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在中国农村地区,如何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依然是政府所 面临的挑战,而资金约束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瓶颈之一。当前, 在中国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宏观层次来讲主要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 的金融服务难以到位,而民间金融在零监管情况下无序发展;从微观层面讲主要 表现在金融生态环境差导致金融机构经营举步维艰, 而农户及农村企业长期因 “贷 款难”而困扰其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严重 失衡。实践证明,原有的行政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已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 此,以市场化为主导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是农 村金融组织体系演变、区域经济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兴起、满足农户多样化金融 服务需求的必然要求。新型金融机构的特点在于解决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难,对 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同时亦可成为我国放松银行 业管制、将民间资本引入银行业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接着描述了恩施州农村金融的构成, 从农村正式和非正式金融两个方面分析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了解农村金融供给主 体的历史变革及其经营特点。然后分别对农村金融供给方和农村金融需求方进行 分析,得出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缺陷是导致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的主要 原因,通过对农村金融缺陷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得出农业的高风险、农村信息 不对称及不完备契约与制度信任不健全是导致农村金融存在缺陷的本质原因。在 发展新型金融机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结合恩施州区域经济特点提出在恩施州 构建新型金融机构的具体方案。最后由于新型金融机构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一 种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实践中必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政府应从法律、政 策及监管三个方面来保障和扶持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化;区域经济;新型金融机构 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ii abstract in chinas rural areas, how to provide effective financial services to farmers and rural enterprises is still the challenges the government facing. but the constraints of fund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ttlenecks of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ector, from the macro-level, the service of 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difficult to reach the right place, and civi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isorderly developed without supervision; from the micro-level, poor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leading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ifficultly developed, and long-term hard loan plagued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and rural enterprises. all of these issue concentrated expresses a serious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rural financ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original executive-led type of rural finance ha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refore, a market-led type promotes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the urgent need of reality. in the rural financial reform background of market-orien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al system evoluti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ising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rural areas, meeting the needs of farmers diversified financial servi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to solve the difficult loans of farmers and rural enterprises, it play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also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breakthrough of relaxing controls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private capital to the banking industry.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study of the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describes the rural financial structure of enshi, analyses the main supply of rural finance from formal and informal rural finance, knows the history changes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supply of rural finance. then separately analyses the supply side and the demand side of rural finance, and gets the conclusion the existing rural financial system has serious flaws resulting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rural areas. through the dept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rural financial shortcomings, to conduct that the high-risk agriculture, rural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complete contract and trust system is the nature of reasons that there are shortcomings in rural fin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combin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enshi and proposes the specific programmes of construction of new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enshi. finally, since the new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a positive and useful attempt which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finance, it must face a series of problem in practi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tect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rom law, policy and monitoring. key words: rural finance; market; regional economy; new financial institutions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机构的有效资金投放为经济增 长注入新的血液。