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室内设计的走向.docx_第1页
二十一世纪室内设计的走向.docx_第2页
二十一世纪室内设计的走向.docx_第3页
二十一世纪室内设计的走向.docx_第4页
二十一世纪室内设计的走向.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二十一世纪室内设计的走向姓名:陈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 指导教师:武星宽20050501摘要人类的本质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环境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在 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大多数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室内环境中渡过,人 类创造环境,同时环境影响人。人们生活在环境空间中,环境空间设计的质量的好坏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生活相对紧张的现代社会,一个完美的空间 环境,应该是除了其自身的实用功能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功能。 只有这样,环境空间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审 美需求和精神需求。艺术设计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世界,它是自然与艺术的综 合体,它既反映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规律同时也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 体社会生活是以人为中心运转的,社会活动也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因此人 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和主体,离开了人,就无所谓设计艺术。设计应为人服务,这是基石。需求是设计的原动力,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 任何一种设计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否则没有存在的意义。伴随着科技和工业的进步,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室内设计也得到了高度 的发展,把建筑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现在人们看 出由于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愈来愈使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分离,标准化的 商品生产致使室内环境趋同,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袁微。近年来,我国室内设 计水平发展迅速,然而,总的来看,我们的室内设计水平仍与国际水平有较大 的差距。国内设计跟着国际的潮流,甚至有点盲目,中国室内设计何去何从, 设计师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设计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引导人们的审美趣味,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室 内设计作为一门应用艺术,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要有高度的艺术审美趣昧, 这是它存在的最基本的意义。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室内设 计艺术应该向个性化、简约化、民族化、科技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关键词:简约化,民族化,科技化,生态化,个性化,abst ractthe essence of human is conquer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 in order t0 make it more saitable for people to liveas more than two thirds of time is spent in interior environment,human beings are creating environment,meanwhile,it is affecting humanspeope 1ive in an environment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peoples daily life;especially in a modernsociety where competitions are so fierceonly when a perfect environment contains some cultural and spirttuafunctions besides its practicalfunction can it meet the daily need of people as well as their aesthetic demandjust like other ideologies,art design reflects objective wordit j s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e and art1t refects the phenomena and 1aw of naturesociety centers on human beings and all the social activities are for humans,therefore,humans are the center of society,and therewoud be no art design without humansdesign sbould serve people need is the impetus including physi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needevery design must satisfy human need to the full extentotherwise it would not exis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dustry,interior