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pdf_第1页
地方政府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pdf_第2页
地方政府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地方政府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管理 铀劣攻府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函。问题与对策分祈 口张创新,滕霞 (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 3 0 0 1 2 ) 摘 要:公共信息服务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和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本文从分析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入手,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使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服务水平。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府信息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d 6 3 3 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7 - 8 2 0 7 ( 2 0 1 1 ) 叮珈d j 埘 收稿日期:2 0 1 1 0 弘如 作者简介:张创新( j 舛8 一) ,男,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滕霞 ( j 9 8 3 一) ,女,黑龙江东宁人,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理 论与方法。 。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是i j 基金项目“政府官员问责标准与制度设计相容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j d y 以8 1 0 0 3 5 。 在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公众对政府公共信息 服务的需求日渐凸显打破了以往“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的状态。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效 率对公众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 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门户网站以全新、快 捷的平台方式出现在国家公共服务及政务建设中越 来越受到关注并被纳入各级地方政府发展建设战略 中。但是,在地方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还存在着一 些面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并探索其完 善路径,从而提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服务水平。 一、地方政府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 一) 政府服务理念定位的必然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各级政府掌握大量信息成为公共 信息的生产者同时它也拥有相对完善的收集和传播 渠道。这些公共信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 活等方面密切相关。政府政务建设和信息公开在本质 上是为公民和社会发展建设服务的这就要求政府把 公共信息服务提到日程上来。正如法国著名行政学家 德巴什指出:“作为社会团体的常设组织行政机构的 第个职能是掌握各种信息。行政机构是收集和传播 信息的有力工具。” - j ( p l s ) 同时,政务信息具有政治性、人 民性、社会性等特点。公民对于公共信息的强烈诉求要 求政府能够做到公共信息公开。所以,搭建地方政府公 共信息服务平台已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可持续发展 的必然趋势。 ( 二) 政府服务效能提升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为促进和推进信息社 会发展,各个国家都不甘落后。几乎都在开展电子政务 建设。政府部门不仅从观念上、理论上认识到其重要 性而且积极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并运用到政府管理实 践中由于今天的政务信息中科技含量高出以往任何一 个时代因而与之相对应的公共信息服务后续工作更 需要具有可持续性和长远性。为此。各地方政府在公共 信息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此来提高政府 服务效能,使各级地方政府信息化基础建设初见成效。 在推动地方政府数字化进程中很多地方政府的信息 平台或门户网站已逐渐成为本级政府进行社会公共事 务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方式公民可以通过政府公 共信息平台了解相关法律、政策、法规并参与社会管理 等活动,同时政府通过这一重要“窗口”使公共信息得 到有效利用并服务于社会从而提升了政府的行政能 力。可见,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建设是政府提高效能的有 效途径。 二、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信息化平台存在“装点门面”现象 人们常常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从理论上来 讲,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领域中这种均等化实现起来 并非易事。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个政府管理过程是由 一个个政府行为构成的。政府管理的效率来自于每个 政府行为的有效性和各个政府行为之问的协调运作。 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转。f 2 l 政府网站作为展示 万方数据 l 竹t 与硅公共管理理论 捌蛳目矗_ 崩_ - _ _ _ - - 能_ _ _ 啊矗精椿氍_ _ h 喇_ 棚嘲幽鞠捌- _ - 鲥峨棚嘲雌辫如瑚_ 嘲_ h 啪稍嘲嘲麓吲种- r 嘲黼州喇- 蛾砝嘲m 捌嘲喇- 啊_ _ 崩嚏嘲麒_ 鞠- * 渊嘣_ _ 蠕即瑚呻嘲嫩瞒_ - - 憾憎* t 辨 棒删。“p 瑚删 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投资巨大,发展速度惊人。然而, 本来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方便、快捷、容量大等特点 而建立的政府网站却常常一个月乃至半年得不到一 次有效的更新浏览人次也寥寥无几。许多地方政府仅 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把它当作一种装饰。如果政府公 共信息平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空中楼阁”那就真 的是“面子工程”了。有调查显示。