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果。 y 6 4 2 8 9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钩鳆 独匠! 鑫2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 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弘啼e ! 辱3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前言 人类已经跨入崭新的2 l 世纪,在新世纪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 育正从稀缺的“精英化教育”时代向“大众化教育”时代过渡,“人人接受教育、人人有机 会接受教育”已成为“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发展的新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以 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促进的学习革命正悄然影响着我们;一方面以终身教育为 理念倡导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另一方面以网络 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思维和交往等的方式 其影响正如美国的珍妮特沃斯( j e a n n e t t e - v o s ) 博士所预言的:“这可能是一场刹用目 前技术和通讯领域的急剧变化而发动的温和的、富有建设性的学习革命”1 。 具体而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这场学习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网络改变了知识的存在和传递方式。网络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从而使人 类的学习过程也生动活跃起来,学习者可以离开传统的课堂,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 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对社会丽言,社会成员接受各种思想文化均途径 和方式大大拓宽,在更加方便、快捷、直观的基础上,网上学习、获取各种知识成为人类自 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网络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开放。互联网将社会变成无边界的大学校,促使传统教育体 系向社会洞开,跨越城际跨越国界使原来封闭的学校系统,越来越受到社会系统豹影响 和整合。借助网络形成的“虚拟环境”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知识交流与更新可以随时实现,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教育对象也无限扩大, 将覆盏社会全体成员。 三、信息技术“呈现出专业信息技术与大众信息技术共存的现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取向的教育”2 。在现实中,信息技术已不再是最初实验室少 数人掌握的一门专业技术或发明,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工作、学习的i i 具,现代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自身是教育结构体系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它也带动了原有教育结啕体 系的变革和创新。 四、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与通讯技术,架起了学校教育、企业培训以及社会教育相 互沟通的立交桥,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在技术引发变革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大教育时代的出现仅靠学校教育提 供知识学习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从一次性的学校学习 中走向终身学习,网络将成为这个无限开放的学习大平台:一方面教育将由学校延伸到家庭、 l 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口哪,上海三联书店,1 9 9 8 1 2 第二版p 1 2 李岂张义兵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j 】,教育研究,2 0 0 2 ( j 1 )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杜区、农村和任何信息技术可以普及的地方,提高了教育社会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任阿人都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学习需要,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有目的、 有计划地“按需学习”,这是社会化学习的体现。 从现实发展来看自新世纪伊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厉兵秣马,加快信息 化进程,这其中也包括教育信息化。据悉,多数发达国家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2 1 世纪增强 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国际互联网络已经初步为学习化 社会和教育社会化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 本研究论题就是在世界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提出教育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背景 下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其中也包括社区教育的信息化,目前世界各国提出通过信息化带动 与发展学习型社区、建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已是普遍潮流。从我国国情看,我国是在:2 0 世 纪8 0 年代才开始社区化进程和现代意义上的杜区教育实践和研究的由于经济与人习问题, 我国城镇社区化程度较之西方还很落后,这客观也限制了我国在这方面实践与研究的水平, “穷国办火教育”,探讨实际、高效的社区教育途径已是刻不容缓。我的研究主要是在教育 信息化的方针指导下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环境,结合网络教育的发展和特点,探讨社医教育 中社区学习的模式。研究是以“社区学习”为线索展开的,关注社区学习的主体;: 区 人的学习需求、目的、价值、方式,作为社区教育研究的一个角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 研究思路。 我的论文主要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前言、第一章内容,主要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方法及理 论基础。研究主要基于两个背景:教育信息化与我国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研究目的在于探讨 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环境,特别是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现代社区人的社区学习模式,勾社 区人提供生活学习的参考,为我国现代社区教育的发展研究提供定参考。