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用.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用.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用.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用.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戴震是皖派学术开创性人物。学人对戴震文字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书。 本文从语言文字学史的角度探讨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用。戴震先进 的文字学思想,不是就文字研究文字。他将语言视为载道的工具,由小学通经学; 将文字视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从文字记录的语音入手推求词义;将文字 视为形、音、义的统一体,形成六书体用说。由此形成。本之六书、音声”、“贯 群经”的独到的字义、词义考求方法。在六书研究中,戴震重点研究转注和假借, 实现了六书研究重心的转移,解决了古书释读上的一些疑难。这直接影响到清人 及近人的六书研究。其形音义互求思想。开启了段王的形音义互求理论,成就了 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其中的转语理论建成体系,直接影响到他的师弟 程瑶田和弟子王念孙及后学,开出了果赢转语记、释大、释f - l 、文始 那样的奇葩。戴震打破形体的束缚,探讨语言内部规律,将字看作是语言韵符号, 抓住音义关系,扩大文字的应用范围,使小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戴 震也成为传统语文学到近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研究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用,有利于认识清代文字学研究的发展趋 向及近代语言学萌芽的基础,对于语言文字学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应用;评价 a b s t r a c t d a iz h e ni sa n h u ia c a d e m i cb l a s t sa n c e s t o r s t h ee a r l yr e s e a r c h e so fd a i z h e n st h e o r yo fc h a r a c t e r sa r e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i nt h el i u s h u b a s e do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a n g u a g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a u t h o r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 t h e o r ya n da p p f i c a t i o no fd a iz h e n sr e l a t i o no fl a n g u a g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nd a i z h e n sa d v a n c e dt h o u o a to fc h a r a c t e r s h ed i dn o to n l ys t u d yo nc h a r a c t e r s h e c o n s i d e r e dl a n g u a g ea st h et o o lo fr e c o r d i n g , f r o mx i a o x u et oj n g x u e ;a n dr e g a r d e d c h a r a c t e r sa sw r i t i n gs y m b o ls y s t e mo fl a n g u a g er e c o r d i n g , h ec o n c l u d e dt h et h e m e a n i n go fw o r d sf r o mt h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o fl a n g u a g ea n dt h o u g h tt h es h a p e ;s o u n d a n dm e a n i n ga sa s y s t e m ,t h e nh ec r e a t e dt h et h e o r yo fl i us h ut iy o n g a sar e s u l t , h eb e g a nt h et h e o r yo ft h em e a n i n go fw o r d sf r o ml i u s h u ;v o i c ea n dq u n j i n g i nt r e r e s e a r c ho fl i u s h u ,d a iz h e nf o c u s e do nz h u a n z h ua n dj i a j i e ,u a n s f e r r e dt h e r e s e a r c hc o r eo f l i u s h u ,s o l v e dt h ep r o b l e m so f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a n c i e n tb o o k s ,w h i c h i n f l u e n c e dt h er