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i 摘 要 王通,字仲淹,虽生于隋代乱世,但却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学,以追求周公、孔子之 道为己任。其讲学于河汾之间,培养弟子甚多,当时就有“王孔子”之称。更有“河汾 道统”之美誉。其死后门人私谥他为“文中子”。 在儒学逐渐衰落的情形下, 他为挽救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危机和复兴儒学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王通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他上承孔孟,下启宋明。 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王通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其家学渊源极为深厚。高中秀才之后,曾面见隋文帝上书 陈其治国之策。后不为所用便隐居乡里授徒讲学,在此期间呕心沥血著述,以期光大先 儒之学,重振孔子之业。在讲学和著述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极有价值的思想主张。他虽 然三十余岁便不幸而亡,但是其在短暂的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睿智的思想,这些思 想的光辉为后来儒者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在哲学思想上,他打破了传统的天人关系论,认为在天、地、人三才是同样重要的, 它们三者不可替代,并且不可分离。其中,更加突出了“人”在“三才”中的作用。在 政治思想上,他主张明“王道”,行“仁政”。在当时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形势下, 他第一次站在了儒家的立场上提出了“三教可一”的观点。明确了要以儒家为主,释道 为辅的治国方略。在认识论方面,他肯定了人的认识能力,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王 道”,进而把认识纳入了人的道德修养之中。在心性论方面,他把心分为人心和道心两 个方面,看到了人心和道心的对立性,进而提出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和“主静”的 修养方法。在“穷理尽性”的同时也要“正心”、“思过”、“推诚”、“镇静”。他 的这一套修身方法被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们所推崇, 他的不少思想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开创 了先河。 “中道观”是王通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 他的很多思想都是以中道为基础进 行阐发的。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以“中道观”为重点,着重论述其“中道观”在政治上, 在处理儒、释、道三教关系上和解决夷夏民族问题上的运用。通过对王通思想的全面论 述,努力梳理出其思想的内在关联性和其对宋明理学的开拓性。 ii 关键词:中道,王道,穷理尽性,三教可一 iii abstract wang tong, style name zhongyan, though was born in troubled times of sui dynasty, he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promote confucianism,and take the pursuit of teachings of the duke of zhou and confucius as his responsibility. he gave lectures in he-fen areas, and fostered many disciples, he had won the reputation of “wang confucius”at that time, even more had the fame of “he fen orthodoxy”. after he died,disciples privately called him “wen zhongzi”. in the case of the gradual decline of confucianism, in order to save the moral crisis of that society and achiev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he ha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wang tong was a link person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he inherited confucius en mencius and inspired scholars of song and ming dynasties.i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he had an important academic position. wang tong was born in generations of courtiers, whose family history was very profound. after high school scholar, he once met with the emperor and submitted a written statement about strategies of governing country. afterwards, because his ideas was not adopted,he lived in seclusion to teach apprentices and give lectures. during this period, he worked hard to write, in the hope of carrying forward confucian viewpoints and reviving the confucius cause. in the course of lectures