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灾害风险安全规划体系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灾害风险安全规划体系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灾害风险安全规划体系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灾害风险安全规划体系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灾害风险安全规划体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灾害风险安全规划体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我国历史街区的防灾现状让人十分担忧,且面临的常见灾害类型也很复杂 化。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有和我国相似的建筑历史,然而日本对历史街 区的保护工作要比我国早很多,且无论从防灾体制、防灾管理还是防灾技术上 而言,日本比我国更细致完整。因此,如何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日本传统建造物 群保存地区防灾规划体系,并能将其适用于我国的优点正确应用于我国历史街 区防灾规划中,这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研究是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动态模拟下的历史建筑密集区综合 安全体系研究 (项目批准号:51178297)而进行的一项基础研究。是在对日本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规划体系的先进规划理论、技术和实践进行系统、 科学的比较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探讨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规划发展动 向,从而对我国历史街区防灾规划体系的完善、制度建设的加强、防灾设施的 投入、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的加强以及实施技术方法和实施保障体制等方面进 行前瞻性探索,对确定科学、合理的历史街区防灾规划体系有所借鉴和启示。 本文首先对日本传统建造物保存地区常见灾害风险类型进行总结,对保存 地区的防灾观和防灾规划体制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概述;其次系统地论述了保 存地区防灾规划体系中的特点、制定方法、调查体系、防灾课题、防灾规划的 基本方针以及内容构成和防灾业务规划,提出了防灾规划的核心内容;接着详 尽地论述了保存地区防灾规划体系中的防灾技术发展,分析比较了日本古代和 现代防灾技术在传统地区中的应用;而后结合知恩院和篠山市传统建筑物群保 存地区的防灾规划实践案例进行具体操作上的论述;最后通过对比中日历史地 区保护体系和防灾体系的异同,总结了日本保存地区防灾规划的经验对我国历 史街区防灾规划、防灾管理、防灾教育宣传等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灾害风险安全规划体系,中日比较, 借鉴和启示 abstractabstract chinese historic districts have the worrying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are facing the complex type of disaster. japan, which is narrow strip of water with china, has a similar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our country, howev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in japan is much earlier than in china, no matter from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disaster management or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ically, japan is more detailed and complete than china. so it has been an urgency of urban planning that how to be aware and understand the disaster risk security planning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japan, can make its advantage be applied to historic district disaster planning. this study is a basic research of the subject the comprehensive security based on historic buildings in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with the dynamic simulation system (51178297).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comparison and reference to advanced planning theory,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of disaster risk security planning systems at historic buildings in japan, explore the historic district disaster planning development trends. explore prospectivel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system,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facilities, enhancing public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chnical approach and the security system, to getting