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楚文化艺术中的图饰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楚文化艺术中的图饰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楚文化艺术中的图饰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楚文化艺术中的图饰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楚文化艺术中的图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楚文化艺术中的图饰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装饰艺术是一个可以看出民族独特性和固有的艺术意识的视觉表现形式。 楚艺术图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视觉样式,它们在反映古代楚人的艺 术追求倾向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艺术在上古时代的一些观察特性和艺术感觉。 楚艺术图饰向我们展示了楚人对自由精神和自然生命的热爱,以神奇浪漫的表 现形式描绘出各种独特的艺术形象。正如皮道坚先生所说的“楚艺术瑰丽流畅, 情感外露,富于抽象形式美感的风格,是体现为“人神交融”方式的一种人与 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它的独特艺术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 楚民族达观的生命态度,源于他们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神秘未知 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楚人将他们的智慧与民族情怀、神秘信仰揉 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灿丽多彩的楚艺术形式。 本文从楚艺术的图形装饰上入手,去了解那些尚未被我们发现的中国艺术 的观察特性和艺术感受,以扩展我们对中国艺术传统的认识,加深我们对中国 艺术精神的理解。楚艺术图饰抽象的形式、理想的色彩、活跃的形态,丰富了 视觉的审美因素。他们的造型往往都表现出现代艺术中才有的抽象构成意识, 手法上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将幻象与真象相交,抽象手法与具象手法并用。 这种将现实的世界打散,将具体的对象分解后重新构成的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和 审美空间的表现手法,所创造出的形象、空间、和氛围,规模气度都出人意表、 气宇非凡。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就创造性来说,就是一个相当缺乏的 重要因素,这种不足就是因为设计者对文化底蕴而认识和了解不够,一味而跟 着国外计的形式跑,忽略了本民族的艺术文化价值。经过对楚艺术图饰的分析、 研究,让我们看到楚人是如何创造出这般辉煌的艺术。他们的创造思想和方法 是很值得我们现代设计去学习和借鉴的。因此,对于现代设计的人才培养,应 多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学习,发扬楚人开拓进取、不屈不饶的民族 精神,以及楚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传统。让传统 回归,找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活的现代艺术。 关键词:楚艺术、图饰、创造、审美、启示 a b s t r a c t d e c o r a t i v ea r t si sav i s u a lf o r mt h a tr e f l e c t sn a t i o n a lu n i q u e n e s sa n di n h e r e n t a r t i s t i cs e n s e c h ua r t i s t i cd e c o r a t i o n sd e m o n s t r a t eag r e a tv a r i e t yo fu n i q u ev i s u a l f o r m s ,w h i c hr e f l e c tb o t h t h ea n c i e n tp e o p l e a r t i s t i c p u r s u i t s a n do b s e r v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a r t i s t i cs e n s ea tt h a tt i m e c h ua r t i s t i cd e c o r a t i o n se x i b i tt h e i r y e a r n i n gf o rl i b e r t ya n dp a s s i o nf o rl i f e ,w h op o r t r a y e dv a r i o u sd i s t i n c t i v ea r t i s t i c i m a g ei nm y s t i c a la n dr o m a n t i cf o r m m rf e n gy u a n d a oo n c es a i d :p r e t t ya n d f l u e n t ,c h ua r t se x e r te m o t i o n si na na b s t r a c tw a yw h i c hi sab l e n do fm a na n dg o d a n da l s oav i v i dr e f l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m a n k i n da n dn a t u r e t h