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专业论文)安徽牯牛降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繁育系统的研究.pdf_第1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安徽牯牛降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繁育系统的研究.pdf_第2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安徽牯牛降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繁育系统的研究.pdf_第3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安徽牯牛降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繁育系统的研究.pdf_第4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安徽牯牛降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繁育系统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植物学专业论文)安徽牯牛降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繁育系统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从2 0 0 7 年9 月至2 0 0 8 年12 月对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繁育 系统进行了调查,共记录群落中l9 0 种植物的开花物候、生活型、性系统、花部 综合特征及5 7 种植物的传粉模式。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 1 ) 开花物候总体上呈双峰型分布,峰值位于4 月份和9 月份;群落中草本 与灌木分别为7 0 种和6 8 种,藤本和乔木分别为3 1 种和2 1 种;性系统中以两性 花植物比例最高( 7 7 13 ) ,单性同株和单性异株均占7 9 8 ;花部的综合特征 来看,辐射花冠植物最多,9 4 种,其次为筒状花冠2 5 种;花色以白色居多,近 1 3 ,其次为紫色、。黄色和绿色的;花冠尺寸以小型花最多,占一半;传粉类型 以蜂类为主,占2 8 5 7 ,蚁类也占着一定比例( 1 6 0 7 ) 。 ( 2 ) 植物的生活型组成,性系统及花部综合特征间有重要的相关性, c h i s q u a r e 检验法测试:性系统与生活型( 矿= 6 4 5 2 ,p o 0 0 1 ) 、性系统与花冠 类型( 铲= 5 5 15p o 0 0 1 ) 、性系统与花色( 矿= 6 8 1 1 ,p o 0 0 1 ) 、性系统与花冠 大小( x 2 = 2 5 4 6p o 0 0 5 ) 、生活型与花冠类型( f = 8 6 9 8 ,p o 0 0 1 ) 、生活型 与花色( z 2 = 5 6 9 8 ,p o 0 0 1 ) 、生活型与花冠大小( f = 3 3 3 6 ,p o 0 0 1 ) 。 ( 3 ) 传粉系统、性系统及花部综合特征间存在相关性。单性同株和单性异株 植物中风媒植物所占的比例明显偏高( 6 0 以上) ,而两性花植物中多为昆虫传 粉;风媒传粉的植物刷状花冠占8 8 3 3 ,昆虫传粉的植物以辐射花冠居多。 关键词:开花物候;性系统;生活型;花部综合特征;传粉系统 b r e e d i n gs y s t e mo fe v e r g r e e nb r o a d l e a v e df o r e s ti ng u n i u j i a n g n a t u r a lp r e s e r v e ,a n h u i a b s t r a e t i nt h i sp a p e r ,a nf i e l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b o u tb r e e d i n gs y s t e mo nt h ec o m m u n i t y l e v e lo fe v e r g r e e nb r o a d 1 e a v e df o r e s tw a sc o n d u c t e d ,f r o m2 0 0 7s e p t e m b e rt o2 0 0 8 d e c e m b e r , i na n h u ig u n i u j i a n gn a t u r a lp r e s e r v e at o t a lo f19 0s p e c i e sw e r e r e c o r d e da n di n v e s t i g a t e d ,i n c l u d i n gf l o w e r i n gp h e n o l o g y , l i f e - f o r m ,s e x u a ls y s t e m a n df l o w e rs y n d r o m e p o l l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so f5 