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唐文学及其文化思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是个比较特殊的国家。中原战乱,南唐安 宁;中原经济凋敝,南唐经济繁荣;中原文化衰败,南唐文化取得了 长足发展。频繁的动乱导致当时大多数国家武夫用事,中原王朝鄙视 文士,文人们朝不保夕。当时北方文士大多南逃,文坛一片沉寂。而 南唐是个文官政府,南唐统治者本身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实行优待 文士的国策。北方文士许多来到了南唐,南唐人才一时彬彬称胜。在 宽松的文化氛围中,南唐士人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这些现象使得南唐 在当时别具特色。 五代处于唐宋两个文学鼎盛王朝的中间,在时间上是段过渡时 期,在文学发展中也具有过渡的特点。南唐文学无论创作数量还是文 学成就上,都堪称是五代文学的代表。它在唐宋两个朝代文学中明显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南唐统治者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南唐文 化的建设。蓬勃发展的南唐文化,深刻影响了南唐文学创作,并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五代整体时代背景,论述南唐的 政治、经济、文化特色,并分析南唐宽松文化环境中所奠定的士人心 态。描绘南唐文化繁荣的状况。 第二部分论述南唐文学的状况,分诗歌、词、文三部分来展开, 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学状况的深层文化动因。 第三部分就南唐文学整体进行文化思考,尝试着为南唐文学定 位。在与西蜀的比较中突出南唐文学的价值,在五代文学状况的整体 回顾中得出南唐文学为五代文学代表的结论。又从文化发展的角度, 分析南唐文化在唐与宋之间的承前启后作用。 关键词:背景南唐文学文化影响 a b s t r a c t i nf i v ed y n a s t i e sa n dt e nk i n g d o m sp e r i o d ,n a n t a n gw a sa s p e c i a lc o u n t r y w h e n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e x p e r i e n c e dw a r s , n a n t a n g w a sp e a c e f u l 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e c o n o m yd e c li n e dw h il e n a n t a n g sw a sp r o s p e r o u s t h ec u l t u r ei nc e n t r a lp 1 a i n sf a i le d b u tn a n t a n gd e v e l o p e dg r e a t l y t h ef r e q u e n tc h a o s1 e a d e dm o s t c o u n t r i e so ft h a tt i m eg o v e r n e d b yw a r r i o r s 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g o v e r n o r sd e s p i s e dl i t e r a t ia n dt h el i t e r a t ic o u l d n t s a f e g u a r dt h e m s e l v e s a tt h a tt i m em o s tn o r t hl i t e r a t if l e e d t os o u t h ,t h en o r t hl i t e r a r yc i r c l e sw e r eq u i e t n a n t a n gw a s a no f f icia l g o v e r n m e n t n a n t a n g s g o v e r n o r s lite r a t u r e q u a l i t yw e r eh i g h t h e yt r e a t e dt h e1 i t e r a t is p e c i a l l v 。l o t s o fn o r t hl i t e r a t i c o m et o n a n t a n g,t h u s n a n t a n gh a dm a n y t a l e n t s 。i nt h ec o m f o r t a b l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 , n a n t a n g sl i t e r a t i f o r m e dd i s t i n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 s ep h e n o m e n am a d en a n t a n g h a v e 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 f i v ed y n a s t i e sa r eb e t w e e n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s o n g d y n a s t y w h i c hw e r et h ep e r i o d so fg r e a t1 i t e r a t u r a l p r o s p e r i t y t h i s p e r i o di st r a n s i t i o n a l ,s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f1 i t e r a t u r ea l s o h a dt r a n s i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n a n t a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a r et h e d e l e g a t eo f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l i t e r a t u r e ,f o rt h ew o r k sn u m b e r a n da c h i v e m e n t i th a dt h eo b v i o u st r a n s i t i o n a le f f e c tb e t w e e n t a n ga n ds o n g w h e nt h e n a n t a n g s g o v e r n o r sd e v e l 。