,2007)等。 1.2.3 中印国际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 主要包括对中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和中印吸引 fdi 的研究。 在中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中, 有对区位选择比较 (赵淑苹, 2006) 、 投资主体和方式比较(郭茅,2004) 、投资绩效比较以及对具体行业 fdi 的比较 (白远、刘雯,2006)等。 对中印吸引 fdi 比较研究的内容也基本相似,国外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包括 ( pyoosh kusumwal,1993),(eric d ranstetter,1991)等,主要对印度及亚洲主要经济体吸收和利用 fdi 的基本情况 及绩效进行了研究;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对两国投资环境、经济产业结构 等为主体的竞争力研究(韩琪等,2006) ,以及对吸收外资的经济效应的研究(李 文华,2007) 。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中国在引资规模上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引资 的产业结构层次的发展潜力较印度更弱。 目前对中印加强投资合作的可行性及其发展前景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尚没 2 资料参考:袁涛, 中印产业内贸易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4 有系统的就中印两国相互投资及加强合作的经济、社会基础及企业动机等分析其 可行性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成果,而这正是本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目的。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1.3.1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数据、指标分析: 主要是在本文第 2 章对中印对外投资、吸引外资及相互投资现状的分析中, 通过广泛的相关数据收集及 fdi 集中度指标的运用,客观具体地对中印投资及相 互投资现状及相互投资的主要特点等进行把握。 2经济理论和具体经济现状相结合 在第 3 章对中印加强投资合作的基础与条件的分析中,在垄断优势理论、跨 国企业内部化理论、 国际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区位优势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两国国内资源、市场、产业和企业国际化发展及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两国 国内以投资政策为主的投资软环境等现实情况,论证两国加强投资合作的可行 性。 在第 4 章对中印开展区域投资合作的预期效应评价中,以区域直接投资合作 的投资创造效应和投资转移效应理论为基础,结合两国直接投资、贸易及产业和 社会发展的现状,分别对两国投资合作的创造和转移效应,以及其它一些经济效 应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论文的主体部分结构安排大体如下: 首先利用中印吸收 fdi 的规模、来源及产业分布数据和 fdi 集中度指标,说 明中印目前对外投资、吸引外资,特别是相互投资的现状及主要特点,明确论文 下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论文第二部分以垄断优势理论、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等典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 论为基础,从中印两国的资源及市场特点、企业特点及相互投资现状和加强投资 合作的条件、政府鼓励投资的政策和投资软环境几个方面分析两国进行和加强投 资合作的经济基础,说明两国具备进一步改善区内投资环境、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的基本条件。 在第三部分,以区域投资合作的投资创造和转移效应理论3为基础,以前面章 节的材料和研究结论为主要依据,分析中印加强投资合作可能产生的投资创造、 投资转移及其它的一些经济效应,并对两国在加强投资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 碍及有利条件等加以分析。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中国政府及企业的角度 出发,基于两国的经济和产业、投资等发展现状,针对目前中国企业对印度投资 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障碍,在宏观层面提出对投资合作体制优化与政策改进的建 3 区域投资合作效应理论,参考陶季侃、姜春明, 世界经济概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 5 议,在中观层面提出中印两国加强投资合作可以重点选择的行业,在微观层面对 中国企业对印度投资所采取的投资方式的优化及减少投资障碍需要注意的一些 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 2 章 中国和印度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的现状 第 2 章 中国和印度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的现状 2.1 中国吸收和利用 fdi 与对外投资的主要来源及产业分布 2.1.1 中国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 商务部外资司的数据显示,2007 年 1-11 月中国利用外资的前十位来源地包 括:香港(224.32 亿美元) 、英属维尔京群岛(141.66 亿美元) 、韩国(32.29 亿 美元) 、日本(29.9 亿美元) 、新加坡(24.64 亿美元) 、美国(22.21 亿美元) 、开 曼群岛(21.54 亿美元) 、萨摩亚(15.99 亿美元) 、台湾(14.34 亿美元) 、毛里求 斯(10.46 亿美元) ,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的 87.13%。