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屈原和他的世界——屈子哲学及其生命体验.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和他的世界屈原和他的世界 屈子哲学及其生命体验屈子哲学及其生命体验 摘要 本论文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屈原及其诗歌的研究揭示:中国哲学是一种“诗化的哲学” , 这种哲学的根源在于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 ,而这种智慧的核心即是“体验”或“直观” 。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通过对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的梳理,提出研究的方法论, 为全文展开做学理铺垫。第一章通过运用哲学史、思想史以及人类学的方法对中国“轴心时 代”以及这一时期楚国思想、文化状况的梳理,力图为人们提供一幅屈原所处时代中国思想 世界的全景图,从而达到对屈原时代精神状况的把握。第二章首先在“诗源于存在而达到真 理” 这一理论背景下, 证明中国文化的 “诗性本体论” 以及屈原诗歌作为哲学研究的可能性, 进而再通过屈原的诗歌展现诗人的内在生命体验。 第三章首先通过语言学、 文艺学等方法研 究屈原诗歌的体式, 从而揭示其认识论、 以及人类学上的意义。 然后通过对屈原作品的研究, 梳理出其对于宇宙时空、生存、死亡的观念,以及产生这些思想的关键体验。从而将过 去一直被遗忘的屈子哲学展现在世人眼前 关键词:楚文化 诗性智慧 诗 哲学 体验 ququququyuanyuanyuanyuanandandandand hishishishis worldworldworldworld ququququ yuanyuanyuanyuan philosophyphilosophyphilosophyphilosophy andandandand itsitsitsits experimentexperimentexperimentexperiment forforforforanimaanimaanimaanima summarysummarysummarysummar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qu yuan and his poetry,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o reveal that chinese philosophy is a kind of “poeticalized philosophy”,which has its origin in “poetic wisdom”,and the core of this wisdom is “experiment” or “intuition”.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thesis.in the introduction,the methodology is raised by show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this research and problems which might exist to prepare for spreading the whole thesis. in the first chapter,chinese “axial age” ,thinking of chu,and the situation of its culture is described comparatively clear in the view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history of thinking and anthropology to reveal the big picture of chinese thinking world which qu yuan was in,and to grasp the time spirit of qu yuan.in the chapter 2,firstly “poetic ontolog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poetry of qu yuan should be researched into as a kind of philosophy have been proved.and then the inner experiment about anima of this poet is emerged.in the chapter 3,writer researched into the style of qu yuan poetry in the way of linguistics, literature and art to reveal the epistem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meaning.and then through researching into works of qu yuan,the writer told qu yuans view about universe,time, existence,death and the key why these thought came into beingexperience.in the end,qu yuan philosophy will emerge which have been fogotten for a long time. keywords:key words:culture of chupoetic wisdompoetry