e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 w i s d o ma n ds u p e m o r m a li m a g i n a t i o n sa r ea t t r i b u t e dt ot h e i ro p t i m i s m ,l o v ef o rl i v e , u n r e m i t t i n gp u r s u i t s f o ru n p r e d i c t a b l ew o r l da n d s p i r i t u a lr e a l m t h e yc r e a t e d s p l e n d i da n dg o r g e o u sa r t i s t i cf o r m sw h i c hi sa n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 i rw i s d o m , n a t i o n a ls e n t i m e n t ,m y s t i c a lb e l i e f b yr e s e a r c h i n go nt h eg r a p h i c sd e c o r a t i o n so fc h ua r t s ,t h i sa r t i c l ee x p l o r e dt h e u n k n o w no b s e r v a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a r t i s t i c f e e l i n g s ,a i m i n ga te x p a n do u r c o n c e p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a r ta n de n h a n c eo u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o fc h i n e s ea r t i s t i c s p i r i t t h ea b s t r a c tf o r m s ,g o r g e o u sc o l o u r s ,a n dd y n a m i cp a t t e r n sl a r g e l ye n r i c h e dt h e e s t h e t i cs e n t i m e n t t h em o l d i n g sa l w a y sr e f l e c t e da b s t r a c ts e n s ew h i c hw a se x c l u s i v ei nm o d e ma r t p h a n t o ma n dr e a la p p e a r a n c e ,a b s t r a c ta n dc o n c r e t et e c h n i q u ea r ec o n s t a n t l ym i x e d t o g e t h e r w h i c hw a st h em o s t p r o m i n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i sa r t 。 t h ew a yt ob r e a kt h er e a lw o r l d ,d e c o m p o s es p e c i f i co b j e c t s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n e wa r t i s t i cf i g u r e sa n ds p a c e sf o ra e s t h e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i sa na r t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m e t h o d ,b yw h i c ht h ec r e a t e da r t i s t i cf o r m s ,s p a c e ,a t m o s p h e r e ,s c a l ea n ds t y l ea r eb e y o n da l le x p a c t a i t o n sa n ds p l e n d i d t h e r ea r es t i l lm a n yp r o b l e m si nt h e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r td e s i g n ,s u c ha s t h el a c ko fc r e a t i v i t y , w h i c h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d e s i g n e r sa c q u i r ei n a d e q u a t e c u l t u r a la w a r e n e s s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yb l i n d l yf o l l o wt h ef o r e i g nd e s i g ns t y l e s w h i l ei g n o r et h ev a l u eo fn a t i o n a la r ta n dc u l t u r e t h ep a p e rm a n i f e s t e dt h eb r i l l i a n t a r tc r e a t e db yc h up e o p l e b y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s t u d yo fa r t i s t i cd r a w i n g sa n d i l d e c o r a t i o n so ft h ec h us t a t ew h o s ec r e a t i v ei d e a sa n dm e t h o d sa r ew o r t h yo fb e i n g s t u d i