4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地,则主要包括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主要流向开 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 ,亚洲(主要流向中国香港、新加坡、沙特阿位伯、 蒙古、伊朗、印度尼西亚、老挝、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家(地区) )以及部分 欧洲国家和地区,在非洲、大洋洲等地的直接投资数量很少。 2.1.2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结构不均衡。就 2005 年 fdi 产业分 布情况 (按一、 二、 三产业划分) 来看, 外商投资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 达到 74.09%; 第三产业次之,为 24.72%;而第一产业最少,仅占 1.19%。5 从表 2.1 中国 2006 年细分行业的引资规模来看, 中国的大类制造业在利用外 资总额中占据了绝对的主要地位,比重达到利用 fdi 总量的 61.7%,除此之外, 房地产业、 服务业、 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等行业的 fdi 绝对数量虽然也比较大, 都在 15 亿美元以上,但相对于制造业来说,其所占比例却是相当小的。 4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资司数据统计数据 5 中印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比较研究 ,戢梦雪,2006 年四川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6 表 2.1 2006 年中国各行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百分比(%) 序号 行业 fdi 流入量(亿美元) 占 fdi 总流入量 比重(%) 1 制造业 400.77 61.7 2 房地产业 82.30 12.7 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2.23 6.5 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9.85 3.1 5 批发和零售业 17.89 2.8 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2.81 2.0 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0.70 1.6 8 住宿和餐饮业 8.28 1.3 9 建筑业 6.88 1.1 10 农、林、牧、渔业 5.99 0.9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 年国家统计年鉴 2.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2006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采矿业 85.4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 投资总额的 40.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商 务服务业 45.2 亿美元,占 21.4%。金融业 35.3 亿美元,占 16.7%。 交通运输仓储业及批发和零售业等其它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则较少,占比均 不到 10%。在中国吸引外资较多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 9.1 亿美元,占 总量的 4.3%,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 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 炼及压延业等的投资。6 62006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第 13 页 7 图 2.1 2006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行业情况(单位:亿美元) 来源: 2006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第 13 页 2.2 印度吸收和利用 fdi 与对外投资的主要来源及产业分布 2.2.1 印度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 据印度商业与产业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 年 8 月至 2007 年 8 月,印度利 用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前十大来源地包括:毛里求斯(55.6 亿美元) 、新加坡(14.1 亿美元) 、日本(6.4 亿美元) 、美国(6.3 亿美元) 、塞浦路斯(5.3 亿美元) 、荷 兰(5.25 亿美元) 、德国(2.9 亿美元) 、英国(2.7 亿美元) 、瑞士(2.1 亿美元) 、 法国(0.9 亿美元) 。 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南亚(如毛里求斯、孟加拉、马尔代夫等) 国家和美国、英国、比利时等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是印度最重要的对 外直接投资目的地。除此之外,印度通过审批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主要国家和 地区还有俄罗斯、苏丹等,而对香港、越南、新加坡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印度 虽然也有投资,但比例极低,都在 2%左右。 2.2.2 印度引进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从表 2.2 中可以看到,印度吸引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服务业、计 算机及电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冶金等行业,且与中国制造业占利用外资总额 的绝大部分的情况不同,其各行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相对均衡。 