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重阳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重阳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重阳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重阳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重阳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颈l :学位论文 摘要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岁时的重要节点,集中体现了整个民族具有浓厚人文色彩 的时间观念,其民俗事象和活动也非常丰富多样,内涵深邃。重阳节于西汉始盛, 历代文人也积极地参与了重阳节的民俗活动,还有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文人、仕人 宴集高会,留下了诗、词、歌、赋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笔者以民俗视角观照重 阳创作文本,从民众传统的岁时观念内核出发,讨论重阳民俗活动和文学活动展开的 历史脉络和相互作用,再到文学创作对节俗事象传承和发挥,以及对民俗文化传统这 一开放体系的影响。坚持以文学为本的原则,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和着眼点,联系重 阳民俗,进行动态的考察。 首先,重阳节俗在多方面为文学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并被深刻地、真实 地、艺术地展现在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在保存民俗的信仰观念和奇异思维同时 又有自己独特的高度想象和艺术构思,有自己的美学意义。民俗和文学作为“活 动”,是两个各自开放的体系,又相互关联和影响。 其次,登高而赋的重阳诗歌是岁时节点和登高主题相融合的结晶,既生动记 录了民俗节庆的内容,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思乡、 怀远、伤逝的种种情怀。诗人把非功利的审美体验又贯注到优美多姿的语言形象 塑造中,为重阳佳节增添了绚烂一笔。 再次,文人既是民俗活动的主体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参与这种民俗 文化活动时,首先为其中的文化积淀所浸润,同时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才华 融入其中,不断为节开增添典故、佳话。甚而一些文人的人格、志趣、情怀,在 后世文人反复的怀古歌咏中渗入重阳节文化之中,进而生成了具有新的文化内蕴 的重阳节文化。 关键词:重阳;诗歌;民俗;登高;菊 硕i :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d o u b l en i n t hf e s t i v a lr e v e a l st h e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sh u m a n i s t i ci d e ao ft i m e t h el i t e r a t ii nt h ep a s td y n a s t i e se n e r g e t i c a l l yj o i n e d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o nt h e f e s t i v a l ,l e a v i n gl o t so fw r i t i n g sb e h i n d t h ea u t h o ru n s c r a m b l e st h ep o e t r ya b o u tt h e d o u b l en i n t hf e s t i v a li nt h ef o l k l o r ea n g l eo fv i e w s t a r t i n gw i mt h ek e r n e lo f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i d e ao ft i m e ,t h ea u t h o rd i s c u s s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k e l e t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 b e t w e e nt h ef o l k l o r ea c t i v i t ya n dt h e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y 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i sb a s i n go nt h e p i ) e 吼f o c u s i n go n t h el i t e r a r ya n dc r o s s i n gr e f e r e n c et ot h ef o l k l o r e 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o nt h ef o l k l o r ea n dp o e t r ya b o u tt h ed o u b l en i n t hf e s t i v a l ,t h e a u t h o rf i n d so u tt h a t ,t h ef o l k l o r ep r o v i d e s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a n dl i n g u i s t i cb a s ef o r t h e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y m e a n w h i l e ,t h ep o e t r y , 嘶n li t sa e s t h e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 ,c o u l db e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f