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科举制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科举制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科举制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科举制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科举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科举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_ - l _ l _ _ i l _ _ _ l _ _ - l _ - _ - 一 n 一一 塑壅 1 l i l llli lli 1 li ii iit i i _ _ - - - _ l _ - - l - _ _ - _ _ - _ - _ - - - _ _ _ - - - _ - _ _ l _ l _ _ _ l _ - _ l - _ _ _ _ _ _ i _ _ _ _ - _ _ _ - _ - 1 i - _ _ - _ 一 l i y 18 0 6 2 7 4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 s ew o r k sw h i c hf u l l yd i s p l a y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i nt h e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a n d t e ns t a t e s p e r i o d ,t h i s t h e s i sd e a l sw i t ht h er e f o r m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i nt h e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p u r p o s ea n dc o n t e n to f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t h ep r e v e n t i o no ff r a u da n dt h ea d j u s t m e n t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t h e c a n d i d a t e sa n dt h ee x a m i n e r s m e a n w h i l e ,t h i st h e s i se l a b o r a t e so nan o v e ls i t u a t i o n w h i c h m e a n t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t o o kp l a c en o to n l yi n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b u ta l s o s o u t h e r nt e ns t a t e s a n dt h eo u t l e t so fs o m ec a n d i d a t e sw h o p a s s e dt h ee x a m i n a t i o n si s i n v o l e di nt h i sp a p e r s ow ec o m et o 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i nt h e f i v ed y n a s t i e sa n dt e ns t a t e sp e r i o d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sf r o mt a n gt o s o n gd y n a s t y , w h a t sm o r e ,p a r t so ft h e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i n h e r i t e dt h er e s u l t so fr e f o r m si nt h e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c o m p l e t e l y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i ns o u t h e r nt e ns t a t e sw e r eo n eo f e x p r e s s i o n sw h i c h s t o o df o rt h em o v e m e n to fc e n t r e so fc u l t u r et ot h es o u t h k e y w o r d s :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 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 , f r a u d ,t h ee x a m i n e r s , j i n s h i ! i i ,i7jlj 福建师范大学硕 i v ,簟l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绪论部分介绍本文选题意义,五代的科举制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唐宋变革, 政治上,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举制度的完善。