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律史专业论文)健讼与息讼——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诉讼风气.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获得 西南西南政法大学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 西西 南政法大学南政法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健讼与息讼健讼与息讼 从从名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诉讼风气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诉讼风气 prosecution and extinguishing lawsuit -litigation custom of south song dynasty in the collect of judges impartial verdicts 作 者 姓 名: 张木勇 指 导 教 师: 曾代伟 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对于传统中国社会的诉讼风气,有三种不同的研究观点:“息讼说”、 “健讼说”、 “折衷说”。 三种研究观点都通过详实的史料予以佐证,旁征博引,用完美的逻辑结构 诠释自己支持的论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诉讼风气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 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史料素材依托,用一定的标准将名 公书判清明集中的人物阶层化,阶层人群化,分别分析他们的诉讼心理,以期绘出南宋这 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诉讼风气全景。 全文约 32000 字,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学术界关于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研究综述。勾勒南宋的诉讼风气,不能不回 顾已有的有关中国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研究的学术成果。相关“息讼说”的学术文章旁征博 引,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追求“无讼”的社会,并从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 心理等不同方面分析形成 “无讼” 的原因, 构织成一幅蔚蔚壮观的中国传统社会 “无 讼”图。但有的学者将视野下移,研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境遇和实际诉讼状况,看到宋 代以降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引起民众诉讼心理的变化,觉察出封建官员虽然依然重弹“无 讼”老调、但社会民众却纷纷选择公权力作为纠纷解决方式的一种“万家诉讼”的局面, 着重墨书写宋、明、清时期“健讼”诉讼风气。而反映“折衷说”诉讼风气的学术成果将 其关注点聚焦在明清时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否“好讼”,不能一概而论。本文的研究 方法,是本部分要加以说明的问题。本文是用人群阶层化、阶层人群化的方法来研究南宋 的诉讼风气。 第二部分: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反映的诉讼风气。用人群阶层化、阶层人群化的方 法,将名公书判清明集里 475 篇判词分门归类,分出健讼或息讼类案件,然后再抽出 判词的作者、涉案人员,并将这些人员阶层化,人群化,分析他们的诉讼心理,以期勾画 特定时间,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诉讼风气图貌。首先对名公书判清明集的产生、收 录案例的时间范围及其作者进行初步分析。其次分析“健讼”的概念,指出“健讼”是一 个相比较而存在的动态术语, 具体的某个社会中的统治阶层对诉权的限制可以决定 “健讼” 的产生,诉讼标的物也是决定“健讼”与否的一个标准。再次分析了吏人、士人、农民、 2 工匠、商贾、杂人、僧人七个社会阶层、人群的健讼心理及其行为表现形式;同时将阶层 人群化,具体分析了杂人中的婢女、干人健讼心理,亲属之间的诉讼。上述阶层、人群诉 讼涉及的法律关系内容宽泛, 标的物众多。 最后具体分析了名公们的息诉心理和息讼行为。 总而言之,南宋的诉讼风气是健讼与息讼交织并存的图像。此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也是为 下文分析原因作铺垫。 第三部分:诉讼风气的成因分析。南宋健讼与息讼交织并存的诉讼风气可从政治、经 济、文化背景,思想学派、诉讼技术和诉讼标的物与庶民的生存依存度关系找到原因。南 宋的商品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度也空前发展。商业都市纷纷形成。商人 人数增加,而且商人身份复杂,官、商、地主三位一体。学术思想、意识观念方面理学发 展完善,它把儒家伦理推向极至,进一步禁锢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事功学派兴起, 主要有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功利主义学派以及以吕祖谦为代表 的金华学派等等,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的特色。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推动了南宋法 制的发达,也为南宋诉讼风气的形成奠定了法制基础。不同思想学派是南宋诉讼风气形成 的价值基础。讼学的兴起、讼师的产生、写状代书人队伍的扩大,是南宋诉讼风气形成的 技术基础。诉讼标的物与庶民的生存依存度关系密切是南宋诉讼风气形成的现实物质基 础。 综上所述,诉讼风气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清明集里折射出的诉讼 风气是一种“健讼”与“息讼”交织并存的局面。无论是将社会阶层化还是在阶层化的基 础上进一步人群化,都可以看到“健讼”与“息讼”并存的局面。之所以造成这种“健讼” 与“息讼”并存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对“健讼”、“息讼”等的理解站在不同阶层的角度 而造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结果,另一方面是社会前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状态与人 们理想社会境界应然状态博弈的结果。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对民众 诉讼心理的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诉讼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工程提供和谐的司法环境! 