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探讨“社区学习”的内涵以及网络环境中社区学 习过程要素及特点。第二章在介绍社区、社区对人塑造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社 区学习”,通过与人的社会化、学习化社区、社区教育观、终身学习等概念的比较分析逐步 彰显社区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杜区学习是一种特别的学习理念,具有很大的包容睦,胃一句 话总结就是社区内“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第三章探讨了网络对社 区学习的影响,分析了网络条件下杜区学习的过程要素及特点。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内容,从模式的角度,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提出在信息技术应用 环境,特别是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现代社区人的社区学习模式。从学习的目的价僮角度把 社区学习分为:主导模式以提高社区成员闲暇生活质量为目的生活学习模式;补充模式 与工作相结合的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职, l l , 宦j l 新学习模式;发展模式以社区成员个 体潜力发展为核心的发展学习模式。并在这三种大模式的划分下,不完全地提出八种分模式。 第四部分包括第五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国外支持社区学习一些举措,并对我国社区学 2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习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最后论文总结指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现代网络教育 的优势,能够为现代社区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可阻促进和扩大社区学习,成为建构社区人终 身学习体系重要手段。 限于本人的理论水平、能力,不可能准确、完整地把握对社区学习模式的划分,另外在 一些概念上还存在认识不足,言之不清,言之不尽。论文中,有些观点,难免有不妥之处、 不深之处。请各位专家见谅。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摘要 社区学习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理念,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用一句话理解就是在社区范围 内“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社区学习是学习化社区的主要特征,促 进社区学习也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教育信息化和我国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背 景下,探索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其模式,对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建立学习化社会具有重 要意义。 论文以“社区学习”为研究线索,在分析中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与人的社会化、学习 化社区、社区教育观、终身学习等概念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社区学习的内涵和意义,:牛结 合网络教育,探讨了网络对社区学习的影响,分析了网络条件下社医学习的过程要素及特点。 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式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提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特别 是网络条件下,现代社区人的社区学习模式。从学习的目的价值角度,把社区学互分为:主 导模式以提高社区成员闲暇生活质量为目的生活学习模式;补充模式与工作相结台 的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职业创新学习模式;发展模式以培养社区成员个体潜力发展为 核心的发展学习模式。并在这三种大模式的划分下,不完全地提出八种分模式。 论文最后介绍了国外支持社区学习一些举措,并对我国社区学习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最后总结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现代网络教育的优势,能够为现代社区学习 提供有力支持,可以促进和扩大社区学习,成为建构社区人终身学习体系重要手段。 关键词:网络、社区学习、模式 6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a b s t r a c t a sa na l l - n e w l e a r n i n gp r i n c i p l e ,c o m m u n i t yl e a r n i n g i si n c l u d a b l e u s i n g o o e s e n t e n c et oc o m p r e h e n di t , c o m m u n i t yl e a r n i n gm e a n st h a te v e r y o n ei nt h ec o m m u n i t y s t u d i e sa l lt h et i m e , i ne v e r y w h e r ea n df r o me v e r y t h i n g i ti st h em a i nc h a r n e c e r i s t i co f l e a r n i n gc o m m u n i t y t op r o m o t ec o m m u n i t yl e a r n i n g i sa l s oo n eo ft h e i m p o r t a n t w o r k - c o n t e n t so fe o m m u n i t ye d u c a t i o n 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w o r l de - e d u e a t i n l la n d w i t ht h e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o u r c o u n t r y sc o m m u n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i t si m p o r t a n tf o ru st o e x p l o r et h em e a n i n go fc o m m u n i t yl e a r n i n ga n di t s m o d e si ni te r a a n di t sa l s ot h e k e y s t o n ef o re d u c a t i o n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s p r e a d so u tw i t ht h ec l u eo fc o m m u n i t yl e a r n i n ga n di tbb a s e do f fa n n j y s i s o f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d o c u m e n t s i nt h e s i sw ec o n t r a s te o m m u n i t y l e a r n i n g t ot h ec o n c e p t s o fm a n s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l e a r n i n gc o