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为了规范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我国先后三次发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三次的变更均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了影响,既对其进行了制约,同时 也给予盈余管理新的生长缝隙, 而 2006 年修订之后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非货币性资产 交换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接着阐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盈余管理的相关 理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以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符合要求的研究 样本和控制样本,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利用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上市公司是否利用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管理以及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研究表明:2007 年实施非货币 性资产交换的上市公司确实利用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管理,而资产负债率、是否 年薪制、是否扭亏、上市年限和净利润这五个因素之间可以独立或者组合作为判断上市公司利 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最后,就规范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和改 进会计准则提出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是:2006 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发布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再次变更 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了影响,但尚未发现有文献涉及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盈余管理关系的 研究,本文采用 t 检验与 wilcox on 配对检验相结合的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这个问题做了初步探 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务操作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盈余管理,实证检验 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ii abstract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business of non-monetary assets transaction, china has released thre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non-monetary transaction successively, which had influenced enterprises earnings management a lot. the changes had restricted, but at the same time given new scope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in 2006, the amendments to corporation accounting standards no.7 non-monetary transaction for listed companies has been released, and it will exert even profounder influence on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and then elaborated the theories on non-monetary transac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has also chosen the qualified listed companies in shenzhen and shanghai stock exchanges to support the positivism study. the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e assumption that listed companies do use the non-monetary assets exchange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which can be exposed by the single or combination of the following five rates: the ratio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the application of annual salary system, whether the company has been profitable from loss conditions, listed period and net profit. finally, the thesis has brought up some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standardize the non-monetary assets exchange transactions. the innovation points of the article: after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ssued the new guidelines in 2006, the new standard has exerted great affection on non-monetary transaction once again, as well as the enterprises earnings management. but no research has been don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change of non-monetary asset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pproach which combines the parameters testing and non-parametric testing methods, and through this study we may gain some results and advices to improve listed companies practices in earnings management. keywords: new accounting principle, listed companies,non-monetary transaction, earnings management,empirical tes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图表清单 图 1.1 文章结构图.4 表 5.1 研究样本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28 表 5.2 控制样本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28 表 5.3 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之间的变量配对 t 检验 .30 表 5.4 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之间的变量配对 wilcox on 检验.31 表 5.5 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之间的分项对比检验表.31 表 5.6 影响研究样本进行盈余管理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33 承诺书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货币性交易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方式 的不断改变,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之间资产置换业务越来越多,这些业务一方面为企业开展生 产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途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在这方面的空白,使之成为 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润操作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于 1999 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 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来规范此类业务的会计处理。然而准则的发布在实务中没有起到预先 设想的抑制企业利润操作的目的。 