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的研究论文.pdf_第1页
《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的研究论文.pdf_第2页
《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的研究论文.pdf_第3页
《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的研究论文.pdf_第4页
《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的研究论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的研究论文.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i206 单位代码: 10720 密 级: 公开 学 号: 1105010534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 the scholars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s system research 论论 文文 作作 者:者: 杨茜 指导教师、职称:指导教师、职称: 姚秋霞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二一四年五月 陕西理工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陕西理工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理工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 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作者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陕西理工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陕西理工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理工学院。 本人 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理工学院。学校有 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本人授 权陕西理工学院可以讲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输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作者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i 摘 要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讽刺文学中的 巅峰之作。关于它的研究专著与论文在业界可称得上是美不胜收,数不胜数。但在诸多 论文中,谈及最多的是关于作品的讽刺性和讽刺艺术,对于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研 究还不是太深入。本文将把儒林外史作为研究对象,从封建社会所存在的科举制度 的历史背景出发,细致分析儒林士子精神世界和现实的生存状态,来阐释科举制度的意 义。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对儒林外史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概括,并指出对其 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是关于儒林外史中的科举的描写。结合清代的社会现状,分析科举制 度下儒林士子中举前后,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反差,揭示科举存在的意义。 第三部分介绍儒林外史中科举对士子的巨大影响。作者通过对科举下的迂儒士 子、真假名士精神世界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壮举”进行描写,为知识分子“无道而 隐” 、 “弃儒从商”新人生路指出了方向。 第四部分阐述了科举的得失及对士子命运的再思考。通过对科举之前后的种种选官 制度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和封建社会下读书人的地位、追求及其 人生价值。 结语,从科举制度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出发,要求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 了解科举制度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 儒林外史 ;科举制度;人生态度;命运思考 前、段后间距 为 0.5 行 ii abstract the scholars, written by wu jingzi, is a long famous novel with the definite features of zhang hui. as the peak work in chinese satire history, thousands of monograph and papers on it excelling after another have been published ever since. however, among all of them, mostly was writing about the art of satire, leaving the study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n a surface leve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cholars as well, and star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feudal societ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piritual and the living status of the scholars, and interpre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part 1.introduction: to make a brief re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on the scholars and point out the value of a deep study on it. part 2.with a description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hown in the novel,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social status in the qing dynasty, analyzes