宋代 】的科举比之唐代,成熟完善,这个成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漫长的过程, l ”、。 而这个演变从唐末就开始,其中很大部分在五代已经了尝试性的改革。近人对于五 代的研究成果不少,但主要集中于政治、思想方面,对于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研究 较少。 第一章,介绍了五代十国各个政权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和政局演变。这时期发 展最快的是南方经济,全面赶超北方。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时期的文化发展也是 南方领先,文学、绘画领域优秀作家多集中在蜀中和江南。 第二章,五代科举概况。本章介绍五代历年科考的基本情况,从知贡举、及第 人数、姓名可考者及其中一些科场现象。 第三章,五代科举科目和考试方式的变化。五代科举沿袭唐代的选人科目,没 有新增科目。科目在五代经历了从少到多,再减少的过程。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科 目被废除,如明经、童子等。在考试方式上也有不小的变化,主要在帖经和墨义之 间争执,后唐和后周两朝变化明显。这些制度上的变化也反映了一些时代特色,如 及第门槛降低,反映了五代举子的文化水平较之唐代有明显的下降。 第四章,五代科举考试中的舞弊问题。科举舞弊在唐代十分严重,到了五代变 本加厉。很多举子及第与否决定于文章之外的功夫。这时期舞弊方式与唐代相同, 是在考场之外,通过人情、权势、金钱等手段谋求及第。依惯例知贡举由礼部侍郎 担任,这就方便举子提前做好打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冒籍,与我们今天的高考移 1民相似。考场上的作弊都是些常规作弊手段:携带纸条、书籍、请人代考、彼此抄 l袭。面对形形色色的舞弊手段,统治者也制定相关的政策。在省试中加强监察锁院 制度,考试期间御史台派人监察、禁止考试官和考生进出;几次下诏禁止请托和要 求举子原籍取解,违者处罚。这个时期的科举刑罚很轻,主考官渎职大多只是贬职, 对于考生多是取消当年考试资格,严重的限定几年之内不得应考,不超过五年。 第五章,皇权对科举干涉的加强。唐代知贡举官先是由吏部员外郎担任,后定 制于礼部侍郎专任,这样,科举取士的权力很大一部分掌握在礼部,而不是皇帝手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在五代,这个惯例被打破,礼部侍郎担任知贡举官的比例不 都是皇帝亲自任命。同时对考试的结果皇帝还加以干涉,若不满 持复试。鉴于唐末牛李党争的危害,这时期的君主极为忌讳主考官与及第者关系过 密,下令两者之间“门生”、“恩师”等称呼不得再用;主考官在考试后不得私自 接见及第举子。朝廷还加强对举子们的笼络,由相关部门出面主持举子及第后的欢 会,将闻喜宴由私办改为官办,政府出资。 i 4 第六章,十国科举概况。十国中开过科举的有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 【 第七章,五代士人的社会地位和仕途失意的士人的内心追求。士人的社会地位 从两方面来说:士人出仕的地位、儒教的地位。五代是个动乱年代,武夫擅权,总 的来说五代时期文人地位不高。但物极必反,不少开明的统治者看到了武夫专权的 危害性和文人对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文人和儒家学说的地位在五代不断提高。战 争频仍,对读书人的政治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有两种倾向:积极入世和消极 遁世。政权林立给了读书人多方选择的机会,许多的读书人都出仕多国。也有很多 人隐世不出,专注于学问研究。 第八章,结论。五代科举的变化对宋代科举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宋代科举制 度的完善,有过半的功劳在五代历朝对科举的改革。 v i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中文文摘v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五代十国社会概况 第一节五代各朝的政局和社会经济状况5 第二节十国政局 第三节南方经济的发展。 1 5 第四节文化1 9 第二章五代历年科举概况2 3 第一节后梁 第二节后唐2 6 第三节后晋2 9 第四节后汉3 1 第五节后周3 2 第三章五代科举中的科目和内容改革3 7 第一节五代常科考试科目的变化3 7 第二节 五代科举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变化4 0 第三节五代举子文化水平下降4 4 第四章五代科举活动中的舞弊现象及防范、处罚4 9 第一节五代常见的舞弊手段4 9 第二节防范措旅5 3 第三节处罚5 6 第五章皇权对科举干涉的加强5 9 第一节唐代知贡举制度弊端 第二节五代知贡举的差遣化和详覆制度。6 2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对知贡举和考生关系的调整- 6 4 第六章十国科举概况- 6 7 - 第一节吴、南唐科举6 7 - 第二节前蜀、后蜀科举- 7 2 - 第三节闽国、南汉科举- 7 4 - 第七章社会环境和文人的价值取向- 7 9 - 第一节五代士人在官场上的地位7 9 第二节孔子和儒家经典的地位- 8 2 - 第三节失意士人的选择:游士与避世隐居- 8 5 - 第八章结论- 9 3 参考文献。