e da n dl e a r n e df r o mb ym o d e md e s i g n t h e r e f o r e ,m u c hi m p o r t a n c es h a l lb e a t t a c h e dt ot h es t u d yo ft h en a t i o n a l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f o r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 m o d e md e s i g nt a l e n t s ,c a r r y i n gf o r w a r dt h ep i o n e e r i n ga n di n d o m i t a b l en a t i o n a l s p i r i t s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so f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 ,o p e n n e s sa n di n c l u s i v e n e s so f d i s p l a y e di nt h ea r to fc h us t a t e t h i sp a p e ra d v o c a t e dt h er e t u m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t o f i n dt h eh a r m o n yo fp e o p l ea n dt h e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m a l la n dn a t u r ea n dt op u r s u e t h em o d e ma r t0 f l i f e k e y w o r d s :a r t o fc h us t a t e ,g r a p h i cd e c o r a t i o n s ,c r e a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 ,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武汉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 授权经武汉理工大学认可的国家有关机构或论文数据库使用或收录本学位论 文,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第1 章导论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都具备它存在、发展 的天赋和权利。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跌宕起伏,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瑰 宝,它以坦诚似天、虚怀若谷的胸怀在漫长的岁月里、广阔的土地上无私奉, 也诚心求教、接纳八方,以它的博大精深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世纪的到来带来了新旧文化的冲击与融合,我们中华民族应该从新检视 自己,在新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 各种文化,学习他们的优点,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更需要全面的了解 自己的文化,发扬自身文化的一切优点,来保证自己的存在,缔造人类的文明 乐园。 1 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一个民族,越有涵化力就越有创造力,反过来也一样。1 楚文化是我国历史 上由楚国人缔造的一只具有显著特色的生存样式系统,它在西周晚期脱颖而出, 受到北方有识之士的赞许,春秋中期它竟突飞猛进,能与中原文化竟趋争先, 并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誉为“华夏文化的南支”。与此同时,它 又不断的吸收、消化来自北方中原、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西南部 的四川等相邻区域的华夏、吴越、巴蜀等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并对秦汉后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 成就,就不得不学习楚文化艺术。 楚文化的遗存埋没在地下达两三千年之久,直n - 十世纪的二十年代至四 十年代力被盗墓着惊起。当时出土了许多战国时代的楚文物,其中不少铜器和 漆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令史学家和古董商惊诧不止,这只不过是“新荷才 露尖尖角”,人们一时还难以认清他们的意态风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楚文 张j 下明楚文化忐,上海l :海人们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5 页 武汉理t 大学硕+ 学位论文 化的遗存一批一批的被考古学家唤醒,这给文化界带来一阵阵狂喜。1 人们这才 发现对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文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除了西北关中地区的秦文 化,那就是崛起于南方江汉地区的楚文化。 楚国在西周时期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由于楚人具有奋发开拓的民族精神, 到东周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强盛的国家,疆域位于列国之首。