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基于dsp的三相交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与应用.pdf_第1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基于dsp的三相交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与应用.pdf_第2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基于dsp的三相交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与应用.pdf_第3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基于dsp的三相交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与应用.pdf_第4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基于dsp的三相交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与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基于dsp的三相交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与应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 创 性 声明 本人所呈交 的学位 论文是在 导师指导下进行 的研 究工作及取 得的 成果 。尽我所 知,除特别加 以标注 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的研 究成 果 。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 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 中作 了明确 的说 明并 已致谢 。 本论文及其相关资料若有不实之处 ,由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 文 作 者 秘 鲤 孟 率一、年;月 二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 明 本 人 尊 泰华一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作 完 成 学 位 论 文 的 知 识 产 权 归 西 安 理 工 大 学 所有 ,本人 今后在使用或发表该论文涉及 的研究 内容 时,会注 明西安理工大学 。本人 作为学位 论文 著 作权 拥 有 者 , 同意授权 西安理 工大 学拥 有 学位 论文 的部分使用权 (在 以下 “口 ”中标 明 ,同意 的划 “矿” ,不 同意 的划 “x ,) ,即 : 本 人 提 交 的 印刷版和 电 子版学位 论文 , 口 学校可 以采用 影 印、缩 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 保存 ; 口 学校可 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 内容编入公开的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口 学校可 以将学位论文 的摘要编入公开的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口 学校 可 以将 公 开 的学位 论 文或解 密 后 的学位 论 文作 为 资料 在 图书馆 、资料 室等 场所及校 园 网上供校 内师 生 阅读 、浏览 。 本 人 学位 论 文全 部 或 部 分 内容 的公布 (包括刊 登 ) 授 权 西 安理 工大 学研 究生学 院 办理 。 (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 ,适用本授权说 明) 论 * 签 : 琳导 毗二上彝 , 。 :月 :日 摘要 论文题 目: 学科专业 : 研 究 生 : 指导教师: 基于 d s p 的三相交流 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与应用 酱拯 电路与系统 许 志伟 高勇 教授 杨媛 教授 签名 : 签名 : 签名 : 摘 注石 3 七 本文设计 了以 tm s 32 0 f 2 4 0 7 d s p 为控制核心 ,三相异步 电机为研究对象的直 接转矩控制系统 。 首先从三相异步 电机 的工作 原理入手 , 深入分析 了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中电压 矢量与磁链和转矩 的关系 ,介绍 了磁链和转矩 的控制方法 ,给 出了最优 电压矢量 选择方案 。利用 m a tla b仿真工具对整个 系统进行 了仿真 ,证 明了系统 的正确性 和可靠性 ,针对 启动 电流大 的问题设计 了控制转矩 电流 的并行启动方法 ,达到 了 减 小启动 电流 的 目的 。