th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to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istrict disaster planning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ic districts. firstly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ype of common disaster risk at historic buildings in japan,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developing process of planning system. secondly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of methods, survey system, topics, basic principle, content, and business planning of disaster risk security planning systems at historic buildings in japan. third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ology in details, analyzes and compares japans ancient and modern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applied at historic buildings. fourthly it takes practice case studies of historic building disaster risk security plans like chion-in temple and historic buildings in sasayama for example to make a operational comparison. at last, contras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historical region protection system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and japan, summarizes reference meaning to china of japans experience about disaster planning, disaster management,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at historic buildings. key words:japan, historic buildings, disaster risk security planning system, the sino-japanese comparison,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 1 1.1.1 课题源起. 1 1.1.2 相关研究概况. 2 1.2 相关概念 . 4 1.2.1 传统建筑. 4 1.2.2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5 1.2.3 重要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5 1.2.4 日本防灾规划体系. 7 1.3 研究内容 . 8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8 1.4.1 研究方法. 8 1.4.2 研究框架. 10 第二章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的防灾观和防灾规划体制发展历程. 11 2.1 保存地区常见的灾害风险分类 . 11 2.1.1 火灾. 11 2.1.2 地震. 12 2.1.3 风水害. 14 2.1.4 自然侵蚀. 15 2.1.5 土砂灾害. 16 2.2 日本古代防灾观 . 16 2.2.1 民俗的灾害观念. 16 2.2.2 城市营造中的防灾观. 18 2.2.3 建筑装饰中的防灾观. 21 2.3 保存地区防灾规划体制 . 22 2.3.1 保存地区防灾规划法律体系. 23 2.3.2 保存地区防灾组织结构. 28 第三章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规划体系研究. 31 3.1 保存地区防灾规划体系特点及制定方法 . 32 3.2 保存地区调查体系研究 . 33 3.2.1 资金补助. 34 3.2.2 调查人员. 34 3.2.3 调查内容. 34 3.2.4 调查成果审核. 36 3.3 保存地区的防灾课题 . 37 3.3.1 保存地区防灾能力的课题. 37 3.3.2 传统建筑防灾能力的课题. 38 3.3.3 防灾软实力课题. 40 3.4 保存地区防灾规划体系 . 40 3.4.1 保存地区防灾规划体系的基本方针. 41 3.4.2 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 41 3.4.3 保存地区防灾能力的提高. 41 3.4.4 传统建造物的防灾能力的提高. 43 3.4.5 保存地区灾后复兴. 46 3.4.6 保存地区防灾业务计划. 46 第四章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规划体系中的防灾技术研究. 47 4.1 保存地区古代防灾技术 . 47 4.1.1 建筑结构. 47 4.1.2 建筑立面. 48 4.1.3 建筑平面. 50 4.1.4 街坊消防. 50 4.1.5 排水系统. 51 4.2 现代防灾技术在保存地区的应用 . 51 4.2.1 木结构建筑的保存技术. 51 4.2.2 防火设备. 53 4.2.3 排水系统. 54 4.2.4 分析方法及软件. 55 4.3 本章小结 . 56 第五章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规划体系实例分析. 57 5.1 篠山市篠山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 . 57 5.1.1 保存地区概况. 57 5.1.2 防灾规划的构成. 60 5.1.3 防灾对策业务计划. 63 5.2 知恩院 . 64 5.2.1 概况. 64 5.2.2 京都市古建筑防火管理. 65 5.2.3 知恩院消防管理. 66 5.2.4 知恩院消防设施. 67 第六章 中日历史地区防灾规划体系的对比. 69 6.1 相关概念对比 . 69 6.1.1 中日防灾规划体系概念比较. 