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吐蕃统治时期是敦煌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 同时也是敦煌佛教发展的重大转 折期。该时期敦煌佛教日益世俗化,对敦煌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 吐蕃统治敦煌之初,统治者推行各种政治、经济政策来维护其统治,与此同 时,吐蕃政权还大力扶植佛教,敦煌佛教因此得到很大发展。然而,敦煌佛教也 因吐蕃政权的介入开始走向世俗化。 该时期,敦煌佛教的世俗化表现在僧人饮酒、娶妻生子、从政从军、纳税服 役、置产敛财以及僧人与世俗家庭的经济联系等众多方面。寺院通过借贷介入世 俗百姓的经济生活中也表现了其世俗化的一面。 促成敦煌佛教在吐蕃时期世俗化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吐蕃政权的介入及其所带入的“有信无戒”的吐蕃佛 教是世俗化的根源。此外,该时期僧侣的驳杂及世俗政权干涉下敦煌佛教自身的 妥协也是敦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原因。 敦煌佛教在吐蕃时期的世俗化是吐蕃政权介入的产物,体现了自身的特点。 吐蕃本土佛教信仰对敦煌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很大; 中原佛教信仰也体现在敦煌佛 教世俗化中;世俗化得到社会很大的认可;僧人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个体。不容 忽视的是,吐蕃时期敦煌佛教的世俗化给吐蕃政权及敦煌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 它总体上维护了吐蕃政权的利益,有利于其对敦煌的统治,同时寺院的借贷又从 经济方面维护了敦煌社会的稳定。世俗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佛教自身的神 圣性在世俗化过程中被淡化, 同时, 佛教教团过多占用包括地产及人民劳动成果、 劳力等诸多社会资源,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生活的压力。对于佛教来说,敦 煌佛教的世俗化打破了中原化、中国化佛教的发展历程,但它同时又体现了敦煌 佛教及其文化的多元性。 关键词:吐蕃,敦煌佛教,世俗化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世俗化研究 ii abstract the ancient tibet time is a special period to dunhuang, bu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during this period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becoming more secularized, which had a major impact on dunhuangs socie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ncient tibet time, the ruler implemented variou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to maintain its rule, at the same time, the tibetan ruling class also fostered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that made buddhism had a great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however, the secularization of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is also due to the interposition of the tibetan government. the secularized tendency of the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were reflected in some respects such as monks drinking or have marriage and chidren, joining the army or participation, having tax liability, owning private property and keeping any other economic ties with their original family. meanwhile, the temple interposed the poor peoples economic life through the loan. there are many resons for the secularization of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tibetan governments interposition and its no commandments of buddhism are the source of secularization of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the tibetan buddhism in the period of its secular roots. in addition, the monks who have different intentions come from different stratum and the buddhisms compromise ar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secularization. the secularization of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during