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3月河北学刊mar,2011第3l卷第2期hebei academic journalv013lno2从孙中山看中国近代知行观念的更新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未曾发生西方式的知识论转向,而是发生了中国特有的知行观转向。孙中山提出“知难行 易”说,最终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他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界定,重新探讨了知行关系,强调知与行之间的统一不再表现 为单个人的“知行舍一”,而是社会范围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从而得出了“知行分任”的结论。 关键词】孙中山;知行观;知难行易;知行分任【作者简介】宋志明(1947一),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2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1)02003006收稿日期】2010一09一05中国近代知行观转向的动因在于中国社会内在发 到近代,这种知识论态度才被西方哲学家改变了。他 展的需要。中国近代思想家深切感受到中国与西方列们所说的知识不再是关于基督教教义的知识,而是指 强之间的差距,其中既包括科学知识水平的差距,也包关于事实的知识。这种知识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 括技术能力方面的差距。而耍想化解这些差距,就必用的过程中得到,与神启无关。早期西方哲学家采取 须对正统知行观加以调整。由于正统知行观无法指导划界的办法为哲学知识论争取地盘,强调“神启的真 人们把握近代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改弦更张势 理”与“事实的真理”有别,后来的哲学家则不再理会 在必行。换言之,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知行观必须从“神启的真理”,只追问“事实的真理从哪里来”?于是, 价值型转向知识型,而这种转型是围绕救亡图存这一知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话题。有些哲学家强调知 时代主题而展开的。中国近代思想家对知行观的探讨识来源于客体,强调经验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被称为 选择了两个新的取向:一是在社会政治实践向度七,高经验论者;有些哲学家认为知识不完全取决于客体,同 扬意志的作用,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 主体也有密切关系,强调理性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 二是在科学认识向度上,要求摆脱中国因科学技术落用,被称为唯理论者。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唯理派论 后而被动挨打的局面,寻求繁荣科学技术的理论支撑。者,都是西方近代哲学知识论转型的推动者。 他们接受了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影响,试图克服传统知在中国哲学史上未曾出现西方中世纪那样的神学 行观的局限,建立新型的知行观。在建构新型知行观 知识论,也没有出现西方那种只追问“知识是从哪里 方面,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等皆有贡献,而最终完成这 来”的哲学知识论。不过,在中国哲学中,有着与西方 一历史任务的则是孙中山。哲学知识论相类似的知行观。知行观所探讨的问题包括知识论,但不限于知识论,因为这是一种关于知识和一、知行观转向实践的综合考察。在中国哲学中,“行”的原义是脚踏西方近代哲学采用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实 实地、走在路上。从“行”的原义中可以引申出践履、行 现了本体沦转向,同时也实现了知识论转向。知识论 动、探索、活动等多种意思,用现代的哲学术语来说,就 转向的力度到后来超过了本体论转向的力度,以至于 是实践。行包含着目的性,对于目的的清楚r解和准 在西方哲学界流行着“哲学就足知识论”的说法。 确定位,就是中国哲学中的知。所以,中国哲学中的知 西方近代哲学的知识论转向是相对于基督教的神并不是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知识,而是与行、与实践 学知识论而占的。在基督教的话语系统中,所谓知识, 密切相关的实用知识。这种知识来自实际,指导实际, 特指关于教义的知识。这种知识来自于上帝与神启,故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往往把知与行相提并论,强调知同主体与客体皆没有关系其获得不必通过主体与客体必须落实到行动中,形成了霞行的传统。 相瓦作用的途径,而是来自于圣经教义的体验。在尽管中国占代哲学的知行观有别于西方的神学知 这种语境中,不可能展开关于知识论的哲学研究。直识论,f日仍不能避免前近代的局限性,那就是轻视关于30万方数据哲学天地事实的知识并且没有紧紧抓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 诸实行就很难了。孙中山认为,这种学说颠倒了知行 系,深入考察知识的来源、形成过程、实际效用等专门 难易的次序,容易产生负面效应。第一,由于过分强调 的知识论问题。