r o mt h eu t i l i t ya n dp o p u l a rc u s t o m t h e ya l et w os u b s t a n t i v eo p e n s y s t e m sa n dh a v ea l le f f e c tu p o ne a c ho t h e r c o n c r e t e l y , t h ep o e t r ya b o u tc l i m b i n g m o u n t a i n so nt h ef e s t i v a lt r a c kr e c o r do ft h ec u s t o m sa n dr e f l e c tt h ep e o p l e sl i f e t h e l i t e r a t ir e p o s et h e i ro w nh o m e s i c k n e s sa n dm u s h ye f f u s i v e n e s st of l e e t i n gt i m ei nt h e w r i t i n g s a st h es u b j e c ti nt h ef o l k l o r ea n d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y , t h el i t e r a t ia r es o a k e db yt h e t r a d i t i o na n de n r i c hl i t e r a r yq u o t a t i o n s t h e i rp e r s o n a l i t y , i n c l i n a t i o na n dc o m p l e xa l e t h o r o u g h l ya c q u a i n t e dw i t ht h ec u l t u r a li n t e n s i o no f t h ed o u b l en i n t hf e s t i v a lb yl a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s i n t o n a t i n g k e ,rw o r d s :t h ed o u b l en i n t hf e s t i v a l ;p o e t r y ;f o l k l o r e ;c l i m b i n gm o u n t a i n s ; c h r y s a n t h e m u m l l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栗,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鱼盏 日期: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 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绪论 绪论 钟敬文先生1 9 8 5 年在文史知识发表了题为民俗学与古典文学的谈 话记录。o 他从“古典文学中民间文学所占的位置”、“一般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反 映的民俗现象”和“研究古典文学如何借鉴民俗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 阐释了民俗学与古典文学的关系,其结论是:“民俗学和古典文学研究都属于人 文科学,两者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的。人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这就决定了两种学科之间是可以乃至应该互相沟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应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丰富古典文学的研究手段、研究角度无疑会有裨 益。”交叉比较研究的意义和学理依据得到了肯定。民俗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借助 于文学的广大受众去参与、介入或干预着文学的创作活动。古典文学作品客观地 记录了大量刻有民俗印痕、渗透民俗精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存在,对民俗文化传 统的传承和发扬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文学活动的主体又在民俗文化传统大背 景下的具体情境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不断丰富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 形成相互浸润、滋养的良性循环。 岁时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各民族人民对岁时节序的认知 和理解,以及基本时间观念中源远流长的生命意识。要探究相关文学作品的文化 内涵和艺术价值,民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尤其对于很多创作于某个 特定岁时节点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秋天对文人来说是最为特殊的季 节。作为秋季主要节点之一的重阳,在现代社会进入了淡化期。人们往往只知“老 人节”、“登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等节日名称或诗文。其实重阳节的文学作品、节俗事象、文化内涵都远 不止此。它曾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和很广的范围内盛行。重阳除了具有时序的意义 外,还带有浓厚的社会生活和民俗的色彩。重阳有诗的风情,是诗的节令,历代 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妙构佳作。如果说重阳节是民族风尚习俗的历史积淀,昭示 民族文化传承的悠久与绵长,那么,重阳诗歌就是古代社会生活和民族风情的艺 术写真,反映了民族文化传统的深邃与丰厚。解读历代重阳时节的诗词歌赋不能 不了解它的民俗学内涵:弘扬传统岁时文化也不能离开丰富的文学史料:从民俗 的视角去观照文本更接近生活和文学的本源,是有效而可行的研究方法。 