9 5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9 9 - 致谢1 0 1 - 。 - 人简历1 0 3 v i i i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史料的丰富运用,有关五代科举制度的史料是众多相关论著中最 多最详细的,该书采取的是纪事本末体,对于五代科举制度未能详加专门考察,是 与隋唐相关内容放在一起论述的,所以有关五代科举的内容很分散、不系统。相似 的还有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 八十年代以后有沈赵炜的五代史话,郑学檬的五代十国史研究,陶懋 炳的五代史略,卞孝聋、郑学檬合著的五代史话,王勋成的唐代栓选与 文学等等。其中也涉及五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其中以郑学檬的五代十国史研究 中第二章第四节“科举制度与选官”对五代科举研究的较多。作者就五代各王朝的 开科次数、停举情况、进士和诸科的录取总数等进行了考证和统计,这些统计数字 均出自登科记考。此外,作者介绍了五代科举考试制度在沿袭唐制旧例之余所 作的一系列新规定,认为“五代十国的科举制度虽然因政权更迭过多和分裂割据局 面的存在,非如有唐一代十分完善,但毕竟是实行了,而且有不少厘革和变化,其 中进士昼试和扩大诸科录取名额等项,均对以后的科举考试有深刻影响”。但其对 于五代科举制度的考证仍不够全面。在2 0 0 5 年杜文玉先生的专著五代十国制度研 究是迄今为止对五代科举最全面的总结。杜书第一章对五代科举在制度方面做了 全面的考证,使五代科举制度完整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从常举与制举科目、 知贡举官的变化、解试与省试、复试与放榜、诸国贡举、贡举制度的流弊与影响等 方面进行论述,在这里从主考官到考生、从中央到地方、从中原王朝到周边十国、 从解试省试到复试放榜都做了详细的考证。本书还对徐松的登科记考和孟二冬 的登科记考补正中的主考官和及第人数的分歧进行辨析考证,更明其中五代知 贡举官员的姓名、官职中的七处不当之处。 -if;j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上这些都是在从通史研究方面对科举的相关论述。在研究科举的专著和论文 方面也出了不少成果。王勋成在唐代锉选与文学一书中对五代的关试和春关有 较多论述,认为五代沿袭唐制,“举、选分开”,进士及第后,需再经吏部关试及格, 方可发放春关,等到守选满后考试任官。此外的其他著作均涉及较少。李树的中 国科举史话在五代十国的科举这一节中简略的讲述了五代科举的实际情况:“五代 的科举取士,除了补充所需文人的作用,其他方面都已不能和唐代相比了”这里提的 是传统的说法:五代的科举沿袭唐代而无变更,重点指出五代的举子在文化水平严 重降低。张希清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对五代科举也多次涉及其中一些观点较有 新意“五代后唐时虽曾将禁止挟书载入贡举条制,但也未认真实行”、“代笔之禁 始见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九五五) ”、“五代时多宴于佛舍名园。但这是新 及第进士凑钱由民间举办的”。 其次是一些相关的论文,如曾资生的隋唐五代的岁贡科举和于北山的隋 唐五代科举制度简述都是将五代的科举制度附于隋唐之后,论述的都很简单。周 腊生的五代科举概述虽专门论述五代科举,但仅是提出五代科举“制度上只有 两点小的改革尝试值得注意”,一是“一度试图将一次有效的地方文解变成长期 有效的文凭”,二是“进士及第后,多少有点待遇。这个待遇指的就是新及第进 七及诸科举人的闻喜宴由私办改为官办。”金漾坤对五代童子一科作了比较深入的 研究,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唐五代的童子科和唐五代章子科与儿童教育。 金滢坤认为:“童子科作为科举制度的一个科目,在五代时期,其内容和形式都有 很大变化。他对五代童子科的荐送情况考察的较为详细,对其主考机构、考试内 容、录取人数、停废状况以及入仕规定也分别进行了研究。薛亚军的拯弊与集权: 唐五代覆试及其与宋初殿试的关系一文对于覆试有较多的研究,他认为,“覆试 是指对全体或部分及第举子重新进行考校的考试,又称重试”,“晚唐五代的覆试, 则既关乎时乱世衰,科场黑暗之历史背景,同时又孕育着宋初殿试的萌芽”。他对 唐五代覆试的科目、内容、主考官、考试地点、覆试对象,以及覆试后对知贡举者 的处分都分别进行了论述,特别是他将覆试与考覆区分开来,“考覆仅为对及第者 试卷的审查检验,与重新命题以试及第者之覆试不同 。关于科举士人的出路,2 0 0 1 年,程遂营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和五代幕府文职僚佐, 对于科举在五代士人入仕途径中的地位,作出了评价。他认为“对于文人儒士而言, 由于科举制度的不健全,征辟、荐举制度的弛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入幕成了五代 j 绪论 文士挤身政治舞台的最主要途径 。但他又说:“科举制度在五代并未偏废 、“科 举仍是士人挤身五代政治舞台的主要途径之一 。蓝武的五代十国时期岭南科举 考试述评对五代岭南科举做了总评:“而据史载,在南汉政权统治岭南的5 0 多 年中,岭南仅有8 人考中进士 、“生员来源地域限制比较明显,科举及第人数微 乎其微,因乱世所扰而导致的科举考试的中落由此可见一斑。这同时也明显地暴露 出,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相比,分裂割据状态下,科举考试具有明显的时代与地域 局限性。” 