当时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业绩差的公司, 为了改善业绩, 利用资产重组中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了防止利用会 计准则操纵上市公司业绩,在该准则实施了一年左右后,财政部于 2001 年对其进行了修订,要 求换入资产一律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且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不确认损益,即使 在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中,收到补价一方确认的损益也仅以收到的补价所含的损益为限。 修订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对于 防止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部分限制关联交易、打击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活动等方面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非货币性交易实践的发展和深化,2001 年版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非货币性交易主要以账面价值为计价基础,而固定资产、无形 资产等准则要求主要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基础,这可能会使企业资产由于取得途径不同,其入帐 的计量方法也随之不同1。 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会计准则国 际化趋同成为发展趋势,同时美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也不断的进行了自身的完善,相关 经济业务处理方法更加合理,我国正是在这个时候于2006年推出了38项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其 中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再次被修订。在借鉴美国、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同时又结合我国国 情的情况下, 对现行的2001年的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下称旧准则) 进行了修订, 修订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下称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 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在新准则公允价值法下,不管换出资产的账面价 值是多少,也不管换出资产采取何种折旧政策和计提减值准备方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均以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像旧准 则那样计入资本公积。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较真实的反映交易实质,但我们同时要注意到,如果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差距较大,如果换出资产评估增值了,这一交换就会产 生利润,确认为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相当于变相的将资产的评估增值确认为当期收益,对当期 损益,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等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2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以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 截取 2007 年的相关财务数据, 对 上市公司是否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描述统计和上市 公司实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后的盈余分布, 展现 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修订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情况,并主要通过 t 检验、wilcox on 配对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 法,探讨上市公司是否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管理以及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在 揭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和证据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 议,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益的指导,为行业和证券监管部门提供相应的启示。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 1、加速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三次的变更均 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了影响,对其进行了制约,但同时也给予盈余管理新的生长缝隙,新准 则的诞生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通过对其影响的分析总结 准则制定中的不足和缺陷,逐步改进和完善,会计准则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 度日益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维护国民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 益。 2、针对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从实证层面上拓宽了盈余管理在我国的研究,补充了 国内对资产重组中具体涉及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资产置换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对提高盈 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相关证券监管部 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也促进了会计与资本 市场、审计、盈余预测、行为会计等领域的研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组织行为与控制、 绩效评估与报酬计划、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2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本文紧紧围绕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其利用新准则 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和诱因提供了理论和事实的证据。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并提出 了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相关理论综述。阐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理论,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非货币 性资产交换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的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汲取前人的研究经验与成果,并分 析了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第三部分针对实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上市公司,研究探讨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 段,利用盈余管理理论、契约成本理论等理论,为研究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余管理的动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一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介绍 了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使用可能产生新的盈余管理手段。 第四部分研究设计。借鉴相关的理论成果,以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截取 2007 年的 相关财务数据,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选择符合要求的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确定出实证研究 的方法,为下一章实证研究打好基础。 