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pdf_第1页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pdf_第2页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pdf_第3页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pdf_第4页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引言 目前, 中国国内大中型城市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 并有超 过150座城市提出建设 “国际大都市”。 但各城市都存在着明显的 “高投入、 高消 耗、 高排放、 不协调、 难循环、 低效率” 的问题, 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赵莉,2009)。 即使是作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和广州, 与纽约、 伦敦、 东京、 巴黎、 新加城等公认国际大都市相比均存在着较大差距。 而 将国内城市建设成为 “国际大都市” 将身兼 “城市群” 和 “国际化” 两大国家战略 重任, 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真正影响中国 城市发展的是中国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选择的经济型城市化模式 (刘士林,2011)。 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的广州作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的作用早已有所显现, 北京是公认的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 上海突出其作为金融和航运中心的地位, 天津 展示的是其海运中心、 制造业中心的特色, 而重庆则是中西部经济和金融中心、 国 收稿日期:2012-02-05 基金项目: 广州市社科规划重点委托课题 (2011wy1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 课题 (201101001) 作者简介: 邱伟年 (1971), 广东肇庆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管理学博士, 广州国 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产业规划与战略管理、 公司治理与企业并购; 隋广军 (1961-), 北京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 教授、 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创新与危机管 理、 战略管理。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 国际大都市发展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邱伟年, 隋广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510006;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 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 城市发展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文章从整体定位规划、 动态的产业结构、 不 断提升的专业化程度、 金融中心聚集效应、 政府干预等影响国际大都市转型的五大因素分别回顾 了引领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国际大都市纽约、 伦敦、 东京、 巴黎与新加坡等的发展转型过程; 并 通过审视国内城市的飞跃发展离不开 “市场与政府” 的双驱动机制, 从野蛮生长到科学发展, 尝 试提出适合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路径与方式。 关键词: 国际大都市; 发展转型; 国际商贸中心 中图分类号:f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2)05009413 第28卷 第5期 2012 年5月 国 际 经 贸 探 索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vol.28 no.5 ma y.2012 94 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虽然现在深圳未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 但其毗 邻港澳, 新兴产业聚集效应突出, 城市后发优势明显, 这使广州对自身城市发展的 定位总是显得信心不足 (左正,2009)。 在现行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 国内经济发 展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 更应全面审视国际大都市发展转型的内在动力, 探索中国 大城市在复杂国际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的发展思路。 本文通 过对纽约、 伦敦、 东京、 巴黎及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演化过程的探讨, 对 全球经济、 商贸、 科技、 文化等核心要素的挖掘, 对广州城市发展的积极思考, 为 广州走向国际城市、 世界城市发展转型提供借鉴。2012年1月30日, 国家发改委 公布了 “十二五” 时期上海国家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首次明确提出上海国际金融 中心建设的主要预期指标:2015年, 上海金融市场 (不含外汇市场) 交易额达到 1000万亿元左右。 