综上所述,虽然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史学界的诸多学者对于五代科举制度已开 始涉猎,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的说来还不足,对制度考证还不够系统, 不够全面,更缺乏进一步与当时士大夫阶层生存状态相结合的全面考察和研究,因 此目前关于五代科举的研究还很不够,待弥补。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第一章五代十国社会概况 第一章五代十国社会概况 第一节五代各朝的政局和社会经济状况 从公元9 0 7 年朱温篡唐到9 6 0 年北宋建立,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 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南方还 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和北方的北汉十个 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这是传统看法,实际上从五代的第一 个朝代是由朱全忠9 0 7 年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到北宋大军9 7 9 年灭五代最后一个 割据政权北汉,五代存在时间是7 2 年。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兵戈四起的年代,是一个以 武为尊,武力就是一切的年代。正如安重荣所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 耶。”【l j 五代的丌国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镇,靠兵变或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唐术 节度使“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的情况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故这一 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 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六年,其次后唐十三年,后晋 十一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后周九年。五代中原王朝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伴随着一次 大战乱。朱温背叛起义军,成为镇压黄巢起义起家的唐末藩镇,混战中起势建立梁; 李存勖苦战十年灭后梁建立后唐;本应拥兵守边的石敬瑭反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取 得契月支持,建立后晋,当上“儿皂帝”;契丹灭晋,刘知远不与之对抗,却趁势拥 兵称帝,建立后汉;后汉大将郭威手掌兵权,通过兵变取代后汉隐帝刘承佑,建立 后周。 黄巢战乱后,中原持续一百多年藩镇并立的格局被打破,许多二、三流藩镇被 消灭,产生了许多新的强大的藩镇,其中以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宣武节度使朱全忠 为代表,两强最终成了北方藩镇争霸中的主角。公元8 8 3 年李克用追剿黄巢败军途 中,宿于汴州上源驿,当晚受朱全忠军围攻,李克用血战逃脱,这就是上源驿事件。 此后两镇势如水火,李克用在太原大治兵甲,前后八次上表称:朱温“妒功疾能, 阴狡祸贼,异同必为国患”。1 2 l 朱温也联合赫连铎、李匡威等与之对抗,并上言: i i i ( 朱) 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5 1 安重荣传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1 2 :5 8 2 1 2 1 ( 宋) 叫马光编箸( 元) 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粒小组”点校 资治通鉴卷2 5 6 第1 版北京:中 华书局1 9 5 6 :7 3 1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克用终为国患,今因其败,臣请帅汴、滑、孟三军, 说明朱李矛盾和斗争已经是唐末北方政局的核心。 9 0 1 年,宦官韩全诲劫持唐昭宗,逃往风翔,依靠李茂贞。朱全忠进军风翔, 围困李茂贞,李茂贞求和。朱全忠迎昭宗回长安,趁机以诏书的名义尽诛宦官。如 此,唐廷尽入朱全忠手中。9 0 4 年,朱全忠劫持昭宗、百官赴洛阳。到洛阳后,朱 全忠杀昭宗,立昭宗第九子李祚为帝,史称昭宣帝。9 0 5 年,朱全忠尽杀昭宗其余 九子。9 0 7 年,朱全忠称帝,改元开平,建国号梁,废唐昭宣帝,封为济阴王,予 以囚禁。 一、后梁 公元9 0 7 年后梁建立,这意味着中原军阀混战的局面暂时结束,客观上对社会 经济条件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朱温称帝对北方藩镇纷争的局面并没有真正 意义上的改变,其关键是李克用父子势力的存在和壮大。 后梁王朝经太祖、末帝两世,共十六年。后梁王朝在这短短的十六年中其主要 精力集中在和晋王李克用的政治、军事对抗上,而且形势每况愈下,终于亡朝。太 祖开平元年( 9 0 7 ) 年,新朝建立伊始,后梁大军就对晋军所有的潞州发动进攻,次 年晋军顺利解围,后梁军溃败。丌平四年,爆发的梁晋柏乡之战,后梁再败,这次 晋军饮马黄河,而后梁军的防线南移到滑洲、开封一带。不久败战而回的朱温被亲 子朱友琏所杀,朱友硅即帝位于洛阳。朱友贞打着“除凶逆,复大仇”的旗号,攻杀 朱友硅,取而代之,是为末帝。