最后采用 以 tms320f2407 ds p为控制核心 的硬件 电路 ,对 三相异步 电机进行 了实验 ,并详细介绍 了系统软件和硬件的实现方法 ,实验结果 证 明了系统 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关键词 : 异 步 电机 ; 直接转矩控制 ; tms32of24o7; ds p 。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itle :d s p 一 b a s e d t h r e e 一 p h a s e a s y n e h o n o u s mo t o r d ir e c t t o r q u e c o n t r o l r e se a r c h a n d a p p l ic a t io n m a j or:c ir c uits and system s n s m e:z h iw ei x u s u p e r viso r :p r of . y on g g a o p r of . y 公a n y a n g s ig na t or e: s ig n a tu r e:. s ig na t ur c: a b stra et a d t c eo n tro llin g th r ee一 p h a s e a s y n eh r o n o u s m o to r d r i v e sy stem t h a t u ses t ms 3 2 0 f 2 4 0 7 d s p a s its eo r e 15 d esig ned in t h is p a per . f r o m t h e w o r k in g p r i n eip le o f th r ee一 p h a s e a s y n eh r o n o u s m o to r sta r t, t h is p a per d ep th ly a naly ses th e relatio n sh ip b et ween v o ltag e v eet o r a nd f l u x a nd to r q u e in d t c system , intr o duees the f i u x a n d tor q ue eontrol m et h ods a n d gives t h e op t im a l vo ltage veetor seleetion progr a m . a f t er ver i f y i ng system , 5 eor r eetness by m a t la b sim u la t io n ,a m et h o d o f eo n tr o l th e to rq u e eu r r en t o f t h e p a r allel sta r t o p a i m in g a t t h e b ig sta r tin g eu r ren t 15 g iv e a nd eh iev es th e p u r p o se o f red u ein g t h e sta r t in g cu r ren t. t he experi m ent of t h r ee一 户a s e a s yneh r onous m otor usi ng t h e ha r dw a r e ei reui t w hi c h ad o p t t h e t ms 3 2 0 f 2 4 0 7 d s p a s eo n tro l eo r e is e而ed o u t ,t h e sy stem so f t wa r e a nd ha r dw a r e im plem ent a t ions a r e detailed,its r e sults testi勿 t h e validi t y a n d the p r a ctiealit y of the design . k ey w o rd s:a sy n eh r o n o u s m o to r: d t c:t ms 3 2 0 f 2 4 0 7 ;d s r 摘要. i 目录 , ., ., ., .工 1 绪论. 1 1.1 交流调速技术 的发展与现状 . . 1 1.2 直接转矩控制 的特 点及其研 究现状. 3 1.2.1. 直接转矩控 制 的特 点. 3 1.2.2 直接转矩控制 的研究现状. 4 1.3 直接转矩控制面 临的主要 问题. . 4 1.4 本课题任务及论文安排 . 5 1.4.1 本课题 的任务. 5 1.4.2 论文安排 . 5 2 直接转矩控制的原理. . 7 2.1 三 相 异步 电机 的工 作 原理 . 7 2.2 直接转矩控制 的原理 . 8 2.2.1 定子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 电机模型 . 8 2.2.2 电压矢量和定子磁链 的关系. . 1 0 2.2.3 电压矢量 和转矩 的关系. 1 2 2.2.4电压矢量 的选 择. 1 3 2.3 直接转矩控制 系统 的组成 . 1 8 3 直接转矩控制 系统 的仿真 . . 1 9 3.1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 的组成 . 