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豳风·七月》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豳风·七月》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豳风·七月》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豳风·七月》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豳风·七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豳风·七月》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本文对豳风七月的研究试图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文化背景,从微观上切入 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如创作时代、诗中的分歧较大的语词及名物等等,进行考辨分 析。论文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献考辨为基础,翻阅了大量现存传世文献(包括日韩著 作) ,通过文史互证等方法,以解决上述相关问题。进而使得七月的史料价值正 确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七月的时代问题,不可简单定论。文章从三方面进行了综合判断。第一, 傅斯年、徐中舒、陆侃如、冯沅君先生将七月作年从西周初不断往后推移的“春 秋说” ,郭沫若先生的“诗的时代当在春秋末年或以后”之说皆难以成立;而毛传 将七月定位于由周公作于西周初年,也无法令人信服。我们通过分析古典文献 资料,认为七月为豳地农歌民谣,即豳地之旧诗。第二, 七月诗篇中特殊的 用历,与其时代问题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 七月应 为豳地旧诗。第三,我们根据七月篇反映的社会性质,可以判断出当时的社会 性质属于农村公社末期,即周族氏族制末期,刚刚灭殷不久。 挖掘诗歌的文化渊源,我们可以找到豳地农歌民谣的影子、古豳地风俗的遗迹。 分析诗歌描写的社会生活所折射出的社会性质,我们又判断当是西周初年氏族制与 奴隶制并存时期。仅从内容上可以这样判断,但是细心研究其用词,发现诗篇中的 “眉寿” 、 “万寿无疆” ,在金文中皆属于西周中叶以后才出现的辞句。很明显,是经 后人修改过的。最后,我们的结论是, 诗经豳风七月 ,起源于豳地农歌民谣, 中经民间口头流传,西周初年被采辑入风,西周中后期又经人整理修改。至此,方 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七月诗篇。 前人对七月的注释书目多达上百部,但是部分语词仍有种种歧说。不解决 一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对全篇的理解。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旧说有多种: 感阳气而思嫁;媵嫁说;远其父母为悲说等等。我们的结论是,认为朱传解释 “远其父母为悲”比较贴近诗本义的,女将嫁而悲,似为古之常情、习俗矣,今之 农村犹然。关于“蚕月条桑” 、 “猗彼女桑” ,前人大多理解为采摘桑叶。我们认为, 应解释为管理、培植桑树更合理。“穹窒熏鼠”其实是“古北豳民间采用的一种较 原始的杀鼠方法” ,是古豳地之遗俗。 “于貉”旧说为往取貉子,经考察,应该是周 礼中的表貉,即狩猎前的一种祭祀。 七月诗中的名物可谓种类繁多,文中笔者选择了几组分歧较大者进行考辨。 ii 一者, “葵” “菽” 。葵指秋葵,菽是大豆苗的嫩叶,非大豆。二者, “薪” 、 “樗” 。 “采 荼薪樗”不应释为采苦菜、烧臭椿, “薪”应该为蔓菁、而“樗”为臭椿,皆食物。 三是“黍” “稷” “重” “穋” ,笔者认为,黍为黄米;稷为黍的一个祖种,一般常指 杆上无毛、散穗、籽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重穋”即指作物的先熟后熟之 分,但不局限于具体某种作物。四是“公堂”。“公堂”一词的正确解释,将影响 到七月诗的时代及社会性质。我们解释“公堂” ,即党之序学,是一个同姓族群 内地方团体的祖庙,犹后世之家庙,是古豳地人民祭祀祖先,商议并处理族内政务 和宗族事务,举行宴饮,对宗族成员施行教化,举办婚丧大事,并可供宗族成员游 乐憩息的公共场所。 文章三部分看似独立,但是,都是在解决七月诗中古今中外治诗者历来比 较关注、且分歧较多的问题。笔者在查阅、比较各家注释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希望能对学界正确理解七月诗有所帮助,从而使其珍贵的文献价值为学 术各界研究所用。 关键词:豳; 七月; 时代考; 语词考;名物考 iii abstract the paper tries to grasp history and culture background,and enter every concrete problem to study july.for example,the time of july creation, the vocabulary and the things existing different opinions.its study method is based on studying the ancient document carefully,including many books from japan and korea, t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above by the combin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and