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研究.pdf_第1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研究.pdf_第2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研究.pdf_第3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研究.pdf_第4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论文)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研究 (摘要)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研究 (摘要) 专 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研究方向:体育经营管理 研究生:董 晓 辰 指导教师:肖 淑 红 专 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研究方向:体育经营管理 研究生:董 晓 辰 指导教师:肖 淑 红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和实地访谈法等研究手段, 以当前中国健身俱乐部 现实状况为依据, 重点研究了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识别和培养两个方面的问题, 对中 国健身俱乐部培养自身核心能力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本研究首先介绍了核心能力理论的一些知识,随后运用价值链识别方法,对“顾客与健 身俱乐部接触流程图”和“健身俱乐部价值链结构图”进行分析,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客 户关系管理、 服务设计对于创造和提升顾客价值有着重要作用, 是健身俱乐部在考虑培养何 种核心能力时应关注的方面。而后,本研究分别就如何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 及服务设计这三种核心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研究指出, 在进行核心能力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之前, 健身俱乐部应当做好一些基础性 工作,例如全面审视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制定可行的战略、获取投 资者的支持等。同时还要不断地对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风格、规章制度、企业文化、 资源状况等进行评估,在必要时对这些方面应进行调整和变革,以确保培养工作顺畅进行。 研究认为,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核心能力, 需要从制订良好的健身俱乐部的人力资 源战略、人员培训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 培养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核心能力,需要从明确核心客户,培养客户需求洞察能力,以 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建立起包含各种客户在内的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入手。 进行客户关系 管理应有明确的目标,健身俱乐部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在必要时,应对现有的业务流程、组 织结构等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设计。 培养服务设计方面的核心能力, 需要健身俱乐部树立价值创新意识, 并不断提升对市场 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价值创新,塑造与众不同的价值曲线,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健身俱乐部要随时监控自己的价值曲线,以创新的思维调整价值曲线,巩固与核心客 户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关键词:健身俱乐部 核心能力核心能力 价值链价值链 顾客价值顾客价值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赵勇,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4, p3-4 2. prahalad c.k & hamel gary,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p79-91. 3. 张继焦,价值链管理,2001 年 9 月第 1 版,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9 4. 陈收,毕少菲编,企业战略管理:战略选择与核心能力,2003 年 7 月第 1 版,湖南: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7 5. mark rorbort & souls besket 指导,杨宇澜编, 世界顶尖企业卓越经营的 12 条法则,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1 6. 孔磊,中国旅行社企业核心能力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p15-17 7. 方统法,企业核心能力及其识别,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 年,第 20 期,p1214 8. 邵兵家,于同奎等,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践,2004 年 5 月第 1 版,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4.5 9. 斯威夫特罗纳德, 杨东龙,姚成龙,黄燕等译,客户关系管理加速利润和优势 提升,2002 年 3 月第 1 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3 10. 肖淑红,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2005 年 4 月第 1 版,北京:中国教育 文化出版社,2005.4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研究 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研究 1. 导论 1. 导论 1.1 前言 健身俱乐部,专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健美、器械健身以及各类健身操为主 营业务的健身会所和健身房1,例如青鸟健身俱乐部、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等。 中国健身俱乐部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 20 年左右的 时间。主要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力量型健身、20 世 纪 90 年代初到 1998 年的有氧健身,以及 1998 年至今的时尚健身三个阶段2。 当前,中国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 1) 发展势头强劲 2004 年北京国际健身行业论坛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 以来,中国健身行业蓬勃发展,健身俱乐部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大幅度提高,城市 居民用于个人健身的消费每年以 30%的速度递增, 明显高于全球 20%的平均速度, 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健身俱乐部的数量均在千家以上3。