从上世纪初,鲁迅、闻一多等先辈便涉足文学与民俗交叉研究,苑利主编的 - - 十世纪民俗学经典( 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2 年版) 收录了一些。其中与文学有关 。钟敬文民俗学与古典文学 j 】文史知识,1 9 8 5 ( 1 0 ) ;3 0 - 3 9 l 绪论 的部分主要是传说故事、神话、史诗歌谣。他们的全球眼光和多学科视角是值得我们 学习的。近年学者多有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民俗现象的描写,尤其在唐代诗歌研究 方向,论文数量多,还出现了有特色的专著,如稍日u 程蔷、董乃斌做过民俗学视角的 尝试,著有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 多角度、多侧面地再现了唐朝的时代氛围和唐人的生活情境,并对诸民俗形态的表现 特征、生成变化,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基因,乃至与文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做了逻辑严密的理论分析。另一部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专著,刘航的中唐诗歌嬗变 的民俗观照( 学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从风俗诗兴盛于中唐这一现象入手,从风俗角 度观照中唐这一诗歌史上由唐音转入宋调的关键时期,在努力挖掘风俗诗史料价值和 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力求准确地把握中唐的时代精神,寻绎中唐诗歌嬗变的轨迹。 作者在充分吸纳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没有削 足适履地以菜一现成的理论框架来整合风俗资料,办未一味胪列风俗事象,而是在准 确地把握中唐时代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论证过程中内部逻辑的层层递进,将风俗研 究和诗歌研究融为有机的整体。这些专著都是在断代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的,强调的是 时代特征,其中便有涉及重阳的章节,他们的努力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启示。 论文方面近十年来题涉重阳的有八十来篇。其中像李炳海的上巳、重阳习俗演 变的文学轨迹民族融合与时俗文学关系浅探,刘中文的论唐人对陶“菊”的 接受兼论“重阳菊”文化意蕴的生成,余敏芳守望与抉择一对宋代重阳词 的一种生命解读等少数篇章对节令风俗诗有较深入的思考,选择了有新意的中心论 题,而大多数则显得浮泛。有的将风俗诗视为单纯的文本或风俗史料,没有真正实现 二者结合;有的将风俗事象与诗歌作简单机械的对应,没有深入分析、判断习俗的内 在意义;有的沿袭古典文学或民俗学传统路数,没有实质性开拓。也许局限于篇幅和 理论基础的缺少,总的来说,至今的研究工作往往游移于文学和民俗学之间,对于文 学作品的研究涉及到民俗和民俗学,但多是以民俗之资来赏析文学作品,或者从文学 作品中搜取民俗资料,而少涉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文学研究的深度。 针x t 上述研究现状和困难,笔者初步打算以民俗视角观照重阳创作文本。从民众 传统的岁时观念内核出发,讨论重阳民俗活动和文学活动展开的历史脉络和相互作 用,再到文学创作对节俗事象的传承和发挥,以及对民俗文化传统这一开放体系的影 响。坚持以文学为本的原则,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和着眼点,联系重阳民俗,进行动 态的考察。较前人成果,本文拟在以岁时民俗生活拓宽文学研究视野时,更用立体的 思维方式,对重阳诗歌进行多维文化层面的动态解读。 2 第一章革阳诗歌的缘起:岁时重阳 第一章重阳诗歌的缘起:岁时重阳 第一节传统岁时观念 岁时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时间表述,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谋生活动与生活 感受。上古时期,限于生存能力,人们在较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的赐予。自然时序 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社会生活的观念与季节的观念一致。中国处在北温带,四季 分明,四时的更迭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谋生方式,也决定着人们的时间意识。农业生产 的季节特性,使中国先民很早就十分关注自然季节变化,并以人们因适应自然而形成 的生活经验推想自然机体的生命节律,以季节祭礼顺应并推动季节正常变化。 尔雅卷中“释天第八”解释“岁”说:“夏曰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 载。”郭璞注,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耿物 终更始”。这些近似的概念指向了相互关联的自然或社会生活的一个周期。说文止 部:“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人们就以岁星的运动 为年度变换的天文依据。另外它与农事活动还有密切关系,每年丰收之后人们要举行 庆祝和祭祀活动,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岁:“祭名日岁者,殆因一岁举行一次 而然。”。这样,“岁”由行星的具体活动上升为历法意义的周而复始的年度时间概念。 说文日部:“时,四时也。从f 1 ,寺声。”时从日,其变化与闩有关,可见古人 对太阳的运动与季节变换的关系早有觉悟。易系辞下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 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这与人们的谋生活动及对气候的感受相关。植物的春生 秋杀,农作物的春种秋收,强化着人们的时季观念。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人在对天 象观测的基础上,顺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还具备一套阴阳 合历的比较完整的历法。它还与四方的空间方位有着内在的关联。通过空间的物候 变化,把握时间的自然流动,这是上古岁时发生的重要途径。