then we can unfol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value to common people. the time problem of july can not draw a conclusion simplely. the paper makes the judge from three aspacts.firstly, it is wrong for fu sinian,xu zhongshu,lu kanru,feng yuanjun and guo moruo say behind the time.so does the point that july poem is written by zhou gong in west zhou original years.we think july was bins folk rhyme. secondly,the special calendric system in july was connected closely with its time problem.we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july was the ancient poem of bin through analysing.thirdly,we judge the social system reflected from the poem belonged to the last phase of countryside commune,the last phase of clan commune,just downfall of yin by zhou. our conclusion is that poetry of customs in bin:july stemed from the bins folk rhyme, passed through oral instruction, collected into folk wind in the early zhou period, revised by later generations behind the middle of the zhou period, became the present july. the older generations commentary and subcommentary for july were much more than hundreds. but some vocabularys interpretation still have much differences of opinion. if dont solve such problems,it must effect the understanding for the whole poem. for examples,nv xin shang bei ,dai ji,gong zi tong gui, there were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first, feeling yang air and long for getting marry. sencond, accompany a bride to her new home.third,seize and violate the young girls.etc. we deem that the explaination ofzhu zhuanis more close to the poems original meaning. it is iv sensible thing that young girl is going to marry. about can yue tiao sang, yi bi nv sang, predecessors usually understand that picking mulberry leafs. we think that there is more reasonable interpretioncultivate the mulberry trees. qiong zhi xun shu actually was the folk original way of kill mouse in ancient north bin. yu hewas explained to go to take he. though inspecting, it should be biao hein zhou li, means to a memorial ceremony before the hunting. things in july have a great variety. authoress select some things existing obviously different views to study. firstly, kui and shu , kuiis a vegetable,shuis the tender leaves, not soybean. secondly, xin and chu,they should be explained to man qing and chou chun respectively. thirdly,shu 、 ji 、 chong 、 lu,shuis the glutinous millet, ji is the ancient breed ofshu, chong 、 luis the different name which crops ripe early or late. fourth,gong tang ,properly understandinggong tangmay effect how to properly understand the time and social system of july. we think that gong tang is