处于新型城市化进程关键时期的广州, 如何在中国以及世界城市 格局中准确定位, 跻身于世界主流城市群, 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 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 广州素有 “千年商都” 之美誉, 在其发展沿革中, 商贸服务业扮演着举足轻重 的角色。 早在秦汉时代, 广州 (古称番禺) 已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 发祥地, 因商而贸 (茂), 生生不息。 建国以后, 国家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展 “广交 会”, 使之成为新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门户。 纵观广州2200多年发展史, 商业重镇 地位长盛不衰, 港口贸易持续不断, 为广州积累了浓厚的商业气氛和坚实的商贸基 础, 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当前, 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广州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以 “国际商贸中心” 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战略定位, 这 是在综合考虑广州市的历史文脉、 产业基础、 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 把握广州经济 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广州市人民政府,2011)。 广州在国内 竞争力优势并不突出的情况下, 选择要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有必要认清当前广 州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 良好的基础与优势 1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体系, 商品进出口贸易发达。 广州自古至今都是国家的商 业中心城市, 最大的优势产业是商贸流通业, 包括零售、 批发、 物流、 电子商务、 会展、 餐饮、 外贸等。 同时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 广州外向型经济特征明 显。 与其他城市相比, 广州商品进出口流量较大, 截至2010年9月, 广州商品进出 口总额76603亿美元, 其中, 商品出口总额35481亿美元, 商品进口总额41122 亿美元。 国际大都市大都拥有发达的商品贸易及便利的交通运输。 这方面是广州先 天较大的优势。 2会展经济迅速成长,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品牌效应突出。 中国进出口商品 交易会 (以下简称 “广交会”) 秉承 “广交互利通天下” 的优良传统, 自从诞生以 来, 已经成为联结中外客商的重要纽带, 是广州市的城市名片。 交易会期间万商云 邱伟年, 隋广军: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 95 集, 已成为客商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最好选择。 进一步扩展交易会的辐射力和影响 力, 充分利用 “广交会” 集聚平台, 提高 “广交会” 对广州经济的拉动作用, 即通 过 “广交会” 的品牌效应, 提升广州在世界的知名度。 3传统优势产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存。 广州在中国大城市 “去工业化” 转 型发展的过程中,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 仍然保留着现代制造业, 并出现一批 创新型中小企业, 从而继续保持着广州工业主导的发展态势。 使得广州的发展更加 全面, 现代服务业的根基也更牢固。 4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广州有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 具备了完善发 达的铁路枢纽、 高速公路枢纽、 港口和航空运输等设施, 尤其是航空运输中心的作 用更加明显, 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高质量完善的交通运输服务。 (二)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当今, 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世界城市竞争格局下, 广州的综合服务水平与国内 各大城市相比, 其优势也不太明显 (见表1)。 1金融保险业相对滞后, 商贸的结算和融资功能弱, 商务服务能力弱。 广州从 整体上看服务业比较发达, 但低端服务业居多, 而高端服务业 (如金融、 保险、 航 运) 较弱。 商务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北京、 上海等城市,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企业 个体规模偏小。 尤其是对商贸发展至关重要的金融保险业发展相对滞后, 严重影响 了商贸活动的结算和融资功能的发挥。 2缺乏功能强大的综合商贸服务体系。 广州商贸活动的层次低, 商贸产业链较 短, 主要以轻工商品批发市场为主, 没有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专业市场。 国际商贸中 心应是以大货币流量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而新型商贸交易形式比如电子的期 权、 期货、 现货的连续交易、 延期交割方式, 要通过24小时连续的电子交易完成, 目前这种新型的商贸交易形式广州发展较慢。 