人们还发明了圭表,通 过观测闩影长度变化来测定回归年的长度,以及方向和节气。从岁与时的原义看,它 们都是人们在实际的生产生活经验中逐渐生成的时间观念。岁是年度周期,时是年度 的季节段落,岁与时的配合,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系。 o 济 郝熬行撰尔雅义疏i z i :海:卜海古篇j i j 版社,1 9 8 3 7 4 8 o 汉 许慎撰, 亓 段玉威注说文解字注 m i :海:j :海古籍;版社,1 9 8 1 鹄 。郭洙若郭洙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叫 北京;科学f i 版社,1 9 8 2 1 5 0 。 汉 许慎撰, 浒 段玉域注说文解:沣 加上海:j :海古籍出版杜,1 9 8 1 3 0 2 oj 司振甫详注刷易详注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2 6 0 。参见翦们赞先秦史 i 北京:北京大学,1 9 8 8 1 9 9 - 2 0 0 王明圈先秦史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j l 敝社, 1 9 8 2 1 6 3 3 第一章重阳诗歌的缘起:岁时蕈阳 在中国传统的岁时观念中,岁时包含着自然的时间过程与人们对应自然时间所进 行的种种时序性的人文活动,所以说岁时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人文属性。岁时是人 们在对自然运动的规律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上,为适应自然时序而进行的主动的文 化创造。上古时期人们对天时奉若神明,认为它是从属于天帝的意志,时序具有神圣 不可逆转的性质。段玉裁在给“时”做注时引用释诂说:“时,是也。此时之本 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非但农时不能误,所有事情都要依时而行才是合乎道理 的。因而当时的岁时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岁时伏腊”、“岁时祭祀”,主要以节 令祭礼的形式存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大变革之后,原始的岁时观念在阴阳五行思想 的侵润下,其宗教的神秘解释更加圆满;天文历法有了明显进步,传统的岁时祭祀被 整齐地编排在四时月令之中。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都记录了天人相应 的时令安排,人事和天时严格对应,四时八节的祭祀活动,依据日、星的位置,神灵 的属性,物候情况,音律时数等安排相应的政事、祭祀、服色、居室及饮食内容。这 种政令性的月令文化以及更为原始的时间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殷周宗 法制的巨大余晌。这些古老的祭祀活动也为后世世俗化的岁时民俗生活奠定了基础。 这种时间观念的鲜明特征就在于对不同节点的伦理阐释。 中国人传统的时问观念知觉中有着明显的伦理意识,这里的伦理是指人们对生活 中的时间特性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评判。这突出表现在传统社会中的人文时间有“吉” 与“凶”,“良时”与“恶同”,“宜”与“忌”等。如明代的四时宜忌一书,博采 儒家、谶纬、道教、医书、民俗杂录等书,集中体现了前人有关岁时的理解。其中对 十二月建。之名有如下解释: 正月建寅,寅者,津也,谓生物之津途也。二月建卯,9 p 者,茂 也,言阳生而滋茂也。三月建辰,辰者,震也,言物动长也。四 月建巴,巳者,起也,物至于此毕尽而起也。辰为午,午者,长也, 大也,言物皆长大也。月辰为未,未者,味也,万物向成,成有味也。 七月为申,中者,身也。言万物身体皆成就也。辰酉,酉者,缅也, 谓时物皆缅缩也。辰为戍,戍者,灭也,谓时物皆率灭也。辰亥, 亥者,劾也,言时阴气劾杀万物也辰子,子者孚也,言阳气至此更 滋生也。辰丑,丑者,纽也,言终始之际,以纽结为名也 岁月与万物一起生长、繁盛、衰亡,是循环往复的“不易之道”。而人们赋予时 间伦理意义的主要目的是在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神化了的自然,以神灵、祖先、 。 汉 许慎撰, 清 段玉找注说文解字注 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3 0 2 。古人由灭象定时序,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以纪月,以通 常冬年所在的卜一月( 夏历) 配了称建子之月,类推。- t 。二月建且,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直到十月建亥,如此削 面复始。 4 第一章重何1 诗歌的缘起:岁时重阳 鬼魅的面目出现,人们依据时序发明了序列节同,以不同的节日主题协调不同的人神 关系、解决不同的生存需求。同时,人们将年度时间视为生命机体,认为季节四时有 喜怒哀乐、生长与衰微,而决定时气变化的是阴阳之义。“春,喜气也,故生;秋, 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 春秋 繁露卷十二阴阳义) 。这就隐含了另一个前提,即天人相应,甚而“天人合一”。 在传统的民众认知体系中,阴阳二气的交感变化,不仅是自然时序变化的依据, 同时人间活动也应注意阴阳的协调,要顺应天时。最初天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 天子通过巫祭得到上天指示的神秘法则。尚书尧典e 1 - “乃命羲和,钦若吴天,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所以顺阴阳,奉四时,效气物,行王政也。成法 具备,各从时月,藏之明堂,所以示承祖考神明,明不敢亵渎之义”。( 蔡邕月 令篇名) 古代诸侯王朝正于天子之后,“受月令以归,而藏诸庙中。”由 吴天而天子,由天子以致万民,传达了一种至高无尚的权威。历法带有了神秘色 彩,包含了自然的、巫术的、皇权的力量。汉书艺文志日:“历谱者,序四 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故圣王必正历数, 以定三统服色之制,又以深知五星同月之会。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 此圣人知命之术也。”。掌握天时成了君权神授的题中之义,天下万民莫不从之。