e s e a r c ho fl i u s h uo fp e o p l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n o w a d a y s t h e t h e o r yo fi n f e re a c ho t h e r o fs h a p e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a n dm e a n i n go fc h a r a c t e r s , o r i g i n a t e dd u u na n dw a n g st h e o r yo fs h a p e ;s o u n da n dm e a n i n go fc h a m d e r s , r e s u l t e di ns h u ow e nj i ez iz h ua n dg u a n gy as h uz h e n g t h et h e o r yo fz h u a ny u f o r m e das y s t e ma n dd i r e c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c b e n gy a ot i a n ;w n gn i a ns u na n dl a t t e r r e s e a r c h e r sw h om a d e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s u c ha sg u ol u oz h u a ny uj i :s h id a ;s h i m e na n dw e ns h i d a iz b e nb r o k et h er e s t r a i n to fs h a p e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ei n n e rl a w s o fl a n g u a g e s ;r e g a r d e dc h a r a c t e ra st h es y m b o lo fl a n g u a g e ;p a i de n o u g ha r e n t i o nt o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s o u n da n dm e a n i n g ;e n l a r g e d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s c o p eo fc h a r a c t e 墙 a n dc h a n g e d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 x i a ox u en o tt ob et h ev a s s a lo f j i n gx u e ,t h e nd a iz h e n b e 比a n l et h ef o u n d e r 丘伽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e o r yo f c h i n e s et or e c e n ti a g u i s t i c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t h e o r y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d a iz h e n sr e l a t i o no f l a n g u a g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s w e 啪m o r ee a s i l yf i n dt h et r e n do fe h a r a c t e 巧r e s e a r c ho f o i n gd y n a s t ym a dt h eb u db a s i so f r e c e n t l i n g u i s t i c , m e a n w h i l e , t h i sr e s e a r c hi s w o r t h w h i l ef o rr e s e a r c ho ft h eh i s t o r yo fl a n g u a g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s k 眄 w o r d s :d a iz b e n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l a n g a a g ea n d c h a r a c t e m ;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p p r a i s e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 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程继兵 日期:2 0 0 7 年5 月1 8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 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 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旌触 指导教师签名:咱客圣 日期:聊,月日 日期:胖夕月力日 引言 引言 戴震( 1 7 2 3 一1 7 7 7 年) ,是皖派学术开创性人物。梁启超戴东原先生传 云:“先生之学,体大思深。”戴震之学涉及哲学、文字、音韵、训诂、天文、 地理、名物制度、数学等多个领域,成就突出。教于京师,任大椿、卢文昭、 孔广森皆从问业。弟子最知名者,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回对后学影响巨大。 