philosophyexperiment 目录目录 绪论绪论-1 1 1 1 第一节 研究对象-1 第二节 研究现状-3 第三节 主要问题理路- 5 第一章第一章 屈原时代的精神状况屈原时代的精神状况-6 6 6 6 第一节 思想史背景下的楚文化-6 一、中国的“轴心时代”-6 二、 “轴心时代”中的楚文化-8 第二节 屈原与楚文化-13 一、巫风-13 二、楚语-14 三、楚民之颂神以及神话-15 四、思想、知识- 16 第二章第二章诗与思诗与思-17171717 第一节诗与哲学-17 一、 “诗与哲学之争”-17 二、中国文化的诗性本体论结构-20 第二节 屈原的生命体验及其作品- 25 一、屈原的生命体验- 25 二、作品与诗人的内在生命体验-29 第三章第三章 屈原的体验哲学屈原的体验哲学-33333333 第一节屈原辞的体式及其意义-33 一、屈原辞的产生- 33 二、屈原辞及体式的认识论意义-35 第二节 屈原与先秦诸子哲学-38 第三节 诗人哲学家-40 一、眇眇兮愁予的天道观-40 二、屈原的自杀及意义-42 结语结语-4646464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7474747 致谢致谢 50505050 1 绪论绪论 第一节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里曾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 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苏曼殊也说一个人要是没有读过楚辞,那是没有活气的。楚辞,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一个最为奇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 “楚辞是以屈原及其作品为主体的,所以,研究楚辞,必须首先研究屈原。”1屈原, 中国的战国时期诞生于楚国的伟大诗人, 他以高洁的人格、 不朽的诗作奠定了在中国文化史 上不可磨灭的位置。但是,屈原作为那个时代的“一等明星” (郭沫若语) ,他来无影去无踪, 除了二十多篇诗歌作品,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关于屈原的生平资料,只有司马迁的史 记屈原贾生列传 、王逸在楚辞章句的注释中涉及屈原生平、刘向的新序节士篇 里有所论述,其他大多流于民间传说且可信度不高。关于屈原的生卒年代,成长经历等, 都 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屈原自传性的作品去发掘,这些都给后世的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正因如此,后世出现了许多甚至怀疑是否真有屈原其人的学者,如廖平、胡适、朱东润等。 但是,笔者认为不管屈原作为一个“物理存在”是否真实的存在过,但是他作为一个真真实 实的“文化存在”的影响直到现在依然可见一斑。我们不能因为缺少生平资料就否定一位滋 养了中国“诗性文化”两千多年的诗人。美国学者乔治桑塔亚那在评价同样生平资料稀少 的诗人卢克莱修时曾经说到: “我们不必为对卢克莱修的生平知道甚少过于遗憾。他的著作 保留着他自己希望能保留下去的他的某个部分。 完美的信念本身并不重要, 重要的在于显示 了公开的真理。”2同样的,我们也不必为对屈原生平知之甚少而感到遗憾,最重要的是我们 能够从屈原的作品里看到屈原对于自己本真生命的体验,以及通过诗歌对存在的显现。 其次,作为孕育诗人成长的环境,对于以楚文化的研究是始终绕不过去的。楚辞之所以 在中国文化史上表现突出,如果缺乏了对其滋养的南楚大地“惊采艳艳”的楚文化简直是不 可想象的。楚辞作为一个遥远的事实,屈原已经离我们远去,只留下一座语言的迷宫。而打 开这座迷宫的钥匙就是楚文化。 1 周建忠: 关于楚辞研究的对象审视与历史回顾 , 贵州社会科学1997 年第 5 期,第 70 页。 2 美乔治桑塔亚那: 诗与哲学:三位哲学诗人卢克莱修、但丁及歌德 ,华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 页。 2 最后,作为屈原所代表的楚文化、乃至整个先秦时代的文化本体的“诗性智慧” ,以及 由此而衍生出的中国的“诗性文化”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对它的研究不仅能揭示屈原 的思想, 而且还能进一步说明中西文化、 哲学的异质, 对于准确的把握中国先秦时代的思想、 文化和屈原的体验哲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第二节第二节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自汉代以来,对于屈原和楚辞的研究就从来没有间断过。直到今天,应该说对于屈原和 楚辞的研究仍然是一门显学。并且在二十世纪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楚辞学。 其中主要的研究包括几个方面: “楚辞文献学研究、楚辞文艺学研究、楚辞文化学研 究”1等。在 20 世纪的楚辞学研究中,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大家学者,如姜亮夫先生、 汤炳正先生、林庚先生、刘永济先生等。他们奠定了近代楚辞学研究以及屈原研究的基础, 并开创了楚辞研究中的新方法与新领域。 但过去对于屈原的研究多局限于文献学、 文艺学等 领域,而对于楚辞的文化学、人类学等方面,特别是对屈子哲学的研究还是明显不够。在上 世纪初期,王国维、梁启超、刘师培,闻一多等通过对楚辞历史学、民族学、神话学、考古 学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开始了对于屈原和楚辞的文化学研究。