它的幅员 辽阔,使得各个地区地理环境、风俗习性受到其它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 再在加上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吞并了邻近的小诸侯国, 同时也吸收了各国的艺术风格,因而造就了楚艺术多彩多姿的特点。 我们对楚文化艺术的认识与了解,是通过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从楚漆器、 楚丝绸以及楚的一些其他材质和样式的艺术品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一种很有 生命力的文化精神。那些在地底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木雕漆画的艺术品,至今 依然闪耀着令人目眩神迷的异彩。流逝的光阴,不但没有使他们蒙上尘垢,反 倒使他们显的越发璀璨夺目。与我们所熟悉的的许多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相比较, 他们显得洋溢着更多青春的气息,更多飞扬的神采和更多虎虎的生气。似乎更 能在我们心灵深处激起层层波澜,使我们得到某种不可言喻的审美享受和某种 激越奋发的精神力量,仿佛他们也是一个和我们共时的存在。2 因此,在古代文 化与现代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中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楚艺术史应 当是这种很有意义的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1 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方法 大量楚文化遗物的出土,为楚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楚艺术 使我们发现中国美术史是包容许多方面的历史,而对其中的一方面,我们至今 还明显的缺乏认识,我们心目中的传统只不过是一个破碎的或片面的传统。至 少,我们还缺乏视觉样式史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发觉纯视觉方面的理论。就这 方面而言,楚艺术提供了许多别具一格的视觉样式,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楚人 的艺术追求倾向,同时也凸现着中国艺术在上古时期的一些观察特性和艺术感 觉。3 因此,本文从楚艺术的图形装饰上入手,去了解那些尚未被我们发现的中 1 张正明楚文化志,上海上海人们 版社,1 9 9 5 年第3 页 2 皮道峰对想象j 的伟人召唤,荚术1 9 8 3 年第3 期 3 皮道坚楚艺术史,武汉湖北教育j j 版社,1 9 9 5 年第1 7 页 武汉理1 =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艺术的观察特性和艺术感受,以扩展我们对中国艺术传统的认识,加深我们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 楚艺术源远流长,它跟楚文化一样都经历了发生、发展、繁荣和延续的发 展阶段。繁荣时期的楚艺术是最能代表楚艺术的水平和最高成就,本论文也因 此着重对楚艺术的繁荣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艺术图饰进行研究分析。从 已经出土的楚文物来看,楚文化在青铜器方面有杰出的表现,同时,更能显现 出楚艺术的特殊成就的还有漆器、丝绸、小型绘画和小型雕塑几个方面,本文 也将以各类图饰的载体为类别,分析其图案特征。并借助大量的考古资料为线 索,分析各种图饰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化过程,从而得出本文的创新点。 楚艺术图饰的研究视角是全方位的,本文将从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神 话等角度切入,探讨楚艺术的视觉文化价值。对楚艺术视觉样式的特性有一个 总体宏观的把握,借助它在视觉样式上的特性,探寻每件艺术品所赖以创造的 原则。 3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楚文化图饰的发展 2 1 楚文化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 江汉地区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传说楚民族并非发源于此,他们来源于黄河 流域古老的祝融部落。祝融部落是上古时期活动在中原地区的一支氏族,他们 掌握了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的知识,拥有相当先进的经济和文化。由于战乱, 楚后裔辗转迁徙到丹水和淅水之地,大约是今河南省西南部,并以丹阳为中心 生存下来。商末周初时这只部落归顺了周王朝。此后,楚人的活动中心再度南 移,他们的国都由原来的丹水和淅水之地转移到湖北西北部,今湖北南漳附近。 为纪念先祖,楚人仍把这里名为丹阳,并在这里发展壮大起来。文化上,他们 将当地的南蛮文化同北方中原的先进文化相融合,开始了创造自己富有特色的 楚文化的艰难旅程。 2 1 1 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自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周王室失去了控制各个诸侯国的力量,反而还要依 靠周围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实际上周天子成为了拥有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诸 侯国的傀儡。此时的上层统治者们都被一种狂妄的心理所鼓动,各诸侯国竞相 吞并,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成为了整个春秋时代屡见不鲜的历史 现象。