69 6.1.2 历史街区与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69 6.1.3 文化的异同对历史地区的影响. 70 6.2 中日历史地区保护体系的对比 . 72 6.2.1 土地所有制对保护体系形成的影响. 72 6.2.2 历史地区保护体系对比. 74 6.3 中日历史地区防灾体系的对比 . 77 6.4 日本保存地区防灾规划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79 6.4.1 完善防灾规划. 79 6.4.2 加强制度建设. 79 6.4.3 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79 6.4.4 加强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80 6.4.5 推广前沿技术的发展应用. 80 结 语. 81 参考文献. 82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85 致 谢. 86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源起 我国历史街区有着让人十分担忧的防灾现状,空间和街道尺度小、建筑密 度大、人口容量高、建筑质量下降严重和砖木结构引火点低,这些特点都表明 历史街区防灾能力的脆弱性。损害我国历史街区常见的灾害除了地震等给大量 历史建筑遗产带来灭顶之灾外,由于修缮不利和人为干扰造成的建筑遗产坍塌、 火灾等引发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被烧毁事件的发生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日本从古代起就不断遭受各类灾害的侵袭,这些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 了巨大损害和威胁,也同样威胁着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保存。随着明治维新 带来的日本近代化,战火消失后的日本失去了许多传统木造建筑的街道,再加 上混凝土的近代建筑在战后的日本鳞次栉比的出现,日文传统建筑景观文化的 流逝就是因为木造建筑在灾害中的脆弱性、日本人对自己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轻 视。日本的传统建造物群中许多村落、街道的房屋基本都是木造建筑,而且房 屋之间的间隔很窄,又十分的密集,一旦房屋倒塌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使得 对传统建造物的破坏更大。 正因如此,日本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起步比我国要早的多。从公元 1897 年实施的古社寺保护法(明治 30 年 6 月 10 日法律第 49 号)开始,日本对 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已经有了百年以上的历史。1950 年又在制定的文化财保护 法(昭和二十五年五月三十日法律第二百十四号)1中制定了传统建造物群保 存地区的保护条例;在 1961 年 11 月颁布实施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灾 害预防、灾害紧急对应和灾后重建的根本大法;近代以来在日本成立了许多专 门的组织对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制定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 由于中日相近的文化背景、建筑形式、城市形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我国 的历史文化街区不论从建筑形式、结构,还是从设施、布局等诸多方面都与日 本极其的相似。无论从防灾体制、防灾管理还是防灾技术上来看,日本的传统 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灾害风险安全体系都比我国要细致完整,因此,研究日本传 1文化财保护法 (昭和二十五年五月三十日法律第二百十四号) 制定于公元 1950 年,最终改正于平成一九年 (即公元 2011 年)三月三十日,为法律第七号。 第一章 绪论 2 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对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建构综合安全体系工作的开展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1.2 相关研究概况 1.1.2.1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研究现状 在日本,由于保存地区的防灾体系已较完善,近期学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 于对防灾技术应用的研究;我国学者对日本保存地区的防灾体制、灾前预防策 略研究较多,对其灾后地区修复以及先进的防灾技术等方面涉及较少。 1.1.2.2日本对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的研究 在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期间,公元 1833年-1879年,平部峤南 武士2写下了传记六郑庄日志,在日志里就已经涉及到应对洪水和火灾时在 选址、建造房屋以及政府资助等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现如今,日本各大高校 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立命馆大学等都设立了关于历史建筑防灾的研究所进 行相关研究,并发表了诸多相关论文(如表 1.1示)。 表 1. 1 日本学术界对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研究的相关机构及论文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资源整理) 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作者作者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备注备注 名古屋大学大 学院国际开发 研究科教授樱 井龍彦 从各种灾害观对防灾民俗进行了阐述,不仅从灾 害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了民俗观念在灾害的起因、 预防以及救助等方面的表现,而且还深入分析了 都市建造整体设计中的灾害思想、创建都市空间 建筑物以及装饰中的防灾意识等。 