近年来,随着各个学科界限的 打破,实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的流行,文化学方面的研究开始突飞猛进。张正明的楚 文化史 (1987) , 以及其主编的 楚学文库 (1988) 一共 18 种; 萧兵的 楚辞文化 (1990)、 楚辞的文化破译 (1991) ,堪称楚辞文化的重头之作,潘啸龙的屈原与楚文化 (1989) 等也是楚辞文化研究的重要著述。 在此基础上的研究论文也比比皆是, 武汉大学张杰先生就 认为 “中国古代诗人的创造心理与作为民族文化心理原本的原始思维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本 原性关联和可类比性”(张杰: 原型体验与意境创造 , 社会科学战线 ,2004 年第一期)。 这些研究在充分利用已有的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 从原始宗教的角度, 系统全面地 对楚辞的生成、文本形态和文化功能作了积极的探索。这些研究,对于还原屈原所处年代和 地域的生活坏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为对其作品和思想形成的深入理解提供了可能性和开 辟了巨大空间。 2 在哲学界,关于屈原的哲学和其自杀的哲学意蕴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屈原已经不仅 仅是作为诗人、 文学家的形象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 早在冯友兰先生主编的 中国哲学简史 中就出现过关于屈原哲学的专章论述。刘小枫先生在其拯救与逍遥 (1988)一书第一章 “ 天问与超验之问”中也对屈原的思想进行了专门的评述。刘士林先生在中国史学精 神 (2006)中对屈原的宇宙意识进行了论述。近年来关于屈原自杀的原因及意义也似乎成 1 黄凤显: 20 世纪楚辞研究综述 , 屈辞体研究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53 页。 2 以上内容参见:黄凤显: 20 世纪楚辞研究综述 , 屈辞体研究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8 页。 4 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叶秀山先生从西方哲学 “思度” “事物自身-自己” 的角度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死不仅自杀,而且一切形式的死,就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自 由的完成” (叶秀山: 从屈原的死谈起 , 浙江社会科学 ,2002 年第二期) 。也有从现象 学角度思考屈原之死的文章, 通过分析屈原诗歌文本中作者潜在体验模式, 认为屈原自杀的 终极根源在于其深刻追问精神与存在的根据确实的无法超越之间的深刻张力等等。 我的论述 即是在众多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5 第三节第三节 主要问题理路主要问题理路 首先,楚文化的研究,对于研究屈原的思想构成以及屈原的楚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屈 原首先是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诗人,楚文化中的神话、巫风、习俗、传统等对于屈原思想的 形成的作用是根本性的, 楚文化的滋养也是他能够创立 “楚辞” 这一诗歌体式的关键。 因此, 对于楚文化的来源、发展,以及直到屈原时代的状况是至关重要的。这一部分我将在论文第 一章中将楚文化放在大的思想史背景下进行论述, 旨在证明西周早年楚祖被封楚地后秉承的 夏商原始文化进而形成后来与北方中原文化“各表一枝”的楚文化。 在第二章的论述中, 首先我将重点论述诗与哲学的关系。 通过西方哲人对于 “诗与哲学” 的解构,确立诗歌作为哲学研究的合法性。同时指出由于在人类在原始的“诗性智慧”思维 模式演进过程中东西方作出的不同选择造成的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了中国 “诗性文化” 与西 方理性精神的不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取消“中西哲学之辩” 。由于这种中国“诗性智慧” 思维模式以及“诗性本体论”的提出,确立中国这种旨在通过生命体验认识世界的哲学。 而 屈原正是因为生长在这种“诗性智慧”极度繁荣的楚文化土壤中,所以他通过自己内在生命 的体验才能创立“楚辞”这样一种诗歌体式。其次,在这一章中我将对通过屈原的诗歌作品 对屈原的整个生命体验的过程做详细的论述。 通过上述两章的论述,在第三章中我将通过屈原的作品和屈原诗歌体式两个角度重点论 述屈原的体验哲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屈原作为一个诗人的哲学和死亡的解读。 6 第一章第一章 屈原时代的精神状况屈原时代的精神状况 第一节第一节 思想史背景下的楚文化思想史背景下的楚文化 一、中国的一、中国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 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2 世纪,人类思想的精英在这五、六百年间仿佛被集体笼罩在 某种神秘的力量之中,他们或坐拥“理想国” 、或居于陋巷;游走于诸侯国之间,矗立于城 邦街道的转角;他们仰望星空、冥思苦想,他们著书立说、口专心授;他们各居一方、各自 为阵,但他们的思想却不胫而走, “正是在那个年代,才形成今天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这个 人 ” 。