andwritings,he put forward a lot of valuable thoughts. when he was over thirty,he died unfortunately , but he left behind a lot of intelligent thoughts during a short career, the glory of these thoughts had brightened the way forward for later confucian scholars. i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angtong broke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he considered heaven, earth and human equally important, and they three couldt be replaced and be separated. in addition, he gave more prominence to the “people” in the role. in political ideology, he argued that “kingly” and the carrying out of “benevolent.” at that time,it was in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formed b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e first stood in the confucianist posi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view of “three religions can be one” . this opinion clearly stated that the countrys governing strategied should be confucian-based, supplemented by buddhism and taoism. in epistemology, he affirmed the cognition of human, he thought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was to“highlight kingly”, iv and then incorporated the understanding into the morality of people. about the mencius heart and nature theory, he divided the heart into “the sinister heart”and “the nature heart”,and he saw the contrariety of “the sinister heart” and “the nature heart”, and then proposed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quest for truth to found the nature so as to fate” and “quietness” . when “quest for truth to found the nature” , as well as “correct inner” , “thinking over”, “push honesty”, “calm” this cultivation methods were admired by later neo-confucianism scholars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many of his thoughts broke new ground for 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moderation” is a more representative idea of wangtong whose ideas were based on moder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moderation”,emphasiz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ation” in politics, and in dealing with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relations, also in resolving ethnic issues between yi and xia.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to wangtongs thoughts, this paper makes efforts to tease out the inner relevance of his thoughts and his pioneering for neo-confucianism. key words: moderation,kingly,quest for truth to found the nature,make three religions become one 绪论 1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王通是隋代名儒。他与孔子生活的时代极为相似,在个人经历上也和孔子及以后的 很多儒者一样,在政治上不受重用之后就退隐然后致力于学术。他虽然生命短暂,但是 思想颇丰,他从隋朝大业初年,历经九载,写成几本著作合称为续六经 。王通还有 另外一部重要著作是文中子说即中说 。可惜他的著作在后世的流传中续六经 已经全部佚失,仅仅留下一部中说 ,这是一部模仿论语中孔子和弟子对问式的 著作。由他的儿子王福畤在王通逝去后整理成书。为了抬高王通的地位书中甚至把唐朝 初年的一些名臣说成是王通的门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魏征,房玄龄,李静,杜 如晦等人。后来宋代阮逸开始怀疑中说为伪书,甚至还有人怀疑王通其人是否真实 存在。后经学者不断的考证,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就是中说里面的内容虽然经人 有所改动,但是里的思想是王通本人的,里面提到的一些唐初名臣的名字是假,但是内 容却是真实的。