the ancient tibet time is a product of the interposition of the tibetan government. however,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are great influenced by buddhist beliefs in tibet, while the china buddhism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secularization, and the secularization has society approval. meanwhile the monks become independent economic individual. the secularization of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during the ancient tibet time has brought great impact on the tibetan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of dunhuang, it can not be ignored. it maintains the interests of the government of tibet, and beneficial to its rule on dunhuang, while the temple lead money to poor people is favorable to maintain the social stability of dunhuang. however, secularization has some of the negative impacts such as the sanctity of buddhism being diluted, the buddhist appropriate a lot of resources including real estate, labor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nd their products, which has increased the pressure of peoples life. for buddhism itself, the secularization of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has broken the siniciz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buddhism, but it also reflect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and its cultural. keywords: tibet, buddhism in dunhuang area, secularization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敦煌自西汉时正式归入中原王朝的管辖,一直处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下。唐贞 元二年(786 年)敦煌被吐蕃占有,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来 巩固其统治, 特别是大力扶植佛教, 使敦煌佛教在吐蕃统治时期发生了巨大变迁, 最突出的表现是其世俗化、社会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并且对以后的归义军时期的 敦煌佛教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学术界对敦煌佛教的研究多以唐宋至五代 宋初为研究阶段,同时对吐蕃统治所带来影响的研究涉及较少,而且多从佛教的 戒律守持、僧人的生活等方面去探讨唐宋时期敦煌佛教的世俗化,缺乏吐蕃统治 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的系统性研究。因此,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的研究有助 于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吐蕃对敦煌的统治时期是敦煌佛教及其文化发展的重大变化时期。该时期, 中原传统文化在敦煌社会的主体地位下降,然而,缘于吐蕃统治者的崇佛,佛教 在此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其发展却偏离了中原腹地已经中国化的佛教及其文 化的方向,反而是被深深地打上了吐蕃佛教及其文化的印记。在这一特殊的历史 时期敦煌佛教的这一变化无疑与吐蕃政权的介入有根本的联系,因此,研究这一 时段敦煌佛教的世俗化能更清晰的把握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统摄下的变化, 更进 一步把握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如何来调试自己、服务大众,以达到对政权以及社 会的适应,这是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即中国化问题,有 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 研究现状 敦煌学作为世界性的学科,自 1900 年藏经洞发掘出大量的敦煌文书,国内 外学术界对敦煌学研究的热度持续高涨。 而敦煌佛教作为敦煌文化中最特色的内 容,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也一直没停过。 (一)吐蕃统治敦煌的研究 目前关于吐蕃统治敦煌的研究多侧重于其统治政策的研究,包括吐蕃占领 敦煌的时间及吐蕃在敦煌所实行的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方面。