末帝即位后,太祖时旧将相多遭离间,“敬翔、李振 虽为执政,所言多不用”【2 1 ,赵岩及德妃兄弟汉鼎、汉杰等外戚干政,政治日益腐 败,政局江河日下。同时与河东李存勖的斗争每况愈下。天雄节度使杨师厚死后, 末帝趁机将魏博一分为二,引起魏博兵乱,导致晋兵入魏。至此后梁河北三镇全失。 李存勖于该年四月称帝,同年后梁灭亡。 频繁的战争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由于割据政权的繁多,战争造 成的破坏就因地而异,北方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战乱不断,朝廷赋税重心转到南 方,到了唐末黄巢之乱,北方的经济比起前代并没有取得任何进步。作为唐代强盛 的表现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这个时候已繁华不在,长安在天佑元年被朱全忠所毁。 i t l ( 宋) 司马光编著( ,己) 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点校资治通鉴卷2 5 8 第1 版北京:中 华书局1 9 5 6 8 3 9 5 1 2 1 ( 宋) 司马光编著( 元) 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点校资治通鉴卷2 6 9 第1 版北京:中 华书局1 9 5 6 8 7 9 7 , 第一章五代十国社会概况 宫殿官衙民房全部拆毁,长安变成了废墟,破坏比以往任何一次兵灾都严重。洛阳 屡经战火也是一片废墟,“初,蔡贼孙儒、诸葛爽争据洛阳,迭相攻伐,七八年间, 都城灰烬,满目荆榛。全义初至,惟与部下聚居故市,井邑穷民,不满百户 1 1 j 。 反而相对安定的南方,由于大量北方避难人口的涌入,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经济 有了一定的发展。从五代后梁建立开始,各地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不一,采取 的政策不同,南北经济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现。 朱温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并没有什么贡献。纵观朱温一生,没有采取过什么恢复 生产的措施,反而做了不少破坏生产的事。他攻打徐州后,附近几郡人口减少了百 分之六七十。乾宁中下令决开黄河河堤来阻敌,下游成了汪洋。朱温的势力在建立 梁朝前达到顶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境外的军事压力越来越大,更没有致力于农 业生产。朱温之所以成功,其经济支援主要来自两个人:河南张全义和陈州刺史赵 荤。张全义治理河南政绩斐然,堪称五代地方治理第一人。当时洛阳屡受兵灾,特 别是经过秦宗权及其部将孙儒的破坏之后,“都城灰烬,满目荆榛”、“井邑穷民, 不满百户 。张全义上任后,张贴榜文,招集流民恢复生产,组织丌荒,奖励农桑, 减刑轻赋。经过几年努力,洛阳十八属县的农业生产完全恢复。赵犟在辖境内注意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成效显著。但是当时朱温势力范围内注重地方治理发展生产 的地方官只是少数,所以朱梁王朝统治下的北方经济上没有太大的起色,朱梁王朝 经济政策中唯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没有加重赋税。 朱友贞即位后大肆收刮,任用贪吏,造成社会生产的极大破坏,河南这个经过 张全义和赵筚兄弟的努力才得到一定恢复的后梁财赋重地重新陷入混乱中,朝廷赋 税随之衰竭,“师无饱宿之馈,家无担石之储”i 1 。 二、后唐 公元9 2 3 年晋王李存勖入汴,建立后唐,改元同光,是为庄宗。后唐庄宗自击 败后梁开始,便骄傲自满,称“吾于十指上得天下”1 3 l ,恣意享乐。一次大洪灾, 朝廷赈灾物资不足,庄宗不闻不问,只说天气炎热要兴建宫殿纳凉,为郭崇韬劝阻, 自此对郭崇韬日渐不满,最后置之死地。庄宗平生最爱两件事:打猎和看戏听曲, 登基后大部分精力就花在这两件事上。他养了很多大猎狗,金殿简直成了狗窝,时 常出猎,践踏庄稼,把洛阳附近的f f l 地弄得一塌糊涂,甚至准备将为民请命前来谏 1 1 l ( 宋) 薛居正撰 | i 五代史卷6 3 张伞义传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5 8 3 9 1 2 1 ( 宋) 薛居正撰旧五代史卷1 0 梁末帝下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5 1 4 7 1 3 1 ( 宋) 薛居正撰l 1 五代史卷1 3 3 商季兴传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5 1 7 5 2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止他田猎的县令斩首。庄宗酷爱唱戏,要手下人称他“李天下而不是皇帝,封伶 人做官,纵容伶人干涉朝政,侮辱朝臣。同时庄宗任命孔谦为租庸使,不顾朝野反 对,重税苛剥天下,充实内库。纵观李存勖一生军事上建树不凡,承父志灭后梁, 但在治国上一塌糊涂。宦官势力死灰复燃,天复三年,朱全忠杀了一批宦官,庄宗 于同光二年下诏搜寻各地宦官,令送往京师,得五百余人,加上身边已有的共千余 人,“皆给赐优赡,服玩华侈,委之事务,付以腹心 。1 1 l 因此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 面,宦官张承业主管国库,张居翰官居枢密使,甚至连权倾一时的伐蜀功臣郭崇韬 都死在宦官手里。庄宗无道,同光四年发生兵变,庄宗身死伶人之手,明宗李嗣源 继位。 李嗣源是五代少有的一位明君,他在位期间后唐经济得到了发展。