随着人均收入的不 断提升,在住房、汽车、高档消费品之后,健身消费将是一个趋势,健身俱乐部 的投资总体情况看好。因此,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等大、中 型城市当中,对健身俱乐部进行投资成为了热潮。青鸟、浩沙、英派斯以及台湾 的亚历山大等健身俱乐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倍力、 宝力豪等有着多年从业经验、 众多会员的国际健身品牌凭借着先进的理念、完善的服务、良好的管理和雄厚的 资金,迅速进入中国市场。时尚化、大型化为特色的高档健身俱乐部在许多大中 型城市当中陆续开业,小规模、单门面的健身俱乐部也不断涌现。 2) 普遍采用特许经营模式 由于健身人群的不断增加,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前景被人看好,因此大量资本 投入这一领域,健身俱乐部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为了在短时间内扩大经营规模 和降低经营风险,许多健身俱乐部都采用了特许经营的模式,例如青鸟、浩沙、 美格菲等。这一模式能够让特许人和受许人都从中获得比较好的收益,例如受许 人可以得到系统的管理培训和指导;可以使用总部的商标;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 宣传费用;可以享受区域保护待遇;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广泛的信息。对特 许人而言,则可以不受资金限制,迅速扩张规模;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实现规模 经济。 3) 健身俱乐部整体档次跃升 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在诞生初期,场地不大,器械种类很少,一般只有哑铃和 杠铃,稍好一点的有一台简陋的固定器械;健身操课都是教练用一个收录机放音 乐,然后配上几种简单的有氧操;室内空气比较混浊,没有存衣柜和淋浴,健身 环境比较差。近几年来,健身俱乐部的规模越来越大,许多健身俱乐部的场地都 达到 2000 平米以上,而且大多配有淋浴设施;室内有空气净化器,装修也有所 讲究;项目编排较之以前也丰富了许多,健身操课采用音响播放音乐并设有健身 球、普拉提、自由搏击操等健身项目,许多健身俱乐部都购置了制造精良且更据 1 肖淑红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4 2 苏建峰看多远就只能走多远论健身俱乐部的持续性发展 ,亚洲体育管理协会 2004 年会健身业高 级论坛发言稿 3 张旭光健身教练亟待“补给” ,中国体育报,2005.1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有针对性的健身器械,例如动感单车、跑步机等。 同时, 健身俱乐部档次的跃升也使得健身俱乐部的服务价值较以往提高了很 多。例如提供私人教练服务;加强健身的科技保障;安排巡场教练,及时发现和 处理问题;定期开展活动,增强会员与健身俱乐部之间的感情;向带孩子来健身 的会员提供儿童看护服务;向会员提供免费上网和免费停车服务。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是受到人 们的整体消费意识、消费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健身消费市场的发展 还没有达到投资人预期的程度。加上一些投资者盲目进入这一市场,增加了市场 供给者的数量,迫使现有的健身俱乐部不断增加特许经营店面,单方面希望以数 量上的扩容来赢得优势。这样一来,不同的健身俱乐部,甚至同一家健身俱乐部 的特许加盟店之间也出现了争夺客户的情况。 有专家指出,这种现状导致了无序的市场竞争,因此“价格战”这种较为低 级的竞争手段会屡屡上演。这一方面反映了健身俱乐部的竞争基础还比较薄弱,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健身俱乐部的不成熟: 健身俱乐部仅仅以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加 入,而不是在详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价值创新,以差异化内容来吸 引消费者。 “价格战”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价格的降低带来的是品牌价值 的降低;2、造成原有的会员的心理变化,导致会员忠诚度的下降,降低会员续 费率;3、健身俱乐部的经营都有着很高的固定成本,对于目前还是薄利的健身 行业来说,价格的降低意味着利润空间的进一步缩小,导致健身俱乐部的负担加 重;4、 “价格战”拼杀的结果是一批批投资者撤出健身消费市场,导致市场开拓 力量将不足。长此以往,整个健身消费市场可能会而面临萎缩,严重影响健身俱 乐部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健身俱乐部必须调整经营方式,通过一些措 施来获取竞争优势,引导中国的健身俱乐部走上正规的发展道路。 1.2 选题依据 1.2.1 核心能力理论存在局限 核心能力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了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其间通过众多学者 的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且许多企业的实证经验也的确证 实了这一理论的合理性。但是客观公正地讲,该理论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 种局限性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企业规模的局限。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公 司核心能力一文当中,以日本的 nec 公司和佳能公司这种大公司作为研究对 象,随后的学者也大多是以某个行业全球排名前列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因为这 些企业在各自所处的行业当中有着较高的行业地位,竞争优势明显,以其作为研 究对象具有说服力。另外,这些企业的运作比较规范,有助于研究的开展;第二 是市场背景局限。西方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较高的理论对其进行 支持,因此促成了许多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的诞生。核心能力理论也正是在 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它源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企业,并且提出的目的是为这 些国家的企业服务的;第三是行业局限。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企业在制造业中 的优势荡然无存,许多日本企业都取代了美国企业的行业领先者的位置。如何保 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美国企业界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核心能力理论正 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分析制造行业内的企业基础上提出的,随后的研究也 大多围绕这一行业中的企业展开,许多概念都是以制造业企业的特性提出的,用 这一理论来研究服务行业中的企业的时候,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2.2 健身俱乐部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再加上工作压力的增大、生 存环境的恶化,以及公费医疗体制的改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们会越来越重视 自身的健康。