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把时序与伦理纲常相统一,“四时,天之四选。四时 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这种观 念和秩序历代相沿,后周武帝也受中原文化影响,认为月令是“先代一定之 典,百王不易之务”,违背这样的秩序导致“风雨愆时,疾厉屡起,嘉生不遂, 万物不昌”,为顺天心,他颁布了政事依月令诏。”不仅天子帝王把时序奉为 神明之旨,严格遵照月令、律历来组织安排祭祀、召令、礼乐等国家大事,普通 民众的日常生活也与之息息相关,也要顺时而行。在王官时代之后,政教性的岁 时观逐渐世俗化,人们在遵循自然时序的季节框架基础上,以阴阳合历的历法时 间作为人事活动的时间依据,并将宗教、历史与神话传说凝聚到一定的时间点上,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了丰富多彩的岁时民俗事象。即便如此,人们的行 为依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辰、日、月、年的运动相关联的,而时间的运动又与 天道的空间运行相关。时空变化有其内在规律,也具有伦理属性,与人事的逆顺 成败有机联系着。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四时宜忌中就给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 了细致到月日的社会规范。 o 汉 董仲舒撰, 清】凌曙注春秋繁露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4 1 8 。 清 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1 4 - 1 7 o 伞后汉文卷七十九8 0 1 o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1 7 6 7 o 太,f 御览卷十七,时序部二,凹时8 6 o 全后周文卷二1 2 6 5 第一章重闭许歌的缘起:岁时重阳 这种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时间观念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淌在整个民族的 血液中,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存在,影响着人们对岁时和生活的感知。九月九同 重阳节也在这个背景下发源,并衍生出诸多节俗事象。 第二节“重阳”的文化底蕴 经过历代传承,重阳节在民众的岁时生活中有了深远的影响,其最初的缘起虽然 已经很难确切考定,但这一节开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由阴阳易术的避厄趋灾, 到“九九”佳名的祈寿延年,在长期具体的岁时生活中人们对节俗内涵做出了更生活 化的,充分表达对生命渴望的自然选择。 一、“重阳”之名的由来 从目前所能查考到的文献来看,最早提到“重阳”二字的是楚辞远游:“集重 阳入帝宫兮,造句始而观清都。”洪兴祖补注日:“文选云:重阳集清气。又 云:集重阳之清徵。注云:言上止于天阳之字。上为阳,清又为阳,故日重阳。余谓 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阳。”总之这里的“重阳”是指天空,是空间概念,而 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九月九日,当然更不是一个特定时间的全民性的重大节同。因为 作为一个节日,它的形成首先要有相对稳定的节俗活动。另有人认为,屈原的“重阳”, 实际上是指龙尾星在夏历九月十同自 后出现之时,即“龙珑”或“龙尾伏辰”之际, 此时同月并出,除月亮外,还有龙尾星,有时还有天策星、鹑火星,再加上启明星, 均与太阳相重,同时出现在天空,从星相上曲折论证此处的“重阳”即指九月十日, 且为九f j 重阳的源起。但这种说法略显牵强,还只是一家之言。在后代的文献和文 学作品中也出现一些“重阳”作天解释的。如后汉书马融传有“出重阳,历云 汉”,李贤注日:“重阳,天也;云汉,天河也。”。 在昭明太子的锦带书十二月启中,“重阳”作为特定节令出现了。其“无射九 月”段中描述季秋之月的物候时,说“属以重阳变叙,节景穷秋,霜饱树而拥柯,风 拂林而下叶”。固庾肩吾九日宴乐游苑应令有“献寿重阳节”句,“m 骟2 这里的“重 阳节”可能是重阳时节的意思。因为正式把这一天定为节日是在唐代。史传唐李泌 。 术 洪兴祖撰, j 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1 6 8 - 1 6 9 。程涛,r 屈原j 重珂 节蕈m 节源起新说 j 荆州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4 ( 4 ) :7 0 7 3 。后汉书卷六f 上马融列传第五- f - i l 二1 9 6 3 - 1 9 6 4 。全梁文卷1 。九2 1 4 6 第一章重阳诗歌的缘起:岁时重m 奏请阜帝批准,以中和、上巳、九f 1 三天为三令节。自居易有诗句:“弟兄呼我 起,今同重阳节。”( 九同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 吃前只是泛称作九只,唐及 以后各代,则重阳与九日并用,现代的九同已无专指之意。因而,“重阳”之名用 作岁时节点还要追溯到“九月九日”。 最早有关重阳节俗的记载见于题名为西汉刘歆所撰的西京杂记。其中戚夫 人侍儿言宫中乐事记叙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出宫后为扶风人段儒之妻,常说起在 宫中的生活。她说在汉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 “当时还只用“九月九日”。三国时魏文帝解释了重阳之名,他在九日与钟繇书中 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同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故以享宴高会。”。这就为重阳之名提供了一个较为容易理解,且更易于普通民众接受 的说法,陶渊明也说所爱的重阳之名是“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九日闲居并序) , 固所以至迟于魏晋之际,人们已经接受把九月九同称为“重阳”,或者“重九”。南宋 吴自牧梦粱录卷五写到九月风俗时也是如此说法,“同月飞梭,转盼重九。盖九 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日重阳”。