the dang zhi xu xue, means to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same surname tribe together, like the family tempe of later ages.it is a public place,which people of ancient bin offer sacrifices to ancestors,discuss and handle their tribe affairs, hold a banquet, educate their trible members, hold ceremony for wedding or funeral and trible members play and relax. the three parts of the paper look like be independent each other,but they solve many problem. authoress hope this paper may have some help for the academic circles. key words: poetry of customs in bin; july; study the time; study the vocabulary; study the things 引言 1 引 言 诗经原名诗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是我国诗 歌的源头,古典文学的起点,更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 诗经是我国上古先民真 实生活、思想感情的吟唱,是周代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 豳风七月不仅 是诗经中的文学名篇,同时涉及到天文、历法、民俗、 物候农时、社会状况等许多问题,是研究先秦文化史弥足珍贵的资料。关于七月 篇的研究,历代治诗学者都对其多有关注,从毛诗序 、郑笺 、孔疏 ,到宋 代朱熹诗集传 ,明代季本诗说解颐 、何楷诗经世本古义 ,清代姚际恒诗 经通论 、方玉润诗经原始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陈奂诗毛氏传疏等都 有不少笔墨论及,而论述可谓涉及面广,但分歧甚多。这主要包括七月的创作 时代及作者、诗中所用为何历法、诗中的一些名物及章句的不同解释等等问题。这 表明七月在古代就倍受关注。 在今天, 七月仍是诗经中争议最多、最激烈的一篇,而且在学术界,不 止文学领域在关注七月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历史学界郭沫若、范文澜 两位大师通过七月等诗经农事篇章所记载的史料,研究周代的社会性质并 发表不同学说。由于七月是三百篇中最能反映周代社会的农业生活,故 20 世纪 有关七月篇的论文多达 80 余篇,如陈钟凡豳风七月为夏代文学证 、郭清寰 毛诗豳七月篇用历考 、华钟彦七月中的历法问题 、胡毓寰诗经七月的作者 问题初探 、孙作云读七月 、陈智贤、袁宝泉关于豳风七月的几个问题 、郭令 原诗经七月和周先祖公刘在豳地创业的生活情况 。进入 20 世纪以来,在短短的 不足十年的时间,又有近 30 余篇与之相关的论文,如张剑, 历法与北豳先 周文化 、 与北豳先周文化及力之关于之作者问题等等。 前辈们对七月的研究,已有不少公认的观点,但仍有遗留问题。例如, 七 月的作年与作者问题,篇章中的部分语词及名物的理解,以及七月所反映的 社会性质,等等。本文力图从宏观上正确把握七月历史文化背景,考辨其时代; 从微观上切入一个个具体问题,对诗中历代分歧较多的语词、名物进行考辨。论文 以文献考辨为基础,通过文史互证等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对七 月诗有了正确的理解,它珍贵的文献价值才能更加体现出来,并可以为今后学界 各方面做研究时所用。 笔者是在翻阅大量现存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做出的这篇论文,特别提出的是,在 诗经豳风七月研究 2 文学院“诗经研究中心” ,有幸查阅过许多日韩学者很有见地的研究著作,如日本竹 添光鸿的毛诗会笺 、安井衡的毛诗辑疏以及韩国申绰诗次故 、朴世堂诗 经思辩录等等。相信这篇论文会对学界有微薄贡献之处。 第一章 七月时代考 3 第一章 七月时代考 诗经豳风七月的作年与作者问题,一直是从古至今历代学者关注的难 题之一,虽历经两千余年,而仍无定论,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综观古今异说,大致 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 七月作于西周初年。此说起源于毛传 ,云: “ 七月 ,陈王业也。 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 其后申论者甚多,唐代 孔颖达毛诗正义云: “经八章,皆陈先公风化之事。此诗主意于豳之事,则所陈 者,处豳地之先公公刘、大王之等耳,不陈后稷之教。今辄言后稷者,以先公修行 后稷之教,故以后稷冠之。 ” 宋代欧阳修诗本义云: “ 七月 ,周公之作也。其 言豳土寒暑节气农桑之候,勤生乐事,男女耕织,衣食之本,以见大王居豳兴起, 王业艰难之事。此诗之本义,毛郑得之矣。 ” 另有学者,虽不言七月为周公所 作,但亦谓西周初年之作。 其二, 七月作于春秋末年或更晚的年代。二十世纪以来,在“疑古”学术范 式的制约下,一些学者把七月的创作年代一再向后推移,现代学者蒋立甫先生 提出“其写定的年代,不可能早于西周中期” ;近人傅斯年、徐中舒先生甚至说 它是“鲁诗” ;陆侃如、冯沅君先生所著的中国诗史虽驳斥“鲁诗说” ,却赞同 “春秋说” ;郭沫若先生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中说: “这( 七月 ) 不是王室的诗,并也不是周人的诗。