其中研究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世俗化研究 2 的论著主要有:杨铭的吐蕃统治敦煌研究 及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 究 ,前者是相关的论文合集,后者是关于吐蕃统治敦煌的较系统、全面的论 著,主要从敦煌的陷蕃年代、吐蕃时期的军政机构的设置、统治政策及敦煌的社 会政治、 经济生活等几个方面对吐蕃统治政策及敦煌的社会状况做了全面而深入 的论述,这对于了解当时敦煌的社会历史状况有很重要的意义。另外史苇湘所著 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 等专著中都有关于吐蕃统治敦煌历史的简要论 述。 论文大多是关于吐蕃统治制度的研究。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用其游牧民族的 社会制度来改造敦煌原有的封建体制,政治上改唐朝的“乡里”制为“部落 将”制;经济上实行计口授田制;文化上推行蕃化政策等。此类研究主要有:杨 铭的吐蕃时期敦煌部落设置考 及吐蕃在敦煌计口授田的几个问题、荣 新江的通颊考 、金滢坤的吐蕃统治敦煌的社会基层组织及吐蕃统治 时期的部落使考 、陆离吐蕃统治敦煌的基层组织及吐蕃统治时期敦煌 酿酒业简论 、杨际平的吐蕃时期敦煌计口授田考11等等。 (二)吐蕃佛教的研究 吐蕃佛教是藏传佛教的前身, 因此吐蕃佛教的发展情况可以从关于藏传佛教 及西藏佛教发展史等文献中了解。主要专著有:王辅仁著西藏佛教史略 12、 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13等,书中论述了吐蕃佛教从传入到发展的历程, 对了解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吐蕃本土佛教的发展情况及特点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还有石硕关于吐蕃佛教与其政治关系的研究著述吐蕃政教关系史 14, 该书通过对吐蕃赞普王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取的对佛教不同态度的论述, 证 明吐蕃统治者崇佛的初衷便与其政治联系在一起, 其意图通过推行佛教来强化赞 杨铭. 吐蕃统治敦煌研究m. 台湾:新丰出版社,1997。 杨铭. 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史苇湘. 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杨铭. 吐蕃时期敦煌部落设置考j. 西北史地,1987(2) 。 杨铭. 吐蕃在敦煌计口授田的几个问题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5) 。 荣新江. 通颊考j. 敦煌学辑刊,1987(1) 。 金滢坤. 吐蕃统治敦煌的社会基层组织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4) 。 金滢坤. 吐蕃统治时期的部落使考j. 厦门大学学报,2001(1) 。 陆离. 吐蕃统治敦煌的基层组织j. 西藏研究,2006(1) 。 陆离.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酿酒业简论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1) 。 11 杨际平. 吐蕃时期敦煌计口授田考j. 甘肃社会科学,1983(2) 。 12 王辅仁. 西藏佛教史略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13 王森.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4 石硕. 吐蕃政教关系史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普王室的权威,弱化吐蕃贵族大臣对其政治的牵制力。 (三)敦煌佛教的研究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资料, 学术界早期对敦煌学的研究就关注于敦 煌文书的研究,也出版了相关的文献辑录。文献辑录类主要有:王尧、陈践编著 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唐耕藕、陆宏基编著的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 释录 共 5 辑,其中包含了大量与敦煌佛教相关的历史文书。另外,杨富学、 李吉和辑校的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较 (第一辑) ,收录了吐蕃统治时期敦煌 佛教的诸多释门杂文及大乘二十二问 、 顿悟大乘正理决等佛教典籍,这为 吐蕃时期敦煌佛教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来源。此外,关于敦煌佛教的研究还 有一些学术讨论会等的文集,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有关敦煌佛教各方面研究的论 文。此类著述有郑炳林、樊锦诗、杨富学主编的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 集 等。其中,杨富学、王书庆著的敦煌佛教与禅宗研究论集书中有关于 敦煌佛教发展比较全面的介绍。 学术界关于敦煌佛教的研究多侧重于其世俗化倾 向的研究。此外,还有相关论文中介绍到敦煌佛教的发展及民众信仰等。主要论 文有:颜廷亮的关于敦煌地区佛教及其文化的历史进程 ,文中讲到敦煌佛 教及其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与四次转折, 而吐蕃统治时期正是敦煌佛教及其文化 的一次大转折。此外,还有党燕妮的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民间佛教信仰 、 黄颢的敦煌吐蕃佛教的特点 等。 (四)敦煌佛教世俗化研究 吐蕃统治时,敦煌普遍存在僧人饮酒、从政从军、娶妻生子及参与其它世俗 生活的现象,而且社会对之习以为常,这种背离于正统佛教的发展状况使得敦煌 佛教呈现出其最具特色的一面。学术界对此研究也有很多。其中李正宇先生针对 敦煌佛教的这种世俗化情况称其为“世俗佛教” ,他认为敦煌佛教更进一步的面 对现实,靠近人生,贴近生活,融入社会,朝着“入世合俗”的方向大步迈进, 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例如:真经“伪经”一体崇奉,兼尊各宗、不专一宗, 王尧,陈践.