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旌旗类词语的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旌旗类词语的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旌旗类词语的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旌旗类词语的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旌旗类词语的历史演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旌旗类词语的历史演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语义场理论是现代语义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能够最充分地揭示语言的 系统性以及语义的聚合关系。本文即以旗帜类词语为例,试图弄清旗帜类词语语 义场在历史中的演变。 论文包括绪论和五个部分:绪论主要探讨了前人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第一 部分简要介绍了旗帜是来源于图腾。第二部分对旗帜类词语按照先秦两汉、魏晋 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到现代这样五个时间阶段进行了静态描写。 第三部分分别对这五个时间段内的旗帜类词语的兴衰更替作了一个横向描写和 比较。第四部分则对每个时期旗帜类词语的出现频率以及语义场的变化做出了分 析、概括。第五部分是总结。 文章的主体是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第二部分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试图将先 秦“九旗”的形制弄清楚。同时,对每个时期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 旗i 帜类词语的变化、消长。第四部分是对每个时期的语义场进行分析和归纳,试 图追踪出语义场演变的过程以及规律。 关键词:九旗语义场历史演变 a b s t r a c t t h es e m a n t i cf i e l dt h e o r yi si no n eo fm o s t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i e so fm o d e r n s e m a s i o l o g y , i tc a nf u l l ye x p o s et h es y s t e m a t i co ft h el a n g u a g ea sw e l la st h e s e m a n t i c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r e l a t i o n s t h i sa r t i c l et a k et h ef l a gc l a s sw o r d sa sa n e x a m p l e ,a t t e m p t st oc l a r i f yt h es e m a n t i c sf i e l do ft h ef l a gc l a s sw o r d si n h i s t o r ye v o l u t i o n 。 t h ep a p e ri n c l u d e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f i v e p a d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h a s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t h ef i r s tp a r t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 dt h ef l a gi so r i g i n a t e sf r o mt h et o t e m t h es e c o n dp a r tt ot h ef l a g c l a s sw o r d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r e q i nt w oc h i n e s e ,h a sc a r r i e do nt h es t a t i c d e s c r i p t i o nt h ew e ij i n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u it a n g & 5 - d y n a s t yp e r i o d s 。t h es o n gy u a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t ot h em o d e r ns u c hf i v et i m es t a g e t h et h i r dp a r tt oi nt h e s ef i v et i m e c o m p a r t m e n t sf l a gc l a s sw o r d sp r o s p e r i t ya n dd e c l i n ec h a n g eh a sm a d ea t r a n s v e r s e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t h ec o m p a r i s o ns e p a r a t e l y t h ef o u r t