the dramatic contrast in the life before and after the scholar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iming to disclos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part 3.besides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imperial system on the scholars in this novel, the authors also tries to describe the spirits and the magnificent feat of the pedantry scholars and the real or the false scholars, and points out directions to a new life for the scholars to either be a hermits with no way to pass the exam or give up confucianism and engage in business. part 4.after a reflection on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s well as its strong effects on the scholars destiny, this paper, through a thorough comparison of all the exams system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n the society, status, pursuit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life of the scholars in the federal society. conclusion: to begin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n every aspects of society, we are required to learn to know and have knowledg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keywords: the scholars;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life attitude; reflection on destiny iii 目目 录录 绪 论 . - 1 - 第一章 清代的科举及儒林外史中的科举描写 . - 4 - 第一节 清代的社会现实与科举变化 . - 5 - 第二节儒林外史中的士子群像 . - 11 - 第三节 士子中举前后的现实生活反差 . - 19 - 第二章 科举对儒林外史中士子的影响 . - 23 - 第一节 对士子人生态度及精神世界的影响 . - 23 - 第二节 放弃科举与重寻人生路 . - 29 - 第三章 科举的得失及士子命运的再思考 . - 33 - 第一节 科举的意义及科举之弊 . - 33 - 第二节 儒林外史中对士子人生追求及命运的再思考 . - 39 - 结 语 . - 42 - 参考文献 . - 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49 - 致 谢 . - 51 - iv - 1 - - 1 - 绪 论 一、选题目的 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 是我国清代的一部现实主义的讽世巨著。 吴敬梓通过不虚美, 不隐恶的写作手法,秉持公心,不尚夸张,根据现实生活中儒林士子真实的面目,对文 中不同人物,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描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寓悲于喜,使 人笑中带泪,其艺术效果振聋发聩。鲁迅先生也就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在中国小 说史略中说: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 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 认为儒林外 史是具有“讽刺”意义的“伟大”作品,而科举制度是这部作品从始至终讥讽的主要 对象。社会的黑暗、心智的腐蚀、人性的摧残都源于所谓的八股制度,是诸多研究专著 和论文对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的定义。 儒林外史的字里行间旨在批判八股举业以及与之俱来的功名富贵思想,批判举 业无凭,不能真正地为社会荐选精英,推举人才,反而把追逐功名利禄作为读书人唯一的 人生目的。 “儒林”中真正的儒士却鲜而少见, “儒士”本身就极具有讽刺性,所以与其 说是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倒不如说是愚人、败坏人智能和蠢蚀人心的封建制度,而其危 害程度已不仅仅局限于儒林,整个社会也尽深受其害,从而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教育危机 和信仰追求危机。 对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研究大多都停留在对其讽刺性和否定意义上,基于诸多 学术论著,本文将把儒林外史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明清时代的社会现状,从封建社 会所存在的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出发,通过对科举制度下儒林中的真假名士和民间的一 些文人奇才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的生存状态的比较分析,说明科举制度只是影响他们人生 追求的外部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他们人生价值观的自我设定。科举制度随应社会的发展 出现,不断地修善与改变,在很多方面都优于以往的其他几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给了更 多的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参与选拔的机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 不可被忽略的贡献。 二、研究现状 鲁迅鲁迅全集第 9 卷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20 页。 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2 - 吴敬梓创作的意图更多地关注于对人性的解剖和对生命意趣的探索上,小说通过对 中国知识分子群像的细腻描绘,揭示了儒林群士无法摆脱现实的命运和明清科举制度环 境下的大多数读书人的境遇与心态,它不仅是一部凝缩明清科举环境下的知识分子的思 想危机史,更是一部社会人才危机的纪实,引发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儒林外 史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细腻而生动的语言,对科举八股制度进行了有力地批判,使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科举制度在明清社会所存在的弊端及其对社会造成的思想危机、 道 德危机、智力危机。 