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要摘要 2004 年 10 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5 年初,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意见和“讲话”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明确地把以人为本提升为加强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都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 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既要教育人、引导人,也 要关心人、帮助人。这些新见解,从新的战略高度,更明确地重申了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更鲜明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学生主 体性的要求, 也更具体地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途 径和方法。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倡导的尊重人、 理解人、服务人、武装人、发展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也是 对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这些理论创新,对于推动以人为本的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必将起到重要的先导作用。论文的内容主要由三个部 分组成: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首先, “以人为 本”的科学内涵。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根据和动力;人是人类实践活动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归宿。其次,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坚持以学 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要尊重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调动他们 的积极性;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 第二章,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缺失。首先,思想政 治教育目标的设定过于模式化和理想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 时代性;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化,过于强调单向灌输。 第三章,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坚持以人为 本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其次, 创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再次, ii 营造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反思的结果,也 代表了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选取这一课题进行研 究,充分凸显其时代意义和现实性,也使本文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iii abstract october 2004,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department have released the on the view of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arly 2005, comrade hu jintao had delivered an important speech on the national work conference about 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view and speech grasp the cor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ightly , who advocate the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 of human-oriented, explicitly promote the people-oriented as the central idea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be all-rou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what will help them self-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self-service, not only to educate, guide, but also caring for people, help people. these new insights more clearly reaffirmed the fundamental goal i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new strategic. it also presented more clearly respect for the students to the main body of the requirem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ore specific statement the ways and means in how to implement people-orient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nception of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is a long-term advocate to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s such as respect, understanding, and serve the people, armed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ich is also a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oda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leading role in promote people-centered ide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paper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chapter i, the scientific content of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rst of all, the scientific content of people-oriented. people are the subject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starting point of all work, the basis and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ultimate goal and destination of iv human activ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econd, the content of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ans we should always put the students at the core, adhere to student-oriented, and play their full subjectivity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sides these, we also should respect and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students to bring their enthusiasm for the goal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hapter ii, the reality absence in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rst, the goals se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oo modeling and idealization. second, the cont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lack of targeted and the times. again, simplified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o much emphasis on one-way instill. chapter iii, construction the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first,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design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ly, innovative the methods of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rd, create a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which is not only the reason of reflection 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represent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view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elect 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fully shows the reality and meaning of the times, and also makes this article has a strong value. keywords: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导言 1 导导 言言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 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 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基本内容之一就是 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阵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具体到高校,就是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也就是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以学生为本,既要坚持教育学 生、引领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又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生的价值,明确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 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 军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作为确 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作为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工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 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培 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职责 和神圣使命。因此,必须从战略上高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 者和可靠接班人。 应当肯定的是,近年来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积极成就,当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 地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还有差距,以人为本理念还没有得到切实落实。