2 0 3.1.1 电流 3/ 2变换 . 2 0 3.1.2 磁链计算 . 2 0 3.1.3 转矩计算. . 2 1 3.1.4 扇 区计算 . 2 2 3.1.5 速度 p i调节. 2 3 3.1.6 磁 链 两 点控 制 .2 4 3.1.7 转矩三 点控 制. . 2 4 3.1.8 最 优 电压 矢 量 表 .2 5 3.1.9 逆变器模型. 2 7 3.1.1 0电机模型. 2 7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直接转矩控制 的系统实现. 2 9 4.1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的硬件组成. 2 9 4.1.1 控制和调理 电路 . 2 9 4.1.2 主 电路. , .3 5 4.2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的软件设计. 3 5 4.2.1 主程序 . 3 5 4.2.2 中断程序. 3 7 5 实验 结果和全文总结. . 4 0 5.1 实验 结果 . 4 0 5.1.1 仿真结果. 4 0 5.1.2 软硬件实验结果. 4 4 5.2 全文总结 . . 4 8 5.2.1 实验 总结. , .4 8 5.2.2 工作展望 . 4 9 致谢. 5 0 参考 文 献. 5 1 1 绪论 1 绪论 1.1 交流调速技术 的发展 与现状 20 世纪 6 0年代 以前 ,直流调速一直 以控制能力强 、可靠性高、噪声低 、 控制 电路简单等一系列优 良的性能在传动领域 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 但是随着社会 生产力及技术 的不断发展 , 直流传动 的薄弱环节逐步显示 出来 。由于换 向器 的存 在 ,使直流 电动机 的维护工作量加大 ,单机容量 、最 高转速 以及使用环境等都受 到限制 。交流调速系统 因其结构简单 、坚 固耐用惯量小、动态响应好 、效率高 、 经济可靠 、适应环境广 、易于维护 、易于 向高压大容量发展等优点而逐步取代直 流调速 系统 ,在传动领域 占据 了主导地位 。 近十几年来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交流调速技术 的发展创造 了极为有利 的 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川 【 2】 : a 电力 电子器件 的发展 作为交流调速系统实现 的载体和逆变器 的核心控制部件, 大功率半导体器件 的发展始终制约着 电机控制 的水平 。迄今为止 ,电力 电子器件 的发展经历 了分立 换流关 断器件 、 自关 断器件 、功率集成 电路 pi c 、智 能模块 工 pm 四个 阶段 。2 0 世纪 8 0年代 中期 以前 ,变频装置功率回路主要采用 晶闸管元件 ,装置的效率 、 可靠性 、成本 、体积均无法与 同容量 的直流调速装置相 比。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 以后 ,用 第 二 代 电力 电子 器 件gtr 、gto (satetumofftllruster) 、vdmos 一 igbt (vertiea1double 一 di 伪 sedmosfet 一 insulatedoatebipolartransistor) 等创造 的变频装置在 性能与价格 比上可 以与直流调速 装 置相 媲 美 。随着 向大 电 流 、高 电压 、高频化 、集成 化 、模块 化方 向继续发展 ,第 二代 电力 电子 器件 是 20 世 纪 9 0年代制造 变频器 的主流产 品 ,中 、小功率 的变 频调速 装 置 主要采 用 i g bt ,中、大功率 的变频调速装置采用 gto 器件 。 目前 , 由 igb t单元构成 的功 率模块在智 能化方面得到迅速 发展 。智能功率模块 (ip m ) 【 “ 】 不仅 包括基 本组合单 元和驱动 电路 ,还具有保护和报警功能 。一代 电力 电子器件带来一代变频调速装 置 ,性价 比一代 高过 一代 川 。 b pw m技术 的发展 随着新型 电力 电子器件 的不断涌现 ,使得高频化脉 宽调制 (pw m )成 为可能 , 变频技术也获得 了飞速 发展 。pw m脉 宽调制控制 分为等脉 宽 pw m调制 5 l、正弦波 脉 宽调制 (sp姗) 1 6 1和 空 间矢 量脉 宽调制 ( s vpw m ) 7 1 8 l。等脉 宽 p翎 控制 的输 出 电压和 电流波 形都是非 正弦波 ,具有许 多高次谐波成分 ,因此现 在使用较 少 。而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弦脉 宽调制 (sp枷)法使得流入 电动机 的电流谐波较少 ,电机振动小 ,其控制 变频器 的效果较好 ,而且相应 的硬件和软件技术较成熟 。另一种方法是空 间矢量 脉宽调制 s v p翎 法,它与 spw m法不 同,spw m是从 电源的角度 出发,其着眼点是 如何生成可 以调频调压 的三相对称正弦波 电源 ;而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s v p翎 法是 从 电动机 的角度 出发 的, 着眼基于 ds p直接转矩控制异步 电动机系统 的设计于如 何使 电动机获得 圆磁场 。