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业.ppt_第1页
10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业.ppt_第2页
10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业.ppt_第3页
10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业.ppt_第4页
10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业.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微生物与现代发酵工业,生工学院,为什么要利用微生物?,微生物繁殖非常迅速微生物培养易于控制微生物本身也容易改造,发酵工程,发酵工程,发酵工程,酒精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丁醇、甘油;有机酸:如醋酸、乳酸、葡萄糖酸、柠檬酸、酒石酸、衣康酸、长链二元酸(以十三到十八碳的直链烷烃为原料的发酵产品);氨基酸:如谷氨酸(单谷氨酸钠又称味精)、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等;核苷酸及其类似物:如鸟嘌呤核苷酸(5-gmp)、肌苷酸(5-imp)、腺嘌呤核苷酸(5-amp)、黄嘌呤核苷酸(5-xmp)等;酶:目前世界上有100多种酶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应用于不同领域。单细胞蛋白,第一节酒精发酵,酒精发酵原料与酒清发酵有关的微生物酒精发酵生化机制酒精发酵工艺,一传统技术,酒精发酵是酿酒工业的基础,它与酿造白酒,果酒,啤酒以及酒精的生产等有密切关系。进行酒精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如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等,此外还有少数细菌如发酵单胞菌(zymononasmobilis),嗜糖假单胞菌(pseudomonassaccharophila),解淀粉欧文氏菌(eruiniaamylovora)等也能进行酒精发酵。酵母菌进行乙醇发酵时,根据控制的发酵条件不同,形成的发酵产物有根本的差别,我们将酵母菌的乙醇发酵分为三型:第一型发酵,第二型和第三型发酵。,1、酒精发酵原料,(一)淀粉质原料淀粉质原料是生产酒精的主要原料。我国发酵酒精的80%是用淀粉质原料生产的,其中以甘薯干等薯类为原料的约占45%,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的约占35%。,薯类原料红薯是我国生产酒精的主要薯类原料,也叫地瓜、山芋、蕃薯,新鲜或制成薯干。其固形物主要成分是淀粉,还含有少量的糖类和蛋白质。谷物原料(粮食原料):包括玉米、小麦、高梁、大米等。,(二)糖质原料,常用的糖质原料有糖蜜、甘蔗、甜菜和甜高梁等。糖蜜又称废糖蜜,它是甘蔗或甜菜糖厂制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副产物,分别称为甘蔗糖蜜和甜菜糖蜜,其产量分别为加工甘蔗和甜菜间的30%左右和3.5%5%。糖蜜含糖量较高,一级甘蔗糖蜜含糖分50%以上,甜菜糖蜜含糖量50%左右,所含主要成分为蔗糖。,甘蔗汁进行酒精发酵。甘蔗法中可发酵固形物包括蔗糖、淀粉及其他碳水化合物。过剩的甜菜或受冻、变质的甜菜生产酒精。甜菜所含主要糖分是蔗糖。此外还含少量其他碳水合物和果胶质。甜高粱秆中含糖分10%12%,所结的高粱米富含淀粉,均可用于发酵酒精,是具有潜在发展前途的糖质原料。,(三)纤维质原料,纤维类物质是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天然纤维原料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成分组成,它们均较难被降解。近年来,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生产酒精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纤维素和半纤维已成为很有潜力的酒精生产原料。