m m u n i t y , c o m m u n i t ye d u c a t i o n ,l i f e - l o n gl e a r n i n ge t c , p a r t i c u l a r i yw e d i s c u s s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s i g n a i l t yo fc o m m u n i t y l e a r n i n gd e e p l y a n dw e a l s os t u d y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e - l e a r n i n go ne o m m u n i t y l e a r n i n ga n da n a l y z et h em a i nf a c t o r s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m m u n i t yl e a r n i n gp r o c e s so n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n e t w o r k o n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r e s e a r c ha b o v e ,t h et h e s i si n d u c e st o b r i n gu pt h em o d e so fc o m m u n i t y l e a r n i n gf o rm o d e r ne o m m u n i t yp e o p l eb ya p p l y i n gt h em e t h o d o fm o d ea n d a n n l y z i n gt h e c a s eo f e o m m u n i t yl e a r n i n gw h i c hi se s p e c i a l i yi ne n v i r o n m e n to f i t f r o m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 l e a r n i n go b j e e t s ,w ed i v i d ee o m m u n i t yl e a r n i n gi n t ot h r e em o d e s l i v i n gl e a r n i n ? , m o d ei s p r e d o m i n a n c em o d e , w h i c hi st op r o m o t et h el i f eq u a i l t yo f c o m m u n i t ym e m b e r s l e i s u r e t i m e o c c u p a t i o nc r e a t i o nl e a r n i n gm o d ei ss u p p l e m e n tm o d e ,w h i c hi s t o p r o m o t e e o m m u n i t ym e m b e r s o c c u p a t i o na b i l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l e a r n i n gm o d e ,w h i c h i se m p h a s i s o nt h ei n d i v i d u a lp o t e n t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m m u n i t ym e m b e r s , u n d e rt h ed e m a r c a t i o no f t h r e e b i gm o d e s ,w e a l s ob r o u g h tu p e i g h th y p o - m o d e si n c o m p l e t e l y f i n a l l y t h et h e s i ss u m m a r i z e st h a t a p p l y i n g t h em o d e r n i t , e s p e c i a l l 3 m a “n g a d v a n t a g eo fn e t w o r ki ne d u c a t i o n ,n o to n l yc a np r o v i d ee f f e c t i v es u p p o r tf o rm o d e r n c o m m u n i t yl e a r n i n g ,b u ta b o c a l lp r o m o t ea n de x t e n dt h ec o m m u n i t y l e a r n i n g a l s oi tw i l l b e c o m ea n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s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g l i f e - l o n gl e a r n i n gs y s t e m f o re o m m u n i t y m e m b e r s k e y w o r d s :n e t w o r k , c o m m u n i t yl e a r n i n g ,m o d e 7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第一章绪论 在耒采学习化的社会中,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新 趋势,这将孕育出崭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教育形态,不断推动经济和教育自身的跨越龙展。 一一陈至立加快教育发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一节研究之提出 一、现代网络教育的兴起,提出教育的全方位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的日益强调,各 国网络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这切引发了一场对传统教育的颠覆性变革,促使我们对一系列 相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定位与思考。各国政府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都清醒地意 识到:2 1 世纪的竞争将会楚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政府都积极采取措藏,从政策上靓订发 展计划、财政上大力支持,不断扩大和深化现代网络教育。 我国早在1 9 9 6 年就开始网络教育的实践,首批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 湖南大学开展网络教育试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目前已有6 7 所高校参与高等教育层次 的网络教育,基础教育层次的网络教育也发展得如火如荼,中小学网校,如1 0 1 劂校、四中 网校、汇文网校等一批依托名牌中学的网上学校,也如雨后誊笋般涌现出来,其他的成 培 训、网络认证考试更是数不胜数。在这场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先导,以网络教育为特征 的教育革命中。无论是教育实践,还是教育研究,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 几乎教育的所有领域都毫不例外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在这场变革大潮的席卷f ,社区教亨领 域同样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笔者认为,面对这场教育的全方位变革,我们的社区与 社区教育应该抓住这个发展的契机,发展和健全自己。 二、我国社区教育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社区教育历史并不短,上个世纪2 0 年代晏阳初先生开展乡村教育实验、陶行知 先生的“生活教育”实践、蔡元培创办的平民夜校都是具有社区教育意义的实践探索。