中国古代正统的知行观认为,“知”大 “行难”,容易使人产生畏行的心理,使人遇事踌躇审 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做“闻见之知”,即人们通过 顾,畏难而不敢行;第二,由于过分强调“知易”,容易使 感官而获得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另一种叫做“天德良 人产生轻视知识的心理,使人们“把极难知的事,看得 知”,即关于道德价值的知识。相比较而言,天德良知 太容易,不去深求”,往往成为安于现状、逃避改革的借 高于闻见之知,因其关乎做人的原则,理应成为人们关 口。他认为,“知易行难”说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夫中 注的雨点;至于闻见之知,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登不 国近代之积弱小振、奄奄待毙者,实为知之非艰,行之 得大雅之堂。按照正统知行观的说法,“行”也可以分 惟艰一说误之也”j(n。他创立“知难行易”说,把 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泛指人的一切行为;另一种是 “行”摆在首要位置上,就足要改变由“知易行难”说而 狭义的,特指道德践履。在正统的知行观中,所谓知行 造成的不思进取的局面,在革命党人和中国民众中造 合一,是指天德良知与道德践履具有一致性,并非是现 成一种奋发有为、勇于实行的精神状态,使他们提高认代哲学中认识论意义-卜的认识与实践相统一。这种知识,通过共同的行动,改变旧中国的落后面貌。 行观有助于人们提升道德境界、人格素质,却不能为人二、知与行的新内涵们获得关于事实知识的提供认识t具。西方近代知识论的转向是对神学知识论的颠覆,在知行观方面,孙中山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扩大 而中国近代知行观的转向则是对正统知行观的改造。 了知与行的内涵,丰富了其内容。他结合民主革命的 对于正统知行观,中国近代思想家既有超越,也有继实践经验及丰富的近代科学知识,赋予知与行以崭新 承。他们对正统知行观的超越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的时代内容,突破了中国古代哲学家把知行问题主要 转移关注的重点。他们不再过分关注天德良知,而是 局限于道德修养问题的狭隘范围,使之与近代科学知 把目光移向关于事实的知识。第二,扩大“知”的内涵。 识以及中国革命运动密切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了知行 中国近代思想家所说的“知”不再局限于天德良知,也范畴从传统的伦理型到近代知识型的转换。 超出了闻见之知的范围,引入了科学知识的内容。第对于“行”这一中国哲学特有的范畴,孙中山赋予 三,扩大“行”的内涵。中国近代思想家所说的“行”不 了其新的含义。他指出,“行”有四个门径:“夫习练也, 再指狭义的道德践履,而是指广义的人的行为,尤其是 试验也,探索也,冒险也,之四事者,乃文明之动机 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实践。他们对于也。” p这四个门径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 正统知行jl!ll的继承表现在,仍旧保持知行合一的传统,科学试验、技术习练和革命实践。中国古代哲学中所 综合考察知行关系,fffi没有像西方近代哲学家那样,单 说的行一般足指个人的行为、日常生活、道德修养等活 独从学理的角度追问“知识是从哪咀来”的理沦问题,动,基本上不涉及科学试验、社会生产和政治活动。而 因而也未形成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所以,“知识论孙中山所说的行显然已经超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范 转向”的提法并不适用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对于中国围,含有社会实践的意思。 近代思想史来说,确切的提法应当是“知行观转向”。第一,孙中山把近代自然科学认识世界的主要方这一转向,在孙中山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法和途径一科学试验引入“行”的范畴之中,作为行孙中山对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是由民主革命的现的一种形式。他指出,“科学家之试验也,即行其所不实需要促成的。辛亥革命之后,他结合多年革命斗争 知以致其所知也” ,即把试验看成足获得知识的 的经验教训,对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的关系问题进行 “必要之门径”。他认为,试验是检验认识对错的标准, 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著名的“知难行易”说。个新的观点、新的学说提出来,只有“经过试验才晓 1918年,他在心理建设(又名孙文学说)中专门探 得对不对”;同时,试验还是检验和改进“人为的机器” 讨了知行问题。由是,知行观被赋予了民主与科学的 的途径。他把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政策等社会政治 崭新内容,这标志着近代知识型知行观的转型基本到 现象称为“人为的机器”,认为这些东西的设置是否适 位。当,制定是否正确,也需要检验。物质的机器制造出 孙中山所倡导的“知难行易”说有很强的针对性,来,比较容易试验,也容易杏漏补缺,进行改进,但要对 也有深远的历史根源。