诗的时代当在春秋末年或以后。 ” 其三, 七月于西周之前早已产生,是豳地之旧诗。最早是宋元间学者金履祥 在其资治通鉴前编提出此观点的。 其后相承者有,明末何楷诗经世本古义 云: “七月亦豳人自述豳风,而周公举以告成王后人遂谓周公所作。” 清末 “独立思考派”姚际恒、崔述、方玉润等人也持此说。方玉润诗经原始云: 七 月 “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 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 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 388 页 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 388 页 欧阳修.诗本义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70 册 蒋立甫.诗经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年,第 156 页 傅斯年.周颂说附论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年 徐中舒.豳风说兼论 诗经 为鲁国师工歌诗之底本.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年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年,第 5861 页 郭沫若.青铜时代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科学出版社,1957 年,第 114 页 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332 册 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81 册 诗经豳风七月研究 4 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 此外,陈钟凡先生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发表豳风七月为夏代文学证一文, 提出“ 七月之篇,确为豳人旧诗,固夏代文学之仅存者也” 。 今人赵雨先生认为, “ 七月是早周时期的作品,其最初成型当在公刘之世” 。 关于七月篇的创作时代的以上几种意见,笔者对第三种意见比较赞同,但 又不完全认可。我们认为,考辨七月篇的时代,不能将其简单地进行定位,应 该做综合判断。 这里,有必要提出一个与七月时代确定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即“豳”之 地望。笔者之意, “豳”的地域范围,不仅包括今陕西省咸阳市旬邑、邠县(或称“南 豳” ) ,还包括甘肃省庆阳市庆阳县、宁县、正宁县一带的古北豳地区。而豳风七 月正是对包括古北豳在内的豳地生产生活状况的风俗写真。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做综合判断。 1.1 根据古典文献资料 毛传的影响一直是最为深远的,历代注诗者大都顺承之,但也有对其持怀 疑态度者,提出“ 七月为豳之旧诗”之说,如宋元间学者金履祥在资治通鉴前 编卷三曰: 七月之诗,上至天文、气候,下至草木、昆虫,其声音、名物,图画所 不能及。安有去之七百岁而言情、状物如此之详,若身亲见之者? 又其末无一 语为追述之意。吾是以知其决为豳之旧诗也。 卷七又曰: 七月之诗,豳之旧诗也。周公陈之以备工诵,使成王知先公之旧,衣食 之原。序谓遭变时所陈也。 明代季本之诗说解颐卷十四曰: 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303 页 陈钟凡.豳风七月为夏代文学证.文哲学报.2 期.1922 年 7 月.第 13 页 赵雨.诗豳风七月研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2 月 参见张剑.豳风七月与北豳先周文化.甘肃高师学报.2000 年第 5 卷第 1 期 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332 册 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332 册 第一章 七月时代考 5 经旨曰: “豳人以农桑为业,以忠爱为心,故作此诗,以自序其勤力诚心之 事也。旧说以为周公遭变而陈王业之艰难,盖陈其言以告成王云耳,非谓此诗为 周公作也。若特作此诗,则告君之正言,宜为大雅 ,而安可列于风邪?惟其 豳人所自作, 故其序月皆以夏正。 又曰: 此诗所重在于衣食, 衣食足而后知礼义。 其敬老、慈幼、尊君、爱民之意,蔼然忠厚之风,礼义之俗成而人心悦矣。周之 王业不基于此欤?” 明代稍晚些张次仲之待轩诗记卷三曰: 序 : “陈王业也。 ” 孔丛子载孔子曰: “于 七月 见豳公, 之所以造周也。 ” 按,豳公者,公刘也。造周者,周家王业自是而起也。金吉甫曰: “此豳之遗诗, 周公述之,以为蒙工之颂,欲其知稼穑之艰难,与小人之依帝王心法之要端在于 此绩。 序谓遭变后所作,则不遭变独不可以此陈之耶?当流言洶洶之际,陈 此耕鉴之语,以冀其一悟,亦迂腐极矣。七月与绵 、 公刘等诗皆陈先世之 迹,一列于风,一列于雅者, 绵与公刘言政事, 七月言民俗,风雅之 体固殊也。 ” 清代陆奎勋陆堂诗学卷五云: 七月虽周公所作。愚谓,豳国旧必有诗,如后代“消寒” 、 “九九”之类, 因为润色成章尔。 清人朱佑曾之诗地理徵卷三曰: 七月者,豳之风也,民俗歌谣之诗也。周公采之,以训成王,于以 见先公忠厚之化。 季本.诗说解颐.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79 册 张次仲.待轩诗记.