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扩容提质的五华县产城联动发展规划探索.pdf_第1页
基于扩容提质的五华县产城联动发展规划探索.pdf_第2页
基于扩容提质的五华县产城联动发展规划探索.pdf_第3页
基于扩容提质的五华县产城联动发展规划探索.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0 魏 衡,孙钦毅,魏清泉 基于扩容提质的五华县产城联动发展规划探索 摘 要 产城联动规划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建成区扩容提质、建设新区而编制的一种空间建设规划,目的在于在建成 区周边地区开发新的产业园区、重点开发区,通过功能联动、交通联动、城市与产业互动等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 城融合,以及新区和旧区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建设新的中心城区,使其成为产业群集、人口汇聚、经济繁荣,能 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中心。产城联动规划既不是城市总体规划,也不同于一般的概念规划,其要求具有较强的实际 操作性,是一种新的空间建设规划,因此其还有许多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关键词 扩容提质;产城联动;中心城区;联动机制;五华县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4)08-0050-04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planning for capacity expansion, wuhua county/wei heng, sun qinyi, wei qingquan abstract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planning aims at expanding the spac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both built-up and planned area. it is a new spatial planning that differs urban master plan or the conceptual plan. it integrates land use, transportation, city and industry, and helps old and new districts intera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teraction in built up area; and it promotes industrial, population aggreg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ew districts. the new spatial planning approach yet needs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expansion and improvement,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central district, integration mechanism, wuhua county 0引言 广东省虽然拥有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珠三角城市 群,但是也有发展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贫困地区。 粤东西北地区为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主城区发展规 模不足、 对区域缺乏辐射力的问题。 为了贯彻党的 “十八 大”的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 战略部署,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粤东西 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1,把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作 为加快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的“三个抓手”之一。广东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制定了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 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五年行动计划,要把城市 扩容提质、编制产城联动建设规划、推动工业化和城 镇化良性互动作为振兴粤东西北地区的战略举措 2。 然而,基于扩容提质的产城联动规划是属于全新 的非法定规划,扩容提质是否应该划定稳定的空间范 围?产城联动规划的内容、规划重点、技术指标和建 设标准又如何确立?许多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1项目概况 五华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属粤东 丘陵山地的一部分,是梅州市下辖的山区县,面积为 3 237.84 km2,土地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对外交通不便利,至今县城没有铁路、高速公路和国 道通过,最主要的对外交通是普通公路运输。