7s p e c i e sw e r ea l s od o c u m e n t e d t h e 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a sf l l o w e : ( 1 ) t h ef l o w e r i n gp h e n o l o y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w a sb i m o d a ld i s t r a b u t i o n t h e c l i m a xo ff l o w e r i n gw a si na p i la n ds e p t e m b e r ;i nt h e19 0s p e c i e s ,7 0s p e c i e sw e r e h e r b a c e o u s ,6 8s p e c i e sw e r es h r u b ,v i n es p e c i e sa n dw o o d ys p e c i e sw e r e31a n d21 ; t h es e x u a ls y s t e m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w a sd o m i n a t e db yh e r m a p h r o d i t i cf l o w e r s ( 7 7 13 ) ,m o n o e c i o u sa n dd i o e c i o u ss p e c i e sw e r ee q u a l ,a c c o u n tf o r7 9 8 f l o w e r s y n d r o m ec o n t a i n e d :f l o w e rc o l o r ,c o r o l l a rt y p ea n df l o w e rs i z e i nt h ec o m m u n i t y , d i s hf l o w e rw a st h em o s t ,9 4s p e c i e s ,f o l l o w e db yc a m p a n u l a t ef l o w e r , 2 5s p e c i e s ; w h i t ew a st h ed o m i n a n tc o l o r ,a c c o u n t i n gf o r1 3o ft h es p e c i e s ,f o l l o w e db y p u r p l e , y e l l o wa n dg r e e n ;m i n o rf l o w e ra c c o u n tf o r1 2o fa l lt h er e c o r d e ds p e c i e s ;b e e sw a s t h ed o m i n a n tp o l l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a c c o u n tf o r2 8 7 5 ,a n da n t sa l s o p l a y e da n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a c c o u n tf o r16 0 7 ( 2 ) t h e r e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r e l a t i o n sa m o n gl i f e f o r m s ,s e x u a ls y s t e m sa n df l o w e r s y n d r o m e s c h i s q u a r et e s t i n d i c a t e dt h a ts e x u a l s y s t e ma n d l i f e - f o r m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a s s o c i a t e d ( r = 6 4 5 2p 0 0 0 1 )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a l s oe x i s t e db e t w e e n s e x u a ls y s t e ma n dc o r o l l a rt y p e ( = 5 5 1 5p o 0 0 1 ) ,s e x u a ls y s t e ma n df l o w e rc o l o r ( 9 2 = 6 8 1 1p 0 o o i ) ,s e x u a ls y s t e ma n d f l o w e rs i z e ( z 2 = 2 5 4 6p 0 0 0 5 ) ,1 i f e f o r m a n dc o r o l l a rt y p e ( - - 8 6 9 8p 0 0 0 1 ) ,l i f e - f o r ma n df l o w e rc o l o r ( = 5 6 9 8p 0 0 0 1 ) , l i r e f o r ma n df l o w e rs i z e ( 9 2 = 3 3 3 6p = l0 的年平均积温在5 0 0 0 c 上下,热、水季节分布有明显差异。牯牛降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垂直变化明显。 