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一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一、鉴赏园地音乐是付诸时间的艺术,就如绘画和雕塑是付诸空间一样。几百年来,没有什么人可以改变这一事实,直到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当初,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目的是为了把声音暂留,但自从德国人柏林纳发明圆形唱碟(Disc)后,就大大丰富了这一做法。录音成为音乐作品,现场演出不再是人们获得音乐的唯一途径。人们可以在任意时候通过唱片,听到他们想要听的作品或乐团的演出,这些都为欣赏音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之一就是对艺术作品的鉴赏,音乐当然是其中的一种。除此之外,对文学、戏剧、绘画都可以进行鉴赏活动。教材所给的鉴赏内容都是紧扣本单元的阅读文本的,该活动栏目的设计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本内容,理解文本的音乐描写,把握作者通过音乐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自己阅读过程中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共同分析解决,力求在合作研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另外,琵琶行是传统的名篇,务必指导学生熟练背诵。本次活动所给出的题目的具体解答如下。1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琵琶行和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仿照以下示例每人设计几个问题,向其他同学征求答案。 示例: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流传很广的千古佳句。“干呼万唤”和“半遮面”等词组描绘了琵琶女羞答答的样子,写出了琵琶女自惭身世的心态、矛盾复杂的心情。同时也暗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是诗人抒发的深沉的感慨,它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乔治桑在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中说:“我再也着不见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这句话描述了怎样的音乐效果? “我再也看不见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这句话描述了经典而迷人的音乐形象,它描绘了乐曲的激烈高亢给“我”的感受。听者心醉的神态,衬托出交响乐那迷人的魅力。 2从琵琶行和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示例:琵琶行鉴赏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像“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么”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徐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迸进,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吟咏回味的广阔空间。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正像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示例: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 一个“人”与“自然”的观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生命价值观;在东方思想价值体系中,人与自然往往是一种“人企图溶入自然”的关系;最明显的就是华人文化中的“逍遥”倾向。另一方面,在西方思想价值体系中,“自然”往往意谓着一个有位格的上帝 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容许人与之进行对话与争辩的上帝;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带出一种“人与自然对话”的特色。从这样的一个观点,我尝试分享欣赏贝多芬著名的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我个人认为,这首交响曲“并没有具体用音符描述各种田园对象”,我们是透过音乐得到如此的感觉,无以名之,恰好很类似田园风光,故名之为“田园”。贝多芬“有标题”的音乐作品往往只能勉强说是从“一种与标题有关的情绪”出发,而不能说是真正标题音乐。以钢琴奏鸣曲“悲怆”而论,虽然是贝多芬自订标题,但是以第二乐章优美的慢板而言,就不像在白描“悲怆”了。同样的,田园交响曲固然可以如动画名片“幻想曲”那样把整个田园风光完全白描出来,然而,以第五乐章后半部那种指向后期风格的第一小提琴十六分之一音符绵延不断并且与一个富节奏性的对位主题同时进行,这里就绝对不可能与田园风光有任何白描意含了。使用“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赏析这首音乐,是基于对贝多芬全部作品的主观角度。贝多芬中期作品的确远比不上后期作品有那么强的冲突性,一个只有强烈情感却没有强烈心灵冲突的贝多芬,中期作品对大自然的观点必然是“溶入”“乐以忘忧”的心情,这刚好是田园交响曲的主要情感表达,也是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能听出来的乐曲意含,无怪动画“幻想曲”以田野精灵来诠释这首乐曲。但是,基于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的深层特性,仍然可以在这首音乐中时时找到“人与自然对话”的可能。