这五、六百年的历史被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1。 公元前 4 世纪的中国,一位被称为庄子的智者在他的一篇被称为“先秦学术史论”2的论 文中道出了“中国轴心时代”的发轫: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于百姓,明于本教,系于 末度,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 之,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 者,百家之学时或称道之。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 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返,比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道术将为天下裂。 3 1 “发生在公元前八百至二百年间的这种精神的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正是在那个年代,才形成今 天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这个人。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称作轴心时代,非凡的事情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 期。”参见【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智慧之路 ,柯锦华等中译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 年第 1 版,第 6870 页。 2 参见冯达文、郭齐勇主编: 新编中国哲学史 (上) ,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202 页。 3 庄子天下 。 7 而 “道术将为天下裂” 的背景还得追溯到公元前九世纪到八世纪那个 “天下裂” 的时代。 周王朝从成王到共王的这段时间出现了太平盛世,此后便出现了江河日下的颓势。公元前 841 年,国人终于暴动,厉王终于逃亡,朝政终于由诸侯共管,史称“共和行政” 。 1在镐京 发生大地震,泾、渭、洛“三水”枯涸,岐山崩塌,等一系列象征着西周败象的天灾后, 据 说上演过“烽火戏诸侯”闹剧的周幽王终于被西部夷人、犬戎的军队杀死在骊山。公元前 771 年,西周王朝灭亡。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历史学家把这一 年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从此周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的力量,进入了一个动乱时期,即 “春秋时代” (公元前 770前 476 年) 。于是,天下那种和谐与整齐的秩序坍终于塌了。 在西周时期国家主权属于王室(周天子) ,列国都没有完整的主权,而春秋到战国的发 展过程中,列国逐步肯定自己的主权,到各自称王称霸时,各国已经完全不承认周王室的宗 主权。与此同时,思想的世界也连同社会一道被抛掷于动荡之中。 “神话时代心灵的平静和 自明的真理终结了” ,葛兆光先生在其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一书中认为造成这种思想世 界变化的原因至少有三点: 第一、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 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的趋 势。第二,王室的衰微使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与知识流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国 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王朝格局中地位的 上下移动,使他们的思想和知识处在变化之中。第三, 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 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的侧面,王官失守之后,文化人的分化则使知识-思想 也 在分化之中,并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2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先贤思考的问题也就发生了兴趣的转向。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 质世界的性质、 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 中国的先贤则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 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美国学者伯恩斯(edward mcnall burns)和拉尔夫(philip lee ralph)合编的世界文明史指出: “中国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 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 1 参见史记周本纪 。 2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第 69 页。 