冬夏历时长,持续在1 1 0 天以上,春秋季只有6 0 - - 7 0 天,随着海拔升高,夏季 时间缩短,冬日增多;气温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秋季略高于春季,其中7 月份气温最高,1 月最低,秋温下降辐度最大,春温回升幅度次之。 牯牛降是安徽省最大的降水中心之一,山麓年平均降水量达16 0 0 - 17 0 0 m m , 3 8 月的雨量占了全年的7 6 ,而4 7 月分尤为集中,占全年雨量的5 7 ;9 2 月雨量仅为年雨量的2 4 。南坡总雨量一般多于北坡约7 ,但北坡7 11 月 雨量多于南坡。牯年降也是安徽省空气湿度高值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 9 8 1 。 全年元月相对湿度最小( 7 7 ) ,6 月份最大( 8 5 ) ,各月之间差值一般为1 2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是安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7 7 2 。植被区划中属于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地带的北部地段。这里植 被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天然原始性,充分反映了群落的地带性。这里亚热带的 山地自然植被类型齐全,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沼泽等,而且各种群落类型丰富。常 见的有米槠林,甜槠林,青栲林,绵槠林,乌楣栲林,薯豆拟赤杨林,南酸枣 林,及三叶赤楠灌丛,竹丛等。 牯牛降蕴藏着大量的生物种类,珍稀及特有种类多,有维管植物18 0 科,含 6 2 7 属,1 2 10 种( 包括了亚种及其以下的等级) ,分别占安徽全省维管植物科的 8 7 8 ,属的6 2 3 和种的3 9 o 。其中木本植物8 8 科,2 3 9 属,5 3 9 种,常绿 树种与落叶树种之比为1 :2 。从构成牯牛降植被的种子植物5 7 5 属的地理成分 分析,其中亚热带,温带分布型有3 0 6 属,占全部属( 除去世界广布属和中国特 有属) 的6 0 8 ;热带分布型为1 9 7 属,占3 9 2 。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是以壳 斗科常绿乔木种类甜槠,栲树,米槠,苦槠,乌楣栲,青冈,青栲,绵槠等为建 群树种的常绿阔叶林。 牯牛降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8 种,其中永瓣藤分布区狭小,是牯牛降 及其附近很小范围内的特产。此外还有许多省内少见的珍贵稀有植物,如红豆杉, 南方红豆杉,青钱柳,西川朴,木莲,花榈木,红皮树,牛矢果等。 牯牛降不仅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有着重要的代表意义,而且森林生态系统典 型,生物资源丰富,且完好的保存状态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2 2 研究方法 2 2 1 野外调查路线 本研究主要以野外实地调查为主,调查方式为沿线调查。在植被保护较完整 的区域选择了三条路线,海拔高度均在2 0 0 m - - - 5 0 0 m 之间,植被的类型以常绿阔 叶林为主。 路线a :由龙门潭到双河口方向沿沟进入,路程长约3 公里,海拔高度为 2 0 0 一3 0 0 米;路线b :由一道桥经横尚村至双河口方向,路程长约2 公里,海 拔高度为2 0 0 - - 一4 0 0 米;路线c :二道桥沿山坡经植家园至火叉坞方向,路程长 约3 公里,海拔在2 0 0 - 5 0 0 米。 2 2 2 调查时间及方法 调查时间为2 0 0 7 年9 至2 0 0 8 年1 2 月( 除1 月分与2 月份外) 平均每隔一 个月调查一次。 调查方法为野外实地观察并记录:( 1 ) 对开花植物进行编号,并采集标本, 用于室内的标本鉴定;( 2 ) 记录所调查的月份;( 3 ) 观察花的性系统并记录;( 4 ) 记录花的颜色;( 5 ) 测量植物花冠的大小,测量并记录1 0 2 0 朵花冠大小;( 6 ) 记录其生活型;( 7 ) 观察记录植物花冠的类型;( 8 ) 拍摄传粉昆虫的传粉图片; ( 9 ) 拍摄植物照片并记录其照片号。 2 2 3 内业处理 内业部分主要是对野外采集的标本进行鉴定,以及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 标本的鉴定以安徽植物志为主要工具,根据其检索表对植物标本进行鉴定。除标 本鉴定外还需确定植物花色及花冠大小所属的类别,植物花冠的大小根据记录的 数据取其平均值,将其划入相应的等级;对于传粉昆虫鉴定到其所属目。 2 2 4 数据分析 对于植物的生活型、性系统及花部各种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 c h i s q u a r e 检验法。 2 2 5 调查指标的划分 调查的指标主要包括了群落水平上植物的开花物候、植物生活型、性系统、 花部的综合特征( 包括花冠类型、花冠大小、花色) 及传粉系统等内容。 植物的生活型划分为:乔木、灌木、草本( 包括一年及多年生的草本) 、藤 本( 包括木质及草质藤本) 四大类。 