空间矢量法是 目前 国际上 比较先进 的变频工作模式 ,由 于其供给 电动机 的是理想磁链 圆,因此 ,电动机工作 比其它方式更平稳 ,噪音更 低 ,同时也提 高 了电动机 的工作效率 ,提高 了电源 电压 的利用效率 。这种 工作模 式 国内己有一些厂家推 出,国外 已普遍采用 。与正弦波脉 宽调制 spw m法 相 比, 具有一定 的优 势 。 c 控制策略 的发展 随着 电力 电子器件及 pw m技术 的发展 , 交流调速 系统 的控制策略也得到 了发 展 。 目前 实用 的交流调速系统 的控制策略 ,主要有 以下几种 川 : (l )v/f 控制 v/ f控制是交流 电机最简单的一种控制方法 ,通过在控制过程 中始终保持 v/f 为常数 ,来保证定子磁链 的恒 定 。然而 v/f 控制是一种 开环控制 ,速 度动态 特性很差 , 电机转矩利用率低 , 控制参数还需要根据 负载 的不 同来做相应 的调整 , 特别是低速 时 由于定子 电阻和逆变器 电力 电子器件开关延 时的存在 , 系统可 能会 发生 不 稳定 的现 象 。 (2 )矢量控制 交流 电动机是多变量 、非线性 、强祸合 的被控对象 ,采用参数重构和状态重 构 的现 代控 制理论概念可 以实现 交流 电动机 定子 电流 的励磁分量 和转矩 分量之 间的解藕 ,实现 了对交流 电动机的控制等效为直流 电动机 的控制 ,使交流调速 系 统 的动态性能得 到了显著 的改善和提高 , 从而使交流调速 最终取代直流调速 成为 可能 。目前对调速性能要求较 高的生产工艺 己较 多的采用 了矢量控制型的变频调 速装 置 。但矢量控制计算量较大 ,控制系统复杂 ,需要对磁场精确定 向,且性能 受转子参数变化影响较大 。 (3 )直接转矩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 的变频调速技术简称为 dtc (direct torque contr。 1),是继 矢量控制变频调速技术之后发展 的新型高效变频调速技术 。1985 年 德 国鲁 尔大 学 m.depenbro c k 教授 首先提 出直接转矩控制 的理论 ,它不考虑如何使定子 电流 解 祸 ,而 是直接着 眼于对 电磁 转 矩 的直接 控制 。它 采 用 空 间矢量 的方法 ,在 定子 坐标系下计算和控制交流 电机 的转矩 ,采用 定子磁场 定 向,借助于离散两 点式调 节 (ba n g 一 ba n g 控制)产 生 pw m信号 ,直接对逆变器 的开关状态进 行最佳选择 , 1 绪论 以获得转矩 的高动态性能控制 。它省去 了复杂 的矢量变换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 了 矢量控制 中运算 、控制复杂 ,特性 易受交流 电动机参数变化影响的缺 点。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 自诞生之 日起就 以其独特新颖的控制思想 , 直接 明了的系 统结构 ,优 良的静态 、动态特性受到 了普遍重视 ,并得到 了迅速 的发展 。目前该 技术 己成功地应用在 电力机车牵引的大功率交流传动上 。 d 微处理器和专用集成 电路 (as i c )的发展 新型控制策略 的使用化完全得益于微处理器技术 的发展 。 电机数字控制核心 经过 了 8 位通用 mc u 、1 6位通用 mc u和面 向电机控制 的专用 mc u ,并随着微处理 器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发展到 目前面 向电机数字化控制的高性能 mcu 和高速数字 信号处理器 (dsp )。美 国德州仪器 的 tms320c2000 系列 ds p是这方面颇具代表性 的产 品 。 asi c芯片可 以封装 电机控制系统 中的某个或某些特定功能模块 ,例如 igbt 的驱动保护模块 。 高速微处理器 (dsp )和专用集成 电路 (asic )技术的快速 发展 ,简化 了系 统设计,保证 了电机数字控制系统 的实时性 ,为实现 电机控制系统到精度 、高稳 定性 、高抗干扰 能力 、多功能化 、通用化 、高性价 比等提供 了硬件手段 。 e 计算机辅助技术 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和微 电子技术的发展 ,现代计算机 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速度越来 越快 。为系统设计和仿真提供 的软件越来越 多,如 以tl a b、pspice、sa b er 等 。 m a tlab 凭借其强大 的矩 阵运算 能力 、简便 的绘 图功能 、可视化 的仿真环境 以及 丰 富的算法工具箱 ,已成 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 员的有力开发工具 。控制理论方面 的一些新方法 、新 的控制策略都可 以先通过 m a tlab 进行验证 、修改 。 .2 直接转矩控制 的特 点及其研 究现状 .2.1. 直接转矩控制 的特 点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 自 1985 年提 出并且于 1987 年推广到弱磁调速范 围, 近二 十年来 , 各 国科研 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 员从不 同的角度对其进 行 了不 同程度地 改 进 ,各方面性能都在不断提 高 ,并 已经进入实用阶段 。 