8 了一个屡起冲突、 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 力图提出稳定 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1需要指出的是, 说中国思想家对玄学没有兴趣多少还是有些偏颇, 不过这也确实反映了先秦中国先贤们的思想是在那个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也许我 们可以想象如果中国没有出现春秋战国那样的战乱和社会的动荡, 在那个所谓的 “轴心时代”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给我们的则可能是另外一副头脑。 无论如何,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也就是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中国的思想 史进入了庄子所悲呼的“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 “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更深的根源和意 义,将在后文中做进一步的论述。不过,如果我们承认历史的话,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悲哀的 结局而是一个伟大的开端。因为这也许就是中国的“轴心时代” 。 二二、 “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中的楚文化中的楚文化 如果说“轴心时代”属于时间概念,那么中国先秦时期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浪漫瑰丽 的楚文化则是一个时空的概念。她作为一种“存在” ,于“存” (时间)而言,他是楚国命祚 八百年;于“在” (空间)而言,他是与北方雄浑如砥柱而下之黄河的中原文化分庭抗礼的 盛开在长江流域的上古区域文化之花。 “这南北两支华夏文化是上古中国灿烂文化的表率, 而与时代大致相当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遥相辉映。 ” 2 作为楚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屈原的“楚辞”就是在这个时空概念中横空出世的。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楚辞类引宋黄伯思翼骚序云: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 若些、只、差、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 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 若、苹、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黄伯思为楚辞所下的界说可谓准确周备, “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从地域 的角度全面的概括了“楚辞”的特点。由此也严格的区分了“楚辞”与先秦时期其他 1 转引自:樊树志 国史概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3 版,第 57 页。 2 张正明: 楚文化史 ,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第 1 版导言 ,第 1 页。 9 文学作品之间的界限。 汉书有云: “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 之好。徵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 ” 1可见西汉时期“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 学问,为当时的帝王将相所喜爱。同时也说明了“楚辞”非“楚语”不能诵读,不知楚地之 历史、文化、风俗、信仰等等亦不能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屈原。于是自王逸楚辞章句始, 就有了对于楚声、楚地、楚物的注疏。20 世纪初(1906 年)经学大师俞樾的读楚辞成 为了上世纪最早的楚辞学著作,主要考证有关名物、制度、史实等,正句读、审字义、通假 借,分析特殊文法与修辞。饶宗颐先生也出版了研究楚辞中涉及楚地地理的楚辞地理考。 在上世纪还同时兴起了对于楚地的神话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2。 对于我们了解楚辞文化、楚地的文化大大的开拓了视野。 两千多年前的楚文化是一个遥远的事实, 它有其复杂的构成而又自成一体。 它筚路蓝缕、 开源拓流、标新立异、神秘奇瑰、悲壮激越。 (一)楚文化的渊源(一)楚文化的渊源 史记楚世家第十云: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 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 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芈姓源于祝融部落,祝融源于歂顼,歂顼高阳氏。屈原离骚曰: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 皇考曰伯庸” ,即宗高阳之意。芈姓即是“祝融八姓”之一。祝融故虚在今河南新郑县一带, 除芈姓季连一支外,大抵分布在河南、山东境内,属于中原民族,季连一族“其后中微, 或 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3。