表1: 中国主要城市层次分析法综合排名及聚类结果 城市 北京 上海 杭州 南京 成都 深圳 广州 西安 重庆 沈阳 天津 成本 0.018543 0.129846 0.241469 0.273114 0.615703 0.090305 0.093306 0.926265 0.762559 0.686836 0.457739 人才 0.803501 0.685538 0.460014 0.759059 0.561221 0.187500 0.825567 0.608276 0.443831 0.523685 0.436127 基础设施 0.871471 0.780045 0.733657 0.439596 0.281182 0.730247 0.830841 0.282616 0.006152 0.275099 0.275099 商务环境 0.208533 0.869248 0.344754 0.388156 0.425566 0.354546 0.200615 0.308307 0.167682 0.407827 0.720362 总分 (层次分析法) 0.4742638 0.4966626 0.3963012 0.5200897 0.5458182 0.2142329 0.5082178 0.6772914 0.5038513 0.5537075 0.4496902 排名 11 10 15 6 5 19 7 2 8 3 12 四分类 1 1 2 1 1 3 1 4 1 1 1 资料来源: 见周振华 (2009) 文献。 邱伟年, 隋广军: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 96 3缺乏总部经济的推动。 企业在一个城市设立总部, 一方面可以享受到便利的 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较好, 有利于开拓新业务。 与北京、 上海相比, 广州在吸引跨国公司方面略显逊色。 北京依靠其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 逐步带动其 他国际中心功能, 尤其是国际经济中心功能的发展。 而上海则因其中国金融中心的 地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 比较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 广州在这方面仍十分欠缺。 4缺乏国际化专业人才。 由于广州长久以来从事较低层次的商贸活动, 缺乏国 际化的资本运营人才、 国际化的投资管理人才、 国际化的商贸运作人才、 国际化的 管理人才等, 究其原因, 广州的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国际化接轨人才质和量严重不 足, 亟需加大对各大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三、 国际大都市发展转型的经验对广州的启示 世界城市、 国际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能力, 这种控制能力从国 外经济制度的特征来看主要来源于聚集其中的跨国企业和跨国银行总部。 因此, 金 融中心、 管理中心是世界城市最重要的经济功能。 金融中心构成了最高等级的世界 城市体系, 国际商贸中心构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承载的平台, 并以它们之间强烈 的相互作用推进城市发展。 以下分别对纽约、 伦敦、 东京、 巴黎、 新加坡等几大都 市圈的发展演变作比较分析, 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推动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建设。 (一) 纽约:“原发创新” 与 “城市圈协同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纽约是全球资本的聚汇及发散地, 也是第二次、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发源地 之一, 是率先进行城市产业调整的代表。 纽约是美国制度创新性原发型动力输出的 最典型城市, 它代表美国运用原创的金融体系, 掌控全球金融, 并以此占据产业竞 争结构的高端位置。 原发型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因为培养了自己的原发动力 (包括: 资本、 技术标准、 市场规则、 法律法规、 品牌垄断、 渠道控制权、 商品定价权及文 化等优势), 在其向外输出商品、 资本、 技术等的同时, 也具备了对外输出风险的能 力。 纽约除自身的原发创造力的高能量集聚外, 还是 “波士华” 大都市带的经济扩 散中心, 两者协同发展确立在全国的主导地位。“波士华” 大都市带由纽约 (金融、 贸易)、 波士顿 (微电子工业)、 华盛顿 (政治文化)、 费城 (重化工业) 等著名城市 连成一片, 构成了美国东北沿海多样化的制造业带。 其产值占美国的30。 另外, 这个大都市带高密度集中了大学、 出版业、 信息传播公司总部等科技文化机构, 形 成了世界级科技文化中心, 让城市具有了技术创新的原发竞争力, 使之参与全球城 市分工合作时, 处于收益金字塔顶端地位, 是另外一种原发型城市的典型。 纽约就 是这个大都市带心脏原发创造力的高能量聚汇与发散地经济中心。 广州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对自身的优势方面强化不足。 改革开放30年, 珠三角一直秉承 “野蛮生长” 的发展模式, 市场自我萌芽、 发展并形成了产业布局 分散, 产业结构低下, 核心竞争力较弱的基本格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产 邱伟年, 隋广军: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 97 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压力积累效应对城市发展的约束也日趋显现。 广州具有和波士 华都市圈类似的大学、 出版业、 信息传播的集聚优势, 发展原创型要素建设的发展 空间巨大, 应加大研发投入、 推动技术产业化、 整合分散产业链、 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具有广州特色的高能量集聚产业, 打造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 在 “野蛮生长” 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同质化, 与香港、 深圳、 东莞、 佛山 在产业集聚和扩散方面的相互竞争度大、 相互协调性差, 与纽约对波士华都市圈的 协调发展效应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因此, 加强整体产业规划, 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是广州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 伦敦:“向紧凑型反转” 中求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伦敦大都市也是制度原发型的代表, 同样是金融制度创新的原创, 相比纽约来 说, 除了在欧洲市场更具相对优势之外, 伦敦大城市的发展是由其产业就业结构演 化体现 (见表2)。 