口e dt h e e c o n o m y ,t h e y a l s o e m p h a s i z e dt h ec u l t u r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 d e v e l 。p i n g c u l t u r eo f n a n t a n gd e e p l ya f f e c tn a n t a n g s 1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p o s t e r i t v t h e 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t h r e e t h ef i r s tp a r t e l a b o r a t e s i i p a r t s t h ew h 0 1 eb a c k g r o u n do ff i v e 一嚣羹 鏊! | 茎再萋鬻罄冀鏊羹囊鏊;鍪萋尊霞蠢薹辇i 鎏羹鬟黧冀 霪鋈囊蓬0 雾藿鬟冀熬鼙霪鬟耋羹鍪;霪冀冀鏊饕雾薹翼蘩;墓鬟薹 鏊囊蘩萋;委一鍪鬟囊翼鬟雾曩鞴冀霉囊毳鬻嚣鬟;8 鬟毳鬓鬟i 囊冀霪翼冀囊;ji 警4 雾藿鹜蘩蠹鏊登i 囊餮耄嚣。i 嚣墓萋藿雾羹 鬟鬟羹篓羹冀鬈鬟冀j 妻雾羹囊赣霪囊蓁冀雾囊妻冀囊毳蠢霎羹童 ;j ;冀霪萋羹囊羹囊囊婆羹篓篓鬟霪;篓l 毳荔。蠢羹ii 辇鬟鎏鬟粪鬟冀鬟;篓薹馨囊篓薯j一鍪霎薹囊| | | 妻 薹冀霎j 萋 l 霎冀鬻i j 霎羹蚕。霪毳鬟薹辇薹雾鬟羹羹霪羹i 霎冀菇薹霎 霪豢翼蘩霪譬妻;羹鏊羹蠢鬟霾鬟鍪鍪薹毳藕囊冀囊襄羹囊;薹萎 至styke y w o r d s : b a c k g r o u n dn a n t a n g s1i t e r a t u r e cultureeff e c t i x 引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与宋代是两个很突出的时代,王国维在宋元 戏曲史中给唐诗、宋词以明确的定位,他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 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这种说法一直得到普遍认同。自古及今,学术界 对于唐诗宋词的研究抱有极大的热忱,研究面不断扩大,研究深度逐渐拓 深,理论日益更新,研究范围也以唐诗宋词为基点向唐宋两代其他文学样 式不断拓展。对于唐代宋代文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无疑唐代 与宋代是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至于唐与宋之间的过渡时期:五代十国时 期,历来缺少关注。五代十国的史学研究曾在宋初一度为热潮,当时欧阳 修等人修五代的历史,其目的是以史为鉴。北宋以后,则很少有人再借鉴 五代的历史了。关于五代文学的研究,比五代史学研究更为沉寂。五代的 诗歌一直附于全唐诗中,直到清代才有李调元辑出的全五代诗, 虽然编选出了集子,但很少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出 现了张兴武关于五代诗歌的研究著作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关于五 代诗歌的研究论文数量也极少。长久以来,学术界对于五代文学的关注还 是基于旧路子,充分肯定五代词的艺术价值与地位,对五代文学的其他现 象则关注较少。基于这种现状,笔者尝试着在五代十国这段时期寻找研究 的课题。 笔者在阅读五代文学作品、看一些相关笔记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大家 都公认的现象:南唐在五代十国时期地位十分突出。它是当时的经济文化 重镇,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艺术、印刷等其他文化事业方面,南唐都取得 了比较大的成就。而我们所肯定的五代词曲成就中,南唐词首屈一指,它 对后来的词曲创作影响深远。北宋初文化方面的诸多制度、文学创作的风 气都与南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南唐文学有着不菲的 价值。五代是个战乱的时代,五代十国中大多数国家的文化都已经衰微, 而南唐能够在那样的整体时代氛围中取得突出的文学、文化功绩,有着多 方面的原因。本文试图梳理南唐文学成就,全面描述南唐文学,在五代时 代环境中衬托南唐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分析南唐文学、文化兴盛的原 因。在历史的承继中勾勒南唐文化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一章时代背景 第一节南唐:乱世中的静土 中国历史经历了唐王朝的鼎盛之后,进入了纷扰的五代。在唐王朝灭 亡前夕,藩镇混战,经济凋敝,一片混乱。关中地区经过李茂贞、朱全忠 破坏后,长安变成了废墟,从此不复振兴。河南遭到了秦宗权的焚烧掠夺, 变得残破不堪。幽沧、河朔、河东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经过军阀们蹂 躏的北方,到处是一幅赤地千里、饿殍蔽野的场景。9 0 6 年朱全忠篡唐建 立后梁,五代历史开始。