8 表 2.2 印度各行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百分比(%) (2006.8-2007.8) 序号 行业 fdi 流入量(百万美元) 占 fdi 总流入量 比重(%) 1 服务(金融及非金融行业) 2532 34.44 2 电脑软件及硬件 1136 15.44 3 基础设施建设 1045 14.21 4 电信 1043 14.18 5 冶金 481 6.54 6 手机 330 4.49 7 电力 228 3.10 8 医药 223 3.03 9 化工 189 2.57 10 房地产 149 2.03 来源:fdi fact sheet,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policy & promotion,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india 2.2.3 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7,2002 年至 2006 年总体来说,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主 要集中于制造业(53.4%)和非金融服务业(34.6%),金融服务业和贸易行业所占比 重很小。 并且, 2006年印度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部门仍为制造业, 占比约为54.7%。 制造业在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非金融服务业的地位近 几年来有所下降,金融服务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外商投资主要来源地还是集中在亚洲,尤 其是东南亚地区。而印度的外商投资主要来源于欧美及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 和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除大部分流向拉丁美洲外,在流出较多的亚洲,也主 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对印度的直接投资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 整体来看,印度的引资规模明显小于中国,且来源地除亚洲部分地区外,主 要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从 2000 年 4 月至 2007 年 12 月,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 资流量只有 3300 万美元,还不到印度在此期间吸收外资总量的 1%,在对印度的 主要投资国排名中只排在第 61 位。8而印度对外投资去向也主要是南亚和东南亚 7 据联合国贸促会2007 世界投资报告发展中国家统计数据部分整理得出。 8 据联合国贸促会2007 世界投资报告country fact sheet-india 部分数据整理得出。 9 及拉美部分地区,对中国的投资占其 fdi 总输出的比例也相当小。2006 年,印度 对中国直接投资流量为 5240 万美元,2005 年只有 2140 万美元9,远远低于亚洲 其它主要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水平。 从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来看,中印两国有很大的差异,但同时互 补性也相当强。中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最多的制造业部门,也是印度对外投资最为 活跃的部门;而在中国对外投资总量中占重要地位的商业服务业及金融行业,都 是印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 虽然印度在电脑软硬件、冶矿等制造业上与中国存在一定的引资冲突,但由 于从总体比例来看这些部门并不占主要地位,且两国在这些行业上的优势不尽相 同,所以并不存在太大的竞争。而从印度与中国矿产资源的差异性等特点来看, 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较大比重的采矿业在印度投资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可以说中印两国在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主要产业的分布上互补性较强,在 投资合作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两国都还不是对方的主要投资对象国,相互 之间的投资增长空间应该会比较大。 2.3 中印相互投资的联系程度 从 fdi 指标上来看,中印两国在投资领域相互的关联性如何,双方投资和引 资关系是否正常,投资合作的发展起点如何,等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2.3.1 fdi 集中度指标的引入 集中度指数(intensity index)可以用于表示双边 fdi 输出(入)的联系程度。 a、b 两国的 fdi 集中度指数,也叫做两国 fdi 输出(输入)集中度指数,其可以 理解为 i 国对 j 国的直接投资 (或 j 国引进的来自 i 国的直接投资) , 与 i 国对外投 资总量及 j 国吸引外资总量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前者对后两者的影响程度。 以 i 国对 j 国的输出集中度指数 fdiij为例,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diij = (fdioij / fdioi) / fdiij /(fdiiw- fdiii) (o=outflow, i=inflow) fdiij是 fdi 输出集中度指数,(fdioij / fdioi)是指 i 国总 fdi 输出里向 j 国 的投资所占比重,fdiij /(fdiiw- fdiii)是指除了 i 国的 fdi 输入额以外全世界 fdi 总输入中 j 国的输入所占的比重。 该指数大于 1 时表示两国间的联系强度较高,相反,小于 1 时联系程度相对 较弱。由于 a 国相对 b 国的 fdi 输出集中度指数也可以理解为 b 国相对 a 国的 9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 年统计年鉴 10 fdi 输入集中度指数,所以我们在考察中印两国的 fdi 集中度指数时只进行对输 出指数的考察即可。 