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82 册 陆奎勋.陆堂诗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 62 册 朱佑曾.诗地理徵.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 72 册 诗经豳风七月研究 6 日本学者中井履轩诗经雕题略引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曰: 何玄子曰: “旧说皆本序 ,谓周公陈此诗以告成王,与书无逸篇同 意。意者,豳之遗诗。周公陈之。以为朦士之颂,使成王知故国衣食之源。然不 居二南之前,而居变风之末,何也?”曰: “ 诗皆采之当时,而前世之诗存者, 不可泯也。故豳七月附于十五国风之后,犹商那附于三颂之末也。 ” 七月 ,豳国之诗也,故谓之豳风。 朱睦挈(加木旁) 五经稽疑卷三“七月”条曰: 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采公刘、后稷之诗以献成王,俾知小人之依,以 故称夏正也。若谓此诗周公所作也,周之正朔典礼皆公所制,岂肯身自犯之?夫 秉周礼以津周人,周人犹或不信,其可不用周礼哉? 崔述丰镐考信录“七月非周公作”条曰: 余按:鸱鸮以下六篇皆周公时所作,此篇若又出于周公,则是七篇皆与 豳无涉,何以名之为豳?曰:述豳俗也。然“流火”、“授衣”、“烹葵”、“剥 枣”,在在皆然,以民间通行之事而独谓之豳俗,豳何在焉?且玩此诗醇古朴茂, 与成、康时诗皆不类。窃尝譬之,读大雅如登廊庙之上,貂蝉满座,进退秩 然,煌煌乎大观也;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 太古也。然则此诗当为大王以前豳之旧诗,盖周公述之以戒成王,而后世因误为 周公所作耳。窃疑豳之旧诗尝不止此,此篇因周公识之、传之而独存,犹商颂 当时亦必多,而正考父独得其十二篇也。至于鸱鸮以下,则以其诗皆为周公 而作,而音节亦近豳,故附之于豳风之后,而此一篇则豳之正风也。故今不 载之于周公之篇。 左宝森说经呓语七月说曰: 中井履轩.诗经雕题略.日本 刘毓庆主编.诗义稽考.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年 8 月,第 1496 页 刘毓庆主编.诗义稽考.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年 8 月,第 1497 页 第一章 七月时代考 7 七月之诗,为豳民之作,颂王业之成也,非周公作以陈稼穑之艰难者。 或者周公取其诗,使瞽蒙歌之,令成王知王业之所以成耳。 对于毛传,我们不能轻易否定,毕竟汉儒去古不远,又是亲受师说,而且 他们特别重视师承。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崇古。就七月一篇,我们认为以上列 举几家观点还是可备参考的。正如程俊英、蒋见元先生所见,(七月)“这样 一篇规模宏大的农事诗,决不是哪一个天才所能成就。其中有古代的农谣,有豳地 的民歌,应是集腋成裘的作品,而且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必然有一个积年累月 的流传过程。至于最后由谁将它整理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周公,还是其他人,倒是 无关宏旨的。” 上述学者的分析,是非常公允中肯的。 七月作为豳地农歌民谣集腋成裘之作,其农歌民谣的特征在后世的豳地农 村文化流传、沿袭中还能深刻感觉到,而且能找到其遗迹。古豳地,即今甘肃宁县 的民谣、谚语,许多就是按照月令来叙述的。如谚语“七月里白露八月里种,八月 里白露犁不等” ,这是把月份与后世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结合在一起了。还有大量的 指导农业生产的农谚已经把月份换成节气,如“早上惊了蛰,晚上拿犁拐” (耕地)。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处暑不出头,割得喂了牛”(指回茬糜子)。这些农 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按月令季节的变化来指导农业生产,目不识丁的农民只要 记住这简单而又有韵律的谚语,就知道该从事哪项农业生产了,这与七月在形 式上和性质上基本一致。在上古时代,古人为指导农业生产,观日观星识天气。 七 月的月令,正是古人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行动指南。截至20世纪70年代,宁县农 民还口念农谚种庄稼。农民代代相传袭,虽然把月份变节气,但模式仍不脱七月 的原型。 七月作为豳地农歌民谣还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内容上,七月一诗描 述的全是农夫的日常生活,描摹得简直是真切入微。诗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是月令,说的又是天象,与下文“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活画面。北风觱发,寒气栗烈,农夫一家居住在茅草屋里,北 风在怒吼着,冻得人呀浑身哆嗦。灶坑里的微弱火苗,哪能抵挡住这彻骨寒风,于 是联想到炎热的夏天七月,便随口唱出了“七月流火” ,再由无衣褐蔽体联想到“九 刘毓庆主编.诗义稽考.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年 8 月,第 1503 页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 10 月,第 406 页 此农谚及以下所引诸条,皆参见于俊德,于祖培著.先周历史文化新探.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1 月, 第 128 页 诗经豳风七月研究 8 月授衣” ,主人公就这样念念叨叨述说着自己的生活。