第五部分实证研究,利用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是否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对比研究,并通过 t 检验、wilcox on 配对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 法,探讨上市公司是否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管理以及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为 判断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六部分总结、建议及展望。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并依据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 提出了不足之处及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4 本文的框架结构如图 1.1 所示。 图 1.1 文章结构图 1.3 本文的创新点 2006 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发布后,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再次变更对企业的盈余管理 产生了影响,但尚未发现有文献涉及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本文采用 t 检验与 wilcox on 配对检验相结合的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这个问题做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 研究成果,对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务操作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提出问题: 实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上 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通过 怎样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及研究成果综述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理论综述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上市公司盈 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手段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的研究背景 实证研究 分析检验结果 总结、对策及其展望 研究假设、方法选择、样本选 取及模型选择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意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资产重组 “重组” 一词在英文中为 “restructuring” , 其英文解释为,“changing the makeup, organization, or pattern” (韦氏新大学词典,第 9 版) ,意指构造、组织或结构的改变。因此将资产“重组” 理解为资产的“重新配置和整合”是比较恰如其分的。资产重组是为了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提 高资产使用价值和效率,而对企业资产进行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企业的资产重组从产权理论上 讲就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重新配置和组合,是以企业的“产权”为纽带,对企业现有存量资产 的合理调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资产重组的用武之地变得越来越宽广。 资产重组的根本目的在于存量资产的重新配置。一切生产过程,就其本质而言,都可以归 结为按一定目的和方式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陈朝阳,1998) 。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 是社会主义经济,都会存在资源配置的无效和闲置,都必须对存量资源进行再配置。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对这种无效配置与闲置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就必须采取市场化的存量资产配置方式 即资产重组来进行。因此,资产重组的根本目的,从宏观上来讲,在于促进闲置和无效配置的 存量资源流动,以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从微观上来说,在于盘活企业闲置的存量资产, 优化企业资产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2.1.2 资产置换 从单个企业的视角出发,资本市场上的资产重组主要有三种类型:扩张型资产重组、收缩 型资产重组,整合型资产重组。资产置换就属于第三种类型2。虽然资产置换在我国资本市场 的实际运作中已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但是对资产置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 笔者查阅了国 内大量的著作和文献,关于“资产置换”概念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1、认为资产置换是指公司 将其拥有的实物、无形资产或其他资产(如股权投资)与其他企业的实物、无形资产或其他资 产相互交换(陈汉文,2001) ;2、认为资产置换是企业通过相互交换资产来实现企业资产结构 优化的一种方式(田昆儒,2000) ;3、认为资产置换是指公司重组中为了使资产处于最佳配置 状态,获取最大收益或处于其他目的而对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进行交换(高立新,2001) ;4、 认为资产置换是指上市公司将不符合公司发展的资产剥离出去,同时注入优质资产,从而达到 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目标,为上市公司增添新的利润增长点(檀向球,1998) ;5、认为资 产置换是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进行资产交换,从而提高资产质量的一种重组方式(陈信元, 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6 1998) 。 综合已有的文献,根据本文的研究范畴,笔者对资产置换定义为:资产置换是指上市公司 重组中为了使资产处于最佳配置状态,获取最大的收益,或出于其他的目的而对所拥有和控制 的资产与其他企业的资产进行交换。资产置换的过程是谋求企业发展的过程,置换本身不是以 营利为目的的交换活动。但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置换人为“创造”出所谓的收益,玩账 面游戏。例如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置换在剥离不良资产的同时,又注入了优质资产,往往可 以达到点石成金、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得一些业绩不佳的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业绩就得到极大 的改善。 2.1.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交换,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 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我国易货贸易业务发展较晚,所以一直没有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但是到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下,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间易 货贸易迅速发展,取得易货贸易经营权的企业越来越多,尤其是进入 90 年代后,随着我国资 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方式的不断变化,包括资产置换、股权交换在内的非货币性交 易越来越多。 资产置换中涉及了大量的非货币性资产,而非货币性交换中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损益的 实现有别于货币性交易。因此,为进一步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换的会计核算以及相关信息的披 露、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推动我国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 部于 1999 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2001 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修订之后的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下称旧准则)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2006 年我国借鉴国际上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准则,对现行的 2001 年的企业会计准 则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了修订,修订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下称新准则)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2.2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 2.2.1 准则名称的变化 新准则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更名为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 换 , 名称的改变意味着进一步明确了新准则规范的内容, 避免与国际上非货币性交易相关概念 发生混淆。