作为大家,研究者很多。对戴震文字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书。主要内容如 下:1 。四体二用”的源流。学界普遍认为。四体二用”为戴震首创,源于杨慎 。四经二纬”;对后学影响深远。2 六书的次序。戴氏六书次序以许慎为正,杨 树达先生等人已驳正。3 六书的界定。认为戴氏四体逻辑相承。体系更完整。以 转注为互训,范围太泛假借含引伸,扩大了范围;而因声破假借影响段玉裁、 王念孙等。 关于戴震语言文字关系的学说。二十世纪初以来,逐步为学界所注意。胡朴 安先生说:“ 戴震 求字于说文解字) ,求义理于 ,以文字用于经学, 文字学之范围遂广。”o 洪诚先生说:“他( 戴震) 虽然主张由文字以通语言。实 际上是用语言驾御文字,比唐宋人有迸展的地方就在此。”田指出了戴震关于语言 文字关系的独特见解。不过,他们都未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这也为我们进一步 研究留有空间。 拟作本文,希望从语言文字学史的角度探讨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 用。戴震先进的文字学思想,不是就文字研究文字。他将语言视为载道的工具, 由小学通经学;将文字视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从文字记录的语音入手推 求词义;将文字视为形、音、义的统一体,形成六书体用说。由此形成。本之六 书、音声”。“贯群经”的独到的字义、词义考求方法。戴震实现了六书研究重心 的转移,形成了形音义互求和“贯群经”的方法,尤其是转语沟通音义的方法。 戴震打破形体的束缚,探讨语言内部规律,将字看作是语言的符号,抓住音义关 系,扩大文字的应用范围,使小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 o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卷四十( 第十四册) 第4 9 页,上海中华书局 。章炳麟章氏丛书十二种检论清儒第2 4 页,上海右文社捧印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第2 6 6 页,北京市中国书店1 9 8 3 年版 回洪诚选注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 第2 7 6 页,江苏人民出版杜1 9 8 2 年版 1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以来的小学,一般称为传统语言学。有人又将传统语言学称为语文学。 语文学与语言学的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理论与方法不同。恰恰是在这两 点上,戴震的文字学研究超越了前人,因此成为传统语文学到近代语言学的奠基 人。 研究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用,有利于认识清代文字学研究的发展趋 向及近代语言学萌芽的基础,对于语言文字学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三方面探究戴震的文字学思想:l 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2 戴震 语言文字关系学说的应用,3 对戴震文字语言关系学说的评价。 2 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 陈永舜、李海洋重谈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问题:。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问题, 曾经是困扰、迷惑过许多人( 包括语言学家) 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 语言文字的关系问题,是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基本问 题。 清代学者戴震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关系的研究,观点散见于其论著中,如尔 雅文字考序、尔雅注疏笺补序、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慧田、答江慎修先 生论小学) 、六书论序、与是仲明论学书、古经解钩沉序、六书音韵表 序、经考附录卷一易彖象三字皆六书之假借、转语序、与某书、 六书音均表序 、答段若膺论韵、声类表、方言疏证等。 。 戴震文字语言关系学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 一) 语言是道的载体 语言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承载了人类的思想。 戴震已认识到语言是道的载体。与是仲明论学书云;。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认为语言的词是载道的工具,是明道的手段,应由字通词、由词通道。古经解 钩沉序:“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 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 而不可以躐等。”提出要以语言通古人思想,要以小学通经学。六书音韵表序 说:“后儒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意解以诬圣乱经,吾惧焉! ”戴震反对一些人不 知语言文字凭空妄解经典。这从反面说明语言载道,应由字通词、由词通道。六 书论序:“六书者也,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载籍极博,统之不外文 字,文字虽广,统之不越六书。