但我 国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社区与社区教育是从上个世纪8 0 年代才开始的,伴随我国小城乡城镇 化建设杜区机构组织的健全,我国才兴起现代社区教育实践与研究。 我国社区教育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到9 0 年代初期,社区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当时社区 r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青少年校外教育强调社会支持教育,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起来共 同搞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德育工作。 第二阶段是2 0 世纪9 0 年代初期到2 0 世纪末。社区教育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开始把社 区教育定位于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高等教育在内的大教育定位于社区全 体成员的素质教育,并把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结合起来。社区教育的对象由青少 年逐步扩展到社区全体成员,社区教育的工作范围涵盖了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 老年教育、外来人口教育等内容,并形成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相 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局面,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与社会发 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社区教育进入了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学习化社犀:阶段,即 以创建学习化社区,促进学习化社会建设为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阶段。 从教育政策制订上社区教育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1 9 9 9 年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 高全民素质”。2 0 0 0 年4 月教育部职成教司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 作的通知并决定以北京市朝阳区等8 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试验区。开展硅区 教育实验工作。2 0 0 1 年7 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再次指出要 继续“扩大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在实践上,我国社区教育也取得长足发展。据统计,2 0 0 3 年全国2 8 个国家实验区 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起2 4 0 0 多个社区教育培训学校( 中心) ,创建学习型企业1 0 5 3 个,学习 型单位1 7 4 8 个,约5 7 0 万人接受社区教育培p f i 。北京市所有城区街道都建立了社区教亨培 训中心,并在部分郊区县建立了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全市5 0 的教育培训机构甸社会开 放。上海市创建学习型家庭达到5 0 多万户,还建立了8 万多个企业班组读书小组。农村社 区教育实验区目前已占全国新增社区教育实验区的4 0 。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 多重影响,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 1 ) 杜区观念的教育滞后。由于我国的社区化程度还不高,社区还是一个比较崭新的 观念,在人们的意识观念中,自己是家庭的成员、工作单位的成员、国家的公民,对自己是 所属社区的成员观念还比较淡薄,社区与社区教育的观念还没有被广泛重视和接受,其作用 也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因此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首先应当是社区观念的教育。 ( 2 ) 社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社区中蕴涵着很多教育资源,但由于缺乏互动机髓而无 法显性化。达到共享,从而使社区资源表现出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信 息技术的使用,这个问题将得到极大的改观,网络技术可以通过社区的数字化过程使这些资 源得到挖掘与“显现”,而成为共享的学习资源。 ( 3 ) 社区教育组织管理的落后。社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的教育的组合从教育 新华网,我国570 万人接受社区教育培训,h t t p :w w w j s x i n h u a o r g s h e h u i c o n t e n t _ 1 1 6 7 5 1 h t m 9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对象上分儿童教育、成人教育、老人教育等:从教育的内容看,有以满足维护社区自身:殳展 需要为目的的教育,如道德、健康、环境教育,也有以满足社区成员个体发展需要为目的的 教育,如鼓励社区成员在职进修等。因此,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复杂性。解决这种复杂性, 必须从满足这种个性需要出发,这也是社区教育实践的难点。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在社区教育中使用,可以为需求多样化的杜区学习者带来了个性化的学习,使他们不同的学 习愿望得到极大的满足,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特点正好具有切合性。 ( 4 ) 传统社区教育活动的效率低下。长期以来,社区教育由于其身处社会教育中的陪 村地位,而一直不被重视,资金、资源、计划的缺乏、大跃进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缺乏专 业的教育人才队伍等造成了社区教育教学效率低f ,效果不尽如人意,使很多教学活动流于 形式。因此客观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弥补这些不足。从现实来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一 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方面不足,对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社区的发展需要社区教育的鼎力相助,谈及社区教育现存钓诸多 “问题”,目的主要在于唤起我们对社区教育变革的决心。这也是笔者的决心。笔者不是一 个“技术至上”论者,但笔者所持信念是: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有效运尾能 从教育的技术手段上弥补现有教育在资金、资源、人力上的不足,带动社区教育实践_ 构全面 改造。 