他们在此种场景中想前想后, 想到正月里要修理农具,二月里要开始耕地,妻儿们来送饭,送饭时田畯会很高兴。 整个诗的结构布局可以说就像那“意识流” ,而各章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就 是诗人不断唠叨的语句。再看“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 下。 ”关于蟋蟀的这几句,观察的如此细致,与其说是诗,不如是脱口而出的农谚。 而主人公总是那么地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思绪尽情想象发挥,有时觉得没有很好 的反映了生活的各方各面,便回过头从头再说。如第六章章首“六月食郁及薁,七 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随后马上又返回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 月叔苴” 。这种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的唠叨,正反映出七月这首诗是豳地农夫之 农歌民谣。 形式上, 七月的句型虽以四字句为主,但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八字掺杂 其中,同样反映出这是豳地之旧诗,即古豳地农歌民谣。 诗经三百篇,句型基本 以四字句为主,但少数有出入。周初“采诗人”采集民歌,编成十五国风,之后渐 渐形成四言诗的格局。因七月为农歌民谣,农夫随口唱出民谣、农谚时,只是 依照自己的思路,随心所欲地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他们不理会字数的多少、 诗篇的格局,以适口达意为原则。渐渐地,他们唱出来,并且反复吟诵增减,从而 具有了意象、韵律、章节,最后构成具有文学性质的作品,于是被“采诗人”采集 去了。采编者也想把它们整编组合,规范于四字式的诗集中,但他们不能为了迎合 诗经四字句的格式,却丧失了原诗的意象和韵律之美,而削足适履,强行改为 四字句,于是乎出现了如今的七月诗篇。 以上我们是根据古典文献资料所载来分析,认为七月为豳地农歌民谣,即 豳地之旧诗。下面我们将从七月诗中的历法,来探讨其创作年代。 1.2 根据七月所用历法 七月诗篇中的历法,由于其特殊性,不仅影响着全诗的理解,而且模糊了 此诗的创作年代,所以自古以来,成为治诗者不可不谈的问题之一。 七月历法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月方式上,采用的三种不同的称谓:第 一种是“某之日”,如“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第二 种是用数字和月份表示“某月”,如“四月”、“五月”等;第三种是用名词和月 份表示“某月”,如“蚕月”。其中,最特殊之处当数“某之日”这一记月形式。 关于“某之日”的记月形式,古今学者均有不同解释。 第一章 七月时代考 9 郑玄笺曰: 一之日,十之余也。一之日,周正月也。”又曰:“二之日,殷正月也。三 之日,夏正月也。四之日,周四月也。 朱熹诗经集传卷三曰: 一之日,谓斗建子,一阳之月。二之日,谓斗建丑,二阳之月也。变月言日, 言是月之日也。后凡言日者放此。 今人高亨之诗经今注如此解释: 周代及其以前确有过不同的历法。豳历又是一种,由此篇观察,豳历是用十 个数目记十二个月份,因而在记月上不得不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某之日 , 如一之日 、 二之日等;一种是某月 ,如四月 、 五月等。这是很 特殊的很古拙的一种记月方法。豳历的岁始是一之日 ,岁终是十月 ,岁的 始终与周历相当,可能是周历的前身。 综观前人之几种解释,均有不妥之处。郑玄在解释“某之日”时采用的是两种 不同的标准,这本身就欠妥。我们姑且不论此,就按他说的两个标准来看,也不好 自圆其说。按“某之日”是“十之余”的说法类推,只能把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 称为“一之日” 、 “二之日” 。可是“三之日” 、 “四之日”就没有相应“十之余”月份 了,显然不能成立。若按“某之日”指称周、殷、夏历的正月类推, “四之日”又没 有与之吻合的月份。可见,这种解释只能说明“某之日”与周、殷、夏历中“某月” 的对应关系,却没能解释为何用“某之日”这种记月形式。再看宋代大儒朱熹,按 “一之日,一阳之月。二之日,二阳之月也”的说法, “阳”若指阳春三个月,则没 有“四之日” 。若“阳”是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而论,则当有“一之日”到“六 之日”来记春夏六个月,但七月中却无“五之日” 、 “六之日” 。若按“变月言日, 言是月之日也。后凡言日者放此”的说法,则一年十二个月都可用“某之日”的记 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 389 页 朱熹.诗经集传.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3 月,第 60 页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10 月,第 204 页 诗经豳风七月研究 10 月形式, 可为何 七月 中只有 “一之日” 到 “四之日” , 其余月份却不用 “某之日” ? 看来这种解释也没有自圆其说。看看今之治诗者高亨的解释,因为限于用十个数目 记十二个月份,故不得不采用“某之日”的形式,这样的话,只需将十一月、十二 月用“某之日”称谓即可。可是“三之日” 、 “四之日”又该如何解释呢?并且“四 之日”同“四月”还重复出现。看来, “某之日”的记月形式不是受十个数目的限制 而产生的。 