2005 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战略思路。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劳动力、科技等因素外,最为紧要 的还有资金投入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已经走过了 原始的发展期,单纯依靠农民自身的积累难以完成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向农业产 业规模经营的跨越,除了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外,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金融。 2006 年 2 月 21 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 意见中也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然而,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 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日益深化,农村金融储备枯竭,融资能力差,农村 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而金融资源配置无情的马太效应导致了农村资金的更加匮乏。 如何破除农村金融对农村发展的瓶颈约束,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前 各界所关注的问题。 恩施州地处湖北西南部,属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农业人口 342 万人,占比 85.7。经济欠发达,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财政收入少、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等。经济决定金融,近几年来,在资金追逐盈利性和规避金融风 险的影响下,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并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据统计, 2000 年 以来,恩施州共撤并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 361 个,减少从业人员 137 人。到 2006 年 末,全州农村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 260 个,分别比 2000 年和 2003 年减少 58. 13%和 38. 24%;共有从业人员 1519 人,分别比 2000 年和 2003 年减少 8. 27%和 5. 65%。 1996-2004 年恩施州金融机构存款增长 244.27,贷款增长 58.2,比存款少增 长 186.07。 农村大量的金融服务网点撤并一方面造成国家支持农村的金融政策 被严重弱化,另一方面造成农村的投、融资渠道狭窄,民间的高息借贷泛滥,支 持“三农”的资金严重短缺。地方金融的发展支撑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 的缺位严重的制约了恩施州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更需 要金融机构承担起调剂资金的重任。为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加快构建功能完善、 分工合理、 产权明晰、 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 年中央 “一号文件” 提出 “允 许私有资本、外资参股乡村社区金融机构”并明确提出“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 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 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2 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 。2006 年 12 月,银监会发布关 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 干意见 , 允许设立村镇银行、 贷款子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 构,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暂行管理规定。 改革开放以来,恩施农村金融领域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这些改革基本上都属 于原有机构的分工和重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创新鲜有进步。可以说,农 村金融领域现有的改革总体上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发展理念,没有完全运 用市场经济的框架和原则,因此,它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形式,实践中也无法 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大力推动地方金融发展, 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特 征,建立能满足多种所有制形式和不同经济规模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金融体系 的必然要求,对解决当前县域金融相对萎缩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促进金融与经 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 而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建立在市场化改革的 基础上,能够利用市场机制支持农村地区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状况。 但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还有很多问题 没有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于恩施州的实际 情况, 如何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促进农村金融进入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从而解决支持“三农”的资金短缺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不仅 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gruley and shaw(1955)提出金融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 系,开始强调金融中介在提供信用方面的作用 【1】 。1960 年出版的专著金融理论 中的货币则提出金融系统对于一个社会能否有效的配置和运用资源具有决定性 意义,金融系统的存在是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必要条件。goldsmith(1996)从金 融结构与金融、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来研究中小金融机构与宏观经济、金 融的联系,证实了一国金融部门的发展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关 系。这意味着,在一国或一地区内,如果金融发展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金融机制就会促进被压制的经济摆脱徘徊停滞的局面,加速经济增长。相反如果 金融被抑制,则金融“瓶颈”就会制约经济增长 【2】 。他的研究为中小金融机构及 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ronald.i.mckinnon 和 edward.s.shaw(1973)在深入的 分析经济发展中国家采取的货币金融理论、货币金融政策和货币金融制度的基础 上,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主张进行“深化”金融,推行金融自由化。 