因此中说成为了历代文人学者研究王通思想的一个重要依据。后人 对王通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关系;2、三教可一;3、心性论; 4、中道思想;5、河汾道统。当代学者对于王通思想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来说并不算 十分丰富,但是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从总体上来说,关于王通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点: (一)关于王通其人和其著作的考证性研究 历史上曾有不少人怀疑王通其人及其著作存在的真实性,关于王通的考证专著式的 研究,比较早的有民国时期汪吟龙所著的文中子考信录 ,该书搜集材料极其广泛, 可分为对王通本人和著作两部分的考证。 通过大量的文献做论据, 得出了很公允的结论。 在文中子研究领域还有一本比较重要的著作,是由尹协理和魏明两位先生著的王通 论 。这本书里面不仅有对王通的考证,有对王通思想的研究。在考证了文中子其人、 其书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王通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最后对 王通的历史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目前文中子研究中很有学术价值的一本著作。 台湾方面研究王通的著作有骆建人先生的文中子研究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 王通思想研究 2 这本书偏重于文献方面的研究,对于版本的搜集比较全面,在考证的过程中所用原始材 料比较多,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另一部研究王通的力作是邓小军的博士论文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 ,该书主要是研 究唐代文学的,但是他把对王通的 作为研究唐代文学的基石。在此书的第一章用大量 的内容来研究文中子, 无论是在考证方面还是思想研究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学术推进作 用。李小成在文中子考论一书中对王通的家世、生平、门人、及其著作进行了很全 面的,详细的考证。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文献和有关史书,证明了王通的在历史上真有其 人。书中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对王通的弟子分为重要弟子、一般弟子和交游垂询者三 类,这对于以往的研究是一个新的突破。 常裕在河汾道统河东学派考论一书中说,“河汾道统”是中国儒学发展史 乃至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又一条主线。“河汾道统”上继韩愈,下启朱熹,对儒学的发展 和传播史举足轻重的。虽然王通本人并没有明确讲过“道统”问题,但是他在儒学衰微 之时,力倡恢复尧、舜、周公、孔子之道,以周孔传人自居,有着高度自觉的弘道意识, 王通对儒学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末皮日休和宋初的柳开在讲到儒学道统 的传道谱系之时把王通列入了其中。又因王通传道授徒是在“河汾”地区,所以,他们 所说的“道统”世系被后人称之为“河汾道统”。 (二)关于王通思想的学术性论文 (1)关于天人关系论的研究(1)关于天人关系论的研究。景云在论王通对宋明理学的开启 ( 晋阳学刊 2004 年,第 2 期)一文中认为,王通位居整个隋唐儒学变革和宋明理学形成的前列,王 通否定了传统的天人感应论,重新解释了天、地、人三才,提出了“措之事业则各有主 焉”的观点。 (2)三教可一(2)三教可一。在论王通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三大贡献一文中李金河说到, 在处理儒、佛、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王通第一个从当时思想界的大局出发,提出“三教 可一”的主张, 这为后来柳宗元吸取佛学的思想和宋明理学对佛道二教思想的吸收开了 先河,也为儒家学说的改造和振兴指明了方向。张怀承在王通“道在五常”的思想简 论中认为,王通所讲的三教可一的“一”,并不是说把三教合为“一”教,而是用儒 学去“一”其他两教,通过容纳、融汇,最终消融佛、道二教。同时,他对三教合一也 进行了另一番解释,即:王通认为三教的思想尽管各自有不同的主张,相互之间也存在 着矛盾和冲突,但是他受了洪范谠义的启发,发现了儒、释、道之间存在一致的地 绪论 3 方,那就是“使民不倦”。 (3)心性论(3)心性论。尹协理,魏明在论王通的伦理思想一文中写到,心性论方面王 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王通认为,人的心有两方面的不同表现,即人心和道心。人心和 道心是对立的,如果人心抑制了道心的发挥,道就很难贯彻执行下去。他第一次将“人 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从尚书大禹谟中提取出来,运用于道 德理论体系中。为了抑制人心,他还提出了“以性制情”的理论。在具体的修养方法中 他有提出了“穷理尽性”的理论,同时还要做到“正心”、“诚”、“静”等方面。 (4)中道观(4)中道观。景云在“中道”王通哲学的基石中认为,王通崇尚儒家, 以“中道”为法,以儒学为宗,会通百家,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中道”哲学。王 通的“中道”就是 尚书 中所讲的“皇极”, 它存在于“五常”之中, 是“五常一也”。 周庆义在王通思想简论中主要论述了王通的中道思想,天人之事以及帝王之道三个 方面,他认为“中道”思想是王通的代表性思想,中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1、 顺乎天道、人事之自然规律,阴阳之变化,对待一切事物。2、中道是皇极,有常有权。 3、中道对“异”不排斥,而是兼收并蓄,包容吸收。4、中道是“礼”之门。5、中道, 无过无不及,恰到适宜处。 (三)中国哲学学术通史类的研究 这是把王通的思想极其地位放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去进行考量和研究, 这一类的代 表著作有:张立文主编,张怀承著的中国学术通史 (隋唐卷)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 哲学发展史 (隋唐卷) ;赵吉惠的中国儒学简史 。