原本经过破坏的北方经济在他手中不但没有得到 恢复,反而越来越糟。 朱全忠为了争夺土地,连年实行兼并战争,他不但大量残杀兵卒,而 且蹂躏田禾,滥杀百姓,导致当时的社会生产几乎无法进行。陶懋炳在五 代史略中多次论及朱全忠残忍、虏掠的历史史实: 徐、泗辖境之内“六七年间,汴军四集,徐、泗三郡民无耕稼,频岁 水灾,人丧十六七。”朱全忠吞并徐泗之后,“移兵攻郓,三四年间,每春 秋入其境剽掠,人不得耕织,民为俘者十五六。”8 9 3 年,朱全忠在巨野击 败朱碹部,俘虏士兵三千余名,恰在此时,狂风暴起,飞沙弥漫,朱全忠 兽性大发,竟说:“此乃杀人未足耳! ”下令将三千余名俘虏全部杀光,与 攻并徐泗、衮、郓三镇的同时,汴军又进攻淄、青,朱全忠之侄朱友宁攻 博昌县不下,“下俘民众十余万,各领负木石,牵马驴,于城南土山,既 至,合人畜木石,排而筑之,冤枉之声,闻数十里。”“俄而城陷,尽屠其 邑人,清河为之不流。”“3 当时与朱全忠争夺天下的河东李克用、感化时溥、天平朱碹、泰宁朱 瑾、平卢王师范,割据着东方。风翔李茂贞、静难王行瑜、镇国韩建盘踞 在关陇。魏博罗弘信、卢龙李匡威、成德王珞、云中赫连铎、义成孟方立、 义武王处存、护l 雪王珂、河阳李罕之、蔡州秦宗权,他们互相攻战不已。 北中国此时战无宁日,武夫悍将宣称“天子兵马强壮者当为之,宁有种 耶? ”他们相互攻伐,伺机谋篡,情形如同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序所 说“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 大鬼皆失其序”。大兼并战后出现的梁、唐、晋、汉四个朝代立足不久就 陶懋炳五代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3 月版第3 6 页 被迭相更替,加上晋汉时期契丹兵的南犯和“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 给契丹,中原的混乱程度简直是无以复加。在争夺战争中间,军阀们各种 手段都用上了,梁军三次决黄河御敌,导致黄河连年溃决,这给已经濒临 崩溃的北方经济雪上加霜,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呼号,到处是哀鸿遍野的 景象。战乱之后,这些统治者根本不注重建设,照旧横征暴敛,人民的灾 难在新王朝之下,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 资治通鉴卷2 7 4 记载:( 后唐庄宗时) “军士乏食,有雇妻鬻子者, 老弱采蔬于野,百十为群,往往馁死,流言怨嗟,而帝游畋不息时大 雪,吏卒有僵仆于道路者,伊洛间饥尤甚,卫兵所过,责其供饷,不得, 则坏其什物,撤其室庐以为薪,甚于寇盗,吏皆窜匿山谷。”这样的政权, 虽然一时靠武力支撑,但很快都走向了灭亡。 五代中原之乱到了难以形容的地步,民不聊生,唐代昔日的繁荣,成 为了人们心中追忆的梦想,晚唐时涌现出大量咏史诗,这些咏诗史比起盛 唐咏史诗来多了几层颓废,多了几许苍凉的心境。“天子临轩赐侯印,将 军佩出明光宫”( 王维少年行) 的盛唐气象已经不再。五代时人们甚至 连咏叹都少了,北方的文士匆匆逃离这恶梦之地,逃到当时相对安宁的南 方。逃到西蜀的有:韦庄、张道古、卢延让、牛峤、毛文锡、王仁裕、牛 希济、杜光庭、李昊等人,逃至吴和南唐的有:孙晟、常梦锡、江文蔚、 高越、韩熙载、史虚白、潘佑等人,也有不少人逃往闽和吴越,他们都是 一时的名士,他们逃离北方使得北方的文坛更加呈现出一片空白状态。 南方没有幸免于兵火,唐帝国时期的繁华烟消云散,资治通鉴卷 2 5 8 记载:“先是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及经秦、毕、孙、 杨兵火之余,江淮之间,东西十里,扫地尽矣。”江淮之间一遍混乱之际, 王建进入四川,与陈敬碹、顾彦朗等展开混战,战火绵延了十余年,蜀地 也变得破败不堪。但是当南方政局开始明朗时,也就是吴、南唐、西蜀、 吴越这些小国最终建立时,南方情形与当时北方就形成了明显对比。南方 割据政权的建立者都能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各个小国基本上保持和 平,他们在境内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招徕商旅,使社会经济获得不同程 度的发展。当时江南各地颇具规模的水利建设,更与北方因人为破坏而导 致的黄河水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差。南方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大多出身 下层,如李异是孤儿,王建是盗贼,他们对民问疾苦比较了解,懂得人心 向背的重要作用,注意延揽人才,励精图治,以求自保。 吴王杨行密占据扬州之后,减轻徭役负担,招抚流亡人口,为淮南的 农业经济复兴创造了条件,几年就恢复了承平的气象,他还采取措施劝课 农桑。继他之后的徐温结束了和吴越的长期战争,“自是吴国休兵息民, 三十余州民乐业者二十余年。”徐温养子南唐烈祖李异在南唐初年均定田 租,限制力役,招徕归附人口,给予他们田土,免除三年租役,鼓励垦田, 通过这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淮南、江南广大地区的农业经济走上新的 发展道路。吴、南唐休养生息时问长达8 5 年,在这段时间中,南唐俨然 成了北方士人向往的乐土,在李舁时期南唐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王国。宋 代马令的南唐书写及当时南唐国势:“群臣咸谓江淮之地,频年丰稔, 兵食既足,士乐为用,天意人心未厌唐德,宜广土宇攻自潭越始。”南唐 当时有余力实行兼并战争。偏于西部的前、后蜀经历了王建、孟知祥时期 的修养生息,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巴蜀这天府之国也时成为了当 时人比较好的生存之地。吴越等其他南方小国经济同样得到了比较大的发 展。 北方兵荒马乱,南方安宁和平,人心向背是很明显的事。北方士人的 南逃不仅仅由于这种整体政局,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各国文化政策不同, 导致了文士不同的命运。 