与矢量控制系统相 比,直接转矩控制具有 如下优 点 川 : (l )直接转矩控制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分析交流 电动机 的数学模型 、 控制 电 动机 的磁链和转矩 ,计算过程简单 。 (2 )直接转矩控制磁场 定 向所用 的是定子磁链 ,通过 定子 电阻即可观测 。而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矢量控制磁场定 向所用 的转子磁链 的观测需要知道 电动机 的转子 电感和 电阻。 因 此直接转矩控制减少 了矢量控制 中控制性能易受参数变化影响的问题 。 (3 )直接转矩控制采用空间矢量 的概念来分析异步 电动机 的数学模型和控 制其 各物理量 ,使 问题变得简单 明了。 (4 )直接转矩控制是直接将转矩作为被控量 , 直接对其进行控制 ,而不是像 矢量控制那样通过控制 电流 、磁链等量来 间接控制转矩 。 .2.2 直接转矩控制 的研 究现状 a 现代控制理论应用 现代控 制理论 中各种控 制方 案 的应 用使 得 系统 的动 态性 能和鲁棒性 得 以提 高 。随着功 能强大 的数字 处理芯片 (d s p ) 的推 出,许 多 以前无法实时实现 的算法 都可 以应用到实时控制系统 中。 例如最近研究十分活跃 的非线性控制 、 模糊控制 、 神经 网络控制 、 模糊神经 网络控制等 。 这些控制策略运用到直接转矩控制理论 中, 将使得一些 由于 自身无法克服 的诸如转矩脉动等弊端 , 逐渐被先进 的控制技术所 弥补 。 b 全数字化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对处理 的实时性 、快速性要求很高 ,在结构上特别适合于全数 字 化 。ds p正是能满足这种需求 的芯片 ,它具有高速信号处理和数字控制功 能 , 同时便于故 障监视 、诊断和保护 ,既确保 了系统 的高速 响应性 ,又增强 了系统可 靠 性 。 c 低速性能的改善 传统 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中 ,磁链 的计算要用到定子 电阻 rs,在 中高速 时 , 如 果忽略 rs,对计算 结果影 响不大 ,系统仍具有很高的控制 精度 。但在低速 时, 定子 电阻上 的压 降分量 比重很大 ,忽 略 rs 或认 为它是常数将使所计算 的磁链 幅 值 、相位偏差很大 。为 了解决此 问题 ,sa y eedm i r 等人提 出分别采用模糊控制和 p工控 制对 定子 电阻进 行观 测 ,我 国也有 学 者提 出 了利 用 自适 应 全 维观 测 器 的方 法来估算 定子磁链 9 l。 .3 直接转矩控制面 临的主要 问题 a 磁链 的观测 问题 直接转矩控制 的基础之一在于磁链 的观测 ,当电机工作于高转速 时,可 以使 用一种简单 的 u一 i 模型对磁链进 行观测且精度很高 ; 但 当 电机工作于低速域 时 , 由于模型 自身 的缺 陷使得磁链观测 的精度严重下 降 ,必须用其它观测器来代替 , 1 绪论 但这些观测器不但构成复杂 ,而且需要许多额外的电机参数 ,使得系统的鲁棒性 下 降 。目前 ,对直接转矩控制技术 的研究热 点之一集 中于如何采用智能控制 的方 法完成磁链 的观测 问题 。 b 磁链和转矩 的脉动 问题 传 统 的直 接 转 矩 控 制 系 统 采 用 两 点式 调 节 器 对 电机 的磁 链 和 转 矩 进 行 ban g 一 ba n g 控制 ,在实际应用 中,虽然这种调节器具有结构简单 、易于控制 的特 点 ,但 同时会 引起磁链和转矩 的脉动 问题 。从而 ,如何减 小磁链和转矩脉动 、提 高控制效果也成为 目前 的研 究热 点之一 。 c 系统 的动态优化 问题 虽然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具有较高 的动态性能 , 但在某些情况下其控制效果还 可 以进一步提 高 。 因此 , 如何继续优化系统 的动态性 能也是 目前 的研究方 向之 一 。 1 .4 本课题任务及论文安排 4.1 本课题 的任务 分析直接 转矩控制 中的各个模 型 的优缺 点并 结合 实 际应 用制 定最 优 的控 制 策略 ,在 m a tlab 中对控制策略进行仿真 ,进一步完善控制策略 ; 根据控制策略 和 实 际应 用 中需要 采 集 和 输 出控 制 的量 ,利 用t i公 司 的数 字 信 号 处 理 器 t m s320f2407 进行硬件平 台的搭建 ; 在所建 的硬件平 台上 实现对异步 电机 的直接 转矩控制 ,从而验证设计 的正确性 、合理性 。 .4.2 论 文安排 第一章 绪论 ,主要介绍 了课题背景交流调速 技术 的发展和现状 ,包括 电力 电子器件 、pw m技术 、控制策略 、微处理器和专用集成 电路和计算机辅助技术 的 发展 ,介绍 了课题研 究对象直接转矩控 制 的特 点和研 究现状 ,并分析 了直接转矩 控制面 临 的主要 问题 ,最后介绍 了课题 的任务和论文安排 。 第二章 直接转矩控制 的原理 ,首先介绍 了三相异步 电机 的工作原理 ,从 中 得 出直接转矩控 制 的主要控制 思想在 于对磁链 的控制 ,然后从 电机 的数 学模 型 、 电压矢量和磁链 的关 系 、 电压矢量和转矩 的关 系和 电压矢量 的选择几个方面介 绍 了直接转矩控制 的主要 原理和控制方法 。 