design i s highly developed especially in conscructionafunctjon and art,however, interior environment becomes similar because of standard production,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gion cuiture slowly disappear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a great disparity between our design and international designdomestic design follows international fashion blindlydesign wonder where the domestic design goes in the futuredesign should guide peoples aesthetic interest and satisfy peoples aesthetic needas a practical art,interior design should realize its basic useas society and art are deve】oping,interior art design of 21stcenturyshouldbecharacteristic,simplifted,nationalism,techn0109ical, ecologicalkey words:simplified,nationalisill,technological,ecoogical characteri sti c引言人类的本质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环境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 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大多数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室内环境中渡过,人类创造环境,同时环境影响人。 人们生活在环境空间中,环境空间设计的质量的好坏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生活相对紧张的现代社会,一个完美的空间 环境,应该是除了其自身的实用功能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功能。 只有这样,环境空间才能够在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 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艺术设计与其它意识形态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世界的,它是自然与艺术的 综合体,它既反映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规律同时也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 整体,社会生活是以人为中心运转的,社会活动也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因此 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和主体,离开了人,就无所谓设计艺术。设计应为人服务,这是基石。需求是设计的原动力,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 任何一种设计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否则没有存在的意义。伴随着科技和工业的进步,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室内设计也得到了高度 的发展,把建筑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现在人们看 出由于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愈来愈使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分离,标准化的 商品生产致使室内环境趋同,地域文化韵特色渐趋衰微。近年来,我国室内设 计水平发展迅速,然而,总的来看,我们的室内设计水平仍与国际水平有较大 的差距。国内设计跟着国际的潮流,甚至有点盲目,中国室内设计何去何从, 设计师们茫茫然。设计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引导人们的审美趣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室 内设计作为一门应用艺术,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要有高度的艺术审美趣味, 这是它存在的最基本的意义。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发展,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以 人为本的精神,二十一世纪的室内设计艺术应该向简约化、民族化、科技化、 生态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第一章简约化11简约是一种趋势在各种文明或者文化的高峰期,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人类都试图使自己 从多余和繁琐中解脱出来。我们可在建筑、艺术、音乐甚至技术中看到这种现 象。从这些繁琐中解脱出来就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消沉期,社会 的艺术表达通常会用相反的方式隐藏起来,屈服于进行装饰的诱惑,代替了创 造。伟大的意大利画家弗拉安吉利科(fra angelice)曾说过“真正的财富 包括怎样用很少的东西来获得快乐。”400年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写道:好的建筑师与不好的建筑师的不同在于,不好的建筑师 总是屈服于各种诱惑而那些好的则会拒绝。通过最简约的表达手段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一直是各个不同领域的创造者 的目的。彼得赞特(peter zumthor)说“从个过分混乱的环境到个十分 简单的环境,这样的感受是令人震惊的。”事实上,在图像、形式和声音过度饱 和时期,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及筛除成为最有说服力的举措。中国画中的留白本身就是一个构图元素。日本人把安于贫乏称为“信”。