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栽培羊肚菌的鉴定论文.pdf_第1页
人工栽培羊肚菌的鉴定论文.pdf_第2页
人工栽培羊肚菌的鉴定论文.pdf_第3页
人工栽培羊肚菌的鉴定论文.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9 8 8 西南农业学报 s o u t h we s t c h i n a j o u rna l o f a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2 0 1 3年 2 6卷 5期 vo 1 2 6 nn 5 文章编号: 1 0 0 1 4 8 2 9 ( 2 0 1 3 ) 0 51 9 8 8 0 4 人工栽培羊肚菌 的鉴定 王 波 , 鲜 灵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四川 成都6 1 0 0 6 6 ) 摘要: 羊肚菌人工栽培已 成功, 但栽培的羊肚菌分类地位不明确。本文对人工栽培的羊肚菌进行 了 形态特征描述和 i t s r d n a 序 列分析 。结果表 明, 人工栽培羊肚茵为梯纹羊肚 菌 mo r c h e l l a i m p o r t u n a,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 行鉴定 , 并与 g e n b a n k中下载的 羊肚 菌属 种建立 了系统发育树。 关键词 : 梯纹羊肚菌 ; 形态特征 ; r d n a i t s ; 系统发育 中图分类号 : $ 6 2 6 文献标识码 : a i d e n t i fi c a t i o n o f cu l t i v a t e d m o r c h e l l a wang b o ,xi an l i n g ( s o i l a n d f e r t i l i z e r i n s t i t u t e ,s i c h u a n a c a d e my o f a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s i c h u a n c h e n g d u 6 1 0 0 6 6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mo r c h e l l a h a s b e e n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c u l t i v a t e d,b u t t a x o n o mi c s t a t u s o f t h e c u l t i v a t e d s p e c i e s i s n o t c l a r i fi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mo t -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is t ic s o f c u l t i v a t e d胍 e 妇 we i e d e s c ri b e d,a n d i t s i ts r dna s e q u e n c e was a i l a l y z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c ult i r a t e d f 0 r c kf w a s i d e n t i f i e d t o b e 肘 r c e f i m p o r t u n a b ase d o n t h e m o r p h o l o g i c 8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o l e c u l a r h i o l o g i e a l i d e n t i fi c a t i o n, me anwh i l e,i t s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t r e e w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wi t h i ts s e q u e n c es o f mo wh e l f r o m g e n e ba n k ke y wo r d s: mo r c h e u a i mp o r t u n a; mo wh o l o g i c ul c h a r a c t e ris t i c s ; r dna i t s; p h y l o g e n e t i e 羊肚菌类大多数为美 味食用菌, 是全球六大最 珍贵食用菌之一 , 在欧洲 , 被认为是仅次于黑孢块菌 的美味食用菌 ; 在北美 , 被认为是最佳食用菌 , 羊 肚菌是我 国重要 出 口食 用菌产 品。