初即位便革 除同光弊政,罢逐伶官,诛戮宦官,剪除奸佞,杀孔谦废除苛敛之法,惩治腐败贪 浊,去奢侈,汰除冗滥。明宗关心民生疾苦颁敕令云:“夏苗委人户自供顷亩,五家 为保,本州具帐送省,州县不得差人简括,如人户隐欺,许人陈告,其f f l 倍徵通。 1 2 l 这条规定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防止官吏敲诈勒索。宰相冯道诵聂夷中诗:“二 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明宗甚为感动,“遂命出侍臣 录下,每自讽之”1 3 j 。明宗出身马上不谙治道,虽殚精竭虑,且二位宰相安重晦和 任圜一心为公,苦无大才略,天下终难大治。但也有一些成效,“年谷屡丰,兵革罕 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引。这一时期北方相对安定,政事得当,赋税减轻,中 原人民得到休息,明宗在位八年里北方出现小康局面。可惜好景不长,明宗死后, 北方重新陷入混乱。李从厚继位,明宗义子李从珂起兵杀而代之,明宗女婿石敬瑭 依靠契丹发动叛变,后唐灭亡。后唐时期北方经济只有在明宗朝有所恢复。 三、后晋和后汉 后晋和后汉是两个短命王朝,后晋十一年,后汉十年,是五代社会最黑暗的时 期。两朝统治者不以安邦治民为重,反以横征暴敛为要。石敬瑭未称帝先卖国割幽 云十六州,年付岁币三十万,这对于战乱中的百姓无疑是雪上加霜。后晋统治者对 于下属藩镇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石敬瑭依靠契丹势力称帝,无德以服人,也无力 威慑辖下诸镇,只能纵容之,以求藩镇不反叛。但收效甚微,石敬瑭朝便有两个藩 i i i ( 宋) 薛居正撰五代史卷3 1 庄宗纪五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5 4 2 6 1 2 1 ( 宋) 薛居正撰五代史卷1 4 6 食货忠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5 1 9 4 6 1 3 l ( 宋) 薛居正撰i l l t i :代史卷1 2 6 冯道传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5 1 6 5 8 1 4 1 ( 宋) 司马光编著:( 元) 胡三省音注c t 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点校资治通鉴卷2 7 8 第1 版北京: 中华书局1 9 5 6 9 0 9 5 第一章五代十国社会概况 镇叛乱:天福二年天雄节度使范延光和天福六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各地藩镇多以 帝位为念,向契丹暗通曲款,图谋个“石敬瑭第二 ,以至于出帝朝契丹三度入侵, 各地藩镇同时叛乱,多向契丹效忠。统治者纵容藩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依靠藩镇 剥敛百姓,供其挥霍,和向契丹朝贡支付岁币。朝廷不管,地方官更加放肆,鱼肉 百姓,残民以逞。最典型的就是晋昌节度使赵在礼,“在礼历十余镇,善治生殖货,积 财巨万。两京及所莅藩镇,皆邸店罗列。”在宋州镇时,横征暴敛,百姓苦之,有诏 移镇永兴,百姓欣然相贺说:“此人若去,可为眼中拔钉子,何快哉! 1 1 j 赵在礼闻 之恼怒,上表留任一年,下令境内每年每户增税一千钱,号为拔钉钱。泾州节度使 张彦泽欲杀幕僚张式,张式逃走。张彦泽威胁朝廷:“若不得张式,恐生不测! ”1 2 】朝 廷竞将张式送于张彦泽,任凭处置。 后汉存在仅四年,其所为与后晋所去不远。刘知远称帝之后任用旧部苏逢吉、 苏禹硅、史弘肇等人,皆蛮横无知、残暴好杀之徒。苏逢吉嗜杀成性,在河东幕时, “尝因事,高祖命逢吉静狱,以祈福佑,逢吉尽杀禁囚以报”。当上宰相后,处理人 民起义“应有贼盗,其本家及四邻同保人,并仰所在全族处斩 。上行下效,“时有 郓州捕贼使臣张令柔尽杀平阴县十七村民,良由此始”。p 】王章理财类于孔谦。尤 有甚者,西京留守王守恩“专事聚敛,丧车非输钱不得出城,下至抒厕、行乞之人, 不免课率;或纵麾下,令盗人财。 【4 i 后汉的社会经济状况正如刘知远在诏书中说的那样: “顷属前朝季年,中原失驭,蒸黎板荡,寓县分离,寰区为戎马之所,宫阙作 腥毡之地,百万之重聚,俱陷虎狼,数千罩之人烟,顿成荆棘。大河之北,易 水之南,久因兵戈,聚成疮痍,男孤女寡,十室九空。” “朕昨夙驾河汾,薄狩陕虢,泊及京邑,周览神州,禾黍废为闲f f l ,墙屋 毁为平地。终后汉之世未曾好转。 同时这两个朝代灾难频繁,仅天福七年、天福八年,依旧五代史的记载就 有十二次范围极广的灾害。“是时天下饥,谷价翔踊,人多饿殍”,“飞蝗天下,遍满 山野,草苗禾叶,食之皆尽,人多饿死。1 5 j i l l ( 宋) 薛居证撰l l 五代史卷9 0 赵红j l 传第1 版北京中毕书局1 9 7 6 5 。1 1 7 8 l z j ( 宋) 薛居萨撰l i l 五代史卷9 8 张彦 苄传第1 版北京中1 # 书局1 9 7 6 5 1 3 0 6 1 3 1 ( 采) 薛居正撰i i i 五代史卷1 0 8 苏逢上传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5 1 4 2 4 1 4 1 ( 朱) 司马光编善( 元) 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点校资治通签卷2 8 8 第1 版北京:中 华书局1 9 5 6 9 4 1 2 。 1 5 1 ( 宋) 薛居正撰旧五代史卷8 1 晋少帝纪一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5 1 0 7 5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两个王朝的政局和契丹紧密联系在一起,石敬瑭得契丹支持才得以建立后晋, 刘知远因契丹灭后晋,趁势积蓄力量建立后汉。