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唐耕藕,陆宏基.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m. 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杨富学,李吉和. 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较(第一辑)c. 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郑炳林,樊锦诗,杨富学. 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c.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杨富学,王书庆. 敦煌佛教与禅宗研究论集m. 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 颜廷亮. 关于敦煌地区佛教及其文化的历史进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 。 党燕妮.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民间佛教信仰a. 丝绸之路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 兰 州,2005。 黄颢. 敦煌吐蕃佛教的特点a. 藏族史论集c.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世俗化研究 4 僧尼多住俗家少住寺院, 听许僧尼置产敛财、 雇工役仆, 以及听许僧人吃肉饮酒、 从政从军、娶妻生子等,这些既是敦煌世俗佛教突出的表征,也是敦煌世俗佛教 特有的内容,充分地表现出佛教世俗化、人生化的特点,终于形成我国佛教史上 一个新的佛教类型、新的流派,即“敦煌世俗佛教” 。关于敦煌佛教世俗化的 研究成果有很多, 其中郝春文先生的专著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 ,书中包括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生活方式、徭役负担、宗教收入、遗产、 丧事处理等众多方面。郝春文的此类论文有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遗产的处 理与丧事的操办 、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的税役负担等。有关敦煌僧 人投身世俗社会的其他情况有:李正宇的晚唐至北宋敦煌僧尼普听饮酒敦煌 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二 、郑炳林、魏迎春的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 戒以饮酒为中心的探讨 、李正宇的晚唐至宋敦煌听许僧人娶妻生子、 8 至 11 世纪敦煌僧人从政从军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七 、 苏金花的 唐 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的社会经济生活 及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私有地 产的经营 等等,这些文章都从各方面论述了唐后期至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的一 些世俗化行为,他们从众多方面参与世俗生活,拉近与世俗社会的距离,同时还 指出了其形成的原因。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敦 煌佛教的世俗化研究则比较零散, 同时对其世俗化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论 述也不够全面。因此,本课题在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 的世俗化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该时期佛教世俗化有一个较全面的论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课题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利用历史文献,探讨吐蕃 统治下敦煌佛教世俗化的时代背景、世俗化表现、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李正宇. 晚唐至宋敦煌听许僧人娶妻生子a. 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c.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7:34。 郝春文.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郝春文.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遗产的的处理与丧事的操办j. 敦煌研究,1998(3) 。 郝春文.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的税役负担j. 敦煌学辑刊,1998(2) 。 李正宇. 晚唐至北宋敦煌僧尼普听饮酒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二j. 敦煌研究,2005(3) 。 郑炳林,魏迎春.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以饮酒为中心的探讨j. 敦煌学辑刊,2007(4) 。 李正宇. 晚唐至宋敦煌听许僧人娶妻生子a. 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c.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7。 