汤烫: 草根金融的“炼狱”与“天堂”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即政府实行了不适当的 过分干预或管制的政策,使利率和汇率被人为地压低,造成了金融体系与实际经 济两者相互制约、相互羁绊,从而同时呆滞落后的现象。相反,政府放弃不适当 的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取消对利率和汇率的人为压制,使利率和汇率能够真实 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状况, 从而调节资金和外汇供求关系, 以刺激储蓄、 投资和出口的增长,使得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关系 【3-4】 。stiglitz(1981)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研究了信贷配给现象,提出了不完全 竞争市场论。 他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尤其是放款一方 (金 融机构)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 ,如果完全依靠市场 机制就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 【5】 。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有必要 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措施。berger 和 hunter(1995)通过对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效率测度的研究说明了中小银行通 过制度创新,在区域内同大银行相比有着更高的效率和更强的竞争力。levonian (1995) 通过 “小银行优势” 假说说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具有比较优势 【6】 。 betty c.daniel 和 hongbum kim(1996)主张金融发展的重点在于引进竞争机制,消 除金融市场准入障碍,拆除将非正式金融市场在正式金融市场之外的制度束缚, 逐步实现两个市场的融合,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holland(1998)通过分析中小银 行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关系,认为发展中小银行有利于维系金融体系的稳定。 berger 和 udell(2002)认为“关系融资”有效性的发挥受到银行本身组织结构的 影响,在规模较小的银行中,关系融资能发挥更大作用 【7】 。印度农村金融系统发 展中的教训表明政府干预采取直接注资或贴息的方式不可取,不能提高金融体系 的效率。原世界银行农村金融问题专家 jacob yaron 认为评估农村金融的标准应 该包括金融市场覆盖率和金融机构自我可持续能力两个方面。许多经济学家对泰 国、孟加拉国等亚州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以后,认为以下几点是对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的:一是不能低估农民存贷款的能力和对资金的 需求;二是垄断是低效率的根源;三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农村金融的主要形式是商 业银行。四是所有的较成功的农村金融组织实际都承担了相当多的财政职能,但 要按商业化原则来操作。 1.2.2 国内相关研究 (一)农村金融缺陷研究 丁为民(1998)认为农村金融市场是个分散的、小额的、个性化的市场,而 不是集中的、大额的、共性化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商业银行集中化的机构和 管理不适应农户分散的、多样化和小额的需求,特别是农村大量的小额贷款,小 额零售贷款的收益与所耗费的成本相比较往往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这正是我国近 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所在。唐旭博士(1999)在实证研 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4 究中国的资金流动状况后认为,我国资金流动和配置在总体上呈现了巨大的不平 衡状态, 足以引起金融管理者针对这些特征采取不同的政策, 以使经济稳定发展。 如果在金融政策中采取“一刀切”的方针,无论经济落后或是经济发达地区,在 政策上一视同仁,则看似公平的,但实际上隐含着巨大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他 也指出,如果各个地区向同一目标看齐,忽视自己的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也是 不可取的。这两种做法都是没有认清中国国情,容易形成“一放就乱、一紧就死” 的政策效果。因此,作为宏观调控主要工具的金融政策,在现有国内资金分布及 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政策,显得日益重要,特别是对农村金融更要差别 对待 【8】 。 黄燕君(2000)、 彭川西(2001)重点对现行农村金融制度性缺陷进行了研究, 指出现行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分工协作的制度安排格局从 形式上看无懈可击,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暴露出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缺陷:农村金 融组织产权不清的状况依然存在;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政府 对农村金融组织管理混乱,对银行的人事、财务、业务等具体事务仍进行行政干 预,地方政府干预的贷款额也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等 【9】 。人行武汉分行课题组 (2000)、 人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2)在调研的基础对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指出当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农村信贷资金“非农化”加剧,农业信贷投入不足;农村金融运营效率低下,金 融风险突出;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农村金融服务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合 作性、商业性、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的调整不到位;民间金融组织十分活跃,但 缺乏规范,风险重重。李静(2000)、何广文、冯兴元(2004)、白钦先(2004)等从西 部农村贫困地区信贷短缺的原因、构建稳定的农村金融体系、未来农村金融发展 方向依然不很明朗等方面提出了重建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强烈呼唤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和重建,以实现“三农”发 展对金融服务的总需求与农村金融服务总供给相协调、 相匹配 【10】 。 姚耀军 (2004) 从实证角度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严 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 【11】 。 (二)农村金融机构研究 姜瑶英(2000)从提高银行竞争力的角度提出“规模并不能决定一切” ,主张银 行能否生存取决于能否盈利,而能否盈利则取决于银行能否适应和满足客户的需 要的新型银行经营理念, 发展中小银行将提升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绩效 【12】 。 曹凤岐、 李志斌通过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所有制问题、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现有金融服务 水平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揭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 中小金融机构 【13】 。樊纲(2000)的研究指出,发达的市场经济内部,都有一个由少 数大银行和一大批中小银行形成的金融体系,分工协作,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 务,保证着经济的有效发展,并提出,中国需要地方性的民营金融机构 【14】 。吴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生(2000)、刘仁伍(2002)的研究指出,中国金融结构是失衡的,这与中国的金融制 度和原有的结构水平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与其经济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的基本 取向密切相关。