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论官员犯罪和北宋司法审判的特点——以乌台诗案为切入点.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论官员犯罪和北宋司法审判的特点——以乌台诗案为切入点.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论官员犯罪和北宋司法审判的特点——以乌台诗案为切入点.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论官员犯罪和北宋司法审判的特点——以乌台诗案为切入点.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论官员犯罪和北宋司法审判的特点——以乌台诗案为切入点.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律史专业论文)论官员犯罪和北宋司法审判的特点——以乌台诗案为切入点.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以北宋官员犯罪的典型案件乌台诗案为切入点,考察北宋官员犯罪 司法审判的规律,研究官员犯罪与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以补目前学界研究之不 足。 文章除引言外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官员犯罪的特殊司法程序,从诉讼法的角度重新解读北宋 王朝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通过苏东坡被起诉、逮捕、审讯、判决的过 程研究北宋诏狱这一官员犯罪的特殊司法审判程序。考察证明:官员犯罪特殊审 判程序与普通刑事案件审判程序存在重大差别,官员犯罪尤其是主要官员犯罪时, 其审判程序的启动,审判的过程,最后判决的结果,都是由皇帝主导。 乌台诗案体现的是重要官员犯罪的特殊审判程序,而占据主要地位的是官员 犯罪的普通审判程序。在第二部分,笔者重点考察官员犯罪审判的普通程序,将 普通程序和特殊程序比较,总结出官员犯罪司法审判程序的特点。 第三部分:将北宋和汉唐及明清相比,其对官员犯罪的处理既体现了儒家宽 严相济的仁爱思想,也平添了些许即便是现在看来也颇为文明的诉讼理念,如审 判制度的内部制衡,对皇帝权力的适度制约。历史表明:唐以慎杀官员闻名,明 以滥杀臣僚著称,惟有宋朝以不杀士大夫与言官而风格独具。 第四部分:以个案为切入点,考察阜帝与官员犯罪及其司法审判特征的关系 是本文的重点。研究证明:北宋之世,当官员犯罪时,皇帝既是审判程序的启动 者,运行的主导者,也是审判结果的决定者。争权主导司法由此可见一斑,这是 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面,即皇帝对官员犯罪的主导并非是个人意志的恣意 妄为,而是寓个人意志于审判程序和司法制度之中,这些独具时代特色的制度如 “鞫谳分司”“翻异别勘”等,体现了对皇权的适度约束,从而使宋代的皇权于司 法上呈现出“专而不酷”的开明色彩。 关键词:官员犯罪;司法审判;特点 t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s i ss t u d i e st h eg o v e m m e n _ t a lo 伍c i a lc r i m ea l l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j u d i c i a la d j u d i c a t i o ns y s t e mb y s u m m a r i z et h ep r a c t i c ep 僦i n gt h ea c r i m o n i o u s g o v e m m e n t a lo f f i c i a l i n t ot r i a lo fn o m l e ms o n gd y n a s t ) ,u s i n gat y p i c a lc a s e w l l 切j c a s ea st h ep o i n to fv i e w t h ep a p e rw i uc o i n p l e m e n tt h ed e f i c i e n c yo ft h ea c a d e m i c r e a h n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f o u rp a r t se x c e p tp r e c l u d e p a r tit 1 1 ea u t h o rs t u d i e st h e s p e c i a lj u d i c i a lp r o c e d u r eo ft h e c r i m i n a l s g o v e m m e n t a lo m c i a lo fn o r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 ,b yr e e x p l a i 血n gt h ew e l l k n o w n 1 i t e r a 巧p e r s e c u t i o n w u t a jc a s e ,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p r o v e st h a tt h es p e c i a lj u d i c i a l p r o c e d u r e o ft h ec r i m i n a j s g o v e m m e n t a lo 伍c i a j i sd i 妇陪r e n t 蜀r o mm ej u d i c i a l p r o c e d u r eo ft l l eo r d i n a 巧c r i m ei nt h el u l l c l l i n gp r o c e s sa 1 1 dt h er e s u l ti sc o n t r 0 1 1 e db y t l l ee m p e r o r w u t a ic a s e e x e m p l i f i e s t h e s p e c i a lj u d i c i a lp r o c e d u r e o ft h ec r i m i n a l g o v e m m e n t a lo 伍c