这类书主要是对王通的哲学思想 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和对其历史地位给予了的充分肯定。 二、课题研究意义 文中子王通是隋朝著名儒学代表人物,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纵观整 个儒学发展史,可以看出来王通是从两汉经学向宋明理学过度的关键人物,起着承上启 下的作用。他的学术思想在隋朝末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到了中晚唐的时候形成了儒家 子学的复兴。宋明时期的很多理学家身上都具有经学的特点,这些都源于王通之学。在 一定程度上王通变革了南北朝到唐朝的学术之风,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宋代学者高 似孙在子略中给予了王通很高的评价,他说:“盖自孟子历两汉数百年而仅称杨雄, 历六朝数百年而仅称王通。历唐而三百年而唯一韩愈,六经之学,其着于世者若此已是 王通思想研究 4 匪难乎。”(高似孙: 史略子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当代学者霍松林 先生在给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作序时说到:“王通是孟子以后最大的一位儒者”。 王通本人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在短暂的生涯中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思想。王通的哲学 思想以“中道”为基础,把“中道”的思想运用于解释“天人关系论”上,把人从天的 束缚中解放了出来,首次突出了人的作用;在处理儒释道三教关系的问题上,他第一次 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提出了“三教可一”的观点,即以儒家为主,儒释道三家互相吸收与 借鉴。同时也将“中道”观运用于政治之上,主张当政者应该实行“王道政治”(即仁 政的思想) ,以达到“使民不倦“的政治目的;在处理夷夏民族关系问题上,他认为夷 夏平等,应该“尊道不尊帝”。他提出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修养方法,对宋明理 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儒学发展史上来看,从理学的一些基本范畴来看,王通是在 中国哲学史上和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位人物,因此,对他的思想进行综合的 研究和分析是比较有意义的。 王通的生平、著作和时代背景 5 第一章 王通的生平、著作和时代背景 第一节 王通的生平 王通字仲淹,生于北周大象二年(580 年,一说生于隋开皇四年即 584 年) ,卒于隋 大业十三年(617 年) 。隋朝河东郡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一说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 王通生于世代冠冕之家,三岁识字,饱读诗书,精于五经 ,学术功底极为深厚。其 勤于读书,刻苦之至,“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 。据中说立命篇载“夫 子十五为人师焉”。王通十八岁的时候在父亲铜川府君的鼓励下游学四方,拜师学道, 于隋朝仁寿元年(601 年)在他 21 岁的时候“举本州秀才,射策高第” 。王通考中秀 才后在长安得到杨素、苏夔和李德林的接见。仁寿三年(603 年)王通来到京城谒见隋 文帝杨坚,并向其陈太平策十二篇,策中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 乎运天下于指掌矣” 。该策得到了隋文帝的赞许,可最终其主张却并未为隋文帝所用。 于是作东征之歌而归。后经人介绍曾任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等职务。然而始终 未被朝廷重用。隋大业初年(604)年,王通退出仕途,归隐乡里。从此在政治上失意 的他开始致力于学术,在他的家乡开始收徒讲学于白牛溪,关于王通讲学的事迹他的弟 弟王绩有过数次记载“白牛溪里,峰峦四峙,信兹山之宜域,昔吾兄之所止。许由避地, 张超成市。察俗删诗,依经正史”。“昔者文中子讲道于白牛之溪,弟子捧书北面,环 堂成列”。 由此可以看出,王通讲学收的门人很多。 中说一书中记载隋末唐初许多 名臣皆是出自王通之门,如房玄龄、魏征、杜如晦、李静、王珪、杜淹、温彦博、温大 雅、薛收、和凝等人(然关于房、魏、杜等初唐名臣皆是王通门人这一说法后来曾遭人 质疑,普遍认为是王通之子王福峙为抬高其父的名声而作伪) 。他一边著书立说,一边 聚徒讲学,由于地点都在黄河与汾水交汇处的龙门老家,因此,他的思想学说被后人称 之为“河汾道统”。王通一生致力于儒学,以明周孔之道为己任,以求恢复日益衰败的 儒学,故有“王孔子”之称。大业十三年,江都失守,王通病重,寝疾七日而终。门人 私谥其为“文中子”。王通为隋代大儒,他的思想对唐代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影响,宋 杜淹撰: 文中子世家 ,郑春颖著, 文中子译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95 页。 薛收: 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 ,董诰编, 全唐文 ,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版,第 1338 页。 文中子世家 , 文中子译注 ,第 195 页。 王绩: 负苓者传 ,姚铉编, 唐文粹 (下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第 469 页。 王通思想研究 6 代理学家将其与孔子,孟子,扬雄,董仲舒并尊。 第二节 王通的著述 王通虽英年早逝, 但是其著述颇丰。 经后人考证其著述主要有 太平十二策 及 续 六经 。 一, 太平十二策乃隋仁寿三年(公元 603 年) ,文中子西游长安,见隋文帝所陈 之作。其主旨乃“推帝皇之道,杂王霸之略。稽之于今,验之于古,恢恢乎若运天下于 掌上”。 太平十二策共编为四卷。可惜于唐代后佚失。具体内容已不可考,我们只 可从其门人杜淹所写的文中子世家一文中略知其要。 