伦敦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产业分布集中、 疏散、 再集中的三个阶 段, 经历了从限制增长到鼓励增长的政策转型, 经历了城市发展从不断的新城开发 发展到尽力发挥高聚集效应。 大力发展紧凑型城市的转型, 反映出城市发展并不仅 仅是空间发展, 而是在空间发展的背后需要强大持续领先的全球产业链竞争力这一 根本原动力。 缺乏原动力的城市可以推动城市发展偶尔有一个飞跃, 但这种发展是 不可持续的, 进一步发展将倍受困扰, 伦敦缺少波士华大都市圈对纽约的产业协调 放大综合效应, 就在于没有产业原发的后续竞争力来支持发展。 广州在向国际大都市转型的过程中, 十年完成了从沿江城市到沿海城市的空间 发展, 并进一步推进 “广佛一体化”、“广佛肇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 及 “泛 珠三角一体化”, 但广州作为 “第三城” 在发展上的压力与伦敦面临同样的问题。 比 较伦敦城市集中、 疏散、 再集中的整个发展过程, 广州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 一方 面, 借鉴伦敦鼓励增长的发展思路挖掘广州城市发展的制度创新增长极, 推动各种 政策为经济发展服务, 包括: 环境改善吸引中高端人才进入, 周边区市的制造业及 其他产业集聚与配套发展, 扩大周边就业等; 另一方面, 反思伦敦在功能区空间分 邱伟年, 隋广军: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 表2: 伦敦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19511981 年) 服务业 1951年 纺织 (4.8) 电气工程 (4.3) 造纸印刷 (4.0) 机械工程 (3.8) 销售 (14.4) 杂项服务 (14.3) 运输 (9.8) 专业服务 (6.8) 银行保险 (4.4) 1961年 电气工程 (4.8) 造纸印刷 (4.3) 机械工程 (4.0) 纺织 (3.4) 销售 (14.8) 杂项服务 (14.4) 运输 (9.7) 专业服务 (8.2) 银行保险 (5.3) 1971年 电气工程 (4.1) 造纸印刷 (3.9) 机械工程 (3.4) 纺织 (2.7) 杂项服务 (15.3) 销售 (13.9) 专业服务 (10.8) 运输 (10.5) 银行保险 (6.9) 1981年 造纸印刷 (3.4) 电气工程 (3.3) 机械工程 (2.0) 食品饮料 (2.0) 专业服务 (16.2) 银行保险 (13.2) 销售 (13.6) 杂项服务 (12.8) 运输 (10.6) 制造业 (比重前四位的行业) 资料来源: 同表1。 () 98 布和产业结构布局的前后反复, 应提前合理规划, 建立紧凑的城市中心区, 优化区 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调节周边产业空间分布及产业结构布局。 (三) 东京:“制造业服务化” 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东京是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经济中心, 集聚了金融与管理中心的五大功能: 即最大的工业中心、 最大的商业中心、 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 最大的交通中心 (冯 春萍、 宁越敏,1998)。1999年gawc的研究报告表明, 生产者服务业是世界城市 的决定性因素, 明确了生产者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 东京大城市的发展不是 如纽约、 伦敦一样大量转移制造业, 而是以金融业为纽带, 生产者服务业为主导,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承接西方原发制度和技术, 再开发并形成独特的产品核心竞争 力, 进而形成东京制造业服务化升级演化的独特产业发展道路, 是承接型发展的典 型城市, 到2005年, 东京城市gdp已位居世界城市gdp第一, 并保持至今。 东京 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采取合理布局原则, 而不仅仅是把制造业转换成服务业。 在东京都市圈形成过程中, 日本政府积极、 适时、 主动地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并充分重视与构筑合理产业链, 以优化的城市职 能分工促进区域间共同发展。 提倡广州学习东京的发展模式, 以制造业为基础, 以制造业服务化与生产者服 务业双服务延伸, 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并逐步形成具有全球产业链核心竞 争优势的产业发展路线, 发挥生产和服务的协同效应。 推行产业转型升级, 合理调 节产业结构, 而不是简单地驱除制造业来发展服务业。 广州的装备制造业基础需要 不断强化, 延伸出标准、 技术、 品牌、 物流、 管理等一系列生产者服务业, 提升广 州的服务业水平; 同时不断提升生产制造产品的服务化升级, 将服务整合到产品中 去, 研发产品生产制造的服务整合, 将生产制造业延伸到服务业。 只有通过这两种 服务能力的提高, 才能保持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 保证城市的中心辐射地位, 并形 成城市独特而持续的发展动力。 (四) 巴黎:“复合型” 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巴黎大城市的发展不同于纽约、 伦敦以金融原发动力为主导发展路径, 也不同 于东京以承接创新技术在制造业基础上的服务化升级转型发展路径, 而是处于两者 之间组合的原创与继承相结合的“复合型” 发展路径。 巴黎相比东京拥有更多原创 技术, 如: 核电工业代表世界最完整的核电设计, 作为世界四大 “时尚之都” 之一 的巴黎拥有世界最前沿的设计能力; 相比纽约拥有更多承接的制造业, 如整合德国 的发动机、 瑞士的仪器形成自身特色的飞机制造业。 