儒林外史一经问世以来,在学术界受到诸多的热议与好评,就其主题众说纷纭: “诸如功名富贵说,反科举说,政治主题说,丑史说,痛史说,社 会危机说,文化反思说,礼赞文坛奇人绝学说等等。 ” 由于研究者解读角度的 不同,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然研究结论也就会尽然不同。 两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对儒林外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大量专 著和论文,涌现了许多专家,仅20世纪以来就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茅盾 等代表。仅就1995年以来的一百多篇论文来说 ,论作品思想题旨和文化内蕴的约35篇, 论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约30篇, 论叙事结构和叙事模式的约18篇, 论作者生平、 思想、 交游的约18篇,论作品批评的约13篇,作比较研究的约10篇。 李汉秋的著作 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蕴 , 从儒士和名士的特征和文化渊源展开论述。 张国风的著作儒林外史及其时代则从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吴敬梓如何“以称颂孝、 悌、否定功名富贵的方式去曲折地表现自己对盛世的否定” 。这三本专著之外,杨义的 儒林外史的时空操作与叙事谋略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文化品位;张锦池的论儒林外 史的思想意蕴与思想性质是功力深厚而有见地的力作。朱万曙的儒林外史:理 性作家的理性小说和李灵年、韩石的论儒林外史所体现的近代理性主义精神 阐论了这部小说的理性特点和理性精神。 关于儒林外史的思想主旨问题,陈美林知识分子出路之探寻:纪念吴敬梓逝 世二百四十周年认为, “吴敬梓以他的长篇小说广阔地反映了一个世纪各类士人的生 活遭遇和思想” 。韩石披洒在落照时分的心灵之光一一论儒林外史中一种新的生活 理想及其时代和声 ,透过作品对杜少卿夫妇的描写,认为他们“已无意追逐封妻荫子 这种众所公认的价值观,而转向新的人生理想。 在探讨儒林外史深刻的文化意蕴方面,王平:文化反思与整合的 曹长德主题对当今教育的提示意义,j.安徽:安徽大学 2003 年版。 绪论 - 3 - - 3 - 艺术显示认为,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清醒文化意识的古典小说。 王进驹士人文学的高峰:从小说类型特征看心儒林外史的成就从小说类型特征方 面着眼,对其予以审视和研究。杨义时空操作与叙事谋略从叙事特征与 结构模式方面的研究。孟昭连的讽刺意识与叙事特征在叙事特征方面也 作了较深层次的探讨。杜志军史传文学的影响与情节模式的突破:的结构 创新及其意义从史传文学对儒林外史创作影响的角度而论。李汉秋谈儒林外 史)里的严贡生与虞华轩 、平慧善杜少卿形象漫论)、刘瑞平贾宝玉与杜少卿形 象之比较 、张国风浮世画廊一一儒林外史的人间 ,从作品蕴含的深厚历中文化 背景和纵横交错的人物关系中,仁勾下联,文史互证。陈文新士人心态话儒林则从 解剖士人心态的角度,以庄谐并陈的小品笔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挖掘出儒林 外史的文化意蕴。 近几年来还出版了两本关于儒林外史的辞典。一为李汉秋主编,由中国妇女出 版社1992年出版的 儒林外史鉴赏词典 ,此书对儒林外史作了精彩的艺术鉴赏。 一为陈美林主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儒林外史辞典 ,此书熔资料性与学 术性于一炉,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儒林外史的“小百科全书”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 值。 三、拟解决问题及创新之处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结合清代的社会现实,分析科举在清代 变化的原因。第二,分析在清代社会科举制度影响下,士子不同的命运抉择。第三,结 合科举之前的选官制度,分析科举对社会积极的意义。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从科举制度对古代底层知识分子生活改变和命 运的转变入手,揭示其积极意义。第二,运用对比方法,把真贤与迂儒的精神追求作对 比,阐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大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力。 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4 - - 5 - - 5 - 第一章 清代的科举及儒林外史中的科举描写 科举社会是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称呼,在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中科举制度有 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奠定了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国的统一,抑制 了君主专制走向暴力的恶性发展,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治国安邦人才,有力地推 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等等。 创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就各个方面得到了进一步修正,在宋朝不断加 以发展与完善,于明朝已达到了鼎盛时期,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意义深远。创立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为之后的封建朝代一直所沿用,成为 封建国家选官的一项基本制度。和隋朝以前的几种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为国家提 供更多的人才资源,有效地提高行政对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作用。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所 处的历史条件和特点,不断改进和调整,使其封建体制更加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 对封建社会的统治,其封建体制在清代社会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备了。