健身俱乐部把握住了社会发展所促成的历史机遇,它所提供的服务 有效地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因此健身俱乐部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在发展过程中,健身俱乐部面临来自多方的挑战:第一,健身与滑雪、户 外运动等较为新兴的休闲体育活动属于替代品, 为了抢夺现有消费群体和潜在消 费群体,健身俱乐部与这些休闲体育活动的供给者相互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第 二,现阶段人们的整体消费意识、消费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健 身消费市场的成长,而资本的不断涌入又造成了市场上供给者数量的增加,导致 了健身俱乐部之间为了生存而激烈竞争;第三,健身俱乐部自身的一些不足,例 如经营人才的匮乏、投资者的短期行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以及科学保障 水平较低等,影响了健身俱乐部的发展。 本文以当前中国健身俱乐部现实状况为依据,重点研究了中国健身俱乐部核 心能力的识别和培养两个方面的问题,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核心能力理 论,而且对中国健身俱乐部寻求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一条可参考的建议。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情况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起源于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亚 当斯密的企业分工理论。20 世纪 20 年代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可以说是该 理论的雏形,企业内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 间存在着“差异分工” ,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与技能相关,这种知识与技能 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能力。之后艾迪斯潘罗斯(edith penrose)于 1959 年发表了 企业成长论 ,在这本书中她进一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 理论的思想。她认为企业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不仅 是一个管理单位,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 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机制,而且这种 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促 使管理者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乔 治 理查德森(george b. richardson)则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企业与市场 间的协调制度入手提出了组织经济活动的“企业知识基础论” ,进一步发展了企 业成长论。 1957 年社会学家塞斯内克(philip selznick)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行为 一书中首先用独特竞争能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在某方面做得更好的情 况。随后,又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拥有独特竞争能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 的经济绩效的结论。另外,菲利浦萨尔尼科在对领导行为的分析中提出了企业 特殊能力的概念。 这些理论的不断提出和发展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出现奠定了 基石。 1982 年理查德 尼尔森(richard nelson)和西蒂尼 温特 (sidney winter) 合作出版了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 ,该书明确肯定了企业与企业经营战略中 能力观的重要意义,书中不再依据规模对企业进行分类,而是赋予拥有不同智力 资本的企业不同的类别名称。同样在 1982 年,尼尔森和温特的著述得到了史蒂 芬里普曼(stephen lippman)和理查德罗曼尔特(richard rumelt)的支持和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发展,通过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的分析 研究, 他们认为, 如果企业无法有效模仿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 各企业之间具有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 这些论述开创了把企业经营战 略作为由于企业内在的固有效率差异而积累和保持的、 用以产生超额利润的来源 来进行精确的经济分析的先河。1984 年随着伯格沃纳菲尔特 (berger wernerfelt)发表的企业资源学说一文,提出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利并 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从此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 补充的流派, 其中一派是资源学派, 它以沃纳菲尔特及其发表的 企业资源学说 为起始标志,经过里普曼、罗曼尔特温特等学者的发展,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 理论体系。另一派称为核心能力学派,这一派以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 哈默(gary hamel)在 1990 年 6 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划时代文章企 业的核心能力 一文为标志, 经过斯多克(george stalk)、 伊万斯(philip evans) 等人的深入研究,也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1990 年,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公司 核心能力文章,揭开了管理学界对于核心能力研究的序幕。普拉哈拉德与哈默 在对美国和日本的一些企业进行考察后发现,日本某些行业的企业在过去的 20 年中发展迅速, 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 取代了美国企业在这些行业内的领先位置。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这些日本企业拥有某些能力,这些能力能够保证 日本企业在特定的方面做得出色,从而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普拉哈拉德与哈默 将这些能力称之为“核心能力” ,并且将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共有的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该文章指 出,要界定一个公司的核心能力,要看它是否符合三个标准,首先核心能力能够 为企业进入不同市场提供可能的途径(potential access) ,其次核心能力能够 为最终产品中的顾客可接受价值做出显著的贡献, 再次核心能力不易被竞争对手 模仿。在文章中,两人将企业形象地描绘成一棵树,树干和主要树枝(trunk and major limbs)是核心产品,小树枝(small branches)是业务单元(business units) , 树叶、 花, 还有果实是最终产品 (end products) , 树根是核心能力 (core competence) 。