纲领既违,讹谬日滋。”戴震认为,六书统领一 切文字,是治经的必由之途;因六书歧异,治经谬误渐多。戴震强调了语言文字 对经学的解释功能。经韵楼集卷七东原先生札册跋:。其( 戴震) 言:非 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六经之语言。”o 戴震毛诗补传序说: 。陈永舜、李海洋 的有关内容引述如下: 。大致造字之始,无所冯依。宇宙间,事与形两大端而巳指其事之实日指事。一、 二、上、下是也;象其形之大体日象形,日、月、水、火是也。文字既立,则声寄于字, 而字有可调之声;意寄于字,而字有可通之意;是又文字之两大端也。因而博衍之:取 乎声谐日谐声,声不谐而会合其意日会意。四者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 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印、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日转注; 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日假借。所以用文字者, 斯其两大端也” 他将六书分为四体二用,四体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二 用即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六书确定了字本义和字用义。戴震研究字本义, 更研究字用义,形成沟通语言文字关系的“四体二用”说。 1 、。四体” 指事,许慎日:。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从识字角度解释。戴震日:。指其 事之实日指事,一、二、上、下是也。”“实”或指抽象概念,或指事物的本质特 征。戴从构形的角度解释。江中柱先生说:“戴震改造指事的说解,使四者都从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第1 8 5 页,中华书局出版1 9 6 3 年版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第1 2 页七叶衍祥堂道光元年刊本( 1 8 2 1 年) 。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第2 1 8 页,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构形的角度去说解,一方面应证了他的书之体止四者的提法,另一方面使四 者的解说在逻辑上相承,体系似乎更完整一些。”。 象形,戴震界定为。象其形之大体”,只是象具体事物的大致轮廓,而不可 能象图画细致描摹。戴氏强调了象形字以形示意的功能。 谐声,许慎日:“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戴震云:“声寄于字,而字有可调 之声”,“取乎声谐日谐声”,。六书之谐声、假借,并出于声。谐声以类附声,而 更成字”。( 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 又云:“谐声字半主义,半主声。”( 六书音 韵表序) 认为谐声字以声音为主,义符表示义类。宋郑樵通志六书略谐 声第五:。五书尚义,谐声尚声。”o 戴说较许说、郑说更为准确,而且阐明了谐 声字偏旁的表意作用。 会意,许慎日;“比类合宜,以见指揭。”戴认为,。义寄于字,而字有可通 之意”,。声不谐而会合其意日会意”。强调会意字形的表意功能而不是声的表意 功能,将会意字与形声字绝然分开,避免了因所谓“兼书”而使形声与会意纠缠 不清。 戴震认为。四体”是造字之法,造字法也只有指事、象形、谐声、会意四者。 他从构形角度阐释四体,指出指事、象形、谐声、会意都是字形反映字义,实际 上反映了字形与意义的关系。这成为戴震因形求义的基础。 2 、。二用” 因形求义求得的只是字的本义,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处于应用之中,字本 义往往不尽符合经典用例,这就必须研究字用义。所以。在“四体二用”中,戴 震更重视对“二用”的研究,注意发挥转注、假借解释古籍的功能,形成转注互 训说、假借引申说。 ( 1 ) 转注互训说 转注是戴震六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转注说自成一家之言。 许慎日:“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此说一出,异说纷呈。 戴震驳斥各家之说,独有发明。六书论序云:。盖转注之为互训,失其 传且二千年矣。”戴震批驳了形转派和声转派。认为裴务齐、戴仲达、周伯琦“左 。江中柱戴震“四体二用说。研究,湖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3 年第4 期 。宋郑樵通志六书略第1 9 页,文渊阁四库全书 ( 3 7 3 )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 8 = ! 照墓蚤主塞主羞丕堂j 砬 回”、。右转”为转注之说谬。徐铉、郑樵将谐声中声义两近者当转注未当,因为 将形声字按义之远近分为两类甚难,势必强求其义之近似,而穿凿附会,犹如王 安石、陆佃等人。至于萧楚、张有、顾炎武以转声调为转注,乃以今音律古音之 谬。江永以词义引申为转注,戴也以为非是,认为将假借分为引申、转注甚难, 提出以转注“数字一义”与假借。一字数义”相区别。 戴氏转注到底是什么呢? “考、老二字,属谐声、会意者,字之体; 引之言转注者,字之用。”考属谐声。老属会意,转注与“四体”无关。戴氏认 为转注与形体无关。考、老可以相互训释,词义相同,即为转注。“数字共一用 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印、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日转 注。”