因为,企业进行债务的交换和转移同样也可以称为“非货币性交易”,但实际上这种 债务的交换和转移应该执行“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况且在国际惯例中,非货币性交易的对象不 仅包括非货币性资产,而且还包括非货币性负债和劳务,而我国的非货币性交易仅指非货币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资产,将准则的名称改为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明确了该准则规范的范围就是以非货币性资产 为对象的资产交换。 于是,新准则采取了部分列举法明确告知涉及到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 资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适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2.2.2 准则计量方法和损益确定上的变化 由于部分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作,旧准则取消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作为企业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全部采用 “账面价值”计量方法。修订之后的新准则重新启用 了“公允价值”这个确认和计量的工具,出现了公允价值计量和账面价值计量并存的局面。当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符合下述两个条件时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法。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具有商业实质:其一,换入资 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通常包括下列情形: 1)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 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 获得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同, 但现金流量流人企业的时间明显不同。 2)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 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和总额相同,但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3)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 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预计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时间跨度相同,风险也相同,但各年产生 的现金流量金额存在明显差异。 其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 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这种情况是指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即预计未来现金 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存在明显差异。这里所指的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资 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预计产生的税后未来现金流量,根据企业自身而不是市场参 与者对资产特定风险的评价,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加以确定。企业如按照上述第 一个条件难以判断某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即可根据第二个条件,通过计算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比较后再判断。 此外,新准则还明确规定,在确定非货币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 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如果存在关联方关系可能会导致此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 商业实质。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 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8 资产成本的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更可靠。 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不论是否涉及补价,只要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其账面价值 不相同,就一定会涉及损益的确认。 1)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同时结转销售成本,相当于按照公允价值确认 的收入和按照账面价值结转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也即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 差额,在利润表中作为营业利润的构成部分予以列示。 2)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 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3)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 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如果没有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采用账面价值计量法,以换出资 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论是否收到补价,交易双方均不确 认损益。 修订后的新准则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法进行相关业务的确认和 计量;由此产生的结果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会产生利润,影响损益。而旧准则采用的账面 价值计量法,基本不产生利润。如果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差距大,则差额影 响当期损益亦大,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很大影响。上市公 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与 其他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从而达到 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3。 2.3 国内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盈余管理研究的现状 本文研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选取的是不涉及货币性资产或涉及较少货币性资产(涉及货 币性资产的价值低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 25%)的资产置换。国内外专门研究资产置换的文献 较少,大部分将其纳入资产重组进行研究。陈信元、原红旗(1998)认为,资产重组包括股权 转让、兼并收购、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四类交易。所以本文主要回顾国内外有关资产重组的研 究文献。 2.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 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至今,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并购活动已经经历了 5 次浪潮,许多经济学 家把目光长期投向了并购问题的研究。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相继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面世。 gajarrell 和 a.b.poulsen 运用“事件研究法”对 1963-1986 年间的 526 次重组事件前后的 股价波动进行了考察,发现重组增加了重组双方股东的收益,并计算出被兼并企业股东非正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收益为29%,兼并企业股东非正常收益为1%,验证了合并收益大部分为被兼并企业股东所得的观 点4。 timc.opler 和 j.fredweston 在对美国 1979 年至 1987 年间兼并后企业的经营业绩的研究中 发现,并购提高了双方的利润率,不过幅度很小,但对目标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却有明显的作 用5。 healy 使用现金流量作为业绩的计量方法,对 50 个大型收购实例进行研究发现,在相关行 业兼并中,被兼并公司的资产生产率显著改善,产生了较高的营运现金流量收益,并且兼并后 营运现金流量的增长与兼并公告时超常股票收益之间存在着一种较强的正相关,这表明对经济 效益改善的期望导致了对兼并公司股权的重新估值6。 