文章对 gte 和 nec 公司在 1980 年1988 年之间的发展做了比 较,对佳能公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核心能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 同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整合流派,知识 流派,资源流派,以及文化流派等。 可以看出,核心能力理论是在西方管理学和经济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 的。正是因为其理论来源的交叉性和多样性,各学者研究的角度也就千差万别,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3.2.1 国内对于核心能力的研究情况 国内对于核心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 通过查阅资料, 本人了解到, 直到 1994 年,才开始陆续出现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研究文章,但是对于核心能力进行系统的 研究,还是始于 1998 年1。 1 赵勇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本人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和国家图书馆有关资料,检索出从 1998 年至 2005 年之间,对核心能力的研究共有 45 篇文章,专著 8 本。其中王胜宇的企业核 心能力研究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能力的发展途径、运作框架进行了研 究, 并以 pest 分析和竞争环境分析两种方法指导企业在进行核心能力战略决策 时所应考虑的事宜。该文还对中国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当前存在的 问题,并在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构建、实现与增强、再造与提升三个方面 给出了指导性建议;王伟的核心能力理论与对外贸易核心能力的探讨对核心 能力理论及对外贸易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在研究中采用定性和定 量、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目前对外贸易核心能力的前沿理论与实践 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并结合国内外现状对中国外贸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维持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赵勇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回顾了 与企业能力有关的理论和主要识别方法,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加入 wto 之后的环境变化, 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涵义特征、 外延层次、 评价方法、 挖掘程序、 形成机制和培育途径等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崔世娟的中国航 空企业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研究及实证分析以航空企业发展核心能力为突破 口,从理论上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并选择了典型的航空企业,对其核心 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都力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通过对核心 能力的辨识,以核心能力的观点来认识企业文化,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文 化管理框架,建立企业文化指标体系,提出构造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战略性企业文 化模式,从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出发,阐述不同企业战略 需要不同的文化支撑;易法敏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知识转移与创新研究重 点分析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知识获取的过程、障碍,对于解决有关问题的 方法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田超的核心能力战略及实证研究在对核心能力理 论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和回顾的基础上,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未来发展 走向,提出可以从文化核心能力、知识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战略实施核心 能力四个方面去理解、把握,并在实践中培育和构建核心能力;胡玲的企业并 购后整合: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从核心能力的战略优先级出发,选取以人力资 源整合、文化整合、组织机制整合、技术和研究整合四个子系统,建立一个比较 完整的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这也是当前通过并购来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重点关注 的领域;刘璇华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针对当前中国在理论和 实践中存在组织创新滞后、组织创新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脱节的现实问题, 从知识这一新视角出发,以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为目标,以组织学习和知识为 主线来研究企业组织创新问题;王乐乐的构建强势的顾客服务,提升企业的核 心能力对通讯制造行业的核心能力的八个构成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顾客服 务是建立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并对通讯制造行业的顾客服务进行了详细研究, 重点阐述了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几个关键因素:管理、技术和人员等,并就顾客服 务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讨;袁文龙的企业核心能力论以平衡计 分卡为基础框架,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开发、更新途径与应用策略作了深入地分析 和探讨; 施力晖的 中国投资银行的核心能力研究 运用核心能力理论的新成果, 对中国投资银行核心能力的寻找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理论 基础和方法框架,并以定量分析来识别中国投资银行的核心能力,并提出以建设 学习型银行来促进投资银行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薛瑞锋的中国证券公司核 心能力研究从战略管理创新、风险防范、组织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 方面论述了提高中国证券公司核心能力的对策;林本初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经济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学分析以企业发展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最终目标,研究了企 业核心能力与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和长期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新的基 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发展战略观。