初、哉、首、基都有“始”这个义项,印、吾、台,予都有“我”这个义 项,故而初、哉、首、基是转注,印、吾、台、予也是转注。转注字意义相同, 更准确地说,是至少有一个义项相同、相近。转注就是同义互训,也就是意义相 同、相近的字相互注释,换言之,转注就是训诂。 同时,戴震也看到转注字之间声音的联系,这一点往往为人们忽略。先看初、 哉、首、基。初是初母鱼部字,哉是精母之部字,首是书母幽部字,基是见母之 部字;之、鱼、幽为旁转,初、哉、首、基韵部相同或相近,关系紧密。再看印、 吾、台、予。印为疑母阳部字,吾为疑母鱼部字,台为透母之部字,予为余母鱼 部字;之鱼为旁转,鱼阳为对转,之阳为旁对转,印、吾、台、予韵部联系较紧 密。可见,转注字语音也有联系。 戴震说:。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别俗异言,古雅殊语,转注 而可知。”( 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 戴震认为,转注就是沟通古今语言,沟通不 同方言,沟通方言与通语。戴震把同义词的相互注释也视为转注。 戴震认为,语音相联系、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才是转注字,转注是有音义联 系的字之间的训诂。这有利于发挥转注在古籍解读上的功用。 ( 2 ) 古音假借说 假借是戴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他探讨了假借的成因,还重点阐明了假借的 特征、分类,成就卓著,烛照后学。 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云:。六书之谐声、假借,并出于声。谐声以类附声, 而更成字。假借依声托事,不更制字。”戴氏区别了假借与谐声,认为假借源于 9 湖北大学磺士学位论文 声音,不制新字,此与许说吻合。 经考附录卷一易彖象三字皆六书之假借戴按: “六书之假借,说文序 云: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也。凡六书之字,古人 谓之名。名者,声之为也。既以声名之,从而为之字。假借者,本( 为) 无 其字,而 假他字以寄是名者也。或两名声同,则为同声之假借;或两字声微异,则为转声之假借。” 戴震认为,因为。语言每多于文字”,有些语言没有对应的文字,导致文字 不能准确的记录语言,不便于人没交际,于是用假借字,“假他字以寄是名”,用 其它字来表示相同的事物或概念,以弥补文字不足以表现语言的缺陷。 戴震还分析了假借字的特征:“或两名声同”,。或两字声微异”,即声音相同 或相近。变易之。易”与蜥易之。易”、大象之“象”与相像之“像”,声音相同, 面意义无关,皆为假借。戴震将假借字看作记录本字语音的符号,假借字和本字 意义无关,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 他据此将假借分为同声假借和转声假借。易本指蜥蜴,后借为变易之义,声 音未变化,为同声假借;象,本指大象,假借为相像之像,象、像皆为邪母阳部, 是同声假借。方言疏证卷第九“戟,楚谓之舒”条,戴案:“考工记:戟, 广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局中矩,与刺重三锊。郑注:戟, 今三锋戟也,内长四寸半,胡长六寸,援长七寸 半 。莉者着秘前,如蹲者也。 戟胡横贯之,胡中矩则援之。外句磐折与。戟本作戟。说文云; 戟,有枝兵也;戈,平头戟也。礼记明堂位篇:。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 也郑注:棘,戟也。春秋隐公十一年左传: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预 注云;棘,戟也。皆古字假借通用。”戟指兵器。耪,说文:“小枣丛生也。” 是一种植物。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棘,段借为戟。”甲棘见母职部,戟见母 铎部,棘戟见母双声,职铎旁转,为转声假借。 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成为其“形音义互求”和“贯群经”的理论基石。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第2 1 3 页,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1 0 二、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的应用 在具备语言文字关系思想的基础上,戴震形成了独到的字义、词义考求方法。 ( 一) 形音义互求 戴震在认识到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这一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本之六书、 音声,确然于故训之原”( 尔雅文字考序) ,就是形音义互求。戴震或因形求义, 或以音、义正形,音义互求,尤其是转语求义,常显真知灼见。 1 、因形求义 。四体”是造字之法,形体反映意义,故可因形求义。 毛郑诗考正卷二北山二章,戴震按: 。贤之本义,多也。从贝,取声。此与礼投壶 射某贤于某若干纯之贤, 皆用本义。孟子,说此诗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谓从事独多,人逸已劳 如诗之后三章所云是也增成劳字,明作诗之志,以劳不得养父母而为此言,非以劳释 贤。笺就贤才说尤失之。凡字有本义,属乎偏旁贤本物数相校而多之名,因谓 多才为贤又专谓多善行为贤,由是习而忘乎作字之初矣” 戴氏从贤的字形从贝出发,推求字本义,再结合文义,并引礼记、盂子, 为证;而此时,字本义与语言的词义一致。 戴震因形求义,沟通了文字语言。 考工记图上函人戴补注: “舟之缝理日朕,故札续之缝亦谓之朕所以补许书之佚文也。本训舟缝,引申 为凡缝之称。” 朕在说文解字舟部。戴氏由引申义和字形从舟推出朕之本义为舟缝, 刊说文之误。