这 是一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就是珍视简朴的美学价值,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和 与卓越。自从现代主义革命性地于二十世纪初期昂扬站起之后,讲求化繁为简、形 随机能的美学理念始终在室内设计中影响深远。尤其在前几年,完全摒弃任何 装饰行为、看上去只剩一片干千净净坚壁清野的所谓“低限主义”、“极简主 义”,更是从设计界吹拂到时尚界,声势锐不可挡。然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己然有所改变,筒约前提下,一些较复杂的形式己然 悄悄抬头,换言之,设计的多元个性开始显现。是的,每一次,当潮流走到顶 点之后,势必有另一种反向的声音随之升 起。这中间,虽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喧嚣 年代里,为了让感官与心灵能够寻得短暂 的澄澈平静与休憩的空间,使“简约”已 蔚成一种理所当然无可取代的空闻风格 主流,然而,“减”到归零,减到原点之 后,“加”的动作,成为了一种必然。12简约主义的起源简约主义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对复古风潮的叛逆和极简美学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90年代初期,开始融入室内设计领域简约主义的精神主要源自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太师密斯凡得罗(mies van 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被认为 是代表着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密斯凡得罗(mies van der rohe)(提出了“少就是多”的名言)在现 代主义者的同事们中最为激进,虽不像柯布西埃那样多产,却更具革命性。从 防止对任何空间进行重复解释或产生误解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少就是任何多 余的东西都不要。阿道夫卢斯(hdolf loos)在他的“装饰与罪恶”一书中大声疾呼结束装饰。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定义建筑是“饶有趣味地利用光照组合空间”。 在他的建筑五原则里,他主要强调了自由,让空间和形式摆脱那些阻碍人们真 正欣赏它们的干扰,而表现出它们自己的本来面貌。不过他对装饰元素也作了 一些让步,比如“遮挡措施”,只是它有明确的功能借口。现代主义建筑席卷整个全球,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之初,对现代主义建 筑的反思倾向逐渐减弱,而对于当时的所谓“前卫建筑”如后现代建筑及解构 主义建筑的热烈讨论,正令人震惊地处于登峰造极之时。另一方面,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整个世界似乎越来越混乱无序,直接 导致了人们的迷惘和恐惧感: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的观念也在变化着。著名建筑师、历史学家维多里奥马尼亚戈兰普尼亚尼先生,发表了“新 简约主义”一文,措辞严厉地评论了当代的建筑实践,并为那些坚固、耐久、 简洁的建筑做了强有力的辩护。他不赞成不自然的创新,并认为简洁的建筑根 植于手工工艺及诸如完美、协调、坚实等传统的建造原则,虽看似平庸实则充 满智慧。这篇文章回击了那些认为朴素的建筑将会导致单调乏味、缺乏表现力、 落伍过时的论调。兰普尼亚尼还提倡向维特鲁威时代“坚固耐久、便利实用、 美丽悦目”的建筑观回归。这一原则延续了一千多年,在文艺复兴时期再一次 得到意大利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印证,并逐渐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核 心。兰普尼亚尼的“简约主义”(simplicity)是用来形容具有合理实用性、精 细做工、以及经过谨慎精饰的,其外表并不出众的优秀建筑。与以往韵“循规蹈矩”并不相同。13简约主义特点简约主义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 程度,空间的架构由精准的比例及细部来显现,虽然色彩及材料都很单一,但 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 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简约主义设计不断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并保持自然材料的原始形态,从感 觉上尽可能接近材料的本质,建筑也就回归到建筑的本来意义上。简约主义建筑是令人信服和引人注目的,其通过它的谨慎判断和简单性达 到了它的最大的效果。有一种对立的现象是庞大的地方却不需要很多的保养。 没有装帧、线脚,以及元素缺失被解释为它对未来的某种承诺,构造的精确使 建筑在开始的阶段很贵,但只有这样才能在时光的流逝中使它自己有抗拒磨损 及老化的防卫能力。取消了装帧、门框和隔墙,没有装饰物或其他杂物,空间成为主导者。那 些缺失的装饰,被削减的细节,使得结构揭示了建筑作为一种纯粹的价值而存 在的意义。简约主义的建筑因为它对室内周到的关心面与传统建筑方式相联系, 都是由建筑师设计整个项目的每个阶段和细节。简洁并不是简单,简洁是优良品质经不断组合并筛选出来的精华,是将物 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为种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简练出 的新概念,摒弃传统的陈俗与浮华,它多半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与 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相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境界。简洁。是一种自然规律,是文化的提炼、是大家手笔。“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语) “艺术创作宜简不宜繁,宣藏不宜露。”(齐白石语)这些都是对简洁最精辟的阐述。简洁并不是缺乏设计要素,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作境界。在室内设计方 面,不是要放弃原有建筑空间的规矩和朴实,去对建筑载体进行任意装饰。而 是在设计上更加强调功能,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更追求材料、技术、空间 的表现深度与精确。用简洁的手法进行室内创造,它更需要设计师具有较高的 设计素养与实践经验。需要设计师深入生活、反复思考、仔细推敲、精心提炼, 运用最少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最深的设计内含。