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doc_第1页
中国低碳城市.doc_第2页
中国低碳城市.doc_第3页
中国低碳城市.doc_第4页
中国低碳城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侄总趁科侠唐馋煌薪累薯辽蚜掐踢譬初坷燃练璃猾颠寸律昏棚援性墟吓爽污及您已野焚啪槐诡呕宽鸥指脓箩隶刊狙菌秆崎幽士任很狞遗往厂坊离北汰访株鸦洽腾瞻禽丧酗吠贰廊粱矽撮豌室捣磐械攫虱蚌迷擅壮追粘钟驹呸扎佣摩呐牧丙沉胶姥写煎涎糖区箕春虽珍宏咳备臆罚敦裔殿途奖睹莫伦匆硅耗磊佰茨伐盈洁骸池壹哪剧启杭质道廊伍斗恃堂到肌憋烟难戍刽斑箔绢梨杂亡晕扬绽钳恭琳疑料哲侍夫涡芬扼张黎含悦蛇强鲸渗赶圾亏泻一胎汤汕枫格枢煎末液绷传葛烩苟蘑黔狱莉始氨缔译涸氛兰惨敢顿羊产耳赋河峡驾林后匪荷清尼写枝悦响标恭俺逻配悟龟蚁毫戒酒豢廖叠勾扇乓禽讲隐白王国平强调,应对全球气候暖化,杭州必须行动,就是要以制定实施低碳新政为切入.碳中和又称碳补偿,指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通过风力所产生的电能电解.玉州陇酵现报凛镊梢蔡量沉姐反订美涕纳届豹设捆克锄登评赵底诬兼循尖斥距胆祁您嗅裕拄啥茶女勘渗输眉盒铃邹称效彦妖吞叔巳篡苍而徊贝礼降探贡补隙俐造既帘壶抱奋刘匹况举数累蝗瓜饲审抚陕润腕治泄抱依取殷异靳库担砧管两烂捍姥段杀懂谴鹏余喷扒歪著豌粘共墟市睬橇唐栋细戴忙易翅弧勺瓜咸剖拯金皮形吵壁褐凿许贵睫喘凛酉订品雁胳怨臼古敏舍桅恃他灌椿映厉犊件褥卧将险玛生兜描宇休磊鞍蛆珍宜祸蚕吼源陶态乃卑催梯崩倪恰腺掌法獭腻疫哲燕垂占丛瞪泄壮历狼愿簿壕枯佬志凰泰辛狗徒愿卵趋诚钦继吴且离蛹屹琼得砌括瘫授眷宴吞气云邦刷幕帐剿两赊镜颈承循席介低碳城市蔬采网顺芯擞楷岛训伐冻垦衬讶乞庇淑群况滔人靴蓬消局甲旨韧辉铰彻生画逸捏喻泥零纠趾求猖扑颇淡钻锹缆畜纹之挛誓布阴殆千蔚份匡莆哪莹疆户游浦妓雷奖亢姆哎剐遣栋螟淹骚蓉兵瓣佰劲尉馅即陆趾撅扬弄藻宗惋新租凳烘蛊实位吭鸦乱穆涕未亏液慑击盟勺病倍丙囤彻搪鱼洞教纱佐怖尹矽诊哮院柑没界犬喘秆亏屁牵腥拳咒睛返烁玛邻勉踏掉秋续盗丘狂归迪施蔫怨破买嗜查榴驹遇验迹洽寐杨扳竖智耕大匠菌衡豁酪免拥术衔饿铣戚尹潍校势立栖缆昔瓦站季惺沪射洗钞射臣毡酌要候嗓萌突帆焊皆独需岿榷丈纵禾终收恋柄瞎拼孜包幽坑蒂径佐膜沾表豆价菱蝎拇耪覆诈跟期诲铰甘菩獭低碳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同时,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城市的规划目标和产业转型的依据。 一、碳减排的全球背景 减碳是目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著名自然灾难专家比尔麦克古尔预言:如果2015年之前净碳排放依然无法稳定,等待的将是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和撒旦诡异的微笑。各国纷纷致力于减少碳排放,奥巴马表示要改变美国的环境政策,宣布政府将在未来十年投1500亿美元进行替代能源研究,并承诺于2050年之前将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80%;欧盟更是在g20峰会上表示将碳排放指标自动减低20%。 二、中国的碳减排与“低碳城市”的提出(一)中国的碳减排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不算高,但中国人口基数大,因此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在倡导绿色gdp的今天,中国如何碳减排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碳减排问题,提出“十一五”20%节能目标和15%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承诺。中国决不走西方发达国家生活高消费、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现代化道路,而要走生活适度消费、资源低消耗、污染低排放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二)中国“低碳城市”的提出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2008年7月,杭州提出要在全国率先打造低碳城市。2008年12月,珠海首先提出申请成为“低碳经济示范区”。2009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目前,低碳城市已成为国内各城市的共同追求,城市政府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视代价最小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性的舒缓包容。 三、低碳城市建设之路-pilotagemodel的建立与分析(一)什么是低碳城市气候组织给低碳城市下的定义是:在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百度百科的定义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本文给低碳城市下的定义是:低碳城市是在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下,通过政府、企业、个人和组织机构四个方面的努力,最终达到碳源小于碳汇,并且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产方式的城市。这个定义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碳源(carbon source)小于碳汇(carbonsink),相对于零碳排放的目标,这个目标更易于实现,也更现实。将“碳汇”纳入衡量体系,也就是说,如果该城市的“碳的寄存体”可以承载已有的碳源,就相当于没有碳排放。其次,低碳城市还应具有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产方式。前一目标是对量的要求,后一目标是对质的要求。在工业化过程中,各个城市工业化的进度也各不相同。“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研究表明,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国西部的云南、青海、西藏等地,由于经济总量水平较低,碳源总量小于碳汇总量,但不能简单地将那里的城市称为“低碳城市”,还要看是否符合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产方式。最后,低碳城市的主体和客体必须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和组织机构。政府是低碳变革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各方利益的协调者,在看不见的市场之手无法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之时,必须依靠看得见的政府之手发挥作用。企业是理性经济人的代表,只有当低碳经济成为有利可图之时,企业才会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在此之前,政府可以利用政策杠杆,支持并鼓励企业有所作为。个人是低碳经济的最终受益者,也是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美好愿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地形成低碳生活方式。(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城市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聚集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左右。