主要表现在:在思想政治教育目 标的设定上,过于理想化,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和个人发展需求,过多凸 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2 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政治功能,出现泛政治化倾向,而忽视个体价值的彰显;不 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同样的目标,缺乏针对性。在思想 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上,我们往往对快速发展的社会视而不见,导致教育内容陈 旧、更新不足,无法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顾学生的心理、知识结 构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状况, 采用统一的内容进行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 我们过多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分注重灌输和说教,忽 视启发式教育;过分注重课堂教学等显性教育方式,忽视校园文化、环境等隐性 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分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的作用。 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体系。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3 第一章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科学内涵 一、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一、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重要思想。然而由 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别,中西方人本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 中国古代人本思想重视群体,而西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重视个体;中国古代人本 思想重视人际的和谐,而西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重视人际的区分;中国古代人本 思想侧重价值的完满,而西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侧重人生目标的实现;中国古代 人本思想颂扬集体的力量而重视集体利益, 而西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推崇个人追 求而强调个体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开了无产阶级人学研究的先河, 把对人的认识提高到一 个新的境界, 即科学的人学的高度。 当然, 马恩的人本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它的产生有其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 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 他们是在批判 地继承资产阶级人本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人本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当时西方国 家发展的现实,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正 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一) “以人为本”中的“人” 1、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对“人”的理解 (一) “以人为本”中的“人” 1、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对“人”的理解 要想完整准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就必须首先搞清楚这当中的“人” 究竟指的是什么?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如,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著名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一书的“霸言”篇中指出,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 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 ;孟子则说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唐太宗李世民亦说“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黄宗羲曰: “古者以天下 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马列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42. 孟子: 孟子尽心下 李世民: 民可畏论 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4 为主,君为客” ;王夫之则指出了“君以民为基” 、 “无民而君不立的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和统治者提出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减轻对人民 的剥削, 是对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视, 但是, 由于其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 带有很大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其实质是把“民”作为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是 一种用民之道、御民之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本主义成为西方社会一个重要思潮,尽管流 派众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以人为本”的合理 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高扬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1776 年独立宣言 、 1789 年人权宣言和 1791人权法案的相继问世标志着资产阶级思想家的 主张以法律和政治纲领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丰 富了资产阶级的人本思想。从整体上看, 资产阶级人本思想是否定封建制度和 封建专制思想的产物,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 “凡是资产阶级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地方,它就把所有封建的、宗法的和淳朴的 关系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那些使人依附于天然的尊长的形形色色的羁绊 。 其中许多有价值的光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 然而,资产阶级人本观却以抽象的人和人性为出发点,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人 的社会性来说明社会历史,是不能对社会历史现实进行辩证和历史的分析,也无 法找到超越人的现实生存困境的物质力量和现实途径, 其宣扬的天赋人权是为了 资产阶级的统治,实质是“以资产阶级为本” 。 2、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 2、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谈论人和人性,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理 解人,人应该是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可以说,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反复强调,“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 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 , 而“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 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君 王夫之: 周易外传卷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5 “是处在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 。 此外,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更是明确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总纲,是全部理论的基石,它明确告诉我们,必须 从分析社会关系入手,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它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 理解具体化了。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环境和社会 经历等所决定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有学者从结构上对人进行了划分, “我们把人从结构上划分为个人能力、个 人需要和个性意识与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人的三个基本的属人的规 定。 ” 本人认为,这种划分还是比较科学的。所谓个人能力是一个人从事一定活 动或劳动所具有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个人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里形成 的,它的形成和发挥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个人能力 的自由而全面的发挥和发展。个人能力发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那么, 什么是需要呢?“需要是指生命物体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 物质、 能量、 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 。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个人需要, 所谓个人需要是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诉求, 反映的是个人与外部世界的需要与满足 之间的关系,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个人能力得以维持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个人需要 具有多样性,既有物质和精神需要,又有劳动和交往的需要,而个人价值全面实 现和个人才能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此外,个人需要的满 足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且随着客观物质条件的不断变化,人的需 要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个性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人们对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认知、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结果,包括动机、信念、感觉、气质、性格、审美观、世 界观等,独特性和个体主体性是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个性意识和价值观念同样受 到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的 “自由个性” 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憧憬, 社会生活由此表现为“自由结合、自由活动并且控制自己的社会运动的人的产 物” 。 这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个人都实现了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邓晓臻,帅晓林.“以人为本”之“人”何所指j.云南社会科学,2005, (2) :41. 陈志尚.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9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5. 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6 作为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他人以及社会相一致。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 :这个“人”不是抽象的, 而是以个人能力、 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为载体的处于一定客观社会历史条件下的 现实的具体的个人。 (二) “以人为本”中的“本” (二) “以人为本”中的“本” 那么,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中的“本”呢?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有的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解读,有的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阐释,还有的是从认识 论的角度来理解。我认为,这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境中来加以解读的思路是 正确的,但是,简单的从某一个方面来理解又是片面的,而应该从多个视角综合 理解。 1、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本” :基础和本原 1、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本” :基础和本原 哲学就其研究的内容而言,包括许许多多方面的问题,而本体论是最基本 和最高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正如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对存在,精 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 是自然界?” 任何一种哲学都必须回答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然而,马克思 主义哲学产生前的本体论大都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来探讨世界的终极本原, 即否 定世界的属人性质,人本主义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虽然把人看成世界的本质,仍 然肯定自然界的先在性,但他却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以抽象的人性来说明人类 社会历史。 马克思从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社会生活 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样就使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观上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人本 主义。马克思曾经这样指责费尔巴哈:“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 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 人类的生活世界包含的三个方面,无 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精神世界,它们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离开了实 践,人类世界将不复存在。将物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使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8.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7 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的自然人本观的缺陷,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找到了 现实世界的人本基础,从而将人置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本”的地位。 2、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理解“本” :根源和目的 2、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理解“本” :根源和目的 价值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它表示的是 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效用或效益关系。 追求满足需要的价值 创造活动从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基本内容, 也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 的目的和动力因素。 应该说,价值关系是一种完全的属人关系,其主体是人,人是价值的根源 和目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而 需要是价值主体的本质特征, 人的需要的产生及其满足,不仅促使人去发现价值, 而且推动着人去创造价值、享用价值。只有人的需要才是意识到的需要,只有人 才能通过自身的自觉的能动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严格意义上的“需要” 只有人才具有,只有能动实践着的人才能够成为价值主体。人要生存和发展就需 要吃、穿、住、用、行,以及获得吃、穿、住、用、行的物质生活资料。这种需 要就构成人的活动的积极动因,形成对对象的价值追求,这就产生了价值的主体 条件。 离开了主体的需要和追求, 就不会有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从根本上说, 世界万物皆因人而有价值。因为客观事物自身无所谓有用和价值问题,就像客观 事物本身无所谓真假一样。 人作为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有者,体现了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价 值的产生离不开人的需要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 需要。人类凭借自身创造的价值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自身和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根本上说,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应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 的,以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 3、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本” :起点和归宿 3、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本” :起点和归宿 认识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 “另一个 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 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 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5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5. 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8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 识论,驳倒了不可知论,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的根本缺陷,建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不仅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而且通过认识 活动认识世界。认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和功能,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 界和自身的能动把握,人是认识的主体。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之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在认识活动中,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它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也是 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同时,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给实践以 巨大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管是实践活动, 还是认识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已经证明,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当 人们在发现真理的时候,人们所获得的自由的程度就愈高。人们凭借对外部世界 的“真”的认识来追求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的“善”和“美” 。因而,从认识论 的角度来说, “以人为本”中的“本”既是逻辑起点,又是最终归宿。 4、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理解“本” :前提和目的 4、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理解“本” :前提和目的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人们总是 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即使作为人本主义的集 大成者,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也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成为 “半截子”唯物主义者, 正如恩格斯所说,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 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由此创立了唯物史观。 具体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历史就是人类有目 的、有意识改造的结果。人是历史的主体,离开了人类及其实践活动,历史的发 展也将失去依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 史活动。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 要衣、 食、 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 整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历 史,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使人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自身的主人。也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9 是说,人又是历史的目的。可以看出,人类凭借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也将自己 创设为历史之“本” 。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对“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以人为本”中的“本” 既是主体,也是根据,又是目的。 (三) “以人为本”的内涵 (三) “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或者叫“人的取向” ,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即“物的取向” 而言的。 “物的取向”通常强调某些可量化的、外在的方面,而“人的取向”突 出的是各种外在量化指标对人自身的价值意义。因此, “以人为本”与“以物为 本”是两大对立的价值原则和思维模式。 关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学术界有过很多探讨。例如,黄楠森 指出, “根据今天人们的用法,我认为以人为本指的是人们处理和解决一个问题 时的态度、方式、方法,即人们抱着以人为根本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 而所谓根本就是最后的根据或最高的出发点与最后的落脚点。 ” 王孝哲指出以人 为本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第二,人是社会价值的 根本。第三,人是一切问题的根本。 ” 这些探讨对我们科学把握“以人为本”的 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上文对“人”和“本”的涵义的分析,结合学术界已有的探讨,我认 为, “以人为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1、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1、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人构成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当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 与之前人本主义者所理解的人是不一样的,马克思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处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从事实际活动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人。