政府网站发展相当迅 速,9 5 以上的地方政府都建立了政府网但调查结果 还显示,6 5 5 的人没有访问过政府网站。每天都会上 网的公众中只有1 4 的人访问政府网站3 3 3 的人偶 尔访问政府网站而大部分人对政府网站不太关心。从 中不难看出政府网站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还有待于进 一步加强其主要原因是公共信息公布不及时、不全 面,服务不到位之故。 ( 二) 信息化平台共享意识薄弱 在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 共享意识薄弱。已成为政府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障碍。 网络信息本身具有共享性与海量存储性、交互性等特 ,点根据政府行政区域划分,可以将公共信息整合在同 一个平台来提供服务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事实上各个 网站互相不联网各行其是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例如: 有的部门主观上要整合地方信息建立公共信息服务 平台但是由于客观的信息不足,受一些条件制约却无 法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是和政府改革相结合的,先后经历被动阶段、覃动阶 段。最后进入到服务阶段。【3 政府公共信息战略理论与 应用实践都告诉我们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意识与利用 是政务公共信息公开、透明、服务的催化剂,信息需求 意识与需求要求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关键,因此,我们 必须提高共享意识,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 三) 政府公共信息化程度滞后 由传统的官僚体制向“新公共管理”过渡。要求政 府具体职能部门信息化程度不能与时代发展相脱离。 但是早期的政府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部门的条块分割状 态进行的换句话说因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存在条 块分割现象。各部门自行开发自建系统。缺乏标准化、 规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政府在公共信息 平台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标准 制度。而政府公共信息化服务需要有长期、可持续的基 层信息来源作保障。因此,对于长期的发展来说需要建 立统一的标准体系。 2 0 0 7 年1 月1 7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 公开条例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文件。但也应该看到,在具体信息化平台建设中还需要 对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加以完善,作到有章可循,使其 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中。政府公共信息化平台既是政 府自身领导决策、管理的便捷渠道,也是公民参政议政 的重要场所。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重复建设,把节约下 来的资金投入到地方政府公共信息统一平台建设中 去。比如:香港的政府网站的“一站通”,通过这个一站 式的资讯入口网站,可以轻松链接到各政府部门的网 站并且无须排队即可获得多项服务。 ( 四) 政府公共信息服务质量不高 目前从总体上看,中国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呈现如 下特点:形式上的公开多,实质上的公开少;结果公开 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正 面的公开多,负面的公开少;公民被动接受的多,主动 请求的少。政府公共信息公开与为民服务是通过公 开、明确政府拥有的权力以及规范政府管理人员正当 使用权力进而使社会公众对其权力予以认同来实现 的。权力认同能够带来支持。支持有利于政府权力的行 使和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也就是说,政府公共信息公 开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而合法性的增强能 节省政府成本。“如果大多数公民都确信权威的合法 性法律就能比较容易地和有效地实施。而且为实施法 律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耗费也将减少。”c 曲) 可见,政府 公共信息服务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同时政府公共信 息公开可使国家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反之,如果政府公 共信息服务质量不高,会产生一系列连锁负面反应。 ( 五) 公共信息公开不对称性凸显 目前。我国信息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城 乡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人群之间,由于信息技术 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应用水平不同造成利用率相差 悬殊。在实践中,有些地方政府的公务员对其职责重视 不够很多信息平台仅放嚣了政策、法规、公文。忽略了 政府信息化平台中的服务功能。比如:公众参与、在线互 动处理、便民服务等功能。由此可见,“民主原则与信任 之间的这种状况是根源于制度设计的悖论,我们的社会 得到了民主却失去了信任甚至出现了对民主的不信 任”。【6 】因此,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本身具有互动性,政府 要发挥好互动作用还有待于公共信息呈长期的、持续 的对称性局- 画的出现。 三、地方政府信息化平台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 ) 确立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理念 政府在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面有明显的人力优 势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更要注重服务理念的宣传与 贯彻。在地方政府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中培养 公务员的服务理念,更好地为公共事务管理服务,得到 社会的认可。是重中之重。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理论可以 从内容和形式人手,内容要及时、正确、完整、真实,形 式要新颖、活泼、健康。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亦是公 务员服务理念深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要及时了解 万方数据 民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如果把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重 大问题置之度外就有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初衷。