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i 摘摘 要要 随着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迅猛发展,村庄,作为农村社会、文化、经济活动 的载体和容器,也不可避免地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由量变集聚到质变转化,村 庄旧有的肌理结构体系逐步开始解体,引发的诸多矛盾问题己经成为束缚其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障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的变异是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因为村 庄肌理能否良性演化关系到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等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首先重点研究了村庄肌理构成的物质要素(自然环境、人工要素、功能要素) 和非物质要素(传统观念)。分析并举例说明了村庄肌理布局的几种模式(街巷式、 散点式、图案式 ) ,并且总结了村庄肌理结构系统的特点,如年代久远、信息 丰富,村庄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地缘和血缘特点突出,空间物质形态保存较完整, 能反映出生活的真实性等。 其次,本文研究了村庄肌理的三种演化过程:自然式演化、突变式演化和理想 式演化;从村庄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村庄肌理演化的经济、社会、环 境因素;并且总结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传统与现代的 混杂、空间元素泛滥,文化的没落与消失等。 最后,论证“保护”与 “更新”的辩证关系,把握 “保护”与 “更新”的深 刻内涵,即: “更新”强调的是时代性与功能性, “保护”强调的是历史、文化、生 态等系统的延续和发展。然后确定出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并且以典型研究 对象之一的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镇长岭岗村为例,应用系统理论与思想有重点地对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做试验性的规划研究。试图探寻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积极保 护与更新的适宜之路。 关键词:关键词:新农村 村庄 肌理 保护 更新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ii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villages, as a container and carrier of country society、economy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has inevitably entered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as a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 the old structure system of villages gradually began to disintegrate. the initiation of a serious of contradictory questions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barrier to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ost noteworthy of these questions is a vari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because whether the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benignity evolution relates to the systems of the society, culture, economy, ecology and so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summarized the material elements which constitute the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natural elements、 artificial elements and functional elements) and non-material elements (traditional concepts). summarized several layout models of the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streets and alleys type、 disperses type、pictorial type ) and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like the long history, the harmonious of the village and the nature,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geopolitical and the blood relationship, the spatial matter shape are preserved completely, can reflect the life authentically and so on. next, summarized thre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the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the natural evolution、suddenly variation evolution and the ideal evolution; analyzed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evolution of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of village systems;and summarized the questions which the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faces in the current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like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combination, the spatial elements are too much, cultural declining with vanishes and so on. finally, demonstrated the protection and updat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iii grasped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protection and update. that is : updating stress on the times and function, protecting stress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then formulated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principles of