二, 续六经又称王氏六经 ,是王通一生的代表之作,乃是其于大业年间隐居 龙门白牛溪,授徒讲学之时花费了九年时间撰写而成,其弟子薛收于文中子碣铭中 写到“以为卷怀不可以重训,乃立则以开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怀雅颂 以濡足,览繁文而援手。乃续诗 、 书 ,正礼 、 乐 ,修元经 ,赞易象”。 这对续六经的创作内容进行了概述。 中说中记载了续六经的目的“吾续书 以存汉晋之实,续诗以辩六代之俗,修元经以断南北之疑,赞易道以申先 师之旨,正礼 、 乐以旌后王之失,如斯而已矣” 续诗 一书的宗旨和其六世祖王玄则的 时变论 相一致, 王通说: “吾欲续 诗 , 考诸集记,不足征也,吾得时变论焉。” 续诗收录了从晋宋到周隋的诗歌。 续书的宗旨和其四世祖王虬的政大论相一致,此书的目的在于“明帝王之 道”。所收诏命,起子西汉,止于晋代。他自述这样做的原因是“六国之弊,吾不忍闻 也,又焉敢皇纲乎!汉之统天下也,其除残秽,与民更始,而兴其视听乎。” 到了唐 初,王勃曾为此书作序,并进行校订和补充,最后修订为一百二十篇,共二十五卷”。 元经的写作宗旨和其祖穆公王杰的皇极谠议是一致的。他说“吾欲修元 经 ,稽诸史论,不足征也,吾得皇极谠议焉。” 这是一部效法春秋的著述, 侧重于史论,并以“三才之去就”,亦即以天人之际作为评定史迹的纲领标准。 王通的所有著作除元经尚存外,其余的在五代之时已全部散逸,自宋代以来其 著作开始被人做质疑,认为是宋代阮逸伪作,在中说一书中,把唐初的一些名臣如 中说礼乐篇 , 文中子译注 ,第 117 页。 中说王道篇 , 文中子译注 ,第 2 页。 中说王道篇 , 文中子译注 ,第 5 页。 中说王道篇 , 文中子译注 ,第 2 页。 王通的生平、著作和时代背景 7 魏征、房玄龄等拉入自己门下,说成是王通的弟子,更为后代的儒者所怀疑,到了近代,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直指王通其书皆为伪,甚至其人都是虚构。以至于长期 以来人们对王通其人其书的研究成果较少。到了现代,开始有学者李小成著文中子考 论 ,从王通的家世、门人以及著作和交游等多方面对其考证,更有魏明、尹协理著王 通论为之钩沉。对此,我们可以认为王通确有其人,其书不假, 中说一书中所记 录的唐初名臣乃是王通次子王福畤所篡改, 这和王通本人无关, 但里面记录的事迹为真。 第三节 王通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王通生活的隋代正是中国在经历 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战乱后逐渐走向稳定统一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个领域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变化。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在政权的统治上所发挥的 作用也在慢慢的减弱,而王通的思想则正是这个转变的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王通思想 的产生开创了这一时代的先河。 (一)经济、政治背景 历史上历次社会变迁都是从经济上开始转变的。 王通所处的隋朝是一个战乱频繁的 时期。 南北朝之前的朝代皆是按人口强制征收租税, 同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比较强。 到了隋代,开始了按田亩征收税赋的制度,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得到了解除,由此中 国封建经济的开始逐步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 经济决定政治,在隋朝经济发生变化的同时政治上也发生着重大变化。隋代之前的 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皇室贵族与豪强地主相互结合,共同剥削和镇压农民的反抗斗 争。同时两个地主集团内部之间也不断的进行着政治权利争夺。隋朝之后,是实行的地 主制统治,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地主阶级专政,在他们阶级内部实行“平等”的制度,对 外则共同对付农民的反抗和斗争。隋代地主阶级专政之后,在政治上也出现了一系列新 的改观。首先:皇帝的地位明显下降,在政治上皇帝只是全国地主阶级的总头目和政治 王通思想研究 8 代表而已。其次;科举取士,全国官员皆由吏部委派,这样就使政权和经济势力相脱离, 打破了地方豪强农奴主把持地方政权的现象。再次;农民解脱了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而 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人们的生活相对更加安定,并要求国家实行仁政。最后地主阶级开始 建立新的道德标准来加强思想领域的统治并运用法律与政治力量以保证其顺利进行。 因 此,在政治方面隋代也是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 (二)社会意识领域的变化 (1)天人感应说的衰落 (1)天人感应说的衰落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经济,政治上的不断改变,在隋朝的社会意识领域也 发生着重大改变。天人关系论在中国历史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隋朝之前历史上 的“天人关系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天”是主宰,在生产力不发达的 先古时期,人们认为是“天”创造了世间万物,是“百神之大君”。“天”拥有至高无 上的权利,具有绝对的权威,它主宰和支配着一切的人类活动,人们不能违背天的意志 进行活动。上及天子,下至臣民无一不对天顶礼膜拜和臣服, 尚书召诰中曾云“有 夏服天命”。其次,“天人相离”,春秋时期,“天”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当有人用 占星的方法预言郑国将发生火灾的时候,子产曾反驳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何以知之?”。在他看来,天道和人道是不相干的天人是相互分离的。先秦时期的荀子 在天问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天” 的存在对人类的活动起不到丝毫的影响作用。