他的结论为后来的说文学研究者所折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舟 部:“朕在舟部,其解当日舟缝也;从舟,奔声。戴先生日:舟之 缝理日朕,故札续之缝亦谓之朕。所以补许书之佚文也。本训舟缝,引申为凡 缝之称。”段氏从戴说。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朕下:“按,舟缝也。从舟,彝 声。戴氏震 考工记图函人注:舟之缝理日朕。段玉裁经韵楼说文注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4 0 3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 1 1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谓足以补书之佚。按,戴说豁然确斯,焯不可易,今从之。”o 戴震的说法也 为后来的甲骨文研究所印证。甲骨文字典:。从舟,从a ,象两手奉器治舟之 形戴震、段玉裁说似可从”口 2 、以音、义正形 方言疏证卷第十三“毒譬谓之雒篚”条下,戴案: “宋玉招魂 有雒鳇些,洪兴祖补注引方言蠲谓之银鳇,注) 云 即干饴也。后汉书皇后纪吾但当含饴弄孙,注引方言饴,留也。陈、 楚,宋、卫之间通语。说文) 云:麓,饴和馓者也饿熬稻粮毽也, 最穆, 叩傣健广雅) :雒健、饴,镶、锖,饧也,曹宪音释:蜴,辞精反。,一一, 字说文) 从食,易声广雅,作食旁易。玉篇锯7 与菇井从徒当 切,而字作。食旁易,刘熙释名 云:鲁,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周 礼小师注管如卖饴臼所吹者释文云:辞盈反。李唐音。辞盈,辞精, 反音同,当作。一,若音唐。则当作鳎。广雅镞塌两见,自不得同音。 此字应以说文) 为正。” 戴氏贯通群书,根据宋玉招魂、洪兴祖补注引方言、后汉书皇 后纪注引方言、说文、广雅、曹宪音、玉篇、刘熙t 释名周 礼小师释文等,从锯的读音和意义两方面入手,证明缟为锡之讹字。 方言笺疏说:“鸽,旧本并同。急就篇云:枣杏瓜棣,该馓饴锯。, 甥,王应麟音。唐。说文云:鸽,饴和馓者也。从食,易声。徐盈切。,原 本正文作食旁易,注文作易声,不误。广雅:雠照、饴、俊、储,锡 也。曹宪音辞精反。诗释文夕精反7 。周礼小师注管如卖 r 1 1 饴所吹者。释文辞盈反,云:李音唐。,案,。夕精,、辞盈,、,辞 糖诸反与音唐古声并相近。渚书字作食旁易者,皆不误。说文 云易 声者,留之入声为夕,夕易同韵,故日易声也。说文有馄无饧。玉篇有锡 锫,并徒当反。( 广韵庚韵有鸽,阳韵有储糖,并无锡字。周礼释文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第6 8 页,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9 4 8 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并云锅一音唐,则甥本有徐盈、徒当二音,不必另出锡字也。自元戴侗臆造 锡字,从易、徒当反之说,于是无分两字。明梅鼎柞转以庚韵徐盈反为阳韵徒当 反之误,欲删去之,已属非是。卢氏为其所惑,改此锯作锡,且纷纷置 辩,其谬甚也。众经音义卷十三镌音似盈徒当,二反,引说文。饴 和馓日德,又引方言凡饴谓之锡,又卷二十音同,亦音r 似盈反,字并 作食旁易。是其明证也。”。认为媳本有徐盈、徒当二音,不必另出锡字,锡字是 戴侗臆造,方言原本为饵。 丁惟汾方言音释说:。囊,说文云从食易声。按,易古音读货, 古货字亦易为之。从易得声,本音当读多。从易得声之裼,诗小雅斯干篇 与地、瓦、仪、议离韵,可例证之音读货矣。读若多,与锖为双声音转,故云镌 谓之镥。储为雠健之合声,故云谓之鲲鳇。玉篇:锯徒当反。毛诗、周 礼,释文并云秘音唐。说文作徐盈切。是鸽有徐盈、徒当两音。 此两音之甥转音,非媳之本音,铝本音自读多也。”。丁氏从本音、转音的角度证 明甥有徐盈、徒当两音,与钱氏相呼应。 ,1 钱氏、丁氏的阐述无疑证明了戴说的正确性。 3 、音义互求 在形、音、义中,音义关系最为紧密。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同时产生的,语 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精神内容。它们是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的关 系。语言形成之初,音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但当约定俗成之后,音义关系就固定 下来。人们创造与之相关的新词时必须利用原有的音义联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时刻处于应用之中。创造新词,让人“似曾相识”,而不至于面目 全非,给交际带来巨大困难,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的不断产生。 戴震明了音义关系的重要,在形音义中,更重视音义关系。转语二十章序: 。清钱绎方言笺疏第8 0 7 - 8 0 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版 。丁惟汾方言音释第2 7 4 页,齐鲁书社1 9 8 5 年版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戴震或因声求义,或以义正 音,真正实现了音义互求。 方言疏证卷第十三。适,牾也”条,戴案: “广雅适,牾也义本此郭璞、曹宪皆无音,以义推之,当读为适见于天 之适郑注云:适之言责也 戴氏据抵牾之义,断定适当读为“适见于天”之“适”,并以郑注为证。适 在广韵中有二读:施只切,都历切。作“抵牾”时读施只切。方言音释 说:“适,古音读多,为枝( 古音读柯) 之同声假借。牾为梧之同声假借。”。可 作戴说的旁证。 不过,戴震音义互求中最为著名的是转语。殷孟伦先生子云乡人类稿云: “清代小学之业盛,干嘉而后,群趣于声音文字训诂之沟合,而戴君转语, 实为其不祧之祖”。 戴震为了使音义关系“其用至博,操之至约”,他努力探究音义内在联系, 形成独具特色的转语理论。 