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之美,美在木管的生动运用。我们以第一乐章前1分06秒为例:乐章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出第一主题,34.0秒后竖笛开始承接这个主题,35.1秒接着双簧管承接主题后,完整呈现第一主题,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于是从50.0秒开始,长笛以一个装饰音断断续续如鸟啭般地面对乐团的合奏。这样子的乐曲风格,会想成田园风光是很自然的事。第四乐章被称为狂风暴雨,但是它不止有音乐上简单的激烈音符而己。一开始就使用旋律性很强的连续断弓之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当成对位旋律,与第一小提琴的简单旋律成对比。前者旋律在乐曲中段发展成木管与第一小提琴的对话,后者旋律成为乐团强烈合奏时的基础音型。参考第四乐章的音乐范例:从第 4秒开始,就是连续断弓之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对位旋律,而第 7秒开始,就是第一小提琴的旋律。这是田园交响曲“很不田园”的部份,也说明了田园交响曲并不是一首白描田园风光的标题音乐。贝多芬固然以优美的第二乐章与轻快的第三乐章充分表达田园式的心境,但是复杂的和声与对位结构,使第四乐章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因为风暴而产生的对立,充分显示隐藏在贝多芬田园风格下的心灵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而非人与自然的融合。或者应该这样说,以贝多芬音乐的特质,即使他想表现闲适的田园风光心情,仍然会加上个人强烈的心灵呼唤。而这种强烈的贝多芬特质,正是表现在田园交响曲偶尔产生的复杂对位法结构与和声结构上。第五乐章重新回到温和的曲风,在这里,贝多芬一开始呈现出极为单纯的愉悦乐念,在第五乐章音乐范例这一乐段刚好正是这个单纯的乐念。此乐段一开始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在本乐章的后半段采用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细主题旋律的作曲技巧,然后带出一个全新的对位副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这样复杂的对位作曲法,至少就表现出一种“温和曲风下隐藏的对立与疑惑”。上述所举音乐范例之演奏版本是DG的贝姆版。贝姆的贝多芬交响曲往往力求情感的独特性。例如以田园交响曲而论,他绝对不会演奏成白描田园风光,但是也不会演奏到像托斯卡尼尼那样完全的纯粹音乐。可以说,他演奏出田园交响曲的情感,却不滥情。不过,田园交响曲的诠释仍以华尔特的演奏为上选,贝姆比起华尔特来说实在缺乏了一些“诗意”。例如我上述“这个主题在本乐章的后半段采用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细主题旋律的作曲技巧,然后带出一个全新的对位副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那一段文字所指的乐段,华尔特的第一小提琴在富节奏性的对位主题使用的音色,明显要比贝姆更轻柔更连续,相对的贝姆就演奏的比较欢欣雀跃,使用了刻划比较锐利的断弓来演奏。比较起来,应以华尔特的诠释更能掌握贝多芬期待与自然融合的心境。 于是,透过整首田园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五乐章之整体结构,我们主观性的认为这是潜藏在温和的曲风下,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一种“与自然融合”或“与自然对话”的张力。3背诵琵琶行略。二、音乐沙龙1讨论:同样是描写音乐,琵琶行和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同样是描写音乐,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声喻声,以形绘声,把抽象的音乐刻画成具体可感的实物,无论是像急雨的狂骤,还是像私语的低沉;无论是像珠落玉盘的清脆,还是像花底莺语的宛转;或是像泉流冰下的幽涩,都能使人们从音色、声调上细微可辨而不混同,都能给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此外,双声叠韵词的大量选用,也加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这样,诗人就很好地写出了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变化之美,同时也表现了琵琶女内心的情感起伏。而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在表现手法上主要用了通感的手法,作者把无形的音符化为可视的形象,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在平原、天空、光线、飞鸟、暴风雨等音乐形象中,让读者在丰富的想像中感受那交响乐旋律的发展变化,同时突出主体“我”的形象,我们从中可以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那雄鹰飞翔般的主题。环境的渲染与衬托,与音乐主体形象“我”的描摹使景、情高度融合,从而表现出交响乐强烈的艺术魅力。2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等,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参照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的写法,自选角度,写一篇艺术随笔,师生共同评点。示例:寂寞二泉冯 昭 一把陈旧的二胡,伴着灰色的平静,诉说往昔的思想和飞奔的箭雨。 三月的惠山,泉水淙淙地流淌。月光开满水域,仿佛清洁而透明的火焰。沾满月光的柳条,如岁月的涟漪,轻漾出一些陈年旧事。飞雁掠过,残留几缕淡影,水声便愈加潺缓,诱发出凝重的叹息 无数次,我静坐在北方的一隅,沉醉于阿炳的二泉映月,让它把我从尘世的喧嚣中带到精神高处。 沉重的历史,苦难的时代,多舛的生命历程,都一一被鲜亮地展示给后来者,留下崇高和纯粹。 