此外,中国金融的结构失衡还与现行金融体系中所固有的一些功 能性缺陷有关。 提出应逐步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 不断提高金融业的开放度, 促进有效市场竞争 【15-16】 。黄志一、罗永国(2000)认为国家在金融机构的设置上对 民族地区要适当放宽条件,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到民族地区设立 新型金融机构,以增强金融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力 【17】 。而谢平(2001)则 认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 【18】 。林毅夫、 李永军(2001)认为不同的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效率 是不一样的,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 本出路 【19】 。 江其务 (2003) 提出重视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变化、 满足多元微观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必然要求 【20】 。崔满红(2005)认为促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积极发展多元化的中小金融机构 【21】 。窦尔翔(2007)提出要繁 荣西部经济一定要繁荣西部的中小企业,因此,政府应对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上的 优惠,改进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中小银行 【22】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2007)在 全国合作金融监管工作会议上也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开办村镇银行等 新型金融机构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三)农村金融体系研究 李人庆(2000)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作用的发挥,不只取决于价格机制或是 自由化程度的高低以及金融体系自身的完善,还取决于其所存在的社会经济背景 和外部环境,因此提出要改善制度环境,促进农村金融的深化 【23】 。陶耿、畅会钮 (2002)从分析法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法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探讨我国农村金融 组织体系的制度变迁,从而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组织的建议 【24】 。李新生、谢元 态(2003)则从分析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借鉴成功运作的基本经验入手来探 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25】 。王曙光(2006)通过对农村金融问题的表明组建农 村中小金融机构有利于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有利于构建一个多元化且有活力的真 正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26】 。刘仁伍(2006)对我国发展中小银行的可 行性进行分析后认为发展中小银行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演变、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民营中小企业兴起、 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27】 。 湖北省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支持发展农村金融 合作组织,完善农村金融产业组织体系。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为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金融和经 济的协调发展,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但是由 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6 于区域经济条件不同,如何按照各地的经济特点设立相应的新型金融机构并使其 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由于新型金融机构是相对于原有的农村金融体 系的增量改革,因此,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村金融的构成,从农村正式和非正式金 融大的两个方面分析农村金融主体及其特点。其次,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严 重缺陷,导致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通过对其缺陷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得出农 业的高风险、农村信息不对称及不完备契约与制度信任不健全是导致农村金融存 在缺陷的本质原因,然后结合恩施州农村地区的经济特点和新型金融机构的理论 提出在恩施州构建新型金融机构的具体方案。最后由于新型金融机构是对解决农 村金融问题的一种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因此,政府应从法律、政策及监管三个方 面来保障和扶持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论文结构: 绪论 恩施州农村金融现状 恩施州农村金融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恩施州新型金融机构的构建 恩施州发展新型金融机构的支持体系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运用经济金融相关理论,将恩施州农村金融的改革纳入地方经济发展和我国 农村金融的整体改革中来研究,通过系统的分析恩施州农村金融现状,揭示出恩 施州农村金融缺陷的本质原因。对如何根据恩施州的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新型金融 机构提出了设想,同时对怎样建立新型金融机构的支持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恩施州农村 金融体系 正规金融机 构 非正规金融 机构 商业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 合作性金融邮储机构 中国农业银 行 中国农业发 展银行 农村信用社 私人钱庄个人借贷 高利贷 合会 第二章 恩施州农村金融现状 2.1 恩施州农村金融体系构成 经过近 20 多年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恩施州农村金融逐步形成了正规金 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并存的局面。目前,恩施州共有 399 家金融机构,其中 农村金融机构 176 家。正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 邮储机构四类,即商业性金融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合 作性金融中的农村信用社以及中国邮政储蓄机构。 非正规金融机构包括私人钱庄、 个人借贷、高利贷、合会等。 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8 2.2 恩施州农村正式金融 当前,恩施州农村正规金融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中国农业银行)、 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为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以支持 农户发展商品生产和乡镇企业发展为目标;农业银行则是以高收益的行业和企业 为主;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农副产品收购贷款等业务;邮政储蓄正在向邮政银 行转变,业务经营重心和资源配置逐步向支持三农发展倾斜。但是由于金融发展 条件的差异,恩施州各金融机构存贷差不断扩大,资金正在加速外流。 表一 存贷款差额表 单位:亿元 经济地域 2005 年存 款额 2005 年贷 款额 存贷差 2006 年存 款额 2006 年贷 款额 存贷差 恩施 55.8 53.6 2.2 75.4 70.7 4.7 利川 22.6 10.3 12.3 29.3 12 17.3 建始 13.6 4.9 8.7 16.6 5.5 11.1 巴东 19.9 6.7 13.2 23.8 7.4 16.4 宣恩 7.7 5.8 1.9 10.1 4.6 5.5 咸丰 9.7 5.7 4 12.5 5.9 6.6 来凤 12.1 8.2 3.9 13.6 9.3 4.3 鹤峰 8.8 9 -0.2 10.1 8 2.1 据 2006 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整理 2.2.1 恩施州商业性金融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农村信贷专业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国有商 业银行,曾是农村金融市场中主要的资金供应者,于 1979 年重建。