hp a r th a s m a d et h e a n a l y s i s ,t h es u m m a r yt o e a c ht i m e f l a g c l a s sw o r d s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sa p p e a r a n c ef r e q u e n c ya sw e l la st h es e m a n t i cf i e l dc h a n g e t h e f i f t hp a r t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ea r t i c l ei ss e c o n dp a r ta n dt h ef o u r t hp a r t t h ef i r s t p a r tt h r o u g ht ot h em a t e r i a la n a l y s i s ,a t t e m p t st h ep r e q i n 。n i n ef l a g s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c l a r i f i e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c a r r i e so nt h ea n a l y s i si n d u c t i o nt o e a c ht i m e 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f l a gc l a s sw o r d s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sc h a n g e ,t h ei n c r e a s ea n dd e c r e a s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c a r r i e so n 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t h ei n d u c t i o nt oe a c ht i m es e m a n t i cf i e l d 。a t t e m p t st ot r a c et h e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e v o l u t i o nt h ep r o c e s sa sw e l ia st h er u l e k e yw o r d s :n i n ef l a g s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t h eh i s t o r ye v o l u t i o n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丑舌 时间:艏歹月a 同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湖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予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i 璐 签名日期:瑚f 年月0 日 翩始翻,处 导师签名:多j 屯 签名日期:沙“年z 月刍日 绪论 ( 一) 理论背景及研究现状 “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我们还没有 可能对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作出明确的阐述,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 汉语历史词汇的了解还很不深入:今后,当我们的研究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之后, 要柬阐述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变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词汇系统远比语音 系统、语法系统复杂。”。因此将旗帜类词语作为_ 个系统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刘叔新先生的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初步提出了他的词汇体系性理论。他认 为词汇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如果用严格的系统标准去要求它, 词汇是不很完善或充分的体系。刘先生主要是从词汇结构组织理论角度出发的, 认为词汇的系统性主要建立在词汇单位之间的种种结构组织上,每一个结构组织 只能容纳为数有限的词汇单位,每一种结构组织只具有一定的覆盖面,词语结构 组织之间的联系极其复杂。从当前词汇研究的现状来看,系统性的词汇研究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的论文准备通过对旗帜类词语语义场的描写,词汇系统的 描写和分析,以呈现词汇演变的历程,找出词汇系统内部义位之间的关系。 2 0 世纪5 0 年代,语义场理论刀:始介绍到国内,我国学者开始将语义场理论 运用剑汉语词汇的研究上。语义场理论为汉语词汇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为我 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启示我们可以对古汉语不同时期的同一词汇的语义场 进行共时分析描写,然后再对这些不同的共时平面进行历时比较,以探求词汇演 变的规律。 