我沉浸于家园被毁的三月,在音乐的罅隙间探求生命的内涵,灵魂的底蕴,企图使一些想像渐至深刻:面容清瘦,安静地坐着,嘴角流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一双盲目抵达远方。阿炳从尘世的劫难走过,前路已在掌握之中,在灵魂和荒原之上,它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跋涉者。 寂寞是一面镜子,让人更深层次地认识自己。二泉领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便不再走出惠山,如无锡城的处子,永远为朝圣者所仰慕。每年三月,每逢风清月明夜,火种便在水域疯长成一种不可企及的意象。阿炳端坐水上,重复谙悉的旋律,火焰便分立两侧,引来人们阵阵喝彩和掌声 幽怨的二胡将走向更深远的历史,而阿炳不动声色的沉默,已在我心中成为不朽的雕塑。大师的雕塑。 (选自作文与考试2000年第3期)3向同学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乐曲并说明理由。十面埋伏这是一首琵琶曲。它描绘的是公元前202年,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垓下的战争场面。汉王刘邦用十面埋伏的战术大败楚王项羽的军队,迫使项羽在乌江岸边自刎,刘邦大胜后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曲中那惊天动地的金鼓声、刀剑撞击声、人马嘶叫声,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汉宫秋 这是一首著名的琴曲。内容表现了汉代宫女的悲惨的生活和哀怨的情绪。整个曲调好像是在向世人哭诉宫女的凄凉生活,曲调哀怨、凄凉,听后让人落泪。月光奏鸣曲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这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三十一岁时的作品,本名是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这段时期的贝多芬已渐渐脱离了海顿与莫扎特风格的古典乐派的影响。因为不堪耳疾的痛苦,在第二年写下了“海里金斯达塔遗书”。在这首只标有“幻想奏鸣曲”的乐曲中,我们可以见到这位音乐大师内心上的激动难安与忧郁、沉重等种种不同的情感。本曲的别号“月光曲”,并不是贝多芬所亲题的,而是由一位德国批评家兼诗人雷尔斯达布在文字方面的渲染,由出版商在乐谱标题上附加了“月光”(Moon light)而成为妇孺皆知的曲名。这首奏鸣曲确实是由贝多芬题赠给芳名泰丽莎的伯爵千金,这位年青貌美的姑娘是他的钢琴学生,彼此情意相投,泰丽莎也真诚地爱着这位老师,并且答应下嫁他。后来因为受到父亲的极力反对,婚事终于失败。贝多芬受到这种深痛的打击之后,将他的情感灌注到这首热烈奔放的钢琴乐曲上来表达。本来“钢琴奏鸣曲”是一种包括三、四乐章的大器乐曲,通常第一乐章是用快速的奏鸣曲式作成;第二乐章则是慢板的浪漫曲,而终曲乐章则是用急速的轮旋曲式作成。可是这首月光奏鸣曲的快、慢乐章的顺序,并没有依照这种惯例,而是由慢板起,经过稍快板,在急板的终曲乐中作为结束。第一乐章:是缓和的慢板,2/2拍,升C小调,自由的歌谣曲式,主调明显,那种“不绝如缕的三连音”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乐章。这种宁静和缓地流泻的情景,使当时名诗人雷尔斯达布联想起风光明媚的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由于这种文字上的描述渲染的影响,本乐章也成为这首奏鸣曲“月光曲”的称呼代表。确实是一段夜曲梦幻般的优美音乐,相当感人。第二乐章:是稍快板,降D大调,3/4拍。在严肃的第一乐章之间,贝多芬特地安插了这一段优雅可爱的诙谐曲。这种前后形式优美对比,李斯特评为“开在两个深渊间的花朵”,而莱内克则称为“金色的桥梁”。第三乐章:是急板,升C小调,4/4拍的奏鸣曲式。在这段终曲乐章中,那种燃炽般的激列情感里,充满着优美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贝多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他那坚毅的意志。这首钢琴奏鸣曲一直到本乐章才采用了正规的奏鸣曲式,其结构也是相当珍奇杰出的。跟激情而升腾的第一主题音型形成对比的第二主题使用了哀伤的歌唱般的旋律。这两个主题的呈示部,经过反复之后,以第二主题作中心进入展开部,在复示部之后接到不协和的滑奏的结尾,全曲则在一段激荡的感情变化后告终。其他关于音乐的见解: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 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请别小看这几个普通的符号,当它们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化,并以一定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之后,就会产生摄人心魄的力量。请不要忽视这几个小小的符号,当他们以不同的运力统领不同质地的乐器时,乐器就会发出美妙奇特的声音。在艺术的不同门类中,音乐有很大的特殊性。音乐不像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生活现象,也不像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音乐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尽管它有时涓细如泉流,有时雄壮如号角,但它总能拨动人的心弦,让人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之中。“四面楚歌”离散楚霸王的士兵,松花江上激发我们同仇敌忾的斗志;命运交响曲激励人与命运抗争。这些都体现了音乐本身的内蕴力和凝聚力,而这种内蕴力和凝聚力正是由音乐家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领悟来体现的。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紧密、最能激发和表达情感的。