植物的性系统依据野外的直接观察,按形态上的区别划分为:两性花、单性 异株( 雌花和雄花生于不同的植株上) 、单性同株( 雌花和雄花生于同一植株上) 、 雌全同株( 雌花和两性花生于同一植株上) 、雄全异株( 雄花和两性花生于不同 植株上) 。 花部的特征主要为花冠类型、花色、和花冠大小这三种指标,其划分主要参 考m a c h a d o ( 2 0 0 4 ) 的f l o r a lt r a i t sa n dp o l l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si nt h ec a a t i n g a ,a b r a z i l i a nt r o p i c a ld r yf o r e s t 一文,及曹慧娟主编的植物学中花冠类型的定 义,并根据实际情况做了适当的修改。 9 花冠类型划分为: 漏斗状花冠:花瓣全部合生成漏斗状,如旋花的花冠; 管状花冠:花瓣连合成管状,如菊科多数植物花盘中心部分的花冠; 辐射花冠:花冠筒极短,冠裂片向四周辐射状伸展,如山梅花、菊科植物的 头状花序由于从其传粉角度来看,其功能上类似于一朵花,故此处将其归为辐射 花冠; 蝶形花冠:花瓣5 片,离生,成两侧对称排列,最上一片花瓣较大,为旗瓣, 侧面两片较小为翼瓣,最下两片合生并弯曲成龙骨状称龙骨瓣,如蝶形花科植物 花冠; 唇形花冠:花瓣5 片,基部合生成筒状,上部裂片分成二唇形,两侧对称, 如唇形科植物的花冠; 坛状花冠:花冠筒膨大成卵形,上部收缩成一短颈,然后短小的冠裂片向四 周辐射状伸展,如杜鹃花科越桔属的一些植物; 筒状花冠钟状花冠:花冠筒宽而稍短,上部扩大成钟形,如沙参; 高脚碟状:花冠下部是狭圆筒状,上部突然成水平状扩展成蝶状,如栀子。 刷状花冠:主要是指无被花或花被极小而雄蕊群较长似刷状的花,如壳斗科 中一些植物的雄花; 花色则是以开花植物花被的主体颜色或最显著的颜色为划分依据,将其划成 8 个主要颜色类别:( 1 ) 白色;( 2 ) 红色;( 3 ) 绿色( 包括米色、奶油色) ;( 4 ) 黄色;( 5 ) 桔黄色;( 6 ) 蓝紫色;( 7 ) 粉色;( 8 ) 其他( 主要指一些植物具有 多种颜色类别) 。 花冠大小则是根据测量的花冠得出的数据取其平均值为划分依据,分成5 个 类型:( 1 ) 小型花冠, l o m m 并 2 0 m m 并 3 0 m m ;( 5 ) 其他;( 主要一些植物的不 同性别的花冠其大小不属于同一类型) 。 传粉系统则是根据植物传粉的媒介将其划分为:风媒、蜂类传粉、蝇类传粉、 蝶类传粉、蚁类传粉、半翅目昆虫传粉和鞘翅目昆虫( 甲虫类) 传粉等7 种类型。 l o 3 结果与分析 在研究的区域内,共调查采集了1 9 0 种植物的数据,这1 9 0 种植物隶属于 6 8 科,15 5 属( 见附录1 ) ,其中物种有l0 种以上的科有5 个,分别为:蔷薇科 ( 1 5 种) 7 8 6 、豆科( 13 种) 6 8 4 、唇形科( 1 2 种) 占6 3 2 、茜草科( 10 种) 占5 2 6 、菊科( 1 2 种) 占6 3 2 。这五个科的物总数( 6 2 种) 占了总数 的近三分之一( 3 2 6 3 ) 。 3 1 开花物候 本文从群落水平上观察了研究区域内开花植物的开花情况,从2 0 0 7 年9 月 份开始至2 0 0 8 年1 2 月份为止,除1 ,2 月份外,记录了各个月份的开花植物。 通过此项调查,了解该区域内植物在不同季节或者说不同月份开花的情况,从而 达到获知该区植物开花的季节性分布情况。 3 1 1 植物开花的时间分布 6 0 5 0 4 0 凝 熏3 0 霹 2 0 1 0 0 3 月4 月5 月6 月7 月8 月9 月1 0 月1 1 月1 2 月 f i g3 1n u m b e ro fs p e c i e sf l o w e r i n gi nd i f f e r e n tm o n t h s 图3 1 各月份开花植物物种数 可以看出,植物在4 月份和5 月份开始开花的物种数是最多的,分别为4 8 种和4 5 种,明显地高出其他月份;其次为6 月份和9 月份,分别为2 5 种和2 2 种;七月和八月均为l7 种,接近平均水平;在1 1 月份,只观察到两种植物开始 开花,而1 2 月便没有发现开花的植物出现。说明该区域从整体上看,植物开花 最旺盛的季节是在春季,其次为夏季,再次为秋季,从图3 2 上看,按其趋势可 以推断了1 ,2 月份开花的植物也不会多,因此,冬季将会是最萧条的季节。 6 0 5 0 4 0 巅 露3 0 霉 2 0 1 0 o 3 1 84 , q5 月6 1 87 1 88 月9 , 81 0 , q1 1 月t 2 1 8 f i g3 2n u m b e ro fs p e c i e sf l o w e r i n gi nd i f f e r e n tm o n t h s 图3 2 各月份开花植物物种数 从图3 1 中可以得出研究地植物在各个月份开花分布的具体情况,而图3 2 则更直观的反映了该区域植物开花的趋势。开花分布为双峰型分布,两个峰值分 别在4 月份和9 月份。植物在经过了寒冷而又萧条的冬季之后,在春季便开始竟 相开放,在4 月份达到高峰,5 月分稍有回落,但减少不多,之后便呈下降趋势, 而在9 月份有所回升,又达到另一个小高峰。夏季虽然是一个开花低落期,但较 之与9 月分以后的月份看还是比较富于生机的。9 月份在达到小高峰之后,便进 入下滑趋势直至寒冬。 植物开花高峰处于4 月份和9 月份,可能日光照时间和温度对其影响较大。 因为就日光照时间和温度而言,4 月和9 月这两个月是比较接近的。而大部分植 物可能更倾向于在这种日光照长度和温度下开花。 