清代孙诒让的九旗古义述是一部探讨古代“九旗”的专著,其中对旧有 的旗帜的认识作了纠正和发明。他认为周礼春官司常中所谓的“九旗” 实则只有五旗一一常、旃、旗、旗、旒。还有钱玄先生的三礼通论主要是对 周礼春官司常中提到的旗帜类词语作了分析、归纳,他极为赞同孙诒让 在九旗古义述中的观点。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中收录有两 篇旗帜类词语的论文:释“旃”和释“旒”。李新魁先生的类别词汇释 以尔雅释天中“旌旃”一节为核心,并将各家中对此的注疏收集在起。 蒋绍愚1 9 9 2 古汉语词_ l 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金贵先生的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辩考则结合一些考古资料,如:杨英杰先生 的先秦旗帜考释等,并对“九旗”进行了辨释。王凤阳先生的古辞辨则 对旗i j 类的一些词,如对帜、幡、幢、旄等的含义及演变作了简要的介绍。另外, 旗帜类词语的研究也散于各种各样的辞书之中,如汉语大词典等。以上这些 研究都未构成词汇的系统性研究,而且研究的范围都局限于先秦时期。因此,本 文希望通过对旗帜类词语的语义场演变的研究来弄清旗帜类词语的内部结构系 统以及它们的兴衰更替。 ( 二) 本文的选题意义 关于旗帜类词语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前人的研究 主要是针对旗帜类词语意义的探讨,主要是对先秦时期的旗帜类词语的词义和旗 帜的形制进行了辨析,尚未研究追踪旗帜类词语在整个历史发展中的演变情况, 也未对各个时期所产生的新的旗帜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总结。本文试图通过对旗 帜类词语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之后,能探寻到旗帜类词语在历史发展中的演 变规律。 ( 三) 研究方法 i 、首先,对周礼中所介绍的“九旗”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宋元明清、民固到现代这样五个阶段分别进行描写,试图清晰地展现其整 个纵向演变过程。 2 、其次,通过数据统计,分别对每个时间段内所产生的新词、消亡的旧词以 及一些词语意义的发展变化进行横向描写,并试图探讨其原因。 3 、在以上纵向与横向研究的基础上,将旗帜类词语的语义场整理出来,并对 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 四) 所选取的研究材料 本文选取了各个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作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缸代、宋元明清、民国到现代几个不同时期的语料。具体文献后文中的每个 时期的频率表中均有所反映。 4 一、旗帜产生的背景简介 旗帜产生的时期较早,它是从原始社会的图腾演变而来的,而它本身也是图 腾标志的一种。最早的旗帜是用来代表一个氏族或者一个地区的。先民往往在旗 帜上画上不同的图案来区分不同的氏族。而这些图案大多数都为自然界中的动 物。如列子黄帝篇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 猖、虎为前驱,雕、鹃、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其中“以力使禽 兽云云显然是后人的附会。因为在这一古老的传说中,熊、罴、鹰、鸢只 是用不同的部落图腾来指代各部落本身,以雕、鸱、鹰、鸢为旗帜则是指各部落 的旗帜上装饰着他们各自崇奉的图腾。在古代,用图腾神明雕绘或装饰旗i 帜,既 有祈求图腾祖先保佑的作用,又有作族徽( 即宗族标志) 的含义。故宗族之族 便取意于k ,圣4 者,旌旗游k 之形也。”2 此条可证,旗帜确实与图腾文化有关。 而“旒图画龟蛇,旗图画熊虎,旗图画鹰隼,旌装饰鸟羽,分别代表了虫图腾集 团、兽图腾集团以及鸟图腾集团的文化习惯。”3 作为图腾标志之一的旗帜发展到后来演变为一种礼器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 合。“( 旗帜类礼器) 此类礼器的最早形态,是在杖头上的物饰;最早的物饰多为 岛兽的皮毛,后进一步变化为雕刻出来的鸟兽之形。在人类学会了纺织之后,许 多地方出现了旗帜:旗帜上的早期图案多为鸟兽或合体鸟兽的形态,并以一些具 有不同程度的人形的神,一些较晚期的图案,有的已相当复杂了。此类礼器在仪 式内外的使用功能,主要用于集结群体,并以其为先导来控制群体的进退;在人 类冥权时代的各种( 包括战争) 群体活动中,此类礼器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这 种礼器的产生基础,是以神或作为人神中介物的圣物的名义来集众或率众,从罗 马军团所使用的那些鸟兽鱼虫形态的军旗,到我国晚期祭俗中的“旗罗伞扇”, 都是这种礼器在不同阶段的使用方式与残留现象。与此有关的事实材料也是极为 丰富的;在我国的西周时代,围绕着旗帜类礼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当重要的礼 制内容。在周礼中,对此类礼制的介绍是比较具体的。”4 由此,到了周代, 旗帜的种类、名称以及用途已显得非常的繁复。 2 黄德侥、常森,汉字闸释与史化传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礼 1 | 州l 4 张岩,| 苎j 腾制与原始文明,t 海文艺出版社 二、旗帜类词语演变具体情况的描述 既然旗帜是由图腾演化而来,所以先民对旗帜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我国又 是一个礼乐大国,所以对于旗帜的形制以及使用场合都有一套严格的典章制度来 规范。