关键词:南宋;健讼;息讼;诉讼风气 1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standpoint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custom of litigation: extinguishing lawsuit, prosecution and compromise theory. three kinds of research standpoints all inflict substantial evidence through a thorough historical data, and use perfect logic structure to annotate favorable point of view respectively, which are of rationality. however, the forming of the litigation custom is the result that various factors have acted, which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using the collect of judges impartial verdicts for fundamental historical material, i use some standard to make the crowd strata and the strata crowds, and analyze their litigation psychology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draw litigation custom panorama in south sung dynasty. there are around 32000 words in the treatise. it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otally: first part: academic world research round up concerning traditional social litigation custom. to delineate the litigation custom in south sung dynasty, we cannot but review the fruits that there has been concerning traditional social litigation in china custom research. the academic article related extinguishing lawsuit theory has argue that chinese tradition community is a community which pursues none lawsuits in different angle, and analyze causes of formulating none lawsuits in the politics, economy, community, civilization and psychology etc. side, which construct a grandeur pic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 social none lawsuit general view. but some scholars move the sight field down studies daily life circumstances and actual litigation condition of common public, seeing that the change in lawsuit psychology arising from the change of social condition since sung dynasty and finding a situation of ten thousand litigations that the social public selected public power as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thod in succession although the feudalism officer were still playing none lawsuits old tone, and give a emphasis to write litigation custom of prosecution in su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however, the academic fruits, which reflecting the litigation custom of compromise theory , pays attention to its dot focusing o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thinks chinese tradition community whether prosecution cant treat different matters in same manner. the textual research method is the subject that wants to take into a statement here. of the text the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litigation custom of south sung dynasty of making the crowd strata and the strata crowds. 2 second part: the litigation custom of the collect of judges impartial verdicts. with a method of making the crowd strata and the strata crowds, i divide 475 written verdicts into the extinguishing lawsuits and prosecuting classes, then draw out the author and involved personnel, and turn them strata and the crowd, analyze their litigations psychology, try to delineate the litigation custom general view looks in particular time, area and crowd. firstly it was initially analyzed how the collect of judges impartial verdicts came up, range when cases prosecuted and its author. secondly the concept of prosecution was analyz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prosecution comparatively is a dynamic term, the ruling class in the concrete and certain community can decide the creation of prosecution to the restriction of