该文还考察了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过 程,研究了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企业核心能力发展的制度性障 碍,探讨了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培养应该注意的一些方面;吴价宝的企业核心能 力的形成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运用系统方法、逻辑推演方法,以及定性分析与定 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其应用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 的研究;孔磊的中国旅行社企业核心能力研究在总结国内外企业核心能力理 论观点的基础上,以旅行社为研究对象,探讨旅行社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内生性 因素,即企业核心能力要素,以及培养和构建中国旅行社企业核心能力;吴建农 的企业核心能力与发展问题研究以企业生存为基础,以企业发展为主线展开 论述,从企业能力理论出发,提出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邱 彪的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培育和研究从讨论企业核心能力的性质、功能入手, 着重研究了核心能力的形成机制、培育方法及培育途径等问题;张平淡的企业 价值的核心能力分析 借用期权思想和借鉴期权定价公式推导过程中所用到的 对冲技巧,在合理的假定情况下,通过定义在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波动率之间 建立联系,得到基于企业价值的核心能力期权测度;刘光岭的影响企业核心能 力的因素及对策研究追溯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企业核心能 力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因素的界定、这些因 素(资源、技术、组织、文化、学习、创新)的含义以及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 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徐作宁、李涛、武振业的基于核心能力的 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方法以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强调企业经营 战略规划与战略信息系统规划的协同,同时关注企业内外信息需求,不仅包括信 息技术规划,还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组织规划和业务流程重组;郭斌的企业核 心能力生命周期论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理论,通过研究企业核心 能力的动态演化来揭示企业创新过程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万迪昉、朱伟民、 王赟的战略杠杆、核心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引入战略杠杆理论,并结合 企业核心能力,提出企业战略杠杆同核心能力的供求及匹配关系,进而借用经济 学中的基本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做出分析, 指出通过重组实现技术创新供给 与需求的高水平均衡。 另外,一些网站也收录了一些关于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文章,其研究大多都 是介绍核心能力的概念、特点,以及核心能力理论的发展状况。 总的来看, 国内对于核心能力的研究比较广泛, 概括起来, 具体表现为: 1) 、 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构建;2) 、核心能力理论的应用;3) 、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机 制。应该说,在核心能力理论的中国化改进上,他们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某 些思想和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 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具体表现为: 1) 、这些研究都比较重视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发现,而对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企 业的顾客对核心能力的影响,考虑较少;2) 、对如何识别和评判核心能力的研究 显得不足,进而影响了这两个方面的实际操作。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进行 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评判,以及如何进行实际操作,是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的。 1.3.2.2 国内对于健身俱乐部的研究情况 健身俱乐部最近几年的发展相当迅速。许多研究者以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 象, 针对当前健身俱乐部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有关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的探讨。 本人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首都体育学院院报 等刊物近三年发表的有关健身俱乐部的论文,将研究的情况总结如下: 1) 中国健身俱乐部现状的整体分析,以及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目前这一类的研究居于主要地位, 研究文章比较多。 南京体育学院的卓志伟在 对 中国健身俱乐部管理状况及未来管理模式的探讨 一文中对中国健身俱乐部目前 内部管理状况进行了探讨, 并对将来中国健身俱乐部在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化方 面提出了建议;华中师范大学的刁在箴等人在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之 研究一文中对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目前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存在 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构想进行了阐述; 郑州大学的张振东 等人在对中国健身俱乐部现状的探析一文中指出了中国健身俱乐部目前存在 经营人才缺乏、营销手段匮乏,以及不受政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指出应该从 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开发多种营销手段和国家应该对健身行业进行政策倾斜的角 度来解决现有问题。 2) 对某些地区和城市的健身俱乐部的研究。