最后,“天人相与”,汉代董仲舒创立了 天人感应论,天虽然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但却不再直接参与主宰,但它可以通过祥瑞 和一些灾异等现象来向世人暗示它的意志。同时,天也在人间为自己寻找了一位统治代 理人,这便是天子,天子应该兼承天的意志来行事,应视天为父,视天以孝道。这时的 天的权威较之于商周之时已明显下降,而人的地位则更加凸现出来了,天子的地位也因 王通的生平、著作和时代背景 9 此得到了消弱。天子可以通过天的暗示加强自己的统治,但也给想取代他统治地位的人 以可乘之机,他们可以利用天的暗示来号召民众以夺取现在的统治地位。如汉代的黄巾 起义便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到了魏晋,玄学之风盛起,却并未撼动 天人感应说的统治地位。 在隋代以前董仲舒所创立的“天人感应论”一直在人们的思想 领域占据着重要的统治地位。直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开始下令禁止天人感应论及谶纬之 学,由此,天人感应论的权威性开始慢慢的降低。 到了王通所生活的隋代,“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思想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力。当此之时,无论社会生活还是政治生活都需要统一的思想文化,所以改造儒学成为 当时学术界的主要任务。 应时代所需,王通率先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 (2)仁政学说的再次兴起 (2)仁政学说的再次兴起 随着天人感应说的衰落,孔子的仁政之学开始再度兴起。苏绰 提倡君主应当“守 位以仁”,主张天子应该施行仁政,用仁义和道德来保住保住和巩固自己的王位。这主 要体现在德治之上,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任德而不任刑。这就更重视了人的地位。同时还 要施行“德教”,主张用道德和仁义而教化民风,并以此来巩固统治地位。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局面,佛教自东汉开始传入中国之后,不 断从儒道二教中吸取养分并进行内部的改造, 待其羽翼丰满之后便向儒道二教展开了争 夺生存空间的斗争。在天人关系方面自西汉至隋以来几乎没有出现重大的改观,仍是董 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谶纬之学。因此,儒家的统治地位开始面 临着重大威胁,这时便有一些儒者出于巩固和恢复儒家统治地位的考虑,开始吸收佛道 二教的思辨特性,并加强儒学的伦理道德成分,对儒学进行内部的改革,希望能够以此 举措来重建儒学地位。而王通恰恰生活在这个时代。在隋初,经济、政治、社会意识等 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迫切需要出现建立新的儒学,新的哲学和理论来与之相适应, 常裕著: 河汾道统河东学派考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6 页。 苏绰(公元 498546 年) ,字令绰,武功人,大统十一年(545 年)曾任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郎,兼司农卿。 王通思想研究 10 作为这一时代的著名儒者王通正面临着这样的任务。 王通的天人关系论 11 第二章 王通的天人关系论 天人感应论和谶纬之学是汉代思想学术界的一个明显特征, 充斥了当时社会生活的 每个角落,对当时人们的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对当时绝大多数儒生的思维 模式和行为方式起着规范作用。其中最典型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被一些人用来制 造夺取政权或巩固统治的舆论,以论证君权神授天赋的天然合理性;二是学术上被儒生 经师大量征引于自己的著述,以进一步抬高儒家经典的地位,给当时的统治思想添加神 秘和神圣的光环 。 第一节 天人感应论及谶纬之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天人感应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关系论是一个历来争论不衰的问题,张岱年先生认为天人关 系是对于人与自然或人与宇宙之关系之探讨。钱穆先生曾说: “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 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它的目的是为了明“天人 之事” ,即探讨和揭示人同世界(宇宙)之间的关系。 这一思想最早源于尚书洪范 , “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蒙,恒风若。 ” 意思是说君主的施政态度可以 影响天气的变化。孔子在春秋一书中也认为灾异是国君的失德而引发的。孔子曾说: “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 ,又劝国君“正刑与德,以事上天。 ” 春秋之所以 重灾异,是因为孔子认为天与人之间有感应关系,人类的行为会上感于天,天会根据人 类行为的善恶邪正下应于人,天下应人的方式是用灾异来谴告人,从而使人反省改过。 同时在礼记中庸也有这样的记载“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 周易坤文言也曾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 有余殃”可见,天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是何其的神圣。天就是主宰世间万物之大神,如果 人的行事得罪了天,再怎么祈祷也是没有用的,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在春秋公羊传中有十六次明确指出: “此何以书?记灾也” 。同时又三十二次点 黄朴民: 两汉谶纬简论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23 期。 尚书洪范 。 论语八佾 。 王通思想研究 12 明: “此何以书?记异也” 。如“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 见;言旱则雩不见。何以书?记灾也” 。到了汉代,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 异说。