i a l s ;h o w e v e r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i so r d i n a r yj u d i c i a lp r o c e d u r eo f g o v e m m e n t a jo m c i a lc r i m e i np a r ti i ,t h ea u t h o ri n v e s t i g a t e 也eo r d i n a 呵j u d i c i a l p r o c e d u r eo fg o v e m m e n t a lo 筑c i a lc r i m ea 1 1 d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i i l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g o v e m m e n to 伍c i a lc r i m e s j u d i c i a lp r o c e d u r eb yc o m p a r i n g t 1 1 e o r d i n a 巧 p r o c e c l u r ew i t ht h es p e c i a lp r o c e d u r e p a ni i i c o m p a r i n gn o 劬e ms o n gd y n a s t y 州t hh a i ld y n a 晦a n dt a i l gd y n 绷y , t h ep r o c e s so fg o v e m m e n t a lo m c i a l se m b o d i e st h ek i n d h e a n e d n e s so fc o n m c i a l l i s m a n dc i v i l i z e di d e ao fl a w s u i t f o re x 锄p l e :t h ei n t e m a lr e 鲥c to fj u d g m e n ts y s t e m s t h eh i s t o r y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a tt h e e m p e r o r so f 切n gd y n a s t ye x e c u t et h e i ro m c i a l s c a u t i o u s l y ,t h ee m p e r o r so fm i n gd y n a s t ye x e c u t et h e i ro 题c i a l sd i s c r i m i n a t e l y ,b u tt h e e i n p e r o r so fn o n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yp r o m i s et h e yw o u l dn o te x e c u t et h e i ro 伍c i a l sa l l d i i t h e y d i d p a r t t h es t u d yp r o v e st h ee m p e r o r so fn o r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够c o n t r 0 1t l l e w h o l ep r o c e d u r eo fg o v e m m e n t a lo m c i a lc r i m e ,t h ei m p e r i a lp o w e rc o n t r o lt h ej u s t i c e p o w e r ,t h i si st h ec o i n so n es i d e ,t h eo t h e rs i d ei st h ei m p e r i a lp o w e rw i l lb er e 矧c t e d b yt h ej u d i c i a lp r o c e d u r ea n dt r i a ls y s t e m ,s ot h ee m p e r o r so fn o r c h e ms o n gd ) ,1 1 a s t ) , p r o m i s ec 锄o te x e c u t et h e i ro m c i a l sf r e e l y k e yw o r d s :g o v e m m e n t a lo f f i c i a lc r i m e ;j u d i c i a lp r o c e d u r e ;c h a r a c t 嘶s t i c s i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暇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串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箜名: 的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子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住论文( 甄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即、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甄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住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鍪名: 2 0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一、源起 引言 从现代刑法学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法律的内容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现代 刑法典中的一般刑事犯罪,官僚体制内部的犯罪,违反家族伦理道德规范的犯罪。 