三、网络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实践结合条件初步成熟 从我国现在的网络发展条件的情况来看,以网络教育形式开展社区学习的条件已基本成 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 n n i c ) ”2 0 0 2 年的统计,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3 3 7 0 万,其中以获取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比例超过6 0 ,即进行相关学习活动的人数超过2 2 0 0 万,且网络学习资源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我国浏览互联网的人数仍 在迅猛增长,截至2 0 0 3 年6 月3 0 日,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6 8 0 0 万比半年前增长1 5 1 , 上网的电脑数达到2 5 7 2 万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虽然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中国的网民数和上网电脑数仍保持着增长趋势, 中国的网络协议地址数达到了3 2 0 8 万4 4 8 0 个。其他以企业网、社会网吧、家庭上网,如通 过1 6 3 、1 6 9 、9 9 0 等上网的匿名用户形式存在的潜在的非注册的网络用户更是无法计数,这 些网络用户客观分布于社区之中,成为社区网络的构成部分。网络与网民的强劲增长势头为 网络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已成为社区构成环境中最重要的信患源, 成为社区成员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之为手段、为环境实旋对社区成 员进行社区教育的网络条件已经具备,多数社区成员己具有以网络进行社区学习的条件。 从网络教育的影响来看,网络教育在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等方面已初具规模。近年来, 其在社区教育方面的应用也受到重视。最明显的是出现了很多咀社区、社区教育为主题帕集 服务、宣传、教育为一体的政府网站。笔者曾以“社区教育”为搜索词在百度搜索引孽中 1 0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用时0 0 7 0 秒,搜得相关网页约5 3 ,2 0 0 篇( 2 0 0 4 年3 月4 日上午9 时) 。虽然网络在这方 面应用还没有达到充分,但有关这方面的尝试与实践还在继续进行。利用网络环境营造“数 字化教育社区”( d i g i t a le d u c a t i o nc o m m u n i t y 。简称d e c ) 也己不再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 一个假想远景,而成为实实在在的一个现实存在。2 0 0 0 年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等人, 创建了“亚卓市”网络社区,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我国华南师范大学教 育技术研究所也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道合作开展了这一方面课题的研究和探 讨。1 综上所述,显然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网络教育的发展与社区教育发展之间还存 在着相当程度上的不平衡,这是现代教育实践的一个盲点也正是笔者提出研究的一个出发 点,因为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应该是全方位的,对于这种影响,我们无法也不能熟视 无睹。同时我国在社区教育方面,随着社区化程度的提高,也迫切需要探索出具有符合现代 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教育新途径。在这场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中,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 能在肯定传统的基础上,拓展未来:一是对改造现有社区教育实践有所借鉴;二是积阪勾信 息时代的社区成员创建社区信息化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提供参考。 此外笔者认为,有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社区教育的研究课题和国际、国内的相关研究热 点有很好的切合。在建立学习化社区的进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条 件因素,因此探索在网络等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教育必然成为现代社区研究领域的新课题。 2 0 0 2 年6 月,在香港召开的第二届可e 洲遥距及成人教育研究研讨会也以“开放远程教育研 究与文化及社区建设”2 为专题开展了讨论,并指出社区教育的一些研究方向,比如探讨 文化、互联网和文化、社区、以互联网为社区、社会存在、建立网上社区及增强社会存在等 课题,此例说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一个受到国际关注的大课题。在我国这方面研究也逐:步受 到政府的重视,2 0 0 1 年,我国教育部课题“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的调夸报 告中也把“社区型教育网络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现代网络教育的重点课题予以推荐。生此 需求背景下,笔者的研究糠索信息技术环境,特别是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学习及其 模式尤为必要。 一、论题说明 第二节研究之说明、目的、研究方法 关于论文中嘲络“一词 1 李克东等,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 0 0 3 3 ) :张伟远r 远程教霄与网络运用之研究【e b ,o l l b 鲍:世丝笪:q n 曲壁蔓d u ;q 吐g i :垒i 型皿趔型也a 虹垂 刘雍潜等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们中国电化教育,2 0 0 1 ( 2 )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论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网络”一词,不能狭隘的只理解为“计算机网络”。从社会发 展来看,人类利用网络学习不仅仅于此,e - - l e a r n i n g 一词所涉及的可资利用的学习网络, 已远远超越了计算机网络。还包括大众数字通讯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网等,从技术上 讲应是“多网合一”的实体网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网、地网”,这些网络可以覆盖社 区的所有角落,都可以具有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从社区教育的组织来看,“网络”一词又 映射了社区教育从政府、到基层管理组织所形成的“逻辑网络”,也就是“人网”,社区学习 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人的组织、管理、参与和激励等,这也是笔者的观点:构建“天、 地、人”合一的学习网络。 关于论照中4 社区学习“一词 社区学习( c o m m u n i t yl e a r n i n g ) 是一个整体词,它和“课堂学习”一样,是一个以场 所为环境限定条件的学习,具有特殊的内涵,本论文在第二章中对其将做深入探讨。 论避z 特点体现学习者i 体精神的研究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价值意义的重新发现与认识,社会的进步最终是以 人的发展为评量标准的1 。社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社区人的全面发展,寻求人与社 区的和谐,从发展社区人的内在精神内涵到丰富社区人物质生活条件,无不体现了对人的 荚注。从社区的研究来看,由于现代意义上的社区与社区教育历史不长,过去的研究常常是 以社会工作者、教育者、教育决策者为视角的我国叶忠海教授社区教育学基础豹诞生 及其成果都表明我国对这种取向研究的程度。