转语二十章序按发音部位分声母为五类,每类按发音方法分又分四位。 两者一纵一横,显示。转语”的规律:“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 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 转。”( 转语二十章序) “同位”,指声母发音部位相同;。位同”,指声母发音 方法相同。戴云: 。尔、女、而、戎,若,谓人之词,而如、若、然,义又交通,并在次十有一章 周语 :若能有济也,注云:若,乃也;檀弓:而日然,注云:而,乃也; 鲁论 :吾末如之何,即奈之何;郑康成读如为那。乃个切。案集韵 三十八个 云:。如,乃个切,若也。书 日:。如五器,卒乃复,郑康成读”今尚书音义 无此盖开宝中所删,丁度等据未改释文有之毛诗) “柔远能迩”,笺云:“能,伽也”, 伽字当亦音乃个切日乃、日奈、日那,在次七章。七与十有一,数其位,亦至三而得 之”( 转语二十章序 ) 尔、女、而、戎、若与如、若、然,都在十一章,为同位,是正转,义通。 乃、奈、那,在七章,与十一章是位同,同属次浊,是变转,故与尔、女、而、 。丁惟汾方言音释第2 6 3 页,齐鲁书社1 9 8 5 年版 。殷孟伦子云乡人类稿第2 6 4 页,齐鲁书社1 9 8 5 年版 1 4 三! 题厦煎直奎主差丞堂进艘廛目 戎、若和如、若、然也意义相通。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戴震谈转语时,在此应用 了书证,这在很大程度避免了无所不转、无所不通。 戴震不仅注意到声纽,还注意韵部。在答段若膺论韵中,戴震以入声为 枢纽,阴阳入三声相配。他说: 。其前昔无入者,今皆得其入声,两两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 戴震将入声独立,以入声为枢纽,使阴声阳声两两相配。 。 答段若膺论韵又说: 。支,佳韵字虽有从歌、戈流变者,虞韵字虽有从侯、幽流变者,皆属旁转,不必 以例正转。其正转之法有三:一为转而不出其类,脂转皆,之转眙,支转佳是也:一为 相配互转。真、文、魂先转脂,微、灰、齐换转寨,眙、海转登,等,侯转东,厚转讲, 模转歌是也;一为联贯递转,蒸、登转东,之、眙转尢,职、德转屋。东、冬转江,尢、 幽转萧,屋、烛转觉,阳、唐转庚,药转锡,真转先,侵转覃是也。以正转知其相配及 次序,而不以旁转惑之以正转之同入相配定其分合。而不徒恃古人用韵为证。仆之所 见如此 戴震不仅提出阴阳入相配之说,并指出阴阳入相配的“正转”、。旁转”。:。 他的声类表,以阴阳入三分作为古韵九类二十五部的框架,就是阴阳相 配、以入声为枢纽的思想体现。戴震以其声转、韵转法式构成1 4 7 个等韵图。戴 震通过声转和韵转,以古音理论将声音相同、相近而意义相同的词语系统地联系 起来,沟通了音义。何九盈先生说:“确定了声类和声位,转语就有了一定的 基础。先不论这个基础是否合理,是否完善,它毕竟搞出一个语音系统,严格按 此系统去谈语之转,就是遵循了一定的准则,比之漫无边际的声训,又 是一大进步。” 戴震基本建立了古音系统,以上古音探求音义关系,符合系统观和历史观。 而且,戴震因声求义,以义正声,真正实现了音义互求。 总之,戴震的转语贯彻了体系原则、历史原则、音义互求原则。 戴震运用转语或通古今,或破假借,或明方言,或系同源,或解连语,显示 了转语的巨大作用。 ( 1 ) 通古今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2 6 0 - 2 6 1 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 1 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屈原赋注初稿离骚经云: 。离骚,即牢愁也,盖吉语。扬雄有畔牢愁离、牢,一声之转,今人犹言牢 骚。” 离为来母歌部字,牢为来母幽部字,两字声纽相同,韵部无联系,意义相通。 戴氏以“一声之转”沟通离、牢。而且以扬雄畔牢愁和今人语牢骚为证。此 以转语通古今。 ( 2 ) 破假借 论韵书中字义苔秦尚书蕙田 。诗 中日:。宁莫之知日。胡宁忍子,日宁莫我听,日宁丁我躬,日 宁俾我逐,日胡宁瘼我以旱。宁字之义,传诗者失之。以转语之法类推。宁 之言乃也。凡故训之失传者,于此亦可因声而知义矣” 说文丐部:“宁,愿词也。”说文乃部:“乃,曳词之难也。”二字 异义。宁,泥母耕部;乃,泥母之部;宁乃双声,耕之旁对转。古音相近,故假 宁为乃。 ( 3 ) 明方言 屈原赋注初稿离骚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下,戴云: “转读如姬方音。 艰,见母支部字;姬,见母文部字;两字双声,之文通转,音近义通。此以 “转读如”通方言。而且,4 转读如”是专门通方言的术语,是戴震的独创。 刘永济先生屈赋通笺说:“戴震日:。艰读如姬,盖方音江永古 韵标准日:古艰亦有从喜作赌因之有基音。戚学标汉字谐声日:艰, 籀文鹣,楚辞:。哀民生之多艰兮,謇朝谇而夕普。”以籀文从喜推之,与艰有 泥音同转。惟江氏基音与戚氏籀文从喜声之说,与戴氏姬音之说,可互印。 今从之。”。詹安泰先生离骚笺疏说:“艰古文作贿,从喜得声,故可 读姬。”o 证明戴说是。 ( 4 ) 系同源 屈原赋注初稿离骚经: “擘木根以结苣兮,贯薜之落蓁。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缀缀”下,藏云:。矫, 。刘永济屈赋通笺第1 2 - 1 3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年版 。詹安泰离骚笺疏第3 1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 1 6 三! 蘑震蚤直塞主羞丕堂i 簋的廛用 举也。一声之转。” 屈原赋注离骚: 。忽驰骛以追逐兮”下,藏云:。矫,举也,语之转。” 矫为见母宵部,举为见母鱼部,二字双声,宵鱼旁转,矫、举声近义同,为 同源词。 屈原赋注初稿离骚经。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下,补注: 。苏。犹索也”戴云:。一声之转” 屈原赋注离骚。索琼茅以筵等兮”下,戴云: “苏,索也。