蜘“” 因而“重阳节”之名的浓厚文化底蕴首先来自“九”字的含义。王逸在九辫 叙文中称“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故天有九星,以j 下机衡;地有九州,以成万 邦;人有九窍,以通精明。”8 屈原作九歌、九章讽谏怀王,也是为表明自己 所说的是与天地合度的,足以征信。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天地之至数,始 于一,终于九焉”的说法,注日:“九,奇数也,故天地之数,斯为极矣。”o 这说 明“九”字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字。而在周易中,天是纯阳的,“九”和一、 三、五、七均为奇数,被称为“阳数”,其中“九”又称“老阳”。九月九日,二 九相重,又是两阳相叠,故称“重九”或“重阳”。在具有浓厚伦理色彩的时间观 念中,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必然会有重笔渲染。 二、辟“厄日”与庆“佳节”:重阳节的双重意义 在中国传统岁时观中,日月并应阳数的正月初一、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 日,以及九月九日都受到特别的重视。在用数字来记录时间之后,古人对数字的认知 o 新店书卷一订三f 一九,列传第六十四李泌。帝以前世上巳、九| 1 ,皆丈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巴同时, 欲以二,丁名节,自我为古,若何而町? 泌消:废正月晦,以二,丁期为中和节,冈赐大融戚掣尺,f 肖之就 度。民间以青囊盛了t 辑瓜果种相问遗,呼为献生于里间酿宜备酒。以祭勾芒种祈一i 二年。可官进农书,以 永务奉。帝悦,乃著令,与:巳,九f l 为三令节,中外皆赐绋 钱燕会。”4 6 3 7 。顾学颉校点亡居易集 g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1 1 5 “人脱奉校点说叫称题汉刘款撰,东晋葛洪柏| 姣中所题。不同意见认为最早著录此书的隋书经籍志 未署撰青姓名,且书中4 i 避刘故之父刘向的名讳。但返两个证据扦町商榷,如避沾问题枉西汉尚小十分严密。 提要也说“谓j j 撰者似邻于臆断”。故依“存其叫”的豫则。用刘歆撰,葛秽集。 ”令三国文卷七6 2 o 逯钦妒校往陶渊l 鲥集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3 9 “ 永 洪必甜t 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扑注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1 8 2 。 店 f :冰注黄帝内经索问 z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6 3 1 3 0 卷六第= - i 。三部九候论篇 。 7 第一章莆阳诗歌的缘起:岁时系阿1 便被融入到了对时问节点的理解:另外有关这一天的传说,甚而此同自后发生的故事 渐渐向这一天汇集,不断增添它的神秘色彩。重九在传承中存在着“佳”“厄”二重 论,阳九为厄,而与“久”相谐的九又是美好的。 刘歆三统历引易“九厄”日:“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 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 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 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古代道家称天厄为“阳九”,地厄为“百 六”,因以“九六”指灾难或厄运。自汉以来,这种以阳九为灾日的观念在人们的 观念中根深蒂固。汉书食货志上就载有王莽末年,盗贼群起,流民入关,饿 殍遍野,甚至有人吃人的情况,朝廷各种举措都收效甚微,王莽便下诏曰:“予遭 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蛮夷猾夏,寇贼奸轨,百姓流离。 予甚悼之,害气将究矣。” 这样的灾难是被看作“定数”、“劫数”,与数有关,是 人力所不可抗。于是统治者便利用这种说法安抚民心。清人俞樾茶香室续钞 卷七载:“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为阳数之极,卦卜数术中,是代表由盈而 亏,由盛转衰的不吉数字。民阃便认为逢九会有灾祸发生,“九九”更是不吉。不 过万物相生相克,只要顺应天意,就可以化解。重阳节俗活动的开展就是围绕消 灾避难的主题的,所以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中有桓景登高辟厄的故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 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至南宋梦粱录,言“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 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o ” 此外,重阳“九九”之名又很容易在发音上让人联想到“久久”。自古至今人们都 常以“九”来附会天长地久,所以九月九日,“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陶渊明 也说“举俗爱其名”。貌似相反的对重阳节点的两种价值判断却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并 行不悖,其契合点就在于民俗传统中普遍存在的禳祸、祈福、助生的永恒追求。与四 时八节有伦理属性一样,自然界的事物和人的行为也是可以用阴阳五行来解释的,是 相互感应的。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囊在此时成为特选事象,起初是为了借助它们 的特性来协调人与天道、自然的关系。这与表达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并不矛盾,而且 这些事象在民俗活动由政教性转向世俗化,进而增添娱乐性之后仍然具有生长空间, 。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忐第一上9 8 4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1 1 4 5 8 第一章蘑阳诗歌的缘起:岁时重坷1 所以重阳节以九只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广为流行的民俗活动为文学活动的推进提供了 文化基础和创作平台。 