第三 章 直 接转矩控制 系统 的仿真 ,首先给 出 了直 接转矩控 制系统 仿真 的总 框 图,然后对 电流 3/ 2变换 、磁链计算 、转矩计算 、扇 区计算 、速度 p i调节 、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磁链两 点控制 、转矩三 点控制 、最优 电压矢量表 、逆变器模型和 电机模型十部分 分别进 行 了详 细说 明。 第 四章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的实现 ,本章节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介绍 了直接 转矩控制系统 的实现方法 。硬件方面主要介绍 了控制和调理 电路 中的 ds p控制 板 、母线 电压采样调理 电路 、电流采样调理 电路 、qe p测速调理 电路和人机接 口 电路等 6 部分 。软件方面介绍 了主程序和各 中断程序 的流程 ,并说 明了在编 写程 序过程 中要注意 的 问题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和全文总结 , 本章首先对系统 的仿真结果进行 了分析 归纳 , 并对 实验 结果 中不足 的地方进 行 了改进 ;其 次对 系统 的软硬件 实验 结果进 行 了分 析 ,指 出了有待进一步改进 的方面和进一步研究 的方 向; 最后对全文进行 了归纳 总 结 。 2 直接转矩控制 的原理 2 直接 转 矩控 制 的原理 直 接 转 矩 控 制 的特 征 是控 制 定 子 磁 链 ,是直 接 在 定 子 静 止 坐 标 系 下 , 以 空 间矢量概念 ,通过检测到 的定子 电压 、 电流 ,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计算与 控制 电动 机 的磁链和转 矩 ,获得转矩 的高动态性 能 。直 接转矩控制 针对 电机 的核心变 量作直接控 制 ,具有 反应速 度 快 、启动 转矩大 、易于控制 等优 点 。 本章 从三 相 异步 电机 的工 作 原理入手 ,阐述 直接 转矩控 制 的基 本 原理 ,对 系 统 的各 部 分 进 行 介 绍 。 2.1 三相 异步 电机 的工作 原理 图 2一 1 异步 电机工作原理 图 f ig u rez 一 1 p r i n eip le d ia g ra m o f a s y n ch r on o u s m o to r 当三 相 异 步 电机 定 子 a 、b、c (如 图 2一 1 )接 入 三 相 交流 电源 (各 相 差 1 2 0 度 电角度 )时 ,三 相 定 子 绕 组 流 过 三 相 对 称 电流 产 生 的三 相 磁 动 势(定 子 旋 转 磁 动 势 ) 并产 生旋 转 磁 场 ,该 磁场 以 同步转速 沿 定子 和 转 子 内圆空 间作 旋 转 。该旋转磁场 与转子 导体有相对切割运动 , 根据 电磁感应 原理, 转子 导体 (转子绕组是 闭合通路)产 生感应 电动势并产 生感 应 电流 。根据 电磁 力定律 , 在 感应 电动 势 的作用 下 ,转 子 导 体 中将 产 生与 感 应 电动 势方 向基 本 一 致 的感 生 电流 。载 流 的转 子 导 体 在 定 子 产 生 的磁 场 磁 场 中受 到 电磁 力 作 用 , 电磁 力 对 电机 转 子轴 形成 电磁 转 矩 ,驱 动 电机 转 子 沿 着 旋 转 磁 场 方 向旋 转 ,当 电动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机轴上带机械 负载 时,便 向外输 出机械能 。由于没有短路环部分 的磁通 比有 短路环 部分 的磁通 领先 , 电机 转动方 向与旋转磁场方 向相 同 l。 】 。 因为三 相 异 步 电机 转 子 线 圈 中的感 应 电流 是 由于转 子 导体 与 磁 场 有 相 对运 动而产 生 的 。三相异 步 电机 的转 子转速 不会 与旋转 磁场 同步 ,更 不 会超 过 旋转 磁场 的速度 。如 果三相 异步 电机转子 的转速 与旋转磁 场 的转 速 成 大 小 相等 ,那么,磁场与转子之 间就没有相对运动 ,导体不能切割磁力线 ,因之 转 子线 圈中也就不会产 生感应 电势和 电流 ,三 相异步 电机转 子导体 在磁 场 中 也就 不会 受 到 电磁力 的作用 而使转子转动 。因而三相 异步 电机 的转 子旋 转 速 度 不 可 能与旋转磁场相 同,总是 小于旋转磁场 的 同步转速 【 , 】 。 2.2 直接转矩控制的原理 由三相异步 电机 的工作原理可 以看 出, 电机转子 的旋转是在旋转磁场 的作用 下完成 的,因此 ,对旋转的磁场加 以控制 ,就能完成对 电机速度和转矩 的控制 , 这也是直接转矩控制 的主要控制思想 。 2.2.1 定子两相静止坐标 系下 的电机模型 在直接转矩控制 中,要对定子产生 的旋转磁场加 以控制 ,就要对 电机进 行数 学建模 , 把 电机看做一个模型 ,根据 电机 的输入量和 电机 的一些参数来计算 电机 磁链的大小和位置,并对磁链的大小和位置进行控制 。a 一刀坐标系下的电机模 型是在定子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a 一刀坐标系下 电机 的等效 电路如图 2 一2 。 r ; j。