在北方,武人掌管着政权,文士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朱全忠的得力 谋士柳璨进士及第,不到四年,就以擅于谄媚而位居宰辅,深为士族宿臣 所鄙夷。另一谋士李振,出身贫寒,屡次参加进士考试而没有中第,他既 忌恨世族,又忌恨出身科第的朝官。而后梁时期宰相裴枢、崔远、独孤损 白恃名门望族,轻视同僚。于是新贵与旧贵产生了冲突。 通鉴卷2 6 5 记载:柳璨恃朱全忠之势,恣为威福。会有星变 璨因疏其素所不快者于全忠日:“此曹皆聚徒横议,怨望腹非,宜以之塞 灾异。”李振也向朱全忠进谗:“朝廷所以不理,良由衣冠浮薄之徒紊乱纲 纪:且王欲图大事,此曹皆朝廷难制者也,不若尽去之。”全忠以为然 自余或门胄高华,或科第自进,居三省台阁,以名检自处,声迹稍著者, 这样的环境如同梦寐,文人们朝不保夕,既没有前途又无法生存。恰 恰此时,南方统治者大量延揽人才,很注重采用文士治理政府。 南唐烈祖李舁在主持吴国政权的时候,就派人在淮河之上守候,如果 遇到北逃士大夫则即刻接待,给予丰厚报酬,酌情启用。马令南唐书 记载:“时江淮初定,州县吏多武夫,务赋敛为战守。知诰独好学,接礼 儒者能自励为勤俭,以宽仁为政,远近向风,郡政大治。”这样的政策吸 引了北方大批士大夫南逃入南唐,在其后的政权中形成了北人一派,常梦 锡、韩熙载、孙晟等人都是此时来到南唐的。对待本土士人,烈祖也极为 尊重。他与宋齐邱关系很融洽,专门建立小亭子,在池上建桥以待宋齐邱, 两人在亭中整日谈论而不疲倦。太和四年春二月,李异建礼贤院于府舍, 聚集图书以延士大夫。他又在府署内修亭子,命名为延宾,命令宋齐邱为 之写记,一时豪杰都翕然归之。他在休息的时间里,经常与这些士人一起 宴饮,向他们咨访民间疾苦。在南唐这种政策的吸引下,中原名士大多想 尽办法南下。于是,南唐一时人才济济。 烈祖之后,南唐统治者继承了既有的文化政策,终南唐一朝,文人主 宰着南唐政府。文化素质很高的元宗、后主对待文士更为礼让。 南唐近事:“元宗少跻大位,天性谨慎,每接臣下,恭慎威仪,动 循礼法,虽布素僚友无以加也常目齐邱为子嵩,李建勋为史馆,皆不 名也。君臣之间,待遇之机,率类于此。”君主对待臣子彬彬有礼,在生 活细节上元宗也很尊重文士,有一次臣子晋见,他还没来得及换衣,只好 先声明,然后正衣冠而出。 对待臣子的过错,元宗很大度。如翰林学士江文蔚侍宴,醉而无礼, 第二天拜表谢罪,他命赐衣一裘以慰之。元宗对待臣下如此宽容,君臣之 问关系十分融洽。他曾笑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冯回答: “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时期,南唐的文人是过得非常自由 的。 “为人仁惠,有慧性。雅善属文,工书画,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 瞳子”( 十国春秋南唐三后主本纪) 的李后主对待其文臣比其父有 过之而无不及。韩熙载蓄妓四十余人,来客任其出入,与客相接。后主想 规劝,不是运用他的帝王威严,而是先派画家顾闳中去窥探,命他画下韩 家的夜宴场景。朝会的时候,给韩熙载看,而熙载泰然视之。虽然如此, 后主还是酷爱韩熙载的那份才干,“煜常以熙载为尽忠,能直言,欲用为 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 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 诸妓稍稍复还,煜日:吾无如之何矣! 是岁,熙载卒,煜叹日:吾终 不得熙载为相也。( 新五代史) 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中如此 说李后主“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后主虽然政治上 平庸,但他以帝王之身份能够如此宽待臣子,在历史上比较少见。 南唐统治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加上他们推行重视文士的政 策,这使得南唐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南唐之外的其他南方小国,一方 面休养生息,一方面也注重吸纳士人。 吴任臣十国春秋载:“昭武( 王审知) 立国,宾至如归,唐衣冠 卿士跋涉来奔,若李殉、韩俚、王标、夏侯淑、王淡、杨承休、王涤、崔 道融、王拯、杨赞图、王倜、杨沂丰、归傅懿诸人,未易指屈。”西蜀王 建开国之初即重用文士,“授唐室旧臣王进等三十二人官爵有差,又宋砒 等百余人咸见信用。帝虽目不知书,而好与儒生谈论,颇解其理。是时唐 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帝礼而用焉,使修养政事,故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 ( 十国春秋) 吴越的钱氏一族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给予了文士十分优 厚的待遇。 北方统治者迫害文士与南方统治者优待文士形成了天壤之别,北方士 人大批南下,使得北方的文坛呈现一片空寂之状,而南方文坛相对热闹, 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骚。南唐由于地处江淮之间,比闽、吴越地理位置 相对优越,北方士人许多直接进入南唐。据赵效宣先生统计,北方士人归 奔南唐,载于史籍者就有4 8 人。这些人在文章人品上受当时人普遍尊重, 当时人称道南唐“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我们不难理解下列的统计结果。唐末五代作 家的诗文集总数是8 7 9 卷,北方2 3 4 卷,占2 6 6 ;南方6 4 5 卷,占7 3 4 。其中吴、南唐诗文集为2 9 7 卷,西蜀两国诗文卷数为1 4 5 卷。在数 量上吴和南唐诗文占了明显优势。所以赵延世在为陆游南唐书作序时 1 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 0 0 年3 月版7 2 页 说,南唐“虽为国偏小,观其文物,当时诸国,莫与之并。” 第二节个性张扬的南唐士人 在干戈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士人悲惨求生存的同时,南唐小朝 廷俨然成了士人的乐土。