the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and gave an example- changlinggang village of caijiazha in huangpi district of wuhan ,which is one of the typical studies about this subject. applied the theory of system did a pilot plan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trying to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way about actively protect and update of the villag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keywords: new rural ; village ; spatial structure; protect ion ; update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1 1 绪绪 论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客观历史背景客观历史背景 13 亿中国人至今仍有 9 亿人居住于 300 多万个农村村庄中生产、生活和发展, 中国依然是一个乡土性的国体,其农村社会的形态与结构无疑是乡土中国社会的主 体特征。 村庄作为农村聚居社会的环境载体和生存发展的容器,是农村社会的实态表征, 并始终伴随着聚居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我国漫长的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基于 社会经济发展速率较低且相对平缓的原因,农村环境结构始终处于自下而上渐进式 的对应演进过程之中,其结果不仅创造了无数形形色色且富含地域文化的农村环境, 而且村庄环境演变对应聚居社会发展更多地表现出良性的和谐适应而非恶性的矛盾 对立。然而自从进入现代社会发展时期后,尤其是近 20 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 发展速率的迅猛提高,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农村经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0 年的变化已经远远超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似乎一夜之间,传统村庄环境结构形态 及建筑形制便普遍地表现出面对农村社会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性,由此,村庄肌理结 构的良性演化便成为现实的必然。 村庄肌理结构的演化是农村聚居环境由低级到高级、由传统型到现代型发展的 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必然,具有不容置疑的进步性。然而,村 庄肌理结构的超常快速演化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传统型和现代型此消 彼涨的更新过程,当农村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面对新机遇冲击时,往往被眼前和局部 的利益所吸引,从而盲目地进行简单的应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有利局部而破坏整 体,以及面对未来难以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其一,农村村庄原有的肌理结构及建筑空间形态与新的农村社会生活方式产生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2 矛盾。 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农村社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基础明显好转,生 活方式和观念急剧扭转,生产方式彻底变革,新技术、新材料得以推广,水电路等 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配置,从而使得渗透着地域本土精神的传统农村建筑原型难以支 撑新的家庭生活,使得富含乡土特色的村庄空间环境顿显落后或跟不上时代,由此 导致传统乡土建筑原型和传统村庄空间肌理结构似乎在逐渐消失。然而与此相应, 新生的农村现代构成要素在表述了新时代内容和新面貌的同时却缺失了传统地域特 色及传统空间文化的内涵,新生的村庄空间形态在充斥着现代气息的同时却遗弃了 农村村庄自然随机的和谐之美,破坏了传统村庄邻里结构的网络关系,并威胁到地 域文化的存亡。我们正在失去很多我们所拥有且值得永远珍惜的东西。 对于建筑而言,许多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村家庭的建设发展,自古以来都是自发 进行的,从风俗观念、空间布局、材料工艺、技术劳力到营造过程都是在村庄内部 独立完成的,几乎不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干预,尽管简陋但不失地域特色,尽管没有 专业的设计却常常让人惊叹其形态与环境的和谐适宜。今天,农村建筑的营造已经 难以在封闭状态下完成,方方面面均受到外界条件因素的约束或冲击,主家随波逐 流,匠人变为工具,专业设计又常常事与愿违地扼杀了地域文化,放眼中国,似乎 有千村一面的发展趋势,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其二,村庄肌理结构的异化现象。 村庄肌理结构的演变是以宅院为主要的细胞单元进行的,急剧的群体效应之下, 村庄环境结构很快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村庄旧有的传统肌理结构逐步解体,而重 构的肌理结构却兼融着合理与不合理、代表着进步也充满了危机,许多诸如特色丧 失、环境破坏、建设混乱、新文化的浅根与扭曲等问题已成为束缚村庄结构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障碍,其演化的住区整体环境结构混乱问题最具核心性。 其三,村庄肌理结构内在异动现象。 人或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对社会的依赖性决定了人类集聚而居这一恒古不变的根 本模式,与此相应,一个聚居社会单位的规模大小或聚居度的高低也同样决定其对 本聚居单位各组成个体因子所提供生存发展条件的优劣,这正是农村得以不断发展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3 和传统聚落不断扩张的根本原因。 传统农村社会是典型的一元农业经济,农村聚居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耕地本源 性,也就是说,同一地区,农村人口的地区空间布局必须依赖其腹地耕地的分布及 支撑能力来决定,其特征规律为“人对耕地的均布关系” 。而现代农村社会已经程度 不等地步入了多元复合经济状态,家庭经济来源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农业,人对耕地 的绝对依赖性已经大大削弱,农村聚居空间分布的决定性依赖要素发生根本性改变, 从而被地缘经济类聚性所取代,村庄肌理结构的内在变化前提开始具备。 传统农村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产生活模式,但它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社会的 发展要求,依托扩大农村基础条件的生产生活模式己经展开,并迫使村庄的肌理结 构开始演化。 地缘优势、交通优势、资源条件、行政及教育设施、工业发展状态等因素已经 成为影响村庄发展前景的主导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村庄的人口在空间流转的核心动 力要素,由此逐步对村庄的空间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城乡动态平衡发展理想模式,面对村庄肌理结构的演化端倪, 透过村庄内群体之间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自为政、错位无序、重复浪费、盲目 混沌、初级低效的种种矛盾现象,我们深感整体层面引导的缺失,深感许多乡村政 策、体制及法规的不科学性,深感传统村镇体系规划模式的肤浅与无力,并对村庄 肌理结构演化的过程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深表堪忧。