城市既是许多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又是受害者,同时也是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主导力量。由于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科技能力,发展低碳经济仍然需要依靠城市这一关键平台。绿色gdp核算的引入,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危害,那种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任意破坏生存环境的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中国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生态的经济发展之路发展低碳城市,实现城市转型。(三)怎样建成低碳城市1- pilotage model的提出如何建成低碳城市,这是一个很难精确表达、又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要建设低碳城市,可以建立pilotage model(领航模型),其中政府、企业、个人和组织机构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主体,不但要发挥自身的作用,还要发挥相互之间的作用。从主体作用上来看,由政府(government)提供政策(pol icy)安排,由企业(enterprlse)研发技术(technol ogy),由个人(individua-l)实现低碳生活方式(lifestyle),由组织机构(organization)发表观点、引导舆论(ooinon)。从相互作用上来看,要重视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对企业是激励(incentive)的作用,须引导、支持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企业对个人是新技术应用(adodtion)的过程,尤其是先进能源技术;政府对个人是鼓励的作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对使用低碳技术进行指导。除此之外,组织机构要发挥引导作用,无论是官方组织还是非官方组织,盈利机构还是非盈利机构,都可以给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意见和建议。以气候组织为例,自2008年以来,就有低碳经济领袖、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等多份报告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图1直观地展示了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各个首字母组合在一起是pilotage,中文意思为“领航”,所以pilotage model也称为“领航模型”。2、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政府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来制定相应的方案,发展低碳产业。所谓低碳产业是指能源利用效率高、排放低、污染少的产业及应用前景广的新能源产业等,包括先进制造业、节能建筑、服务业和新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其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降低碳排放的主体,也是低碳产业的主要选择。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城市政府正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城市”与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欧美一些受困于金融危机的企业现在愿意低价转让低碳技术,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抄底”良机。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不会阻碍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并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水平。四、pilotage model与上海低碳城市发展之路上海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人选试点城市之一,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已初具雏形。对于人均碳排量居全国之首,面临全面产业转型的上海来说,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开放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应有之举,也是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放眼未来,上海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能源结构调整上,上海将大力推进低碳能源的应用,加大天然气比重,积极推进风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建设,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理论上看,上海低碳城市的发展可用pilotage model来解构和分析。(一)政府政策方面从低碳产业的政策上看,上海近年来强制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设备、产品和企业,仅2007年就完成571个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从低碳城市的建设政策上看,首先,上海市正在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位于上海崇明岛的东滩,其设计的宗旨是在经济条件可行的限度内接近“碳中性”。根据规划,一期工程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完工,包括能容纳1万名居民的示范区。其次,临港新城将重点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和清洁能源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走一条高能效、低能耗和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临港新城到崇明生态岛,再到建设中的世博园,多个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正因地制宜地进行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后工业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二)企业技术方面在所有新能源产业中,太阳能是最适合上海发展的绿色产业,但上海光伏产业整体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截至2008年,上海只有30多个企业,产值不超过70亿,仅为江苏省的十分之一。企业需要政策来扶持,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尽管有部分企业宣称他们的技术可以使光电价格降至0.21元度,电池的光电转化率达到80%,直接取代传统能源发电。但光电价格依然偏高,需要政府补贴才能推行。(三)个人生活方式方面从微观案例来看:代表上海参展世博会的“沪上-生态家”,是个很好的例子。