而官僚体制内部的犯罪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官僚群体是治 理国家的主力军,他们遍布在政治体制的各个方面,凭借儒家传统的的伦理道德 和政治逻辑执行着他们所效忠的帝国的决策,履行着“致君尧舜,教化黎民”的 职责,努力为朝廷营建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也正是因为官员们的行为和表现决 定着帝国基业的兴衰成败,历代王朝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约束。所 谓“明主治吏不治民”,古代帝王都把“吏治”放在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封建国 家设置了详尽而周密的法律制度以规范官僚们的行为,官员们必须在儒家既定的 道德框架和国家的法律规范内行事,一旦违反,将被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正 如封建王朝杰出的统治者唐太宗所说:尽忠益时,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 必罚。固唐代颁行的作为中华法系典范的唐律疏议,关于职官犯罪的律条占据了律 典的绝大部分,此外尚有配套的令、格、式等法律形式补律之不足。无怪乎有学 者认为官员犯罪的法律是中国传统法律的核心。 我们知道,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司法是将国家法律适用于社会发生的具体 案件的专门活动,是法律作用于社会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古代司法实践的研究或 许可以把握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的生命。研究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对法律史学科 来说当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看到,官员作为特殊的群体,在触犯刑律后所适用的司法程序与普通人 。参见胡世凯著: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f i ;版礼2 0 0 2 年版8 页。 参见贞舰政要卷五公平。 。参见胡世凯著:中固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版社2 0 0 2 年4 月第一版,序言。 m 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礼,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0 6 页。 犯罪案件并不相同,这类犯罪有一套独特的司法程序,在中国历代历史记载中, 我们都能见到这套司法程序。但宋代具有更重要的典型意义,这个被日本学者称 为“文化立国,法治天下”的王朝,对官吏犯罪的法律规定更为完备。除宋刑统 全面继承了唐律关于官员犯罪的律文外,还颁行了数量繁多的相关编敕。更为重 要的是,赵宋王朝非常重视法律的适用,在司法方面表现出许多近代化的特征。 这个时期为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实现司法公正,宋王朝沿袭并创制了许多优良 的制度。比如鞫谳分司,翻异别勘制度等等,最大限度的维护了法律的贯彻执行。 徐道邻先生认为:宋朝是中国传统司法的黄金时期,而最精彩的部分是刑事审判。 我们正可以从最精彩的司法审判入手,探究宋代法制状况。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笔者从司法实践入手,考察了北宋从立国 到元丰改制之前一百二十年的官员犯罪记录,研究官员犯罪后如何管辖,怎样立 案、逮捕、审讯、判决,直至最后的处断,分析它和普通刑事案件审判程序的区 别,辨明官员犯罪特殊审判程序和普通审判程序的差异,从中归纳总结北宋官员 犯罪和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国家法律体系中并没有颁布单行法来调整官员犯罪的行 为,刑律典的断狱章也没有专门对官员审判的规定,官员犯罪的司法制度散见于 各种法律形式甚至是政治惯例,体现在法律实践的过程中,以官员犯罪的司法审 判为研究对象就必须关注这些内容。中国古代正史记录最多的正是帝王将相的言 行,以宋代为例,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了大量的官员因事被贬, 下狱审判的事情,尤其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对北宋王朝的历史记录的非常翔实, 对官员犯罪的记录也较为完备。尽管官员犯罪案件经常和政治斗争缠绕在一起, 纷繁复杂,但从记述中也大致能清楚案件的来龙去脉,至少可以知道犯罪官员触 参见刘俊义主编:l i 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中华书局1 9 9 3 年版。 西参见徐道邻著:中国法制史论集,台湾志文j j 版社,1 9 7 6 年版,1 4 6 页、2 4 9 页。 犯的罪名和最后的处理结果。而且不同的案件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记录 的,反映的法律信息并不相同,综合起来,我们就能看到北宋官员犯罪司法审判 活动的全貌。 需要说明的是,从法律的实践的角度研究法律我是受到下列著作的启发和影 响,徐忠明先生的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他是从文学作 品记述的包公审判案件中探求法律运行的过程,从法律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黄 宗智先生的两部专著: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清代的法律 社会和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是从档案材料入手对案件进行归纳分类研究, 分析法律的实施状况。我读之受益匪浅,顿生效颦之念,遂有此文。 本文还使用了比较的方法。笔者将官员犯罪的特殊司法程序和普通刑事案件 的审判程序比较,官员犯罪的特殊司法程序和普通审判程序相比较,以概括官员 犯罪司法审判的整体特征。