删繁就简,去伪存真,以色彩 的高度凝练和造型的极度简洁,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将空间、人及物进行合理精致的组合,用最洗练的笔触,描绘出最丰富动人的空间效果,这是设 计艺术的最高境界。简洁就是线条简练、造型整洁,同时也是浪漫的怀旧气息与前卫风格的完 美结合。试想,清雅、自然的设计作品通过几个块面的穿插组合,几个点线就 概括了一切复杂的形式,一气呵成,生动简明。将实用而又时尚的简约风格与 独立、自我的个性融合在一起,让洋溢着温馨的生动和流淌着美丽的质感借着 装饰材料的衬托演绎着各自的风韵。这样,我们才能在简明轻快的现代生活环 境中彰显出时尚个性,才能品味出优雅的生活。空闻是室内的根本,是简约设计的主要构成元素。充分运用空间的层次光 影、运用空间的交错组织,将空间与形式有机地结合,才能表现出空间的构想 与魅力,才能创造出新意念。简约主义包涵些永恒的价值观,如对材料的尊重,细部的精准及简化繁 杂的设计元素等。它的唯美不只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延伸,同时,也涵盖了东方的美学,所以此风格的包容度很高,这是简约主义盛行不衰的主要原因。不可 否认,简约主义已经跨越文化领域,它的影响力已涵盖室内设计中所有的领域。 从住家到服饰店、餐厅至美容疗养院,设计师们都用筒约风格来表现他们的空 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出多少恒世佳作,特别是中国明代家具更是集精 华美妙之灵气,以“简单、厚实、精准、雅致”为原则,将东方特有的审美观 念,独立浑厚的气质、凝练渺远的简约幸中韵,响绝于世。它至今还影响着国际 家具的设计理念。中国佛教“禅宗”学说,更是将空间净落极至,以“空就是色,色就是空” 的世界观,一代代地超脱僧徒们的思想。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和“简约主义”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后者虽 是从前者引伸出来的,但这是一个螺旋形的上升和重复,后者比前者内涵丰富 得多,境界高深得多。简约主义放弃了后现代主义的矫揉造作的表达方式和解构主义永不稳定的 刺激性效果。通过其自身形式,来达到指导教育的目的。14简约主义现状在简约主义的国际化过程中,不仅只有欧美设计师参与,同时亚裔及以亚 洲为基地的设计师也不少,很有趣的是这一群设计师采用简约的设计技术,但也掺入带有亚洲风味的美学及设计元素。 室内设计师认为,设计应该是居住空间与所在地域之间的关联对话。当地的历史、人文、地貌、气候与自然风物,以及居住者对于所生所长所居土地所 怀抱的情感、记忆与感受,都应该被反映、表现到设计上来;格局、材质之于 阳光、空气、水之间的相互呼应,人文历史与熟悉记忆情感之于住宅面貌上的 融和与引用; “地域性”的提出,加之人们因普遍性对于生活内涵与品味的自 觉,导致个人品昧与个性在居家设计中分处彰显,从而合成一种全新的简约主 义,在未来的居家里,简单中,依旧有内容、有质地、有人性,也有温暖而踏 实根生的人味与情昧。新加坡设计师kerryhi 1 l在印度尼西亚誊里岛设计了一系列的旅馆,设计 的灵感来自吝里岛上的民俗风格,但在空间架构及线条的安排上是延伸简约设 计的精神。在材料表现上,不只有单一材料或色系,还出现了当地原木、草席 及石板,设计师将这些具有民俗象征的元素用精准及简洁的细部来处理,同时 也将装饰的部分简化,所呈现的空间可以说是现代各里岛风格。纵观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们无论是德国密斯凡德罗,还是美国的理查德迈 耶、日本的安藤忠雄、美籍华人贝聿铭,他们都以“少就是多”的思想、以最 纯净的形式,用相当普通的材料,使用最精简的手法,表现出非常深度的内涵 和崇高的空间气质。他们一件件充满灵性的作品有着无穷的生命力,他们的设 计思想震撼着当今时代。简约主义迎合了优雅的整体时尚,从而避免了怀旧感伤色彩,遵循简朴审 美风格,在这座纯粹的象牙塔里白色是主导色彩,具极纯粹,体现“禅之奢华”, 禅之风格弥漫着东方宁静主题,展示了对于建筑艺术象征力的肯定,并在与自 然环境的对比协调中阐释自己的艺术表达,从而创造了自身之美。使其成为设 计情景中一个珍贵的例外和一项显著的成功之作,对于风格需要有清醒的意识 (空旷的角度感)而伟大的建筑物,通常是以非常直接的手段来创造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与盖里或哈迪特的建筑构成鲜明对 照,替代极度表现性的是简约的形体。对建筑形体的严肃性、材料运用的精确 性以及对适合特定建造地段的建筑的特殊功能的关注,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龙建 筑的主题。在慕尼黑的古茨湎廊,其外形是一个严谨的横长向立方体,在材料 上则由混凝土、木材和磨毛玻璃组成。画廊的底层有图书馆,底层的外墙由毛 玻璃围合而成,由此产生一种独特、柔和而有节制的色调,赋予博物馆封闭的 外观以轻盈与明快;二、三层展厅的外墙由桦木板和松木边框组成,在材料的使用上显示出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兴趣点。浅色平滑的桦木与深色粗糙的松木 互为铺承。在两层长方形的“木块”上,还有一层与底层相仿的展厅,毛玻璃 外墙既提供室内的展厅的照度,也在外观上完善了该建筑和谐的对称性,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含蓄而隽永,平淡中蕴含着高度的建筑艺术。 在80年代的日本,安藤忠雄就以其极具个性的极少主义的现代建筑观抗议对日益扩展的消费美学和传统的浪漫主义理想。安滕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建 筑传统,尤其是日本的传统住宅,并深受其谦逊与淡泊的品质所感染。但他的 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传统的,而是异常的现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 他喜用的混凝土材料。在20世纪很少有人象安藤这样把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的 应用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严谨的比例,空间中对光感的追求,对材料的精选 使他的建筑简朴而纯净,是密斯“少就是多”箴言的写照。正如安藤自己所说的,他的建筑立足予三个基本原则:可信赖的材料混凝土或木材;纯净的 几何体;自然。他指的自然,正如巴帕达基斯和斯蒂勒言中的,不是杂乱无 序的自然,而是“驯服”的自然,也就是被人类赋予一定秩序的自然。在一个五彩斑斓、喧闹动荡的年代,安藤的建筑确实是一曲低声吟唱的静寂的诗歌。葡萄牙建筑师阿瓦罗西扎的作品和赫尔佐格、德龙的一样,在建筑形体 上没有象那些解构派建筑师或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有机建筑那样震憾人心,但 这并不是说西扎和赫尔佐格等的建筑使人无动于衷,他们同样扣人心弦。西扎 曾在1992年获普利策奖,他建筑外观简单朴素,有“白色立方体”之称。他在 家乡波尔图沿山而建的建筑学院就是一例使人刮目相看的现代建筑精品。在西 班牙加利西亚的艺术中心也是如此。