这些世界最先进设计、 制造水 平已成为巴黎城市发展的动力。 巴黎现行的产业广泛分布于轻工业、 重工业、 生产 者服务业、 消费服务业, 并全面囊括原创设计、 工业生产、 物流、 会展、 零售等完 整的产业环节。 此外, 巴黎政府计划在周边的8个副中心和60个地区中心为企业提 供全欧洲最现代化而且布局合理的多样化企业用房和办公设施, 同时发挥巴黎地区 的经济优势以及就业人员素质高的优势, 吸纳更多的国际型企业进入巴黎。 巴黎都 邱伟年, 隋广军: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 99 市圈的建成过程中, 政府首先运用法律手段支持都市圈的规划执行, 以法律形式规 范城市规划是成就巴黎都市圈最重要的特征, 这是城市区域得以平衡发展的关键要 素。 巴黎前后用了60年完善这一机制, 形成巴黎独特的城市面貌。 广州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在大区空间规划上已形成框架雏形, 但仍需在精 细化规划上向巴黎学习。 广州除了在产业结构分布上广泛分布与巴黎有相似之外, 其他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轻工业方面广州以加工为主导, 巴黎以原创设计为主导; 重工业方面广州也是以加工为主导, 巴黎以技术为主导; 产业分布相同, 但层次相 距甚远。 巴黎的产业结构高端定位是广州发展的方向, 努力发展下一代核心技术, 学习巴黎复合型发展道路是广州发展的有效通道之一。 (五) 新加坡 “政府主导” 的新兴国际大都市发展模式及启示 新加坡1965年建国时工业基础仍十分落后,1979年, 政府宣布实行 “第二次 工业革命”, 推行 “产业高端环节战略”, 淘汰传统低端产业, 在本土集中发展技术 密集型、 高附加值产业。 到20世纪90年代, 电子电器、 化工、 船舶已成为新加坡 制造业三大支柱; 并将留在本土的制造业基本上改造为高附加值的先进科技产业, 成为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产业。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 政府启动 “创新驱 动型经济战略”, 瞄准生物制药、 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 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 至 今, 已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研发中心、 区域总部的成功转型 (见表3)。 表3: 新加坡、 纽约、 伦敦、 东京与巴黎产业结构转变的比较 城市 新加坡 纽约 伦敦 东京 巴黎 服务业 金融、 贸易 金融保险、 房地产、 专业服务、 广告、 旅 游 金 融 保 险 、 专 业 服 务、 文化信息旅游 金融、 管理、 商业、 文化和信息 商业、 文化、 旅游 转型的推动力 政府导向型产业政策、 外部环境的变化 比较优势和全球化的综 合作用、 地价上涨、 土 地空间有限 全球化影响、 比较优势 的作用, 土地价格上涨 日元升值和土地价格的 上升、 法律法规的制约 和政策的引导 政府导向型产业政策、 政府规划 转型过程中衰退并转移 的产业 食品烟草、 纺织服装、 造船、 炼油 服装制造、 金属加工、 化工、 烟草、 纺织 制造业全面衰退、 特别 是服装、 家具 重化工业 传统家电制造业 制造业 电子、 化工、 生物制药 服装业、 印刷业、 小型 物品制造等 印刷业、 电气工程和机 制工程 电子、 汽车 电器、 汽车、 飞机、 化 工、 医疗、 服装 目前的主导产业 资料来源: 见注释。 新加坡之所以能从资源极度匮乏的小港快速发展成长并成为国际大都市, 第一, 必须归结于城市发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取。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 一个 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不取决于自身拥有资源的多寡, 而是取决于其从国际市场获取资 源的能力 (杨代友,2008)。 广州千年商都的沉淀需要继承, 但更需要在继承的基 邱伟年, 隋广军: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 100 础上不断创新进取。 第二, 新加坡在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 实行政府主 导的经济转型方向, 企业创造市场效率的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经济转 型中的双重作用。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甚至成为中国国企改革的标杆, 为改革开放融 入了新的增长元素, 为实现多元经济的包容性再发展, 广州城市建设借鉴并实践新 加坡淡马锡模式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第三, 新加坡通过实施 “优先和加快发展 教育科学事业” 的基础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生产力的提高, 生产力核心要素包括劳动力、 技术、 产品创新、 制度等, 归根到底都将由组织生产 的人决定。 新加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科研教育, 这是广州需要加大投入并 大力推动实践的发展根本。 四、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定位、 路径与方式选择 (一) 定位 综观纽约、 伦敦、 巴黎、 东京与新加坡国际大都市的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 动城市发展的共性 (ananta kumar giri,2006), 在发展方式上有三种路径: 纽约、 伦敦以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原发型发展路径, 实现经济结构向高附加值环节发展; 东 京以承接原发技术和制度创新成果推动产品和制造创新的承接型发展路径, 实现经 济结构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 巴黎以原创与继承相结合的复合型创新路径构建合理 的经济结构。 