据周礼记载,我国古代设有“司常”一职,是专门掌管旌旗之事的官 员。周礼春宫司常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古代的九旗,即常、旃、旃、物、 旗、旗、旒、施、旌。这九旗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各有增减消亡。当然,在九旗之 外还有其它些旗帜类的词语,如:帜、幡、幢等等。 ( 一) 九旗 l 、常 说文巾部:“常,下帚也。裳,常或从衣。”段注:“今字裳行而常废矣。” 又云:“从巾者,取其方幅也。引申为经常字。”玉篇巾部:“常,帚也。今 作裳。” 司常云;“日月为常”、“王建大常”。 1 1 先秦两汉时期 最初,“常”的本义为“下裙”,后引申出“经常”义。“常”在这个时期最 常见、最常用的意义还是表“经常”义,而“常”表“旌旗”义则少见,所以我 们只能通过固定搭配或者语境来判断其意义。这个时期的用例有: ( 1 ) 常,九旗之名。目月为常,画日月于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释 名释兵) ( 2 ) 建常九脬。( 周礼秋官- 大行人) ( 3 ) 十旌一将军,载常建鼓,挟经秉袍。( 国语卷十九昊语) 例( 3 ) 徐元诰按:常为九旗之一,亦日“大常”,周礼司常所谓t 王建 大常”是也。 1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常”的用例仅见于这个时期的史书之中,如: ( 1 ) 建太常,十有二旃,九仞曳地,日月升龙,象天明也。( 后汉书舆 服志) ( 2 ) 大常拂白日,旗帜纷设张。( 宋书乐志) ( 3 ) 金华施檫末,建大常十二旒,画e 1 月升龙。( 宋书礼志) ( 4 ) 其舆辂旗常,与往代同异者,更立别篇。( 南齐书礼志) 1 - 3 隋唐五代时期 “大常”的用例仅见于这个时期的史书之中,如: ( 1 ) 玉路最尊,建太常,十有二旒,九仞委地,画日月升龙,以祀天。( 晋 书舆服) ( 2 ) ( 太常) 画日月于络首,象天明也。其制杠长九仞,以素锦绸之,以绛 帛一幅为络,附于杠,画龙于黪上,又属十二旃于缝首,长十二仞。每旃皆画交 龙十三。其杠首仍注五采羽于上。( 通典器用- 旌旗) ( 3 ) ( 玉路) 左建旃十有二旒,皆画升龙,其长曳地旃首金龙头衔结绶 及铃绥。( 旧唐书舆服志) 例( 3 ) 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大常”的名称,但以上所描绘的正是“大 常”。新唐书中的描绘与此同。 1 4 宋元明清时期 “大常”的用例仅见于这个时期的史书之中,如: ( 1 ) ( 玉路) 左建旃,十有二旒,画升龙,其长曳地,青绣绸杠旃首金 龙衔锦结绶及矮带,垂铃。( 新唐书- 车服志) ( 2 ) 左建太常旗,十有二旃,青罗绣日、月、五星、升龙。( 元史- 舆服 志) ( 3 ) 亭后树太常旗二,以黄线罗为之,皆十有二旃,每旃内外绣升龙一 ( “明史舆服志) ( 4 ) 后建太常,十二旃,亦青缎为之,缲绣日用五星,旃绣二十八宿,里 俱绣金龙,下垂五彩流苏。( 清史稿舆服志) ( 5 ) 辂顶、圆盘、天轮、辂亭前诸制,及太常旗、踏梯、行马之类,皆与 大辂同。( 清史稿舆服志) 1 5 结论 “常”旗的全称为“大常”,旗面上画有同月升龙,旁侧附著的十二根旒一 直拖到地上,且“大常”旗在所有旗中等级是最高的,只有最高统治者才可以使 用。纵观“常”旗的发展,其在先秦以后主要存在于史书材料之中。 2 、旃 说文南姗:“旃,旗有众铃,以令众也。胤斤声。”段注云:“尔 雅日:有铃日旃。司常职文:交龙为拚。许称尔雅不称周礼 者,错见其说,欲学者互考也。画交龙于正幅,一升一降,象诸侯升朝下复也。 周颂日:龙旃阳阳,和铃央央。传云:铃在旃上。李巡云:以铃著旒 端。郭璞云:悬铃于竿头。按李说近是。惟羽旄注竿首,铃非注竿首之物也。 左传:锡鸾和铃,昭其声也。杜云:铃在旃。李云:以铃著旒端。公 羊疏、左传疏同。周颂疏旒作旒,误。云施者,旒亦旗正幅之 通称。”关于“旒办旗正幅之通称”一蜕,仅有左传定公四年疏:“旒是旃 身。”一例为证。又尔雅释天:“有铃日旃。”郭璞注:“县铃于竿头,画交 龙于旒。”司常云:“交龙为旃”、“诸侯建旃”。 2 1 先秦两汉时期 “旃”在古代被频繁地用于各种青铜器上,如:毛公鼎铭“锡女朱旃二 铃”:番生簋铭“锡女朱旃、旃、企寻二铃”;询簋铭“锡女j i 簖、攸勒, r, 用事”;大盂鼎铭“锡乃祖南公旃”。由这些铭文可见,“旃”多用于祭祀场合, 其地位是很尊贵的。 关于“旃”j 二是否有铃的问题,据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诗经、尔雅、说 文柬看,最初“旃”上是有铃的,起号令的作用。就后代文献来看,虽然唐代 通典在谈及“旃”时未提及其上是否有铃,但i e l 唐书舆服志有:“左 建旃九旒旃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绥。”由此可见,在唐代“旃”上仍然有铃。 尽管明代的三才图会中描绘的“旃”的图片中没有发现铃,但明史舆服 志:云:t t 右旗腰褒爵,竿首用镀金铜戟。各缀抹金铜铃二,垂红缨十二。, 则证明明代“旃”上仍有铃。因此,“旃”上的铃具体消失于何时,为什么会消 失还育待进一步的研究。 “旃”在这个时期的用例有: ( 1 ) 侯氏裨冕,释币于祢。乘墨车,载龙旃、弧辆乃朝以瑞玉,有缫。( 仪 礼觐礼) ( 2 ) 上介皆奉其君之旃,置于宫,尚左。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旃而 立。四传摈。天子乘龙,载大旃,象日月、升龙、降龙。( 仪礼觐礼) ( 3 ) 樊缨丸就,建大旃。( 周礼序官- 宗伯) ( 4 ) 孟春之月驾仓龙,载青菥。( 礼记月令) ( 5 ) 旃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 礼记郊特牲) ( 6 ) 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龙旃九旒,天子之旌也。