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C部体艺《小综合六》学案.doc_第1页
高三语文C部体艺《小综合六》学案.doc_第2页
高三语文C部体艺《小综合六》学案.doc_第3页
高三语文C部体艺《小综合六》学案.doc_第4页
高三语文C部体艺《小综合六》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三C部体艺部语文小综合六学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角色崭露头角 藤蔓不蔓不枝 维系不系之舟B辟邪鞭辟入里 咀嚼咬文嚼字 隽秀隽语箴言C欺凌模棱两可 炮烙刨根问底 踉跄琳琅满目D挟持汗流浃背 叱咤姹紫嫣红 创伤满目疮痍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六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报告令在场的学子们心潮起伏,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们开拓进取精神的敬意。B网络作为当今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体,它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催生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网络文化。C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D如果不去改变发达经济体单独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转机,甚至还可能更加严重。 3下面是我国“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增长情况统计图。请根据下图,概括结论。(不超过20个字)(4分) 4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对艺术用如下形象的语言进行阐述: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艺术家)在自然界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请你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50个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苏廷评行状苏 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操兵乘城 乘:登B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遵奉礼制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 慕:贪恋D所以劝导成就者 成就:成全,造就6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 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3分)译文: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分)译文: (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4分)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注】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同:通“彤”。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3分)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自知者明。(老子) ,患不知人也。(论语)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庄子逍遥游)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五、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史学界的异数黄仁宇黄仁宇先生应算是史学界的异数。他半路出家,发愤苦攻,以一介白首而成为有所成就的历史学者,其学术之毅力,令人敬佩。他年五十七始发表第一部著作,到今以八二高龄谢世,凡二十五年,勤奋终始,笔耕不辍,学术造诣日臻深厚,而其谨严的治学态度,亦足垂范后人。 黄仁宇先生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其史观自然难免会杂有两派之特点。两派观点虽有差异,但都不愿拘泥于历史之片断,试图厘清整个历史发展之脉络,有汤因比 “大历史观”之特点。黄仁宇先生亦自称信奉大历史观,试图“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中国大历史),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这个特点在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著作中得到了体现。然而治大历史必要有扎实之史学功底,穿透时空隔阂之强劲功力,和敏锐把握历史命脉之深刻透视力。而要把此三者用到纯熟精炼之地步,殊为不易,即便博学宏识如汤因比,也不能说是成功。黄仁宇因受后天限制,治大历史更是难免力不从心。因此,虽然先生其志可钦,其情可叹,这两部著作却显得力度不够,我以为他的努力基本可归为失败。然而黄仁宇先生的史家地位,并不定乎此。他之必可在史界占一席之地,在二十年前之万历十五年,甚至更早的明代十六世纪的财政与税收中,即已奠定。在此二著作中,先生自称“不斤斤计较书中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其重点在将这些事迹与我们今日的处境互相印证”(万历十五年自序),同时还试图把那个狭小的历史切片放诸一个被人为拉大的历史时空之大视境中去考察。从前者看,黄仁宇先生的努力是颇成功的;然而在后者上,则并非无懈可击。黄仁宇先生作为史家之另一贡献,还在于他努力将历史研究从陈寅恪式的纯学术之高台楼阁中解放出来,以相对通俗易懂之方式进行普及,使大众能有兴趣去了解本国历史。 