在北宋官员犯罪的司法审判制度梳理清楚之后,我们 将他放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中定位,和宋之前的汉唐,宋之后的明朝的官员犯罪 的司法审判制度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北宋官员犯罪司法审判制度历史地位,也有 利于我们把握对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 以乌台诗案为切入点 苏东坡文采风流,光耀千古。而他的一生却是辛苦遭逢,饱受磨难。乌台诗 案是苏东坡生命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作为文学家、诗人、词人、学者,也是宋王 朝官员的苏东坡,在公元1 0 7 9 年遭遇了法律,被逮捕审判。经过了一百三十天 的诏狱,最后的处断结果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使,本州安置,不 得签署公事。因为本案的审判对象苏轼在其所处的时代有着重要的地位,更兼此 o 我不知怎样称呼这个伟人历史人物,或者借用林语堂先生的描述是最恰当的,他在苏东坡传中序言所 说:“苏东坡足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足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足散文作家,是新派的 i 田j 家,足伟人的书法家,足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帅,是假道学的反对派,足瑜伽术的修炼名,足佛教徒, 是士大夫,足争帝的秘书,足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足政治j :的坚持己见者,足月下的漫步者, 足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伞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 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参见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海南 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9 页原序。 案牵涉面广,当时影响就很大,案件材料记录的非常详细,如宋人朋九万的东 坡乌台诗案,胡仔的眉山诗案广证,周必大的二老堂诗话记东坡乌台诗案。 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案件的过程,甚至案件的细节也有记录和考证。 宋代以降研究诗案的学者更是为数众多,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和多样的观点。这就 为笔者的研究从法学的角度解读乌台诗案提供了足够的史料支持。 在我的眼中,苏东坡首先是赵宋王朝的一个官员,乌台诗案也就不仅是一桩 文字狱,更是北宋时期帝国对犯罪官员的一次刑事审判。这次审判被完整的记录 下来,我们可以深入其中去研究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官员犯罪的司法审判状况。 选择乌台诗案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对案件的被告苏东坡满怀敬仰之情, 追忆他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对我的人生有重大的意义。 四、研究现状 1 、北宋官员犯罪司法审判制度的研究现状 官僚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历史学界重视,近 二十年来,官僚制度研究钩索稽考的细致入微,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 关官员犯罪的司法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 、宋代政治制度史的专史研究中划出部分篇章和章节论述监察机关的职能, 其中涉及官员犯罪的审判。比如朱瑞熙所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 2 ) 、 在宋代职官制度的论述中,对履行监察职能的官员附带行使审判权稍作分析。比 如贾玉英所著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总体来说,学者们的研究或者以监 察制度为中心,或者以履行监察职能部门的官员为中心,二方面研究涵盖的内容 大致相同,都是附带论述官员犯罪的司法审判。 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和史学的交叉学科,对宋代司法制度的研究更是全面而 。参见朱瑞熙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人民出版礼1 9 9 6 年版。 参见贾玉英著: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人民出版 l :2 0 0 4 年版。 4 具体,成绩斐然。中国法制史统编教材大多在宋代中央司法机构中列出法司的 设置及其职能,着力点各不相同。哪王云海先生主编的宋代司法制度全面系统 地论述了宋代司法制度的全貌,其中对官员犯罪的司法制度多有涉及,认为官员 犯罪需要适用特殊的审判程序,提到诏狱和制勘院。徐道邻先生的中国法制史 论集对宋代司法制度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宋代法律特点的概括非 常精到,其中推勘考一文曾对制勘和推勘的种种规定做了详尽的考证,有关 于官员犯罪按发、弹劾和审判的论述。戴建国先生在1 9 9 6 年发表的宋代诏狱制 度述论也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对官员犯罪的审判的特殊程序诏狱制度,主要 从诏狱的设置、审判及监督审判的活动来论述宋代诏狱的作用特点和弊病。其他 相关论著论述规范官员行为的法律制度的还有曹海科的试论北宋初年的法制与 吏治,冯锦的北宋司法监察制度述论, 袁俊杰、刘兵的浅谈宋代御史台 的督察职能及历史作用 等。