在实施方式上有两种, 一种是以纽约为典型代表的完全由市场自由调 整的被动转型方式; 另一种是新加坡以政府主导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逐步向战略性 高端产业主动定向转型的方式。 这两种实施方式有各自的特点, 自由发展方式适合 处于领先阶段的领导型城市, 如: 纽约、 伦敦、 巴黎、 东京这样正处在城市发展最 前沿时期, 已占居产业竞争的高端领域, 或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等领先特征, 具有 这些特征的城市需要市场驱动创新发展才能保持其领先优势; 而政府主导创新方式 更适合处于落后阶段的追赶型城市, 如新加坡这类并不处在领先地位的城市。 处在 领先地位城市的发展启示对广州战略性发展具有方向指引作用, 而落后地位城市的 追赶性发展实施方式, 对人均gdp刚刚迈入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且不具备产业核 心竞争力的广州, 在发展实施方式的探索上借鉴价值意义深远。 在国内, 北京作为首都有政府支持, 上海作为国家金融中心有浦东新区的政府 支持, 天津有滨海新区的政府支持, 深圳更是整座城市都是特区, 这些城市的发展 都离不开政府政策及政府重大投资的政府驱动力作用。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大都市的 研究, 得出一个共性发展方式, 那就是 “市场驱动力与政府驱动力” 共同推动经济 快速增长。 广东经济发展是外向经济和民营经济以市场驱动的结果, 政府只是顺势 而为, 并没有太多在经济发展关键和拐点发挥超前引领的作用; 经过30年改革开放 的高速发展后, 进入了一个发展尴尬期, 与国内其他城市形成的双驱动不同, 对于 没有政策自主权的广州所形成的是 “发展双约束”(见图1)。 一方面, 广州所处的 珠三角都市圈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 有着市场自身对政府行为的约束; 邱伟年, 隋广军: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 101 另一方面, 由于城市政策自主权较小, 加上区域市场发展的大政策又缺少突破的路 径, 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动力就受到了政府行为的约束。 因此,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发挥科学构建的思路: 一是要突破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约束性制度; 二 是要学习国内外大都市走 “市场与政府” 双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科学构建” 指向广州投入更多的政府驱动资本, 包括产业政策、 政府投资、 都市圈发展协同等, 通过中央、 省、 市三级政府的投入, 推动 “市场与政府” 从双约束向双驱动转变, 实现以广州为领航的珠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 全面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 改变 长期被动接受国际分工的格局。 因此, 广州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定位要突出以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为主线, 以国家 级中心城市战略布局为依托, 从自由成长的市场逻辑向超前引领的科学构建发展模 式转变, 确立以国际商贸为城市纽带, 以先进制造业、 现代化农业为城市产业基础, 以知识创新为城市产业方向, 发挥国际商贸、 知识创新、 国际航运、 国际金融四大 中心乘法协同效应, 并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互构的城市发展定位。 为此提出适合广 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路径与方式建议。 图1: 国内六大城市综合比较图 (二) 路径与方式选择 1政府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战略选择: 科技创新引领, 市场与政府双驱动, 生产与服务协同发展。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城市科技水平。 在商品贸易发展演变及各国际大 都市发展转型过程中, 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 而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是产业 邱伟年, 隋广军: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 102 结构升级和城市的转型。 广州应注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动力源作用, 要加大 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 构建以全球化为依托, 科研机构的原创性基础开发、 市场 需求为导向, 企业应用、 转化为载体, 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领全球科 技创新资源向市场的创新主体企业聚集, 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实现可持续技术创新; 实施全球人才战略,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 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为产业结构优化、 转型升级提供内在的动力支持和保障, 实现城市自主创新、 产业融合聚集的可持续发展良好态势。 (2) 制定并实施合理的产业规划政策。 