,农作物纤维质下脚料(稻草、麦草、玉米秆、玉米芯、花生壳、稻壳、棉籽壳等)森林和木材加工工业的下脚料(树枝、木屑等)工厂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下脚料(甘蔗渣、废甜菜丝、废纸浆等)城市废纤维垃圾等。,(四)其他原料,主要指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甘薯和马铃薯淀粉渣、各种野生植物和乳清等。用这些原料生产酒精目前还不多见。,2、与酒精发酵有关的微生物,(一)糖化菌糖化:淀粉质原料全部或部分转化成葡萄糖等可发酵性糖,所用催化剂称为糖化剂。糖化剂可以是由微生物制成的糖化曲(包括固体曲和液体曲),也可以是商品酶制剂。无机酸也可以起糖化剂作用,但酒精生产中一般不采用酸糖化,(一)糖化菌,实际生产中主要用曲霉和根霉。我国的糖化菌种经历了从米曲霉到黄曲霉,进而发展到用黑曲霉的过程。历史上曾用过的曲霉包括黑曲霉、白曲霉、黄曲霉、米曲霉等,黑曲霉群中以宇佐美氏曲霉(aspergillususamii)、泡盛曲霉(asp.awamori)和甘薯曲霉(asp.batatae)应用最广。白曲霉以河内白曲霉、轻研二号最为著名。酒精和白酒生产中,不断更新菌种,是改进生产、提高淀粉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二)酒精发酵微生物,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是属于子囊菌亚门酵母属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繁殖速度快,产酒精能力强,耐酒精。常用的酵母的菌株有南阳酵母(1300及1308)、拉斯2号酵母(rasse)、拉斯12号酵母(rasse)、k字酵母、m酵母(hefem)、日本发研1号、卡尔斯伯酵母等。利用糖质原料的酒母除啤酒酵母外,还有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pombe)和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sp)等,细菌:森奈假单胞菌(ps.lindneri)、嗜糖假单胞菌(ps.saccharophila)可以利用葡萄糖进行发酵生产乙醇。总状毛霉深层培养时也要产生乙醇。,三、酒精发酵生化机制,糖质原料:酵母将糖转化成乙醇淀粉质和纤维质原料:首先要进行淀粉和纤维质的水解(糖化),再由酒精发酵菌将糖发酵成乙醇。,淀粉结构,-葡萄糖淀粉酶能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逐个切下麦芽糖单位,但不能水解-1,6糖苷键,也不能越过-1,6糖苷键水解-1,4糖苷键,所以该酶水解支链淀粉时留下分子量较大的极限糊精。葡萄糖淀粉酶能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逐个切下葡萄糖,它既能水解-1,6糖苷键,又能水解-1,4糖苷键。由于形成的产物几乎都是葡萄糖,因此该酶又称为糖化酶。,异淀粉酶专一水解-1,6糖苷键,因此能切开支链淀粉的分支。总之,淀粉在以上几类酶的共同作用下被彻底水解成葡萄糖和麦芽糖。麦芽糖可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进一步生成葡萄糖。另外,在糖化曲中除含有淀粉酶类外,还含有一些蛋白酶等,后者在糖化过程中能将蛋白质水解成胨、多肽和氨基酸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纤维素是由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是一种结构上无分枝、分子量很大、性质稳定的多糖。其分子量可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稻麦秸秆、木材、玉米芯的纤维素含量分别为4050、4050、53。在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总是和半纤维素、木质素等伴生在一起。,半纤维素是一大类结构不同的多聚糖的统称。构成半纤维素的成分有d-葡萄糖、d-甘露糖和d-半乳糖等己糖,及d-木糖、l-阿拉伯糖等戊糖以及糖醛酸等。这些多聚糖的聚合度(dp)为60200,直链或分枝。半纤维素与纤维素不同,它很容易水解,但由于它们总是交杂在一起,只有当纤维素也被水解时,才可能全部被水解。,本质素是由苯基丙烷结构单元通过碳-碳键连接而成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在用酸对纤维进行分级水解时,最后剩下的2030的非溶性残余物即为木质素,其性质极为稳定。