有关官员犯罪的还有:论宋代防治官吏经济犯罪, 季怀银的宋代法官责任制度初探, 金中枢的宋初严惩赃吏, 李俊清的宋 代对政府官员的法律监督,张邦炜的宋代官吏经济违法问题考察,1 1 薛梅卿 的宋朝宽典治吏于风不清刍议1 2 总体来说,学者从不同层面研究了官员犯罪的 司法程序,侧重点尽管不同,但仍然是以法律制度为主,都可归于法律史“静态” 的研究一类。在我阅读的范围内,没有从官员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为主要对象的研 究,尚没有对官员犯罪后的审判程序做一个全景式的描述,但是在不同角度的论 述中已有某些方面的涉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只不过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 “比如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 学出版社岛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版,2 0 0 0 年版。 参见徐道邻著:中围泫制史论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 9 7 6 年版,第2 4 9 页 载岳飞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 9 9 6 年版。 “载兰州大学学报,1 9 8 7 年第4 期。 。载湖北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睁载开封火学学报,2 0 0 5 年3 月刊。 参见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8 载中州学刊1 9 9 3 年第1 期。 o 载朱史研究集第2 2 辑。 “载中围行政管理1 9 9 8 年第3 期。 载 1 :会科学研究,1 9 8 6 年第l 期。 1 2 载泫制建设,1 9 8 7 年第5 期。 归纳和总结。 乌台诗案的研究现状 乌台诗案历经千年反响不绝,即便到了现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学者仍在从不 同的角度对乌台诗案作出不同的解释,就当下的学术研究状况来说,政治史的学 者认为乌台诗案是北宋熙丰党争的结果,和王安石变法有着必然的联系:山或者从 制度史的角度探讨宋代的台谏制度的权力和作用:文学史的学者研究的重点是乌 台诗案对苏轼精神和创作上的影响,认为诗案以后他的文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也完成人生精神的重大超越。 非仅如此,乌台诗案中苏轼在狱中写下四万余字的 供状,对自己前期创作的诗歌作品做了解释和说明,这本身就是研究苏轼文学的 宝贵资料o 法律史的学者则是将它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研究宋代的法制。认为乌 台诗案体现了宋代御史台的法律地位和职能,苏轼触犯的宋刑统中的若干罪 名,案件审判中体现的鞫谳分司制,对苏轼的最后处断又反映了宋代的“祖宗之 法。 笔者则要是将乌台诗案作为北宋时期全部官员犯罪案件中的一个典型,从此 案出发,引发对同类案件的论述。 五、论文使用的材料 关于苏东坡乌台诗案使用的材料有: 1 、东坡乌台诗案,宋朋九万,函海本。 2 、笤溪渔隐丛话,宋胡仔,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 o 比如曾枣庄:论眉山诗案,四川师院学报1 9 8 0 年第3 期:夏诗荷“三舍人议案”、“鸟台诗案”与 朱代政治,温州人学学报( 礼科版) 2 0 0 7 年7 月刊。 “参见虞云围著:宋代的台谏制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参见饶东原、曾炽海主编:中围文学史,华中帅范大学f j 版社1 9 8 7 年8 月版。 乜殷啸虎认为,乌台诗案就性质而苦,与其说足一起刑事案件,不如说足政治案件,它足宋代中后期朝廷变 法派和保守派斗争的结果,然而,此案的整个审理过程,却又足完全按照“法定”的程序,在“法制”的范 围内进行的。参见殷啸虎乌台诗案和宋代法制载法治论从,1 9 9 3 年第5 期。 3 、眉山诗案广证,清张鉴,光绪十年江苏书局。 4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中华书局本。 5 、宋史苏轼传,中华书局本。 论文使用官员犯罪案例主要来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刑法志。 其他使用材料将在文章的引注中一一注明。 六、文章的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乌台诗案的司法审判,从法律的角度重新解读北 宋王朝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通过苏东坡被逮捕、审讯、判决过程的叙 述,分析北宋神宗元丰初年官员犯罪的特殊司法审判程序诏狱审判的特点, 对比官员犯罪案件和普通刑事案件在司法审判相同方面和不同方面。第二章是北 宋官员犯罪案件的普通审判程序,对北宋官员犯罪的司法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出 官员犯罪的普通审判程序,对比官员犯罪普通审判程序和特殊审判程序的异同, 分析其共同具备的特征。第三章将北宋和汉、唐时期和明朝官员犯罪审判制度做 对比,分析北宋官员犯罪审判制度的历史地位。第四章是研究结论,主要论述北 宋官员犯罪司法审判制度的本质和意义。 一、乌台诗案的司法审判 ( 一) 、苏轼和乌台诗案 1 、乌台诗案前的苏轼 苏轼( 1 0 3 7 1 1 0 1 )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即今 四川眉山) 人。景祜三年出生,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 二年( 1 0 5 7 年) ,年仅二十岁的苏轼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一篇刑赏忠厚之至 论获得文坛领袖欧阳修( 时任主考官) 的赏识,因疑是弟子曾巩所作忍痛降为 第二名;接下来的礼部复试,苏轼获得第一;殿试与弟苏洵同登进士,二兄弟的 才华受到仁宗皇帝的高度评价,他回宫兴冲冲地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 个太平宰相! ”学在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下,苏轼名满天下。