据有关 计划安排,未来二三年内将有兴汕高速公路和畲华高 速公路在县城西、东两侧通过,并会在县城附近设置 出入口,县城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五华县面积较大,人口较多,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 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是全国的扶贫县。2012 年 五华县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为 92.4 亿元,人均生产总 值为 8 690 元,远低于当年市 ( 梅州市人均生产总值 为17 396元)、 省(广东省人均生产总值为54 095元)、 国家 ( 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为 38 354 元 ) 的平均水平。 五华县产业结构不合理、运行层次低,三次产业 的比例为 28.5 20.7 50.8 。第三产业中的营利 作者简介 魏 衡,硕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讲师。 孙钦毅,硕士,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师,现任职于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魏清泉,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51 2014 年第 8 期 第 30 卷 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为 28.5,第二产业的增加值长期以来没 有较大的突破,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 速和健康发展的瓶颈。 五华县县城水寨镇的建成区面积为 18.63 km2,2012 年底常住人口为 21.5 万。在省、市扩容提质、加快工业生产 发展和振兴山区经济的政策推动下,五 华县提出了以园区经济引领新兴工业发 展,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 战略决策,决定以水寨镇为中心,连同其 周边的河东、横陂、转水三镇部分地域, 共 309.45 km2的范围作为县域重点发展 区,命名为“长乐新区”( 五华县古时候 被称为“长乐县”),通过产城联动,建 设 “长乐之乡” (图1), 并且着手编制 五 华县产城联动发展规划 (20132030 年 )3。五华县希望把长乐新区建设成 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以辐射带 动各镇、村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步伐。 规划充分体现扩容提质、推进新型 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为产业扩容、人口扩容和城区扩容,以 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 拓展空间, 不过分拘泥于人均用地指标。 规划以长乐新区为规划范围,总面积约 为309.45 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9.6, 含县城所在的水寨镇及相邻的河东、转 水、 横陂三镇的部分区域, 共8个居委会、 67 个行政村,现有人口 30.45 万 ( 图 2)。 2基于扩容提质的产城联动规划思路 长乐新区是以产城联动为目标,以 县城建成区及其外围的一定地域作为发 展有关集聚产业和县城拓展的空间而设 定的新发展区,其范围远远超出了五 华县县城总体规划的建成区。因此, 不应将该区当成是未来的县城,而是作 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实行城乡统筹的城 乡一体化的启动区和示范区。规划拟将 其建设成为县域经济最繁荣、人口最集 中的地区,能够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 快速发展,成为起到辐射和带动全县经 济发展的产城融合区。根据五华县的实 际情况和发展目标要求,具体的规划思 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以城聚产,以产兴城 “产”是指生产及相关的产业园、 生产基地或工业区, “城”是指“城市”。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离 不开产业的支撑。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 体,是产业发展的依托。城市与产业相 互促进,共同发展。城市如果没有产业 支撑,即便规模再大,建筑再漂亮,也 是“空城”。产业如果没有城市作依托, 即便再高端,也会因缺乏人气,成为难 以为继的“空转”4。城镇有产业支撑才 不会“空心化”,产业有城镇依托才不 会“孤岛化”。 经济欠发达县的产城联动规划需要 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 动力,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发展的道路; 二是县城提质,完善教育、医疗、商业 服务和文化体育等配套服务设施,发展 信息、物流、法律、咨询和金融等生产 性服务业,提升城市功能,同时搞好起 步区、重点开发区的建设,完善基础设 施建设,优化生态环境,吸引人口向城 图 2 产城联动规划区范围示意图 图 1 长乐新区区位示意图 52 图 6 长乐新区重点开发区之琴江新区规划图 区集中,形成“产”与“城”的联动机制。 2.2 划分片区,适度隔离 长乐新区内除县城建成区外,大部 分地方目前还是乡村,在未来一定时期 内,多数乡村和基本农田仍将继续存 在。