木质素在纤维素周围形成保护层,使后者的水解变得很困难。,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将纤维素的水解法分成三种,即稀酸水解法、浓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纤维素酸水解所用的酸为硫酸、盐酸和氢氟酸等强酸。水解反应式为:(c6h1005)n十nh20nc6h1206,纤维素酶:复合酶类,由c1和cx组成。天然纤维素的分解过程是:纤维素先被cl酶降解为较低分子化合物,同时具有水合性,其次由所谓cx的几种酶作用形成纤维二糖。纤维二糖再由纤维二糖酶(-葡萄糖苷酶)水解成葡萄糖。由于纤维素的性能稳定,无论用酸水解还是用酶水解,都存在水解速度慢,糖得率低的问题,这是影响纤维素科学利用的难题之一.,酵母菌在厌氧条件下可发酵己糖形成乙醇,其生化过程主要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己糖通过糖酵解途径(emp途径)分解成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由脱羧酶催化生成乙醛和二氧化碳,乙醛进一步被还原成乙醇,整个过程由图5-3所示。葡萄糖发酵成乙醇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能量,酵母菌的乙醇发酵,主要生成乙醇,还生成少量甘油、有机酸(主要是琥珀酸)、杂醇油(高级醇)、醛类、酯类等实际上只有约47的葡萄糖转化成乙醇:理论上1mol葡萄糖可产生2mol乙醇;即180克葡萄糖产生92克乙醇,的率为51.5%,可是实际得率没有这么高。因酵母菌体的积累约需2%的葡萄糖,另外2%的葡萄糖用于形成甘油,0.5%用于形成有机酸,0.2%用于形成杂醇油。乙醇发酵中大部分能量仍储存于乙醇之中,所释放的226kj自由能中除67kj(29)用于形成atp外,其余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四酒精发酵工艺,所用原料不同,采用的工艺也不同。,原料预处理:除杂、粉碎蒸料:要消耗整个生产过程蒸汽的25%30%无蒸煮的生淀粉(生料)发酵工艺、低温(100以内)蒸煮工艺膨化工艺和超细磨工艺等。糖化曲制备糖化方法分成间歇糖化和连续糖化两类。目前我国大多数酒精厂采用后者。酒母制备乙醇发酵:注意控温,包括前处理、酒母制备、乙醇发酵和蒸馏四个工序。前处理包括的内容有:将糖蜜稀释至糖浓度为12%18%(依不同的发酵工艺而异)。糖蜜中常缺乏酵母必需的营养物质,需要添加一些氮源、营养盐(如硫酸铵、硫酸镁、磷酸盐等)以及生长素(如酵母菌自溶物)等。乙酵发酵所用工艺主要是间歇法和连续法,糖蜜经上述前处理后,接入酒母,于3035发酵,成熟醪酒精度为6%9%(v/v)。,糖质原料酒精发酵工艺,啤酒制造工艺流程,二新趋势,微生物改良:纤维素利用菌、耐高温淀粉酶、高产糖化酶的菌株选育、耐糖耐酒精耐高温的酵母细菌酒精发酵固定化细胞生产酒精,第二节微生物发酵生产有机溶剂,甘油发酵:酿酒酵母、耐高渗酵母丙酮丁醇发酵:丁酸梭菌、丁酸醇菌、丙酮丁醇梭菌丁二醇发酵:产气肠杆菌、多黏杆菌丙二醇发酵:工程菌,丙酮酸,乙醛,乙醇,co2,h,h,乳酸,草酰乙酸,h,atp,琥珀酸,丙酸,co2,co2,甲酸,(6),(5),(4),(3),(2),(1),h2,co2,乙酰coa,atp,乙酸,乙醇,h,乙酰乳酸,co2,3-羟基丁酮,h,2,3-丁二醇,co2,h2,乙酰coa,atp,乙酸,乙酰乙酰coa,co2,atp,atp,h,h,丙酮,2-丙醇,丁酸,丁醇,h,甘油发酵,2atp2co2nahso32atp3-磷酸甘油醛丙酮酸乙醛乙醛加成物pig1,6-二磷酸果糖2hemp途径磷酸二羟丙酮-磷酸甘油甘油,亚硫酸盐法:添加剂、动态工艺系统耐高渗酵母:减少酵母本身利用甘油、降低残糖、配套工艺。,丙酮丁醇发酵,故原料有哪些?,丁二醇发酵生产,三种异构体均可发酵生产,产量可达40-50%回收工艺很关键:液液抽提、减压蒸馏寻找新的菌种、工艺,丙二醇微生物生产,直接工程菌法发酵:产量低肠道菌岐化:两步发酵法,有机酸:给出氢离子的有机物泛指:羧酸(r-cooh)、磺酸(r-so2oh)、亚磺酸(r-sooh)、硫代羧酸(r-cosh)种类多:一元羧酸、二元羧酸、三元羧酸、多元羧酸,不饱和羧酸广泛存在于植物果实中,提取不能满足需要对人体有益,合成法不被人们所接受,发酵法生产的有机酸接近自然产物糖、淀粉、酒精、石油等均可经微生物转化生成各种有机酸最早:醋酸和乳酸利用乳酸菌自然发酵贮存加工青菜已经投产:柠檬酸、葡萄糖酸、长链二羧酸、曲酸等,第三节有机酸发酵,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有机酸有60多种柠檬酸aspergillusniger(黑曲霉)葡萄糖酸aspergillusniger(黑曲霉)醋酸acetobacteraceti(醋化醋杆菌)乳酸lactobacilusdelbrackii(德氏乳杆菌)-酮戊二酸candidasp.