这两朝也都因契丹而亡,后晋直接 亡于契丹,后汉建立后,契丹一直威胁着王朝的安全。契丹自得幽云十六州后势力 大涨,更兼得南下门户,此后百余年间一直都是中原安定的最大威胁。石敬瑭在位 期间向契丹称臣,“岁输金帛三十万之外,吉凶庆吊、岁时赠遗、玩好珍异相继于道。 1 1 l 石敬瑭死后,后晋与契丹的关系迅速恶化,终至契丹三次南侵,最后一次辽帝以 帝位诱降了晋军统帅杜重威,后晋灭亡。契丹的三次南侵给中原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社会经济生产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灭绝人性的屠城之举时有之,相州城破“屠其 城城中遗民得七百人而已。乾佑中王继宏镇相州,奏于城中得骷髅十余万。” 2 1 契丹入侵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非但不出兵抗击,反而趁机扩充势力称帝太原。 四、后周 公元9 5 1 年后汉枢密使郭威发动兵变建立后周,这是一个新的纪元,五代混乱 黑暗的时代开始过去。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都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数得着的明 君,他们施行了强有力的改革,革除唐米五代以来的种种弊政。躬行节俭,下诏裁 减宫廷费用,地方不得上贡珍奇,珠宝不得入宫;招扰流民,奖励耕殖,允许商贩 买卖耕牛,规定无主土地归耕种者所有,逃亡的旧主不得认领,这一措施大大促进 了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平均赋役、除减租税,征收田赋不避显贵,革除营田, 去牛租,复两税法,免一切杂税:限制寺院,崇本抑末,世宗下诏灭佛,僧尼还俗 者十有九,废除寺院免赋税的特权,同时“优力田之夫,禁末游之辈”1 3 】。这些都 是封建国家谋求长治久安的有效手段。 对晚唐五代的各种政治弊端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五代时期,勋旧骄横,以 外制内,方镇暴虐不法,官吏贪浊殃民,士卒纪律紊乱,动辄要求赏赐,而庙堂多 尸位素餐,无所作为。针对这种情况,太祖采取果断的措施外平泰宁,内除权臣王 峻、王殷。高平战役结束后,世宗斩樊爱能、何徽及等将校七十余人,军纪大振, 显示出非凡的魄力。世宗还有一极重要的措施就是整编禁军,施行强干弱枝的策略, 皇帝直接掌握强大的军队,改变了唐代中后期以来地方藩镇武将手握重兵,尾大不 掉的弊病,彻底除掉了士兵自立主帅、将帅将兵自重甚至叛乱的根源。同时周太祖、 i l l ( 宋) - 司马光编著( 元) 胡三省音注, g a t 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点校资治通鉴卷2 8 0 第l 版北京:中 华书局1 9 5 6 9 1 5 4 , 1 2 l ( 宋) 薛居正撰i f i 五代史卷九九汉高祖纪一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5 1 3 2 7 1 3 | ( 束) 薛居正撰旧五代史卷一五周世宗纪二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5 1 5 3 0 第一章五代十国社会概况 周世宗还致力于惩治贪官墨吏,斩杀惩办了一大批残民以逞,贪墨渎职的官员,这 点显示了后周与前四朝的重大差别,即朝廷对地方的治理、和掌控能力大大加强了, 开始了文入主政地方的新风尚,改变了以往地方官完全受藩镇管理的局面。在完成 这些内政和军事的改革之后,周世宗在统一进程中还做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成就。 初战高平,取得大捷,兵围太原,灭北汉主力阵斩北汉大将张晖及北汉枢密使,北 汉主刘崇串逃,次年病亡。仅以偏师西取秦、成、阶、风四州,封锁后蜀。三驾江 淮,取十四州六十四县,南唐岁贡求和。南方诸地俯首之后,周世宗开始筹划对付 最大的敌人契丹,二次北伐凯歌高奏,世宗病重,周世宗的统一活动至此。这些成 就无一不显示后周在统一全国方面占据绝对的主动,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这些都 为后来的北宋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十国政局 唐术农民战争之后,南方的局势与北方相似: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和流 寇。经过数十年的混战,形成了几支大的割据势力,这些势力都先后得到了唐廷的 封号,成了节度使。这些节度使与唐中后期向中央输送财赋的藩镇不同,都是些自 立为王的土皇帝。朱全忠篡唐后,各节度使纷纷建国。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军 事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由于内政不稳定,加上北边契丹的威胁,无暇南顾。南方 割据政权凭借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得以暂时的偏安。根据对 五代中原王朝态度的不同,这些王朝可分为四种,对抗型:吴、南唐、北汉,依附 型:吴越、楚,自保型:前蜀、后蜀,摇摆型:闽、荆南、南汉。这些王朝对统治 策略大体相同,各国的丌国争帝多出身下层,懂得民心向背的重要作用,注意收拢 民心,各国都呈现相似的特点:保境息民、轻徭薄赋、人才荟萃。 一、保境息民 吴王杨行密在其割据区域稳定之后,基本上都能与周边的政权讲和通好,保境息 民。他曾与钱缪为争夺江南,大动干戈,但在稳定之后,双方互送战俘,并相互联姻, 保持了几十年的和平。