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农村村庄肌理结构演化是一个复杂 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文化层次较低、经济落后、各自为政的社会群体自发更新 过程,是一个研究荒芜、技术支撑缺失领域的缓慢发展过程。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 5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其 中心议题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4 的要求,对新农村的建设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 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另外,农村自身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社会事业 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一些地方积累了统 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等为新农村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与大力度推进奠定了基础;同 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 村村庄很快出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很大变化,但是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建设的“片面性”。目前,在一些农村认为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才是建设新农村 的主要“标志”,这既便于广泛动员发动群众,又可以轰轰烈烈搞上一番,刷墙壁、 拆房子、写标语、办橱窗、整街道、栽花草等,把改善“村容村貌”视为“首要任务”, 把主要力量下在“旧貌换新颜”上,而忽视了村庄的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历史等 因素在村庄整体结构秩序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很多传统村庄的整体肌理结构秩序 被破坏。 建设的“盲目性”。有的对新农村建设存有“急于求成、短期见效”的“跨越思维”, 恨不得一朝一夕就建起个“新农村”。导致村庄建设随意性大,最为突出的问题是, 哪里有空地,哪里就建房,到处是住户,缺的是规划设计,占地面积大,浪费资源, 村庄整体形态结构杂乱无序。 即使有规划的村庄,规划也缺乏科学性, 建设不规范,影响长远发展。现已形 成的村庄,房屋横七竖八,路窄沟浅,不少地方乱搭乱建现象较严重。布局凌乱、 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村庄肌理的良性发展。 由此,面对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村庄肌理结构演化中诸多矛盾现象折射出的严 重问题,面对村庄肌理结构更新的非良性及不可持续性趋势,村庄肌理结构的演变 总体上表现为两大主要矛盾:保护与更新。即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 必然方向;同时,保护与更新是不可回避的矛盾共生体,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 肌理结构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破坏式的更新,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其现 实性和迫切性,所以,研究村庄肌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更新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并 积极调和与其矛盾对立的保护问题。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5 1.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社会意义 社会意义 村庄先于城镇,是人类聚落的童年,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 的体现。村庄通过建筑物、建造技术和材料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其简洁的造 型,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布局,给我们展示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物质与非 物质因素之间的和谐。村庄还是民俗文化在空间和实体的体现。现代规划设计理论 的发展与实践使人越来越认识到村庄的价值。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也 都看重农村的发展,并认为它在许多方面,如空间形态、社会组织及在文化和生态 意义上都将成为我们“未来的生活空间”(john naisbitt) o 瑞士农业科学家和心理分 析学家特奥多尔 阿伯特(theodor abt)在 “不丧失灵魂的进步” 一书中也持同样观点, 认为农村为我们提供接近自然和生态的居住场所,易于把握和识别的社区环境,人 们在其中较易实现自我价值。农村还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特征和价值,如果我们的农 村和城市一样,将会导致人类精神生活的失调。正如兰德蔡特先生所说:“乡村与城 市就象蛋黄与蛋白,两者不可分离,但各有所用”(wilhelm landzettel)o 奥地利未来 学家约翰米伦多夫(johann millen-dorfer)还把乡村看作最能体现他提出的能保证未 来社会持续发展的的地方。村庄肌理的城市化现象也破坏了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乡 土风貌和文化景观,村庄在失去其应有的特色并导致许多人家园感的丧失。因此从 整体上研究农村村庄肌理及其保护和更新发展问题以引导并促进其能健康持续地发 展,这是摆在我们规划设计人员面前的一项非常紧迫并富有长远社会意义的工作。 现实意义现实意义 我国缺乏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名村或历史街区保护的法规,对传统普通村庄肌 理的保护与更新则几乎没有相关法规,更不用说村庄肌理的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 了。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很容易被忽视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同时由于管理部和操作方式各不相同,导致村庄产生不同的变化效果。因此,对村 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的研究,能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保护与更新实践提供有益的参 考和指导。 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6 ()填补农村研究中关于村庄肌理研究和规划学科对村庄研究肌理两方面的空 白。 至今建筑学、地理学等学科对农村村庄肌理变化的研究比较少,而城市规划学 科对村庄的研究则更少,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因此,该研究可填补这两方面的空白。 ()对“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 作用。 