(一种假丝酵母)衣康酸等aspergillusterreus(土曲霉)水杨酸pseudomonas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丙酸propionibacteriumshermanii(谢氏丙酸杆菌),二.有机酸应用1.在食品和饮料中的应用酸味剂:汽水、硬糖、冰淇淋水果罐头、果冻、果酱保色作用抑制腐败微生物生长2.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柠檬酸及钠盐是很好的抗凝血剂葡萄糖酸钙补钙,3.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洗涤剂(脱锈):无毒、无污染无毒电镀:柠檬酸盐镀锌溶液代替氰化物化妆品、香皂沐浴液:防止氧化和除臭制革工业等,4.其它工业卷烟(乳酸或乳酸钠):防干燥、防霉变、增香处理纤维(乳酸):柔软、光泽显影剂(酒石酸)乳酸钙是重要的医药和饲料添加剂,(一)柠檬酸发酵柠檬酸(citricacid),枸橼酸学名:2-羟基-丙烷三羧酸或-羟基丙三酸分子式c6h8o7,分子量192.13无水柠檬酸是无色半透明全对称晶体柠檬酸在化工、医药、食品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1893年前,主要从柑橘、菠萝和柠檬等提取1893年后发现微生物(青霉)可产生柠檬酸1951年美国miles公司首先深层发酵法生产柠檬酸(aspergillusniger)我国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浅盘发酵生产柠檬酸60年代深层发酵,1.柠檬酸生产菌青霉、毛霉、木霉、曲霉及葡萄孢霉等利用淀粉质原料大量积累柠檬酸国内利用黑曲酶(aspergillusniger)工艺:固体或液体深层发酵原料:甘蔗渣、废糖蜜、白薯、马铃薯、玉米等,2.柠檬酸发酵的原理己糖、淀粉等原料柠檬酸生化过程复杂emp糖酵解途径丙酮酸羧化通过三羧酸循环形成柠檬酸,tca循环与柠檬酸的形成,3.柠檬酸发酵的工艺,4.深层发酵工艺条件1)温度:2830初期温度稍高,有利于菌体繁殖产酸期后温度稍低,有利于产酸2)ph:低ph条件下产生柠檬酸中性ph条件下形成草酸,3)通气和搅拌黑曲霉是好氧菌,提高发酵罐内溶氧水平可提高柠檬酸产量4)培养基的液化加少量-淀粉酶促进液化5)接种方式:二级种子,麸曲孢子6)原料中糖的浓度,4.柠檬酸的提取1)柠檬酸结晶发酵液用蒸馏水搅匀加热到100c处理后10层纱布过滤向清液中加入碳酸钙进行中和使柠檬酸形成柠檬酸钙而沉淀析出,2)酸解柠檬酸钙加水搅成糊状用硫酸缓慢酸解加入足够量的硫酸使柠檬酸游离出来,3)脱色和去除各种阳离子活性炭脱色阳离子树脂去除各种阳离子流出液ph为4时,开始收集4)浓缩结晶减压浓缩冷却并缓慢搅拌使结晶颗粒均匀,附:柠檬酸的质量标准(gb-198780)柠檬酸含量99.5%硫酸盐(以so4-计)0.03%草酸盐(以c2h4-计)0.05%重金属(以pb计)0.0005%砷(as)0.0001%铁(fe)0.001%灼烧残渣0.01%钙盐合格,其他有机酸生产:自学,衣康酸苹果酸乳酸葡糖酸己酸要求:产生途径,国内外现状,生产菌种,工艺流程,原料,新工艺研究,第四节氨基酸发酵,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芳香族氨基酸,反应式:c6h12o6+nh3+3/2o2c5h9o4n+co2+3h2o1葡萄糖1谷氨酸理论转化率:147/180=81.7%,一谷氨酸,一是提取法:甜菜厂付产物糖蜜中含有焦谷氨酸,用强碱处理可得到谷氨酸;二是蛋白质水解法:将面筋加酸水解,再分离提纯。1957年发酵法生产谷氨酸在日本协和发酵公司投产。我国1963年开始生产,1964年建立发酵法生产,全国大小厂家200多家,年产量15万吨之多,居世界首位,每年为国家创汇9亿元之多,我国工业生产味精使用的菌种主要是经过诱变育种得到的营养缺陷型的北京谷氨酸棒状杆菌,正常代谢微生物是不会积累谷氨酸的。