芈姓贵族是从中原迁居“蛮夷”的,所以它的传统文 化应当和中原文化没有什么太大差异。 姜亮夫先生主张楚文化的源流属于夏文化 4, 按照 史 记的说法, “祝融八姓”在夏就已经存在“昆吾氏,夏之时尝为候伯,桀之时汤灭之。 ” 另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语: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昆吾是己姓后人, 其 祖先是芈姓兄长。而更多的人主张楚文化源流属于商文化或周文化。 1 汉书卷六十四王褒传 。 2 参见黄震云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 , 文学评论2002 年第 2 期。 3 史记楚世家第十 。 4 参见姜亮夫: 楚辞学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91120 页。 10 对于楚文化的源流,过常宝先生提出“要判断楚芈姓贵族属于哪个时期的中原文化, 主要应该看它是如何脱离中原迁楚的。 ” 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注鬻子云: “名熊, 为周师,自文王一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根据世本居篇 : “楚鬻熊居丹阳,吴王徙郢。” 而鬻熊所居的丹阳并非后来的丹阳, 据过常宝先生根据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的实地考察报告 分析,此时的丹阳应在汉水以北。 2也就是说直到商末文王之时芈姓部落任然没有完全脱离 中原。 而芈姓正式脱离中原成为楚人则是在成王之时, 此时芈姓部落的首领已经是鬻熊的曾 孙熊绎。据史记楚世家记载: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 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这既是说自夏起至周初,芈姓部落一直居住在 中原地区, 直到周成王时被封于荆蛮遂与中原文化产生隔阂。 那么楚文化最初的源流也就并 非是周文化而是上承夏商以来的文化,犹以商文化为主。 我们可以把这种成为楚文化源头的以商代为主的中原文化作为后来异军突起的楚文化 的“前文化” 。而且以我粗浅的认识,楚文化自始至终是在这种自我的创造冲动与“前文化” 的矛盾语境中被展开的,这种“前文化” ,既是由早期人类“诗性智慧”所决定的原始的“诗 性文化” 。此时的楚国虽然仍“跋山涉水,以事天子” ,但对于先王“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被封蛮夷的待遇, 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芈姓族人作为已经拥有权力意识和正常情感的人类也是 心有不甘和愤愤不平的。 以至后来周夷王时楚王熊渠还能说出 “我蛮夷也, 不与中国之号谥。” 3一方面与中原文化依然纠缠不清难以抽身,另一方面对抗与对峙又成为楚国芈姓贵族无可 选择的现实。无论他们是多么渴望超越而入于“前文化”之中,他们都终究难于无挂碍地抽 身而去,与中原文化的纠缠、对峙是楚文化早已被注定了的宿命。而随着楚民族不断南迁最 后稳定在长江流域与中原文化隔水相望,楚文化也在筚路蓝缕中“渐露峥嵘” 。 (二(二) “绝地天通绝地天通”与周楚文化之辩与周楚文化之辩宿命不仅仅操控着个体生命,更多的时候它还操 控着一个族群、一个国家、乃至人类的历史。就在熊绎被封于荆蛮前后,周王朝在周公的带 领下正进行着一次伟大的变革,这次变革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中国。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4的夏商文化可以说一以贯之的弥漫着浓烈的原始文化色彩。 徐炳昶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里说最早的时代“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坐享,家为 巫史” ,当时人人通神降神,沉浸在迷醉之中失去理智、不事劳作,而且天下也不能建立起 1 过常宝: 楚辞与原始宗教 ,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第 5 页。 2 过常宝: 楚辞与原始宗教 ,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第 6 页。 3 史记楚世家第十 。 4 礼记表记 。 11 合理的权威和秩序。直到后来圣人出来“绝地天通”才斩断“民”与“神”任意沟通的混乱 局面,把通神降神的事业局限于少数人手中。而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祭祀通神 所包含的思想就是当时思想世界的中心, “它包容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考、观察和信仰的几 乎全部内容”。 1这样,掌握这一知识和权力的少数人就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思想者,同时也 是国家的上层。据说这一事件发生在尧的时代尚书吕刑曰: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 罔有降格” 。 但是直到商代, 国家的一切活动包括政治生活也都还是在神灵的名义下进行的。 陈梦家先生在商代的神话和巫术一文中说: “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 长” 2。