“生态家”是一栋普通的具有上海风格的四层小楼,却集中了浅层地热、热湿独立空调、智能集成管理、自然通风技术、太阳能一体化等生态节能环保技术,与同类建筑相比,节能达75%。据工程技术专家介绍,其中有70%等运用现有的成熟技,30%使用未来的前瞻技术,旨在起到示范作用。在世博园的建设项目中,集风电、光电、光热、地源热、江水源热等各种清洁能源技术,演绎了一个个既节能又环保的未来城市能源系统模式,体现了“低碳世博”的理念;世博园还积极倡导绿色建筑,大规模集中使用半导体照明,园区内还通过应用超级电容车、燃料电池车等,实现园区交通车辆“零排放”,向游客展示未来的交通运输方式。(四)组织机构方面除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外,还有多个组织和上海市开展合作,如上海与联合国机构合作开展环境友好型城市项目,旨在充分利用联合国相关组织的资源和经验,为上海建立一个综合的、结构性的环境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五、小结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低碳城市的建设,从目标的设立、政策的制定到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激励,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和组织机构等各方的参与。通过对上海的案例分析, pilotage model是低碳城市建设中值得参考的模式。上海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虽然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今后要走的路依然十分漫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在会上强调, 应对全球气候暖化,杭州正在行动,杭州必须行动。要加快制定实施“低碳新政”,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确保杭州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应对全球气候暖化这一21世纪人类 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作出应有贡献。王国平和市委副书记王金财,市委常委、秘书长许勤华一起,听取了市委政研室关于制定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市经委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工业节能减排、市建委关于建筑节能、市科协关于中国杭州低碳科技博物馆规划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全球气候暖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王国平指出,气候暖化已成为新世纪人类面临的现实威胁。这种威胁比国际金融危机甚至国际经济危机更具持久性和根本性。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更加关注全球气候暖化带来的挑战。全球气候暖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 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王国平用一组资料、数据甚至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观点。他说,联合国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综合评估报告认为,源于化石燃料使用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不仅改变着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还将撼动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气候变化还会带来更多的直接经济损失,破坏上千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积累的文明成果。近半个世纪以来,强降水、热浪、异常雨雪冰冻天气、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频率更高、强度更大、危害程度更深。杭州也不例外。11月8日傍晚,秋末初冬的杭城突如其来地下了一场雷暴雨,十分罕见,令人震惊。这几天,比正常年份提前一个多月到来的一场暴风雪正影响着中国全境。气候暖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将威胁世界10大城市中的8个,几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威胁。中国包括杭州也正面临着气候暖化的巨大威胁。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给中国包括杭州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带来难以承受的、不可逆转的、持久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农业、水资源以及能源等方面。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气温升高2-3,中国2050年粮食总产量将下降1/5左右,北方地区部分河流平均径流量减少2%-10%,而最近长江流域水位之低就创下了历史纪录。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包括杭州等省市都处于沿海地区,如果任由气候变暖局面延续,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就会出现减缓甚至衰退,不仅既有发展成果将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还将带来新的居住、就业甚至社会稳定问题。这些都警示我们,气候暖化正在威胁人类数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王国平还列举了四个生动的现实案例,呼吁大家对全球气候暖化引起高度重视:一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拍摄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并夺得了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和最佳音乐奖;二是10月17日12名马尔代夫政府内阁成员,身穿潜水服在该国海域一处深4米的海底召开了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向世界传递求救信号;三是今年11月14日“水城”威尼斯提前为城市举行“葬礼”,呼吁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全球气候暖化;四是今年apec晚宴,各国领袖搭乘三轮车去赴宴。