嘉祜六年( 1 0 6 1 年) ,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选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 1 0 6 5 ) , 苏轼还朝,以殿中臣差判登闻院,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 年( 1 0 6 9 年) 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制定一整套新法,以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新法一出台,便受到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的激烈反对。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 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本人一向反对“骤变”,要求“渐变”,主张革新吏治,加之在返京的途中见 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就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 汉代御史府中列有柏台,其卜常有乌鸦栖宿,故汉代之后就以乌台代称御史台。元丰二年苏轼因为吟诗下 御史台狱,宋代称之为呜台诗案。 。千水照、崔铭著苏轼传,天津人民h j 版社2 0 0 0 年版,第4 页。 欧阳修读苏轼中进七后写的谢欧阳内翰书赞小绝口:“读轼书,4 i 觉汗出。快哉! 快哉! 老大当避此 人,放一头地也。可喜! 可喜! ”并口感口义:“更三f 年,无人道着我也! ”欧阳修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一 代宗师,他的高度评价使青年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皂帝特别下诏并亲白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制科极严,须经大臣举荐,先由六名考宫 确;秘阁举行阁试,及格者方可参加御试。两宋三百多年,开制科二十二次,入等者才叫i 一人。只有两人入 第三等,其余都足第四等。 8 便上书反对。这样他就坚定地站在了反变法派一边。 苏轼在政局中官微言轻,但是他的才华受到仁宗、英宗、神宗三代皇帝的重 视,多次想超擢重用。在文坛上苏轼更是举足轻重,他的政治态度虽不能左右变 法大局,却会产生广泛的舆论影响。他对新法的尖锐批评使王安石难以容忍,于 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在地方上看到民生疾苦,切身体 会新法推行之弊,对变法愈加不满,不断“托事以讽”,论新法不便,想“庶几 有补于国”。 而在中央,因为相当一部分元老重臣因政见分歧离开了朝廷,王安石重用一 批支持新法的新进勇锐之人,其中不乏投机家,如吕惠卿、曾布、邓绾、李定等, 这些人推行新法的目的是迎合皇帝和执政大臣以扩大自身的权势,他们胸怀私念, 对变法反对派的打击不遗余力。苏轼不断吟诗讥讽时政,变法派李定主掌的御史 台就使用法律的手段反击了他。 2 、乌台诗案始末 元丰二年( 公元1 0 7 9 年) ,御史台可能是在审查大臣的奏章时发现了朝廷当 年四月委任的湖州知州苏轼在四月二十九日上的谢表,或者是御史们在市场上见 到了苏轼的这份谢表,看到了其中有:“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 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诸多言辞,涉嫌诽谤朝政,遂有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何 正臣上刳子奏劾: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为恶不悛,不可不杀。且附有证据 苏轼的谢表在出版市场上刊行的镂版。 皇帝接到刳子后,将其批转中书省。 。宋史卷1 6 4 ,职官j 恚= 记载:l u 台令,御史上下半年分诣三省、枢密院点检诸房文字,轮诣尚书六曹 按察;奉行稽违,付受差失,咸得弹纠。 “宋史卷3 2 9 :何正臣,字材表,临江新淦人。九岁举童予,赐出身,复中进士第。c 丰中,用蔡确荐, 为御史单行。遂与李定、舒直论苏轼,得五品服,领三班院。后来他任地方官( 知潭州) 时对新法的态度有 了变化,认为盐法4 i 便。 9 七月二日,太子中允集贤殿校理权监察御史里行舒直又在崇政殿向皇帝进 呈奏劾刳子,认为苏轼在谢表中讥切时事,引起社会秩序的骚动,“流俗翕然”, 进而对苏轼的三篇诗文进行分析,认为苏轼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读慢骂,而 复无人臣之节,触犯了刑律十恶大不恭之罪,请求将苏轼付有司鞫问。 皇帝又一次将刳子批转中书。 时任国子博士的李宜之状告苏轼,他声称自己在任提举淮东常平时,曾见宿 州灵璧张硕秀才家有苏轼写的张氏园亭记,其中有:“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 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宜之分析说“不必仕”是教天下之人必无 进取之心,以乱取士之法;“必不仕则忘其君”是教天下之人,无尊君之义,亏大 忠之节,废为臣之道,乞求根勘苏轼。 七月二日,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李定上刳子认为苏轼有可废之罪四:1 、怙 终不悔,其恶已著。2 、傲悖之语,日闻中外。3 、言伪而辩,行伪而坚4 、怨不 用己,一切毁之,以为非是。请求皇帝行宪典,明刑法。 皇帝将四状批与御史台,七月三日,正式立案,命令御史台根勘苏轼。 七月二十八日,中使皇甫遵奉旨携吏卒疾驰湖州勾摄苏轼,宣旨已毕,即拉 苏轼出城登舟,赶赴京师。 八月十八日,苏轼归案,下御史台狱。二十闩,李定和知谏院张璨审讯苏轼。 二十日苏轼供除山村诗 外,其余文字并无干涉时事,二十二日,又称更无往 。