可见一直到商代,文化核心依然是巫祭和鬼神,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都 要问诸鬼神, 按鬼神意志行事。 周公在警诫殷商遗民和证明周朝政权合法性的时候还对症下 药的用“宁王遗我大宝龟” 3对其实施恫吓。 但是周人在朝代的更替中亲眼看到曾受天命的殷商王朝在瞬间轰然倒塌,于是他们认识 到“天命靡常” ,不能仅仅把希望寄托在祭祀鬼神和各种靠直觉、想象与经验的方法上,必 须使这些种种变成规矩繁复的“礼” 、 “仪”制度,使一切都进一步的合理化和秩序化。这就 是周公的“致礼作乐” 。周公把在商代用于祭祀的所谓“礼乐”赋予全新的内容, 左传 文 公十八年云: “先君周公制礼作乐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这就是说周公领导的这次文化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清算了商朝“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的 文化传统。他在保留前代各种巫祭仪式的前提下,赋予它们人事的内容和人间的秩序。虽然 祭祀活动依然是国家的头号大事, 但是祭祀作为政治和教化作用越来越凸显, 它逐渐开始成 为仅仅是一套象征的仪式,而宗教祭祀意义逐渐为周人所漠视。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 而远之”精确的道出了这一重大的思潮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它把自殷商以来形成的一套关于宇宙结构、社会等级、宗族观念的深层 意识用一套象征仪式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人间世界最整齐的秩序象征, 从而为确立一套自己 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提供了依据。 被封楚地的芈姓贵族由于地理和自身的原因,恰好同这次文化变革插身而过。至此,本 来在文化上同源的周、楚在周公“制礼作乐”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徐、楚均商之同盟,自商亡即与周为敌国徐、楚实商文化之 嫡系” 4。楚贵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商代的文化。楚国自建立以来,虽然还尊奉周室,但是 1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第 4950 页。 2 转引自过常宝: 楚辞与原始宗教 ,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第 8 页。 3 尚书大诰 。 4 郭沫若: 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辨 ,转引自过常宝: 楚辞与原始宗教 ,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 12 实际上不仅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也处于相互敌视的状态中。直到周室东迁,周公东征、昭王 “南征而不复” 1之类的事情再没有重演可能之时,楚人才不用为来自中原的威胁而担忧。 楚国在文化上与中原的隔阂不仅仅出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还在于楚国贵族自身自决于中原 文化之外而把自己置之“蛮夷” 。不仅楚国两位国君先后惊人的说出同样的话“我蛮夷 也” 2而且公子目夷也说: “楚,夷国也。 ”3楚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文化发展方式也就只能是延 承夏商文化传统和与楚地当地的“土著” 、 “蛮夷”文化相融合。这也就不难解释楚地浓郁的 巫鬼祭祀之风,以及九歌为何出于屈原之手了。但楚国也并非和中原文化完全断绝关系 毫无交流,只是各有侧重,如过常宝先生所说“一般说来,中原文化更多的作用于楚文化的 政治、伦理、外交等理性的一面,而土著文化则更多作用于楚文化的艺术、宗教等感性的一 面。 ” 4按照张正明先生的说法,楚文化发展的特殊道路是“师夷长技而力求创新”5。所以, 在诗歌方面才有了楚辞这样“惊采艳艳”的作品出现。 楚国人在周王朝的南方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 “令人发指” 的扩张, 其结果是 “楚地千里”。 而周王朝却在西部夷人的武力作用下灰溜溜的东迁,中国进入诸侯割据、天下纷争,战事不 断的“春秋战国”时代。如前文所说, “思想的世界也连同社会一道被抛掷于动荡之中” , 周 公定下的看似亘古不变的秩序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直教孔老夫子仓皇惊呼“礼崩乐 坏” 。然而,中国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代,却也正式迈向了它群星闪耀的“轴心时代” 。与此 同时, 楚国以它强大的武功为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武王熊通带领着楚国的将士高唱楚歌 在周王城下进行了浩大的阅兵仪式,并且“问鼎中原” 6。楚文化开始由茁壮进入鼎盛时期。 真是应了狄更斯在他的名著双城记开头说的那句众人皆知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 是最坏的时代” 。 第 8 页。 1 左传僖公四年 。 2 史记楚世家第十 。 3 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 。 4 过常宝: 楚辞与原始宗教 ,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第 16 页。 