“知易行难”本是中国占代的一 “人为的机器”作出校正,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更需要重种流行观念,尚书说命中即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视科学试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艰”的命题,认为知道一件事或一个道理很容易,但付第二,孙中山在讲到“行”的“四个门径”时,把“生31万方数据河北学刊20112徒之习练”放在首位,说明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生产实 知”时期,后一阶段为“先知后行”时期。他认为,“先行 践的重要性。“生徒”包括工业(手工业)、商业、医学和 后知”是进化的初级阶段,而“先知后行”则是进化的高 行政机关的学徒、练习生等。在孙中山看来,古人用 级阶段。这种对人类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划分虽 “农、ik方法,生产五谷”,“教民稼穑”,“改良物种”,“化 然有简单化倾向,却表达了孙中山关于人的认识过程 野畜为家畜”,“钻木取火”等是行,人民群众“筑长城”, 的基本判断。他既肯定了行在知先,即实践活动在认 “开运河”,“造船舶”,“建房屋”,“制陶瓷”等也是行; 识中的基础地位,也肯定了知对行的能动作用,即科学 到了近代,“种种之化学工业”,“层出不穷之电机”,以 认识对经济建设和社会革命的促进作用。关于知行关及“发展我之生产事业”等也都是行。可见,孙中山关系,孙中山提出了以下新观点: 于行的范围涉及了生产实践的各个方面。第一,强调以行而求知,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第三,孙中山把革命实践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行” 作用。孙中山非常重视“行”的作用,在他看来,“行”不 来看待。在他看来,“伟人杰士之冒险,即行其所不知 仅是“知”的来源,而且是科学发明、国家富强的基础。 以建其功业也”,政治活动当然也是“行”的题中应有之人类进步就是从“行”开始的。他认为,古人进步的最 义。他把“国民革命”看作是最要紧的行,认为“救囤救 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 民”,除去“官吏贪污,政治腐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 能进步。他举了许多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后稷 封建军阀的统治,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最文明进步之 知道人民饥饿,就发明r适用的农业方法,教民稼穑; 中华民国”,应该是每个关心国计民生的优秀中国人都 禹见到人民受洪水的痛苦,就用疏导的方法泄去高地 应该参加的政治行动。 之水,疏通了各大河流;燧人氏在钻木时发明了火;神 孙中山既扩大了“行”的范围,也扩大了“知”的范农氏通过尝百草发明医药。这些事例都说明了知对于围。他认为,认识的范围无比宽广。宇宙的范围就是认 行的依赖关系。 识的范围,宇宙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无限性;人们对于孙中山认为,科学的知识不同于盲从迷信,要求对 无限的宇宙以及宇宙中的事物都是可以知的,即使现 一件事必须用观察和试验的方法仔细地反复研究,才 在不能知,随着科学的进步,最终也会为人所知。他从 可以认定为知识。他认为,近代以来建立在科学昌明 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基础上的物质文明,正是由于17世纪以来科学家观察 在他那里,知不仅包括“以肉眼骤得之”的感性认识,而 和试验的结果。至于社会历史方面的知识,必须通过 且包括“惟以科学之系统考之”,“加以理则(逻辑)之观 革命斗争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致其知”。他在总结 察” 佃岫”而获得的理性认识。概括而言,孙中山所谓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历史经验时指出:“至于实行革 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科学知识,即命,大家都是各自为战去干,实在是不知而行,做到后 他说的“真知特识”。这是经济建设的思想武器;二是社 来能够推翻满清,且免去列强瓜分,都是无意中做出来 会革命的理论,即他所谓“革命的知识”,主要是指三民 的,预先毫没有料到。” 嘲他还指出,美国的实业的 主义和五权宪法等社会政治学说,这是他领导革命的发达,也是由于“其进行则多由冒险试验,而少出于计 思想武器。 划统筹”。总之,在他看来,经济发展和革命进步的理论不是在书斋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三、知行关系新探中摸索出来的。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公案,历来孙中山还把以行而求知的思想概括为“先有事实, 是聚讼纷纭之地。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知后有言论”这命题。他说:“宇宙问的道理,都是先有 与行的理解主要局限在伦理范围内(即使涉及认识论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 的内容,也是次要方面),所以不可能j下确解决知行关事实。” 陬无论是从各种科学理论、学说的形成来 系问题。在孙中山给传统的知行观注入了具有近代意看,还是从社会革命理论的发展来看,都是“先有事实, 义的崭新内容以后,才有可能把知行关系辩证地统一后有言论”。因此,孙中山强调,只有参加革命斗争,才 起来。能懂得革命成败的道理及其原因。他说:“维新变法, 孙中山用进化论考察人类认识,把人类认识发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 史概括为三个阶段:“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知之也。” 