与此同时,清代的 科举制度较之前也更加完善,是历代科举制度的集大成者。从考试的程序、内容、以及 科场条例规定等各方面在历届朝代中也属比较完善的,具有较高的标准化和程式化的特 点。 第一节 清代的社会现实与科举变化 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元年开始实行的一种通过参加考试的选官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 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一千三 百多年。 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也不断进行完善与修正,使之能更好地 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一、清代的社会现实 清朝是最后一个君主专制强大封建王朝,它是一个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有着不同 民族的大国,清代社会满汉矛盾复杂尖锐、民族压迫日益严重,是清代社会面临的一个 最主要的问题,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在清代社会表现的日益激烈。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 满族建立政权的封建国家,为了能更有效地维持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保障满洲贵 族的特权地位,必须加强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管理,以便加强其镇压和控制的力量, 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6 - 阻止封建制度的瓦解,他们进一步加强了对社会的保守性的政治建设,加大了对知识分 子的思想和精神领域的控制力度,与此同时分科取士的科举制度限制也随之越来越多, 完全改变了它招贤纳士的初衷。 拉拢、打压是清代统治者对待汉族知识分子采用的主要政策。所谓的“拉拢”就是 给那些通过科举进士, 而又能够臣服的贤人一定的官位权限, 使其为统治阶级服务。 “拉 拢”是清代统治者一开始对待汉族知识分子最主要的方式,康熙年间国内形势基本安定 之后,大量地从全国各地征招文人贤士,对那些名儒贤士网罗殆尽,就连为了不参加科 举考试,坚持遗民立场的傅山,称病也被硬抬往北京,毫无疑问这种以拉拢为主的政策 确实针对于清初尖锐的满汉矛盾有所缓解。康熙对明初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更是 推崇,他为四书解义作的序中说: “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 ” 这 对于那些重视文化的知识分子来说更具有诱惑力,是清代统治者对付软汉人的一种手 段。但是除了拉拢之外,他们也从来没有忘记对汉族士人采用打压的政策,通过“文字 狱”来扼制社会上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毁他们在文学等各个方面的创造能力。 “清代的 文字狱特点是持续时间之长,文网之密,案件之多,打击面之广,罗织罪名之阴毒,手 段之狠,都是超越前代的。 ” 文字狱不仅仅只是对在文字上表现出异样现象的人们进行 打击,凡是让统治阶级感觉到有异类的存在,他们就会通过吹毛索瘢式地搜求因文字犯 忌的人们,以此达到震慑民众,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的目的,与此而来又进一步加大了 满汉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为了选拔出能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吏,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使天下有才华的贤人 志士都能为其统治阶级服务,因此在清代社会推行科举制度,大力地笼络天下所有的知 识分子,通过给予他们特殊的优惠政策,以此来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统治者目 的。但是科举制度的作用,并非仅仅是笼络天下英雄的软刀子,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 “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矣。 ” 与之前只注重血缘的世卿世袭制、空洞品德的察举制、门 第的九品中正制,科举不问家世出身、不问贫民还是权贵、凭才取人的做法,给各个阶 层的人们提供了比较公平、公正、公开的科举竞争机会,所谓“有其才者,糜捐于瓮脯 绳枢;无其才者,讵系于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 ” 因此说科举制度为平 民阶级提供了性价比最好的参政议政的机会,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清梦 李燕光, 关捷满族通史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93 页 胡寄光中国文祸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17 页。 方彪北京士大夫 ,京华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2 页。 (五代)王定保撰,姜汉椿校注唐攮言校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1-82 页。 第一章 清代的科举及儒林外史中的科举描写 - 7 - - 7 - 不再是空想乱谈。 二、清代的科举变化 清代的科举制度经过不断的修整与改进,较之以前更加完善,但是随着封建体制的 腐朽和衰败,清代的科举制度也开始弊端丛生,日渐败落。学校办学进行教育的目的本 是为了教书育人、育德育才,但是在清代社会却变了味,大多知识分子把读书当成入仕 做官的一种“便捷”途径, “官本位”的思想深入人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 了知识分子的不言自明的共识,因为不管你是处在哪一个阶层子弟,都有机会可以通过 自己的努力,寒窗苦读来改变自己贫困潦倒的命运,达到自己入仕为官的目的,读书便 成了他们进入官场的一种手段。由于“官本位”思想,让选拔人才科举考试的考场,变 成了士子们角逐的名利场,学习不再是为了增长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而是成了他们入 仕做官的一种途径,在这样的学习目的的驱使下,清代士子们的学习风气日益败坏,社 会风气也随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科举制度也随着腐朽的封建社会日益败落,对清代社 会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导向,科考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 求,满足对真儒贤士选拔的需求,当一种事物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时候,便会消失 被取缔,科举制度就这样顺社会发展而生,逆社会发展而灭。 (一)清代科考的内容 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主要以四书为主, 四书是指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四书分别来自于儒家早期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 子、子思、曾参,因此又被称作为四子书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 四书不仅记载 了儒家的思想和智慧, 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 其中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中国古代无数先人贤 士实践的思想结晶,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但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 思想的局限,因此,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的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 505前434)作。按朱熹和宋代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 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主要讨论的 是儒学的根本问题, 叙述的是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 把儒家的成己、 成人之学联系起来, 并指出了达到成己成人的可行步骤与最终目的,其重点在于阐发“内圣外王”的儒家政 治思想。 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8 -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 402)之手, 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 。它以“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为其 理论基础,通过反复强调内外的关系阐明中庸之道的。 中庸中说: “忠恕违道不远, 忠也就是要存养省察内心之中 , 恕则是要长而为解在道德行为的中道 , ” 中庸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从人所不见的“慎独工夫做起, 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 达到内心的诚即含而未发的中 , ” 在朱熹看来, “诚”既是“天理之本然” ,为 天所固有,也为人性所固有;圣人能够真实无妄,因而圣人之德,即为天之道;而未至 于圣者,则可以通过“择善而固执”达到“诚身” ,此即为人之道。 “诚者,天之道也, 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从容间暇而自中乎道,以圣 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 。 ” 中庸称之为“合内外之道” , “致中和”不 仅能使君臣父子各处其位,而且可以参天地之造化,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这就是“中” 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 。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 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 涉及 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 表达上,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 论语没有 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 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 (20篇) 、 齐论语 (22篇) 、 古文论 语 (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 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 齐论 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 何晏论语集解 ,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 ,宋代邢晏论语注疏 、朱熹论语 集注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 孟子 ,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清代通过乡试选拔举人,通过乡试后,即取得一种永久性功名举人。清代的科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二十七,六八七。 杨洪,王刚注译中庸m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29 页。 (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a十三经注疏(下)z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78页。 第一章 清代的科举及儒林外史中的科举描写 - 9 - - 9 - 举考试主要内容,清初用四书文、 孝经论各一篇,后因孝经题少,又从性 理 、 太极图说 、 通书 、 西铭 、 正蒙中命题,后来规定正场试四书文二、 诗一,复试为四书文、 小学论、诗各一。雍正初年,科试加经文,后又规定科 试四书文、经文外,增策、论题,仍用孝经 。乾隆初年,复试兼用小学论。 清中叶以后,试四书文、经文各一,增五言六韵诗一首,并默写部分圣谕广训 。 四书 是华夏贤人思想的精华, 凝聚着民族文化精髓, 我们至今读来仍受益匪浅。 但是把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作为评判优秀人才的标准,即使在当时也存 在空疏无用的弊端。因为考试内容过分强调文学诗赋的运用,对能促进社会发展所需要 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自然知识忽略无视,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导致近 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考试内容的陈旧,使广大知识分子思想和知识面十分狭窄,穷 尽毕生精力从事无用之学。那些中了进士的学者甚至都不知道汉武帝、范仲淹是谁。在 这种考试制度下,士子平日里只在读八股文稿,其他书籍一概不碰,他们往往费尽毕生 精力读经诵诗,而对各种有裨实用的自然、科学文化知识却无暇学习,无心关注,许多 士子皓首穷经, 最终老死科场。 