5 张正明: 楚文化史 ,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第 1 版,第 41 页。 6 参见史记楚世家第十 。 13 第二节第二节 屈原与楚文化屈原与楚文化 有了以上提出的两大思想史背景:中国文化自西周周公“制礼作乐”的伟大变革到“礼 崩乐坏”的变故;在所谓“轴心时代”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各表一枝。在上文也说到,自 东周以降“楚文化开始由茁壮进入鼎盛时期” 。那么,到了屈原作为个体生命“物理存在” 的那些年代, 他所生活的楚国文化状况是我们所不能避而不谈的话题。 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 如何理解屈原的作品,还在于如何“理解之同情”的对待屈原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痛苦 抉择。因此,在这里还不得不使用被梁宗岱先生讥讽为“走外线” 1的办法来研究屈原。 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屈原深受其滋养的楚文化。在上文的论述中,已经分析了楚文 化的源头乃是夏商文化, 重点是继承商的文化传统。 那么在芈姓贵族被封楚地与中原文化分 道扬镳以后,楚国先人“筚路蓝缕”一路走到战国时代,走到屈原的时代,楚文化又呈现出 怎样一番景象呢?反过来它又将给屈原的心灵以及言说带来怎样不同凡响的影响呢? 关于“文化” ,目前的各类书籍和百科全出给出的各式各样不下百种。而在这里, “ 文 化 ,不过是这样一种人类行为人类为了作为社会化的群体来对宇宙万事万物 进行 利于人类的 操作, 而将宇宙万事万物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符号化处理的 人类行为 ”。 2它遵循着一种叫做“约定”的法则,这些“约定”的不断操作形成了那个滋养了诗人屈原 的“符号的世界” 、 “语义的世界” ,即:楚文化。碍于篇幅的限制,我们这里只简要列举与 屈原的“楚辞”相关的楚文化。 一、巫风一、巫风 王锡荣先生曾指出楚国王族好巫信鬼的习俗说: 1 参见梁宗岱: 屈原 (为 1941 年 5 月第一届诗人节而作) , 见 诗与真续编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 第 1 版,第 8990 页。 2 蓝马: 前文化导言 ,见非非1986 年第 1 期,第 4 页。 14 巫风在古代社会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到春秋以后,巫风在北 方各国就大大的削弱了。就在这时,南方楚国巫风却很流行。楚国统治阶级,相信巫 术是有传统性的。远在成王时,就曾以大巫咸为质,与秦穆公“齐盟” 及其楚怀 王信之更笃,简直成了迷信巫术的“专家” 。 1 关于这一点,史料也可提供佐证,当初熊绎立国之时对周朝的义务便是“惟是桃弧、棘 矢、以共御王室” 2,楚国一开始就是向周王提供祭祀物品的。张正明先生也说“熊绎这位国 君实为酋长兼大巫” 。到了怀王时代,据汉书郊祀志说: “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 以获神助,却秦师。 ”不难想象,一方面楚国地处“蛮夷” ,与当地土著的交融,当地源远流 长的风俗必然投射集中到楚国贵族集团中来,另一方面,统治上层的意识也会渐渐渗透到大 众中去。而且,如前文所说,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祛巫除魅” (disencharttment 马克斯韦 伯语)的活动擦肩而过。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巫风猖獗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楚地 巫风的普及也是众所周知的” 3,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也说“楚地家信巫觋,重淫祠” 。 巫术神话也确实为屈原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咖啡纳米技术应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用电安全与隐患治理方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车辆行人识别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渔业品牌国际化推广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老年健康管理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创新与社区护理模式融合001
- 湖南省双峰一中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复习全真试卷
- 现代培训基础知识课件
- 现代化沙发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届高考作文备考之主题素材:家国情怀
- 一线班组质量奖申报材料
- 蜜雪冰城加盟合同(2025年版)
- 消毒供应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 ACS合并消化道出血治疗策略
- 数字化转型视角下H公司订单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 精益管理看板
- 汽车产品初期流动管理计划
- 《战略资源稀土》课件
- 《过程审核讲义》课件
- 中医内科学虚劳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