世界上记载有 2 8个种 - 2 j , 其中我国记载羊肚菌属有 1 1 个种 , 分别 为黑脉羊肚 菌 mo r c h e l l a a n g u s t i c e o s p e c k , 脉肋 羊肚 菌 c o s t a t a ( v e n t ) p e r s , 粗腿羊肚菌 c r a s s e s , 小羊肚菌 d e l i c i o s a f r , 高羊肚菌 e l a t a f r , 高 羊肚菌 紫褐 变种 e l a t a v a r p u r p u r a s e n s k r o m b h (= p u r p u r a s c e n s ( k r o m b h e x b o u d ) j a c q u e t ) , 羊 肚菌 e s c u l e n t a( l )p e r s (= r o t u n d a( f r ) b o u d , 羊 肚 菌 坚 挺 变 种 e s c u l e n t a v a r r i g i d a ( k r o m b h ) i r h a l l e t a 1 , 羊肚菌褐赭色变种 e s c u l e n t a a t u m b r i n a( b o u d ) s i ma i (=m u m b r i n a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41 0 基金项 目: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真菌学 国家 重点实验室开 放课题 作者简介: 王波( 1 9 6 3一 ) , 男, 四川蒲江人, 研究员, 国家食用 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 学家 , 主要 从事食用菌遗 传育种与产业 化关键技术研究 。 e ma l i : 4 5 0 4 2 9 2 1 6 3 c o m。 b o u d ) , 薄棱羊肚菌 m i y a b e a n a s i ma i , 普通羊肚 菌 v u l g a r i s( p e r s )b o u d (= c o n i c a p e r s ) 等l 3 j 。有关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成功报道距今有 1 0 0 多年历史。我国和美 国均人工栽培成功羊肚菌 , 美 国利用工厂进行了栽培 ; 我 国在 田间栽培成功 出羊 肚菌, 云南是利用段木栽培羊肚 菌 j , 而 四川 是利 用耕地栽培羊肚菌; 我国人工在栽培 的羊肚菌属种 有尖顶羊肚菌l 5 , 羊肚菌等 , 由于未见形态特征和 分子标记鉴定证据 , 人工栽培的羊肚菌是何种?有 必要鉴定出其种名。羊肚菌的鉴定方法有形态学和 分子标记鉴定 , 由于人 工栽培羊肚菌属种 的子囊果 形态特征与野生的存在差异, 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属 种有的个体大、 有圆形、 锥形等, 仅从形态特征上是 难 以准确鉴定的, 还需以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鉴定 , 在 分子标记鉴定上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 利用 i t s r d n a序列鉴定 的较多 , 建立 了羊肚菌属种 的系统发 育树 引, 对我国羊肚菌系统发育研究表明 , 发现 中 国有 3 0种羊肚菌, 其中有 2 o个为本地种 , 9个种在 欧洲也有分布, 4 个种可能是火烧适应种 ; 为了快 速鉴定 出羊肚菌物种 , 建立 了网络参考数据库 。 1 9 9 0 西南农业学报 2 6卷 2 0 0 0 b p 1 0 0 0 b p 7 5 0 b p 5 0 0 b p 2 5 0 b p 1 0 0 b p 图 2 4个羊肚菌样品的 i t s电泳 图谱 f i g 2 th e e l e c t mph o r e t o g r a m o f 4 mo mh e l s pa mp l i fi e d wi t h p r i me ri t s 4 a n di t s 5 估算 , 检测的羊肚菌属种 4个样品的 i t s条带在7 5 0 b p左右( 图 2 ) 。 2 3 羊肚菌属种的系统发育分析 采用 n e i g h b o r j o i n i n g法 构 建 4个 羊 肚 菌 和 g e n b a n k中下载的 l 2个羊肚菌属种 的基于 i t s系 列的系统发育树状 图( 图 3 ) 。