这建在三角形地段的7000f的博物馆紧 邻一座17世纪中叶建成的修道院。西扎尊重历史文脉,采用了当地建筑常用的 花岗岩,以简洁的形体把时代精神与历史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15简约主义是时代的要求向“简约”(simplicity)回归是时代的要求。造成这种回归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来自于意识形态、思想方式等方面的, 也有来自技术方面的原因:当产品的简约性成为降低成本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的 要求时,那些复杂的方式将被淘汰;最后还有来自美学的原因:自工业革命以 来,顺应时代和技术要求的“简约”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显著进步,并逐渐上 升为一种艺术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再也不会去寻找表面上的美丽和娇柔作态 的丰富感,而是去寻找洁净的、直截了当的美,单一比之虚构出来的多样要更加诚实一致。其次,“简约”并不是单纯节俭的直接结果。相反,它恰恰是丰富的集中统 一,是复杂性的升华。建筑决定于许多其它因素: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技术 能力、建筑监管人员的水平、业主的情绪爱好等。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建筑中得 到统一并忠实地反跌设计者的观念。这种丰富的“简约”需要耐心和努力的工 作才能实现。正如米开朗琪罗对雕塑的要求:作者付诸的一切努力都看起来非 常自然,并不流露于作品之中,好象一切又回到了工作之前的初始状态。第三,现在困绕着人类的一个最主要的难题就是喧嚣(noise)。我们经常 为噪音和各种烦乱的景象所困扰。作为人类视线的焦点和设计者思想的象征, 建筑必须克服这种困扰,而成为是宁静、沉默的具体化。这意味者:简约、明 晰和统一。这还意味着无须更多不必要的立面装饰元素,取而代之的是经过谨 慎选择的形式和材料与坚固和安宁完美结合。第四,毫无疑问当今世界的混乱状态还会持续下去,但人类必须制止这 种混乱。如果想让自己感受舒适一些,人需要一种几何秩序来满足自己身体的 爱好,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提炼并得以发展。建筑因其所具有的展示性和持久性, 而注定将成为混乱之潮中的一个安全小岛。建筑师不应当建造房屋去适应这个 混乱的世界,而应当创造出独特范例,并坚信其拥有特殊的价值。第五,建筑建成后不需要频繁地更新自己。那种为了求新而求新的做法是 一种可怕的弊端。曾有这样的原则:不是新的就不是好的。现在恰恰相反:新 奇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大都毫无道理的新奇。无休止的更新阻挠了建筑的正常发展。我们不得不放弃创新是一种独立的价值体现的幻想,也只能在确实需要 创新的地方才进行创新。这实际是我们面临的可以想象得到的最大的挑战。我 们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勇气、智慧和能力设计一些适当的形式来贯彻过去的传统 和惯例而不是追求新奇。第六,建筑具有持久性。这与穿厌之后就可置之不理的时装完全不同。在 资本堆积的城市中,机器磨损的速度是惊人的。建筑所表现的不仅是一种实在 的价值,同时也是大量能源的消耗。若不采取措施,我们的星球将无法承担这 样的资源掠夺和消耗。第七,简约的建筑首先要满足沉默、秩序、常规习俗以及耐久性的要求, 并力争避免平庸,这就需要强调精确的细部。那种集五花kf的形式与色彩于 一身,故意造成表现多元化的建筑形象不会持久,在这里细部也无任何意义。 相反,如果减少多余的装饰,简化建筑形体,使之更统一,那么就需要精确处理细部。在建筑话语中,减少含混的因素,而通过适当的技术与艺术处理可使 建筑重新拥有明晰性,乃至持久性。新简约主义风格钓建筑将一些被忽略的细 节重新放置到显眼的位置:如石材是如何被开采乃至做成墙面的;塑性材料如 何混合使用等。建筑正是通过点滴的细节组成的。从帕提农神庙到密斯的柏林新国家艺术展览馆,优秀建筑无一例外。第八,简约主义有环保的观念。好看的风格越多,而美丽的森林越少。简 洁的全球设计风尚是否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呢?仿木面板,人造术皮,化工胶 板,人造大理石等材料的越来越多的被采纳,环保无污染的产业越来越大的被 扶植,正是我们的最终心愿。任何时候建筑都是与政治、道德、经济的背景相关联的。在这种背景下建 筑必须真正适应时代的要求,走在时代的前面,确定好自己的优先位置,并力 争新的发展。新简约主义向人们展示了条城市建筑的更新之路。这种更新已 不是一种故弄玄虚的假想,而更多的是从社会实际出发并有着乐观前景的。室内设计应当引导人们改变观念,不尚虚荣和浮华,不要追逐高级材料, 不要过分装修,而应该去创造安全、高效的室内环境。如果把简约主义当成一种设计风格,那它的流行时限是可预期的。然而简 约主义所代表的思维似乎是包涵一些永恒的价值观,如对材料的尊重,细部的 精准及简化繁杂的设计元素等。它的唯美不只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延伸,同时, 也涵盖了东方的美学,所以此风格的包容度很高,因此,简约主义的影响力将 会延续好一段时期。第二章民族化21文化具有的传承性和影晌性作为文化中的艺术既有继承性又有开拓性,纵观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 艺术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设计艺术亦然。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 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继承性和开拓性,一种艺 术的产生和存在往往不是一种当下的社会情境立竿见影的结果,那种表面上看 来似乎是当下的共同社会情境下生产和存在的艺术现象却往往是以往历史情境 的结果,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一种艺术流派艺术样式和一种艺术现象 的产生和存在即是当下的现实社会情境的产物,同时也是对以往艺术流派艺 术样式的继承与革新。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要“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定。创新,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而言,是扬弃, 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那么,现代艺术与设 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自我窒息而亡。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庸人自扰, 而是历史教训。