8 9 5 年,两浙钱缪部将徐绾叛乱,请师于杨行密部将宁国节度 使用颓,用颓欲趁机夺取杭州,杨行密迫其退兵,还地于吴越。吴与楚楚吴为争夺岳 州,也曾几经兵革。马殷的弟弟马寅本是孙儒部将,孙儒灭亡后,马寅降吴,得到杨 行密的赏识,任其为黑云都指挥使。行密后知马寅身世,礼送其回长沙,并叮嘱说: “勉为我何二国之欢,通商贸,易有无以相资。 马寅至长沙,述说原委,劝其兄:“杨 王地广兵强,与吾邻接,不 殷因奉梁为正朔,只是作色 吾。汝置此论,勿吾祸。 【1 南唐烈祖的一番话道出了各国保境息民的深意。南唐建国后,臣下宋齐丘、冯 延已等人建议拓疆,兼并吴越、闽、楚。烈祖道:“钱氏父子动以奉中国为词,卒然 犯之,其名不详;闽土险瘠,若连之以兵,必半岁乃能下,恐所得不能当所失也; 况其俗怙强喜乱,既平之后,弥烦经防;惟诸马在湖湘间,恣为不法,兵若南指, 易如拾芥,孟子谓燕人取齐,恐动四邻之兵,徒得尺寸之地而享天下恶名,我不愿 也。孰若舆税入之,君臣共为节俭,惟是不腆之币,以奉四邻之久,结之以盟诅, 要之以神明,四封之外,俾人自为守,是我之守三国,乃以弊障者也”。并要求臣下, “计划之议,愿勿复关白也。”1 2 】9 4 1 年,南汉刘龚遣使来金陵,策动南唐共同攻打 楚国,分割其土地,李异拒绝了。同年,杭州大火,官室器械焚烧一空,吴越王元 灌受惊而死,宋齐邱等人建议攻取杭州,李舁也拒绝了,并且“特命行人厚遣之金 粟缯绮,盖车相望于道焉。”1 3 1 占据蜀中的王建王建,兵力十分强盛,但他不穷兵黩武,奉行保境息民。对北 面,他只取汉中及秦、风诸州作为屏障,却不取凤翔,以凤翔为蜀与中原王朝的缓 冲地带。在东面,曾经与荆南高季昌争夺峡路,在挫败高氏之兵后,也不乘胜追击。 在南面,果断采取措施解决刘、杨、郝三王,保南陲数十年之安稳。后蜀策略基本 与王建相同。 其余各国也基本持“保境息民”政策。钱璎说:“与其闭门做天子,与九族百姓 俱陷涂炭,乞若开门作节度,终身富贵? 1 4 】马殷的存国之法:存荆南以为屏障, 奉中原牵制吴。王审知守王潮成规“交好邻道,保境息民1 5 】 二、轻徭薄赋 南方经过黄巢起义和藩镇争夺地盘的战争之后,社会破败,民生凋敝。南方各 国的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顺应时势,轻徭薄赋以解民困。 l i j ( 清) 吴任限撰;徐敏霞,周甍点校1 国备秋卷七一,马蛮传第1 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 i :版社, 1 9 8 3 :9 8 6 1 2 1 ( 五代) 史虚亡j 钓可l 立谈文渊阁叫库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4 8 4 9 p l ( 五代) 史虚白钓矶立谈文渊阁p q 库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4 9 1 4 l ( 清) 吴任小撰;徐敏霞,_ f f i i 茕点校f 国备秋卷七七,武肃上世家上第l 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 j ; 版丰l :,1 9 8 3 :1 0 5 6 1 5 1 ( 宋) 司马光编著;( 元) 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点校资治通鉴卷- 二五九第l 版北京: 中华书局,1 9 5 6 :8 4 6 0 第一章五代十国社会概况 杨行密苦战六年打败孙儒,初据江淮,准备用茶盐易民间布匹粮食,以充军用, 谋士高勖认为不可,这样做是逼民反叛,军用不足可与邻道互通有无,与民休息, 选任贤明郡守,奖励农桑。行密从之,躬行节俭,赏赐部下钱不过数百,布仅几尺, 非公宴不举乐,招抚流民,轻徭薄赋,不数年,国用充足,民间安乐,几近昔日繁 华。 李异认为:“君臣共为节俭疆场之虞,不警于外廷,则宽刑平政,得以施 于境内男不失秉耒,女无费机织,如此数年,国必殷足 1 1 1 。同时南唐还注意增 加劳动力,不度僧尼,这是诸国中难得之举。 钱缪取得越州时,即散金帛于将士,开仓以赈饥民,注意收取民心。平时生活, 衣服皆用细布,碗碟都是粗瓷。旧寝帐坏了,不肯替换,留作表率,以警子孙。钱 氏子孙也不负钱缪之望,轻徭薄赋,守得两浙十三州长达八十五年,是诸国最长久。 钱宏佐在位时,征兵应募者赋税减半。 其余各国也大多实行过轻徭薄赋,但难持久,祖宗创业,子孙败国。如王审知 治闽,成绩卓著,其后继者多除了争夺权位骨肉相残外,就是大兴土木,饭养僧尼。 其余楚、南汉、前蜀、后蜀多此类。 三、人才荟萃 唐末五代,北方藩镇的混战不止,局势动荡,各王朝不提倡文化,又欺凌文人。 与北方相比,南方当时的社会趋向稳定,各地区的统治者注重人才,礼贤下士,许 多士人纷纷投向南方。从地域上看,当时两淮、西蜀、闽、岭南是士人的主要流向, 吴越、楚、荆南、南汉相对来说较少。除了南下的北方之士除外,土尘土长的南方 士人也是南方士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奔走于南方各国之间,谋求晋身之机。 吴在杨行密时期,政权尚未巩固,时有战争发生,南下士人主要是流向相对安 定的西蜀和闽。吴自徐知诰秉政开始,:j 逐渐形成了崇文尚士的社会风气。他“乃 治府署之内立亭,号之日延宾,命宋齐丘为记,以待多士。于是四方豪杰翕然归 之。时中原多故,名贤夙德皆亡身归顺。乃使人于淮上以厚币资之。既至,縻 以爵禄。故北土士人向风而至者殆数千人,羽翼大成。1 2 】“北土士人向风而至者 殆数千人 虽然有点夸张,但可见当时留向吴、南唐的士人规模不小。继徐知诰之 后的李瑕、李煜,对士人仍采取了极为优容的态度,因此流向吴、南唐的士人可谓 1 1 l ( 五代) 史虚白钓矶市淡文渊阁阴库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4 9 1 2 | ( 宋) 龙寝撰江南野史卷一,先生文渊阁p q 库本台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