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齐、鲁、晋、秦、 宋、楚、吴、越、郑等诸侯国活跃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他们之中先后代 兴,最终被五个踞于左右全国政局地位的诸侯国取代,史称“春秋五霸”。 楚国为春秋五霸之一。他的霸业始于楚庄王时期,直至公元前5 0 6 年吴师 入郢,楚才失去了他整整持续了1 0 0 年的霸国地位。 由于竞争图强的内在契机所驱动,与政治上的动乱分裂相伴出现,乃是中 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显然,这个时代一方 面给赢弱的小国家带来灭顶之灾,一方面又给强大的大国以发展的机会。1 皮道峰楚艺术史,武汉湖北教育 l ;版社,1 9 9 5 年第2 2 页 4 武汉理t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一时期的艺术造型风格与贵族们的奢华生活紧密相连,各种工艺品在满 足他们的享乐的同时,也是他实现僭越、达到攫取政治权利的总要工具和和手 段。在军备武力、政治计谋较量的同时,各大诸侯国之间也展开了工艺制作、 艺术创造的竞赛。这对于艺术突破旧有的程式,为广大工匠艺术家想象力和创 造性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条件,从而直接促成了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造 型艺术“百花齐放 的局面。可以说对于战国时期造型艺术的百花齐放,春秋 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酝酿、发动阶段。1 2 1 2 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春秋以来的兼并战争为中国文化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战国时代是这统一前 的一个思想文化多元的发展。这个时代为构建中国文化思想体系准备了充分的 思想文化材料,艺术则是这些思想文化材料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已与春秋时期有着根本的不同。各国之间的对抗已由 原来的“春秋五霸”转为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的“战国七雄 。兼 并战争不断,规模也越来越大。七国之中,楚的疆域最大,占有湖北、湖南、 江苏、江西、河南、安徽、山东南部、四j i i 东部和陕西的东南部等地,几乎囊 括了当时中国的整个南部。这一时期,楚文化先是向南发展,随后又向东扩张。 楚人春秋以来3 0 0 年融冶华夏与蛮夷文化的努力,在这一阶段结出丰硕的果实。 楚文化在战国中期以后达到它光辉的顶峰:青铜器冶铸生产登封造极,漆器、 丝织、雕刻等技术无不成就斐然;精神文化更是如日中天,光焰四射。哲学家 有老子、庄子双星炳耀,文学家有屈原的楚骚为千古绝唱,且此一时期活跃于 各国思想文化领域与政治舞台的诸子百家,除儒家外,其他各家人才大半出之 于楚。2 事实上“战国七雄的对抗到了战国晚期演变成了秦、楚两个大国之间的 对抗。不仅经济、政治、军事上如此,文化上也形成了两股潮流,最终,他们 统一成为了汉文化的主流。楚国是在公元前2 2 3 年被西北地区野蛮的秦国所灭。 历史总有些出乎意料的结局发生,创造出高度文化,而且资源丰富,手工业发 达,兵力充足,武器精良的楚国会被消灭,这一直是两千多年来令人惋惜又发 人深思的历史现象。 皮道坚楚艺术史,武汉湖北教育版社,1 9 9 5 年第2 3 页 2 皮道坚楚艺术史,武汉湖北教育 l j 版社,1 9 9 5 年第1 1 3 页 武汉理工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其问题在于战国中期以后的楚国逐渐陷入了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楚 民族积极进取、发扬踔厉的民族性格,他们崇尚精神自由的生活理想,与冥顽 不灵的楚贵族政治越来越水火不容。曾经对楚国的疆域开拓、经济发展起过很 大促进作用的楚国贵族政治,到了战国末期,已经堕落为历史进步的巨大障碍。 楚国上层贵族集团的淫逸奢靡、专横独断、因循守旧、封闭腐朽,与楚民族在 长期的历史奋斗中所形成的精神性格已格格不入。1 于是,楚国的政治日趋腐败, 国家的灭亡无可挽回。但在战国时代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楚思想、文化、艺术 等领域令人目眩的熠熠光彩。虽然这个楚国永远的消失了,但楚人的民族精神 汇入了华夏文化,成为两千多年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文化来源,这点我们在楚 遗物一文学、诗歌、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2 2 春秋时期的楚文化图饰 春秋是一个艺术新旧交替的时代,新的价值观念、生活风尚和审美趣味在 对旧制度不断冲击的进程中,慢慢确立起来。在已经发现的楚艺术作品中,春 秋这一时期的楚国艺术作品主要是以青铜器、漆器和玉器为主,虽然也有其它 的艺术品,但它们基本上都属于青铜器的附庸品,除了模仿青铜器基本上没有 自己独立的艺术价值。所以,只有有特点的艺术品,才具有代表性。而这一时 期具有特色的楚艺术品,大多出自河南淅川的下寺楚墓,我们称这一楚墓中的 艺术品的风格为“下寺风格”。下寺风格也几乎代表了楚艺术春秋时代的风格特 征。 2 2 1 下寺风格的楚铜器图饰 下寺风格中最有特色的是青铜器,除一些具有浓厚楚风格的青铜重器和贵 族日常生活用器外,还有沿袭传统形制的青铜礼器。这些器物铸造精美,造型 和装饰上都表现出南方青铜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展现了楚国青铜器艺术装饰 纹样和装饰手法的特殊风貌,也表现出了楚国青铜器在春秋时期所取得的令人 瞩目的成就。 鼎是一种重器,古时用于祭祀和盛放煮好的牲肉。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子 皮道峰楚艺术史,武汉湖北教育 l ;版社,1 9 9 5 年第1 1 4 页 6 武汉理t 大学硕i 学位论文 午升鼎”( 图一) 在造型 和装饰方面是最有代表 性的楚肛i 格鼎。