因此 树立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理念明确服务方式是公共信 息平台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 二) 公务人员要具有公共信息共享意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在不断 提升。为此。政府应建立起制度化的平台。改变过去各 自管理信息的作法和层级分割公共信息的状态整合 信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将成为后工业社会新型 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最基本的公共物品而其他公共物 品以至于整个公共物品体系都是建立在公共信息共享 的基石之上的。政府在促进公共物品的供给、改善和公 平分配供给中有责无旁贷的作用这是市场机制和其 他非政府组织所不能替代的。各级政府公务员都应 当清醒地认识到政务服务中电子化、信息化发展的必 然趋势。将工作逐渐向信息化推进更加注重服务品 质。“从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塑造 一个具有公共服务精神的政府”。【8 1 只有这样,政府公 共信息平台建设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j ) 确保公开的公共信息的真实性,制定回应机 制 政府信息平台要确保公共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及 时性就必须改变基层组织供给的公共信息在数量与 质量上的低效性。缩小在机会与实践、能力与水平上的 差异,以提高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有效性的最优化。不仅 公共信息服务要“自上而下”同时也需要有“自下而上 的”反馈过程。让百姓上网反馈形成习惯常态。制定及 时回应的机制措施。改变那种在政府公共信息网络中 对公众信息反馈的观望、消极的心理及迟钝低效地应 对信息的状态。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后。公民不仅能够从 中了解政府、政策等内部的结构、程序、规则。而且可以 通过其相关的制度来反映自己的需求。政府可以根据 公民需求的信号给予充分的回应。这样就能大大加强 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联系并提升政府履行责任的能力。 ( 四) 要深人挖掘现有公共信息资源 政府信息资源是一种政治资源同时也是社会资 源、经济资源。政府部门具有对公共信息进行管理、普 及和推广的职责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 务。政府应综合信息资源,挖掘政府信息资源中潜在的 的信息,发挥好公共信息资源的功能。使用者越多共 享程度越高,越能体现政府公共信息的服务价值所在。 同时。有必要建立健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机构要酌情 适当增设专业性公共信息服务机构重点充实现有专 业性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增加人员编制调整信息收集 范围,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分析建设从偏重收 集、存储信息向管理、运用信息并重转变。 ( 五) 提升政府信息化平台整合处理事务的能力 政府网站建设重在通过实现地方政府信息平台的 “一站式”服务使其逐渐成为对内布置工作时具体业 务部门首先想到的网站平台对外协调处理突发事件 时首先想到的“基地”公众要办理公务时首先要上网 请教的“场所”。将其建成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 “一站式”服务。地方政府信息化平台整合得越好,其功 能显现得越强,社会服务功能也就越强。网络的运行与 信息反馈对公众的效果也就越好安全性还可以相对 提高。由此可见,“基于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经济实力 和技术力量的差异对分散在各级部门的网站系统信 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通过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 一管理建立规范的政府网站群加快政府对公众实现 一站式服务的步伐实现资源互通共享。提升政府网 站的整体水平。降低政府网站的运行维护成本。” 9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确立服 务理念不断改进管理体制,既能够提升公共信息服务 水平。给公众带来长效的公共信息供给机制,形成良好 的回应制度也能够使地方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成为实 现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 法) 德巴什行政科学 m 1 葛智强。施雪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0 2 4 施雪华,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j , 行政论坛,2 0 0 8 ,( 0 2 ) 3 王希胜信息化呼唤信息平台 j 科技信息,2 0 0 2 ( 1 2 ) :i i 5 ( 美) 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 m 曹沛霖等译上 海译文出版社1 9 8 7 6 程倩基干信任合作何以可能 j 社会科学研究,2 0 0 9 ,( 0 2 ) :2 9 7j 曹凌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制j 芰分析 jj 电子政务,2 0 0 8 ,( 1 0 ) 8 邱中慧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务流程再造 j 公共行政。2 0 0 9 ,( 1 i ) :9 7 9 王慧军政府网站公共服务的6 个问题 j 中国信息界,2 0 0 8 ,( 1 1 ) ( 责任编辑:牟春野) p r o b l e m s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i n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p l a t f o r mf o r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z h a n gc h u a n g x i n ,t e n gx i a a b s t r a c t :p u b l i ci n f o r m a t i o ns e r v i c ei sa ni m p o r t a n t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o fg o v e r n m e n t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es t a t ea c t i v e l yp r o m o t e dt h ec o n 。 s t r u c t i o no fg o v e m m e n ti n f o r m a t i o n ;p r o m o t e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s o c i e t yt oe n h a n c ec a p a c i t y b u i l d i n go fg o v e r n m e n ti n f o r m a t i o ns e r v i c e s f r o m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p l a t 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