2.3.2 中印 fdi 输出集中度指标分析 中印引进外资及对外投资概况 表 2.3 2002 年-2006 年中印两国 fdi 输入与输出量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中国 fdi 输入量 印度 fdi 输入量 中国 fdi 输出量 印度 fdi 输出量 2002 年 527.4 34.5 19.6 15.9 2003 年 535.1 43.2 28.5 18.8 2004 年 606.3 57.1 55.0 21.8 2005 年 603.3 66.8 122.6 25.0 2006 年 694.7 168.8 176.3 96.8 表 2.4 2002 年至 2006 年中国对印度 fdi 输出集中度指标(单位:亿美元) 中国对印度 fdi 输出量 中国 fdi 总 输出量 印度 fdi 输 入量 中国 fdi 输 入量 世界 fdi 输 入总量 中国对印度 fdi 输出集中度指标 2002 年 0.0008 19.6 34.5 527.4 7161 0.007848 2003 年 0.0015 28.5 43.2 535.1 6326 0.007055 2004 年 0.0035 55.0 57.1 606.3 6481 0.006547 2005 年 0.1116 122.6 66.8 603.3 9160 0.116601 2006 年 0.0561 176.3 168.8 694.7 11329 0.02004689 表 2.5 2002 年至 2006 年印度对中国 fdi 输出集中度指标(单位:亿美元) 印度对中国 fdi 输出量 印度 fdi 总 输出量 中国 fdi 输 入量 印度 fdi 输 入量 世界 fdi 输 入总量 印度对中国 fdi 输出集中度指标 2002 年 0.306 15.9 527.4 34.5 7161 0.26005216 2003 年 0.159 18.8 535.1 43.2 6326 0.09930190 2004 年 0.195 21.8 606.3 57.1 6481 0.09477402 2005 年 0.214 25.0 603.3 66.8 9160 0.12902004 2006 年 0.524 96.8 694.7 168.8 11329 0.086962218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年鉴 、商务部外资司对外投资指南网站数据、联合 国贸发会 fdi 数据库历年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 2.3 数据可以看出,中印两国 fdi 输入量与输出量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 势。而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数量又明显高于印度,但同时两 11 项指标的增长幅度却明显落后于印度, 特别是从 2005 至 2006 年, 印度吸引的 fdi 增长了 1.5 倍,而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近 2.9 倍,但中国吸引 fdi 增长幅度仅为 15.2%,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约 43.8%,都远远低于印度的增长幅度。说明印度在吸 引外资和鼓励对外投资方面,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中 国的 fdi 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差距较印度也更大(就 2006 年数据来说,中国吸引 对外投资总额比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多出近 3 倍,而印度的此两项数据相差不到 1 倍),说明中国的外资政策与投资引资实践,都过度偏向对外商投资流入的鼓励, 而对外投资发展则相对缓慢。 表 2.4 和 2.5 的数据显示,中国与印度的相互直接投资还处于较低水平,虽 然从总体趋势来讲,两国双边投资额逐年递增,但增幅仍然较小,特别是中国在 2006 年对印度投资还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 且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总量远远 低于印度对中国的投资总量。 同时,从中印两国 fdi 输出集中度指标的数据显示可以看出,中印两国 fdi 输出集中度指数均远远低于 1,即说明,两国相互间的直接投资联系程度和发展 程度还很低,向对方国家的投资均不是本国对外投资的主要部分,来自对方国家 的 fdi 也均不是本国吸收利用外商投资的主要部分。并且相比较而言,印度对来 自中国 fdi 的依存度还比中国对来自印度 fdi 的依存度更低, 这主要是由中国对 印度的 fdi 输出量占印度吸收 fdi 总量的比例过小引起的。 由此,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印度对华直接投资的总量和增幅明显大于中 国对印度直投资的总量和增长幅度,这说明中印相互投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非对 称性,中印双向投资的非均衡问题还比较突出。表中数据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 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可能还存在一些更为严重的问题或障碍。而这些障碍除 包括我国自身在对本国企业对外投资鼓励政策和企业对外投资实力不足、对国外 市场环境不适应等主观原因外,主要还是来自于印度对中国投资的限制和客观经 济基础、条件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阻碍。这还有待我们在下面章节的进一步具体 分析。 总之,从这一部分的分析和结论看来,对中国而言,更应该重视对中印投资 合作问题的研究及实践开拓,寻找投资合作的发展空间,在进一步有效吸收和利 用印度外商投资的同时,更要打开对印度市场和产业的投资局面,实现中印经贸 合作中投资合作的重要目标。 以下将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印两国企业相互投资的现状及两 12 国基本经济状况与投资政策环境等内外部因素,分析两国开展投资合作的基础及 条件。 第 3 章 中印投资合作的现状及加强投资合作的基础与条件 第 3 章 中印投资合作的现状及加强投资合作的基础与条件 3.1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3.1.1 垄断优势理论 上世纪 60 年代,斯蒂芬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国 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来源于其自身所有的垄断或专属优势,即其较其它国家厂商更 为优越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的财产权、优越的管理技术、创 新的产品及能力等无形资产(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等) ; 2范 围经济、规模经济、生产要素独占权或较易取得有利资源、获得母公司的支持等 管理营运上的优势; 3多国化的经验。