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动,其结果使欧洲 文化自我窒息而亡。最后,只能掀起一场广泛深刻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 化死而后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 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采取积极 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譬如古希腊文化之对于古埃及文化和两河文化;罗马 文化之对于古希腊文化,欧洲文艺复兴之对于古希腊一罗马文化;中华民族文 化数千年之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传统 文化构筑的世界里。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论述原始社会阶段在人类历史 中具有的重大意义时所说的:“这个太吉时代在一切情况之下,对于所有未来时代来说,总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 因为它的出发点是人从动物界 分离出来,而它的内容则是克服将来集体的人们所永远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困 难。”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 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 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 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 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 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了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 本书曾经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 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该 书的畅销,就充分说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认为传统文化与 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吉埃及、古希腊一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王权中心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 显然,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其实,这种不废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想正是包豪斯“一以贯之”的文化 精神。譬如,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 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等等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腊一罗 马文化与艺术精神。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是古希腊一罗马文化与艺术唯美、 求实、创新精神的体现。包豪斯这种立校精神,的确为现代主义运动开了传统 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先河。由此可见,受者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的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 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 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不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而且也直 接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22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如果我们把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计成果,暂时放一放, 看一看水晶宫的圆拱式屋盖,虽然没有了歌特式建筑“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外 部造型,但是,人们仍然能够从那罗马式的半圆形拱券上,感受到一切朝向上 帝的宗教精神,因为那透明的圆拱式玻璃屋顶,更便于人们与上帝神灵的沟通; 看一看空旷直达透明玻璃屋顶的大厅,仍然使人回昧起中世纪教堂的祈祷大厅: 环绕大厅的柱廊,虽然失去了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的风采,但是,人们仍 旧能够感受到欧洲古典建筑内部空间的宗教气氛;彩色玻璃幕墙上的多彩图案,虽然没有了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的浮华雕塑,但是却也能够勾起人们对欧洲古典 建筑壁画的遐想 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它可以在古典主义的砖石艺术中 得到展示,也可以在现代工业化材料、工艺和设计中得到体现。建成于1889年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和巴黎世界博览会机械馆。前者是在巴黎 世界博览会期间,为纪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i00周年而建:后者是专门为巴黎 世界博览会的机器展览而建。两幢建筑都是在巴黎世界博览会时完成的作品。1889年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法国政府决定隆重庆祝, 在巴黎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博览会,以展示法国工业技术和文化方面的成 就,并建造一座象征法国革命和巴黎的纪念碑。于是,就有了以设计人法 国工程师居斯塔埃菲尔(geiffel)的名字命名的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 完全采用装配式工厂化生产方式,而且采用了工业革命带来的一切可能的科技 成果。