正如马克思所说, “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 所设想的、 所想象的东西出发, 也不是从口头上说的、 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 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就在于人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主体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 (4) :6. 李万青.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10 属性,这种主体性就是人的活动是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能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 的活动。正是这种区别导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并创造了 社会历史。 2、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据和动力 2、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据和动力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有多种需要,这是促使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 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 人为了生存,就要首先解决衣、食、住等其它 问题,因而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 不论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还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或制度生活,都是人类的实 践活动的结果。 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个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另一个需要。随 着人类需要的不断增加,层次的不断提高,生产实践的范围和规模也需要不断扩 大。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 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 人们在进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着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素 质和能力,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使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有 简单向复杂前进。可以说,全部社会生活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是人的实 践活动的展开。 3、人是人类实践活动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归宿 3、人是人类实践活动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归宿 人的自由、全面和充分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 “以 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发挥、个人需要的充分满足、个性意识的 自由表达以及个人价值的合理尊重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准则。正如马克思所 说, “每一个有拉斐尔的才能的人都应当有不受阻碍地发展的可能” 。要实现人 的真正发展就必须是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发展, 而不能是一部分人的发展和一部 分人的不发展。这种发展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 多方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 要实现人的解放,克服人对人的依赖,人丧失独立人格,成为依附性的人;也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58-459.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11 克服人对物的依赖,即对金钱、物质的依赖。 人的自由、全面和充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实现必须要以发 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如果说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客观尺度是生产力的 话,那么,衡量一个社会发展健康程度的主观尺度才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是 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尺度只有与人的尺度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全面衡量 社会进步的客观尺度。 二、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工作的拓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并达成这样一 种共识,即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是思想政治 教育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和教育 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 教育的本质区别,也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 ” 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 的思想政治教育呢? 有人说, “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或根本 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归宿。 ” 有人说, “以人为本的思想 政治教育就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顺应人性,注重尊重人、关爱人 和发展人的教育。 ” 还有人说,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放 在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中去,放到历史的、客观的社会环境中去进行考察和分析, 立足于把解决人的问题和解决与之相关的各类社会矛盾相结合, 从而调整和改善 人的现实状况, 达到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向着积极方向转化的目的.” 尽管这些表 述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要把人作为主体,要关心人的利益诉求,要把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体现人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于 2003 年 12 月在全国宣传思 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7. 朱平.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 (6) :63. 邵光侠.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j.学术界,2007,(2):178. 吕会霖.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1. 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12 帮助人。 ” 这一阐述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 的主体性;要尊重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以促进大学 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 (一)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 实施教育的过程, 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认知水平和内在需要主动选择教育内容和进行自我教育 的过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在作为交往、互动、平等的双方间的活 动。因此,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主动 性、创造性、独立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伦理观的基本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少年, 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 而且仔细地研究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 力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 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 这告诉我们,教育不仅需要教育者, 最终需要受教育者强化主体意识、培育主体精神和塑造主体人格。 现代社会给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们不 再习惯于盲从, 而逐渐以自己的视角和眼光来审视社会现实, 开始注重自我意识, 注重把自我作为价值的主体。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 神。因而,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真正确立并发挥大学生的 主体性,就需要我们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发大学 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 (二)尊重并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二)尊重并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性要求空前凸显,人们在关注社会的同时, 也注重个体利益的追求和需要的满足, 而且社会需要的满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更 是以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的。 对需要的满足和价值的追求始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5,1.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7.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13 终是人们的一切社会行动的出发点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 绕不开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凸显社会需要、社会价值 的实现功能,压制受教育者个人需要、个人价值的实现功能,由此造成思想政治 教育有效性长期缺失。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我们首先满 足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 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比较迫切,然而,我们的思想政 治工作往往只关注社会需要,而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诸如求职、情感、 社会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视而不见, 因此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反感和 抵触情绪。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注重大学 生对个体利益的追求,满足其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需要,这样才能促使大 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我们要对他们需要什么,需要到何种程度,为何有这种 需要,以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加以满足都要有明确的把握,并引导大学生 的需要由个体需要向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的方向发展。 (三)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 (三)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