黄仁宇先生之为人景仰者,当然还远不止乎此。其人侨居海外,而心怀故国,以探索民族前途为第一要务,其炎黄赤子之心,天可为鉴。 黄仁宇先生的学术观点或可商榷,其史学地位或可再辨析,他所从事之事业虽未竟,然而,他之为一今已鲜见的有良知之真正的民族学者,他之为探索思考民族前途而付出的不懈努力,都足可为后人纪念。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黄仁宇先生史学研究的突出成就。(6分) 12.从文中看,黄仁宇先生为人敬仰的原因有哪些?(6分) 13.作者既说黄仁宇先生之“治大历史”的“努力基本可归为失败”,又说黄仁宇先生“可为后人纪念”,对此应当如何理解?(6分) 2011届高三体艺部语文小综合(6)参考答案1B(bp、jujio、jn jun。A项,jujio、wnmn、x;C项,lnglng、po、linglng;D项,xiji、zhch、chung)2B(A项,成分残缺,“表达”缺少主语,可在“响起”后加“的”;C项,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在时态上存在矛盾; D项,“问题得到转机”搭配不当)3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经费逐年增加。建议:如表意不完整酌情扣分。4示例:艺术要通过作品与世界交流,但这种作品并不是艺术家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呈现,而是融入了他的主观因素。5D(成材,成器)6C(表现其为人洒脱;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7A(“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8(1)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径与欢笑造极,省主语,1分;输发府藏(f zng,肺腑),1分。(2) (3分)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省略句,1分。(3) (4分)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非独亦”,1分;僻远自放,1分;过,1分。如将“公之无传”译为“祖父的声名、事迹没有流传”,亦可。9(3分)起笔设境,渲染氛围: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阴冷苍凉。展开联想,吐露悲意:易水清寒,国家蒙难,其悲不堪。即景述怀,强化情感:彤云密布,关山重重,肝肠寸断。评分建议:每点1分。(3分)反衬。(1分)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2分)评分建议:如答“衬托”亦可。如答“化用”并能作简要说明,得2分。如答“对比”,不得分。(4分)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掳的伤痛之情。(1分)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1分)10(8分)知人者智 不患人之不己知 而御六气之辩 彼且恶乎待哉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归雁入胡天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庄生晓梦迷蝴蝶11.(6分)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历史,从而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激发大众了解本国历史的兴趣。12. (6分)勤奋终始的学术毅力,谨慎严密的治学态度,心怀故国的赤子之心,日臻深厚的学术造诣,古今印证的治学方法,坚守良知的人格风范。(每点1分。)13.(6分)“治大历史”对学者的要求很高,黄仁宇的力不从心是可以理解的;黄仁宇“治大历史”的失败丝毫不影响他在史学界的地位;黄仁宇的学术成就、人格魅力等令人敬佩,值得人们纪念。(每点2分。)参考译文: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从此词第一句来看,起笔极写江南江北,大雪漫天,寒气逼人。如此大雪天征程上,词人思考的既不是温暖的家,也不是前村的酒舍。 “遥知易水寒。”易水(今河北),当时正是金人的后方。从此句可知词人是怀想被掳北去的徽钦二帝。此句写怀想,句中“知”字是眼。“知”前加一遥字,写出其怀念之深。落一寒字,见得其体贴之切。寒字与起笔之雪漫漫照应,结构完整,颇有寓意。江南江北已大雪漫漫,燕山雪花大如席,其寒彻骨,可想而知。寒字亦暗示出二帝漠北寒冷之地,备受金人种种虐待。此句取自战国末荆轲之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既而又倍增一份悲愤之感。“同云深处望三关。”上句写内心之悬想,此句更推进一步,写出举目以北望。三关,指淤口关、益津关(均今河北霸县)、瓦桥关(今河北雄县)。959年(五代时期后周显德六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词人以易水、三关,厝代北地。词人遥望天北,但见彤云沉沉,二帝蒙尘之处,上有沉沉之彤云,下有重重之关山。“断肠山又山。”那重重之山,遮断了词人的视线,更遮断了二帝之归路。遥望重山,令人肝肠寸断。词情至此,似已至极。然而词人之悲痛是没有极点的。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换片三句翻出奇语,却已痛入骨髓。唐代诗句说:“天若有情天亦老”,犹为虚拟之辞,这里则直接说“天可老”。汉代诗句说:“山无陵,江水为竭,乃敢与君绝。”想象还没达到海,这里则已经达到海了。天荒地老,痛剧恨深,见于言外。 下句更道“消除此恨难”。此恨正指靖康之耻、二帝被掳。难字,与上二句的“可”字、“能”字呈为强烈对比,天可老、海能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然而实际上天难老,海也难翻,而消除此恨的难度,更难于这两件事,这里说出的是绝望的话。结尾二句奇外出奇,从绝望之中竟又现出一片痴望来。“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鸾指马铃,其形制为“鸾口衔铃”(古今注舆服)。辂是车上横木,鸾辂即指二帝车驾。 宋史高宗纪载:1134年(绍兴四年)春正月,“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