南京工程学院的潘苑在对 我省健身俱乐部产业现状的评析 一文中对江苏省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做了探讨;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的谢丽娜等人在宁波市健身俱乐部现状调查与分 析一文中从健身俱乐部的教学管理、自然情况、消费者情况、健身教练四个方 面对宁波市的健身俱乐部进行了研究;顾雪兰在河南省健身俱乐部展望一文 中通过实地调查,探讨了河南省健身俱乐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社会结构、消 费需求以及政策三个方面指出河南省健身俱乐部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3) 对于健身俱乐部具体问题的研究。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显不足,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例如西安理工学院的傅裕嘉在 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定价策略研 究一文中对中国健身俱乐部定价特点以及定价目标、健身俱乐部定价决策的影 响因素、健身俱乐部定价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田 里在营业性健身房经营与促销问题的研究一文中对于健身房促销的方式和方 法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天津超苑健身俱乐部的曹岩在中国健身俱乐部形象 亟待整合一文中指出中国健身俱乐部应该在人员形象、服务形象、环境形象和 视觉形象四个方面进行形象整合,从而以形象作为企业竞争的利器,在竞争中取 得优势地位。 可以看出,从目前国内外核心能力研究和健身俱乐部研究的两个领域来看, 中国学术界对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本文对中国健身俱乐 部的核心能力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于中国健身俱乐部培养自身核心 能力的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希望健身俱乐部对核心能力予以足够重视,通 过培养自身核心能力来赢取竞争优势, 从整体上引导健身俱乐部走向正规的发展 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 鉴于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结果的多样性, 以及该理论的局限性, 本文在进行研究时,会有针对性的运用该理论以及借鉴他人研究成果。 1.4 研究思路 中国的健身俱乐部是在社会发展促成的历史机遇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目 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健身俱乐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无序的市场竞争对其产 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情况,健身俱乐部应该通过一些措施来建立自身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的竞争优势,并引导中国的健身俱乐部从整体上走上正规的发展道路。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它以 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通过不断创造和提升消费者价值,在企业与 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永久和谐的关系,从而确保企业获得稳定持久的收益,获得 竞争优势。因此,健身俱乐部应该树立培养核心能力的理念,通过核心能力来获 取竞争优势,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识别;2、健身俱 乐部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尝试性地研究这两个问题,本文希望研究结果能对健 身俱乐部在塑造自身核心能力方面有所帮助, 从而促进健身俱乐部朝着良性方向 发展。 1.5 本文结构 本文第一部分是导论,内容包括前言、选题依据、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本 文结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介绍,内容有核心能 力理论诞生背景、核心能力的特点、核心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核心能力识别方 法;第三部分是通过价值链识别方法来识别中国健身俱乐部的核心能力;第四部 分是根据第三部分的分析结果,来介绍如何培养健身俱乐部的核心能力;第五部 分是某健身俱乐部个案研究;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第七部分是致 谢;第八部分是主要参考文献。 1.6 研究对象 本文以当前中国健身俱乐部的现实状况为依据, 针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 力的识别和培养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1.7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本人先后查阅了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 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收藏的大量有关核心能力理论和健身俱乐部的文献和书 籍,其中论文和文章共 80 篇,专著 8 本,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核 心 能 力 理 论 的 介 绍 中 国 健 身 俱 乐 的 相 关 研 究 健身俱乐部核心 能力价值链识别 健身俱乐部 核心能力的培养 某 健 身 俱 乐 部 个 案 分 析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在整理完收集的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已掌握的理论,对资料进 行分析、归纳,最终得出本文的研究结果。 访谈法:访谈法:在论文写作期间,本人以面谈和电话的形式,对青鸟健身俱乐部百 盛店经理刁迁先生、青鸟健身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陈雪小姐、中体倍力健身俱乐 部金域店刘哲先生、深圳时尚动力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王岚女士、中体倍力广 州奥林匹克花园店薛鸣先生、贵州好家庭健身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朱江先生、北京 北奥现星国际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杨博华先生进行了访谈, 通过访谈收集了一手资 料,使本人对于当前中国健身行业的状况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2. 核心能力理论介绍 2. 核心能力理论介绍 2.1 核心能力的概念 核心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两人 1990 年在哈佛商 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其定义为:组织中积累性 的学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的研究者从整合观、知识观、资源观、文化观等不同 角度对核心能力做了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因此对于核心能力的概念也就 有了不同的看法,详见如下: 1. 基于技术和创新观的核心能力界定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prahalad and hamel)是从技术和创新角度研究核心能力 理论的代表。