其主要任务是 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 业。为服务农业经营机构和乡镇企业,农业银行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 业经营机构和乡镇工业企业,这一部分放款主要是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国债配 套资金和生态建设的贷款等大型项目。业务基本上与农户无直接关系,对迫切需 要提供金融服务的农业生产和中小型工商业活动处于紧缩的状态。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农业银行全部贷款的 98%以上集中于农村。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 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扶持乡镇企业,农业银行每年将 60%的贷款用于 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 1994 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划转了农业银行 的一部分政策性贷款业务。1997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 农业银行的经营日益 强调以利润为核心,贷款结构不断调整,涉农贷款比重逐渐降低。1999 年起农业 1997 年第一个全国性金融工作会议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召开的, 会议提出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 化步伐。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银行调整了信贷资金投向结构, 逐渐从农村金融领域撤出, , 把信贷资金集中于城 市和发达地区,并积极发展新的信贷业务品种,以增加资金的盈利性。截止到目 前为止, 恩施州农行原有的 41 个农村网点已全部撤销。 农业银行长期保持的农村 金融主导地位已经弱化。为实现国家金融改革的目标,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势 在必行,未来将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 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 2.2.2 恩施州政策性金融分析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以政府发起、 组织为前提, 为配合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区域 发展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农业及相关领域从事资 金融通,支持、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民收人稳定增加的一 种特殊金融活动,它在各国农村金融体制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发展 农业政策性金融可以弥补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愿向农业和农户贷款的不足, 满足农村弱势经济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 常重要的补充作用。恩施州农业发展银行于 1995 年成立,作为政策性银行,其最 早成立时的职能定位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 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服务。其成立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粮棉购销政策和有关经济、金融政策, 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 1998 年, 为了让农发行集中精力做好收购资金供 应和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其他专项贷款的管理工作,国务院决定将农发行承担的 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及粮棉加工企业和附营业务贷款划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 银行主要承担对粮棉油收购的信贷支持工作。也即所谓的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运 行。农业发展银行把贷款主要发放给国有粮棉油购销企业,被认为是在政府实施 的所有农业支持政策措施中,使农民收益最大的政策。由于农发行主要承担国家 粮棉油储备、农副产品收购方面的政策性贷款业务,多集中将资金投入农产品流 通环节,而对农业的基本建设和开发投入较少,其业务并没有同农民发生资金借 贷关系。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州内的唯一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应来源于财政无偿 援款和有偿贷款,在财政拨款中,地方财政占据一定份额,但恩施州六县二市均 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经济基础差,地方财政困难,根本无力拨付对农发行的财 政贴息,同时中央银行的优惠政策不完善,如资金来源、再贷款利率、呆账准备 率等保障政策性金融运作的有效措施严重缺乏,使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2.2.3 恩施州农村合作金融分析 农村合作金融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户具 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0 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在农业银行从农村金融体系逐渐撤退以后,农村信 用社成为农业贷款最主要的渠道, 是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但在实际经营中,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官办银行,其经营活动受到当地政府的行政 干预,没有突出创办时所欲体现的“合作”性质,从而难以履行农村信用社为农 业和农民服务的宗旨。由于农业活动的比较收益较低,农信社实际上也无足够激 励向农村经济活动提供贷款,真正用于支持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数量不 多。许多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案例研究表明,无论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中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作为唯一的一个与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也并非将从农村吸收来的资金全部用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农村信用社经营中“非农化”倾向严重,直接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网点设置的城镇 机制化趋势。自 2002 年以来,农村信用社撤并了大量乡镇网点,资金大量流向相 对收益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和乡镇企业却常 常难以得到贷款。有关资料显示,截至 2005 年末,虽然农村信用社直接到户的农 户贷款比重达 80%,但在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中仍有 40%以上不能获得信贷支持。 农村信用社受到存款来源有限和资产风险较大的双重制约,信贷供给能力相对于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所必要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 仍然面临信贷规模约束问题,难以支撑“三农”经济发展。 2.2.4 恩施州邮政储蓄分析 邮政储蓄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专门办理居民个人储蓄业务的金融 机构。邮政储蓄自 1986 年恢复开办以来,历经多年的发展,是营业网点最多的金 融机构和全国第五大存款机构。邮政储蓄主要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提供基础 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功能 单一,只吸收存款,不提供贷款服务,尽管邮政储蓄吸收的一部分资金通过支农 再贷款返回农村,但返回的部分相当有限。如来凤县邮政储蓄 2007 年末存款达 3.56 亿元, 全年仅发放贷款 153 笔, 金额 78.06 万,贷款占存款比例仅为 0.22。 