南唐士人在这战乱时期,保留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他们的思想行为在那世风萎靡的时代显得格外突出。 一、儒、道、佛兼融的思想 唐是以儒立国,释、道兼行的王朝。五代继唐之后,绵延的战火摧毁 了大唐帝国昔日的辉煌,晚唐人的颓废、凄凉,五代人都一一承继。中国 士大夫的传统思想,他们也都浸染,不同的是思考角度开始转换。儒、道、 佛三重思想在唐人那里,很自然的融汇,他们多的是昂扬向上的心态,而 五代人杂糅着这三重思想,多是苍凉、无奈的心境。儒家倡导的建功立业, 文士们根本就无法实现。入仕看不到前途的他们,虽然没有彻底放弃希望, 但更多的人沉浸到了佛、道之中。 南唐士人大多在这三重思想中求自我安慰,佛教、道教这两种宗教在 南唐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南唐士人倾心于其中。 南唐宗教发展始于李异时期:“初,先主在建业,大筑其居,既成, 用佛屠说作无遮大斋巳会,为工匠役夫死者荐福。又曾召豫章龙兴寺僧智 玄译胡僧经。末年迎溧水大兴寺桑生木人于宫中,奉事甚谨。”( 南唐二 主年谱) 李异是五代时期少有的英明之主,他推崇佛教,更信奉道教, 晚年服金丹,想求长生,反而送命,临终前沉痛的告诫嗣主勿蹈覆辙。但 元宗李璩一样信奉宗教,一样供佛化生,父亲的告诫,并没有对他的政治 产生任何影响。陆游南唐书卷1 6 记载“元宗、后主皆酷好浮屠,群 臣化之,政事日驰。”元宗信奉宗教尚没有对政治产生太大的影响,后主 时期就明显不同了。 马令南唐书- 后主书第五载:“命境内崇修佛寺,又于禁中广署 僧尼精舍,多聚徒众。国主与后顶僧伽帽,衣袈裟,诵佛经,拜跪顿颡, 至为瘤赘,由是建康城中僧徒殆至数千,给廪米缗帛以供之。”后主信佛 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五代诗话记载:“宣和间,蔡宝臣致君收南唐后 主书数轴来京师,以献蔡修约之。其乃王师攻金陵城垂破时仓惶中做一 疏,祷于释氏,愿退兵之后,许造佛像若干身,菩萨若干身,斋僧若干万 员,建殿宇若干所,其数皆甚多,字迹潦草,然皆道劲可爱,盖危窘急中 所书也。又有看经发愿文,自称莲峰居士李煜。”李后主在危急关头想 到的是向佛许愿,可见他是何等痴迷其中,作为一个国君,这自然是很荒 唐的行径。后主与国后耽于拜佛,他们一举一动,自然会在南唐这个小国 中引起仿效,士人效法得十分积极。 南唐三主并没有在思想领域中确立统治地位的思想,他们都程度不同 的信奉宗教,统治者自身信仰自由,作为臣子的南唐士人们,也是各找各 的宗教信仰,思想上呈现十分自由的状态。 宋齐邱作为南唐的开国元勋,有着很深的道教思想。唐才子传2 6 1 李建勋条:时宋齐邱有道气,在洪州西山,建勋造谒致敬,欲授真果,题 诗赠云:“春来涨水凉如活,晓出西山势似行。玉洞有人经劫在,携竿步 步就长生。”李建勋一生明哲保身,也出入两教之中。他既写诗送给僧人, 又与道士交游。如有送喻炼师归茅山等诗作。我们可以从其他记载中 窥见南唐士人的这种兼容思想。海碌碎事:( 陈) 陶以诗名兼释老学, 自号“三教布衣”。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张洎) 风仪洒落,文采清丽, 博览道释书,兼通禅寂虚无之理。终日清谈,蛊蜜可昕。” 在南唐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南唐士人思想非常自由,他们日常生活中 体现出了他们自由思想支配下的自由个性。 二、独特的个性 历史上有个性的文人大都是因为才华横溢,他们对自己的才学充分自 信,同时深得同时代人的认同,于是他们的个性在其才干的支撑下更为彰 显,南唐文人同样是这个模式。 南唐近事记载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 史) 虚白对客奕棋,旁令 学徒四五辈各秉纸笔,先定题目。或为书肩表章,或诗赋碑颂,随口而书。 握笔者略不停缀,数食之间,众制皆就,虽不精绝,然词采磊落,旨趣流 畅,亦一代不羁之才也。”史虚白平时如此洒脱,当他见到统治者时,同 样是毫无顾忌。江南野史中有他事迹:“嗣主即位,熙载荐之,命登便 殿宴饮,与之计事。虚白醉溺于阶侧。嗣主日:真处士也。遂赐田五百石。” 元宗对于这种大不敬的行为尚且嘉赏,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容忍了这 些臣子们的放纵。 他这般对待盗贼的地方官吏,当然很少见。 南唐士人,上至宰相,下至普通官吏,他们的思想行为很少受礼法的 约束 x 马令南唐书儒者传:“陈觉等丧师南闽,特赦不诛。熙载上疏, 请置于法。元宗手札敦谕,而宋齐邱大怒,乃诬以醉酒披娼,黜为和州司 马。其实熙载生平不能饮。”福建之役,南唐损失惨重,功过是非完全被 宋党一派操纵。湖南之战,虽然灭楚成功,但是元宗采用冯延巳的建议, 所用赋税全从楚地征取,惹得楚人怨声载道。南唐军队最终被楚人赶跑。 南唐在闽国、楚国兴兵动武的时候,正值北方大乱,契丹消灭后汗,中原 无主,北方一些将领相继投奔南唐。韩熙载见到了这大好形式,主张北伐, 而元宗陷在南方战役的泥沼之中,无暇北顾,错失了军事上的大好时机。 宋党和钟党在这些实际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宋党对钟党一派打击报复不 遗余力,钟党一派也是毫不退让。“江文蔚之居谏职,秉心贞亮,不容阿 顺。每将言事,比多左迁。时宋齐邱、陈觉、冯延巳、魏岑皆以容悦得用, 人情不平,及齐邱拜为谏议大夫,而延巳为相,魏岑亦居近密。文蔚上表, 其言日:“二公移去,未称民情。四罪尽除,方明国典。”“1 江文蔚直接在 奏章中间提出杀宋党之人,双方到了剑张弩拔的程度。 南唐党争一直持续到9 5 8 年才基本结束。这年十月,常梦锡含愤而卒, 十一月元宗暴宋齐邱、陈觉、李征古罪,幽禁宋齐邱于九华,陈觉、李征 古皆赐死。宋齐邱第二年自缢死。查文徵身受巨毒,与宋齐邱同年死去。 第二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 冯延巳病逝。南唐党争期间是它国力急剧衰 退的时期,南唐士人并没有同心协力谋求南唐的发展,反而在这种窝里 斗之中耗尽了南唐实力。 四、迥异的精神面貌 五代的战乱教育了整个五代士人,他们大多碌碌无为,但求明哲保身, 能够在小王朝之中求个很好的生存,就心满意足了,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已经是难以企及的梦想。