立 命 馆 大 学 2003 年 8 月创 立了历史都市 防灾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of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ritsumeikan university) (1)文化遗产的灾害史京都火灾中文化财 产的烧毁;京都盆地的地震调查;历史性构造物 的复原和建筑物的布局;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灾后 恢复; (2)文化遗产的灾害危险度历史性建筑物 抗震性的提高;美术工艺品的减震;市区火势蔓 延的对策;历史遗产集群区的城市结构和防灾性 能; (3)文化遗产保全内陆活断层引发的京都 盆地的震动预测;历史遗产和市区的一体性整备 方策的提示;灾害时文化遗产保护的交通管理; 历史性的空间的景观的保全和防灾对策;文化遗 产的防灾以及修复保养的对策和制度;文化遗产 的灾害和保护制度的国际比较。 该中心依托于立命馆 大学成为学术研究相 对独立的专门研究机 构,并在 2006 年拥 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席位。该中心自成 立以来多次召开历史 都市防灾研讨会,并 出版了历史都市防 灾论文集(2007-2011 年)、京都历史灾 害研究、文化遗产防 灾学等学术杂志与书 籍。 2平部峤南: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的政治家。 第一章 绪论 3 (续上表) 稻田拓也、北 后明彦 建筑基准法缓和条例和制定在重要传统的建造 物群保存地区的适用性以及保存地区内防灾对策 的相关研究(2011 年) 川越裕子、安 井昇、苏理萌 子 历史的町的保存以及防灾规划的手法和构成相 关研究(2008 年) 油野麻由美 依据目标树的传统的町家防火性能评价相关研 究(2005 年毕业论文) 重要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的防灾规划策定 手法相关研究(2003年毕业论文) 辻内源太郎 传统町家的防火性能评价法的发现以及防火修 改对策的效果研究(2002 年毕业论文) 米江佐希子 传统的市区町家火灾中延烧特性的相关研究 (2002 年毕业论文) 米谷朋恵 京町家改造中耐震性能的相关研究耐震性 能的简易判定手法和结构修改方针(2001 年度 毕业论文) 1.1.2. 3我国对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存地区调 查研究工作体系、灾害对策体制、保护制度、消防、日本古建筑的结构、抗震 疏散救援通道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几个方面(如表 1.2所示)。 表 1. 2 我国学者对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防灾研究的文献成果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资源整理) 关注点关注点 作者、文献名作者、文献名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 调 查 研 究 工 作 体 系 研 究 吴云,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 系的中日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我国和日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调查研究工 作的制度建设、实践操作、成果表现等方面,总结我国 可以引入的客观、先进的调查研究方法,并规范化调查 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3 吴 云 、 沈 济 黄 、 徐 雷,日本“传统建造 物群保存地区”制度 中的调查研究工作机 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是保护工作开展 的首要步骤和必要前提,其独立完善的运行方式确保了 调查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其调查研究工作的独特机制对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有重 要启示 4 灾 害 对 策体制 杨东,日本的灾害对 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 启示 日本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综合性灾害对策体制,主要 表现在灾害对策立法、灾害应对机制及防灾教育机制三 个方面5 3吴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中日比较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9 4吴云,沈济黄,徐雷.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制度中的调查研究工作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 际城市规划,2011,26(1):77-81 5杨东.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州学刊,2008,(5):95-97 第一章 绪论 4 (续上表) 重 要 传 统 建 筑 群 保 护 区制度 苏东宾,日本的重要 传统建筑群保护区制 度以佐贺县肥前 鹿岛为例 日本传统建筑群保护区制度体现出居民参与、政府扶 持、注重调查、尊重历史等特点6 叶华,日本传统建筑 群保存地区的概要与 特点 介绍了日本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制度的五项主要内容, 即在实际运用中的五个主要阶段,并阐述了其发展特点 及发展趋势7 防 火 研 究 李引擎、刘文利、冉 鹏 、 西 贤 朗 、 砺 波 匡,日本古建筑火灾 预防对策综述 根据日本消防厅 2003 年的文化财产火灾预防相关对 策调查研究报告,编译了有关古建筑防火保护的内容 8 郭瑞璜,制定火灾蔓 延至古建筑的消防对 策是当务之急 陈述了日本立命馆大学地震工程学教授土岐宪三提出的 “保护文物的当务之急,是修正文物保护的消防对策, 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外部火灾蔓延危及古建筑的安全”的 观点9 建 筑 结 构 谢力生,日本木结构 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分析了日本木结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10 抗 震 疏 散 救 援 通 道 规 划 陈鼎超,历史文化街 区抗震疏散救援通道 规划方法研究 用“灾理性研究”和“概率研究”(泊松分布)的分析 方法,以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受损比较严重的神户地区的 老城区为对象,解析道路受灾的基本属性和通行率关 系,为我国历史街区救援、疏散通道的规划、选择和改 造提供基础性依据和支撑11 基 础 设 施 徐凤,日本历史建筑 保护利用中的给水排 水设施考察 对日本历史建筑的给水排水设施的保护利用进行了考察 12 1.2 相关概念 1.2.1 传统建筑 日本对传统建筑的定义是在保护区内的从江户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即 1603-1945 年)这段时期内建造的、能反映当地的传统的建筑13。