宋史卷1 6 4 ,职官志:临察御史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人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官卑 而入殿中监察御史者,谓之“里行”。 宋史卷3 2 9 舒直传:“c 丰初,权临察御史里行。太学官受赂,事闻,直奉诏验治,凡辞语微及名, 辄株连考竟,以多为功。”“为御史中丞。举劾多私,气焰熏灼,见者侧目”离比岁起狱,好以疑似排抵j : 人大。” 。宋史卷3 2 9 :李定,字资深,扬州人。少受学于干安石,因迎合皇帝、依附上安石言新法便而获重用, 又陷苏轼于罪,足以公论恶之;闻庶母仇氏死,匿不为服,小孝之名著。 p q 分剞子和状子见东坡鸟台诗案1 6 页 。束史张璨传:“璨好邪便佞,善窥土意,随势所在而依附之,往往以危机陷人。深交舒毫,数起大狱, 天下知其为大奸。小人向7 l :位,德之贼也。” 。指山村绝句,其二:“烟雨潆漾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令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意言但 得盐法宽j f ,令民不带刀剑,i m 民自力耕,不劳劝督,以讥盐泫太峻f :便也。其三:“老翁七1 1 自腰镰,惭 愧山中笋蕨舌l ,岂是闻韶解肉味,迩束三月食无盐。”意言山中之人饥贫无食,虽老犹自采笋蕨充饥。时盐 法峻急,僻远之人,无盐食用,动经数月。若古之圣贤,则能闻韶忘味,山中小民岂能食淡而乐乎? 以讥盐 法太急也。j p u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奄语音好,年强半在城中。批评青苗法4 i 适 】( ) 复诗等文字,二十四日,又称别无讥讽嘲咏诗赋等应系干涉文字。又称即别不曾 与文字往还。三十同,供通自来与人有诗赋往还人数姓名,说不曾有黄庭坚讥讽 文字等因依,再次勘问,招认。据现存史料分析,共涉及诗文6 9 首( 篇) ,苏轼 自认涉及讥讽朝政的有5 9 首( 篇) ,承受讥讽文字的共王巩等2 9 人。另有4 7 人承受苏轼的诗文被认定无讥讽。 十一月三十日,御史台的根勘结束。差权发运三司度支副使陈睦录问,苏轼 别无翻异。大理寺即作出判决意见,然后将案卷材料和判决意见呈送皇帝,听取 皇帝的最后裁断。 十二月根据皇帝圣旨苏轼被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使,本州安置, 不得签署公事。 ( 二) 、乌台诗案的司法审判程序 1 、劾奏 乌台诗案是由四份状子引起的,告状的人分别是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何正臣、 太子中允集贤殿校理权监察御史旱行舒壹、国子博士李宜之、右谏议大夫御史中 丞李定。一位御史台的长官和两位御史台的官员,还有一个国子博士。御史台是 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御史职责之一是“分察百僚”,当然有权弹劾犯罪官员。但 是引起立案审讯似乎不限于御史台官员的弹劾,其他的官员也有知情举报的权利, 国子博士李宜之的状子就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2 、立案 神宗皇帝接到告苏轼的状子,在征求中书省的意见后在七月三日决定立案, 合当时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参见笤溪渔隐从话前集第2 8 9 页。 m 东坡q 台诗案第4 4 页,指_ t 巩、一i :诜、苏辙、李清臣、高亢、僧居则、僧道潜、张方平、田济、黄 庭坚、范镇、刊马光、孙觉、李常、曾巩、周分1 5 、刘挚、吴瑁、刘敏、陈襄、严复、饯藻、盛侨、千纷、戚 秉道、钱世雄、乇安上、杜子方、陈琏。 1 1 命令御史台根勘。这就说明,苏轼这类朝廷命官的犯罪案件必须要由皇帝决定是 否立案调查,其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并没有权力作出决定。 3 、逮捕 立案之后皇帝命令御史台牒选一名官吏携吏卒去勾摄苏轼。御史台奉诏选中 使皇甫遵执行此项任务,但皇甫遵采取强制措施必须听从阜帝的命令,临行前要 请谕旨,根据皇帝的意思办理。比如本案皇甫遵向皇上请谕,问可否将苏轼每晚 都关押在所到地方的牢房里,皇上认为只是根究吟诗事,不需关押。皇甫遵到湖 州,虽恣意威吓,使人心疑惧,催逼上路,滥用威权,“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 驱犬鸡。 他却不敢违反皇帝命令,监禁苏轼,也不能使用械具拘押苏轼。 4 、审讯 制勘院设在御史台,是乌台诗案的审判机构。根据宋会要职官的记载: 神宗元丰元年( 1 0 7 8 ) “罢推直官二员”,增设检法官,“有诏狱,则言、察官轮治。” 苏轼诗案正是皇帝交由御史台审讯的案件,即所谓“诏狱。 皇帝委派主持审讯的官员是御史中丞李定和知谏院张璨,使用御史台狱及其 属吏,丌始审讯。审讯的主要目的是追取苏轼的有罪供述。追取的过程并不顺利, 苏轼开始只供山村诗讥讽时政,拒不承认其他诗文干涉时事,更不承认与他 人文字往还。审讯官员出示了收集到的诗文证据,反复勘问,八日后苏轼才招认。 直接审讯苏轼的包括主审的官员、御史台官员和狱吏。宋史张璨传记载: “苏轼下台狱,躁与李定杂治” ,孔氏谈苑记载:“李定、何正臣、舒直 杂治之,侵之甚急”锄李定、张璨是皇帝委派的主审,舒壹、何f 臣是御史台 的察官,都是法定的审讯官员。而诟辱苏轼,直接逼取口供的应当还包括御史台 孔氏谈苑卷l 皇甫馔深刻,见苏轼年谱第4 5 4 页。 罾孔氏淡苑卷1 苏轼以吟诗下吏,见苏轼年谱第4 5 2 页。 宋史卷3 2 8 。 苏轼年谱第4 5 5 页 1 2 的狱吏。苏轼自己在狱中作遗诗题目为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 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当时 住在隔壁牢房的苏颂也有诗曰:“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自注云: “所劾诗歌有非所宜言,颇闻镌诘之语。”综合二者,我们能够推断出诟辱通宵 的应当是追取口供的狱吏。 乌台诗案中,我们没有发现使用刑具和拷讯的记录。根据刑不上大夫的礼法 原则,审讯享有法律特权应议、请、减的朝廷命官,原则上是禁止使用刑讯的。 审讯取得了苏轼的口供,做出了根勘结论。 