李正宇. 8 至 11 世纪敦煌僧人从政从军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七j. 敦煌学辑刊,2007(4) 。 苏金花.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的社会经济生活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2) 。 苏金花.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私有地产的经营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4) 。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本课题除绪论外,共分五个章节论述:第一章系统介绍吐蕃对敦煌的统治状 况;第二章具体论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僧人参与世俗社会生活的表现,即敦煌佛 教世俗化的表现;第三章深入分析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的原因;第四章 总结敦煌佛教世俗化的特点; 第五章论述敦煌佛教世俗化对吐蕃政权及敦煌社会 的影响。 四、创新与不足 学术界一向把敦煌佛教的世俗化放入晚唐至五代宋初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 中进行研究,对吐蕃统治所带来的影响研究不够集中。本课题对吐蕃统治期间的 敦煌佛教的世俗化做一个系统论述, 并着重分析吐蕃统治因素在敦煌佛教世俗化 中的影响力,及该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所表现出的特点、对社会的影响。在一定 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然而,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再加上诸多资料方面的限制,比如有关敦煌佛教 的一些藏文资料及外文资料,本人都无力研读,本课题的研究和论述存在很多不 足,在研究的深度及理论的高度等方面都未能到达一定的高度,本人也希望在以 后的学习与钻研中能够不断地改进、提高。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世俗化研究 6 第一章 吐蕃在敦煌的统治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是中西文化汇集、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中 原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舞台,因此成就了敦煌文化的特殊优势。自西汉武 帝时将敦煌纳入中原王朝管辖,敦煌便成为西部边陲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少数 民族入住中原的西部门户。这样的特殊性也成就了极具特色及地域性的敦煌文 化。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 ,西汉政府置敦煌郡,管辖敦煌、效谷、 冥安、渊泉、广至、龙勒等六县。唐时,敦煌亦称沙州。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 地接西域,是佛教经由印度、西域传入中原的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促成了敦煌 佛教的繁荣。同时,敦煌由于地处边陲而躲过了历史上动荡时期的大浩劫,它所 受过的战祸也较其他地方轻,历史上赤眉、黄巾等大起义及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大 分裂、大破坏都对敦煌的毁坏性较小。在历代中央王朝的开发、经营下,至唐代 敦煌已具有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 吐蕃是公元 7 世纪在青藏高原兴起的王朝,自兴盛时起,吐蕃即对外不断扩 张, 而西部诃陇地区便是吐蕃极欲争夺的对象。 唐前期, 正值中原王朝极其强盛, 加之其对诃陇地区有效的经营,吐蕃对诃陇地区的掠夺一直未有明显的成果。至 公元 755 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被迫从诃陇抽调大批兵力,吐蕃便乘机 大肆进攻诃陇诸地,诃陇众地相继被吐蕃占领。敦煌于贞元二年(786 年)被吐 蕃占领 ,自此开始了吐蕃统治敦煌的历史。 吐蕃统治敦煌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来改造及发展敦煌 社会,企图达到其长期统治的目的。 一、吐蕃在敦煌的统治 (一)拉拢当地旧官望族,联合统治 吐蕃占领敦煌初期的政局很不稳定,民族矛盾比较突出,民族斗争也时有发 生。敦煌遗书伦敦藏 s. 1438 卷子背面有书仪 ,其中就有关于吐蕃统治敦煌初 期汉人起义的记载: “唯此沙洲,屡犯王化,干戈才弭,人吏少宁氾国 忠等,去年拟逃瀚海,远申相府,罚配酒泉,岂期千里为谋,重城夜越,有同天 关于敦煌陷蕃的时间学术界一直说法不一,这里采用陈国灿先生 786 年陷蕃之说。见陈国灿唐朝吐蕃陷 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 , 敦煌学辑刊1985 年第 1 期,第 1 至 7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落,戕煞蕃官誓众前行,拟救节儿、蕃使,及至子城南门下,其节儿等已纵 火烧舍,伏身自裁,投身火中,化为灰烬” 。此记载为 787 年氾国忠等人的起 义,此后又发生数次汉人反抗吐蕃统治的起义。在此情况下,吐蕃统治者为了尽 快缓和民族关系尤其是与汉族的关系,采取了拉拢当地旧官望族联合统治的政 策,企图以此来消解当地人民的敌对情绪,同时扩大吐蕃的统治力量,从而达到 其长期统治的目的。 首先,吐蕃统治者利诱当地旧官望族参与其统治机构。p. 4638阴处士碑 载: “自赞普启关之后,左衽阶迁;及宰辅给印之初,垂祛补职,蕃朝改受得前 沙州道门亲表部落大使。承基振豫,代及全安。六亲当五秉之饶;一家蠲十一之 税。复旧来之井赋,乐己忘亡;利新益之园池,光流竟岁。 ” “阴处士”即阴嘉 政,其父为阴伯伦曾镇守敦煌,抗击吐蕃入侵。文字所记载的即指阴伯伦在敦煌 陷于吐蕃后担任部落大使,其家族所取得的优待,以至于都“乐己忘亡” 。这充 分体现了吐蕃对各大豪族的利诱、拉拢政策及效果。 其次,吐蕃统治者给予敦煌旧官望族以政治界及佛教界的要职。该时期汉人 担任的最高官职为都督,而索氏家族就有人出任都督。p. 2807释门杂文中写 到: “故都督索公,愿步金莲,神游宝界,遇慈舟于定水,永竭昏河,晖惠剑于 稠林,长祛爱网,所在亲族,咸报良缘,远近枝罗,俱沾胜益。 ”此文记载了索 氏家族人当都督时,其家族“远近枝罗,俱沾胜益”的情况。s. 3702释门文范 载: “仰唯索教授等,并阐精不二,戒净明珠;或巧用时机,或研穷奥典,或论 新讲古。 ”文中为索氏家族成员索崇恩担任佛教教团最高领袖都教授的情况。此 外,p. 4610索崇恩和尚修功德记载有: “蕃落信知,众情恢附。虎徙祗顺, 驾先迎;劝以入关,布行十善。瓜凉诃陇,节相尊重。门师悲同药王,施分医 术” 。由“节相尊重”可知僧崇恩在政治领域备受尊重的地位。敦煌各大世族成 员在政界与佛教界所处的要职,是汉人在吐蕃统治政权中的势力体现,这对于汉 人反蕃情绪是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吐蕃统治者的利诱手段对于敦煌世官豪族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诱惑, 因此各大 豪族都乐于接受吐蕃当局的拉拢,在敦煌社会中继续占据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 位。与此同时,对于吐蕃政权的统治来说,当地旧官望族的加入会带来其统治上 唐耕藕, 陆宏基.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第 5 辑) m. 北京: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990: 315-316。 郑炳林. 敦煌碑铭赞辑释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1992:34。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世俗化研究 8 的便利与汉人反蕃情感的缓和。 (二)推行民族同化政策 敦煌自西汉时归入中原版图起,统治者就实行屯田制,中原内地大批的移民 被遣去戍边,因此敦煌人口的主体是汉族。这也就意味着敦煌当地原有的生活文 化是与吐蕃典型的游牧民族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而差异性往往是民族问题产 生的根源。 吐蕃占领敦煌初期统治者就开始强硬推行蕃化政策, 企图从生活习俗、 文化传统上来消除蕃汉及与其他民族间的隔阂,最终实现民族同化,达到其长期 稳定统治的目的。 以尚乞心儿为代表的吐蕃统治者强硬推行的蕃化政策主要表现为, 迫使沙州 人民学说吐蕃语、改易胡服、辫发、纹身。据张淮深碑记载: “河洛沸腾 并南蕃之化抚纳降和,远通盟誓,析离财产,自定桑田。赐部落之名,占行 军之额。由是形遵辫发,体美积(纹)皮,左衽束身,垂肱跪膝。祖宗衔怨含恨, 百年未遇高风,申屈无路。 ”p. 4638阴处士修功德记 : “熊罴(黑)爱子,拆 襁褓以文身;鸳鸯夫妻,解鬟钿而辫发。 ”白居易在缚戎人中写道: “一落蕃 中四十载,身著皮裘系毛带。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誓心密定归心 计,不使蕃中妻子知。暗思幸有残筋骨,更恐年衰归不得。 ” 新唐书吐蕃传 记载:元和十四年(819 年) , “州人(指沙州)皆胡服臣虏,每岁时祀父祖,衣 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人民都被迫“形遵辫发, 体美积(纹)皮,左衽束身” ,世家豪族的幼儿也“拆襁褓以文身” ,而这其中也 包含了汉人对吐蕃统治的敌对情绪及“申屈无路”的无奈。 (三)推行新的政治、经济政策 吐蕃占领敦煌后为了维系其长期统治的需要, 仿照其本部的制度将敦煌的政 治、经济制度在唐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1)实行“部落将”制 唐朝地方行政区划分道(府) 、州、县三级,县以下设有乡、里。敦煌在吐 蕃占领以前,属于唐朝沙州都督府下的县一级政权单位,下设 13 个乡。吐蕃攻 占敦煌后,废除原有的 13 个乡,而代之以部落制。p. 2259 背龙勒乡部落间在 及向东人户田籍册记载: “龙勒乡部落,合当部落管见在及向东人户,总二百 白居易. 白居易集(第一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9:71。 欧阳修,宋祈.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m. 北京:中华书局,1975:6101。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三十九户。 ”该文书为蕃占初期,敦煌县原有的龙勒乡被改为部落建置的确切记 载,由此也表明吐蕃的部落相当于唐代的一个乡。与吐蕃本部的部落制类似,敦 煌地区部落的内部组织情况为:千户(部落)小千户(即五百户组织)百户 (将) 。 “部落”基本上相当于千户, “将”基本上相当于百户。唐代是“百户为 里” ,吐蕃时代的“将”也就相当于唐代的“里” 。 通过对 s. 3287子年百姓氾履倩等户籍手实牒 、p. 3774丑年十二月僧龙 藏牒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吐蕃在贞元六年(790 年)左右建置部落。 初期, 吐蕃在敦煌设置了 7 个部落,即行人部落、僧尼部落、上部落、下部落、丝绵部 落、中元部落、撩笼部落,并且为非军事性的部落。吐蕃统治中期由于形势的变 化,吐蕃又相继建立了一个通颊军部落和阿骨萨、悉董萨、悉宁宗三个汉人军事 部落,并把汉人及其他民族也纳入自己军事组织中,以维系其对敦煌长期统治。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吐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已趋于稳定, 当地百姓的地位较初期也 有所提高。此外,吐蕃虽然用“部落将”制来代替唐代的乡、里,但是两者在 本质上并无差别,加之其基层官吏多由汉人担任,可以说吐蕃的“部落将”制 还起着唐朝地方行政组织的作用 。 