我们知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与发生变化,处处都影响着人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音乐也正是去发现现实生活中那些和人的生活、情感有联系的、能引起人的感觉和意识的东西,来反映现实生活,使人们对它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产生共鸣。音乐艺术所以具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感情艺术,主要对人的感情发生作用,从感情上影响人的精神境界。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有一句名言:“音乐是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人民创造了音乐,创造了万花筒般的音乐世界,并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音乐对人类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造福于社会,而不是单纯供人欣赏。从中国的孔子到古希腊的柏拉图,都十分强调音乐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等道德和社会方面的作用。投身于音乐事业的人,会在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影响下形成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 音乐是人类思维的特殊表达形式,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一切音乐活动无不与思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是思维的有力源泉,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音乐常常迫使我紧张地思考我正在研究的问题。音乐艺术特别富于形象性,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调动以前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有效的思维组合,产生有助问题解决的直觉和灵感。”爱因斯但不是音乐家,但非常喜爱音乐,他很珍惜时间,但却毫不吝啬在音乐上花费时间,不断地从音乐中产生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想法”,如“广义相对论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可见,音乐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能启发思维,扩展想像力,有助于某种形式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领域里,任何乐音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的丰富的联想,这些音经过组合变化而形成的不论是一个粗旷、猛烈的音合团,或是一个温馨、柔和的和弦,还是一个最简单的乐句,所带给人们的遐想都会奇妙无比的。中国民间吹打乐百鸟朝凤,古筝曲渔舟唱晚,二胡曲二泉映月等在给人们带来音乐美感的同时,不是可以激发无限的时空联想吗?此一功能对人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是任何门类的文化样式不能与之比拟的。音乐,被人誉为“精神食粮”,它能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庄严、肃穆的音乐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活泼、热情的音乐可以启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万众齐唱一支歌曲的时候,便会使演唱者在瞬息间沟通彼此的心灵,凝聚成一股坚如钢铁般的意志力量。贝多芬认为,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力量,谁能领悟音乐的真谛,谁便能超越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模型-洞察及研究
- 创新型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智慧物流运输智能化升级下的智能物流园区运营模式报告
- 2025年D3高钙片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烘焙机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巴西进口白糖合同中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产品选择
- 生态工程项目部人员变动及职能调整合同
- 半导体继电器装调工作业指导书
- 指甲黑色素瘤治疗药物研发-洞察及研究
- 2025年X射线行李安检机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机械制图(第五版)全套课件
- 人卫慕课《走进肺功能》试题答案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应对 练习(含答案解析)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课件(定稿)
- 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试题(有答案)
- 预测分析:技术、模型与应用 - SAP Predictive Analytics
- 2014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
- 教务处作业检查记录表
-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课堂PPT)
- 屈光不正处方案例分析33页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