因此,新区的开发要统筹城乡,分 区划片,防止县城“摊大饼”式地向外 无序蔓延。同时,根据区内低丘缓坡多、 琴江与五华河两江在区内交汇的自然特 点,注重以山为依托、以水为脉络,打 造“山水相依,留住乡愁”的宜居新城。 规划宜根据山水格局和经济发展的需 要,明确核心城区、新区起步区、产业 园区、特色资源区、农田保护区、自然 或人文保护区等功能区块,构建可持续 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 的空间格局,形成各片区适度隔离、不 会相互干扰、片区间由交通系统联结起 来的有机整体 5。 2.3 功能复合,资源共享 规划应注重产城互促,有机配合, 强调新区用地功能的混合和兼容性,改 变以往功能相对单一的开发模式。整个长 乐新区和各片区仍需要配置相对完善的 生活设施, 分层级设置一定的居住、 商业、 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娱乐和体育等 功能设施 6。同时,按照 caz( 中央活 动区 ) 的开发方式布局用地,最大限度 地使生产和生活相融合,减少区内的交 通负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适宜人 居的自然环境,实现产城资源共享,达 到“筑巢引凤”的效果,为“长乐之乡” 提供动力支撑。 2.4 规划引领,改善民生 规划应发挥综合调控作用,在规划 县城建成区外,按照城市健康发展肌理 和空间成长秩序 7,增加工业园区、生 态协调发展区和旅游度假区,使长乐新 区成为综合性的全面发展区域,实现城 区扩容与城市提质的统一。在扩大城区 规模、增加城市容量和做大城市经济总 量的同时,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公用设 施和公益性设施的配置,提升新区的环 境质量和建设水平,改善民生条件,促 进城乡和谐发展。 图 3 长乐新区空间结构规划图图 4 长乐新区功能联动规划图 图 5 长乐新区道路交通联动规划图 53 2014 年第 8 期 第 30 卷 3规划主要内容 3.1 发展目标 规划以“产业进园,园区近城”为 发展目标,依托县城承载产业发展,通过 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完善服务设施配 套,用城区带动非城区发展,用重点开 发区带动生态发展区发展,从而推动产 城融合,构建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的“工业新城、长乐之乡”,为五华县实 现新一轮大发展做出示范。预计至 2030 年,规划区常住人口的容量可达 67 万人。 3.2 空间格局 根据资源分布与建成区现状,以 及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充分利用兴汕 高速公路与畲华高速公路建设的带动作 用,合理组织道路交通,优化空间布局, 形成“一核、两轴、多片”的空间结构 ( 图 3)8。 “一核”,指长乐新区的核心区,包 括旧城片区及琴江新区 ( 未来的城市中心 区 )。“两轴”,指两条功能拓展轴,呈 “t”字形布局。纵轴以工业大道、兴汕 高速公路和两条外环路为基础,串联转 水镇区、城西产业园区、琴江新区和横陂 镇区,长约 18 km;横轴以水梅公路、水 潭公路为基础,串联水寨城市核心区、河 东中心区和油田工业园区,长约 12 km。 “多片”,即划分出的多个功能片区, 分别为旧城片区、琴江新区、大坝片区、 河东片区、 城西工业园区、 油田工业园区、 转水镇区、 横陂镇区、 热矿泥温泉度假区、 东方红(水库)旅游度假区和生态协调区。 3.3 联动规划的重点 广东省把“交通网络外通内连、产 业园区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作为振兴欠发达地区发展的 “三个抓手” 。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五华县产业联动规 划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3.3.1 功能联动规划 功能联动规划首先体现在居住功能 与就业功能的联动,经济发展功能与城市 服务功能的联动。规划在工业园区搭建 产业发展平台,在建成区搭建城市服务 平台,具体策略有:在新区南部琴江西 岸建设琴江新区,作为核心起步区和第 三产业人口集聚中心,以形成更大的消费 市场;在县城郊区分别布局城西产业园 区(约9 km2)和东部的油田工业园区(约 16 km2),扩大工业产业园区的规模,并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园区内适当配置 职工宿舍和生活服务设施,但主要的居住 功能与城市服务功能集中布置在县城规 划建成区内,以在整个新区中实现职住 平衡、产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园区与 城区相互促进。规划力求将琴江新区打 造成为五华县城新的城市中心 ( 图 4)。 3.3.2 交通联动规划 交通联动是指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 网络的联动、产业园区和居住区等功能 区之间的通勤与物流系统的联动。规划 的对外交通主要依托的道路为兴汕、畲 华与五丰三条高速公路,其次为 s228 与 s120 两条省道;内部交通注重县城 与产业园区、休闲旅游园区联系通道的 建设, 实现货运交通与通勤交通的分流, 构建“环环相扣、八横八纵”的路网框 架 ( 图 5)。规划以道路系统建设带动产 业园区的开发,以产业园区发展推动新 区道路系统的完善。 3.3.3 重点开发区规划 规划将琴江新区、城西工业园区和 油田工业园区作为产城联动的重点开发 区,区域总面积约为 33.9 km2。其中, 琴江新区是未来的新城区中心,以行政 办公、商业商务功能为主,同时开发综 合居住组团、公园与健康产业园 ( 图 6); 城西工业园区划分为南部、北部与西部 三个工业小区,以发展一、二类工业为 主;油田工业园区规划为广州 ( 梅州 ) 产业转移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工 业生产为主,同时配备物流仓储和少量 的居住用地。 