第三节重阳节俗与文学活动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一个事象繁多、内蕴丰富的民间庆节。登高、 插茱萸、饮菊花酒、食重阳糕曾传承于大江南北,成为最习见的重阳节俗。重阳 节在“宣于长久”的社会心理基础上形成之后,为全社会约定俗成,世代传袭下 来,成为人们生活活动的一部分。 而正是人类的生活活动的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 孕育了形而上的人类活动文学。关于艺术的起源,曾有模仿说、情感和思想 交流需要说、游戏发生说、巫术发生说和劳动说,等等。o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同 样适用,至少文学与它们都有关联。文学与民俗也有类似的关系,在文学活动进 程中,民俗活动为文学活动提供契机,信仰民俗为文学创作提供心理基础,民俗 事象为文学提供了语言材料。 首先,重阳节期间的各种风俗活动,如登高、宴会、走访亲友等,为只常的 生活增添了亮点。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投入到节俗活动中。这同时也吸引了众 多文人参加,还有专门的集会。在皇宫,唐代定三令节时,就规定节日当天内外 官员休假一天,皇帝还要宴享群臣,赐菊花酒。唐书李适传:“几天子飨会游 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疠;夏宴蒲萄园, 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 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 当畴人所歆慕。”。天予一呼百应,士卿们亦不会辜负如此恩荣。所以很多奉和 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之类题目的诗歌集中出现于目录中便不足为奇了。 辽史礼志有“重九仪”:“北南臣僚旦赴御帐,从驾至围场,赐茶。皇帝就坐, 引臣僚御前班立,所司各赐菊花酒,跪受,再拜。酒三行,揖起。”。在民间,直 隶志书良乡县载:“九月九日,士民蒸糕移菊相赠,登高赋诗。”除放风筝、 射猎等活动外,赋诗也是其中之一。更有“诗人高士寻菊登高,饮茱萸酒、菊花 茶”( 直隶志书庆云县) ,“士大夫仿古遗事,率登高饮菊花酒”( 清丰县) , “士人以诗酒相赏”( 陕西志书西乡县) 。节日集会,把酒赋诗的盛行为后世 留下很多唱和、怀友的诗歌。这样,民俗活动便直接推动了文学活动的开展。 。参见来狄艺术的起源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m 版社,1 9 8 2 ,3 4 - 9 4 o 新店书卷二二百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6 7 4 8 。辽史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二,礼志六8 7 7 。诸县忐参见参考文献2 4 7 7 2 - 7 7 4 9 第一章熏阳诗歌的缘起:岁时重用 其次,信仰民俗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在世代传承中 成为社会成员心理底层的能量蕴藉,能够激发文学思绪。九同登高本出于对时令 的理解,九为“天数”,登高则近天,实为接“九”,即迎来“重阳”之节的祀天 礼仪。”南朝以来,人们把登高与避灾相联。民间此日还盛行求子、占卜、祈寿等 活动。文士们也认为此节不同凡俗,“九月九日官绅士子会赴文笔峰登高,具酒会 饮,谓之兴文运”。( 广东志书定安县) 待到得以登高把酒,便有“凌云词客 语”( 张子容九同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7 0 “) ,而白居易虽“摘得菊花携得 酒”,却“绕将骑马思悠悠”,苦于“下邦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九日 寄行简) 。信仰民俗赋予重阳日以特殊的意义,也成为文士心中易被牵动的思绪。 苏东坡与李公择有云:“秋色佳哉,想有以为乐。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 虚掷,四时之美,无如此节者矣。”o 再次,自汉以来长期流传的重阳节庆产生了诸多俗语、典故,也为诗歌创作 直接提供了语言材料。事物原始载仙书云:“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 客,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7 ”“延寿客”、“辟邪翁”便常常入诗凑韵。另 里语云:“橘绿橙黄最是一年好景,披襟吹唱依稀百代高风,视白衣载酒,孟嘉落 帽,逸兴犹存。”( 江南志书桐城县) 陶潜采菊东篱,畅饮赠酒传为佳话;孟 嘉重阳宴会落帽而不自知,晋书孟嘉传有载。孟浩然有诗“共美重阳节,俱 怀落帽欢。酒邀彭泽载,琴辍武城弹。”( 和卢明府九同岘山宴马使君崔员外“”。 ”) 权德舆九日北楼宴集云:“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另 外,“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 张说湘洲九同城北亭子“”) ,“魏文颁菊 蕊,汉武赐萸房”( 沈俭期九同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 的典故也常出 现。泛以菊花、茱萸入诗的则不胜枚举。 相应地,文学活动很好地把握了重阳节俗提供的契机,历代文人也积极地参 与了重阳节的民俗活动,留下了诗、词、歌、赋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笔者通 过比对玉台新咏、文选、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预览、古今岁时 杂咏、渊鉴类函、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古今图书集成等总集和类书中所收 录的相关作品,搜集到约五百余首重阳节诗歌作为研究的主要文本资料。其中唐 以前诗2 2 首,赋l 首;唐诗2 8 8 首,赋1 首;宋诗1 5 1 首,宋词4 7 首;金元明 诗2 6 首,金元明词9 首,赋1 首。文学作品深刻地、生动地、艺术地展现了重阳 节的风俗画卷,在保存民俗的信仰观念和奇异思维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高度想象 和艺术构思,有自己的美学意义和思想内涵。