广州要提高第二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群,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要给予衰退产业必要的政府援助, 引导其 尽早地有序退出或转移; 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产业, 阻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围绕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定位, 有选择和针对性地培育、 扶持和鼓励朝阳产业、 战 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支柱产业群和经济增长新引擎, 强化其在国内 外的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导地位。 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转变以消费服务为主 导的服务业向以生产服务与消费服务协同为导向的新兴服务业发展, 创建城市发展 新的经济增长极; 提高公共服务业的社会化、 市场化, 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符合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创建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综合配套政策环境。 广州经济发展正 处在从投资带动型向创新带动型的过渡期, 营造产业自主创新、 持续发展的政策 环境是政府职责所在。 政府应营造更加适应多种市场经济主体发展的政策环境, 完善市场法律规章制度,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推动各种经济主体合理发展, 建 立综合信息发布平台, 建立、 完善社会商业信用体系, 保障市场交易主体公平公 正、 高效而有序的运营; 建立和实施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机制和体制, 构建支 持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 创造和实施有利于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市 场条件和基础 。 2建设超大型项目带动城市跨越式发展。 通过超大型项目建设, 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增强综合服务 功能, 带动和辐射腹地的发展, 实现城市的全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广州制造 到广州服务, 从广州商品到广州价格, 从中国的广州到世界的广州。 同时, 通过建 立超大型项目, 吸引人流、 物流和资金流、 知识流, 进而形成全产业链的制高点和 创新动力中心, 培育城市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持续的超大型项目引入, 不断地 营造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 并结合广州城市特点, 融合各增长极的乘法协同效应, 延长增长极生命周期, 形成产业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 以获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 力。 以下是广州可供选择的带动城市发展的超大型项目: (1) 打造以 “物联网” 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平台。 实现物联网需要在两个板块上 项目, 一是以广交会实物为基础, 建设商品和贸易电子聚集平台, 二是以南沙港、 黄埔港、 广州南站、 白云机场为聚集点, 打造南中国物联网集聚中心。 邱伟年, 隋广军: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 103 (2) 构建 “碳” 交易中心体系为核心的产业金融服务平台。 短期内, 京、 沪、 深三点一线的金融格局很难打破, 广州现阶段要打造中国区域经济的金融平台, “碳” 交易所就是广州金融平台发展的新契机。 进行以 “碳” 指标为代表的新商品交 易市场建设,“碳” 指标是一种新的商品, 将与石油、 土地或其他新商品、 新服务 在专业的新生商品市场交易。 (3) 打造服务创造价值为核心的全球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集群。 随着新兴经济体 的不断发展, 欧美经济的逐渐衰退, 世界航运中心正从环大西洋圈向环太平洋圈转 移。 选择以航运服务产业为契机点, 以广州航交所为纽带, 着眼突破广州高端服务 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局面, 致力打造全球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集群 (见图2)。 图2: 广州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集群 战略产业圈定 运营载体 打造聚集平台 开拓高端服务 航运交易中心大宗商品期货平台人才平台信息平台 船舶交易、 航运保险、 船舶融资 油、 煤、 木材等大 宗商品期货平台 培训、 人才交流、 人才资质评定 资讯平台、 资质评 估、 中介管理 广州航运交易所 高端航运服务业集群 (4) 以南沙国家级新区建设为契机塑造国家制度创新实验区。 把南沙打造成为 国家创新制度的承载平台; 进行超越 “一国两制” 的经济制度创新试验; 创建 “协 调、 管理、 开发相分离” 的管理体制。 按 广州南沙新区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 的 总体战略, 用40年左右的时间, 将广州南沙建设成国际智慧海滨城市、 粤港澳全面 合作的国家级新区、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 (5) 提升广州城市公共服务综合专业能力项目。 广州政府应该在城市公共服务 上加大投入, 让城市成为为所有城市成员提供综合性福利服务的平台, 主要是以教 育、 医疗与居住为主体的城市综合性福利服务平台, 提升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等教 育水平, 明确并驱动广州的内需型与外需型平衡发展的城市主体功能, 即居住、 就 业、 消费和贸易, 建设国际化的服务型城市文化品牌, 实现 “和谐广州、 首善广州、 幸 福广州”, 引导全国、 全球人才聚集广州, 为广州可持续创新和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邱伟年电子邮箱:williamqwn163com) 注释: 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转自:周振 华, 2009城市转型与服务经济发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的国际大都市发展转型对广州建设国 际商贸中心的启示(2011)研究资料整理成表。 