它一共有 七件,这组鼎造型精美, 气字轩昂,器表饰繁缛华 丽的浮雕夔龙纹、窃曲纹 和云纹,鼎耳、口沿及鼎 腹的腰带都饰有浅浮雕 花瓣纹,器腹周围攀附六 只形似夔龙的怪兽。攀附 兽造型奇异、泡怪,兽口 咬住鼎的口沿,兽足抓住 鼎腹的腰箍,两角铸作两 只蟠绕的夔龙,尾部又作 图一:王子午升鼎 成一兽头形状,背部也构成一饕餮形的兽面,这种象中有象,超越模拟的组合 构成手法,造成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效果。粗壮有力的蹄形鼎足上饰兽形扉棱, 与器腹部的攀附兽装饰相呼应。鼎盖略微膨起,更加增强了器物的体积感和力 度。1 由此我们便可看出,作为重器的升鼎除了祭祀和盛装实物的功能外,更为 重要的功能在意识形态方面。“王子午升鼎”的每件颈、腹、内壁和盖上都刻有 内容相同的铭文,这为我们揭示了升鼎在当时楚囡上层贵族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铭文说王子午用精美的青铜器来铸造这些升鼎是为了 祭祀祖先,祈求长寿和福泽。铭文同时还用很大的篇幅歌颂王子午自己的助德。 2 从这里我们知道,春秋时期出现的这种制形独特的升鼎,既是楚国上层贵族钟 鸣鼎实生活的用器,更是他们政治交往的神圣见证和精神生活的标志与象征。 与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相比,它已经小在具有那种神迷沉雄的威慑力量和 超人世的浓厚神秘气息,也不像西周的“大盂鼎”和“毛公鼎”那样理性、冷 静和永有庄重典雅的气度,王子午升鼎似乎更多一些自由活泼的意趣和世俗生 活情怀。 ! i ;,:蓑爹:;嘏i :篡泼赫篙1 9 8 0 ”。1 , 武汉理r 大学硕t 学位论文 目一:透雕云纹铜禁 幽二:透雕云纹铜禁局部 渐川下寺楚墓青铜器中手法最为精巧,气势最宏伟的作品是“透雕云纹铜 禁”( 图二、三) 。它的长方形禁体四侧,均饰多层透雕的繁复细密的云纹。这 些细密的云纹呈现不规则的自由组合,由五层铜梗曲折的连接起来,相互穿插 掩映,宛如无数游动的小龙蛇,流动感极强,装饰效果扑朔迷离。禁面中部为 素面矩形,周边办围绕与器侧同样的多层透雕云纹,简与繁对比强烈鲜明。令 人惊叹的是器下设计了十只长伸舌、头顶冠饰、昂首前行的虎形怪兽作为器足, 禁体四侧又攀附着十二只造型奇异、通身饰浮雕云形纹、多处透孔的虎形怪兽。 攀附怪兽长舌伸至禁面作为支点,兽头由透雕的蟠螭纹组成,透雕部分比例夸 人,有如华1 i | i 的冠饰。四条兽足则紧紧攀附于器侧,卷曲的兽尾也由透雕的蟠 螭纹组成,首尾装饰相互照应,即井然有序又令人目不暇接。这种镂空透雕的 皮道$ 蛙岂 史_ c 汉j 匕鞋育 1 1 9 9 0 年第6 5 负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装饰手法是下寺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有过这种镂 空的装饰手法的运用,但都粗糙简朴,只有在下寺青铜器中才得以看到运用得 如此出神入化的镂空装饰手法,造成空前繁缛富丽的艺术效果。这种装饰手法 运用闲熟,显然是尚空灵、喜雕饰的楚艺术趣味所强调的结果。 春秋时期青铜器物以攀附器侧的立体怪兽作为装饰,是一种时代的风习。 这一风习南北都有,如北方晋国春秋中晚期的蟠龙纹方壶,盖项有伏兽;新郑 出土的方鹤立壶,双耳为镂空的顾首伏龙,颈面及腹部皆以伏兽为扉棱;春秋 中期的黄子壶,也是器侧装饰有一对伏兽作为器耳;南方吴国春秋晚期的吴王 夫差鉴,一对兽首衔环耳交错四等分,该器器侧是一对背部弯曲有力,张口紧 咬鉴的口沿,四足攀附在器的口、颈部位的虎形怪兽。1 这些青铜器上攀附的兽 形装饰都洋溢着生龙活虎般的气息,这正是象征着这个时代是充满着竞争和活 力的时代。这些器物上的攀附兽与淅川下寺楚墓青铜器中的攀附兽装饰风格相 比,下寺青铜器上的攀附兽的造型生动的表现出紧张、活泼的生命力外,更多 的是强调富于抽象形似意味的美感,和雍容、富丽、华美的形式带给感官的愉 悦,满足奢华心理的需求,并且下寺青铜器上的攀附兽比晋国蟠龙纹方壶、黄 子壶、吴王夫差鉴等器上较为写实的攀附兽带有更多的理想色彩,艺术想象更 加大胆活跃,视觉审美因素也因而更加丰富。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在装饰手法上开始普遍采用镶嵌技术,就是用各种 不同的金属,如金、银、铜等,还有绿松石、玉石、琉璃等进行镶嵌,来达到 一种错采镂金的丰富色彩效果。下寺楚墓出土的铜浴缶和铜和上就采用这种镶 嵌法,图案十分精美。该器皿的器身及器盖均用红铜嵌错一圈动感极强的龙纹 花纹,昂首前行的龙与回首反顾的龙交错排列,神态生动,形象富有变化。盖 沿及器身上下部位又以红铜嵌错出由相对的半环点和两端尖细的的平列短线分 别组成装饰带。嵌错纹饰极为洒脱自由j 有毛笔书写而成的意味,显示了高度 的镶嵌技巧,堪称春秋时代中国青铜工艺镶嵌红铜技术的代表之作。体现了下 寺风格在装饰纹样上生动流畅的作风。 从这些淅川i 下寺铜器的造型与装饰来看,下寺风格呈现给我们一种新的艺 术风格,它以充分表现了楚国艺术独特的风范与气质。所以李学勤老师曾指出: “下寺器物,例如青铜器繁缛的浮雕状花纹和立雕状附加装饰,比中原地区出 李学勤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 下)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6 年第4 5 页 9 武汉理-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的早,以显示出楚国的特色”。 2 2 2 春秋时期楚漆器图饰 春秋时期的楚漆器至今为止出土的数量很有限,与战国时期大量出土的楚 漆器情况完全不一样,这可能是表明春秋中、前期楚国的漆器工艺没有什么明 显的特色之处。但是,楚的漆器艺术比楚的青铜器艺术在中国先秦时期中显现 出更为有成就,它的发展可能跟它的青铜器文化一样,首先受到北方先进的中 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吸收南方蛮夷文化的积极因素,两者相互兼容,创造出 属于自己的新的艺术风格。在加上楚地山林茂密,盛产竹林、漆源丰富的优越 自然条件,以及楚国木工技艺在战国的长足进步,也是漆器艺术在后来居上的 重要原因。