3.3.4 公共服务设施与公用设施联动 规划 规划从城乡一体的角度建立县城与 河东、转水、横陂部分区域共享的公共 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体系。 根据“大集中、小分散,产城互促共生” 的原则,建立覆盖整个长乐新区、功能 完善的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即服务 全县片区基层社区的服务体系。其 中,县级中心 2 处、片区级中心 8 处。 规划完善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 环卫及安全等公共设施,促进城区的扩 容和新产业园区的开发, 吸引人口聚集, 使长乐新区真正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 县域中心城区。 3.3.5 开敞空间联动规划 在长乐新区内,规划打破城乡割裂 的行政区划界限,实行统一规划管理的 原则,把禁止开发的自然山体、农田保 护区,蒲丽顶生态公园、伯公岭生态公 园、南背岭至太平山一带的自然山丘, 以及蕉洲河水源保护区等大面积斑块状 的开敞空间划为禁建区,实行严格保护。 规划将五华河两岸、琴江河两岸、蕉洲 河两岸、蒲丽顶至太平山和墩子岭至丫 髻岭的五条带状生态廊道作为生态缓冲 的限建区,进行重点保护。规划将上述 的块状开敞空间、带状生态廊道与县城 的绿道及点状公园联结起来,构建多样 化的开敞性绿色网络空间,以发挥它们 在产城联动中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 城乡美化的作用。 4结语 “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联动, 扩容提质” 是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心城市、 增强县城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加强中心 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 重要途径。这种模式虽然表面上看是对 空间规划的更新与城镇规模的扩展,但 是实质上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形态、 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完善和城镇体系的优 化,是城乡一体化近域推进的表现。规 划的新中心区注重的不是简单的人口数 量增加和城区面积扩张, 而是产业结构、 就业方式和人居环境等 下转第 63 页 63 2014 年第 8 期 第 30 卷 生对农作物的探索兴趣。该区域是大学 校园里少见的生态化学习型空间。 2.7 层的叠合 功能层、动线层、基底层、范式 层和事件层之间通过依次叠合、逐步调 整,形成完整的新老校园规划。首先, 通过功能层的架构确定了新老校区的总 体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骨架;其次,插 入动线层,明晰交通系统,串联起各功 能区,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周围生态环境 与新老校区的结合点,以老校区的肌理 为空间形态的参照对象,完成基底层的 嵌入;再次,在范式层以老校区的建筑 原型作为新建筑形态控制的依据,明晰 功能层和基底层的具体形态;最后,结 合各个层叠合后的成果,“植入”各种 “事件”空间,对各层的规划进行再一 次调整,最终达成校园空间有机生长的 目标总平面以“主题广场景观立 交桥图书信息中心东大门”的序列 形成贯穿东西、联系新老校区的景观主 轴线, 以院落作为建筑空间的组织原型, 在功能丰富的基础上创造高效可达的步 行系统,延续老校区浓厚的学习和生活 氛围 ( 图 9)。 3结语 新时期大学校园的改扩建不仅要传 承老校区经过岁月洗礼、承载着师生情 感的独特场所精神,更需要应对社会转 型给校园空间带来的具有复杂性的“新 问题”,使空间的有机生长顺应时代的 要求。分层与叠合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条 理地组织各项空间设计要点,系统地解 决复杂问题。德州学院新老校区校园规 划主要从空间规划方面对此方法的运用 进行了探索,但其在建筑单体、景观设 计等更小、更近人尺度的层面如何处理 好校园空间的生长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 研究,这也是分层与叠合设计方法进一 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代伟国,胡浩,吴君炜转型时期的 大学校园更新以西南大学荣昌校 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 j规划师, 2011(1):67-71 2 龚颉高校新老校园环境差异比较分 析 c/ 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 (2005.2 总第 7 辑 ),上海:同济大学 出版社,2005 3 惠丝思基于竖向维度思考的建筑设计 策略研究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0 4 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 规划方法 j城市规划,2002(5):24- 28 5 蔡永杰,张莉大学校园中塑造场所的 两种尝试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与四 川工业学院新校区城市设计思路比较 j规划师,2006(5):56-58 6 王伯伟校园规划的目标增进集群 的复杂性 c/ 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 规划 (20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