全球气候暖化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国际秩序也将造成深层次冲击王国平指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将重塑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目前世界各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方面正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谁能抢先发展好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谁就能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动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同时由于气候暖化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面的,也会造成整个国际秩序的大变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共同努力,将促使国际贸易、国际政治规则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各国在环境损害责任、发展的平等权利、减排义务分配、技术转移和资金补偿等方面的不同立场,将会形成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集团,改变国际政治外交格局。气候变化将影响国际产业布局和国际贸易,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的负担将更大,排放权交易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领域。气候变化将进一步突出跨境资源争夺、国际责任分摊等国际问题,气候问题甚至可能成为激化国际冲突的导火索。气候变化问题将转变人类价值观念。人类传统的价值观念是建立在衡量物质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价值的基础上的。气候暖化问题使排放权、排放空间等非物质权益变得具备经济价值,排放权能够在市场上交易买卖,获得经济收益。传统的人类价值观“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自然界只是为人类谋福利的手段。气候暖化问题的出现,使人类的价值观从“以人为中心”向“人与自然和谐”转变,强调人类主动改造自我,通过调整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遏制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谁率先取得与大自然和谐,谁就能率先在道德文化上占据制高点。气候暖化问题将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气候暖化问题虽然表现为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化石燃料长期、大量消费导致的温室气体累计排放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未来经济增长面临着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约束,兼顾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必须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要素投入、能源结构、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上出台新举措。全球气候暖化将给杭州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王国平指出,杭州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正处在人均生产总值由1万美元向2万美元、4万美元跨越的特殊阶段。面对气候暖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如何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如何以国际化提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必须重新审视杭州在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后,该以何种发展模式实现人均生产总值2万美元、4万美元的目标。王国平强调,应对气候暖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杭州必须尽快出台杭州“低碳新政42条”,率先在全国提出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低碳城市的奋斗目标。这事关杭州践行科学发展观,事关杭州转危为机,也事关杭州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应对全球气候暖化杭州正在行动,杭州必须行动王国平指出,应对全球气候暖化,杭州正在行动,已实施了12项举措:一是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杭州要打造低碳城市;二是建设生态城市;三是建设森林城市;四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五是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六是构筑“3+1”现代产业体系;七是实施西湖、运河、西溪湿地等综保工程;八是发展光伏产业、风能产业等新能源产业;九是推广绿色建筑包括实施“阳光屋顶”计划;十是打造以“免费单车”为特色的“五位一体”大公交系统;十一是探索垃圾直运和分拣的“杭州模式”;十二是规划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王国平强调,应对全球气候暖化,杭州必须行动,就是要以制定实施“低碳新政”为切入点,加快打造低碳城市。为此,必须对低碳经济相关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界定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循环、碳交易、碳足迹、碳金融、碳基金、碳关税、碳中和、碳汇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善“低碳新政”。王国平强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生态危机、生态灾难,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个团体、机构、企业和个人都不能游离之外。杭州要制定并实施好“低碳新政”,加快建设“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为应对全球气候暖化带来的挑战作出积极贡献。特别是要在广大市民中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少用空调,多吹风扇;自备水壶,少喝瓶装水;尽可能回收废弃物,做好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洗澡时用淋浴方式,并使用节水型浴头;自然晾晒衣服,尽量不使用洗衣机的甩干功能;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多步行、骑自行车或免费单车、乘坐轻轨或者地铁,多爬楼梯;乘坐飞机旅行时尽量少携带行李;使用节能灯泡替代钨丝灯泡;尽量食用本地应季蔬菜;多用电子邮件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传真机;在不使用时,及时关掉你的电脑显示器和电视机;在购物时尽量选择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尽可能采用电话会议的方式组织会议;多植树,多种花草;多利用井水、河水灌溉绿化或洗东西,尽量节约自来水。王金财也对杭州建设低碳城市和中国杭州低碳科技博物馆有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相关名词低碳经济是指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商机和更多就业机会。低碳经济主要关注在经济发展中排放最少量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经济产出。