班 ; 图 2一 z a 一刀坐标系下电机的等效电路 fi gur e z一 2 the equi val entei rcui t ofm otor i n a 一刀 eoor d i na t es 2 直接 转 矩控 制 的原理 图 2一 2 中各变量如下定义 : u:( t ) 一 定子 电压 空 间矢量 ; 礼 ( t ) 一 定子 电流空 间矢量 ; i;( t ) 一 转子 电流 空 间矢量 ; w :( t )一 定子磁链 空一间矢量 ; 丫, ( t )一 转子磁链空 间矢量 ; 几。 一 定子漏感; 几。 一转子漏感; 乌, 一定子主磁链对应的电感; 。一 电角速度 ; 其 中: (2 .1) 爪 l 3 1 2 一一 用 l l, 二几。+ l,(2 .2) l ; = l z。+ l m 电压方程 为 : 一u : =r :i,+ 丫 , 0 = r r i r 一jo w :+ 少r 定子和转子磁链 的计算 公式 为: 丫 。=l , i: + l , i; (2 .3) (2 .4) (2.5) (2 .6) w ; = l二 i s + l , i, 转矩计算 公式 为 : 几 = 凡l。 (i s n i s。 一 i . t。 i s n ) 可得 : 几 = n, 仲, 。 i s p 一 少 , , i : 。 ) 进一步可得 : (2 .7) (2 .8) (2 .9) 兀 李仲 夕 ; )- l 叮 少; sin s(2 .10) 丁丫 p 一口 n 一 了乙 其中,及一 全丛二 互l l m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式 2.1 0中可以看 出,在 少 :、w ;一定的情况下,控制 电机的转矩 兀只有 通过控制定子磁链和转子磁链 的夹角 e 的大小来实现 ,在需要增大转矩 的情况 下 ,加速定子磁链 的旋转速度 ,从而增大 0 角来增大转矩 。反之 ,减小磁链 的旋 转速度 。从而可 以实现转矩和速度 的双重控制 。 2.2.2电压 矢量和定子磁链 的关 系 电压矢量是针对逆变器的控制信号来说的,电压矢量 、逆变器和 电机定子磁 链 的关系如下 : 妹 从/ / / 一 一一 练( ( ( 图 2一 3 逆变 器和 电机连接 图 f ig u rez 一 3 in v er t er a nd m o to r eo n n eetio n d ia gr a m 图 2一 3 中各变量定义如下 : u d c 一 直流母线 电压 ; s a 、b、 。 一 逆变器上桥壁三个控制信号 ,即三个 电压矢量 ; s口 、 b、 。 一 逆变器下桥臂三个控制信号 ,与 s a 、 b、 。 互补 ; u a 、 b、 。 一 输入异步 电机三相绕组 a、b 、c 的电压 ; 任一 时刻输入到异步 电机三相绕 组 a、b 、c 上 的电压 u a 、 b、 。 都有逆变器 的 六个控制信号唯一决定 ,逆变器上下桥壁 的控制信 号是互 补 的,因此 u 口 、 b、 。 的 值 由 s a 、 b、 。 的开关状态决定 ,假定 “ 1”表示控制信 号有效 ,开关 闭合 ,“ 0 ”表 示控制信 号禁止 ,开关 断开 ,则 s a 、b、 。 会有 2, = 8 种组合 ,这八种组合如表 2一 1 所 示 ,对 于逆 变器 的 8 种 开关状 态 ,可 以分 为两类 ,一类 是非零 电压矢 量 ,它 们 分别是 认(001)、u : (010 )、认(011)、u ; (100 )、矶(101) 和 矶(110); 另一类 是零 一电压 矢量 u 。(0 00 ) 和 u 7 (1 11)。 2 直接 转 矩控 制 的原理 表 2一 1 逆变器 的 8 种开关状态 几 b lez 一 1 8 in v er t er sw iteh s t a t e 状状 态态0 0 01 1 12 2 23 3 34 4 45 5 56 6 67 7 7 s s sa a a0 0 00 0 0o o o0 0 01 1 11 1 1l l l1 1 1 a a a b b b0 0 00 0 0l l ll l l0 0 0o o o1 1 11 1 1 s s sc c c0 0 0l l lo o o1 1 10 0 01 1 10 0 01 1 1 s。 、 b、 。 和 u dc 的关系可用如下矩 阵表示 : (2 .11) 、 l 万w e l ,l e s . w e . ij 5 5 5 厂. | 卜l 、l w e w e ,. | l 产 二 2 一 2一 2一一 产l e s . e e . 悦 . t . l 月l 戈 cd u l 一3 、一一 汉、 卜. l w e 卜. 已. l w e e e 少 石q b c 卜u u u u 尹. e e z 、l 、 在 电机定子两相静止坐标系下 8 种 电压矢量 的位置见 图 2一 4。 丫丫 认(001) u s(10 1) 图 2一 4 电压矢量在a 一刀坐标下的分布图 fi gur e z一 4 v o l t铭e veetor di str ibuti on m a p i n a 一刀 eoordi na t es 六个非零 电压矢量 的顶 点组成 一个等边六边 形 , 两个 零 电压矢量位 于坐 标 柱 圆心 。