( 礼记乐记) ( 7 ) 有虞氏之旃,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礼记明堂位) ( 8 ) 龙旃承祀,六辔耳耳。( 诗鲁颂豳宫) 例( 1 ) 郑注云:“交龙为旃,诸侯之所建。”例( 2 ) 郑注云:“诸侯a ( - i - 遗) 门, 或左或右,各就其旃而立。”例( 5 1 集解云;“旃十有二旒,龙章而设r 月,巾 t - :所峭大常也。”由此,可知“旃”与“常”大体形制相同,只是旗的幅 1 百f 所画图案有所差异,如果在“旃”旗的幅面上加画上日月则变为了“大常”旗。 例( 7 ) 集解云:“愚谓有虞氏始为交龙之旃周礼:金路建大旃,以宾。” 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经历了“旗行而旃废”的转变过程,关于这点王力先生在其论著同 源词典5 尊早有提及。此时“旗”已经取代“旃”成为主流了。因此,“旃”在 这个时期使用的例子明显减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王力先生的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6 中指出:“又有些字是容易因传钞而致误的;例如旃 与旗,意义都差不多,然而它们却是不同韵的。”尽管王力先生提出了这个论 点,但并未就此论点提出论据,现将论据补充如下: 首先,“旃”、“旗”的用法开始混淆,有如下证据: 证据一:先秦两汉时期,“旃”上画交龙,“旗”上画熊虎,所以“旃”的固 定搭配为“龙旃”。而在这个时期“龙旗”与“龙旃”的用法并存。如: ( 1 ) 应劭汉官驾驷马,龙旗九旒,前有方相。( 宋书- 礼志) ( 2 ) 桓玄始篡,龙旃竿折( “宋书五行志) 证据:2 :“旗”本为军旗,用于“戎事”,而“旃”位尊于“旗”,多用于祭 祀和仪仗,但此时“旃”却用于军事中,这说明人们混淆了两者的用法。如: ( 1 ) 戎事乘黑首白马,建大赤之旃,朝会建大白之旗( 三国志明帝纪) 证据三:“旃常”本为固定搭配,但此时的文献中却将“旃常”写为“旗常”。 如: ( 1 ) 其舆辂旗常,与往代同异者,更立别篇。( 南齐书礼志) 其次,“旃”在这个时期所考察的文献中仅见于史书,如: 5 二力,1 9 8 2 ,同源字典,商务日j 书馆 6 载十i - 力2 0 0 0 ,卜力语高学论史集,商务印书馆 ( 1 ) 建大旃,十有二旃,画日月升龙。 ( 2 ) 至葬,赐銮辂,龙旃,虎贵百人, 威王彰传) ( 后汉书舆服) 如汉东平王故事。( 三国志任城 2 3 隋唐五代时期 “旃”在这个时期所考察的文献中也仅见于史书,如: ( 1 ) 金路建大旃,九旒,以会万国之宾,亦以赐上公及王子母弟。( 晋书舆 服志) ( 2 ) 建旃十二,各如车色,立车则正竖其旃,安车则邪注。( 晋书- 舆服 志) ( 3 ) 左建旃九旒旃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绥。( 旧唐书- 舆服志) 2 4 宋元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旃”在史书也较为少见。到明清时期,“旃”的用法似乎就只残 留在“旃常”一词中了。如: ( i ) 左建旃九旒,右载图戟,旃首金龙衔结绶及铃矮。( 新唐书车服志) ( 2 ) 先朝名臣,所以铭旃常、垂竹素者,不过奉公守法、洁自爱民而已。( 张 居正“答应天巡抚孙小溪) ( 3 ) 帝听滕公之言,召拜中郎。慷慨任事,著伟绩而昭旃常,为汉家名将。 (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 汉中郎将季布墓碑记) ( 4 ) 乾隆朝名将,以超勇公海兰察为冠,边功战略,炳蟊旗常。( 陈康祺燕 下乡脞录卷十) 2 5 小结 据文献记载,“旃”是在有虞氏的时代产生的。其形制与“大常”极为相似, 只是旗的幅面所画图案有所差异,如果在“旃”旗的幅面上加画上闩月则变成了 “大常”旗。“旃”多用于王祭祀及会见宾客的场合,其地位仅次于“大常”而 尊于其它的旗。“旃”的幅面上画有交龙,且是一条升龙、一条降龙。其搭配主 要有“大旃”、“龙旃”和“旃常”。 3 、旃 说文粕5 :“旃,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众。呶丹声。引周礼 日:通帛为旃。”段注云:“汉书田蚧传日:前堂罗钟鼓,列曲旃。苏 林云:礼,大夫立曲旃。曲旃,柄上曲也。按苏林所据礼正与周礼司常: 孤卿建旃,大司马:帅都载旃合。帅都,遂大夫也。左传曰:昔我 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正谓大夫用旃也。部风传日:干旄,大夫之旃。 子虚赋:靡鱼须之桡旃。张揖曰:以鱼须为柄。师古日:桡旃即曲旃也。” 又云:“假借为语助。如尚慎旃哉传日:旃,之也。”而尔雅释天解释 为:“因章日旃。”郭注云:“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其异体字为“旌”。 司常云:“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所以“旃”与 “物”在周礼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3 1 先秦两汉时期 关于“旃”究竟为何物,诸家有不同的看法: 孙诒让九旗古义述云:“通帛者,谓之同色之帛为黪旃,络与旃上下通 一色也。”孙诒让认为“旃”表旗帜的一种通制,即“黪与旃的颜色相同的旗帜” 义。而杨树达释“旃”:“综合经传及注家之说,旃从丹声,盖即以声为义也。” 由此,则可以知道杨树达先生认为“旃”是“赤色,无画”的旗帜。黄金贵先生 的占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中认为:“由于旃是通帛一色,显示位尊,因而可 以作其他常、旃等旗的旗身,上画不同图像而为九旗之别制,以此可作旗的 通称。” 