李建勋与宋齐邱一起左右着南唐初中期的政局。 论身份,李建勋远远贵过宋齐邱,他为吴王之婿,南平王李德诚之予。南 唐一开国就拜为宰相,升元五年七月罢归私第,不久复相。升元七年,罢 为昭武节度使。保大四年再度为相,保大七年罢为太弟太傅,后以司徒致 仕。他三度为相,一生都处于权力核心,但他在政治上毫无作为。并非他 的实际能力差,其实李建勋非常有眼光,烈祖时,就劝他父亲拥戴烈祖称 马令南唐书+ 儒者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3 4 年4 月版8 s 页 1 2 帝,在这场政治赌博中赢得了往后的资本。元宗刚即位,他就看透了新皇 帝的心性。十国春秋:“元宗听政之暇,多开延英殿,召公卿议当世事, 皆欣然望治。建勋独谓所亲日:上宽仁大度,优于先帝,但性习未定, 宜得方正之士,朝夕献替,不然恐未必能守先朝基业也。”他如此深谋远 虑,洞明世事,高居相位,政治上本来可以有所作为,但他得过且过,一 生毫无建树。他的诗歌充斥着及时行乐的思想。他自称“司徒犹不作,那 敢作司空。幸有山翁号,如何不见呼? ”( 答汤悦) 政治上的册封,引 不起他的兴趣,他宁愿在山水之间悠游岁月。 期盼有所作为的韩熙载与李谷分手的时候说,南方若以他为相,当长 驱以定中原,但他在南唐这种时局中间消磨了进取之心。侯鲭录:“韩 熙载相江南,后主即位颇疑北人,有鸩死者,熙载惧祸,因肆情坦率,不 尊礼法,破其家财,售妓乐数百人,荒淫为乐,无所不至。”韩熙载都这 样,其他人更甚。江南野史:“宰相汤悦、吏部尚书徐铉之徒,但顺非 文过尸禄,希肯曾不一言谏诤,坐待王师,阴伺败亡。”从南唐的众多文 臣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文臣的出仕只是为了自我生存。 与他们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些南唐士人,他们没有沾染五代士人但求保 身的习气,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方刚血性。“( 江) 文蔚将上疏,先具小舟载 老母,以待左降。是时文蔚直声震江左,传写弹文,为之纸贵。”( 江南 野史) 具破釜沉舟勇气的江文蔚在那昏沉沉的五代士林无异于一束光亮。 同为一党的常梦锡也是刚直不阿,断不向权贵低头的人。 南唐近事:“梦锡为翰林学士,刚直不阿,贵近侧目。或谓日:公 直私门,何以为乐? 常日:重帷痛饮,面壁而已。盖冯魏擅权之际也。” 又钓矶立谈说:“梦锡性犷直,初升朝,见党人互相推挽。曰以谬悠 尝试之说,聋瞽朝听。梦锡大惊,发狂归,杜门匀外。又数年还朝,乃上 表历指权要朋私卖国,及发,宰执狼藉数事,朝廷不能加察,以其语太忤, 夺官,徙梦锡,因忽忽不得志,以卒。” 不怕死,尽忠为南唐国事着想的南唐士人不是少数,在南唐将灭亡之 际,南唐士人更是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承继了古老的忠孝传统。南唐书后 主书第五:“光政使陈乔日:吾当大政,使国家致此,非死无以谢乃 自缢死。诸将战没死者犹数十人。”南唐书义死传“( 刘) 仁瞻子崇谏 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瞻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耩哭于中门,救之 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在国家危难之际,投降叛变者多, 而大将刘仁瞻竞能斩其子来收束军心。儒家倡导的忠孝节义,在南唐士人 身上打下了比较深的烙印。 南唐士人有鲜明的自我个性,各求各的生存,许多精力消耗在党争之 中,有只求自我生存者,也有为国家而献身者。他们在南唐自由的文学艺 术环境中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南唐文化。 第三节蓬勃发展的南唐文化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文化整体较唐而言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大部分地 区文化凋零,南唐在吴的基础上修养生息八十余年,保持了自己局部的和 平。在此期间,南唐不仅经济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它的文化也得到了很 大的发展。 南唐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多方面:辖区内人口增长较快,兴修了大量农 田水利设施,手工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其纺织、印染、矿冶、 铸造、制茶、海盐等都比以前有比较大的进步。南唐当时有着许多著名的 产品,如江西的“醒骨纱”,是用纯丝蕉骨相兼染织而成,夏天穿着,无 比轻凉舒适,印染业中有“天水碧”,颇得后来人喜好。 南唐统治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文化的建设。前面论述的南 唐三主时期的文化政策以及他们对待文人的宽容态度,一方面促进了南唐 的文学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南唐文化的其他部分同步发展。 烈祖李异刚即位,就在淮水之滨建立太学,并在庐山白鹿洞建立学馆, 专门划出田地来供给学馆,他以李善道为洞主,称之为“庐山国学”。庐 山国学为南唐培养了不少人才如伍乔,元宗爱他的文章,“命勒石,以为 永式。”在当时,太学以及庐山国学都比较兴盛,求学的生员均有数百之 多。李璩十五岁时在庐山筑室读书,身体力行,倡领了一时的文化潮流。 南唐各州县都有自己的学校,瑞金、如皋等地还创办了新的学校。在南唐, 除了这些官办的学校之外,还有不少私人办学。如奉新胡氏,“构学舍于 华林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建昌洪氏,“就所 居雷湖北创书舍,招徕学者。”“1 泰和里人罗韬建立了匡山书院,庐陵邑人 1 】任爽五代分合与南唐的经济文化,史学集刊,l9 9 5 年2 期:3 3 页 1 4 玉妃游仙图等传于世。江左号称道释画为第一的是曹仲玄,他在建业 佛寺画上下座壁,九年才完成。周文矩评为上绘上天本样,非凡工所及。 