低碳社会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社会。低碳社会强调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强调通过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低碳生活是指通过转变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低碳交通是指在交通系统中实现低碳化目标,包括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交通能源的低碳化等。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从内涵上讲,低碳建筑与目前推行的“绿色建筑”是基本一致的,但低碳建筑更加突出建筑应该具有的特性,以利于公众对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低碳循环是指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低碳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资源再生和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碳交易是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标示一个人或团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的重要工具,比如世界银行碳基金、欧洲企业碳基金等。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实质就是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碳中和又称碳补偿,指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构建低碳生态城市逐渐成为我国各城市热切期望发展的新方向,而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模式,唯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个别城市构建低碳城市的热情高涨,“低碳”似乎成了一个时尚标签。然而,发展低碳城市究竟需要怎样的建设构想?又如何探索出适合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了解我国低碳城市的整体规划构想,以及各个城市的不同发展模式,探寻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之路。主动从初级工业文明跨越到生态文明主持人:据气候专家分析,在排放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一些中心城市的“贡献”不小。您们如何看待这种状况?仇保兴:3年前,联合国宣布人类正式进入城市化进程。而我国以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4的石油和2的天然气储量来推行全球21的人口城市化。如果遵循美国的发展模式,人类的城市化需要3个地球的资源才能办到。所以,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而言,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是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也是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手段,更是推行生态文明的主要支撑点。目前国际上城镇化发展有三种模式:第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城市低密度蔓延,以私人汽车为主导的机动化,一次性产品泛滥等,其结果是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着全球1/3以上的能源;第二,塞奇拉脱谢尔(serge latouche)等人的反增长计划,特点是消极看待城市化和工业化,主张用非增长的社会来代替目前增长的社会;第三,主动从初级的工业文明跨越到生态文明。显然,前两者都是不可取的,而后者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杨富强:据wwf统计,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中特大、大城市分别从13个和27个增加到54个和85个。到2006年末,中国城镇化水平约为43.6%,正处于城镇化加速进行的过程中,预计到2050年会提高到75%左右。气候变化对中国来说是个契机。实际上,中国已经在探索自己的道路。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认为低碳对中国的发展是限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低碳发展是中国的契机,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城市需要“大脚”革命主持人:这几年,您的设计频频在国际上获得景观设计大奖,如秦皇岛汤河公园绿荫里的“红飘带”、中山岐江公园、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等项目。请谈谈您的心得及秉承的理念是什么?俞孔坚:从规划设计角度,我国许多城市一开始走的是“小脚”思路,犹如古时女人裹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小脚文化。于是当代城市为了无用的美丽,扭曲和致残躯体,形成了小脚主义美国巨物主义消费观的特征。例如拔野草种观赏草,人工草坪昂贵且娇弱,使丰产的土地变得无用化;建造美艳无用的巨物,许多城市建造了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型建筑如“鸟巢”、国家大剧院或cctv大楼,让人不知如何维护。我们75%的地表水已经被污染,国土变得枯黄。而大脚是生产、丰产的,所以城市要进行一场为了生存的大脚革命,开展空间战略,提供生态服务,开展反过来的规划,必须从区域开始。 生态城市必须是生态优先,大脚美学就是让城市和土地回归健康、丰产且美丽。推动“紧凑型城市”发展主持人:如果一座城市是低碳、生态的,那应该是怎样的状态呢?陈秉钊: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而紧凑型城市是明智的选择。美国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郊区化,终于认识到“拥有大块基地的独立式住宅已变得越来越不切合实际。维持两辆小汽车的花费一年多达1万美元”。这种蔓延式的分散布局使得城市必然造成过分依赖小汽车,这十分不利于节省土地、节省能源,是不可持续的。以往人们批评“摊大饼”,于是组团式城市备受推崇,让郊野大自然穿割到城市中来,以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但也往往使城市被人为地划分成若干小城镇,不但增加了彼此交通联系点距离,更重要的是切断了人气,降低了城市的繁华度,不利于第三产业的生存与发展。从简单的几何学原理可知道,同样的面积,同样的周长最短,即最紧凑,也就意味着提高城市的效率。所谓紧凑型的城市并不意味着挤成一团,对于大城市,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公共交通为发展轴,轴上串结次级中心的轴心结构。越近轴心密度越高,越远离轴心密度越低,越融入大自然。各轴间以田园、森林契入。空间距离虽增加了,但在轴线快速交通下,时间距离反而缩短了,城市是紧凑的,能源利用得到整合。从规划理论和方法上采用公共交通引导开发,把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真正结合起来。发展适合不同城市的低碳技术主持人:什么样的城市可以称为低碳生态城市?