待鉴定的羊肚菌 4个 样品与m o r c h e ll a i m p o u n a 在同一个分枝上, 其序列 系相似性为 1 0 0 , 而与其它羊肚菌属 的 8个种在 不同分枝上 , 尖顶羊肚菌与待鉴定的羊肚菌序列相 似性较小 , 分别在不 同分枝 上, 按照 r e n s k e ( 2 0 0 3 ) 的观点 , 当序列相 似性 9 9时 , 为相 同物 种, 因 此 , 待鉴定的 4个人工栽培羊肚菌应为梯纹羊肚菌 mo r c h e l l a i m p o a u n a , 而不是尖顶羊肚菌。 3 讨论 羊肚菌人工栽培 已取得成功 , 在 四川已大面积 栽培出羊肚菌 , 一般产量达到 1 5 0 0 k g h m , 高 的达 到 3 0 0 0 k g h m 。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大部分认为是 尖顶羊肚菌 , 由于缺乏分子标记的证据 , 加上人工栽 培的羊肚菌子囊果个体之 间差异较大 , 难 以根据系 统特性鉴定出种名 , 将形态特征与 i t s r d n a序列结 合进行鉴定 , 才能准确定其分类地位。将人工栽培 的羊肚菌 i ts r d n a序列与 g e n b a n k中记载 的已准 确鉴定的羊肚菌物种的序列进行分析 , 发现待鉴定 的人工栽培的羊肚菌 4个标本 的 d n a序列与梯纹 羊肚菌相似性达到 1 0 0, 而与羊肚菌其它物种差 异显著 , 梯纹羊肚菌只在我国云南和河南有分布, 在 四川还未见有报道。 由于 g e n b a n k中登载 的羊肚 菌属种序列 有 6 6 是错误的 引, 因此 , 利用 g e n b a n k中记载 的羊肚 菌属种的序列进行 比较鉴定 时, 应选择已发表论文 或专业科技人员鉴定后提交的序列。 人工栽培 的羊肚菌物种鉴定为梯纹羊肚菌 , 表 明梯纹羊肚菌易进行人工栽培 , 因此 , 我们在开展羊 肚菌人工栽培研究时 , 应对定向采集梯纹羊肚菌 , 对 其进行菌种分离培养 , 通过系统筛选可获得高产优 质的品种 , 同时 , 对其生态习性进行调查 , 掌握其生 态习性对指导人工栽培羊肚菌具有较大作用。 人工栽培成功的羊肚菌为主要梯纹羊肚菌 , 而 其它羊肚菌物种是否也能进行人工栽培 , 还有待于 图3 基于羊肚茵 i t s r d n a序列的 n j系统发育树 nj p h y l o g e n e t i e t r e e o f i ts r dna r e g i o s e q u e n c e s of mo r c h e u a s p p t 髻 上 d 5期 王波等 : 人工栽培羊肚菌的鉴定 1 9 91 开展人工栽培试验。 目前人工栽培羊肚菌是在耕地 内, 利用 自然气候栽培 , 产量和产品质量受环境的影 响较大 , 稳定性较差 , 因此 , 还有待开展高产栽培技 术研究和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 , 研究建立羊肚菌 的 高产、 稳产技术体系, 是开展规模化人工栽培羊肚菌 的关键 。 参考文献 : 1 a l e x o p o u l o s c j , b l a a c k w e ll m, m i m s c wi n t r o d u c t o r y m y c o l o g y 4 t h e d n c j o h n wi l e y & s o n s i n c , 1 9 9 6 2 k i r k p m, c a n n o m p f, d a v i d j c, e t a 1 a i n s wo r t hb i s b y s d i c t i o n a r y o ft h e fu n g i 9 t h e d n c c ab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 wa l l i n g f o r d , 2o o1 3 戴玉成 , 周丽伟, 杨祝良, 等中国食用菌名录【 j 菌物学报, 2 0 1 0, 2 9( 1 ) :1 2 1 4 赵琪, 黄韵婷, 徐中志, 等 羊肚菌栽培研究现状 j 云南农 业大学学报 。 2 0 1 0 , 2 4 ( 6 ) : 9 0 4 9 0 7 5 程远辉 , 赵琪 , 杨祝 良,等利用 圆叶杨菌材栽培羊肚菌初报 j 中国农学通报, 2 0 0 9 , 2 5 ( 2 1 ) : 1 7 0 1 7 2 6 赵丹丹, 李凌飞, 赵永昌, 等尖顶羊肚菌人工栽培 j 食用 菌学报, 2 0 1 2。 1 7 ( 1 ) : 3 2 3 5 7 沈洪, 陈明杰, 赵永昌, 等云南羊肚菌 r d n a的 i t s 序列与 亲缘关 系分析 j 食用菌学报 , 2 0 0 7 , 1 4 ( 2 ) : 1 5一l 8 8 戴璐 ,李峻志,李安利 , 等 基于 i t s序列分析对秦岭冷水 沟 羊肚菌的鉴定 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