目前建筑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对农村村庄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两个方 面: 一是基于历史角度研究农村村庄的型式与当地自然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二是针对由于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开发建设过程中传统村庄出现的新问题,提出 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只看到了事物变化的前后两端,但未注 重影响村庄变化的因素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村庄变化的。缺乏对其发展演化过程 的研究。因此,该项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是把村庄肌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注重 影响村庄肌理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过程,在“新农村建设”及“村庄肌理保护与更 新”两者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建设变化保护与更新”的研究具有连 贯性。 ()拓展对农村村庄形态研究的思路。 世纪 年代以前至今, 对村庄的发展研究, 主要是考虑其内部的需求, 采用的是当地居民的价值标准,反映的是“对内”的一面,主要从建筑空间这个角 度展开研究村庄形态。本研究将研究思路将村庄肌理作为一个空间概念和社会概念 为一体的系统概念来研究,范围从单纯的建筑空间拓展到对道路交通,景观环境, 各功能空间等子系统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对村庄的研究思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第一、第一、对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做深入的分析,确定出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 第二、第二、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与要求首先阐明了本论文中所应用的农村、村庄及 肌理三个基本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涵义界定,以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综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7 述了系统理论、社区规划理论、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 论,目的在于能对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并且从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 角度概述了国内外村庄研究概况。 第三、第三、归纳总结了村庄肌理构成的物质要素(自然环境、人工要素、功能要素) 和非物质要素(传统观念)。总结并举例说明了村庄肌理布局的几种模式(街巷式、 三点式、宗族八卦式 ) ,并且总结了村庄肌理结构系统的特点,如年代久远、 村庄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地缘和血缘特点突出、空间物质形态保存较完整、能反映 出生活的真实性等。 第四、第四、总结了村庄肌理的三种演化过程:自然式演化、突变式演化和利巷式演 化;,从村庄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村庄肌理演化的经济、社会、环境 因素;并且总结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面临的问题,如传统与现代的混杂、 空间元素泛滥,文化的没落与消失等。 第五、第五、论证“保护”与 “更新”的辩证关系,把握 “保护”与 “更新”的深 刻内涵,即: “更新”强调的是时代性与功能性, “保护”强调的是历史、文化、生 态等系统的延续和发展。然后确定出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并且以武汉市黄 陂区蔡家榨镇长岭岗村为例,应用系统理论与思想有重点地对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 做试验性的规划研究。 第六、第六、对论文研究做简要的总结。 1.2.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合理的研究方法对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 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文献是理论论据的主要来源,也是大量事实论据的来源之一, 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全面的优点。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通过大量的网络检索和 书籍阅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2) 调查研究法:实地调查研究是研究者获取研究对象信息的最直接途径,也 是事实论据的主要来源。 通过实地勘察,了解的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现状和村庄肌 理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为论文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8 (3)系统分析法:应用系统思想将村庄肌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全面分析村 庄肌理的构成要素、影响村庄肌理演化的因素及构成肌理的子系统,丰富了研究内 容,拓宽了研究思路。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选取符合研究主题内容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为 论题研究提供实证资料,并对实践中所应用的理论进行验证和发展。 1.3 论文研究框架论文研究框架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9 城市化与现代化对村庄肌理结构系统的冲击 相关概念及涵义界定、 相关理论综述、 各学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村庄肌理布局的构成要素与一般模式 村庄肌理构成的 一般要素 村庄肌理布局的 一般模式 村庄肌理的特点 物 质 要 素 非 物 质 要 素 散 点 式 街 巷 式 组 团 式 条 纹 式 图 案 式 年 代 久 远 、 信 息 丰 富 村 庄 与 自 然 和 谐 共 融 地 缘 血 缘 特 点 突 出 空 间 形 态 保 存 完 整 能 真 实 地 反 映 生 活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 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的总体思路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 保护与更新 的涵义 保护与更新 的原则 保护与更 的新重点 原理启 示、借 规 划 实 结 语 村庄肌理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村庄肌理演化的基 本过程 影响村庄肌理演化的因 素分析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 村庄肌理的主要问 突 变 式 演 化 自 然 式 演 化 理 想 式 演 化 外 部 因 素 影 响 内 部 因 素 影 响 传统与现 代混杂、 空间元素 泛滥 文 化 的 没 落 与 消失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10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涵义界定相关概念及涵义界定 2.1.1 农村 农村 伴随着非农经济活动在农村的展开,当代农村也迎来了一个多变化、多样化和复 杂化的时代,以前的那种低人口密度、与固定传统的价值观相联系、以农业生产活 动为主的农村概念已经无法包容当代农村的内涵。