吐蕃在敦煌等河西地区所实行的“部落将”制虽然是为了其对占领地的统 治需要,具有重要的军事因素,但其同时也带有重要的经济因素,也即征收“突 税差科” ,因此,吐蕃在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诸地实行的“部落将”制是集政 治、经济、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系统,即官府户籍制度。吐蕃控制河西诸地后, 其“户籍制度适应着乡里体制的变化而变化” 。 (2)采用“计口授田”制 唐代前期实行均田制,吐蕃占领敦煌后在该地区实行突田制。如:s. 2103 号文书吐蕃酉年沙州灌进渠百姓李进评等牒记载: “城南七里神农河母,两 乐汎水,游淤沙坑,空地两段共叁突。本无过水渠道,遂凭刘屯子边,卖合 行人地壹突用水。 ”又如 p. 2858沙州僧崇恩析产遗嘱中写道: “无穷地两突, 延康地两突” 。 “突”是土地计量单位,据学者考证:一突等于十亩,半突等于五 日池田温. 丑年十二月僧龙藏牒a.山本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c. 东京,1972:34;陈国灿. 敦煌 所出诸借契年代考j. 敦煌学辑刊,1984(1) 。 杨铭. 吐蕃时期敦煌部落设置考j. 西北史地,1987(2) 。 姜伯勤. 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m. 北京:中华书局,1987:44。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世俗化研究 10 亩。 关于突田制授田标准,杨际平先生有专门的研究,他指出:吐蕃王朝控制 时期,实行的是计口授田制度,其标准为每人一突,即十亩。 经过几代的发展,敦煌的农业已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土地是敦煌很重要的资 源。吐蕃所实行的“计口授田”制目的是为了征收赋税,也就是说吐蕃在占领敦 煌后,对当时的可耕地面积及人口数量统计后来重新分配土地,原则上又承认敦 煌农户在唐时所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因此, “计口授田”制也是在唐朝均田制的 基础上实行的。 吐蕃统治者在管理敦煌之初所推行的政治、 经济政策对敦煌社会造成了很大 的影响。尤其是吐蕃当局推行的蕃化政策使得敦煌地区的蕃化现象比较明显,吐 蕃的语言、服饰在敦煌社会广为流行。世家豪族的势力有了更大的提高,他们在 敦煌社会的官僧两界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二、佛教在吐蕃时期的发展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是我国汉族聚居区最先接触佛教的地方,唐 朝时期佛教尤其兴盛。吐蕃王朝自墀德祖赞开始提倡佛教,至墀松德赞时期已全 面推行佛教。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正值墀松德赞(755-797 年在位)的后期及赤祖 德赞在位时期,敦煌自然也被卷入吐蕃本部全面发展佛教的浪潮中。此外,吐蕃 占领敦煌之初社会不稳定,其蕃化政策的推行致使民族矛盾更加突出,因此,统 治者企图借助宗教来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其统治。因此,敦煌佛教在该时期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变现为寺院增多、僧人政治地位提高、大规模的抄经活 动等方面。 (一)敦煌寺院的发展 日本学者藤枝晃曾在其文章中对吐蕃时期的僧人和寺院做了统计, 当时寺院 从 6-7 所增加到公元 9 世纪初的近 20 所,僧尼总数由数百人增加到近千人。 同 时,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以农奴制经济为基础,主要靠剥削其所属属民寺户 来维持寺院经济。 “寺户分种地是敦煌诸寺攫取寺户剩余劳动、保证僧侣的寄生 性粮食消费和高利贷经营的本金的主要来源。 ” 此外,吐蕃统治者在占领沙州之 初通过把大批的俘囚配于各寺院、世族“家客”施入为寺院“家客”等四种方式 姜伯勤. 突地考j. 敦煌学辑刊,1984(1) 。 杨际平. 吐蕃时期敦煌计口授田考j. 社会科学(甘肃) ,1983(2) 。 日藤枝晃.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续)j. 刘豫川译,国外藏学动态,1991(5) 。 姜伯勤. 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7:68-75。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为敦煌寺院提供大量的供其奴役的寺户, 吐蕃当局此做法亦是缘于其扶植佛教的 初衷。有学者估计, “僧尼人数及寺户人数的总和,几相当于沙州人口的五分之 一。 ” 庞大的寺户人口服务于寺院经济,这直接推动着寺院经济的繁荣。 各大世族的争相布施也是统治者扶植佛教的一个重要表现。 吐蕃统治敦煌初 期,统治者对旧官望族采用的联合统治政策,使世家豪族得到发展。缘于吐蕃当 局的崇佛,各大世族更是争相信崇佛教,而他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寺院布施, 前文提到的世族 “家客” 施入为寺院 “家客” 即为敦煌寺户为其布施的一个反映。 除此之外,各大世族的布施更多表现为资财的布施,如 s. 1438 号背书仪残 卷中有: “近日相公不以庸鄙,令介沙州某舍官出家,并施宅充寺,资产驮 马等, 充为常住” 。 该文书是敦煌世族、 贵族给寺院布施的一个反映。 又有 p. 2583 号申年沙州诸人施舍疏载: “二月五日,宰相上乞心儿福田,入僧金拾 伍两,金花拾两,银瓶壹,上锦一张” ,该文书记载宰相上乞心儿向寺院的 布施,包括田地、金银等财物。该时期除了各大世族的布施外,世俗大众也好善 布施,布施成为敦煌社会的一种风尚。寺院经济因其庞大的依附人口、地产及各 大豪族的争相布施而日益繁盛, 与此相对的敦煌寺院中形成了专门管理寺院经济 运营的机构和僧职人员,并且他们各司其职,职权分明。这也说明寺院经济已经 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僧人政治地位提高 墀松德赞时期,吐蕃本部僧人的社会地位就很高并被赋予种种特权,出家的 僧人被免除赋税兵差的同时,其生活也由王室供给,同时赋予僧团最高宗教领袖 和总揽僧伽事务“佛法宗师”的地位。