hagedoom 和 duysters 从技术扩散的角度研究了长期内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长期 内,由于并购双方的技术协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研制新产品,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赢利能 力7。 langtieg (1978)将同行业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发现公司重组后的业绩并没有显著的提高 8,而 magenheim 和 mueller(1988)的对照检验结果则表明公司重组后的业绩有所下降9。 bradley10和 jarrel11(1988)采用不同的方法检验 magenheim 等的样本,但却没有得到样本公 司业绩下滑的证据。 综上所述,国外对有关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涉及面广泛,研究角度较多,有些地方尚有争 论。研究方法较多采用实证研究,并且主要是股价变动法,即通过重组上市公司股价的变动来 揭示重组对股东财富的影响,从而反映重组的效果。 2.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 从目前仅有的一些实证研究成果看,国内学者对资产重组效应的研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种是利用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依据会计标准评价重组业绩;另一种是通过检验股价变动对 资产重组公告的反应,从超常收益角度研究重组对公司价值和股东收益的影响。但总的说来, 许多研究方法都是以个案描述和评估的形式, 对上市公司重组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化作直接对比, 采用的统计方法也多为描述性。 陈信元、张田余利用 capm 模型,分别用方差检验和非正常报酬率检验对 1997 年沪市发 生资产重组的公司作了实证研究,发现重组引起了市场波动,并且市场反应会因为重组方式的 不同而出现差异。 除兼并收购外, 市场对股权转让、 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的反应是非理性的12。 上海证券交易所组织实施“上证联合研究计划”首批课题之一的沪深股票市场公司重组 绩效实证研究 ,运用事件研究法,对资产重组“事件频发期” ,即 1997 年至 1999 年中国上市 公司重组绩效进行全样本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国家股无偿划拨类型的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业绩 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10 变化具有滞后性,相比之下,控制权有偿转移性质的重组当年业绩就有显著提高,但随后也同 样产生增长速度下降乃至负增长的趋势。此外,报告还指出,在各种重组类型中,市场对公司 控制权有偿转让的重组事件存在显著的过度反应,但与此同时,控制权有偿转让的累计超额收 益率平均水平最高13。 原红旗和吴星宇以 1997 年所有重组的公司为样本,比较了公司重组前后的四个会计指标, 发现重组当年公司的每股盈余、净资产收益率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例比重组前一年有所上 升,而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会计指标变动的幅度与公司重组的方式以及重组方的关联关系有 关系14。孙铮和王跃堂研究了原红旗和吴星宇所研究的同样样本,并把重组公司(剔除两个极 端值)的业绩变化与非重组公司的业绩变化进行比较,发现重组公司业绩有显著的提高,但重 组前后业绩的变化与重组参与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有关15。 檀向球(1998)对沪市 1997 年 198 个重组案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鲜明率等 9 个指标的资产重组业绩评价体系,结论是进 行兼并扩张的企业绩效下降,发生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得到改善,进行资产剥离、股 权出售和资产置换的上市公司业绩显著提高16。 万朝龄(2000)运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 及其增长率考察了 19961999 年五类上市公司重组的案例, 发现全体样本公司的经营业绩在重 组当年或重组后的次年出现正向变化,但随后出现下降态势,表明重组在整体上并没有导致公 司的持续发展。 大鹏证券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对 1998 年深沪上市公司重组绩效做了实证分析(郭来生 等,1999) 。用样本公司重组前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及其增长率、 净资产收益率及其增长率等财务指标,考察了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对外兼并收购、资产置换和 资产剥离等重组类型和不同地域样本公司的业绩变化,发现重组当年控制权转让类的重组样本 公司的净利润、 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增长率均为负值;对外收购兼并类重组样本公司的 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有一定的增长,而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则仍呈负增长,资产置换 类重组样本公司的业绩则呈大幅度增长,资产剥离类重组样本公司当年业绩则有所下降17。 陆玉梅以 2001 年 a 股为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均值检验方法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 效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重组与未重组公司的业绩无显著性差异,但关联方资 产重组的绩效显著好于非关联方资产重组的绩效18。 傅蕴英和陈子奇选取 1999 年深市 a 股市场中发生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 其重组动因进行分类,并选取重组前后的部分财务数据对重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然后找出重 组动因与重组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分析结果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 效并不理想,资产质量在重组当年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到重组后一到两年会有一定程度的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升19。 孙世敏、 王星等以沈阳市 19 家上市公司为对象, 对这些公司 1998 年到 2002 年 8 月发生的 共 87 起资产重组行为,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综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沈阳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的绩效最好, 资产剥离和股权转让次之, 资产置换虽然能迅速提高业绩, 但是持续发展性不强,没有实质性重组的股权转让不但没有改善企业业绩,还恶化了企业的财 务状况20。 总的来说,国内对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很多,但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少。在一些定 量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耍体现在:在研究对 象上,主要对所有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样本进行研究,而缺乏根据样本特征有针对的研究;在研 究方法上,虽然采用了实证研究和统计检验,但是一般都是通过对比单个财务指标的变化来研 究资产重组的效果,而对经营效益的整体考虑较少。 2.4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问题。而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至今也没有一个明 确的意见。 schipper(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对企业外部财务报告的干扰行为,其动 机是获取一些个人收益,而不是相反地去促进这种财务报告正常进行21。 ” 美国另外两位会计学教授 p.m.healy 和 james.m.wahlen(1999)对盈余管理做了如下定 义: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 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 础的契约的后果22。 ”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盈余管理做了定义:朱红军(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 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 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 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23。 