5 、录问 北宋沿用了唐朝开始实行的“录问”制度。录问是指在案件审讯结束后,检 法议刑前,对徒罪以上大案差派没有参加过审判并依法不应回避的官员对案犯提 审录问。也就是说凡是徒刑以上的刑狱,在审讯完毕之后,必须经过录问,才能 进行检断( 检法断刑) 。本案中,十一月三十日御史台根勘结束后,由权发运三 司度支副使陈睦录问,此时苏轼依法可以推翻原供状,或者称审讯受到不公f 的 对待,皇帝将确定地委派其他官员重新审讯,这就是翻异别推。 由于苏轼没有翻 异,陈睦的录问也迅速结束,随即作出判决意见。长编中记录的官员犯罪有翻异 别推的情况,比如元丰二年( 1 0 7 9 ) ,前权健康军节度推官王觉、前知澧州西京作 坊使李山甫因事犯法,受到推鞫,诉推勘官何琬、胡宗回酷虐,请求改官鞫治, 皇帝下令将王觉送润州制勘院,将李山甫案交湖南转运司选宫重鞫。 6 、拟判 御史台审判结束,将案件的根勘结论送大理寺,大理寺作出判决意见。长编 刷必大:二老堂诗话记东坡乌台诗案,见历代诗话第6 6 7 6 6 8 页。 。徐道邻:中围法制史论集1 3 8 负 岛根据徐道邻先生的研究,宋代犯人白;审讯结案后的录问期间,也就是在拟判之前可以翻异,绿问后犯人也 可以称冤,犯人的翻异必然的会引发复审程序的开始。参见中国法制史论集1 5 5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几十八五月己,。 1 3 对此有明确记载:“御史台既以轼具狱,上法寺,当徒二年。 判决意见是:熙宁三年以后至元丰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德音前,苏轼与驸马都 尉王诜往来,并多次索取祠部度牒、紫袈裟等物,准律不应为事理重者杖八十断, 合杖八十私罪,又到台累次虚妄不实供通。准律,别制下问按推,报上不以实, 徒一年,未奏减一等,合杖一百私罪。作诗赋等文字讥讽朝政缺失等事,到台被 问。便具因依招通,准律,作匿名文字,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徒二年,准敕 罪人因疑被执,赃状未明,因官监问自首,依按问欲举自首,又准刑统,犯罪按 问欲举而自首,减二等,合比附,徒一年,私罪,系轻,更不取旨。 作诗赋,及诸般文字,寄送王诜等。致有镂版印行,各系讥讽朝廷,及谤讪 中外臣僚,准敕,作匿名文字,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徒二年,情重者奏裁, 根据这个判决意见,苏轼触犯了三项罪名:1 、交通驸马都尉王诜,收受贿赂,当 不应为罪,事理重,合杖八十私罪;2 、作匿名文字谤讪朝政和中外臣僚,当徒二 年。但苏轼有两种情节,一种是一问便承,属于自首,减罪一等,徒一年。私罪, 情节较轻,不用奏裁。另外一种是将讪谤文字寄送他人且有镂版印行,到台审讯 拒不招认,属于情节严重,徒二年,奏裁。3 、到御史台不如实招供,属报上不以 实,徒一年,因为尚未奏明皇帝,减一等,合杖一百私罪。 根据以官当徒的法律规定,大理寺认为:准律,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九品以 上,一官当徒年,准敕,馆阁贴职许为一官,或以官,或以职,临时取旨,据 按,苏轼现任祠部员外郎,直史馆并历太常博士。其苏轼合追两官,勒停放,准 敕,比附定刑,虑恐不中者奏裁。 7 、圣裁 御史台审讯结束,大理寺断案完毕,必须将犯罪官员的供状、案件证据、检 断法律意见和所有其他的涉案材料一并呈送阜帝,我们能在苏轼案的记载中看到, 嘶续资治通餐长编卷二三百一元午二年十二月庚申。 东坡乌台诗案第6 页。 1 4 除案卷材料外,连苏轼在狱中预作的遗诗都要呈送给皇帝,“东坡坐诏狱,御史上 其寄黄门之诗”。皇帝根据案件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作出最后的裁决。皇帝最 后的处断是:苏轼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 事。 ( 三) 、乌台诗案司法审判的特点 l 、乌台诗案是官员犯罪的特殊司法程序 ( 1 ) 、乌台诗案是诏狱 诏狱是北宋临时性的审讯机构,因事而设,事毕即罢,与审讯一般案件的常 设机构不同。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七云:“凡因事置推,已事而罢者,诏狱谓 之制勘院 。它的设置,“本以纠大奸慝,它的设置主要是针对官员违法犯罪行 为。 诏狱经常设在中央的御史台,宋史刑法志二云:“初,群臣犯法,体大 者下御史台狱,小则开封府、大理寺鞫治焉。 御史台官员“被诏推狱,则轮差 御史台奉诏鞫狱的机构称“根勘所”,也叫“制勘所”。 皇帝临时指派审判官员 推勘,依照“制勘条例”审讯犯罪官员。乌台诗案就是皇帝下令在御史台设置的 诏狱,由皇帝指派御史中丞李定和知谏院张璨主持审讯,根勘所根勘。 ( 2 ) 、诏狱审判的特点 皇帝主导审判 皂帝在决定立案调查被控犯有罪行的品官,可以直接派中使去执行逮捕。苏 轼受到御史台弹劾后,神宗皇帝决定立案调查。逮捕苏轼使用的是内臣争甫遵, “及罢轼湖州,差职员追摄。既而上批,令御史台选牒朝臣一员乘驿追摄,又责 不管剧致簏虞状,其罢湖州朝旨,令差去宫府往。”“勾摄”根据元典章刑部十五 宋曾敏行著:独醒杂志卷4 ,第9 页,知不足斋从书第1 1 册。 宋史刑法志二 戴建困宋代诏狱制度述论,载岳飞研究第叫辑,中华书局,1 9 9 6 年版。 续资治通豁长编卷三再三十五c 丰六年五月丙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1 - 一元符二年六月癸已。 1 5 的解释,就是拘捕传拿的意思;太宗雍熙四年开封府左右军巡院错断王元吉案, “元吉妻张,击登闻鼓称冤,帝召问张,尽得其状,立遣中使捕元推官吏”。再 如宋神宗熙宁二年( 1 0 6 9 ) ,“命尚书都官郎中沈衡鞫前知杭州祖无择于秀州,内 侍乘驿追逮。”执行逮捕任务的中使代表的是皇上的权威,所以乌台诗案中奉命 勾摄苏轼的官员皇甫遵宣读圣旨后就押解苏轼上路,“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乌台诗案中审讯苏轼除御史台专职司法人员外,还派遣了非司法官员张躁“杂 治”,不同机构的官员联合审判,互相监督,互相牵制,更有利于皇帝控制官员犯 罪的审讯。内外臣并用尤其是直接使用内臣审判,使得皇帝牢牢掌控着司法的进 程,最为重要的是,制勘院审讯的结果和法寺的拟判将一并呈送皂帝,由皇帝做 最后的决断。 审判形式灵活 皇帝经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