伸渤他指出,革命的理论只有在革命的实践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之时期;第二由文明再中才能形成,从而否定了改良派先宣传再变法的思路。 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科学而后,为知而第二,主张因知以进行,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后行之时期。” 怕前两个时期统称为“先行后用。一方面,孙中山强调行是获得知的必由之路,是人32万方数据哲学天地类文明进化的动力,以破除人们畏难不敢行的心理,鼓四、知行分任说励人们力行;另一方面,他也非常重视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鼓励人们努力探求、学习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孙中山把人类文明进化史机械地划分为不知而 强调科学知识、理论、主义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作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三个时期,从而得出了“知行分 用,提出要“因知以进行”。他的“因知以进行”命题包任”的结论。他根据天赋聪明才力的大小,把人分为三 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科学知识对改造自然和发展大类:“其一为先知先觉者,为创造发明;其二为后知后 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觉者,为仿效推行;其三为不知不觉者,为竭力乐成。” 用。“其一先知先觉者即发明家也,其二后知后觉者即鼓吹 孙中山强调,在科学昌明的时代,人类进入知而后家也,其三不知不觉者即实行家也。”1(pi64)他认为,对行的发展阶段,一切文明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指 于社会文明进步而言,这三种人都是不可少的,世界上导,“当今科学昌明之世,凡造作事物者,必先求知而后 的事情都是由这三种人“互相为用,协力进行”而得以 乃敢从事于行,所以然者,概欲免错误而防费时失事, 成功的。以冀收事半功倍之效也”【l j(p1。虽然“不知而行”和 孙中山认识到在科学昌明的时代。知与行之间的“知而后行”对于人类文明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二者的 统一不再表现在单个人身上,而是社会范围内的历史 效果不同,前者是事倍功半,后者则是事半功倍。不知 的具体的统一。发明、鼓吹、实行往往分别由不同的人 固然也能行,但知之更有益于行,能够更好地促进行。 来完成,这是现代科学日益专业化和现代社会分工的 他认为,整个近代文明就是建立在科学进步的基础上 必然结果。他举例说,譬如要盖一座洋楼,“做洋楼的工人,都是不能够看图样的,只有按照工头的吩咐,听的,欧洲的“突飞速率”,日本的迅猛崛起,“此皆科学为工头的指挥工头又是不能够通盘计算去绘图的,之也【13(n。只有照工程师所绘的图,吩咐工人去砌砖盖瓦” (p研。孙中山十分重视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这三种人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湿然不同,用孙用。在总结以往革命奋斗的经验教训时,他认识到革中山的话来说,工程师就是先知先觉的“理想家”、“计命队伍中存在以知为易、轻视革命理论的错误倾向,对划家”或“发明家”,他的任务是绘图设计,而不必“躬亲革命事业造成了严藿危害,革命党中的有些人由于“重实行其建设之事”;工头是后知后觉的“鼓吹家”,他的实行而轻理想”,常常在暂时的困难和挫折面前动摇革任务是向工人鼓吹、宣传工程师的设计方案;工人则是命的信心。他认为,革命的思想是革命的精神武器,只不知不觉的“实行家”。有用革命的思想武装国民,树立正确的“主义”信仰,革孙中山把人们在社会劳动中的不同分工看作是知命才会成功。因此,他十分注重革命理论建设,专门撰 与行的分工,并且把这种分工作为知与行可以相互分写了建国方略、三民主义等著作,不断向社会各界离的根据。他说:“上海租界之洋房,其绘图设计者,为 宣讲他的革命理论和主张。他充分肯定知对于行的巨外国之工师;而结垣架栋者,为中国之苦力。是知之者 大反作用,反对把知与行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为外国工师,而行之者为中国苦力,此知行分任而造成 第三,主张行以验知,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一屋者也。” 溺他把“知行分任”看作是科学发达时 标准。孙中山对知行统一关系的认识还表现在把行作代的一大特点,一种越,l越明显的趋势,现代社会分工 为检验知的标准。他认为,任何理论或学问必须经过使“知者不必白行,行者不必自知” (p1艏,亦使“分知 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它是对还是错,“因为学理有真分行”成为现实。他说:“以科学愈明,则一人之知行相的有假的,要经过试验才晓得对与不对。好像科学上 去愈远,不独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即同为一 发明一种学理,究竟是对与不对。一定要做成事实,能 知一行,而以经济学分工专职之理施之,亦有分知分行 够实行,才可以说是真学理” 嘲。是否“真学问”, 者也。” 剐他依据“知行分任”说,批评王阳明的“知 只有经过“行”的检验才可以断定。不经过实际检验, 行合一”说。