邱伟年, 隋广军: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 104 数据来源说明: 原始数据基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增强广州综合服务功能研究(2011年度)对国内主要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评 估指标的原始数据,在此数据基础上,经过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处理后数据汇总、及汇总数据再标准化三个过 程,最终形成了每个维度以1为单位的比较图,以从全局判断广州在各个维度上在国内大城市的竞争优劣势。 具 体指标维度结构及数据来源详见如下说明。 十三个指标维度的原始数据结构: 产业规模:由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项数据构成。 资源潜力:由社会就业人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市圈gdp、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信息设施指 数、商务设施指数、科教文卫设施指数八项数据构成。 服务设施:由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信息设施指数、商务设施指数、科教文化设施指数四项数据构成。 流量经济:由商品销售总额(商流)、全社会货运量(物流)、金融机构存货款余额(资金流)、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信 息流)、人才资源总量(人才流)、专利申请量(技术流)六项数据构成。 产业结构水平:由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指数、高技 术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资源等级结构、专业技术人员占城市就业人员比重、在校大学生占城市常住人口 比重、批发额占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金融业增加值占城市gdp比重、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指数九项数据构成。 资源等级结构:由专业技术人员占城市就业人口比重、在校学生占城市常住人口比重、批发额占商品销售总 额的比重、金融业增加值占城市gdp比重、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指数五项数据构成。 服务品种齐全度:由服务品种齐全度指数一项数据构成。 产业运用效率:由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gdp固定资产投资)、经济集聚度、房 地产综合发展指数、服务业增加值建成区面积六项数据构成。 经济集聚度:由房地产综合发展指数、服务业增加值/建成区面积比值两项数据构成。 服务活动便利度:由行政服务效率指数、城市商业环境便利度、地铁营运里程、特快专递数四项数据构成。 辐射支撑条件: 机场货邮吞吐量、 港口货物吞吐量、 列车客运线路数、 电子商务指数、 综合门户网站数、 google城市搜索条数、经济活动辐射力、对外投资额、离岸外包合同额、跨国公司联系度、外贸依存度、批发零售 比、国际性商务展览数、中国金融中心指数、金融机构货款余额gdp、货物周转量、拥有全国制造业500强出口交 货值、出口交货值十八项数据构成。 经济活动辐射力:由对外投资额、离岸外包合同额、跨国公司联系度、外贸依存度、批发零售比、国际性商务展 览数、中国金融中心指数、金融机构货款余额/gdp比值、货物周转量、拥有全国制造业500强数量、出口交货值十 一项数据构成。 社会文化辐射力:由社会包容指数、社会秩序指数、普通高校数、图书出版种数、杂志出版种数、报纸出版 种数、城市国际知名度指数、吸引外国留学生数、拥有外国使馆数、接待海外游客数、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十一项 数据构成。 原始数据来源说明: (1)都市圈gdp:都市圈范围与上海交大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中国都市圈评估报告 中界定范围相同。 原始数据为都市圈城市2009年度加总数。 (2)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信息设施指数、商务设施指数、科教文卫设施指数、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指数、行政服 务效率指数、社会包容指数、社会秩序等指数的数据来源于倪鹏飞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年度),而跨国 公司联系度、城市国际知名度指数等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倪鹏飞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报告(20092010年度)。 计算 时取数值最大的城市为1进行标准化处理。 (3)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货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 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等七个行业。 (4)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根据这些城市2010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得到。 (5)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指数指标数据来源于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