基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董仲舒借儒家经典著作洪范中的阴阳五行 之学发展了春秋天人感应思想。他认为,天地宇宙唯气化而成,在这个气化成的宇 宙中,人之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互流通,渗入,因此人之气会影响到整个宇宙天地之气。 如果人之气调和顺适,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混合,天地之化即美,祥瑞乃现;如果人 之气邪乱乖谬,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肴,天地之序即乱,灾异乃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灾异谴告说。认为自然灾害 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若天子违背了天 意,不实行仁政之治,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若“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 第二, “天人同类”说。 “天人同类”说。他认为天和人具有相同的结构,董仲舒将其 称之为“人副天数” ,因为天与人同情同类,所以天和人之间可以相互感应。 隋代之前,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在人们的思想领域占据了重要的统治地位,在 魏晋南北朝时代亦是如此。 到了北魏孝文帝之时, 开始下令禁止天人感应论和谶纬学说, 并大力推行孔子的儒家思想,至此,天人感应论便开始慢慢的衰落。 (二)谶纬之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 在习惯上人们常常将纬与谶并称谶纬。 但是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是有区别的。 谶是指宣扬天命迷信的预言,秘籍。纬是与经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是以谶说经,以经 证谶,即假托经文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帝业治乱兴废。谶与纬虽然同属无稽 之言, 但纬不像谶那样简单露骨。 纬学就是方士的经学, 是一种被方士神圣化了的经学。 最初,在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经学逐渐发展成为当时 梅桐生: 春秋公羊传全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60 页。 王通的天人关系论 13 的官学。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谶纬之名,但是经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倾向为谶纬的出现埋 下了种子,今文经的穿凿附会也为谶纬之学的出现开辟了先河。后来王莽篡权之时,为 了证明自己当政的合法性,于是伪托古代尧舜禅让的旧例,利用谶纬之学为其篡权行为 做辩解,以说明自己“继体受命”是名正言顺。在此情形之下,谶纬的出现成为一种必 须。最后到了光武帝中兴之时,谶纬不仅保留了刘汉受命的内容而且进一步的完备了, 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 第二节 王通的天人关系论:措之事业则各有主焉 自经学在汉代成为统治之学之后,由于政治状况的不稳定(两汉之后长期分裂,中 原政权更替不迭) ,如魏晋之时重视玄学,学者大多都以玄解经注经但是疏于训诂。同 时又面临着佛道二教的传播,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开始面临危机,一度慢慢走向衰落。 作为统治思想的经学的这种状况,正是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完全相符的,政治的状况也自 然造成经学本身的纷乱 。自孔子之后儒家学派都一直为“修齐治平”这个目的而不懈 的努力着。从孔孟的“仁学”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再到王通的“中道论”儒家 的思想体系在不断的完善 。王通在总结孔孟和董仲舒关于“天人关系论”的基础上首 先提出了“措之事业各有主焉”的观点。重新解释了天地人三才,在天人关系中第一次 突出了人的地位。这对于以往的任何天人关系论都是一种超越,也对后来的刘禹锡、柳 宗元的天人关系论起到了启迪作用。 在天人关系这一命题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对王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王通本人也 曾以董仲舒为自己的榜样,“问则对,不问则述,窃比我于仲舒” 。然而王通接受的 只是董仲舒对天的敬畏之情并不是天人感应论的实质性内容。 在经历了南北朝的思想洗 孙昊,李静: 王通与经学更新 , 江淮论坛2003 年第 3 期。 王明钦: 王通主体思想管窥 , 史学月刊2005 年第 11 期。 中说魏相篇 , 文中子译注 ,第 52 页。 王通思想研究 14 礼,董仲舒式的儒家理论已经不起作用,王通要恢复儒家的权威,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 哲学路线 。他从元气自然论的思想出发抛弃了汉代儒生对天地人三才的人格化意义。 破除了传统的天人感应论中天的神秘化和道德化。提出了“措之事业各有主焉”的观 点。意思是说:在天、地、人三才之中,它们的顺序没有先后之分,三者也是不可分离 的,三者的作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才有轻重之分,三者也是不可替代的。 在王通看来,“天”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之气。他说“天者,统元气焉,非止荡荡苍 苍之谓也。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人者,统元识焉,非止圆首方足之 谓也。乾坤之蕴,汝思之乎!” 他认为,宇宙中之万事万物皆是由“天”、“地”、 “人”三者构成的。它们分别又是统“元气”、“元形”、“元识”的。在顺序上“气 为上,形为下,识都其中,而三才备矣。” 天是形而上者,以元气为本,一切有形的 事物都被统一于无形的元气之中;地是形而下者,以元形为本,具体表现出来就是一切 有形的事物;而人以元识为本,人是具有认识能力的,能够在天地之间认识万物,这也 是作为人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 “气为鬼, 其天乎! 