截至 2003年 10 月,日本已经有 61个地区的 10546 栋传统建筑被选定为保护建筑。 6苏东宾.日本的重要传统建筑群保护区制度以佐贺县肥前鹿岛为例j.规划师,2005,(3):88-91 7叶华.日本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概要与特点j.国外城市规划,1997,(3):11-14 8李引擎,刘文利,冉 鹏,西贤朗,砺波匡.日本古建筑火灾预防对策综述j.消 防 技 术 与 产 品 信 息, 2004,(11):8-12 9郭瑞璜.制定火灾蔓延至古建筑的消防对策是当务之急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8):69 10谢力生.日本木结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j.木材工业,2009,23,(3):20-23 11陈鼎超.历史文化街区抗震疏散救援通道规划方法研究a.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转型与重构2011 中 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5174-5182 12徐凤.日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给水排水设施考察j.建筑创作,2011,(6):173-177 13苏东宾.日本的重要传统建筑群保护区制度_以佐贺县肥前鹿岛为例j.规划师,2005,(3):88-91 第一章 绪论 5 1.2.2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14 由于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城市面貌以惊人的速 度发生着变化,进入 70 年代后,世界性能源危机使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日本开始反省高速发展时期的得失,而另一方面,世界性的遗产保护的大趋势 在日本也产生了影响。因此,昭和 50 年(1975 年),日本对文化财保护法 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以历史地段、历史地区为保护对象的部分。法律中规定 “与周围环境一体并形成了历史景观的建造物群中具有较高价值的部分”为 “传统建造物15群”。 文化财保护法中规定:“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下文简称“保存 地区”)指“为保护传统建造物群以及与这些建造物形成一体并构成其整体价 值的环境,由市町村划定的地域范围”。 1.2.2.1 选定标准 由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依照文化财保护法第 144 条的规定选定价值较高 者。其选定标准为:(1)传统建造物群整体上设计构思独具匠心;(2)传统 建造物群及整体布局的原有形态保持良好;(3)传统建造物群及周围环境明显 地体现着地方特色16。 1.2.2.2 现有特征 目前,日本已经设立的保存地区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多数保存地区只有 一个保护层次;二是这些保存地区主要保护街道上视线可及的范围。因此,日 本的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区大多呈以街道为轴的线形,有些地段保存区界线的划 定,只是沿街建筑的界面或很浅的进深范围,对于界线以外则不作过多限制17。 1.2.3 重要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重要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是由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依照文化财保护 法第 144 条的规定在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中再选定价值较高者。简称重传 建地区、重传建。2011 年(平成 23 年)6 月为止,日本全国共 91 地区被选定 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如表 1.3 示)。 14日本的“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可基本对应于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都是经地方政府核定公 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具有某种历史特性的片区。 15 日语的“建造物”相当于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木设施的总和。 16张松.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j.小城镇建设,2003,(4):77-79 17苏东宾.日本的重要传统建筑群保护区制度以佐贺县肥前鹿岛为例j.规划师,2005,(3):88-91 第一章 绪论 6 表 1. 3 截止 2011年日本选定的 91处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资料来源:自绘) 1.2.3.1 保存内容 以保存城下町、宿场町、门前町、寺内町、港町、农村、渔村等历史集落、 町并为目的,此制度不以“点”(单体)而以“面”(群)作为文化财的建造 物保存,所以保存地区内的社寺民家藏等建筑物、门、土塀、石垣、水路、 墓等“工作物”、庭园、生垣、树木等“环境物件”皆属于保存项目。 1.2.3.2 申请流程 日本各地的保存地区需要 先由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决定 是否要申请成为“重要传建地 区”,再由有关部门制定保护 条例,设置保护审议会,确定 保护地区范围,完成具体的保 护规划,最后经文化部审批后 才能成为“重要传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