语之转” 苏心母鱼部,索心母铎部,苏索双声,鱼铎对转,声近义通,为同源词。 以上是。语之转”与。一声之转”系联同源字。 ( 5 ) 解连莒 屈原赋注通释下 “鹈婚”下,戴云: 。春秋传 谓之伯赵,尔雅 谓之伯劳,夏小正 谓之百鹩,礼注谓之博劳。 字随语转,类如是矣。” 伯为帮母铎部,赵为定母宵部,百为帮母铎部,劳为来母宵部,鹩为来母, 博为帮母铎部。伯劳、百鹩、博劳字异而音义同赵劳同属宵部,定来为旁纽, 赵劳音近,伯赵与伯劳字异音近义同。此以转语解释连语。 ( 二) 贯群经 文字体系中的每一个字的形体都必须与语言中具体的词或词素建立起固定的 音义联系,才能将该种语言的语词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而汉字形、音、义古今 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日; 。说文 所载九千余文,当小学废失之后,固未能一一合于古,即尔雅 亦多不足据” 又日: 。说文 于字体、字训,罅漏不免。 认为汉字的形体演变较大,形体有时不能体现字本义,当然也不能由此推断 词义,故不能仅仅就字形推断字义,从而断定词义。 戴氏不仅看到字形的时代演变,还看到字音、字义的变化。论韵书中字义答 秦尚书蕙田书云: 1 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故训音声,白汉已来,莫之能考也久。无怪乎释经论字。茫然失据。此则字书、 韵书所宜审慎不苟也,” 汉字形、音、义的历史演变,使得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呈现出复杂性,使得我 们在通过有关的文字以了解其所代表的语言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古经解钩沉序: “是故凿空之弊有二:其一、缘词生训也,其一、守讹传谬也。缘词生训者,所释 之义非其本义。守讹传谬者,所据之经并非其本经。” 指出仅仅“缘词生训”、“守讹传谬”的弊病。 那么,怎么通过文字理解其记录的语言呢? 戴震认为,要克服“凿空之弊”,除了。本之六书、音声,确然于故训之原”, 即形音义互求外,还要。凡古籍存者,综核条贯”,也就是“贯群经”。只有贯穿 群经,才能确定文字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即在经典古籍的用字意义。 戴震意识到,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受语言社会性的制约,所以他以经考 字,。一字之义,当贯群经“。从戴震的语言文字研究实践看,他“贯群经”的“经”, 不仅仅是指汉以前的儒家经典古籍,还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说文 解字、广雅等。 方言疏证卷第二“搜,略,求也”条,戴案: 。搜,说文 云:求也。齐语:牺牲不略则牛羊逐。韦昭注云:略,夺也 春秋成公十二年左传: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杜预注云:略,取 也。襄公四年左传:。匠庆请木,季孙曰:。略”注云:不以道取为略。疏云: 今律:。略人”。略,卖人是也。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小则俘民略畜。李 善注引方言 :略,强取也广雅搜、略,求也。搪、攘、略,取也。 义本此。” 为证明。略”有“求”义,戴氏以说文、齐语韦昭注、左传杜预 注及孔颖达疏、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李善注、广雅为证,书证已超 出十三经范围,可谓引证丰富。 辨尚书考工记锾锊二字: “锾、锊篆体易讹,说者合为一,恐未然也。锾读如丸,十一铼二十五分铢之 十三,垸其假借宇也。锷读如刷,六两大半两,宰选馔其假借字也 二十五锾而成十二两三锊而成二十两。吕刑) 之锾当为锊,故史记作率, 汉书作选,伏生大传 作馔。弓人 。胶三锊,当为锾一弓之胶, 三十四铢二十五分铼之十四。贾逵说:俗儒以锾重六两,此俗儒相传讹失,不能核实, 脱去大半两言之。说文) 云:。北方以二十两为锊,盖脱去三字。徐本说文,锝 十铢二十五分铢之十三蜀本及陆德明所引并作十一铢徐本盖脱去一字说文 既引周礼 重三锝,当云北方以二十两为三锝。是以郑注引说文 证三锝为一斤四两” “镘”为匣母元部字,“垸”与之声韵皆同,故锾、垸相假借。“锝”为来母 月部,。率”为山母物部,。选”心母元部,。馔”崇母元部。来母与山母、心母、 崇母为邻纽:月部与物部旁转,与元部对转,故锊与率、选、馔相假借。而匣母 与山母、心母、崇母相隔甚远,故。镘”不与率、选、馔相假借。戴从假借原则 出发,以史记、汉书、伏生大传、弓人、不同版本说文及经典 释文等证明:古籍中有时锾、锊混淆:锾为十一铢二十五分铢之十三,锊为六 两太半两,即六又三分之二两。说文通训定声泰部。戴氏震日:锊与锾不 同。锝者一万六千黍之重,锾者一千一五百十二黍之重。考工弓人) 之锊当 为锾,吕刑之锾当为锊。篆体相近而误。其说是也。”。朱氏也肯定戴说。说 文解字句读金部:“一字小徐韵谱已有。”又日:“桂段严三家皆云:当作 为三锊,六书故引作为一锊,一必三之误。郑君日锊六两大半两,则二十两 为三锊也。筠案:此句解周礼之三锊,自当有三字。考工所言,乃戈戟 之头也,若二十两为一锊,则戈头重六十两矣。岂人所能用乎? ”o 王氏依韵 谱于“十”下加“一”字;又以考工之戈头重量,据常理推论说文 当补“三”字,进一步证明了戴氏锊为六两太半两的考证确凿无疑。 尚书义考“日若稽古”条,戴案: 。发端之辞或言于,或言爱,或言粤,声义相近说文 粤于也 审慎之词。周书粤三日丁亥。据说文粤为本字,其作越,或作日, 并六书之假借尔雅释诂k 粤、于、爰,日也爰、粤,于也粤与日 重出于六书为疏尔雅释言 :若、惠,顾也若与。如一声之转,惠与 。顺一声之转。说文k 如,从随也从随之义引而伸之为顺、为同篇内若 字多矣,皆相因无异解,不得合日若二字为发语辞。召诰 之。越若来三月,越 者,发端语辞。若来三月,则由二月顺数之,至方来之三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