现在,我们很难给农村下一个理 想的定义。这不仅因为当代农村拥有多样化的景观环境、经济和人口,另一个主要 的原因是城市和农村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既存在着所谓“城市 边缘区” 的过度交接地带,同时又存在着具有城乡混合特征的乡村城市。有些学者 曾试图从多重角度(职业的、生态的、社会文化的)对乡村这一概念进行系统 的剖析,提出了以乡村性定义乡村的设想。1983 年在日本名古屋由联合国区域发展 中心(uncrd)召开的关于发展中国农村工业化问题会议上,专家小组提出,将城市 和农村作为一个连续体,要比城市和农村的二分法更适用。城市连续体可以被看作 是乡村、乡村城市、城市边缘区和城市组成的一个变化着的混合体。学者们将城市 界定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中央直辖市、地级市和相当地级市职能的一些建制较 早的县级市;将乡村城市界定为县域中心城市和建制镇;将乡村界定为集镇和村庄 极其所管辖的区域组合。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对上述界定中的乡村城市稍加修 改,把乡村城市中的县域中心城市(县级市和城关镇)归入区域性中心城市一类。 所以本文研究的农村包括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边缘区(郊区)、乡村城市中的建制镇 和乡村三部分,在地域空间范围上泛指介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区以及县城关镇以 外的广大空间。 2.1.2 村庄村庄 人们通常称村庄为村落、村屯、村湾,是人类居住、聚集、生产、生活和繁衍 的自然聚居社区,也就是自然村。它是聚居在以自然村或中心自然村带分散小村落 张小林 乡村概念辩析 地理学报 1998.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11 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规模有大有小,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经 济地理和人文活动中心,受地理条件、生活方式等的影响。由此可见,村庄既是一 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概念,主要包括:一定的地域界限,一定的物质空间, 一定的人口规模,有共同的意识,制度和经济生活,组织结构即居民按一定的方式 和结构分布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村庄总是处于不断的演进发展之中,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在一些演进发展较为 缓慢的特定地域,仍保存着各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村庄,而且村庄的自然环境、 各类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文化氛围均保存较好。村庄的平面形态、功能构成、建 筑风格、文化氛围,以及数量、规模、质量等,都受到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 文化等背景的制约。 我国的村庄还具有行政级别之分,一般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两类。行政村是行 政村是乡政府管理的一个村级行政单位,一个行政村一般由一个大一些或几个小一 些的自然村组成,这些自然村各有各的名字,但他们受一个领导班子领导,主要领 导是书记、村长。在参与政务、经济等活动时一般按一个单位对待。 综上,本文所研究的村庄时指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年代比较久的传统自然村庄。 2.1.3 肌理肌理 肌理,原指皮肤的纹理,是人的外表和内质美的综合标志。 村庄的肌理亦如人者。表现在可以目睹触摸的方面,有如建筑、道路、池塘、树 木、花草、设施等所展示的色彩、高度、立面、体量,建筑的尺度比例、生态环境 的情状等;蕴含在村庄中无形的又可以感受到的方面,则如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 民情、邻里关系、行为道德、礼仪风尚、文化宗教等。 村庄的肌理是村庄特有的标志, 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 与村庄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休戚相关,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密不可分, 是一部活的村庄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桑。村庄对村民来说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 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村庄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村庄作为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蕴含着它所处时代的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几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12 乎所有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外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系统性整体,其营建与发展反 映出人们营造物质空间的创造力与朴素的社会文化心理诉求。其人文空间特定表现 为物质生活空间的场所精神,以多种方式利用场所构筑自己。外在的特质往往取决 于其构成要素的聚集方式。物质形态是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关联和历史文化内涵等非物质形态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有秩 序地来实现。 因此,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这种以建筑为主体的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物 质空间的布局形态及其有机融合就是村庄肌理。 2.2 基础理论基础理论 2.2.1 现代系统论现代系统论 (1)系统的概念 系统论的观点首先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来的, 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现代系统理论和控 制理论,即所谓的系统科学(systems science )。 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是“自成体系的组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 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是“处于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有相互关系的诸要素的 集合它坚持全面地看问题,考虑所有的侧面和一切可变的因素。 ” (2)系统的特征 概括而言,一个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整体性 主要指一个系统与其组成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自相似性和统一性。譬如生物体 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 稳定性 系统的稳定性主要是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一定的域值内保持自身稳定的能 力。 