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新月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科举制度下的以四书为主要学习内容就更加显得陈旧,更加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 要求了。 (二)清代科考的形式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通过参加考试选拔人才,主要考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 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 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紧密结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唐王朝时代,封建帝王在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上,又做了进一步的修 正,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公元702年,还产生了武举。唐代科举分为常举与制举。常 举是常年按制度举行的科目,其各项制度均已由选举令和吏部或礼部的格式作了规定。 而制举则由皇帝临时颁布制敕进行。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 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 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除此之外,在唐代选拔 进士的时候,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 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在唐代进士科尤为人重视,选出了很多将相、贤士。 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10 - 明清封建社会末期,为了进一步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统治者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 想领域的控制, 科举考试的限制越来越多, 考试命题开始受到限制, 从 四书集注 、 五 经集注中出题;要严格以理学家朱熹等注释为标准;答题形式也变得固定化、程式化, 要求必须采用八股文体。 八股文也称“时文”、 “制艺”、 “制义”、 “八比文”、 “四 书文” 。八股文专讲形式、具体的写作方式和主题内容僵化刻板。提取四书、五经中的 文句作为题目,让参加考试的人作文,并阐述其中的道理。而且要求文章的每个段落必 须在固定的格式里面,对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应考者作文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不能有自己独立的 见解,要严格按其格式要求作文章。谁会写文章,谁就能当秀才、中举等,所以当时的 读书人阅读的内容除了朱熹的注经义之书外,其它书籍就不必读了。据史载嘉靖朝“书 坊所刻举业,不止汗牛充栋,较之十年前四书经义,精细透彻,轻省迥照,诚然过 之,而论、表、策、判,财不复讲求。 ” 顾炎武指出“文无定法,一有定法,文就不成 其为文了,士陷于程式之文,士就不成为其为士了”。 明清的科举考试实行的八股文制度,其形式因循守旧,日益僵化,漏洞百出,完全 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培养读书人的真才实学和实际活动能力,反而加 强了人们投机取巧的考试心理,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心灵。 (三)科举制度在清代社会的价值导向 在清代科举制度下,读书、考试、做官是读书人谋求社会地位、改变人生命运最主 要一条途径,通过参加科考,中举入仕做官成了大多数知识分子追求的第二生命。士子 们经受着严酷的精神摧残和生活压力,人格破损萎缩,数十年寒窗,皓首穷经,用尽毕 生的心血精力以求榜上有名,一举成功,但往往金榜题名者少,名落孙山者多,许多人 老死科场。据研究记载乾隆四十九年会试,在参试的举人中有年届90岁者一人,80岁以 上者20人,70岁以上者5人,结果没有一人中举。在年复一年的科举考试中,他们还必 须忍受各种凌辱、参考入场须经过搜身;考场中要忍饥受冻;出场后提心吊胆;及到榜 发,中举者甚至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欣喜过度而痴迷癫狂;名落孙山者则沮丧颓 废,失魂落魄,痛不欲生。 科举考试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领域,把他们禁锢在一定范式中,无情地扼杀了民 主意识。使得他们成为社会的一个寄生阶层、特权阶层和封建政权的附属物,成为统治 者附庸的科举士人,受封建统治者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一般情况下很难去正常履行他们 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五, 唐荆川批选名贤策论序 。 第一章 清代的科举及儒林外史中的科举描写 - 11 - - 11 - 批评政治、维护社会公正的职能。科举考试让士人结成盘根错节的宗法性关系网。清代 乡会试的中举者,对主考、房官称座师、房师,自称门生;后对本科的监临复试、朝考、 殿试的阅卷官员,也无不认为师生。童生县试府试的案首对于府县官,入学生员、岁考 取列优等因而补廪补增的生员以及拔贡优贡,对于本省学政也无不认为师生。此外,乡 会试同科录取的士人互称同年;对于同年的父亲、祖父,称年伯、年太伯,自称年侄、 年再侄。通过这种关系网,士人互相攀援,结党营私,党同伐异,是导致当时政治腐败 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代维新派思想家严复曾批评科举制度“滋游手” 。他说,由于 “士”不能直接创 造物质财富, “故其选士也,必务精而最忌广,广则无所事事,而为游手之民。 ” 但是 在科举制度下,封建统治者却养了一大群附庸的科举士人,他们是凌驾于农工商之上的 特权阶层。在当时的社会阶层里,科举士人免纳差徭,有特殊的司法地位,他们见官不 用叩拜,举人、进士还可以拿自己的名片到官府要求拘押他人。封建统治者有意识地用 科举功名笼络士人,钳制其思想,用一条无形的绳索把他们的命运同封建王朝的紧紧地 拴在了一起,使得他们只能为皇帝卖命、效力,与此同时谋求着个人的荣华富贵或实现 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致站在封建王朝的对立面或是政治上的异己力量。 科举制度下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贵族观念,使得人们把“读书”看得 高于一切,重于一切,轻视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轻视生产实践, “四书五经”的知识 内容使得士子们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造成中华民族在表面的文化繁荣,而日益空洞 衰弱的社会现状。 