谷氨酸生产菌能够在体外积累菌体最大生长需要量300多倍的谷氨酸,研究表明,这种积累不是因为特异性途径,而是菌体代谢调节控制和条件控制的结果:代谢调节控制;细胞膜通透性的特异调节;发酵条件的适合;,生产菌株已分离到的菌株属不同的属,但具有相似的特性:1)革兰氏阳性2)不形成芽孢3)没有鞭毛,不能运动4)需要生物素作为生产因子5)在通气条件下才能产生谷氨酸,谷氨酸产生菌棒杆菌属北京棒杆菌c.pekinensecorynebacterium钝齿棒杆菌c.crenatum谷氨酸棒杆菌c.glutamicum百合棒杆菌c.lilium美棒杆菌c.callunae力士棒杆菌c.herculis短杆菌属乳糖发酵短杆菌b.lactofermentumrevibacterium黄色短杆菌b.flvum叉开短杆菌b.divaricatum硫殖短杆菌b.thiogenitalis产氨短杆菌b.ammoniagenes小杆菌属嗜氨小杆菌microbacteriumammoniaphilum节杆菌属球形节杆菌arthrobacterglobiformis,3c6h12o6,6c3h4o3,6c2h4o2+co2,6c2h4o2+2nh3+3o2,2c5h9o4n+2co2+6h2o,3c6h12o6+2nh3+9o2,2c5h9o4n+8co2+12h2o,即:,3180,2147,此时,谷氨酸对葡萄糖的理论转化率为:(294/540)100%=54.4%,葡萄糖,丙酮酸,草酰乙酸,柠檬酸,苹果酸,乙醛酸,异柠檬酸,-酮戊二酸,反丁烯二酸,谷氨酸,谷氨酸,琥珀酸,乙酰coa,设法阻断的代谢,设法强化的代谢,co2固定,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细胞膜渗透性,裂解酶,脱氢酶,控制生物素的量,以控制dca循环的活性dca循环的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影响该酶活性的物质是醋酸(受其激活)。(1)缺乏时,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弱。使草酰乙酸的量减少,醋酸浓度降低,使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降低而关闭dca环。,-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极低或缺失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很高,不被低浓度的谷氨酸抑制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高,谷氨酸生产菌的主要生化特点,磷脂质,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脂肪酸,乙酰coa,柠檬酸,酮戊二酸,l-ga,葡萄糖,c16酸,c18酸,乙酸,葡萄糖,表活剂,生物素,n-石蜡,油酸,油酸,g途径,石蜡途径,甘油缺陷部位,表活剂拮抗部位,细菌谷氨酸排泄控制部位,l-ga,目前,关于谷氨酸如何分泌出细胞(积累)有几种报道:,渗漏模型,载体逆转模型,分泌载体模型,谷氨酸分泌机制,1切断或减弱支路代谢:减弱-酮戊二酸进一步氧化,选育减弱hmp途径后段酶活性的突变株,选育不分解利用谷氨酸的突变株,选育减弱乙醛酸循环的突变株2解除自身的反馈调节:耐高糖、高谷氨酸浓度3增加前体物的合成:选育强化三羧酸循环中从柠檬酸到-酮戊二酸代谢的突变株、选育强化co2固定反应的突变株4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生物素、油酸、甘油等缺陷型、温敏型,谷氨酸生产菌的育种思路,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特点:谷氨酸积累过量会抑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如何使细胞内的谷氨酸不会抑制谷氨酸脱氢酶恬性?如何使细胞内谷氨酸浓度下降?如何使谷氨酸通过细胞膜由细胞内到达细胞外?改变细胞膜透性将细胞内谷氨酸透出细胞细胞内谷氨酸浓度下降,新趋势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新型谷氨酸工程菌株改善工艺:电脑控制,最优组合,日本提高谷氨酸产率的方法,耐谷氨酸或者耐类谷氨酸生产菌:以短杆菌(breribacterium)或棒杆菌(corynebacterium)作亲株,诱变得到耐谷氨酸和类谷氨酸性的变异株,在液体培养基中通气培养,能积累高谷氨酸。