系统的适应性 系统的适应性指系统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即在环境变化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13 中调整自己成为有序结构的能力。 系统的层次性 系统的层次性指系统中的每一部分同样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整个的系 统同时又是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系统的历时性 一切系统都应视为动态系统,换言之,应当动态地考察一切系统。系统与环境 的关系可能由于系统内部原因或来自环境的原因而发生变化。所以,任何一个系统 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时变系统。 (3)结论与启示 系统理论的概念以及其基本特征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系统的基本轮廓以及其维持 其自身存在的基本要求。当我们依据系统的概念和特征来理解一个村庄肌理模式的 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时,可以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一个理想的村庄肌理模 式的演变的各个阶段、性质、原因,并进一步分析和预测其整个可能性的演变轨迹 和方向。当一个村庄肌理模式保持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并与其基本功能要求相一致 的时候,它便是一个有序的村庄肌理,就其肌理模式本身而言,其个体与整体之间 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同构关系,即个体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又进一步组成了整体的 有序性。这种整体的有序性对于一个村庄肌理模式而言表现在其以乡土建筑形态模 式语言的连续性和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为主的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 文化空间等的有机融合。 同时,在外界输入的信息维持在一定的临界范围之内并相对稳定时,村庄肌理 能够保持其相对的稳定和自主演变的一种时变状态,维系和调整着其肌理的有序衍 生,即肌理模式系统中的局部个体自主演变。由于村庄肌理系统是一种时变状态, 因而其在所有的时刻都在发生着自身的演变,这种演变一般较为缓慢,但是却保持 着其自身的功能和结构的持续性的更新。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的农村村庄肌理的长 期演变一般都是遵循这样的一种演变模式,在缓慢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 具有自身特点的村庄肌理和地方建筑形式,即我们在下文中所详细谈到的自然式演 化。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14 当然,实际的乡土村庄肌理系统模式要复杂的多,相关联的因素也复杂的多。 农村也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在几乎封闭的状态下发展和更新。那么,在目前的大量 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信息的冲击下,如何对待多样性的乡土村庄肌理保护与村庄大规 模的建设、迅速更新活动之间的矛盾?如何突破目前我国村庄建设、发展和更新中的 瓶颈?现代系统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导。 2.2.2 社区规划理论社区规划理论 社区规划也称社区设计,是以社区为单位的规划,是对社区建设的整体部署与 设计。社区规划的基本内容一般由四个方面组成,即社区现状分析、社区发展目标、 社区发展要素、社区发展条件。 具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社区规划,是在 1950 年代联合国组织推进的社区发展运 动中直接促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贫穷、疾 病、失业、经济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 远不够的,于是一种运用社区民间资源、发展社区自助力量的构想应运而生。为此, 联合国于 1948 年提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需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方针,提出了用建立社 区福利中心的社区发展方针来推动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设想,并于 1952 年正式成 立“联合国社区组织与社会发展小组”,具体负责推动全球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社区 发展运动。这样,社区发展作为联合国推广的一项世界性运动,随着社区建设的推 进而更加广泛地被列入到世界各国政府合作的日程中。 70 年代以后,欧美等国郊区化盛行,但其弊端也逐渐凸显,终于促成了后来的 “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理念。“新城市主义”是 1990 年代以后西方城市设计领域 中兴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设计思想和作品已对今天美国新型社区的建设和城市肌 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城市主义”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 思想中发觉灵感,与现代生活特征相结合,以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 息的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新城市主义”的设计作品始终贯彻社 区规划必须将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的原则,这已成为创造一个新型 社区的最基本原则,并成为社区各阶层做出各项决策的依据。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15 “新城市主义”将区域的发展规划模式总结为 3 种:填充式开发、再开发以及 新的生长区和卫星城。尽管这几种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条件,但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 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模式。美国“新城市主 义”者构建的小城镇社区,与我国目前在农村大力发展的小城镇是处于完全不同的 经济发展阶段的,两者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也各不同。但人类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多 层次需求不分国别,是相通的。 1970 年代以后,各种现代化、后现代主义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在社区规划上打下 了烙印,出现了新城市设计概念、可持续规划等理念;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社 区规划工作也蓬勃兴起并别开新路,国际社会规划步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并且 得益于发达国家社区规划发展成功经验的引导。 我国的研究与实践则起步很晚,长期未能得到重视。进人1980年代,可持续发 展思想渗透到社区发展与规划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社区的概念。