3 1 2 各科植物开花时间分布 3 5 3 0 2 5 糕2 0 3 月4 月5 月6 月7 , q8 月9 月1 0 月1 1 月1 2 月 f i g3 3n u m b e ro ff a m i l i e sf l o w e r i n gi nd i f f e r e n tm o n t h s 图3 3 各月份开花植物科数时间变化图 图3 3 看出,植物在各月开花的科数其变化趋势( 具体见表3 1 ) 与各月份 开花物种数变化基本一致,也是双峰型分布,科多样性最高出现在4 、5 月份, 其次在9 月份。 1 2 t a b l e3 1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f a m i l i e sf l o w e r i n gi nd i f f e r e n tm o n t h 表3 1 各科植物开花月份分布情况 科名 物种致 :日生且5 且五且2 且墨且2 且l q 且一u 上l j 工止 樟科( 3 ) 2l 白草科( 1 ) l 五味子科( 1 ) l 毛莨科( 2 ) ll 大血藤科( 2 ) 2 木通科( 3 ) 3 防己科( 3 ) l2 清风藤科( 1 ) l 罂粟科( 1 ) l 金缕梅科( 2 ) 2 交让木科( 1 ) l 榆科( 1 ) l 桑科( 1 ) l 胡桃科( 2 ) ll 壳斗科( 4 ) 3l 商陆科( 1 ) l 蓼科( 1 ) 1 山茶科( 4 ) l ll 1 猕猴桃科( 3 ) l2 藤黄科( 3 ) 2l 椴树科( 1 ) l 葫芦科( 2 ) l l 杜鹃花科( 4 ) 2 2 鹿蹄草科( 1 ) l 安息香科( 2 ) 2 山矾科( 1 ) l 紫金牛科( 1 ) l 报春花科( 2 ) l l 海桐花科( 1 ) 1 虎耳草科c 7 ) 142 蔷薇科( 1 5 ) 282 lll 含羞草科( 1 ) l 云实科( 1 ) l 豆科( 1 3 ) l2l 72 胡颓子科( 1 ) l 瑞香科( 1 ) l 八角枫科( 1 ) l 山茱萸科( 1 ) l 卫矛科( 1 ) l 冬青科( 1 ) l 大戟科( 7 ) 3 3 l 鼠李科( 2 ) l l 远志科( 2 ) 1l 漆树科( 1 ) l 芸香科( 4 ) 2l l 风仙花科( 1 ) 1 五加科( 1 ) l 伞形科( 1 ) l 龙胆科( 2 ) 2 夹竹桃科( 1 ) l 萝肇科( 1 ) l 茄科( 2 ) 2 旋花科( 2 ) l l 呈塑蔓整( 垒) ! 璺! 一一一一 1 3 科名物种数 3 日生且5 且正且2 且8 日2 且l q 且ll 目1 2 日 唇形科( 1 2 ) 24231 醉鱼草科( 1 ) 1 玄参科( 3 ) 2l 苦苣苔科( 2 ) 11 爵床科( 3 ) l2 桔梗科( 1 ) l 茜草科( 1 0 ) 25l11 忍冬科( 3 ) 21 败酱科( 2 ) l1 菊科(12)4 l16 鸭跖草科( 1 ) 1 百合科( 6 ) l 1 1 2l 鸢尾科( 2 ) 11 注:本文科名顺序均按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 9 9 8 ) 排列 3 2 植物的生活型 植物群落中各种生活型的植物分布及其比例构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使得植 物群落层次分明,更有利于对空间及一些资源的充分利用。群落的树冠层一般以 组成群落的建群高大乔木为主,而中间层包括一些较高的灌木与藤本植物,草本 植物与低矮的灌木则构成群落的下层结构。对群落中植物生活型构成的研究,能 使我们更深入了解植物群落的构成及植物对资源的利用情况。 8 0 7 0 籁6 0 凄5 0 岍 籁如 意3 0 霉2 0 1 0 0 乔木灌木藤本草本 f i g3 4n u m b e ro fs p e c i e sa n df a m i l i e so fe a c hl i f e f o r m 图3 4 各生活型物种数与所含科数 1 4 j 藤本 煮 1 1 ,。么,;# 一l e , 勰。女躺m g 。* + ;m g 。i ,z 峨硌獬_ 喇;。磁 f i g3 5p r o p o r t i o no fe a c hl i f e f o r m 图3 5 植物各种生活型所占比例 如图所示,本次调查的19 0 种植物中,草本最多,7 0 种,占3 6 8 4 ,涉及 到2 9 个科;其次为灌木6 8 种,占3 5 7 9 ,包含了2 5 个科;藤本31 种,占16 3 2 , 包含1 7 个科;乔木2 1 种,占1 1 0 5 ,包含了1 4 个科。乔木中以壳斗科最多, 此外还有樟科,大戟科等,而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地的主要建群树种,樟科植物也 是南方常绿阔叶林中比较重要的常见树种;灌木中物种较多的科有蔷薇科、大戟 科、虎耳草科、豆科、马鞭草科、山茶科、杜鹃花科等;藤本植物以茜草科、猕 猴桃科、豆科、木通科及防己科占多数;草本植物中则以百合科、唇形科及菊科 植物居多( 具体见表3 2 ) 。 