在这个时期所考察的文献中。“旃”的用例有: ( 1 ) 于郊,则闾中,以旌获;于竟,则虎中,龙旃。( 仪礼乡射礼) ( 2 ) 上介及众介俟于使者之门外。使者载旃,帅以受命于朝。( “仪礼- 聘礼) ( 3 ) 遂行,舍于郊,敛旃。( “仪礼聘礼) ( 4 ) 使者归,及郊,请反命。朝服,载旃,禳,乃八。( 仪礼聘礼) ( 5 ) 艾兰以为防,置旃以为辕门,以葛覆质以为檠,流旁握,御鼙者不得入 ( “谷粱传昭公八年) 综合上以各家说法及这个时期的用例,知道了“旃”本为旗帜的一种通制, 即指“黪与旃的颜色相同”的旗帜,因为“位尊”,所以用来“作其他常、旃 等旗的旗身”,发展到后来则用部分代称全部,泛指“旗帜”。至于“旃”是否“曲 柄”,仅见说文和汉书有记载,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所考察的文献中,未见“旃”的用例,但在词典中发现其2 例用法,且均 是与“戎”连用,例: ( 1 ) 契阔戎旃,从容谯语。( 文选谢且兆( 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 ) ( 2 ) 顷戎旃既息,关柝无警。( 梁元帝“将归建业先遣军东下诏) 例c 1 ) 李周翰注:“戎,兵;旃。旌也。”可见。此时的“戎旃”并不是一 个词,而是一个并列词组。 3 3 隋唐五代时期 这个时期所考察文献的用例中,有一大半都是“戎旃”的例子,如: ( 1 ) 在洛出行,辄着白旃小鄣以载车,当时异焉。( 晋书王长丈列传) ( 2 ) 仁杰日:“明公亲董戎旃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大唐新 语卷四政能第八) ( 3 )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元结“贼退示官吏) ( 4 ) 卿入居台铉,出统戎旃。( 旧唐书郭子仪传) ( 5 ) 革辂,以革饰诸未,左建旌,余同象辂。( 旧唐书舆服志) 例( 2 ) ( 3 ) ( 4 ) 中“戎旃”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搭配,用军旗来指代军队 或者战事。 3 4 宋元明清时期 “旃”和“常”、“旃”的情况类似,其意义最终只能通过一个词来保存。例: ( 1 ) 洪钟、陈金威略甚著,而士兵之谣,闻之心恻,斯又统戎旃者所当留 意也。明史马昊列传 ( 2 ) 讲武训戎旃,幕府多雄健。清史稿乐志 3 5 小结 “旃”本为旗帜的一种通制,即指“绔与:6 字的颜色相同”的旗帜,发展到后 来则泛指“旗帜”。通过对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旃”和“常”、“旃”一样, 最终似乎也只能通过一个词来得以保存。到明清时期,其仅见于史料文献。 4 、物 晓文牛部:“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 声。”段注云:“牛为物之大者,故物从牛,与半同意。”又“戴先生原象日: 周人以斗、牵牛为纪首,命日星纪。白周而上,日月之行不起于斗、牵牛也。 按许说物从牛之故,又广其义如此。”释名释兵:“杂帛为物,以杂色缀其边 为燕尾。” 4 1 先秦两汉时期 王国维释“物”7 :“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由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 杂帛。诗小雅日:三十维物,尔牲则具。传云:异毛色者三十也。 谓杂色牛三十也。由杂色牛之名因之以名杂帛,更因以名万有不齐之庶物,斯文 字引申之通例矣。”因此,“物”的本义应为“杂色牛”。 清孙诒让九旗古义述8 云:“杂帛者,谓绔与旃异色,上下色相间杂。” 山此可知,“物”这个词本身就含有“杂”这个义素。也就是说,古代的旗帜中 绔与旃的颜色不统一的即称为“物”,成为一个专名。当然,这是“物”在旗帜 这个特殊的语义系统中的用法,因为在这个时期“物”最常见的意思是指“万物”, 如周礼地官- 大司徒:“大司徒之职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 衍、原、隰之名物。”郑注日:“名物者,十等之名与所生之物。”但实际上,“物” 在旗帜类词语这个语义场中还表“画章”义。络上画物,物即画章,它是作为职 别的标志。不同的职别画章也是不同的。“据古文献记载,东周旗帜共有九种, 但九旗之中,画章有五,所谓日月、交龙、熊虎、鸟隼、龟蛇是也。从考古 和文献资料来看,东周旗帜的画章远不止这五种。”9 而这个意义是由其表“万物” 的意义引申而来的。因此,“物”在这个时期的词义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它的三 个义项并存:1 、表万物;2 、表“画章”义:3 、表旗帜的一种形制( 即掺与旃 的颜色不同)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物”表“旗帜的一种形制”这个义项仅存在 于周礼一书。 4 2 两汉以后的时期 两汉以后的文献中均未见“物”有这种用法。 4 3 小结 仅在先秦时期可见“物”表“旗帜的一种形制”的用法,后世不用。 5 、旗 说文衩弗:“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从乩其声。周 7 i 同维1 9 9 1 ,舭章集林第一册,中华书局 8 ( 清) 孙冶叱,九旗古义述续修四库拿书,1 9 9 5 ,h 海古籍 扳礼 i 厚宇,考占柑料中的东刷施帜中同典籍2 ,史化1 9 9 9 年第4 期 1 3 礼曰:率都建旗。”段注云:“五郑本考工记作六。熊旗六游,以 象伐也。司常职日:熊虎为旗。注日:画熊虎者,乡遂出军赋,象其守猛 莫敢犯也,伐属自虎宿,与参连体丽六星。按记不言虎者,举熊以包虎。期旗 叠韵。释名曰: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虎,与众期之于下也。”