他们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角度提出并研 究了核心能力思想,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核心 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产品/技术平台是需要通过长时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 因此,核心能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 作为组织的群体性学习,这种学习过程涉及:企业中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企业 不同技术的整合;组织中价值观的传递。通过学习和核心能力的积累,企业就可 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因而,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与核心能力紧密联系的, 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其核心能力。 另外基于技术和创新观的代表还有梅约和厄特巴克。 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 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认为核心能力在更大 的程度上就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梅约和厄特巴克 把企业核心能力分解为四个维度: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理解能力,分销渠 道能力, 以及制造能力。 他们还发现企业核心能力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并且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对其因果关系产生影响。 2. 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界定 巴顿(leonard barton)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理论的代表。他认为核心 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系统。它包括四个维度:技 巧和知识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 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能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 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能力的持续积累 为条件。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帕特里夏克里福德在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只是一个幻影?一文中也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 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 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 流水平的能力。这一提法,强化了核心能力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各个方面的 能力中的观点。 3.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核心能力界定 克里斯汀奥利佛(christine oliver)是资源观的核心能力理论的代表。资 源观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率和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用。 基 于这一观点,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 回报率的可能。 这些长期的、 能获取高于正常利润回报的特性是企业在 “有缺陷” 和“不完全”的要素市场中获取并开发战略性资产的能力所决定的。因为企业在 选择和积累资源上的决策是以在有限的信息、 认识偏见等条件下最经济性的合理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配置这些资源为特征的,所以,不同企业在获取这些战略性资源时在决策和过程 上的“异质性”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基于这种观点,资源成为保证企业获取 超额利润的最基本条件。从资源的类型看,构成核心能力的资源具有稀缺性、独 一无二性、持续性、专用性、不可模仿性、非交易性、无形性、非替代性等特征, 企业只有拥有了这种资源,才能在同行业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基于资源观点,可 以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并拥有这些特殊资源的独特的能力。 4. 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企业核心能力界定 库姆斯(cooms)是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核心能力理论的代表。组织与系统 观认为, 核心能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 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糅合,体现在这种组织中的核心内涵是企业 所专有的知识体系,正是企业的专有知识使核心能力表现的独一无二和难以模 仿。核心能力建于企业战略和结构之上,以具备特殊技能的人为载体,涉及到众 多层次的人员和组织的全部职能,因而,核心能力必须有沟通、参与和跨越组织 边界的共同视野和认同。 库姆斯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 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具有 组织特性,它包括企业的技术专长和有效配置这些专长的能力。 5. 基于平台观的企业核心能力界定 迈尔(meyer)和莱纳德(lehnerd)是基于平台观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代 表。该观点把企业核心能力表示为用户洞察力、产品技术能力、制造工艺能力以 及组织能力。 基于平台观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通过产品平台连接市场, 强调市场, 该观点的企业核心能力的四个模块中有两个与市场有关。但是该观点不够全面, 对组织文化因素考虑较少。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观点研究核心能力, 并提出了各自的论据论证及逻辑分 析,这充分地说明了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新观念、新思想,它是 附着在企业的资源、知识、文化、管理之上综合形成的。 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一种独特 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在整合多种技术知识、管理知识 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能够创造和提升顾客价值,并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2.2 核心能力理论产生背景 2.2.1 理论背景 第一,核心能力理论的产生源于主流战略管理理论的缺憾1。