由 式 2.6 可 以得 到 : v , :( )一 j( u:( )一 , ( ) r: 冲( 2 .12)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忽略定子 电阻的影响,则 : 、 、 ( )二 ju; ( ) d t, ( 2 .13) 从式 2.1 3可以看出,定子磁链和电压矢量成积分关系,表现在a 一刀坐标系下就为 定子磁链 的顶 点运动轨迹沿着 电压矢量 的方 向进行 ,如 图五 : 例如在 t, 时刻磁链 为 毋, ,此 时选择 了电压矢量 认 ( l 10 ) ,定子磁链是对 电压矢量 的积分,积分也可 以理解为所有 的矢 量相加 , 那么在 tz时刻磁链运动到 少2, 磁链矢量 班, 和 少2顶点的连线平行于矢量 认 ( l 10 ) 的 方 向,在下 一 时刻选 择 电压矢量 u z(010 ),磁 链矢量 的顶 点运 动轨迹将 平行 于 电压 矢 量 矶 (0 10) 。 丫丫丫 厂厂 队(001) u s(10 1) 图 2一 5 磁链轨迹和 电压矢量 的关系 图 fi gurez一 5 fl u x t r a jector y a n d the volta g e veetor di a g ra m 从 以上 分析 可 以看 出,要控制磁链 的轨迹 ,就要选择适 当的 电压矢量 。理想情 况下 , 通过 电压矢量 的选择就可 以得到任意形状 的磁链轨迹 2.2.3电压 矢 量和转 矩 的关系 在直接转矩控 制 中,对 电机转矩 的控制 是必不可 少 的 。电压矢量 的选 择也会直 接 影 响 电机转矩 的大 小 , 由式 2.1 0可 以得到 ,通过控制 e 角可 以控制 的 电机 的转矩 ,0 角 的大 小可 以通过 电压矢量 的选取 从而控制磁链 的旋转速度 来控制 ,因此 , 在选择 电压矢量 时就 2 直接 转 矩控 制 的原理 要考虑当前电机转矩的大小, 从而来决定选取的电压矢量是加快磁链旋转以便增大转矩还 是减小磁链旋转速度 以便减小转矩 。 电机转矩 的计算 公式为式 2.10: 毋; sin s 东w 一几一一 二 _ 称 , 二 , ._ i j=二, 、 w :w 气 2.2.4 电压 矢量 的选择 由电机 的工作原理可知 ,定子磁链是一种旋转磁链 ,它 的运动轨迹是 圆形 的 。理想情 况下 ,只要选择的电压矢量得当,就会得到圆形的磁链运动轨迹 。但在实际应用 中,完全 圆形 的磁链轨迹对硬件和 cp u的要求很高 ,会采用一种近似 圆形 的运动轨迹 ,如 图 2一 6。 图 2一 6 中的磁链运动轨迹近似为 圆形 , 它 的大小控制在一范 围 内。 在任意 时刻要选择 下一 时刻 的 电压矢量 ,就需要知道 当前磁链 的大小 、位置和 电机转矩 的大 小,下面给 出磁 链大小和位置 的计算方法 : a 认 (00 1) u s(10 1) 图 2一 6 近 似 圆形 的磁 链运 动 轨迹 fi gur e z一 6 a ppr o xi m a t e ei reula r f l ux t r a j eetor y a 磁链大 小 的计算 在直接转矩控制 中, 磁链 的计算有三种模型 , 分别为 u一 i 模型 、i一 n 模 型和 u一 n 模型 。 l3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u一 i 模型 计 算 公 式 为 : 、 ; ( )=j( u、 ( )一 、 ( ) r、 冲 在 a 一刀坐标系下 的两个分量 叭。 和 w : 。 计算公式如下 : 、 、 。 一 j( u、。 一 。 。 r: 冲( 2 4) 丫 、。 j( u: 。 一 、 r、 冲( 2 .15) 磁链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 叭 一 伽几 +、 暴( 2 .1 6 ) 在式 2.1 4和 2.巧 中用到 了变量 u s 。 和 u明,它们 分别是 电压矢量 u, ( t )在 定子两相 a 一刀静止坐标系下的分量,式 。 和i s n 分别是电流矢量i :( t ) 的分量。由三相坐标系下的。 。 、 u, 、 u:i。 、 几和 i c 经过 par k变换得到 。 该模型 只用到 了定子 电阻一个 电机参数 , 而且 电机 的定子 电阻也是 易于测量 的 。 在 电 机转速较 高 时通常忽略定子 电阻压 降, 则定子磁链仅 随 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 只要合 理地选 择 电压矢量施加 的顺序和时间, 便可使磁链按照要求 的轨迹运行 ,因为此 时定子 电压远大 于定子 电阻上 的压降, 忽略定子 电阻上 的压降, 对磁链 的观测影响不大 。 但 当转速较低时, 定子 电阻的压 降较之定子 电压不可忽略, 这样就造成磁链观测不准确 。 另外 ,由于低速 时, 定子 电阻随温度 的变化而变化 ,也将影响磁链 的观测 ,最终影响系统的性能 。因此 ,u一 i 模型一般在转速较高时适用,它能准确地观测定子磁链,而且结构简单,鲁棒性强。 (2) i一 n 模型 计算公式为 : 1, , w = 丁 甲 i 二 一 l 气 + 丫 ) l +-二 石 l (2 .17) r , 丫 护 “ 万呷一w 十 了 田 班 产 (2 .18) 由公式 2.1 7和 2.1 8可 以看 出 i一 n 模型不 受定子 电阻变化 的影响 , 因此在低速 范 围 内 精度很高 。但 由于 引入 了转子 电阻、漏 电感和主 电感等参数 ,因此这种模型易受 电机参数 变化 的影 响 。 (3) u一 n 模型 中高速 时采 用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