n l b l e3 2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l i f e f o r mi nd i f f e r e n tf a m i l i e s 表3 2 各科植物生活型 科名l 鬲禾1 者 生豢而科名_ 雨禾,者 盟蓑而 樟科( 3 ) 21 胡颓子科( 1 ) 1 白草科( 1 ) 1 瑞香科( 1 ) l 五味子科( 1 ) l 八角枫科( i ) l 毛茛科( 2 ) l 1 山茱萸科( 1 ) 1 大血藤科( 2 ) 2 卫矛科( 1 ) 1 木通科( 3 ) 3 冬青科( 1 ) 1 防己科( 3 ) 3 大戟科( 7 ) 34 清风藤科( 1 ) 1 鼠李科( 2 ) 2 罂粟科( 1 ) 1 远志科( 2 ) 2 金缕梅科( 2 ) 2 漆树科( 1 ) 1 交让木科( 1 ) 1 芸香科( 4 ) l21 榆科( 1 ) 1 风仙花科( 1 ) 1 桑科( 1 ) 1 五加科( 1 ) l 胡桃科( 2 ) 2 伞形科( 1 ) 1 壳斗科( 4 ) 4龙胆科( 2 ) 11 商陆科( 1 ) 1 夹竹桃科( 1 ) 1 蓼科( 1 ) l 萝肇科( 1 ) l 山茶科( 4 ) 4茄科( 2 ) 1 1 猕猴桃科( 3 ) 3 旋花科( 2 ) 2 匿重型l 兰2 1 2墨塑苎型l 垒2垒 1 5 科名丽羔罐而科名丽者罐雨 椴树科( 1 ) l 唇形科( 1 2 ) 1 2 葫芦科( 2 ) 2 醉鱼草科( 1 ) l 杜鹃花科( 4 ) 4玄参科( 3 ) l2 鹿蹄草科( 1 ) l 苦苣苔科( 2 ) 2 安息香科( 2 ) 2 爵床科( 3 ) 3 山矾科( 1 ) l 桔梗科( 1 ) l 紫金牛科( 1 ) l茜草科( 1 0 ) 433 报春花科( 2 ) 2 忍冬科( 3 ) 2l 海桐花科( 1 ) l 败酱科( 2 ) 2 虎耳草科( 7 ) 6 l 菊科( 1 2 ) 1 2 蔷薇科( 1 5 ) ll o 4 鸭跖草科( 1 ) l 含羞草科( 1 ) 1 百合科( 6 ) 6 云实科( 1 ) l 鸢尾科( 2 ) 2 豆科( 1 3 ) 742 菝葜科( 1 ) l 3 3 植物的性系统 植物的性系统是多样的,然而不管其性系统如何变化与复杂,其最后的目的 只有一个,即生殖成功,这是物种得以繁衍的根本条件。 本研究共调查观察1 9 0 种植物,其中有两种植物的性系统未观察完全,故此 处不将其计算在内。 t a l b e3 3n u m b e ro fs p e c i e sa n df a m i l i e so fd i f f e r e n ts e x u a ls y s t e m s 表3 3 各种性系统所含物种数与科数 1 6 口两性花目单性同株w 雌雄异株口雄全异株口雌全同株一雄全同株 7 9 f i g3 6p r o p o r t i o no fe a c hs e x u a ls y s t e m 图3 6 各种性系统比例 从上面的图表中看出,研究地植物群落中共有6 种类型的性系统,其中以两 性花植物居多,有1 4 5 种,占7 7 1 3 ,在所有的6 8 个科中,两性花植物占5 5 个科;最少的为雄全同株植物,仅一种,占0 5 3 ;单性同株与单性异株的植物, 均为1 5 种,占7 9 8 ;虽然其物种数是一样的,但这两种性系统所涉及的科数 相差较大。单性同株植物包含5 个科,主要为大戟科、壳斗科与木通科植物,而 单性异株的植物其所含的科却达到了11 个,说明单性异株植物在科的分布水平 上比单性同株的要广得多。 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 s a r g e n t o d o x ac u n e a t ar e h d e tw i l s ) 的性别类型为单 性异株,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隶我国该属只有一种,而此次调查发现单性同株的个 体存在,据安徽植物志记录为大血藤的变种刺毛大血藤( s a r g e n t o d o x ac u n e a t a r e h d e tw i l s v a r s e t o s as c l ie tz m w u ) ( 见图版i ) ,而中国植物志未有此 种的记录。本文统计大血藤科按两种植物进行记录统计,分别归属于单性同株和 单性异株。 1 7 3 4 开花物候生活型与性系统 3 4 1 开花物候与生活型 2 5 2 0 燕1 5 熏 霉1 0 5 0 3 月4 月5 月6 月7 , 98 , 99 月1 0 月1 1 月1 2 月 f i g3 7n u m b e ro fs p e c i e so fe a c hl i f e - f o r mf l o w e r i n gi nd i f f e r e n tm o n t h s 图3 7 各种生活型植物在各月份的开花物种数 各种生活型的植物其开花的高峰期均在4 5 月份,如图所示,乔木、灌木 及藤本植物其开花高峰在4 月份,其后的月份开花植物总体上都是不断减少的; 草本植物其开花高峰期在5 月份,之后在9 月份还有一个开花小高峰,所以其分 布曲线与其它四种生活型的植物有所不同,呈双峰型。 3 4 2 开花物候与性系统 4 0 3 5 3 0 籁2 5 毒2 0 霉1 5 1 0 5 0 3 月4 月5 月6 月7 月8 月9 月1 0 月1 1 月1 2 月 f i g3 8n u m b e ro fs p e c i e so fe a c hs e x u a ls y s t e mf l o w e r i n gi nd i f f e r e n tm o n t h s 图3 8 各种性系统植物在各月份开花物种数 各种性系统的植物其开花物候如图所示,两性花植物其开花高峰期在4 、5 月份,9 月份为另一小高峰,呈双峰型分布;单性同株和单性异株的植物开花高 峰均在4 月份,其后总体也呈减少趋势,而1 0 月份开花的单性同株植物物种数 有所回升。 