叉 云:“今周礼率作师。师者帅之误。乐师注日:故书帅为 率,然则许作率都者故书。郑作帅都者今书也。聘礼注日:古文帅皆作率。 毛诗率时农夫,韩诗作帅,见文选注。”司常云:“司常掌九旗 之物名”、“熊虎为旗”、“师都建旗”。 5 1 先秦两汉时期 “旗”在这个时期既是特指“正幅上画有熊虎,旁侧带有六根旒,具有聚众 作用的军旗”又已经作为所有旗帜的一种统称或泛指出现。据说文文,则 “旗”应浚是一般用在田猎和战争场合。 “旗”在这个时期的用例,如: ( 1 ) 大军旅、大田役,以旗致万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 周礼地官大 司徒”) ( 2 ) 若起野役,则令各帅其所治之民而至,以遂之大旗致之,其不用命者诛 之。( 周礼地官,遂人) ( 3 ) 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 周礼夏官大 司马) ( 4 ) 及弊田,植虞旗于中,致禽而珥焉。( “周礼地官山虞) ( 5 ) 田之日,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群吏以旗物鼓铎镯铙弊旗群吏 作旗群吏弊旗作旗。( 周礼夏官大司马) ( 6 ) 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 周礼春官司常* ) 例( 1 ) 郑注云:“征众刻日树旗,期于其下。”又贾疏云:“凡起徒役,不令而 洙谓之虐。故征众庶,预刻集同,至日树旗,期民于其下,众皆至,弊旗,诛后 至者也。”聂崇义云:“辅人云:熊旗六旃。遂大夫四命,四旃;乡大夫六 命,则为六旃。”例( 3 ) 吴廷华云:“司徒以旗致民,此又致之者,司徒致于所治, 此则致之f f l 所也。”例( 6 ) “九旗”中的“旗”即是统称。 正是由十“旗”是在九旗中相当于军旗。在战争中“旗”和“鼓”都不可或 1 4 缺,所以二者经常一起并列使用,这也反过来证明“旗”是军旗无疑,其用例如: ( 1 ) 会其车人之卒伍,使皆备旗鼓兵器,以帅而至( 周礼地官县师) ( 2 ) 若作其民而用之,则以旗鼓兵革帅而至( 周礼地官部长) ( 3 ) 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 史记高祖本纪) 5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一个“旗行而旃废”的时期,用例如: ( 1 ) 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 三国志臧洪传) ( 2 ) 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 三国志- 典韦 传) ( 3 ) 有大蜂状如丹乌,飞集王舟,因以鸟画其旗得其蜂旗,则其类也。 武王使画其像于幡旗( 拾遗记周) ( 4 ) 铙吹响清江,悬旗出长屿。( 何逊初发新林) ( 5 ) 熊旗六旃,五仞齐肩,以象参、伐。( 后汉书舆服志) 5 3 隋唐五代时期 这个时期所考察的文献中的用例如下: ( 1 ) 季曰:“车乱旗靡,恐有所归。”( 酉阳杂俎卷十二- 语资) ( 2 ) 再思欣然,帖纸旗巾子,反披紫袍,作高丽舞,略无惭色( 大唐新语 卷九谀佞第二十一) ( 3 ) 每岁诸道差兵屯戍大渡河,蛮旗才举,望风而溃。( 北梦琐言卷五- 闭 门避蛮) ( 4 ) 四百人分执紫旗,麾紫旗以副之皆紫旗之类也。( 北梦琐 言逸文卷二- 蜀王先主亲骑军) ( 5 ) 有姓乐者,列酒旗于城街之西,常许以阴雨往诸旗亭不及,即令来此与 饮。( 桂苑丛谈杜可均却鼠) 例( 5 ) 陆澹安的小说词语汇释中将“旗亭”解释为“市上的小酒楼”。 可见,“旗亭”一词的词义在此时已经发生了转移,由最初表“古代观察、指挥 集市的处所”义转移到“酒楼”义,而这个转移发生在唐代。 5 4 宋元明清时期 “旗”在宋代出现了新的情况,即“旗”后出现了后缀“子”,这极有可能 是由“望予”的类化作用导致的。在这一个系j , - 0 中还有“幡子”一说为证。如: ( 1 ) 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东京梦华录- 卷八中秋) ( 2 ) 一红巾者弄大旗次一红巾者手执两白旗子,跳蹿旋风而舞,谓之扑 旗子前列旗帜执白旗。( 东京梦华录卷七一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 3 ) 车驾登宣德楼,楼前立大旗数口,内一口大者,与宣德楼齐,谓之盖天 旗。旗立御路中心不动。次一口稍小,随驾立,谓之次黄龙。青城太庙随逐立之, 俗亦呼为盖天旗口衔红幡子。( 东京梦华录卷十下赦) 值得注意的是“旗”前面的量词在这个时期的变化尤为明显,例如: ( 1 ) 节度使旌节:门旗二,龙虎旌一。( 石林燕语) ( 2 ) 一红巾者弄大旗次一红巾者手执两白旗子,跳蹯旋风而舞,谓之 扑旗子前列旗帜执白旗。( 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 3 ) 车驾登宣德楼,楼前立大旗数口,内一口大者,与宣德楼齐,谓之盖 天旗。旗立御路中心不动。次一口稍小,随驾立,谓之次黄龙。青城太庙随逐立 之,俗亦呼为盖天旗口衔红幡予。东京梦华录卷十- 下赦 ( 4 - ) 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 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鸟,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胡芦。 (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 ( 5 ) 数十匹骏马嘶风,两三面绣旗弄日。( 水浒传第九回) ( 6 ) 帐前拔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 师生辰纲”。