识为神, 其人乎! 吾得之理性焉。 ” “识”是作为人对“元气”变化的认识,气可以千变万化,人的认识能力也是可以发生 变化的,如果理解了这一点,人就会得知理性了。王通认为天统一元气是一个自然的过 程,他说:“春生之,夏长之,秋成之,冬敛之,父得其为父,子得其为子,君得其为 君,臣得其为臣,万类咸宜,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杜氏之任,不谓其犹天乎!”,春生, 夏长,秋收,冬藏,本身就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自然规律,这就是天。王通在这里 用“元气”来解释天,用“元形”来解释地,就是赋予了天地以自然为特征。这样,历 史上长期宣扬的“天”和“地”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就被否定了, 它们所被披上的神秘面 任继愈主编: 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 5 月, 第 37 页。 中说立命篇 , 文中子译注 ,第 173 页。 中说立命篇 , 文中子译注 ,第 172 页。 中说立命篇 , 文中子译注 ,第 172 页。 王通的天人关系论 15 纱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但是,人应该怎么处理与这个自然之“天”的关系呢?他说:“顺阴阳仁义,如斯 而已。” 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行事。天之道是阴与阳,人之道是仁与义,如果 顺应了阴阳,就符合的天之道,顺应了仁与义就符合了人之道。然,天之道是不可以用 人事来代替的,“天不为人之怨恣而辍其寒暑,君子不为人之丑恶而辍其正直。” 天 不会因为人们对寒暑有所怨恨而改变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人本身也不能因为自己的意志 和好恶之情而改变其自身的规律。同时,王通认为,人是时间万物存在的核心,天、地、 人三才是缺一不可的。“薛收问:三者何先?子曰:三才不相离也,措之事业则 各有主焉。” 天、地、人这三才在顺序上没有先后之分,也是不可分离的,三者存 在于任何状态。 只有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三者发挥的作用才有所区别, 也就是“措 之事业则各有主焉”。 并且, 王通更主张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要以人为主。 王通认为, 春秋 一书所记载的历史终止于东周末年, 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中, 天道占主要地位; 但是他所著的元经一书中记载的历史是止于陈代灭亡,在这一段时期中,天与人的 关系之中是以人道为主体的。他强调说:“天地之中非他也,人也。”“乃今知人事修, 天地之理得矣。”三才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只要修人事,就可以明白天地之理。 通过王通对天、地、人三才的重新解释,否定了“天”以往的神秘主宰性,把人从 天的束缚住解放了出来,将“天道”回归于“人道”,首次在天、地、人“三才”中突 出了人的地位。王通的“三才不相离也,措之事业则各有主焉。”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 冲击了传统的天人感应论。这一思想被后来的很多思想家继承和发扬,成为了对抗传统 天人感应论和谶纬之学的有力思想武器。唐代的柳宗元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之上,更 中说问易篇 , 文中子译注 ,第 104 页。 中说魏相篇 , 文中子译注 ,第 162 页。 中说立命篇 , 文中子译注 ,第 173 页。 王通思想研究 16 加有力的发扬了王通的这一学说,他在贞符中明确指出:国家兴亡是“受命不于天, 于其人”, 人的吉凶祸福是“休符不于祥, 于其仁”, 社会的兴亡取决于“仁”, “仁” 又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心的向北决定着国家社会的兴衰,通过柳宗元的 发展之后,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天人关系”的争论已经基本走到了尽头。这在中国哲 学发展史上是极有重要意义的。也为后来宋明理学“天理观”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心性论 17 第三章 心性论 心性论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相情感障碍常见症状及护理方法
- 老年人合理膳食与均衡营养
- 美工面试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建筑施工技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湖北中烟笔试题目及答案
- 黑盒测试笔试题目及答案
- 核电安全员考试题及答案
- 儿科规培考试题和答案
- 2025年高级保育员(三级)实操技能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高等教育教育行政学试题及答案
- 2026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各单元过关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
- DB35T 2249-2025海峡两岸共通 妈祖祭典
- 小学生保密课件
- 公路桥梁养护技术标准手册
- 2025年10月10日江苏省税务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广东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2025届1月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HAZOP分析法在绿氢制氢站工艺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探索
- 吊绳外墙施工方案
- 家具验货流程及质量管理规范
- 医药耗材管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