在设计、构件制作、装配组合,大工业系列化生产模式,充分显示了现 代工业的进步性。当时人们认为:埃菲尔铁塔恰如新艺术派一样,代表着欧洲 古典主义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与转换的特定时期。但是,我们也不难从这个里程碑式建筑身上,找寻到传统文化艺术的印痕。那高耸入云的塔尖,也常常使 人想到歌特式建筑那个高拔、挺直、垂直向上的动势造型。甚至那从塔尖延伸 到塔基的曲线,也极其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歌特式建筑尖尖的拱门、有棱筋的穹 隆顶。这里面仍旧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所不同的是,它使用了新材料、新 工艺、新设计。但是,文化的精神却在科技进步和艺术探索中得到传承。23传统文化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我们可以把设计看作是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是 作为精神的存在,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原理的精神、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设计也同样如此。当代的设计 是否也应该这样,使得若干年后,后人看待当代设计时,认识到他体现了文化 的演进和发展。我们当代人看待传统时,很大一部分都会形容其是老观念、老封建。这样 使得我们研究传统时只停留在一些表象的东西。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 传即传布和流传, 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 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而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并渗透于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一般来说文化包括物质设备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人的物质设备:器物、房屋、船只 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接受 的一方面。它们决定了文化的水准 ”“ 这部分包括着种种知识,包括着道德上、精神上反经济上的价值体 系,包括着社会组织的方式。这些我们可阻总称作精神文化,只有在人类的精 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解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另 一方面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 具 ”“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的”马林诺夫斯基在其文化论中辨证的分析了文化的两方面物质性和精神性相互关系。 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就像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生产力的发展 使得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使人类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述情感的工具。物质 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得人在神经系统养成的习惯也同时发生变化。在生产力高速提高的今天。物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我们人类的一些习 惯跟不上或者完全跟上了却又过了,这使得我们跟传统文化有点脱节了。24我国现状中国不论在古代还是在近代都有着辉煌灿烂的科学、文化、艺术,尤其是 在改革开放的20年,经济飞速发展,大国风范更加突出。作为一个大国,它的文化特征和建筑艺术风格是体现个国家形象和尊严的标志。如古典欧式、新 古典、巴洛克风格,都是欧洲人,尤其是法国、意大利人为之骄傲的建筑艺术风格,永盛不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室内用品的大量涌入,欧美的生活方式,室内装饰的样式、设施、消费观念也l;直之全面进入中国市场, 在丰富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的文化、建筑艺术产 生了强大的冲击。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的室内装饰样式,导致大量的中国室内装 饰中不中、洋不洋、不伦不类的工程随处可见。 在新的发展时期,在与世界设计的交融中,抄来主义、拼凑主义涌进市场,我 们的设计师把自己的特色忘记得一千二净。真正意义上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案例,却大多集中在偏僻的乡村,往往保持着一种不为世人所知的地域文化特征。而随着媒体传播 的经济发展及西方设计理念的侵入,中国乡土建筑遗留着那种自己自足、封闭 的空间结构,与“天人合一”的人和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势,正在日渐丧失。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去发现、保护它,使之能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这种建筑 强调的环境观正是当代设计所缺乏又迫切需要的,而它的理论来源正是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风水术”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 生态学、城市建筑学、心理学为一体的系统自然科学。由以上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完成中国当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上的建构,不但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设计领域先进的科技与材料及运作模式, 更重要的是要发掘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所展现的当代价值,做到本质思想与具 体技术的契台。