10 3.1.2 内部化理论 该理论由巴克利和卡森在 1976 年首次提出,其比较清楚地阐明了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所在。其认为,由于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 信息、商誉等)的性质、买方不确定性、交易成本不易控制等因素的影响,跨国 公司的经济效率和市场效益在国际市场上难以保证。所以通过内部化防止信息及 技术等要素的对外扩散,并在一个共同所有的企业内部实行供给与需求的交换关 系,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倾向 于高技术产业,强调管理能力,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以保证跨国公司经验优势,这 些都是由内部化理论带来的各方面要求。11 3.1.3 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这一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强调的是外部因素对国际直 接投资行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任何类型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产生,都是由 投资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组合而诱发产生的。直接诱发要素包括投资 国和东道国的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及信息等,它们是 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主要因素,投资国的对外投资其实也就是向外转移或者向外 寻求优质生产要素的过程。12 10 冯彬, 国际投资导论 (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1 陶季侃,姜春明, 世界经济概论 (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2 王亮、郭春华,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对中国利用外资的启示 (j) , 经济与管理 ,2007 年第 8 13 而间接诱发要素则是指除生产要素之外的其它要素,包括: 1投资国政府诱 发和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要素,包括鼓励性投资政策和法律法规、政治稳定性及 政府与东道国的协议和合作关系等; 2东道国诱发和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要素, 包括投资硬环境状况(交通设施、通讯条件、水电及原料供应、市场规模及前景、 劳动力成本等) ,投资软环境状况(政治气候、贸易障碍、吸引外资政策、融资 条件及外汇管制、法律和教育状况等) ,东道国与投资国政府的协议和关系; 3世 界性诱发要素和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包括经济生活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 化、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及汇率 波动,战争、自然灾害及不可抗力的危害,国际协议及法规。13 3.1.4 区位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投向。其认为企业向某个特定 的经济区域进行直接投资,其动因是它要获取该地区具有的独特的、其它地区所 不具备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有: 1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市场容量及市场潜 力等; 2经营成本:包括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交通运输成本和劳动力的素质成本 综合比较等、税收优惠政策与措施等(如差别税收、加速折旧和提取研发费用的 规定等) ; 3特定的资源、能源因素。 具备区位优势、能吸引更多外商投资流入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基础设施完善、经营成本较低、税收等投资促进政策有吸引力,或具有外商投资 所需要的某种特定资源或能源的地区。 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中的直接诱发要素相结合, 可以从多个方面用以解释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及加强投资合作的来自企业内部的 原因。而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中的间接诱发要素与区位优势理论相结合,又可以从 多个方面分析得出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及加强投资合作的外部原因。 3.2 中印两国企业加强投资合作的内部动机与条件 根据上面提到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中的直接 诱发要素的理论指导,一国企业出于对优化资源配置、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 的追逐,会将自身的专属优势在国际范围内横向或纵向一体化,形成国际直接投 资,达到整个企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整合的最优化。 期 13 林康,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 (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4 下面通过对中印两国企业相互投资现状的概述,结合上述理论,分析归纳中 印两国企业加强投资合作,其自身所具备的内部动机和条件。 3.2.1 中印两国企业相互投资的进程与现状 正如上一章 fdi 集中度指标分析所示,中印两国相互间的直接投资联系程度 和发展程度还很低,来自对方国家企业的 fdi 均不是本国吸收利用外商投资的主 要部分。 