采用的菌株有:耐谷氨酸铵的乳糖发酵短杆菌aj11292、黄色短杆菌aj11294、嗜乙酰乙酸棒杆菌aj11296、耐谷氨酸r-单氧污盐的乳糖发酵短杆菌aj11293、嗜乙酰乙酸棒杆菌aj11297、耐-甲基谷氨酸的黄色短杆菌aj11295、谷氨酸棒杆菌aj11299,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较低的:研究用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低的菌株进行谷氨酸发酵可提高l-谷氨酸产量,提高糖酸转化率5%-15%。这些菌株为:(1)乳糖发酵短杆菌aj11516,是atcc13689的变异株,醋酸缺陷型,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低。(2)黄色短杆菌aj11518,是atcc14067的变异株,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几乎检不出。转化糖蜜与甘蔗糖蜜混合发酵:转化糖蜜是用甘蔗压榨汁的清液用蔗糖酶处理后的物质。研究采用转化糖蜜和甘庶糖密以3:79:1比例混合制成混合糖蜜,再添加日常发酵所使用的培养基,进行谷氨酸发酵,可明显提高谷氨酸发酵产率。,二赖氨酸,赖氨酸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动植物蛋白中,但动物蛋白的赖氨酸含量较高,植物蛋白的赖氨酸含量较低。对谷类补充赖氨酸可提高其营养价值。促进家禽、家畜生长发育。被大量用作饲料添加剂。在医药上,也可用于配制氨基酸输液。赖氨酸泛酸盐可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赖氨酸:lysine分子中含有二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是一种具有明显碱性的氨基酸,也是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之一。,直接发酵法是目前生产赖氨酸的主要方法。采用的生产菌主要有谷氨酸棒杆菌和黄色短杆菌的代谢调节突变株。我国的lys生产与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菌种性能的差异,lys是菌体代谢过程中的中间性产物,但不是主链上的产物,其生成机制很复杂,对菌种的要求很高,国内菌种的产酸水平为:3555g/l,转化率为:2025%。远低于国外的生产水平。(2)提纯率较低。(3)生产规模较小。,赖氨酸的合成途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途径不同:1.二氨基庚二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如细菌;2.-氨基己二酸途径:如酵母菌、霉菌。,(1)菌体体积较小,相对增殖所用的底物较少,产率高。(2)细菌的繁殖速度快,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其繁殖速度只有几分钟,而酵母的增殖速度最少在一个小时以上,这就为细菌发酵缩短发酵周期创造了条件。(3)细菌的细胞膜的通透性易于调节,对于胞外产品,可以通过其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来促进产物的分泌,例如,谷氨酸的发酵;对于胞内产物,其细胞壁比酵母的细胞壁易于破碎。,目前的赖氨酸发酵生产都是采用细菌为生产菌种,采用细菌发酵的优点有以下三点:,缺点:(1)细菌菌体较小,当需要从发酵液中把菌体分离出来(有利于产物的结晶提出,或产物就是菌体或菌体内的胞内物),细菌比酵母菌难以分离。(2)细菌发酵过程中的无菌程度要求非常严格,发酵过程中大部分的细菌对于溶氧的要求也很高,这就增加了细菌发酵的生产成本。(3)细菌发酵易感染噬菌体。,葡萄糖,天冬氨酸(草酰乙酸),天冬氨酰磷酸,高丝氨酸,蛋氨酸,苏氨酸,-酮丁酸,异亮氨酸,赖氨酸,二氨基庚二酸,天冬氨酸激酶,emp、tca,图一细菌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高丝氨酸脱氢酶,ddp合成酶,高丝氨酸激酶,高丝氨酸-o-转乙酰酶,赖氨酸合成途径的调节3个关键酶:一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c):受asp的反馈抑制二是天冬氨酸激酶(ak)受lys和thr的协同反馈抑制;三是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ddp合成酶)受亮氨酸的代谢互锁作用。