魏明海(2000)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他认为:盈余管理 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 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 过程24。 姚婕(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通 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交易规划等方式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行为25。 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 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这种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 少不损害公司价值。 通过无损于公司价值的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或现象叫 “实 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12 际盈余管理” , 而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灵活运用会计政策以达到影响盈余的目的或效 果的行为和现象叫做“会计盈余管理”26。 邓春华(2003)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时认为,诸多盈余管理的定义尽管 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其中却隐含了几个关键词,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目的是自身 利益最大化,手段是选择性行为,而这些特征和博弈论的思想不谋而合,所以,他从博弈论的 角度对盈余管理作了定义 “盈余管理实质是企业管理当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博弈行为” 。 从 博弈论的观点看,盈余管理博弈中,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对方是其他利益相关者,而策略是 会计准则、制度和法律27。 笔者认为,schipper 教授对盈余管理所下的定义中没有提及盈余管理是否在公认会计准则 范围之内进行的,但指出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是与财务报告应有的中立 性相对立的。healy and wahlen 提出通过规划交易改变财务报告亦属盈余管理,全面扩大了盈 余管理的范畴,增加了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 ,他们把无论是在公认会计准则之内还是之外的, 只要是有目的地对盈余进行管理都归为盈余管理的范畴。而我国学者的观点则更强调盈余管理 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一定的会计准则范围内灵活调节相关规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所界定的盈余管理的性质更倾向于宁亚平教授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指 公司控股股东或管理当局为了获得自身效用最大化,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各 种灵活手段改变会计报告数字的行为,从而隐瞒了公司当期的真实业绩,误导了有关利益方。 2.5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与模型评价 2.5.1 应计利润分离法 盈余管理的计量一直是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用“可控应计利润率” 来测 度企业的盈余操纵程度,即用当年可控应计利润的绝对额占上年总资产的比率来衡量盈余管理 的程度。实证会计认为,企业盈利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盈利,即经 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cash from operations, cfo) ,另一部分则是没有实现现金收入的盈 利,由于这部分是按权责制原则确认的,但没有实现现金收入,故称之为总体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 tac) ;由于现金流量是企业实实在在发生的,企业难以对其进行操纵,在总体应计利 润各组成项目中,有些是按照现行会计规范强制处理的结果(如固定资产折旧额) ,有些则是利 用现行会计选择的余地调剂、操纵的结果(如人为地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费用)28。因此,按 照总体应计利润的可操控程度,又可将其分为可控应计利润(discretinary accrual, da)和非可 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 accrual, nda)两部分。可控应计利润的大小就代表了企业 盈余管理的绝对数,再考虑到企业的规模,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大小就转化为计量可控应 计利润率的大小。因此,我们考虑估计正常性应计利润(即非可控应计利润)时,计算总应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利润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针对美国市场的盈余管理研究常用的,即ga=ebxt-cfo,其中 ga代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ebxt为经营利润,cfo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另一种将线下 项目也包括在总应计利润中,即使用ta=ni-cfo,其中ta代表包括线下项目的总应计利润, ni为净利润,cfo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9。盈利和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cfo)可以从 报表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计量可控应计利润的关键是对非可控应计利润(nda)进行计量,有 关nda的计量模型常用的有希利模型(healy,1985) 、迪安吉洛模型(deangelo,1986)琼斯 模型(jones,1991) 、修正的琼斯模型(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 、行业模型(dechow、 sloan和sweeney,1995) 、截面的琼斯模型(defond和jiambalvo,1994)和修正的截面琼斯模 型(defond和jiambalvo,1994) 。 2.5.2 具体项目分析法 一种替代应计利润分离法的方法是具体项目分析法 (即特定应计模型法) , 这种方法专门针 对具体的应计利润项目进行研究。例如,针对坏账准备的研究(mcnichols和wilson,1998) 30, 针对保险行业的索赔损失贮备的研究(beaver和mcnichols,1998)31。特定应计模型的特点是 通过一个特定的应计项目或者一组特定的应计项目来建立计量模型,以此来检测是否存在盈余 管理。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行业,如银行业中的贷款损失准备、产检和意 外险保险公司的索赔准备。最早运用特定应计模型来研究盈余管理的是mc nichols和wilson。 他们集中于坏账准备这一特定的应计项目,运用如下模型来检测盈余管理。 sprovtoffwriteoffwritebgblov trtt repr 13210 += + 式中, t ovpr表示t期计提的坏账准备,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育婴师知识大纲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卫生类专业知识试卷(卫生法规)模拟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金属非金属矿山(地下矿山)安全管理人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复习试题资料(含答案)
-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能耗及室内健康性能多目标优化研究
- 第二课 木工工艺-方圆规矩的应用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选择性必修5 工艺-人美版2019
- 新零售背景下长虹美菱数智化转型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 Mg-Li-Gd合金与不锈钢髓内针植入固定大鼠股骨环形半缺损的对比研究
- 金属纽扣饰扣制作工安全技能测试水平考核试卷含答案
- 第33届奥运会女篮四强队伍后卫攻防能力对比研究
-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训
- 女生穿搭技巧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大学试题(政治学)-比较政治制度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厉害了我的国
- 动物生理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附件1:线路工程填写示例
- 水利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六项机制”右江模式经验分享
- 安全总结模板
- 2024年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执法辅助人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昆虫学与农业害虫防治
-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强化训练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