并且相比较而言, 由于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可能存在更多的主客观障碍, 其投资比例过低,所以导致印度对来自中国 fdi 的依存度还比中国对来自印度 fdi 的依存度更低。中印相互投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非对称性。 中印企业之间的相互投资,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中国方面,中国对印度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天然气、电子器材、纺织制造以及 最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电信行业。中国一些家电业巨头已经在逐渐进入印度,如康 佳、tcl、海尔先后于 1999 年、2000 年和 2001 年进入印度,建立合资公司。中 国的硬件制造商中兴和华为也先后进入印度,建立软件开发机构。2008 年 2 月, 新兴铸管集团公司旗下新兴重工有限公司联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旗下中国五金 制品有限公司同印度合资方在印度班加罗尔市成立新印度钢铁有限公司(xindia steels ltd.) ,中资持股 55%,这也标志着中国钢铁企业向印度这个最具潜力的钢 铁资源地和市场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投资开发。但印度政府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企业 在印度敏感领域的投资,如矿产、港口、航空、电信和互联网服务等领域设置多 种限制。 印度方面,其对中国的主要投资领域包括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咨询及制药 业。从 90 年代末以来,印度的几家最大的信息技术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印度最 大的计算机培训机构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1998 年进入中国,已经在中 国设立了 100 多个培训中心。aptech 信息技术公司于 2000 年在北京建立合资企 业。而印度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的兰巴辛公司则早在 1993 年就在中国广东建立 合营企业。 2002 年, 萨蒂亚姆、 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以及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 进入上海开展业务。 但是,正如上面一章所谈到的,总体来讲中国与印度的相互直接投资还处于 较低水平,投资的增幅相当小且在近年来还出现了不稳定的起伏波动,而中国对 印度的直接投资量还远远低于印度对中国的投资。 总的说来,中印两国企业相互投资的总量少、规模小、增长慢,以及双向投 资的非均衡性是两国企业目前相互投资的主要特点。 15 3.2.2 中印两国企业加强投资合作的动机与自身条件 虽然目前中印两国投资合作情况不容乐观,但从两国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及 发展需求与战略上来讲,加强两国投资合作是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投资 合作的要求的。 根据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中的直接诱发要素对企 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条件与动机的解释,企业如果具备较强的垄断或专属优势, 而国外某地区又在生产要素的某些方面具备优于国内要素的条件,或者有更为广 阔的市场,那么出于扩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企业必 然会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获得自然资 源、获取知名品牌与先进技术、维持与扩大出口市场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 公司,中印两国的跨国企业有着相似的投资动机。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已有和尚未开发的市场 潜力都相当大,且两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都很丰富,但实际上在 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和发展层次上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从产业结构、优势产业 与行业实力来说也是大不相同,甚至市场消费需求和习惯也各有不同。虽然这在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外投资在产品生产和市场开发上的难度,但这种差异性和互 补性刚好为国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新学期校长第一次在国旗下讲话:从“敢碰难事儿”开始
- 2025年公务员选调考试练习试题与参考题答案
- 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周校长在国旗下讲话:以奋斗之姿绘金秋成长画卷
- 2025年高级经济师之工商管理真题附答案
- 武汉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 医学毕业考试题及答案
- 甲烷便携仪管理办法
- 个人贸易资金管理办法
- 血站设备购买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糖生物学行业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官方兽医答题题库附答案详解(达标题)
- 稻谷与大米全产业链解析
-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补充要求解读
- DB23∕T 2334-2019 装配式混凝土渠道应用技术规范
- 机械装配技术课件
- 班级纪律班会课件
- 防性侵防溺水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课件
- 粮食商贸公司管理制度
- T/CAPE 12004-2022草酸二甲酯加氢制备乙二醇催化剂
- 水平定向钻进管线铺设工程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