画院中画家专门供奉帝王,他们的绘画对后世影响不是很大,画院外 的画家如徐熙、郭乾佑、钟隐、唐希雅等人的绘画在当时颇负盛名,对后 世影响比较大。徐熙世代为江南名族,擅长于写生。他多游历山林园圃, 画写林木草虫,他的绘画有一种超脱野逸之趣。能够以水墨而施加淡彩, 被称为徐体。夏文彦评价为“今之画花卉者,往往以色晕淡而成,独熙落 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傅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徐熙的孙子 崇嗣、崇勋、崇矩等人都能继承祖父之风,徐崇嗣特创没骨画法,与当时 前蜀的黄氏双勾画法相对峙。到北宋时,徐崇嗣与黄居案各成一派,徐为 南宗,黄为北宗,在我国花鸟画史上影响深远。院外画家郭乾晖工鸷鸟, 杨辉工鱼,梅行思工斗鸡。南唐画界一时人才辈出,为我国绘画史增添了 光彩的一笔。 在五代,雅好音乐成为了一代世风,前后蜀、南唐、南汉等国都设有 教坊或者相类似的音乐机构,并且不断扩大规模。当时除了隶属于官府的 乐籍者外,还有大量的散乐,公卿之家的乐伎人数不少。如韩熙载蓄妓四 十余人,听其与客杂处。五代词的创作发展与当时的音乐之风离不开,后 蜀欧阳迥花间集序对词的功用阐述得十分明白:“用资羽盖之欢,以 助娇娆之态。”南唐的音乐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昭惠后擅长歌舞,尤其工 琵琶,她与后主尝雪夜酣饮。陆游南唐书载“举杯请后主起舞,后主 日:汝能创为新声则可矣。后即命笺缀谱,喉无滞音,笔无停思,俄顷 谱成,所谓邀醉舞破也。又有恨来迟破,亦后所制也。”昭惠后自 创新声,李煜喜好音乐,帝后的共同喜好对南唐音乐的发展自然有促进作 用。李煜词中写及的一些宫廷音乐场面如“红锦地衣随步皱”,只是当时 千万音乐场景中的一个片断而已。 南唐三主信奉佛教,于僧人奉事甚谨,后主与国后日日跪拜,痴迷其 中。统治者推崇佛教的政策,促进了南唐佛教事业的繁荣发展。南唐佛教 在佛教史上的突出贡献是禅宗史料集祖堂集的编纂。祖堂集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料集。编纂者为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位禅师。此 书成书于保大十年( 9 5 2 年) ,收集了从形成禅宗渊源的过去七佛开始的印 度、中国各位祖师到南唐时代的2 4 6 位佛祖的“生缘始终”,收录了代表 他们各自家风的问答语句。它继承了宝林传的祖统说,记载了禅师们 的事迹、语句,开了后世灯录体著作的先河。比著名的禅宗语录著作景 德传灯录先成书五十多年,书中诸多内容可以补充景德传灯录的记 载。祖堂集一书中所记载的禅师大多生活在福建、湖南、湖北、江西 等南方地域,书中记录的语言具有南方方言色彩,此书于唐五代时期汉语 语法语汇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于禅宗史、文化史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价 值。 经过南唐三主的大力提倡弘扬,南唐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在当时皆居于 前列。正如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中称:“衣冠文物,甲于中原。六经臻 各,诸史条集,古书名画,辐辏绛帷。”在五代那个战乱的时代中,南唐 文化能够取得如此之成就,自然是引人瞩目。至北宋时,中国南方经济的 发展超过北方,南方人才辈出,这与五代时期南唐的努力经营是分不开的。 南唐相对平稳的政局,自由的文人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 酝酿了南唐文学的发展。 第二章文学风貌 第一节南唐诗歌神韵 中国文学经过唐诗的高峰之后,任何一个朝代都难以在诗歌上超越 唐的成就,有唐一代大诗人灿如星辰,彪炳千秋。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时 期,很少有可以与唐代比肩的名诗人。晚唐罗隐、皮目休、陆龟蒙、韩 俚、韦庄等如同一道夕阳,还有着些许光亮。他们之后的诗人大都是寂 寂无闻。长久以来,五代诗坛缺乏大的名家,没有引起人们探究的兴趣。 实际上,五代诗坛在当时非常热闹。它的热闹突出体现在不同规模, 不同组合方式的诗人群体不断形成,纷纷涌现。吴越钱氏、楚之廖氏、闽 之郑氏、南唐李氏、冯氏、以及中原后周窦氏等家族,都数代多人能诗。 吴中李建勋、孙鲂、沈彬自行组织了诗社。此时还存在着一些地位比较高 的唱和群体,如:后唐秦王与幕客高辇等人,楚徐仲雅与湖湘诗人,南唐 二主与徐铉等朝中大臣。这些诗人群体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五代诗坛上,南唐能诗者据统计有1 7 0 多人,其中有诗文集者4 0 余 家,在五代十国都列于首位。我们翻开全唐诗会明显的发现,除掉那 则呈现出十分冷静的面貌,脱却了唐人的凌云豪气。他多从军人本身命运 出发,关注下层群众的生活。陇西行四首( 其二) 中“五千貂锦丧胡 尘,是何等的壮烈,然而“尤是春闺梦里人”则加重了其家庭悲剧的深沉 意蕴。“陇戍三看塞草清,楼烦新替护羌兵。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 哭旧营”( 其三) 视角锁定在一些残破的意象上,思绪缠结的是悲剧命运。 唐时的昂扬向上之风至此全被萧杀悲戾之气所取代。 早早致仕的沈彬在萍乡春晚寓居四首中,写出了当时士人的思考。 “三十无成今四十,翊周安汉意空存”,所有的心愿都已经落空,功业无 成,年龄老大。看上去十分潇洒的隐居生活方式,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选 择。他还念念于时局:“云山忆后思藏迹,家国话来犹痛心。求归闲处无 闲处,三纪兵戈犹至今。”南唐人的休闲享乐其实是内心忧惧的掩饰,他 们再怎么超脱,仍然牵心于现实。沈彬有些思考甚至具有超当时时代的意 义:“金山真堪沽酒散,山河到了为谁争”,他对整个五代时局进行思考, 但找不到答案。于是只有“感时伤世皆白头,几个鱼竿遇帝王”式的自我 安慰。 南唐的政治状况,国势变化,在南唐诗歌中问可以找到痕迹。休养生 息带来的是农村的繁荣景象。李建勋诗田家三首“不识城中路,熙熙 乐有年。木粲擎社酒,瓦鼓送神钱。