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将来关注这些文 本。 。参见陶思炎风俗探幽m 南京:东南大学版社1 9 9 5 4 7 。顾学颉校点亡j 居易集 g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2 9 1 。孔礼凡点梭苏轼文集 岫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1 5 0 0 l o 第二章弩孽m 之岛赋t 古幽情革m 聋南诗歌的多蕈土题 第二章登重阳之高赋千古幽情 重阳登高诗歌的多重主题 前文提及西京杂记载汉代宫中九月九同习俗有“食蓬饵”,即一种黏米糕。 扬雄方言云:“饵谓之糕,或谓之瓷。”。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 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钶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 子肉之类”。“2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 名称和制作方法,“糕”与“高”谐音,与重阳节登高习俗有关,具有一定的象征 意义。诚如四时宜忌九月事宜引吕公记云:“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 女头额,更祝日: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而最直接的表现祈福心理的 节俗是登高,由于登高之俗盛行,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太平御览时序部 。中记载了登高宴饮的盛况: 襄阳记曰:望楚山有三名,一名马鞍山,一名灾山。宋元嘉中, 武陵王骏为刺史,屡登之。鄙其旧名,望郢山因改为望楚山。后遂龙飞。 是孝武所望之处,时人号为凤岭。高处有三登,即刘弘、山简九日宴赏之 所也。 荆楚岁时记日: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 杜公瞻云:九月 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世来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近代多宴设 于台榭) 临海记日: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 重九日,每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登之见邑,屋悉委, 江海分明。 齐人月令日: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迥,为时宴之游赏,以 畅秋志。酒硌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 至于此同登高之由,所见文献中最早做出解释的是续齐谐记所载的桓景 登高辟灾疫的故事。桓景携家人傍晚返家时发现家中鸡犬一时暴死,以为是代人 受灾。这则传说无外是对已有民俗的神秘解释,它以形象的故事,说明了重阳节 登高的原始内涵。九月“律中无射”,“射者,出也,言阳气上升,万物收藏无复 o 清 饯绎方言笺疏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5 0 8 o 太,f 御览卷三十二,时序部十七,。九月九 1 ”条1 5 3 - 1 5 4 1 l 第一二章谨i :1 f 1 之岛赋t 古幽情重m 磋商诗歌的多重土题 出也。然随阳而终当随阴而起,无终”。汹“”重阳j 下值暮秋时节,处在寒露与霜 降之间,天气转凉,寒风乍起,草木黄落,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在冷 暖骤变中,人们容易感染时疾,这样古人便把它视为危险的季节,需要除污去秽。 而登高近天可以汲取纯阳之气,接近天神也容易获得福佑,再辅以“辟邪翁”、“延 寿客”,就可以达到祓除的效果了。桓景安然回到家中,对比鸡犬暴死的故事迎合 了这种辟厄同的心理,因而在民间广为传讲。“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 步高升的含意。这也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登高之俗能够如此盛行还与“宜于长久”的佳节献寿、 饮宴游赏密不可分。并且人们都愿意在丰收之后,入冬之前,“登高眺迥”,“以畅 秋志”。1 日唐书德宗本纪五年春j 下月壬辰朔乙卯诏日:“四序嘉辰,历代曾簧, 汉岽上巳,晋纪重阳。或说禳除,虽因旧俗,与众共乐,咸合当时。”国可见经过魏晋 南北朝到唐代,重阳节已经是秋季最重要的游赏佳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 规定。地面上最高的地方当数山,重阳节登高,本来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 是平原地带,周围没有山,所以只要是高处便可。城镇的城楼,寺院的塔庙,或 某处著名的亭台楼阁,都成为人们登临的选择。 在重阳节的诸多民俗事象之中,登高是最广为流行的主要事象之一。古人根 据原始巫术、祭祀礼仪和阴阳五行说的铺挚,视登高为一种有特殊意义与功能的 行为,尤其在重九这一天,登高近天可以辟厄。在传统节俗被享受人生和亲近自 然的强烈渴望改造之后,登高更成为秋高气爽时庆祝佳节的重要内容。历代文士 也加入了登高游宴的行列,重九同的诗词歌赋大都作于登高之时,所谓“登l 晦今 古用,风俗岁时观”( 孟浩然和卢明府九月九闩岘山宴马使君崔员外) “7 “”。 且文士们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又使得他们登高的心境更加复杂,不免在创作中 发出复调的咏叹,抒发多种情思。 第一节本题:应俗而登诗酒唱和 梁简文o l r 赋韵:“是节协阳数,高秋气已精。蝉芝逐月启,帷风依夜清。 远烛成歌黛,斜桥闻履声。梁尘下未息,共爱赏年并。州”“如前文有述,重阳 佳节自汉就有宫中习尚,晋唐以后不仅民间盛行,天子与朝臣也视其为岁时大节, 每年依照一定礼仪设宴庆祝。因而,重阳节诗歌中依节令本题而作的突出表现为 侍宴、应制之作。这些作品往往词藻雍容雅正,用典中规中矩,流露出不胜荣宠 o i l i 店书卷十三,奉纪第1 _ 三,缝宗t3 6 7 。参 3 0 】:都人多i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