3 4 3 生活型与性系统 此处的分析中将性系统划分成三个类别:两性花植物、单性同株( 包括单性 1 8 同株、雄全同株和雌全同株) 、单性异株( 包括单性异株和雄全异株) 。 t a b l e3 4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s e x u a ls y s t e m si nd i f f e r e n tl i f e f o r m s 表3 4 性系统在各植物生活型中的分布 生活型 乔木 灌木 草本 藤本 总计 ) c 。= 6 4 5 2 p o 0 01 10 ( 4 7 6 2 )10 ( 4 7 6 2 ) 5 8 ( 8 7 8 8 )3 ( 4 5 4 ) 6 2 ( 8 8 5 7 ) 8 ( 11 4 3 ) 15 ( 4 8 3 9 ) 4 ( 12 9 0 ) 1 4 5 ( 7 7 13 )2 5 ( 13 3 0 ) 1 1 - - 1 8 8 1 ( 4 7 6 ) 5 ( 7 5 8 ) o ( o o o ) 1 2 ( 3 8 7 1 ) 18 ( 9 5 7 ) 从整个群落水平看,植物各种性系统的分布情况在前面已经分析过,而其具 体的各种生活型的性系统分布情况如表3 4 所示。结果经c h i s q u a r e 检验法测试 ( 基于物种数) ,显示植物的性系统与生活型之间有着显著的关系( x 2 = 6 4 5 2 , p o 0 0 1 ) 。从乔木来看,其两性花与单性同株的类型各占了近一半,而对比其他 生活型来看,乔木中单性同株物种的比例显得特别的高,说明乔木与单性同株的 这种性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灌木和草本中的两性花比例极为相近, 不同的是草本植物中没有单性异株的物种,单性同株的比例较高,而灌木中单性 异株的比例较单性同株的高一些;藤本植物中两性花植物的比例与乔木中相近, 而与其他类型相比,单性异株的比例颇高,其相关性值得分析,单性同株也占有 相当的比例。 3 5 花部特征 植物的花部综合特征与植物的传粉密切相关,有些植物其花部的结构与各种 表征是与传粉昆虫有着同步演化的结果,其构造的巧妙之处令人称奇。传粉昆虫 对颜色的偏好,会使它们对某些色系花冠的植物情有独钟,而一些花冠的类型及 大小也对某些传粉昆虫产生影响。本文调查的花部特征主要包括:花冠类型、花 色和花冠大小。 1 9 3 5 1 花冠类型 缴 1 0 0 ; 9 0 ;8 0 7 0 糕6 0 蒸5 0 辫绚 3 0 ;2 0 c l o 0 i 锄施。,辐射。俺捷。纛形。刷狡羼形。譬状 裹脚礁状漏斗撬 坛狡么 f i g3 9n u m b e ro fs p e c i e si nd i f f e r e n tc o r o l l a rt y p e s 图3 9 各花冠类型数量图 t a b l e3 5p r o p o r t i o no fe a c hc o r o l l at y p e sa n dt h en u m b e ro ff a m i l i e so fe a c hc o r o l l a rt y p e 表3 5 各花冠类型比例与科数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得出,研究地的植物群落中,开花植物花冠类型以辐射花 冠( 如绢毛山梅花,见图版) 最多,有9 4 种,占总数的近一半;其次为筒状 花冠( 如沙参,见图版v ) ,有2 5 种,占1 3 15 ;蝶形花冠( 豆科植物花冠) , 刷状花冠( 如石岩枫的雄花,见图版i i ) 及唇形花冠( 唇形科植物花冠) 相差不 大,各为17 种( 8 9 5 ) ,15 种( 7 9 0 ) ,15 种( 7 9 0 ) ;管状花冠( 如醉鱼 草,见图版i ) 10 种,占5 2 6 ;高脚碟形( 如络石,见图版) 和漏斗状( 如 旋花,见图版) 花冠均为6 种( 3 1 6 ) ;最少的为坛状花冠( 如毛果南烛,见 图版) ,只有杜鹃花科的两种植物,占1 0 5 。从各花冠类型中科的分布情况 来看,辐射花冠所包含的科最多,占总科数的近7 0 ,其中以蔷薇科的物种数最 多;蝶形花冠和刷状花冠其物种数虽然相同,但所含的科数却相差甚远,主要因 为豆科植物均为蝶形花冠,且蝶形花冠主要以此科植物为主,所以蝶形花冠植物 科的多样性相对比较单一;刷状花冠主要以无被花的植物占多数,而这种花冠类 型并不局限于少数科;唇形花冠以唇形科的物种占大部分。 3 5 2 花色 绿 1 5 7 0 6 0 5 0 籁4 0 熏 霉3 0 2 0 l o 0 白色紫色黄色绿色红色粉色橙色其它 f i g3 10n u m b e ro fs p e c i e si nd i f f e r e n tc l a s s e so ff l o w e rc o l o u r 图3 1 0 各花色物种数量图 1 6 3 2 1 6 3 2 色 1 6 f i g3 11p r o p o r t i o no fe a c hc l a s so ff l o w e rc o l o u r 图3 11 各花色比例图 植物花被的颜色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其传粉昆虫的类型,因为不同的昆 虫其视觉上可能会对不同颜色的敏感程度不一样,而对某些颜色的偏好,可能就 会决定它更多地去拜访某色系花朵。本调查得出的关于研究地植物群落水平上花 色的分布如上图所示,白色花朵几乎占1 3 ;其次是紫色、黄色和绿色花朵,分 别占16 3 2 ,1 6 3 2 和1 5 2 6 ;最少的为开橙色花的植物,仅3 种( 1 5 8 ) 。 