邮政储蓄长期从农村“虹吸”资金回流城市的做法一直为人们所诟病,邮政储蓄 对于农村资金的回流机制一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方面。邮政储蓄作为专门吸 收储蓄存款的金融机构,其吸收的存款一部分转化为基础货币,另一部分上存国 家邮政总局集中运用,加剧了本地资金外流,导致金融服务主体缺位。尽管邮政 储蓄按照向“三农”倾斜的原则开展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农村的贷款难问题,但是邮政储蓄只接受本机构的定期存单作为质押的保证,而 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难以达到其规定的条件,因而在农村地区的有效金融需求并 不能得到满足。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3 恩施州农村非正式金融 非正规农村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指那些没有被官方监管、控制到 的金融活动,包括农户民间借贷和各类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金融活动。前者指农户 之间发生的各类借贷行为,具有非组织特征;后者指私人钱庄、合会、民间集资、 典当业信用、民间商业信用、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具 有明显的组织特征。 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所产生收入的不确定性、 投资的长期性、 低收益性和生产的分散性等原因,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比较高, 正 规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涉足农村金融市场。 在资本流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 农村地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难以得到平衡,日益突出的资金供求矛盾使农村地区 非正规金融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估计 2004 年恩施州民间借贷规模在 50-55 亿元之间, 而同期的贷款余额为 91 亿元,gdp 为 164 亿元,贷款余额与 gdp 之 比为 55.49,明显低于全国 138.13、湖北省 89.06的平均水平。虽然非正 规金融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 进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多处于地下状态,缺乏必要 的规范和管理制度,潜在的金融风险较大,政府不能有效监管,所以政府对一切 非正规金融持严厉管制的态度,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仍然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 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 从而只能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 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融资需求 【28】。 从表中可看出大量的农村资金需求 依赖于非正规金融,在经济最为发达的恩施市农村人均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提供 贷款的 21 倍。 表二 从左至右: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 据 2006 年恩施州统计年鉴整理 中国人民银行恩施州中心支行课题组:欠发达地区民间借贷规模及结构实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恩施建始宣恩来凤 人均贷款 人均民间借贷 期末人均民间 借贷余额 恩施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2 第三章 恩施州农村金融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1996 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农村金融体 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九五”计划和 二一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 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 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 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进 一步增强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 虽然恩施 州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按照这一改革精神构建的,在农村金融市场形成了商业 金融、政策金融和合作金融并存的格局,在机构设置上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各 项组织功能。但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仍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 需求,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显然,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未能实现 改革的目标。 3.1 从金融供给方分析农村金融缺陷 由于农村信贷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商业性金融机构正在逐渐撤离农村市场, 脱离农村经济;政策性金融业务拓展缓慢,发展面临制约,已变成了“粮棉油收 购金融” ;合作金融资金实力有限,支持“三农”力不从心;而邮政储蓄不断从农 村金融市场虹吸资金,更加剧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 3.1.1 农业银行逐步撤退 1995 年商业银行法实施后, 国有商业银行和各种股份制商业银行打破行业和 地域经营限制,从整体上加强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改善了金融服务。但是在 城市地区金融市场竞争日趋加强、 金融创新逐步加快和金融服务不断改善的同时, 恩施州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却没有多大变化。相反,因为国有商业金融规模巨大、 分层众多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适应农村金融信贷对象分散、信贷规模小、信息 收集和监督成本高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纷纷裁撤分支机构,即使原本定位于为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业银行也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撤销了原有的 41 个乡镇营业网点。农业银行信贷对象已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为主,经营 的重心也从农村转向城市。 如今,恩施州农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基本无异,其脱 离农村金融市场的趋势已明朗化, 信贷支农力度日趋减弱。 自 2004 年起恩施州农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6 年 8 月 22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行对所有 aa 级及以下客户增量授信及贷款原则上不再受理,因而辖内大部分农 村中小企业和农业生产由于信用等级不够难以得到信贷支持。 在 2005 年末, 恩施 州农行农村金融机构累放贷款为 13 亿元,比 2000 年减少 78% 。 3.1.2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日渐萎缩 政策性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基本符合 wto 协议要求的重要支持手段, 其本质是准财政,是财政与金融手段的有效结合。因为农业生产不仅面临其它产 业所没有的自然风险,还要承受比其它产业大得多的市场风险。因此,农业的发 展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对农业采取了高投入的支持和保护 政策。在恩施州经济基础薄弱、少数民族聚集、农村居民贫困和金融环境落后实 际情况下,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恩施州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理应承担起支持农 业发展的政策性职责,然而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却远远没有发挥出农业政策性银行 应该发挥的作用。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