那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七月中的历法呢?当代学者张剑之“豳历是周先祖 迁至北豳生活时期,将他们熟识的夏农耕文化历法同原北豳义渠戎猎狩文化历法 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符合北豳特定生产生活环境的地方性历法” ,这一见解,别 开生面,且作者之家乡即在古北豳,凭借着比我们对古豳地遗俗更了解,这一得天 独厚之条件,这一观点必定会受到学界关注。 张剑先生认为, 七月诗中“某月”与“某之日”是两种明显有别的记月方法。 “某月”重点是用来记述农事及生活习俗的,而“某之日”重点是用来描写狩猎活 动的。他把“某月”的记月方法称之为“农事历法” ,把“某之日”的记月方法则称 为“狩猎历法” 。 七月诗中的历法即“豳历” ,是“农事历法”与“狩猎历法”相 融合的产物。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观点,我们先将七月篇中用“某之日”记月的形式做 个分类,有四方面:一是描写气候凛冽寒冷的,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二是 描写狩猎活动的,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 私其豵,献豣于公。 ”三是描写修理农具以备农耕的,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 四是描写藏冰杀羊祭祀的生活风俗,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 蚤,献羔祭韭。 ” 可是为何农事活动会和狩猎活动有瓜葛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古北豳要有所了解 了。古北豳(即今甘肃省庆阳地区之庆阳县、宁县、正宁县、合水县一带地区) ,是 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几代人与原先就居住在这里的义渠戎族人,共同长期生产 生活的地区,是周族最早的发祥地。 义渠戎族在当时是以狩猎畜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他们可能有自 己古拙的记述一年中几个主要狩猎月份的方法, 其所用历法可能就是 “一之日” 、 “二 之日” 、 “三之日” 、 “四之日” 。周人迁到北豳后,把自己本身熟识的夏农耕文化历法, 张剑.七月历法与北豳先周文化.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 1 月 张剑.七月历法与北豳先周文化.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 1 月 第一章 七月时代考 11 与这种狩猎历法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农事历法”及“狩猎历法”相融合的“豳历” 。 我们通过比较分析,是可以看出七月历法与古北豳文化间的密切的关系的: 其一, 七月中的“一之日” 、 “二之日” 、 “三之日” 、 “四之日” ,恰好与夏历 的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相对应,这正好是农闲狩猎的主要月份。由此可看 出“某之日”的记月方式与记述狩猎活动有密切关系。 其二,从“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 ;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描写的内容来 看,正好是在夏历十一月、十二月,会同狩猎,其记月方式只用“某之日” ,而不用 “某月” ,这与上一条相吻合。 其三,周先祖不窋曾在夏政权中担任负责农业的官职,他对夏的农耕文化历法 必然很熟悉。当他率周族迁至北豳后,连同其子孙鞠陶、公刘,生活了三代。这么 长时间,他们必定会和原来就居住在此的狩猎民族义渠戎族杂居共处。这样一来, 周族的农耕文化与义渠戎族的狩猎文化,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不仅表现在 生产生活中,历法上也一定会有所表现。因此“豳历”就是在古北豳这特定的环境 下两个民族相互影响的产物。 其四, “豳历”中用“某之日”的记月方式,在今天甘肃庆阳地区的民间习俗中 还可见到其遗迹。如宁县,民间流传有这样的顺口溜: “一日里油油伙伙,二日里凑 凑伙伙,三日里菜菜伙伙,四日里忙忙伙伙。 ”这个顺口溜中的“一日里” 、 “二日里” 等,不是指一天里、两天里,而是指“一月里” 、 “二月里”等。顺口溜中的这种记 月方式,与七月中的“一之日” 、 “二之日”等是极为相近的。 其五, 七月历法中的“蚕月”这一记月方法,在今庆阳地区一带民俗中仍有 存在。宁县民间将农历“七月”称为“瓜月” , “八月”称为“果月” ,这是以“七月 瓜熟” 、 “八月果成”的特点来指称两个月份的。这种以月份的农事特征来记月的方 式,与七月诗把夏历“三月”称为“蚕月”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可以看出, 七月历法与古北豳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这点来分析 七月的创作年代,我们得出结论, 七月应为豳地旧诗。 1.3 根据七月反映的社会性质 豳风七月是三百篇中最能反映古代社会之农业生活的农事诗,因而在史 学界是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西周史的重要史料。但对该诗的理解及其所 反映的社会性质,各家观点却不一。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历史学界郭沫若、 范文澜两位大师,就通过七月等诗经农事篇章所记载的史料,研究周代的 诗经豳风七月研究 12 社会性质并发表不同学说。