lawsuits claim, and subject matter of an action is also a standard which decides whether it was prosecution or not. again it was analyzed that prosecutio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manifestation happen in seven social strata and crowds, including a bureaucracy, a scholar, a peasant, an artisan, a merchant and miscellaneous body, in the meantime, they were concretely analyzed the lawsuits between the relatives, and prosecution psychology of the maidservant and servant in the miscellaneous body. of the lawsuit involving the above-mentioned strata and crowds, legal nexus was broad and the subject matter is numerous. ultimately it was concretely analyzed the extinguishing lawsuit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o sum it up, the litigation custom of south sung dynasty is intertexture mixed prosecution with extinguishing lawsuits. this fraction is a major part, and is also a cushion for the continuation to analyze causes. third part: the cause of litigation custom in south sung dynasty. the litigation custom interweaved by prosecution and extinguishing lawsuit results from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from thought school and litigation technique, and from relation between a subject matter of an action and the subsistence of common public. the commodity economy of south sung dynasty unprecedented developed, so is the earth privately owned system. the commercial city became in succession. merchant number increased, and the merchant identity was complicated, in which officer, company and landlord inosculated. moral philosophy shaped integrity in academic thought and ideology, it led confucianism ethics to pink, and further fettered idea and civil life of the people; the utilities school rise, including yong kang school taken chen lia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yong jia utilitarianism school ye shi and jin hua school etc., which brightly was of anti-tradi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cultural background pushed the advancement of south sung dynasty legal system and also laid a ground for the formulating of litigation custom. the dissimilarity thought school is value basis of the litigation custom. the 3 rising of lawsuit study, appearance of lawsuit teacher and amplification of the scrivener troops, these is technique ground for litigation custom. close relation between a subject matter of an action and the subsistence of common public is realistic material basis of the litigation custom. to sum it up, the forming of litigation custom is the result that various factors have acted. the litigation custom reflected in the collect of judges impartial verdicts is a situation mixed prosecution with extinguishing lawsuit. the situation can be found whether turn social into strata or turn strata into the crowds. the cause of the situation is in that it might not have same understanding of prosecution and extinguishing-lawsuit concep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ratum, and that on the other hand social reality inevitably struggled with social ideal. in current construction course of the socialism monocracy, favorable custom should be come into through the guidance toward the public litigation psychology for harmonious social projection to tender harmonious judicial atmosphere! keywords: south sung dynasty; prosecution; extinguishing lawsuit; litigation custom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 1 第一部分:学术界关于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研究综述第一部分:学术界关于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研究综述. 3 一、学者对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的观点一、学者对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的观点 . 