,葡萄糖,pep,pyr,乙酰coa,oaa,tca循环,atp,ala,val,leu,脂肪酸,asp,asa,lys,thr,生物素,乙酰coa,抑制,阻遏,激活,leu,lys合成调节途径,赖氨酸发酵育种思路优先合成的转换:渗漏缺陷型切断支路代谢选育营养缺陷型选育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解除代谢互锁增加前体物的合成和截断副产物生成改善细胞膜的透过机理选育温度敏感突变株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防止高产菌株回复突变,思考:根据以上理论,请问苏氨酸和高丝氨酸生产菌的育种途径?,芳香族氨基酸:经分枝酸途径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微生物合成芳香族氨基酸的途径是相同的,但酶学及基因支配情况因种类不同而异,因此,代谢调节机制不同。,三芳香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合成途径,pep+e-4-pdahp分枝酸预苯酸苯丙酮酸苯丙氨酸邻氨基苯甲酸对羟基苯丙酮酸酪氨酸5-p-核糖邻氨基苯甲酸吲哚-3-甘油磷酸色氨酸,pep+e-4-pdahp分枝酸预苯酸苯丙酮酸苯丙氨酸邻氨基苯甲酸对羟基苯丙酮酸5-p-核糖邻氨基苯甲酸酪氨酸吲哚-3-甘油磷酸色氨酸,反馈抑制阻遏同工酶,大肠杆菌中芳香族氨基酸代谢调控机制,在黄色短杆菌中:,优先合成:酶活性+底物亲和力产物抑制本途径的酶活性优先合成顺序: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黄色短杆菌芳香族氨基酸合成调节机制,pep+e-4-pdahp分枝酸预苯酸对羟基苯丙酮酸酪氨酸邻氨基苯甲酸苯丙酮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反馈抑制激活优先合成,pep+ep,dahp,ca,ppa,tyr,phe,邻氨基苯甲酸,trp,解除反馈调节的代谢流,切断或减弱的支路代谢,色氨酸生产菌,ds,as,ts,cm,色氨酸生产菌的育种途径,第五节核苷酸发酵,全合成途径:“从无到有途径”,由磷酸戊糖开始直到生成核苷酸。补救途径:分段合成途径。由食物中取得完整的嘌呤或嘧啶和戊糖、磷酸,通过酶转化成单核苷酸。,5-pi-r,prpp,pra,gar,fgar,fgam,air,cair,saicar,aicar,faicar,imp,atp,amp,gln,glu,atp,adp,gly,甲酰thfa,thfa,gln,glu,atp,adp,co2,atp,adp,天冬氨酸,延胡索酸,甲酰thfa,thfa,水,嘌呤核苷酸全合成途径,atp,gtp,磷酸化,磷酸化,在产氨短杆菌中,从imp开始分出的两条路线不是环形,而是单向分支路线。gmp和amp不能相互转变。,nh3+co2,utp,ctp,核苷酸,核苷,碱基,5-核苷酸酶,激酶,adp,atp,r-1-p,p,pp,prpp,嘌呤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相互转换,核苷磷酸酶,核苷酸焦磷酸化酶,(1),肌苷酸生产菌增强合成:腺嘌呤缺陷ade-+黄嘌呤缺陷xan-;切断缺损samp合成酶,解除amp、adp、atp对prpp转氨酶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分解:imp脱氢酶缺陷株;imp因不能转化为xmp而积累。解除细胞膜通透性障碍。,鸟苷酸生产,gmp生产方法:细菌生产鸟苷化学磷酸化微生物发酵生产aicar(s)化学合成双菌混合发酵:不同微生物分别负责两段直接发酵法目前,一步法发酵生产gmp的技术问题还未解决。,应用:鸟苷产生菌+磷酸化:枯草杆菌抗性突变株;缺失samp合成酶(切断imp到amp的通路)和gmp还原酶(使生成的gmp不能变成imp)。缺失核苷酸酶和碱性磷酸脂酶:gmp不被降解。解除gmp对imp脱氢酶及gmp合成酶等的反馈抑制和阻遏。解除各产物对imp合成相关酶的调节,积累imp。使imp脱氢酶和gmp合成酶反应优先于核苷酸酶反应,抑制肌苷生成。,aicar(s)产生菌+化学合成要求:嘌呤的生物合成途径强丧失aicar(s)转甲酰酶解除了对prpp转酰胺酶的反馈抑制和阻遏降解aicar(s)的酶系(核苷酸酶、磷酸酯酶、核苷酶etc.)弱。,直接发酵法菌种要求:解除gmp对imp脱氢酶的反馈抑制生成的gmp不被降解具有分泌gmp的高通透性。,两步发酵或混合发酵法:一种微生物积累黄苷或者黄苷酸,另一种转化。