他认为,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就“一时代一 就不能证明所求学问的对与不对;不去实际运用,即使 事业”而言,还能讲得通,但如果“合知行于一人之身”,所求的学问是对的,也没有实际意义。显然,他把行作 在当今时代就“殊不通”了。科学文明的高度发展,使 为整个认识过程的中心环节,认为行不仅是认识的源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知与行也就“愈益分任”,以至于 泉,而且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虽然他以 在同一知、同一行里面,还有所谓“分知分行”。譬如科 行作为检验知的标准尚有机械进化论色彩,但这一思 学家完成一项发明,还可以把试验制作之行和概括原 想闪耀着崇尚科学的光辉,包含着合理的内核。理之知分开来,把试验制作之行的工作交给别人去做。33万方数据河北学刊20112基于“知行分任”说,孙中山认为,在社会分工越来 理上的研讨,必须结合他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越明确的当今时代,知与行的统一不再表现为单个人 实践来理解。 的“知行合一”,而是在社会群体中表现为具体的历史其次,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具有较为重要的哲学史 的统一。不过,他简单地把社会劳动中的分工等同于 意义。它是在对中国近代知行观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 知与行的分工,显然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另外,出的,突破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局限。他赋予知和行 “分知分行”说否定知与行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认为工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他所说的“知”突破了传统知行观 人“凡事虽有人指教他,他也不能知,只能去的伦理局限,而包括了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等广阔内 行”j1n,流露出莺知轻行的倾向,从而使他的知行观 容,他所说的“行”不再局限于道德践履和日常行为,而 打上了英雄史观的烙印。他特别看重少数革命家的先 包括了科学试验、技术习练和革命活动等崭新内容。 知先觉,而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不免有所轻视,这正 他将知行问题研究从伦理价值维度转换到近代知识论 是他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没有完全成功的原因之一。 维度,这是此前中国的任何个思想家所无法比拟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揭示了人类“因行以求知,因知当然,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孙中山的知行观 以进行”,以求“真知特识”的认识过程,反映了近代以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他把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划 来中国人在革命斗争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过 分为不知而行、行而后知和知f而后行三个时期,这种划 程,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占有鼋要地位。 分可谓有见于分而无见于合。实际上,人类的认识和 首先,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是在总结近代中国实践的分别总是相对的,并不存在一个只有行而没有 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重要的革 知的时期,也没有纯粹的知而后行的时期。另外,他的 命意义。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其中的一些重大教“知难行易”说容易滑向重知轻行,最终导致抬高知者, 训作了较深刻的反省,有了一定的自觉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门卫收快递管理办法
- 集中执法与管理办法
- 高校督查员管理办法
- 违章曝光台管理办法
- 税收动态管理暂行办法
- 环境监察考核管理办法
- 社交网络标识管理办法
- 纳米微球乳腺增生诊断-洞察及研究
- 出租车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GB/T 40079-2021阀门逸散性试验分类和鉴定程序
- GB/T 38537-2020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超声检测方法C扫描法
- GB/T 26479-2011弹性密封部分回转阀门耐火试验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全册完整版课件
-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套课件
- 混凝土结构跳仓施工方案
- 水稳摊铺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 二年级劳动与技术折扇课件
- 公墓施工组织设计
- 油气集输管线管道工程征地外协管理方案
- 《智慧农业》的ppt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