3 (一) “息讼说”内容及代表人物 . 3 (二) “健讼说”内容及代表人物 . 5 (三) “折衷说”内容及代表人物 . 7 二、学术界对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的研究观点与本文立论关系二、学术界对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的研究观点与本文立论关系 . 8 第二第二部分: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反映的诉讼风气部分: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反映的诉讼风气 . 9 一、 清明集产生及相关资料一、 清明集产生及相关资料 . 9 二、 “健讼”及体现二、 “健讼”及体现 . 10 (一)社会各阶层都有健讼行为 . 13 (二) 清明集中诉讼涉及的法律关系内容宽泛,出现了亲属之间的诉讼 . 18 (三)名公门的评价有所印证 . 23 (四)健讼的表现形式 . 24 三、息讼及其体现三、息讼及其体现 . 26 (一)名公们对待诉讼的态度息讼 . 26 (二)名公们息讼的表现 . 26 第三部分:诉讼风气的成因分析第三部分:诉讼风气的成因分析 . 32 一、南宋的政治经济生活背景 . 32 二、诉讼风气的成因分析 . 35 (一)思想学派 . 35 (二)诉讼技术 . 37 (三)诉讼标的物与庶民的生存依存度关系 . 40 结结 语语 . 42 致致 谢谢 . 43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 45 健讼与息讼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诉讼风气 1 引 言 在 1998 年中国法制史济南年会上,有学者以法律史是人类解放自身的历史为 题作了发言,1引起了与会者浓厚的兴趣和热烈的讨论,与会者纷纷倡言重新研究中国 法律史。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法律史学会决定 1999 年、2000 年的年会均以“法律史研究 的新思维、新方法”为中心。中国法制史学会研究理论转向指导着中国法制史学者研究 视野的转向。 近些年来, 我国的法制史或法律文化史的研究出现了若干引人瞩目的转向, 概括起来有以下二点:第一,从关注中华帝国的法律典章和精英阶层的法律话语向司法 实践的转变;第二,由帝国衙门的司法裁判向民间社会诉讼风气和诉讼心态的转变。这 些转向既表明中国法律史或中国法律文化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也意味着中国法律史或中 国法律文化史研究领域的逐步拓展。2作为中国法律文化3范畴子概念诉讼风气, 也被学界倾注更多的关注,相关的学术成果颇多。4相关学术成果的相继产生,一方面 反映了学界对中国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的理解和解释逐步深化,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术界 对此问题不可避免的争鸣。有些学者基于自己占有的史料,并对史料中精英阶层著述深 信不疑,认定中国法律文化的根基在于伦理纲常,其目标是维护道德秩序,得出中国古 人“息讼”或“厌讼”的判断;有些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境遇 和实际诉讼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得出中国古人“健讼”或“惧讼”的判断;而还有一些 学者从微观方面考察,认为中国古人的诉讼风气不能一概而论,在朝代更迭的纵向坐标 1 参见倪正茂: “序” , 倪正茂主编: 批判与重建:中国法律史研究反拨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年第1 版,第2 页。 2 徐忠明: 包公的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97 页。 3 法律文化来源于文化人类学,即文化人类学渗透法学领域,就产生法律文化学。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庞朴先生提出了 “文化结构三层次”说,认为:文化是立体的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外层物质层;二是中间层 心物结合的一层;三层是里层心理层,包括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信仰等(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 中国a,东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讲演集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9-11 页)。此后,中国的法律文 化学者多有对中国法律文化作纵横两个方向的结构研究,有的将中国法律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1)物质层次,主要 是指法庭、监狱、看守所等法律组织机构。(2)心物层次,主要指法律制度、政治制度以及人们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 的风俗和习惯;譬如诉讼制度、审判制度、交易规则等。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根植于法律文化世界的理性结构之中, 故而为法律文化的贯彻提供着体制保障。(3)心理层次,是法律文化结构层次中较深的一个层次,主要包括法律价值 观念、法律思维、法律意识、道德情操、民族性格。 ” (王申:法律文化层次论j,学习与探索,2004 年第 5 期。) 另有学者较为抽象地把法律文化的结构分为:内核“法统” ,外壳“法体” ,然后依自己的分类来组合各自的内容。 还有学者提出了“结构分离”的问题,认为在法律文化的隐形结构中,心理层面、法律意识层面、法律思想层面存 在着分离现象(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5-41 页。) 4 由徐忠明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传统中国民间法律意识的文化解读” (06bfx008)的成果有一部分是关于诉 讼风气的内容,这些收录在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这本书里。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系里,得出某个朝代“健讼”、某个朝代“厌讼”结论,在中国古代社会行政区划的横向坐 标系里,得出某个地方“健讼”、某个地方“厌讼”结论。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 通过自己的努力企图勾勒传统中国的诉讼风气的全貌, 然而鉴于传统中国社会条件的复 杂性和多样性,勾勒出传统中国诉讼风气全貌似乎有些困难,但这并不意味要我们放弃 这种努力。 名公书判清明集5(以下简称清明集)的史料价值非常珍贵,学界对此一致认 可。 