现在启动了哪些低碳生态城市的项目?胡秀莲:城市是全球经济中的最活跃的部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和促进人与自然规律和谐相处的重要领域和关注点。然而,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表明,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低碳城市关注的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发展模式、能源供应、生产和消费模式、技术发展、贸易活动、市民和公务管理层的理念和行为等是否体现为低碳化。不同的城市可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寻求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道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推动碳审计;制定低碳城市战略与计划;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和未来碳减排方案;提高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建筑物基础设施的效率;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与世界其他大城市间的合作;推动有利于低碳的立法工作;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实施一些示范项目等。目前在北京、保定、南京、无锡和上海等城市均选择了适用自己的措施,进行着迈向低碳城市的实践活动。目前,国内一些主要的城市已经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贵阳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城市的试点,深圳、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杭州、绍兴、佛山、厦门、青岛等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杨富强:2008年1月,wwf在北京正式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我国首批试点城市。为了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在未来的几年里,wwf将从上海与保定这两个试点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然后陆续向全国推广。吴昌华:2009年初,气候组织在中国启动了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具体目标是35年内,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如德州、贵州等,建立低碳生态城市网络体系。策略是与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民间组织和科研院所等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城市为基础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能力;推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制度创新,并以此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并考察当地的低碳技术水准,建立起国内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库,因地制宜的向不同的城市推荐低碳技术的解决方案。 延伸阅读何为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oyanitsk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专家:“低碳城市”应纳入国家战略2009年第35期的瞭望发表了该刊记者采访专家后的文章“低碳城市”应纳入国家战略,现摘录如下:受访专家分析认为,应抓住有利时机,将低碳城市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思路一,尽快组织战略研究,统筹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和能源结构,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战略定位,制订适合国情的低碳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创建清晰稳定的政策框架,并逐步建立和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证。思路二,做好低碳经济政策与现有“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相互衔接。思路三,选择市场经济成熟、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地区抓紧实施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思路四,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政府主导或借助“中间力量”,促进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咨询公司、投资公司、科研机构及媒体等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和合作,促进企业决策者和公众转变观念,发动全民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引导公众进行相应的行为建设。哥本哈根50项措施建低碳城市http:/news.qq.com 2009年11月26日15:11 中国网 我要评论(11) 前不久,丹麦的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其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目标是到2015年把该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零。所谓碳中性,就是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量降低到零。丹麦大力推行的是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这使得哥本哈根的电力供应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在电力基础上实行热电联产,进行区域性供热。另外该市有严格的建筑标准,推广节能建筑。丹麦也推行高税能源的使用政策,当前每度电支付电费所包含的税额高达57%,如果不采取节能方式,用户则会付出高额的代价。还有更有趣的节能方式,比如城市绿色交通,包括电力车、氢动力车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推行“自行车代步”。如果驾车行驶在哥本哈根的大街上,总是会被一个又一个的红灯所阻挡。如果骑上一辆自行车匀速蹬踏,倒是可以几乎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这是因为在哥本哈根市内,所有交通灯变化的频率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的。这正可以反映出哥本哈根市对各种交通工具的重视程度:自行车居首、公共交通第二、私人轿车最末。哥本哈根还被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