2 虽然目前以发掘的这一时期的漆器较少,也不如战国时期那么有特 色,新艺术的样式特征尚不明显,但也确实有一些新特征的端倪。这种楚漆器 春秋时期的初期特征集中在当阳赵巷楚墓出土的几件漆器中反应出来。这些漆 器保存完好,上面的装饰纹样清晰可见,色彩艳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 的标本。 湖北当阳赵巷楚墓是属于春秋中晚期,这个时期正是楚青铜器艺术的新风 格开始的时候。漆器艺术多少也会受到一些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新的风格形式。 这些漆器大都为木器漆器,品种有方壶、簋、豆、俎、瑟等,他们的造型于漆 器相仿,纹饰也仿照于青铜器,如: 方壶,方口,长颈,肩部附对称的两兽耳,耳上浮雕一变形牛头,腹微鼓, 凹底,下接喇叭形口装方座。器身以黑漆为底,以红、黄色绘图,局部勾金银 彩。颈饰红的雷云纹,口面与方座的裙边饰红色点纹和卷云纹组成的三角纹, 二凸棱之间施红色卷云纹夹杂的几何卷云纹,兽形耳上施红、黄相间的水波纹。 器口、裙边等部位及器身饰黄色三角纹、勾纹。 簋,盖如覆钵状、弧壁平顶,顶上附一圆形提手。簋身敛口,鼓腹,肩两 侧附对称的两牛头状耳,下接喇叭形大圆足。以黑漆为底,描红、黄彩。盖顶 面上饰一周变形窍曲纹,中部饰一周水波纹,下饰一周窍衄纹。簋腹上部饰变 形窍曲纹,下部饰波浪条状纹;圈足上半部饰波浪条纹,下半部饰变形窍曲纹, 李学勤东周j 秦代文明,北京文物j f :版社,1 9 8 4 年第1 2 5 页 2 皮道坚楚艺术史,j f 汉湖北教育i l j 版社,1 9 9 5 年第8 7 页 1 0 武汉理工大学硕+ 学位论文 近口部绘红色三角纹、勾纹。器身饰黄色三角纹、勾纹、波纹。 豆,敛【1 浅盘,直腹,短束炳,喇叭状圈足。豆身髹黑漆为底,绘红、黄 彩。口部曲折的沿面上饰点纹、勾纹和三角纹。浅腹上绘变形窍曲纹。豆柄 t 部饰水波纹,中部施变形窍曲纹。喇叭状圈足上部施水波纹,中部饰变形窍 曲纹,下部饰一周点纹、卷云纹组成的三角纹。并饰黄色三角纹、勾纹。 俎,俎面髹红漆,其他部分髹黑漆,用红漆描绘十二组三十只瑞兽珍禽。 神兽形象基本相似,鹿头,四肢修长,偶蹄,长尾,身饰珠点纹。办有细 微差别:有的生枝校状角,有的无角;有的耳大,有的耳小:有的身躯肥 壮,有的身躯细长:有的匍匐,有的弓背。珍禽昂首长颈,短身,翘尾, 变形长腿。身饰珠点纹。 从这些制形及装饰纹样的漆器上我们便可看出它对青铜器的模仿,这 可能也是由于他们具有共同的祭祀用途而决定了他们之间的这种模仿关 系。除了模仿关系,我们在当阳赵巷楚漆器中看到更多的是对青铜器的模仿所 表现出来的随意性处理。这种装饰纹样的随意性处理包括纹样的变形、和组合 方式等方面,也表现在描绘手法的生动流畅上,如一些装饰题材的选择。这种 漆绘纹样生动明快的趣味就是楚漆器艺术风格样式上的早期特征之 。 从当阳赵巷楚漆器漆簋( 图四) 、 漆豆上装饰的变形窃曲纹,我们可以 看到它图案母题的基本形象而同时 出土于该墓的漆方壶上描绘的各种 形态的云雷纹、卷云纹与青铜器上的 纹样相比,就已经没有踪迹了。当阳 赵巷漆方壶( 罔五) 宽大黝黑的器麒 上,疏朗地散布着奇妙地勾连起柬的 几何化云形纹样,这组纹样的组织看 圈四:当刚赵巷楚溱器漆能 起来没什么规律,但仔细辨认可虬发 现一些方形的、三角形的结构隐含在里面,这样种扑朔迷离的装饰效果与青 铜器上刻镂的花纹相比,无疑会让人引发新奇的审美感受。这种对于传统青铜 器纹样的的大胆随意处理手法,标志着楚的漆器艺术摆脱对青铜器艺术的模仿、 宜n 地k 博物馆 湖北与m 赵# 40 备耿肇* 简报,文物,j 9 9 0 年第l o 期 武汉理i 太学硕十学位论文 寻求新艺术表现手法的丌端。这就使得春秋时期的楚漆器装饰风格区别于北方 的装饰风格。有研究指出:“东周有郎家庄殉人墓出土的漆器残件。它构图严谨 对称,和青铜器纹饰关系密切。与战国、西汉、链文化漆器图绘易趣,不过其 描绘方法仍是黑地朱纹的纯色漆画”。然而从当阳漆器的这种新装饰风格看至 少从春秋晚期中晚期开始,南、北漆器的图绘风格就已经相其趣了。只不过这 种将传统的青铜器纹样变形与抽象之后,按新的秩序从新组合的装饰手法,我 们在春秋时期以后的战国楚漆器中看到的更多实例,而这些战国漆器被麓现得 更早一些罢了。2 幽五:当刚赵巷漆方壶 春秋楚漆器这种对青铜器的模仿所表现出来的随意性处理,成为这一时期 的一种新的装饰手法。这种手法表现出楚人丰富的艺术智慧和才华,他们这种 i 耀:i ! 藁嚣;未;,谢:篙:1 :蓦鑫絮;磊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抽象的变形能力,大胆的艺术想象,突破了漆器对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的摸样, 促成了青铜器装饰纹样在战国漆器艺术中的彻底解体。 总结这一时期的图饰发展变化。为了满足上层社会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需 要,楚民族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一些新的生活理想和艺术追求。装饰普遍追求奇 巧华丽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风格也由厚实沉重转为轻灵浮浅, 由简朴转为繁缛,由凝重转为生动。 2 3 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图饰 战国时期的楚艺术在视觉样式上为我们创造了极为出色的审美对象。现实 的生活题材进入到战国时期的各种样式的艺术中,从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漆器、 丝绸品的装饰图样中,我们便可看到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情。许多生动 活跃的生活场景和现实生活的描绘,与云雷纹、龙风纹、几何纹、动物纹等抽 象化、观念化的传统纹样一起出现在这些战国时期的艺术品上这是中国上古艺 术史上的一次重大意义的变革,它扩充了艺术活动的领域与表现范围,在新的 层面上建立了艺术与生活的直接联系,从而开始了中国艺术史上又一个新的图 像系统的创造工程。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资财富的不断积累,艺术的媒 介物质也多种多样,精致完美。