前4 种花色的植物超过了总物种数的4 5 ,这个比例相当大,如果说颜色是决定 传粉昆虫的主要因素的话,那么可以推定此处的传粉昆虫对这四种颜色有着偏 爱。 2 l 3 5 3 花冠大小 唧 籁 小型中等较大大型其他 f i g3 12n u m b e ro fs p e c i e sa n df a m i l i e si nd i f f e r e n tc l a s s e so ff l o w es i z e 图3 1 2 各类大小花冠的物种和科数量图 较大 1 3 1 6 小型 5 0 o o 2 0 5 3 f i g3 13p r o p o r t i o no fe a c hc l a s so ff l o w es i z e 图3 1 3 各级大小花冠所占比例 如上图所示,调查区域植物群落中开花植物以开小型花的物种居多,有9 5 种,占一半;其次为中等大小的,有3 9 种,占2 0 5 3 ;开较大花与大型花的植 物比例相当,分别为2 5 ( 13 1 6 ) 和2 6 ( 1 3 6 8 ) 种;有小部分植物的花大小 变化范畴较大,不能单一地划分为某一类别,此部分花有5 种( 2 6 3 ) ,其中有 3 种为木通科植物,多为不同性别的花,其大小存在较大差异。 舌;伯们m o 3 6 性系统与花部特征 3 6 1 性系统与花冠类型 t a b l e3 6p r o p o r t i o no fc o r o l l a rt y p e sa n dn u m b e ro fs p e i c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s e x u a ls y s t e m s 表3 6 各性系统中各花冠类型的物种数及比例 物种数( 比例) 性系统x2=5515 p 0 0 0 1n = 1 8 8 两性花 6 91 81 721 51 066 2 1 4 5 一一( 4 7 5 9 )( 1 2 4 1 )( 1 1 7 2 ) ( 1 3 8 ) ( 1 0 3 4 ) ( 6 9 0 ) ( 4 1 4 )( 4 1 4 )( 1 3 8 )( 1 0 0 o o ) 单性同株( 5 6 1 4 。) ( 8 2 。) ( 。0 。o ) ( 3 6 9 。o ) ( o 0 0 0 ) ( 。0 。o ) ( 。0 0 0 ) ( o 0 。) ( 。0 0 0 ) ( 1 0 2 0 5 0 0 ) 雌雄异株( 6 1 1 j1 ) ( 1 6 3 6 7 ) ( 。o 。) ( 2 乏2 ) ( o 品。) ( o 品o ) ( o 品。) ( o 暑o ) ( 。三。) ( 1 0 撬o ) 植物的性系统与花冠类型间的分布关系如表3 6 所示,c h i s q u a r e 检验( 基 于物种数) 得x 2 = 5 5 15 ,p 0 0 0 1 ,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从各性系统来 看,不管是哪种性系统均为辐射花冠所占比例最高,两性花植物中各种花冠类型 均有分布,而单性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植物中花冠类型较为一致,都只有辐射花冠、 筒状花冠和刷状花冠三种,单性同株植物中刷状花冠明显高于筒状花冠,而雌雄 异株植物中这两种花冠比较接近。 3 6 2 性系统与花色 , t a b l e3 7p r o p o r t i o no ff l o w e rc o l o r sa n dn u m b e ro fs p e i c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s e x u a ls y s t e m s 表3 7 各性系统中各花色的物种数及比例 物种数( 比例) o o o o o _ _ 。- - o _ _ _ _ -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o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o _ _ - - _ _ _ _ - _ _ 一 f _ - _ _ o - _ - - _ _ _ - _ _ _ - - 。_ _ - o _ _ _ - _ _ _ _ _ _ _ _ - _ - _ _ _ _ - _ - _ - 一 白色n红色n 粉色n 紫色n黄色n橙色n绿色n 其它n总数n i 堑2 i 堑2f 堑2 i 堑2l 堑)i 堑2f 堑)【丝2( 丝2 性系统 z 2 = 6 8 1 1 p 0 0 0 1 n = 1 8 8 两件花 5 871 53 11 7 3 l1 31 4 5 一一( 4 0 o o )( 4 8 3 )( 1 0 3 4 ) ( 2 1 3 8 )( 11 7 2 )( 2 0 7 )( 7 5 9 )( 2 0 7 )( 1 0 0 o o ) 单性同株 3lo01 00 742 5 1 2 0 0 )( 4 o o ) ( o o o ) ( o o o ) ( 4 0 2 2 )( o o o ) ( 2 8 o o )【1 6 o o )( 1 0 0 o o ) 竺竺兰竺山:山世:山f q 墨q 2( q 墨q ) 【! 墨至2f q 墨q 2【主墨q 2 垡;垒2 业墨q 2 群落中各种性系统的植物花色分布情况如表3 7 所示,经c h i s q u a r e 检验( 基 于物种数) z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