随着现代教育研究重心从“教”向“学”的转 变,扶学习者视角的研究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社区教育研究也悄然璺现出这方面拘转变,澳 大利亚地区学习中心的l a n f r a n k 和l e s l e y h a r r i s o n 对学习社区中非正式学习行为臼研 究2 可以说是一个代表性案例。从学习者角度的研究已成为现代社区教育研究的新视点 这主要是由于世界各国社区化程度发展的不同,客观上对社区教育内在的各个层面提出新的 要求,这是一种深化研究的表现:此外国际上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倡导,社区教育勿庸置 疑的成为终身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终身学习无疑成为人类生命链上生存发展上最为重要的 主题,这也要求人的生存之地社区能够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支持。从 学习者角度进行的研究成为现代社区教育研究的另一维度。 从实践看来看,目前大多数社区教育的实践主要还是从社会教育行为中培养适应社区价 值需要的社区人,还没有能够体现出社区人主体精神,培养以自我价值实现的社区成员个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乡村的杜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杜区成员的自我发展需要也将逐步会成为现代社区中的突出需求。笔者试图探讨社区学习对 王坤庆,糟神与教育【m l ,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2 6 第一版p l 2 l a n f r a n k l e s l e y h a r r i s o c o m m u n i t y l e a r n i n g a n ds o e l a lc a p i t a l :j u s th a v e ac h a tj 。u r e a l 0 f v o c a t l o m de d u c a t i o na n d t r a i n i n g ,v 0 1 5 0 ,n o ,4 ,1 9 9 8 1 2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满足社区成员个体发展需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社区教育中,社会教育行为的意义在于为社 区学习者赢得更多学习机遇、建构以社区为环境、为条件的无障碍学习空间。社区学习则突 出体现了对社区人主体精神、个体需要的尊重,丽网络学习的潜在价值是在于解放学习者的 个体特性,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从这一点意义上讲,以网络学习形式的社区学习在内容 与形式上达到一种统一。同时我们要看到社区学习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一个概念运用网络 的学习只是众多社区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笔者的观点只是希望以网络学 习为切入点,结合其他传统学习方式,为现代社区人的学习创造一个更为宽松、舒适、合理 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二、研究目的 在对社区学习内涵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环境,特别是网络条 件下的社区学习过程要素、学习模式,体现了现代社区教育研究与现代网络教育的研究的结 合。我们希望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根据现代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发展之需要,在哲学 卜 区教育学、学习心理学、网络教育等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借鉴现代社区教育、网络教育之模 式,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一些能够符合现代社区教育需要的、以现代 网络技术为环境和技术基础的可能、可行的社区学习模式,为现代社区人学习提供一些参考, 也为现代社区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由于研究时间、人员、条件之限制,因此我的研究目标主要是: l 、对社区学习进行内涵界定、意义定位: 2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以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社区学习过程要素与特点: 3 、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对现代社区学习进行模式划分、案例分析、评价: 4 、在前面的研究之上,提出一些促进和支持社区学习的策略与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有: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国内外在社区教育、网络教育等方面文献,分析目前研究之状况, 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社区学习的内涵与意义,探索符合需要的现代社区学习模式,为 终身学习的研究提供相应支持性成果。 访谈法。通过亲身进入社区,与街道社区人员交谈了解社区的学习需求,分析社区学 习者,以及了解社区的网络情况。 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总体出发,在系统与要素之间、 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作用中分析和处理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在对网络环 境下的社区学习过程要素与特点的研究中主要采用此研究方法。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模式的研究方法。将事物从原型抽象为认识论上的模式,通过模式的研究,获得比原型 更本质、更深刻的认识。可表示为:原型一模式一新型模式,从现有网络学习模式及社会教 育中寻找原型,结合社区教育需要,建构符合社区人学习的创新型模式。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社区学习的案例分析,结合模式的研究方法提出社区学习的模式。 逻辑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并结合演绎的方法。从文献所阐述的众多观点中归纳社区学 习的内涵。从众多的案例中归纳出模式。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三节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学说在 分析资本主义大工业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基础上批判继承了前人有关性格自由全面发展的 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的彻底解放过程中,提出了该学说。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一书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士( 其中包 括思维能力) ,没有任何地方和民族的局限性,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应是 人的“纵向”和“横向”高度统一的发展。在纵向上,应是人的一切才能得到自由的充:玲发 展,消灭任何地方和民族的局限性;在横向上,入的全面发展,应是道德、情操、智力,体 力的高度统一1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本质在于消灭旧式分工,消灭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 离和对立。社区教育应以此为理论指导,社区教育之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区人,也是我 国社区教育实践之理论基础。 