出了传统的铜器、玉石、陶瓷等材料外,漆器 和丝织也成为了重要的艺术媒介,在上面出现了独立的绘画作品,使得漆器和 丝织品上的装饰图样越来越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同时,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技 术不断更新,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品种和样 式风格空前的繁盛。 这一时期最引入瞩目的楚艺术品是漆器和丝织品,出土的数量和艺术的成 就远远超过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在这一时期也有辉煌的成就,装饰手法上都 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楚漆器、丝织品、绘画及雕刻艺术相比,青铜器不如它们 那样更有强烈鲜明的楚文化色彩。相比而言,楚的青铜器跟其他诸侯国的青铜 器比较,他们之间的共同性多于他们自身的特殊性。这种文化的选择反应了楚 文化在审美意识方面的一些特点,让我们感到战国时期的楚人将其艺术智慧更 多的倾注在对漆木、丝绸等材质的发掘及驾驭上。 皮道坚楚艺术史,武汉湖北教育 l j 版社,1 9 9 5 年第1 1 7 页 1 3 武汉理i 大学硕十学位论立 2 3 1 战国时期楚青铜器图饰 战国前期的楚青铜器艺术风格集中表现在曾侯乙墓青铜器群中,这是续春 秋楚青铜器艺术风格的进一步发展。代表春秋楚艺术风格的下寺风格也在曾侯 己墓青铜器群有鲜明的表现。如镂空透雕和嵌错手法的运用表现得更为娴熟, 进一步渲染了f 寺青铜嚣的奇异繁富之感。此外曾侯己墓青铜器群还将下寺风 格所表现的灵巧、生动、变化的风格凼素提炼得更加纯粹,加强了抽象形式因 素对比关系的强调。 创六:编钟f 层横梁的铜_ 凡 幽七:浮雕蟠龙组成的半球底座局部 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器中,最为壮观应属那重达两百五十公斤的大型编钟。 它由十九件钮钟、四十五件甬钟和一件镩钟组成。上下二层中下层横梁由铜 人承托( 图六、七) 铜人立于由十六条高浮雕蟠龙组成的半球底座之上。髹漆 并彩绘花纹和刻纹的木制横梁,两端有铸造精美的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 形纹饰的装饰。它的铸造精细,装饰华荧,以钟甬和镩钟为例:甬及横部 表明光滑,铸镶红铜花纹( 图八、九) 。衡部铸镶涡纹。甬韶上端铸镶一圈 棱形纹,其f 铸镶上下相错的二角纹,内填龙纹、云纹等。甬下部之旋, 均为环绕甬把而凸起的圈凸箍带,其上遍饰浅浮雕蟠龙纹。舞部以甬为 武汉理: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中心,画成对称的四格,浮雕着繁细而又密集的龙身。钲部和篆带均以凸 起的圆梗界隔,圆梗上办有细密精微的蟠龙。枚与枚之间亦饰浅浮雕龙纹。 钲部两侧周缘饰浅浮雕蟠龙纹带。鼓部饰浮雕蟠龙纹,整体皆呈对称的蝴 蝶状;龙的铸制精美,首、身、尾交代清楚,眼、麟、抓等刻画入微,还 有角、鳍、抓等微弯翘起甚至成盗倒刺状:各种龙的多少形态不一。1 下 层悬挂的一件大镩钟:舞顶以“卜”字形素带隔界,满饰浅浮雕蟠龙纹,舞 部正中有复式钮,钮饰为两对蟠龙对峙,其下一对回首卷尾,其上一对引 颈对衔。钲部两侧在浅浮雕龙纹的衬地上,各坠五个凸起的圆泡形饰以为 枚,呈梅花状,均为浮雕龙构成。鼓部纹饰亦为浮雕龙纹,但躯体较大, 均作侧身状。2 浚镩钟部分是楚王所赠的,其纹饰与甬钟相比较,显得较为抽象, 图案性较强。这些装饰的繁缛细密,对豪华的追求,以及装饰手法的讲究,可 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蔓 酒 圈八:钟甬 幽九:钟甬局部铸镶红铜花纹 虽能代表战国楚青铜器的工艺水平和体现楚艺术奇异繁富、空灵通透的m 格的青铜器作品是“透空蟠虺纹尊盘”( 图十、十) 。该器由一尊盘组成, 尊与盘通身饰极为纤细繁富的立体透空蟠虺纹。这些透空的立体装饰山无数条 游动小龙蛇综合地穿插结构而成。由于采用了失蜡法铸造工艺,这蛙蜿蜒游动 黜:獬溪绻慧剖;:别。9 8 9 。籍; 武汉理1 人学硕+ 学位论文 的小龙蛇紧靠内层铜梗连接,看上去竟如悬浮在表器上一般。这种令人琢磨不 定的神奇与叹为观止的华丽结合在起,将下寺的风格推向了极致。1 | 堇】 :透空蛞虺纹尊鼎 划十一:透空蟠虺纹尊盘局部 这种镂空的装饰手法在曾侯乙墓青铜器群中运用的比较多,这种技艺制作 的各种蟠螭纹、几何纹、花瓣纹使得铜器更加的炫彩华丽。各种透雕装饰玲珑 剔透,细密的蟠螭纹也更加层次丰富、变化多端。与早期盘踞在商周青铜器上 神秘、威严的饕饕纹相比较显现出活泼流畅的运动感。虽然曾侯乙墓青铜器 纹饰的母题大都来源于商周时期的传统,但经过楚人丰富的艺术智慧的改造, 显得富丽堂皇。这个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在它即将结束前,完成了一次艺术风格 的转变,并由此创造了叉一个高峰。 到了战国后期,楚青铜器艺术风格又发生了一次转变,这将从李三孤堆仅 存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方面反映出来,他代表了楚文化后期青铜器的艺术风貌。 李三孤堆楚墓的青铜器多采用便捷的模印方法来制作装饰花纹,如羽纹簋( 图 十二) 模印的羽纹、“铸客簋”( 图十三) 模印的棱形纹套四组“s ”形云纹造成 的几何纹样。其中亦不乏制作精荧的作品,如一件带有四个铺首衔耶和四个小 冉蹄足的“环粱方炉”,器腹装饰的模印花纹线条纤密,细如游丝,纷繁回旋, 变而不乱,如羽如花,如兽如云,令人跟花缭乱。2 r 细观察这些儿何化了的模 :i :。警:;。飘:裂哔:i :i 盖l ? i j 芤。 武汉理i ,大学碗十学位论文 印纹饰,便可发现龙、风纹蟠螭纹依稀可辨的踪迹。只是他们或多或少保留了 跟、嘴、爪等传神部位,身躯仅以几何线形表示,或者极度简化,不显首尾, 如几何形套结之状,身躯内侧填“s ”形涡云纹。有趣的是当南方的楚铜器装饰 花纹越来越抽象化、几何图案化时,北方同期的中原器物i - n 仍有较完整形态 的龙纹。这表明楚铜器在战国中后期的艺术潮流中也是远远的走在前面。它开 起了艺术的一个新阶段,给予秦汉青铜器造型以直接的影响。这种造型憨厚简 朴,装饰抽象、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