清明集里收录的书判折射了特定的历史朝代特定区域的诉讼风气,本文用社会 学的视角,通过量化分析,将清明集的四百七十五篇判词分门归类,分出健讼、息 讼类案件,然后再抽出判词的作者、涉案人员,并将这些人员阶层化、阶层人群化,分 析他们的诉讼心理,找出健讼、息讼原因,以期勾画特定时间,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 诉讼风气图貌。 在诉讼风气的研究领域内,学者的学术成果遍地开花,我也加入对中国传统社会诉 讼风气研究的队伍中,进行勾勒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民间诉讼风气的初次尝试。才学的 疏浅会使文章显得有些不尽完美, 笔风的平缓无法在诉讼风气学术成果的海洋里发出震 耳欲聋的声音,但我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资料,并精心提炼写作本文的素材,储备足够 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来保证本文质量;字句的推敲唯恐出现词不达意、歧义等现象;独辟 蹊径的研究切入点既是本文之所以是本文,而不是其他文章的翻版的原因,也是坚定我 写作本文的信心因素。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元史研究室点校: 名公书判清明集 ,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版。 健讼与息讼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诉讼风气 3 第一部分:学术界关于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研究综述 一、学者对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的观点 勾勒南宋的诉讼风气, 不能不回顾已有的有关中国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研究的学术成 果。在这些学术成果里,既有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古人厌讼的,也有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古 人健讼的;既有描述清朝人好讼的,也有描述清朝人厌讼的;既有阐述江西人好讼的, 也有阐述湖南人好讼的等。如果把相同的观点或类似的观点划为一类的话,那么,这些关 于中国传统社会诉讼风气的学术成果大致可以分为“息讼说”、 “健讼说”、“折衷说”三类。 (一)“息讼说”内容及代表人物 相关“息讼说”的学术文章或引用儒家“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6或引用道 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或引用法家“以刑去刑”,8从不同角度论证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追求“无讼”的社会,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不同的 方面分析形成“无讼”的原因,构织成一幅蔚蔚壮观的中国传统社会“无讼”图。 “无讼”,就纠纷解决机制来说,是对已发生的纠纷,不通过打官司的方式诉诸衙门, 而是通过道德、习惯、习俗、家族宗法来解决;就治理国家方式和法律的价值追求来说, 它包含着一种天下和谐的大同世界理念, 是中国传统社会官僚精英阶层追求的最高理想 境界。“无讼”在第一个层面,即纠纷解决机制来说,与“息讼”有着相同的内涵,即对纠 纷的解决不求诸于公权力,而是用民间或社会上的私力救济来解决。当“无讼”第二个层 面被注入政治内容,且被中国传统社会历代统治者所利用和强化时,“息讼”就成为历代 统治者为达到“无讼”境界而采取的一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无讼”理想的引导下, 无论在统治者阶层,还是在被统治者阶层,都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传统社会特色的“息 讼之术”。统治阶层的“息讼之术”有拒绝受理、拖延诉讼、教育感化和问罪讼师等五种; 6 论语颜渊 。 7 老子二十五章 。 8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9而被统治阶层在儒家思想“礼之用,和为贵”,10 “纷然争讼,实为门户之羞”11的文化氛 围中,以一个“忍”字将大多数的民间纠纷消灭在寻求公权力救济的途中。然而,社会纠 纷是社会的产物,有社会的地方必然有社会纠纷,且社会纠纷会有随不同的社会条件激 化而增加的趋势。社会纠纷的增加,民众权利意识的强化,就会在纠纷解决机制的选择 上倾向于寻求公权力的救济。统治阶层追求“无讼”的理想境界,民众又选择诉讼作为纠 纷解决的方式,于是统治阶层就把那些有悖于阶级统治理念的诉讼视为异端,称这些有 悖于阶级统治理念的诉讼为“贱讼”。民众在传统中国古代社会人治的环境下,囿于传统 的宗法等级制度、亲亲尊尊的纲常伦理秩序框架内,考虑低下的诉讼效率,过高的诉讼 成本,和“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司法黑暗,常常“厌讼”、“惧讼”,甚至“屈死不告状”。总 结民众这种“厌讼”、“惧讼”心理,可以引用一句话:“厌讼心理既是无讼的传统法律价值 观念的产物,也是在封建讼狱制度生活下的人们经过血和泪的磨难得出的结论。”12通过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讼” 、“息讼”、“贱讼”、“厌讼”和“惧讼”等在追求社会无争无 讼的大同世界方面有着一致的内涵。 关于关于“息讼说息讼说”的学术成果的学术成果概览概览 作 者 姓 名 论文题目 发表刊物 发表日期 于语和 周易“无讼” 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政法论坛 1999 年 03 期 王华胜 中国人厌讼吗:对传统观念 的另一种思考 池州师专学报 2002 年 01 期 王石磊 试析中国传统诉讼观念官府 “无讼” “息讼”与“争讼”现象 辽宁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 2005 年 02 期 王忠春 无讼的“理由”来自传统社会 官员对诉讼成本的社会考虑 山东科技 大学学报 2005 年 04 期 冯 霞 中国人“厌论”心理的历史分析 中南民族 大学学报 2002 年 02 期 石文龙 中国传统法行为的特征、 心理机制和价值取向 上海师范 大学学报 2003 年 03 期 9 马作武: “古代息讼之术探讨”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 年 02 期。 10 陆游: 陆游诸训戒子录 。 11 司马迁: 史记周本记 。 12 赵晓华:晚清讼狱制度的社会考察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57 页。 