1986年民政部首 次把“社区”概念引人城市管理,1990年代,“新城市主义”从关怀历史延续和文 化继承的角度,力图重建社区和邻里关系。并于1999年全面启动社区建设实验区, 推动了中国社区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台湾学者徐震将社区规划的整体内容概括为“三体”:既社区的“硬体”是社区 内有形的建设,“软体”是无形的资源,“韧体”是内在的关系。因此社区规划既 是社会规划(socialplanning)的分支,也是城市规划(urbanplanning)的延续。从规 划领域来看,社区规划体现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将社区作为研究城市现象和解决 城市问题的基本空间单元, 这既是城市规划向社会学领域渗透, 也是城市规划从 “物 质形体设计”走向全面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思想流变。 农村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村庄是构成农村的基本单元,是一定空间内 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是以居住为中心的生活、经济活动、和公共活动的环境整 体。其要素包括人群、地域、设施、管理、文化和认同等,它们又组成诸如社区与 政府、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相互联系的子 系统。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应该应用社区规划理论,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 验,协调好农村各要素及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其处于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16 存、共同发展的状态。 2.2.3 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 人类聚居的环境发展有其自在的特点和规律,有以家庭为社会组织基本细胞变 化的随机性和难以整体计划的特性,有农村社会、经济的独特性,所以聚居环境的 发展必须树立有机更新的方法论理念。 (1)有机更新的概念 道萨迪亚斯认为:“人类聚居是一些特有的、复杂的生物个体”;” “人类聚居是 动态发展的有机体” 。如果我们将人类聚居环境作为不断自发地生成、变化、生长 的有机体,那就无疑赋予了它一种生命。生命有机体是在不断纳入新的给养并排泄 废物的过程中持续成长的,是在加入多余物的基础上形成的,拥有很多有意无意的 “间隙” 或 “中间领域” (包含有益和有害的细菌)与异质的共生才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有机更新从概念上来说,包含三层含义: 聚落整体的有机性: 作为人生活和工作的载体,从总体到细部都应当是一个 有机整体(organic wholeness ),其各个部分之间应象生物体的各个组织一样,彼此相 互关联,同时和谐共处,形成整体的秩序和活力。 细胞和组织更新的有机性: 同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一样,构成聚落本身的组织 (邻里街巷)和细胞(如宅院建筑)也要不断地更新,这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 新的组织细胞仍应当顺应原有的聚落肌理。 更新过程的有机性: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一种逐渐的、 连 续的、自然的变化),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聚落的更新亦当如此。 (2)有机更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通时性。 通时性意味着时间的变化。不应把人居环境物质当作建成之后就固定功能不变 的东西,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从过去到现在,以至于未来一直变化下去的一个过程。 倘若将人居环境固定在现代的时间当中,建筑师和规划师的主体性可以得到 100%的发挥,但是对以后的时间历程中会必然发生的变化,还有这些变化是由什么 原因引起这些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去认识呢?虽然建筑师和规划师可以对这些变化进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17 行积极的参与和规划,但是无论如何,建筑师和规划师的生命要比它所建造的建筑 要短暂。这样一来,人居环境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建筑师和规划师之后的社会对话, 并且,会因为环境的使用者的参与而发生改变。 共时性。 共时性即不同文化的共生。20 世纪中以来,全球不断追随西方文化,甚至认为 西方化就是现代化,这在建筑、规划领域也不例外。现代建筑运动就是以国际式的 建筑风格在全球普及西方建筑文化的运动,在这种思想的深处,存在着世界文化迟 早会一元化的文化霸权主义。而且,现在这种西方中心主义,仍不断地支配着世界。 共时性就是对这一现象提出的异议。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并不存在于统一的发展 阶段之中,他们以各自的意义自律着,在世界的空间中相互关联。 人们己经能够认识到,只有多种文化的存在才是丰富多彩的。这种面向不同文 化的精神距离的等价性,就是空间的共时性。 (3)人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四川长虹美菱中国区营销总部招聘空调营销事业部市场部新媒体运营岗位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公立学校招聘编外员工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商洛发电有限公司招聘(7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酒店管理合同范本与法律风险防范
- 2025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医疗卫生辅助岗招募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湖南长沙宁乡市教育系统公开招聘编外教师储备人才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重庆市荣昌区事业单位考调机关27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佛山市高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同制工作人员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安徽合肥庐阳区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62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湖南邵阳邵阳县城区学校和高(职)中公开选调200名教师公告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XXX加油站风险分级管控台账
- 甘12J8 屋面标准图集
- 购买设备合同
- GB/T 28288-2012足部防护足趾保护包头和防刺穿垫
- GB/T 19666-2019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或光缆通则
- GA/T 1241-2015法庭科学四甲基联苯胺显现血手印技术规范
- 小学和初中科学教学衔接
- 《循证医学》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和应用
-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论治厥阴病”-课件
- 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报告
- JJF 1847-2020 电子天平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