第二节儒林外史中的士子群像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作者吴敬梓根据当时清代的社会环境,且结合自己的 人生际遇,创作的一部清代生活写实巨著,书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刻画了将近三百个,儒 林士子的形象尤为生动。众所周知, “ 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 谐声或庾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 ” 正如闲斋老人序 所说“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 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 严复严复集z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40 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a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22 页。 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 ,参见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12 -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为我们刻画了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的不同的人物特性,展 示了非常广阔的生活画面,其中有关城市的、乡村的、官府的、市井细民等各式各样的 人物性格,使他们活现于他的笔墨之下。着墨轻重各有千秋, “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 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 对人物性格 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映,这其中并没有把人物的合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做太多的牵扯, 只是根据的总体构思,对丰富的人物性格进行了砍削、过滤、提纯把重要的特性突现出 来。正所谓“工”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一点,就是“功名富贵” 。看似客观冷静的态 度背后,却对封建社会的腐朽进行了巧妙而有力的揭示与暴露。最早的儒林外史刻 本“卧闲草堂本”上有一篇“闲斋老人”的序言,序言中写道: “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 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 对“功名 富贵”下的儒林士子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与归类。 一、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周进、范进、匡超人等这些人毫无疑问是“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典型 代表。他们一生热衷于功名富贵,忍辱屈卑,中举前受尽了世人嬉戏与冷眼,表现的种 种荒唐可笑的思想和行为,使我们读来觉得可笑又可怜的人,作者在对他们进行嘲讽的 同时更多的是寄予了同情。周进考到 60 多岁,还只是童生一个,为了生计经夏总甲介 绍到镇上的观音庵里做先生,遇到了梅玖,被好一番数落与嘲笑,忍受屈辱。因为没有 考取到秀才,即使头发花白,在十几岁的秀才面前也只能称得“小友” ,任受旁人的热 嘲冷讽,痛骂,他只能卑躬屈膝地忍受,这种长期的精神和心理压力终使他有朝一日爆 发, 于是便产生了周进哭贡院的凄惨事件。 小说中写到他和姐夫来到省城, 去参观贡院, 不免触景生情,心生悲悯“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 僵不省人事, ” 被救醒后伏着号板放声哭个不停,从一号哭到三号,满地打滚,众人 搀扶也不肯起来,哭得悲痛欲绝,致使口中鲜血直流,就连看得人心里都不免觉得凄惨 起来。读到这里,自己也不禁伤心惨目,对周进的境遇觉得既可悲又可怜,寄予他的是 更多的同情,对封建社会下的科考觉得可憎可恨。 范进,一个 54 岁的老童生,屡次参加科考,都以失败告终,在家倍受亲人的冷落,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41 页。 高朝俊论的人物塑造江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 年第 4 期。 吴敬梓儒林外史m.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 15 页。 第一章 清代的科举及儒林外史中的科举描写 - 13 - - 13 - 在外遭遇别人冷眼,在那样一个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妻子竟对他也呼东唤西,老丈人 胡屠户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冷眼相对。因为去参加乡试没有路费,去找丈人商议,却被 老丈人胡屠户一口唾沫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道: 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来天 鹅肉来 !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 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 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 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 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 去丢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这一顿臭骂让范进摸门不着。 小说在描述范进中举发疯的这一幕时,既夸张而又写实,贫困潦倒的穷苦生活,辛 酸悲惨的人生命运使范进产生了卑怯屈辱的性格。不安于这种生活现状,却又难以摆脱 这种命运,所以他把希望一次次地寄托在科举考试上,因为对他来说这是唯一一条能改 变命运的出路, 数十年的寒窗苦读, 呕心沥血, 但是每一次的考试结果都让人如此失望, 这几乎让他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他依然不肯放弃希望,一次又一次赴考,但接二连三 的失败,让他又完全不相信自己真的会命中。放榜那天,捷报传来,他权当是众人在拿 他开玩笑,听而不闻,低着头,只顾自己一味地往前走,那身姿、神情,逼真而形象地 传达出他羞愧和怕人奚落嘲笑的精神状态,写出了此时此刻的范进灵魂深处的颤抖。 当他看到那张真实存在并非幻觉的捷报时,面对这从天而降的突如其来,瞬间转化 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直击了他那颗饱经辛酸折磨而变得脆弱的心灵,这强烈的刺 激让他乐疯了。小说中关于这一段有写到: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