健讼与息讼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诉讼风气 5 连朝毅 也谈“厌讼”法律传统 产生的本质根源 经济与社会 发展 2003 年 04 期 邢晓军 传统中国“厌讼”的现象及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汕头大学学报 1998 年 02 期 陈秀萍 殊途同归:“无讼”与现代 法治精神之间 甘肃政法 学院学报 2005 年 05 期 何勤华 泛讼与厌讼的历史考察-关于中西文 化法律传统的一点思考 法律科学 1993 年 03 期 苏 敏 曾长进 乡土社会的“无讼”文化: 一个法社会学的解释 社会 2001 年 08 期 沈 萍 从权利角度分析中国人 诉讼观念的变化 江苏警官 学院学报 2005 年 05 期 严 玥 厌诉观之探悉与对策 法制与社会 2006 年 03 期 张 洁 “无讼”还是“健讼” 对中国传统社会诉讼观的思考 法制与社会 2007 年 06 期 张 媛 再论“厌论”的心理根基 当代法学 2001 年 10 期 张文香 萨其荣桂 传统诉讼观念之怪圈“无论”、 “息讼”、“厌讼”之内在逻辑 河北法学 2004 年 03 期 周 赟 传统中国厌讼文化考 山东大学学报 2006 年 04 期 胡旭晟 无讼:“法”的失落-兼与西方比较 比较法研究 1991 年 01 期 夏锦文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价值取向 学习与探索 2003 年 01 期 夏秀渊 “无讼”文化探析 抚州师专学报 2003 年 04 期 龚 培 本土禅宗流变与国民无讼心理 兰州学刊 2006 年 04 期 温振奎 周振华 文化的民间传承机制与传统诉讼 理念的形成中国传统 诉讼理念形成机制的一种解释 上饶师范 学院学报 2003 年 02 期 靖小琴 陈会林 中国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特征与启示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6 年 05 期 备注:1.硕士论文:张岭梓 论无讼 太原科技大学 2007 年 2.博士论文:李 游 从无讼到恢复性司法 中国政法大学 2006 年 3.以上作者排名以笔画多少为序。 (二)“健讼说”内容及代表人物 “息讼说”以社会精英阶层的视角为研究的切入点,认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是一个无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讼是求、调处息争13的社会。但有的学者将视野下移,研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境遇和 实际诉讼状况,看到宋代以降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觉察出封建官员虽然依然重弹“无 讼”老调但社会民众却纷纷选择公权力作为纠纷解决方式的一种“万家诉讼”的局面,着 重墨书写宋、明、清时期“健讼”诉讼风气。 持“健讼说”观点的学者从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和道德导向等方面来分析健讼原 因。政治层面,等级森严的政治身份结构到宋代以后渐渐出现松动,士、农、工、商的 四民社会不再是凝固僵化的局面,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彼此互动的景象。经济的 发展使传统中国农业社会受到冲击,为法律调整社会提供更多的空间。宋代以后的人口 增长,使民众的生活空间变得相对狭小,这增加纠纷的产生和诉讼的发生的几率。文化 上,随着文化权力的下移,识字人数的增多,给民众拿起诉讼武器作为纠纷解决方式提 供技术上的支持。最后,道德观念在明清时期也发生重大变化,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 利的“义利”观向“唯利是图”方向转变,即人们不再对“利”抱着“讳医忌药”的态度,且作 为维护传统中国道德秩序的中流砥柱的士大夫阶层将“逐利”视为“治生”的基础。诸此种 种因素的合力,让宋、明、清时期高奏“健讼”曲。 关于关于“健讼说健讼说”的学术成果的学术成果概览概览 作 者 姓 名 论文题目 出版物名 发表日期 卞 利 明清徽州民俗健讼初探 江淮论坛 1993 年 05 期 邓健鹏 健讼与息讼中国传统诉讼 文化的矛盾解释 清华法学 (第四辑)第 176200 页 方志远 明清江南“好讼”成风 小康 2004 年 10 期 牛 杰 宋代好讼之风产生原因再思考 以乡村司法机制为中心 保定师范 专科学校学报 2006 年 01 期 刘锡涛 宋代江西民俗特征述论 江西师范 大学学报 2002 年 02 期 乔素玲 从地方志看土地争讼案件的审判 以广东旧方志为例 中国地方志 2004 年 07 期 许怀林 宋代民风好讼的成因分析 宜春学院学报 2002 年 01 期 13 曾代伟:中国法制史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2 页。 健讼与息讼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诉讼风气 7 张小也 健讼之人与地方公共事务 以清代漕讼为中心 清史研究 2004 年 02 期 清代的地方官员与讼师以 樊山批判与樊山政书为中心 史林 2006 年 03 期 林 乾 讼师对法秩序的冲击与清朝 严治讼师立法 清史研究 2005 年第 3 期 龚汝富 江西古代“尚讼”习俗浅析 南昌大学学报 2002 年 02 期 陈玉心 (马来西 亚) 清代健讼外证威海卫英国 法庭的华人民事诉讼 环球法律评论 2002 年秋季号 雷家宏 从民间争讼看宋代社会 贵州师范 大学学报 2001 年 03 期 北宋至晚清民间争讼解决 方式的文化考察 船山学刊 2003 年 04 期 (三)“折衷说”内容及代表人物 反映“折衷说”诉讼风气的学术成果将其关注点聚焦在明清时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 是否“好讼”,不能一概而论。如潘宇在中国传统诉讼观念辨析14一文中,通过对“无 讼”和“息讼”、“健讼”和“贱讼”、“惧讼”和“厌讼”等三对概念以不同阶层的角度来分析明 清时期诉讼风气“悖论”图;王忠春在试析明清时期健讼之风 15文中试图通过士人阶层、 官员、普通民众所持诉讼观念的逻辑联系来诠释明清诉讼风气的 “怪”象,他认为普通 民众是“好讼”,而士人阶层和官员则是“厌讼”的,因为士人阶层和官员“厌讼”,所以就 主张“息讼”;周艺在试析明代民众诉讼观念的特点及其成因兼谈其对现代化的借 鉴意义16一文中从利益的角度来论述民众既“健讼”又“厌讼”矛盾心理。因为利益,“逐 利”不再被看作是可耻的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胸壁引流管的护理
- 《羿射九日》课件
- 公司消费安全培训建议课件
- 行政许可法律解读课件
- 急性心肌梗死的识别与护理
- 2025输送带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2025简易供求合同协议
-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项目经理岗位年终工作总结
- 2025年期货居间人合同范本
-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课件
- 家具制造业2025年原材料价格波动对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影响报告
- 检测人员管理办法格式
- 茶百道培训课件
- 2025年食品安全人员在线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LP
- 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339)
- 客诉奖惩管理办法
- 2025年度国务院国资委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招聘(2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司法协理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北京市家庭居室装修工程施工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