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以结构行为绩效 (scp)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对有关产业结构、 产业内优势对比、进入壁垒、退出壁垒等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基 于产业环境下的企业竞争的三种一般性战略,即成本领先、差异化以及目标集聚 战略。波特教授陆续发表的竞争战略 、 竞争优势等著作在管理学界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其竞争战略理论也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主流战略管理理论。 然而,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以来,对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方法的批评日益增 多, 主要原因在于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仅仅关注了外部环境对于企业战 略制定的影响,忽视了企业内部因素在战略制定中应有的决定性作用,另外,波 特教授对企业内部结构因素及其对公司形成竞争优势的作用的分析也不足。 波特还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核心因素决定。第一个因素是由产业长 1 吴价宝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2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所决定的产业的吸引力。 并非所有产业都提供均等的持 续盈利机会, 产业固有的盈利能力是决定该产业中某个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必不 可少的因素。第二个因素是决定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条件。在大多数产业中, 不论其产业平均盈利能力如何,总有一些企业比其它企业获利更多。但后来有人 通过研究发现,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 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 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波特的战略理论 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 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2。 由此,战略管理专家开始将兴趣转向了对企业内部因素形成竞争优势的研 究,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应运而生。 第二,核心能力理论的产生受到知识经济理论的影响3。20 世纪 80 年代末 以来,知识经济理论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热点。知识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 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新能力。该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 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对 特定商务活动的独特的专长、知识和技能,它以企业的员工和企业的独特组织文 化为载体,在企业特定的文化历史氛围中不断演变发展,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人 员都能理解和交流,但别的企业难以模仿。 2.2.2 实践背景 第一,美国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强有力地冲击。核心能力理论提出的现实基础 是美国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强有力的挑战。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企业在很多行 业当中都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如何重建企业的竞争战略,使企业不仅在 现有产业内领先,而且能够在未来产业继续领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 为美国企业界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美国的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在反思、讨论这一 来自日本的威胁和挑战,核心能力理论则是这场深刻讨论得出的一个丰硕成果 1。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公司核心能力一文当中,针对美国 gte 公司和日本 nec 公司的十年发展进行比较后明确指出,nec 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 原因在于 nec 公司培养了核心能力。 第二,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 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全球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 方市场,同时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由此进入激 烈竞争的境地。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行为。在激烈 竞争的环境当中,企业逐渐意识到,产品只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短期手段,拥 有独特的能力才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本保障。 核心能力理论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 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2.3 核心能力的特点 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特殊能力,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 价值优越性。核心能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能够提高企业效率,能 2 鲁开垠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南政法律网,2004.12 3 赵勇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 1 吴价宝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2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同时,它也给消费者带 来独特的价值。 2) 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即其他企业所不 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 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 3) 难模仿性。核心能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被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它企业 难以模仿。 4) 整合性。核心能力是多个技术、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单个技术或管理 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