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诗中农 民们安居乐业,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李中笔下的农田也是荠麦青青。王操 田家“地僻乡音别,年丰酒味醇。风光吟有兴,桑麦暖逢春。”都是丰 收的场景。南唐经济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这些诗歌是其反映。但南唐好景 不长,后周建国后,南唐便一直处于周的威胁之中。文人们初期的无忧思 想开始被忧患意识替代。徐铉在诗中感叹:“酌酒围炉久,愁襟默自增。 长年逢岁暮,多病见兵兴。”( 和明上人除夜见寄) ,又伤叹“海内兵方 起,离筵泪易垂”。(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后周一屡次南侵,南唐丧师辱 国,元宗被迫迁都豫章,后主一再贬损仪号,甚至自称“江南国主”。岌 岌可危的国势,自然在诗作中间留下了伤痕。 三、淡雅的审美倾向 唐末五代诗歌创作有着共同的倾向:追求淡泊,追求司空图式的“素 处以妙,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美。南唐诗风与此类似。 南唐君臣以文雅著称,他们重视学习古人,承继风骚一脉,宗汉魏之 风,追求一种雅淡美。孟宾于在为李中诗集碧云集作序言的时候,就 极力称赞其诗中名句迭起。李中的审美情趣体现了南唐诗歌雅淡美这一特 点。 我们可以从他诗歌中间来领略这一点。如夜泊江渚:“水乡明月上 晴空,汀岛香生杜若风。”皓月当空,江流蜿蜒,空气中间还飘着杜若馥 郁的香气,全诗笼罩在很雅洁的氛围中。又如“月出沙汀冷,风高苇岸秋” ( 送邵明上人之毗棱) 李中诗歌当中喜欢采用月、风、芦苇、江河等意 象,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衬托出一副清幽而又美丽的图画。他笔下构建的 境界常常是那般闲逸“渔儿隔水吹横笛,半夜空江月正明”( 泊秋浦) , 多么闲静的画面,容易让人沉浸其中。其审美境界的构建正如孟宾于在白 云集中间所描绘的那般:“缘情入妙,丽则可知素月流天,澄江如 练,对沧州而援笔,乏丽藻以当仁。” 徐铉的诗歌也呈现这样的面貌。其寒食宿陈公塘上:“月下春塘水, 风中牧竖歌”,用很简练的笔墨,传达了春天的气息。风中的歌声似乎分 外悠扬,给人以无限联想。其“水静闻归橹,霞明见远山”( 晚归) 一 片静谧之中,让人体味到一种空阔的感觉。梁藻南山池更是体现出平 和闲逸的风格。“翡翠戏翻荷叶雨,鹭鸶飞破竹林烟。时沽村酒临轩酌, 拟摘新茶靠石煎。” 四、宗白的艺术取向 五代诗歌大体有三种艺术取向:学温庭筠、李商隐;学贾岛、姚合; 学白居易。学温李集中在前期,西蜀诗人的创作就颇受温李绮丽之风的影 响。南唐诗人主要有两种倾向,即学贾岛、姚合,学白居易。尤以学自居 易最为普遍。 五代时期学习贾岛、姚合的诗人有:中原于邺、可止,吴曹松、孙晟, 蜀唐求,楚裴说,闽文或等等。其中齐几、赏颜、虚中等一群僧人影响比 较大。吴中隐居庐山紫霄峰下的陈沆、陈贶作诗学贾姚,当时之人多从他 们学习。南唐刘洞、江为诸人得二陈之正传,与刘洞并称的夏宝松少年时 期跟从江为学作诗,他也有再传弟子。曾入庐山国学的李中、伍乔等一群 人多为此系传人,这样学贾姚形成了师徒传承的梯队。 吴之庐山的贾姚派来,学白诗者地域分布要广得多。南方前后蜀、吴越、 闽、南唐和中原后唐,后周都涌现出规模不同的创作群体,这集中体现了 五代诗人群体性特征。 吴国宗白涛风始于孙鲂、沈彬,他们承袭白居易,又有所取舍,孙鲂 倾向于抒写宴游酬唱,咏叹山水花草,他的诗歌洋溢着士大夫生活气息。 这与白居易闲适诗十分相近。沈彬作诗,讲究风雅比兴,保存着古风面貌。 遵循自居易“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的原则。孙鲂、沈彬与李建勋共 同建立了诗社,他们的创作倾向影响了李建勋。 唐才子传2 7 1 孙鲂条:鲂有夜坐诗,为世称玩。建勋尤器待 之,日与谈宴,尝匿鲂于斋幕中,待沈彬来,乃问曰:“鲂夜坐诗如 何? ”彬日:“田舍翁火炉头之语,何足道哉! ”鲂从幕中出,诮彬日:“何 讥谤之甚? ”彬日:画多灰渐冷,坐久席成痕。此非田舍翁炉上,谁 有此况? ”一席大笑。 李建勋社会影响颇大,他倡导了南唐诗坛的走向,他之后的冯延巳、 冯延鲁、徐铉、韩熙载、江文蔚、乔匡舜等人,成了南唐诗坛的宗白骨干。 南唐灭闽楚之后,孟宾于、廖凝等先后进入金陵,得到李建勋等人的器重, 宗白群体更为庞大。 五代诗人创作上试图模拟唐人,多方学习,到后期,三派合一,归于 宗白,经过南唐众多士人的相继探索,遂形成了五代后期宗白诗风的基本 特征。 宗白诗歌外在特征上学习白居易之处,主要是其次韵酬唱、率意而成 的作诗方式。内在特征上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月日动态课件
- 年度安全培训考评报告课件
- 年度全员安全培训
- 娱乐主播培训课件教学
- 工业投入产出联系课件
- 兰州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2024年上饶市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
- 2025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真题
- 物业公司总经理经营责任合同5篇
- 方孔网交易合同6篇
- 【MOOC期末】《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科技大学)期末慕课答案
- 文化人类学课件完整版
- 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青铜葵花》导读课 课件(共24张PPT)
- 一般毒性作用
- GB/T 4213-2008气动调节阀
-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班队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课件
- 固体废物采样记录
- 【初中历史】商鞅变法优秀课件31-川教版
- 会议会务需求确认单
- 试生产方案确认表(各单位会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