对黄苷或黄苷酸生产菌的要求(双重缺陷):鸟嘌呤缺陷(gu-):缺失xmp胺化酶(xmp难生成gmp),解除gmp对imp脱氢酶的反馈抑制和阻遏。腺嘌呤缺陷(同时):切断impamp,解除腺嘌呤对prpp酰胺基转移酶的反馈作用。,已发现的酶近3000种应用于工业、医药、遗传工程、分析研究领域的酶有2500种工业生产商品酶5060种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有10多种研究用商品酶300400种,第六节酶制剂发酵,在工业用酶中蛋白酶占59%,碱性25%、中性12%、糖化酶占13%、-淀粉酶5%、葡萄糖异构酶6%果胶酶3%、纤维素酶1%脂肪酶3%医药分析与研究用酶10%,部分国家的酶产量国家酶生产量(吨/年)丹麦50000荷兰20000德国5000法国2500英国2500美国10000日本10000,中国酶制剂:50年代上海主要微生物酶制剂细菌-淀粉酶枯草杆菌纺织品退浆霉菌-淀粉酶米曲霉消化剂糖化酶黑曲霉造葡萄糖白酒霉菌酸性蛋白酶栖土曲霉皮革脱毛放线菌蛋白酶放线菌皮革脱毛细菌中性蛋白酶枯草杆菌皮革脱毛等,葡萄糖异构酶放线菌制造高果糖浆链激酶链球菌治疗静脉血栓脂肪酶假丝酵母皮革脱脂纤维素酶绿色木酶水解纤维素溶菌酶蛋清科学研究过氧化氢酶细菌霉菌杀菌、防腐等葡萄糖氧化酶霉菌除去蛋白中的葡萄糖、分析葡萄糖、酶电极、防止食品氧化,一.淀粉酶的分类及作用方式淀粉:葡萄糖多聚物,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1,4糖苷键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基础上又由-1,6糖苷键连接产生分支直链淀粉占1020%支链淀粉占8090%,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糊精、麦芽糖或葡萄糖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淀粉酶(-amylase)-淀粉酶淀粉1,4葡萄糖苷酶淀粉-1,6葡萄糖苷酶,(一)-淀粉酶(-amylase,液化型淀粉酶)从淀粉分子内部作用于-1,4糖苷键不作用-1,6糖苷键、靠近-1,6糖苷键的-1,4糖苷键结果:麦芽糖、含有6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带有支链的寡糖使淀粉溶液的黏度下降,1.产生菌细菌: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嗜碱芽孢杆菌(b.alkalophilus)多粘芽孢杆菌(b.polymyxa)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stearothermophilus)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放线菌: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griseus)霉菌毛霉(mucor)根霉(rhizopus)曲霉(aspergillus),2.细菌-淀粉酶的生产(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流程:斜面菌种孢子悬液种子扩大培养罐发酵热处理盐析压滤干燥粉碎成品霉菌-淀粉酶主要以固体曲生产工艺流程:斜面菌种三角瓶菌种种曲厚层通风培养粉碎抽提过滤沉淀压滤烘干等,3.-淀粉酶的提取工业用酶:1)沉淀(硫酸胺或酒精)-淀粉酶同菌体一起析出过滤、干燥和粉碎粗酶制剂2)发酵液中加入稳定剂直接喷雾干燥3)用淀粉吸附回收酶,4.-淀粉酶的纯化发酵液离心去菌体硫酸胺盐析淀粉吸附丙酮分段deae-纤维素柱层析sephadexg-100凝胶过滤透析冷冻干燥纯品5.-淀粉酶的性质分子量50kd,含一个ca2+酸性、中性和碱性-淀粉酶-淀粉酶最适ph分别为3.5-4.5,6-7,8-10最适温度为5060c,6.-淀粉酶的应用1)消化药物:黑曲霉酸性-淀粉酶2)面包工业:米曲霉-淀粉酶耐热性较差3)淀粉液化及棉布退浆耐热性-淀粉酶,(二)糖化型淀粉酶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一类酶)1.-淀粉酶从非还原性末端按双糖单位作用-1,4糖苷键,产生麦芽糖不作用-1,6糖苷键不能越过-1,6糖苷键产物:麦芽糖与极限糊精,2.淀粉1,4葡萄糖苷酶非还原性末端以葡萄糖为单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