郭主张周代是奴隶社会,范主张周代是封建社会,形成 史学界在社会分期问题的两派。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认为“诗书”时代是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推 移的社会变革时期。 “在殷代,一方面尽管还有氏族社会的习惯留存,而另一方面已 经有奴隶的发生。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的推移,当以牧畜的发现为开始,以 农业的发达而完成。殷代末年是牧畜最发达的时期,也是农业已经出现了的时 期。关于商代的结论:大约自中期以后农业是已经发明了,但还没有十分发 达。周家好像是发明农业的较早的民族周初离原始社会还不甚远藉此 ( 大雅公刘 ) ,我们可以知道就在文王的初年都还是不十分发达的农业,但是不 久之间便完全变换了一个世界。农业的发达就是奴隶制度的完成,在初期本是 连国王也要下田的农业,不久便成为了奴民的专职。七月是一首写农夫生 活的诗。这诗描写当时的农夫周年四季一天到晚都没有休息的时候。男的呢种田筑 圃,女的呢养蚕织布。栽种出来的成果呢献给公家,而自己吃的只是一些瓠瓜苦菜。 养蚕出来的成果呢是替公子做衣裳,而自己多是无衣无褐 。当时的农夫 就是奴隶。这些奴隶在平时不仅作农夫,还要做工事,供徭役。 七月里面已经有 上入执宫功的话,那便是每年在定期的时候去为公家做工。这儿当然没有什么 工钱,也没有什么契约,完全是当尽的义务。我们可以断定:奴隶制的社会组 织是在周初才完成。它的原因是在农业的发达。 ” 郭老在四十年代的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中又谈到“西周是奴隶社会 的见解, 我始终是毫无改变。 ” 他把周代的农事诗逐一检查并翻译过一遍后, 总结 “ 七 月最迟,确实是春秋中叶以后的作品。 ” 范文澜先生在 中国通史 把西周定位于 “封建制度开始时代” 。 说到 诗经 豳 风七月是,他认为这“就是追述周先公居豳时的农事诗。诗中叙述公子和田畯 早晚监督着农夫农妇整年不息地为公家作工。农夫种地、打猎、修宫室、凿冰块, 农妇养蚕、纺织、制衣裳狐裘。公家给农夫农妇衣服(“九月授衣”)饭菜柴火(“采 荼薪樗,食我农夫”)。只有打猎时所得小兽,允许农夫私有,其余生产物全部归 公。这样的生活,很象是奴隶的生活。”而且他认为七月篇和其他叙述农事的 诗篇有显著的区别。“七月篇的农夫,公家给衣食,其他诗篇的农夫则有自己 的经济;七月篇的生产规模看来并不大,其他诗篇则是公田上有成千成万的农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年 郭沫若.青铜时代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科学出版社,1957 年 第一章 七月时代考 13 夫;七月篇的农妇同农夫一样为公家作工,其他诗篇则只有农夫耕公田。”所 以,他认为“把七月篇说成西周中叶或春秋中叶以后的诗篇,是缺乏根据的。 七月篇应如汉经师所说,是西周初年人追述周先公时农事。”那时候,周社会 正经历着很不发展的奴隶制阶段。对此,范老这样解释“因为周先公从经验中知道 鼓舞农夫们的生产兴趣是增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他们对待农夫的态度, 不象一般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残暴。农夫出耕的时候,周君带着妻子到田地上举行 馌礼,表示给农夫亲自送饭。农事完毕的时候,农夫到公堂上饮酒吃羊肉,欢呼“万 寿无疆”,让农夫一年勤苦得到慰劳。”这个经验的发展,使古公抛弃奴隶而开始 利用农奴。这样缓和了奴隶阶级斗争的内部矛盾。于是,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的 生产关系在周国里就成为了主要的生产关系。 如此看来,郭沫若、范文澜二位先生,虽然在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上有很大分 歧,但对豳风七月反映的是“奴隶生活”,这一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 再来看看李亚农先生对西周的社会制度的观点。首先他认为殷代的社会是奴隶 制社会。对于周族西北的落后氏族,李亚农先生认为,周族早期是“属于氏族 制社会的前期” 。公刘时代,仍“处于氏族制时代,不过家族和私有制已经出现” 。 一直到灭殷以前,周族都还是处于氏族制的阶段。古公时代, “他们的生活,充其量 达到了社会发展史上的所谓野蛮中期或末期。 ” (恩格斯把氏族制社会规定为野蛮时 代)周族在这个时代“才开始脱离野蛮阶段” 。就是到了文王的时代,文王还是“辛 勤节俭,艰苦异常。他自己恶衣恶食,亲自去种田风谷,放牧牲畜,可见周文王还 是没有脱离生产的一个族酋长;那时的社会仍停留在家长奴役制的阶段。 ”可是在灭 殷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周武王的子孙们奴役了整个的殷族,周家变成了暴发户, 脱离生产的纨绔子弟开始出现。这种趋势不能不使周族的总管家周公感到焦虑” ,于 是在尚书无逸篇中谆谆告诫周族的子孙们。 而诗经豳风七月篇所描述的生产情况,基本上和无逸篇是一致的。 李亚农先生分析到,首先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出“氏族组织还在社会中起着重大的作 用。 ”诗篇中有公有私(言私其豵,献豣于公)的现象,只有在氏族制社会中才可能 存在。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组织中已有奴隶的存在。他认为“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之农夫就是奴隶。因为周族此时已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