( 水浒传第十六回) ( 7 ) 宋江带剑纵马出阵前,望见高廉军中一簇皂旗。( “水浒传第五十二 回) ( 8 ) 中军里,立一竿旗,上书“齐天大圣”四字。( 西游记第六回) ( 9 ) 架上插着四面朱红绣旗,旗上分列着“忠、孝、节、义”四个大字。 ( “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 由以上例可以看出,在宋代修饰“旗”的数量词一般都是后置,且量词为“1 3 ”。 到元代,数量词的位置就换到“旗”的前面来了,且“面”成为修饰“旗”的最 常用的量词。而到了明清时期,修饰“旗”的量词则趋于多样化,又增加了“把”、 “簇”、“竿”等等。 到了清代,由于八旗制度的出现,“旗”又增加了“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 的兵民一体的组织”这样一个新的义项。其用例如; ( 1 ) 问此以旗分耶? 微笑日,安有紫旗黑旗? (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 四) ( 2 ) 其人故隶旗籍,亦自有主。(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 ( 3 ) 有族先生在都为旗籍太史,将往探讯。( 聊斋志异卷八嫦娥) 5 5 民国到现代时期 “旗”在这个时期的用例如下: ( 1 ) 大江南北,统飘扬这五色旗,要与袁氏对仗。( 民国通俗演义第一 回) ( 2 ) 欢迎两字旁,竖着两面大旗。( “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回) ( 3 ) 随处悬着五色旗。( 民国通俗演义- 第十六回) 通过对这个时期文献的考察发现,民国时期与“旗”搭配的动词多为“悬”。 在现代汉语中,“旗”的搭配也是“悬”。 5 6 小结 在先秦时期,“旗”既可以特指“正幅上画有熊虎,旁侧带有六根旒,具有 聚众作用的军旗”,又可以泛指“旗帜”。通过对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宋元明清 时期,与“旗”搭配的量词变化剧烈,到明清时,修饰“旗”的量词已趋于多样 化。纵观“旗”发展的整个历史,其一直是作为旗帜类词语的核心词而存在的。 6 、旗 说文毒砧:“旗,错革,画鸟其上,所以进士众。旗旗,众也。从 舆声。周礼日:州里建旗。”段注云:“司常职日:鸟隼为旗。尔雅 日:错革鸟曰旗。小雅毛传日:鸟章,错革鸟为章也。李巡云:错革鸟 者,以革为之,罨于旒端。孙炎云:错,置也。革,急也。言画急疾之鸟于黪, 周官所谓鸟隼为旗者矣。郭云:此谓合剥鸟皮毛置之竿头,即礼记云载鸿 及鸡鸢。三人释革各不同许云其上者,谓画于证幅高处。”又云:“小 雅:大人占之:旒维旗矣,室家溱溱。传云:溱溱,众也。旒旗所以聚众也。” 同时,段注认为“旗旗,众也”,应为“舆舆,众也。”段玉裁的解释是:“楚茨 笺云:与与,蕃芜貌。旗从舆会意。”司常云:“鸟隼为旗”、“州里 i 7 建旗”。 6 1 先秦两汉时期 “旗”在古典文献中少见,这个时期的用例有: ( 1 ) 孑孑干旗,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诗廊风干旄) ( 2 ) 匪伊卷之,发则有旗。( 诗小雅都人士) ( 3 ) 既出我车,既设我旗。( ( ( 诗大雅江汉) ( 4 ) 云菲菲兮绕余轮,风眇眇兮震余旗。( 文选张衡 ) 例( 2 ) 毛传云:“旗,扬也。”郑笺云:“此占士非故垂此带也,带于礼自当有 余也。女非故卷此发也,发于礼自当有旗也。旗,枝旗。扬,起也。”但实际上, 此处乃是声训,并非是“旗”真的具有“飘扬”的意思。例( 3 ) 郑笺云:“鸟隼日 旗。兵至竞而期战地。其日出戎车建旗,又不自安不舒行者,主为来伐讨淮夷也。 掘至战地,故又占来。正义曰:鸟隼日旗,春官司常文也。上言来求, 已至淮夷之境,此承其下云出车、设旗,明至境之后出之、设之,是为战而言, 故云4 兵至境而期战地,至期同而出车建旗也。兵法止则有垒,谓从营垒而出 陈之也。旋旆无事则纳之于驶,故将战乃建之也。”例( 4 ) 吕延济注:“旗,旗 类也。” 黄金贵先生认为:“黪上画鹰鸟者为旗,在朝百官之旗,得名于舆。” 1 0 但从郑笺来看,“旗”似乎是军旗的一种。 6 2 两汉以后的时期 在两汉以后所考察的文献中,仅见3 例“旗”的用例,如: ( 1 ) 鸟旗七旃,五仞齐较,以象鹑火。( 后汉书- 舆服志) ( 2 ) 知节志平国难,拜隼旗别致命辅君,可谓忠矣。( 旧唐书张公谨列 传* ) ( 3 ) 一复莅以耄荒,则夫千麾万旗,一呼如响者,又安知其不掉臂也耶? ( 捏史卷三- 馆娃浯溪) 例( 1 ) ( 2 ) 的“鸟旗”、“隼旗”指的是“旗”的本义。例( 3 ) 中的“旗” 则泛指旗帜。 6 3 小结 黄台贵,1 9 9 5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卜海教育出版社 1 8 “旗”是指“络上画有鸟隼的旗子”,发展到后来则泛指旗帜。 7 、旒 说文讼瑚:旒,龟蛇四游,以象营室。攸攸而长。从瓯兆声。周 礼日:县鄙建旒。”段注云:“考工记文也。郑云:画龟蛇者象其扦难避 害也。尔雅日:缁广充幅长寻日旒。是则九旗之帛皆用绛,惟旒用缁。考 工记注日:营室,玄武宿。与东辟连体而四星,故旒四游。”又云:“旒何以 著其氏,以有继施之旆故也。孙炎云:帛续旗末亦长寻,二寻则长丈六尺,故 独长也。 司常云:“龟蛇为旗”、“县鄙建旒”。 7 1 先秦两汉时期 杨树达在释“旒”“一文中说:“愚谓旒之为言召也,谓所以召士众也。” 又说:“盖古人兵戎狩猎,皆有事于聚众,其事不一,其所召之人亦不一,故其 文颇繁,非一一所能尽。”从杨书所举例证来看,在古代不单单是“旒”有“召 t 、聚众”的功能,而基本上是旗帜皆有此功能,只是使用的场合和对象不同。 但具体如何不同,仅在孟子万章下中见到一条记载:“招虞人以皮冠,庶 人以旃,士以旃,大夫以旌。”因此,还需进一步收集材料加以研究。 在这个时期所考察的文献中,“旒”的本义与引申义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