二、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理论是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在其1 9 7 0 年发表的终身教育引论 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把人的一生分成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是一种过时的教育观。 在人发展的时间维度上,他主张教育应该一体化,既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 人的发展要求,应该把终身教育看作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的事。终身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 本质特征,从外延角度讲,终身教育是贯串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从内涵角度看。它并非是单一的或纯粹的教育形态,它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观,是 包容了所有现存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具有空间的包容性。终身教育包含重要的基本思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i m 】上海丈学出版社2 0 0 0 6 第一舨p 3 9 4 0 1 4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想是1 : l 、教育是贯穿人一生各个阶段持续不断的过程; 2 、社会各行业、组织机构都具有教育的功能,都负有教育的责任 终身教育的目标是使个人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身体、情绪、言语、科学、技术、审美、 伦理、精神等能力上得到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内容上,一般主张终身教育 应再现人的生活经验的诸方面,即在教学中恢复生活经验的各个方面。 三、环境学习理论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指“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发 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2 ,广义的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水 平,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狭义的环境主要是指教学的场所、各种设施、校风班风、师生 关系等。庭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具有激励、陶冶、益智、健体、育美、扩展、增强等:多种 积极功能,从学习的物理环境到心理环境,环境对学习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要充分利用环 境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为社区成员创建良好的社区学习环境,通过优化社区的环境,使赴区 成员在其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促进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行为的发生。 四、网络学习理论 网络学习是随着网络的诞生而诞生的新型学习方式。依托计算机网络,在发挥网络的共 享性、开放性、超时空性的优势的基础上,网络学习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和 学习的个性化风格。网络便于学习者“随时随地”进入网络空间进行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多 种个性化的学习形式3 :通过网络获取丰富资源的基于资源的学习;学习者群体或师生之 间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协作学习或教学;利用计算机的特有功能进行计算机辅助教育。这些学 习形式非常方便社区成员在生活、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同时网络学习天然与杜区学习还本在 一定的价值联系以人为本,能够对学习者个体需求给予关注与满足。 1 胡协和等,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社区 m 】,2 0 0 2 4 第一版p 9 3 9 4 2 李秉德,救学论f m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1 9 第一版口2 2 8 2 6 9 3 刘清堂等,网上学校【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 0 0 2 第一版p l o 1 5 信息化时代的杜区学习及模式探讨 第二章社区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为每一个人提供教育机会,使其更充实、更有意义地生活,修正现有的教育体系对社 区内巢些群体的剥削,使他们能够获得受教育机会” 一一美国学者马丁( m a r t i n ) 社区教育:理论分析层面 一、社区的概念 第一节社区概述 “社区”( c o m m u n i t y ) 一词,为社会学上的专用术语,是研究社会构成基本单位豹专门 概念。最先由德国社会学家f 腾尼斯( f j t o n n i e s ) 1 8 8 1 年率先提出来。他认为由 】= 人们长期、共同地生活在某个地区,彼此逐渐形成了一种十分密切的、相互影响、相互关 心、相互帮助、相互联合的群体关系,形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集体,这样便形成了社区。从腾 尼斯提出“社区”概念到现在,各种定义达一百四十多种,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区位学 派”把社区看作是“社会团体中个人与社会制度的地域分布”( r e 帕克) :“互动关系学 派”认为杜区是居民生活中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网状体:“社区功能学派”则强调社区的 基本功能在于寻求成员之间的相互保护和共同福利;而“系统学派”则把社区看作是层生于 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互动服务的人群的一种综合体。各个学派都从社区形或的不 同侧面揭示了社区的特点。综合各学派观点,华东师范大学的吴铎教授认为“社区是一定 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群体”,“是指由聚集在特定地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特质和 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 笔者认为现代社区概念还应该把网络虚拟社区包容入内,从而达到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 的统一。网络社区可以被看作是现实社区观念的延伸它同样存在空间,只不过是一种虚拟 空间;它也存在互动,同样是靠社区所形成的文化吸引力和共同的心理归属凝结成群体。虚 拟社区和现实社区存在很多共性,其形成还有很多其自身特点。网络社会学的诞生也表 明网络虚拟社区得到现代社会学研究的肯定和重视。 社区形成也就意味着所有社区人面临三个方面的统一3 :社区的居民具有共同的莉 益:面临着共同的社会问题;采取联合的行动。也就是说,他们有共同解决本社区问题的愿 望、要求,并由此采取了共同的行动。从这一点上讲,“社区”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 。胡秀锦“学习型社区内涵辨析( j 】,成人教育,2 0 0 2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