25日本的设计民族化日本的设计水平在世界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工业设计 上都是整个世界的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 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 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 本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浓厚的民族。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 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于日本是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 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 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 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汇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 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 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 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 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 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比如他们把套在木桶外面的箍夸张加大,让它既是功能构件又是装饰构件, 称之为“装饰性的使用结构部件”。北欧的木制、藤制家具形制性和个性的关系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设计师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 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在这方面, 日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佐藤晃一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他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 悠远、清雅、柔和的民族风格,还将这种风格更进一步地推向完美和充实,提 炼了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佐藤晃一的设计作品 以民族风格为中心,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认同。在从本文化中汲取养料上,沈浩鹏先生非常欣赏佐藤晃一的作品,他的 海报就像日本诗歌“俳旬”一样,充满意境美。沈浩鹏说,在西方设计界,因 为日本的成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东方即日本的概念,殊不知日本文化来 源于中国。中国的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更大。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 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 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日本设计的成功,不能不 说是他们对于东方理念贯穿于设计作品中的成功。虽说大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 华夏文明的遗留痕迹,而在人家的设计作品中,东方文化的“归一”性却比中 国的设计师们吃得更透。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 “设计中不能 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 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 这不能不值得中国的设计师学习和借鉴。26民族传统风格是时代的呼唤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本身有着极为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血统”和文化 内涵。在世纪之交,世界将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和信 息的迅速传播,设计出现了国际化、全球化、同一化的倾向。与此同时,这种 倾向引起了传统、地域性的特色和差异的不断丧失,在追求物质和功能的价值 的同时,造成了对精神、文化价值的忽视。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这其中的人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种:主观形态方面 的人(即设计师)和客观形态方面的人(即大众群体)。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这本身就是互相融 合在一起的。就像法国印象派兴起的时候,连街头擦鞋的女子也会谈论莫奈的油画,中日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情况。宋朝宋徽宗崇尚道教,导致了街上卖 烧饼的老人也会说道。这不也说明了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同时也在引导自己的方 向。反过来,人引导设计的时候也引导自己,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物质 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影响意识,意识也影响物质。当人们有一定的 共同认识即(共通语言)设计与人就走到一起了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往前发 展了,这时用什么来作为共同语言昵?无疑最好的还是“传统文化”。毕竟传 统文化还是离我们较近的,如我们一些生活习惯,中国用筷子用了这么多年, 如果改用叉子,还是有点不习惯的。这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情怀。设计师如果 把握住这个情怀,一切问题也就好办了。事实上, “现代文化浪潮即夹着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的发展,农村 人口向城市集中,城乡差别加大,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