益希旺波(巴塞囊)担任佛法宗师时, 墀松德赞“对他尊崇备至,地位高于君王” ,并将其地位提高到“大尚论之上” , 组建的 “佛法之会议室” 地位和规格高于原赞普与大尚论贵族组成的 “小会议室” , 且后者服从于前者。在赞普王权的极力推崇下,该时期高级僧侣开始参与国家政 事,他们享有王室优渥的待遇及极大的尊崇,赞普王室甚至给予他们居于吐蕃贵 族之上的地位。这足以证明佛教在吐蕃王朝中的无比尊崇地位。 在吐蕃政权的庇护下,敦煌僧侣也开始直接干预世俗政事,敦煌文书中有与 姜伯勤. 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7:44。 唐耕藕, 陆宏基.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第 5 辑) m. 北京: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990: 315-316。 佟锦,黄布凡. 拔协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47。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世俗化研究 12 此相关的记载。s. 1438 背书仪中蕃占初期汉人沙州某官状载: “其 贼七人,不漏天网。并对大德摩诃衍推问,具申衙帐,并报瓜州” ,此文 反映, “大德摩诃衍” ,即著名高僧昙旷出庭“推问” (即审讯)氾国忠等人犯, 执人间法,直接干预世俗政事。由僧侣参与世俗政事可以看出,僧侣在政治地位 提高的同时社会威望也随之提高,其充当“推问”者即为对世俗大众对其信赖、 尊崇的一个表现,僧人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三)大规模写经事业盛行 写经为崇信佛教的功德之一,赞普王室及贵族组织大规模的写经活动,写经 一度成为官方的事业。 日本学者西岗祖秀通过对伯希和藏文文献 999 号文书及其 它写经文书的研究指出,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写经属于官营事业,赞普或王室发 出写经命令后,以官界和僧界代表之名下达指示,吩咐沙州的各部落进行写经。 监督者若没有凑齐写经或推迟完成要“拘捕兄弟、亲戚 1 人加以监禁” ,写经生 在写经任务未完成期间,要“没收家畜、财务两倍的价值交给收集官” 。 这说明 该时期的写经是由统治阶级倡导并有严格规范、有规模、有组织的活动,从某种 程度上是代表统治阶级的信仰意志。也正因为写经事业被官方化,敦煌的写经日 益盛行,王室、贵族及地方官吏纷纷组织写经,留下大量蕃文及汉文经卷。据记 载,吐蕃赞普弃宗弄赞(815-841 在位)执政期间,下令在吐蕃本部和其统治下 的敦煌展开近千人的大规模抄经活动。 除了官方的写经事业外,民间也广泛地 流行写经颂德以示其对佛教的笃信,体现了佛教对广大世俗民众的深刻影响。 此外,昙旷、法成等高僧的译经传法活动在敦煌兴起,大规模的讲经成为世 俗大众信仰佛法经典的一种依托。同时,高僧崇高的地位在佛法经典的弘扬中再 次得到体现。如高僧法成来所写的解深密经疏 、 楞伽阿波罗宝经 、 入楞伽 经上都有“奉吉祥天赞普之诏命”的字样。 (四)民间佛教信仰如火如荼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繁荣的同时,开始倾向于社会化、民间化发展,民间 的佛教信仰也非常盛行。民间佛教信仰是世俗民众祈福避厄的心灵依托,他们虔 诚的信奉佛教,侧重于信仰实践,反而不注重佛教义理。佛教影响着民众生活的 李正宇. 8 至 11 世纪敦煌僧人从政从军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七j. 敦煌学辑刊,2007(4) 。 日西岗祖秀. 沙州的写经事业以藏文的写经为中心a. 李德龙,朴明姬译,国外藏 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二辑)c.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113-128。 日高田时雄. 敦煌民族语言m. 钟翀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方方面面,佛教的思想及仪规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他们在家中 供奉三宝、念诵真言、拜佛、布施、放生等,同时,他们又热心地投入到各种佛 教功德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开窟建塔、写经祈福、造像供养及举行各种佛事活动 等方面。 敦煌民众除了参与官方的写经事业外,还有众多的私人写经,所写的品种除 了大般若经 、 无量寿宗要经外,还有金刚般若经 、 维摩诘经 、 妙法 莲花经 、 新菩萨经等三十多种经种。写经题记的内容多是祈求平安、幸福、 消灾解难。如 s. 3845 金刚般若经王土浑题记: “大番岁次己巳年(789)七月十 一日,王土浑为合家平善、国下(不)扰乱敬写。 ” 此题记是为祈愿国泰民安、 合家平安所写。此外,还有为先亡父母祈福、愿望西方净土所写。s. 1864 维摩 诘经卷下行人部落百姓张玄逸题记: “岁次甲戌(794)九月卅日,沙州行人部落 百姓张玄逸,奉为过往父母及七世先亡,当家夫妻男女亲眷及法界众生,敬写小 子维摩诘一部。普愿往西方净土,一时成佛。 ” 又有因生病而祈愿痊愈所写。北 冈字 84 观世音经学生唐文英题记: “辛丑年(821)七月廿八日,学生童子唐文 英,为妹久患,写毕功(?)记。 ” 这些题记都反映了当时敦煌民众对佛教的虔 诚信仰。 造像供养也是修功德的表现形式。吐蕃时期敦煌民众热衷于开窟造像,在 60 多年间开凿了大量的洞窟,今存者有 67 个。造像供养及礼拜佛像都表现了人 民祈求福祉、消除灾障的愿望,祈愿一切生、老、疾、苦、死皆得解脱。此意义 正如日本天理图书馆藏佛说天皇梵摩经卷第七尾题后愿文写到: “夫妙像庄 严,佛法无量无尽。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不敢轻慢, 恭敬供养。一切生、老、疾、苦、死,皆得解脱。灾障不起,长夜安隐,诸怖远 离。 长庆三年七月,佛弟子令狐慈,灭割家财,敬造佛说天皇梵摩经一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