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基于gis的金华市金东区村庄布点研究.pdf_第1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基于gis的金华市金东区村庄布点研究.pdf_第2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基于gis的金华市金东区村庄布点研究.pdf_第3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基于gis的金华市金东区村庄布点研究.pdf_第4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基于gis的金华市金东区村庄布点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基于gis的金华市金东区村庄布点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基于g i $ 的金华市金东区村庄布点研究 摘要 村庄是人类最原始的聚居地,也是人类最早显示出文明形态的地方,人类发 展的历史也是村庄发展的历史。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村问题是国家的根 本闯题,2 0 0 5 年1 0 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 0 0 6 年又将 此列为中国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村庄体系的不明确、 村庄体系布局混乱、村庄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布局建设的滞后等问题不断凸 现,村庄布点规划势在必行。但是,现在的村庄规划各自为政,很少有一个较为 体系、全面、科学的规划系统。 因此,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基础资料,用一系列定量方法 对研究区村庄分布现状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村庄现状分析的方法体 系,并建立了村庄合并规划布点选址模型。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基于r s 和g i s 技术,在g p s 样点辅助之下,利用遥感分类最大似然法 从l :1 2 5 0 0 的航空遥感影像中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图斑,从l :1 0 0 0 0 地形图中提 取出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势信息,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 2 采取一系列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区村庄分布现状进行分析:采用点格 局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村庄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不同尺度下村庄 分布的类型,并提出了研究区耕作半径范围:采用分形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区村庄 系统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村庄人口数据,利用信息维数j 、z i p f 维数q 对研究区 村庄系统及其各村镇系统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概括了其分布特征及系统结 构功能强弱与优劣。;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在g i s 的缓冲区分析方法支持下,对 村庄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区村庄分布现状特点为:大聚居、 小散居,村庄规模小、分布密度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研究区村庄系统分形结 构总体而言,存在一定的系统等级结构,但是村庄人口分布仍然较为均衡,等级 结构不够明显,系统整体功能有待增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都对村庄布局 存在影响,村庄分布是受自然、社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研究区的村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自 然地理条件指标包括高程、坡度、与河流的距离,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与公路的距 离、与最邻近城镇的距离、村庄人口规模及其他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等。进而采用 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村庄进行排名及适宜性的评价。 4 。以金东区为具体实例,采用c + + 面向对象编程,构建了一个村庄合并规 划布点选址模型,选取不同的约束条件,编制不同方案,进行了方案优劣的比较 合并规划结果较大程度的改善了研究区村庄规模小、分布密度大的问题。然后, 将模型与g i s 集成,实现了规划结果在a m g i s 软件中的可视化查询与修改。 关键词:村庄布点规划,g i s ,适宜性,模型 t h es t u d yo nv j a g el a y o u t 矾o r e n t r e g i o no fj 】喇删ab a s e do ng i s a b s t r a c t l 姆i st h em o s to r i s i n a li n b a b i t a n e ro f h u m a nb e i n g sa n dt h ep l a e a r l i s tt o s h o wc i v i l i z a t i o nf o r m , t h ed e v e l o p i n gh i :勋r yo fl a u m a nb e i n g si sa l s ot h ev i l l a g t * t i nt h ec l e v e l o p i n gc o l m t r i e ss u e l a 嬲a l i n & t h er t n a li s s u ei st h ee o t m l z y sf u n d a m e n t a l l r o b l e m s i no c t o b e r2 0 0 5t h ef i t t hp l e n u mo ft h e1 6 t hp r o p o s l x lb i l i l d i n gan e w s o c i a l i s tc o u l f a - y s i d e , i n2 0 0 6l h ec h i n e s eg o v e r n m e n tl l a sl i s t e dt h i so o ft h ek e y t a s k s a s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 m a n yp r o b l e m 哦a p p e a r i n g , s u c ha s : 咖d e 6 蒯、r i 】【姆s y s t e ma n dc o n f u s l 诅r i t el a y o u to ft h ev i l l a g es y s t e m , d e l a y e ds i t e l a y o u tc o n , q l l u c t i o l ao f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a c i l i t i e sa n ds o c i a ls e l v i c , t ef a c i l i t i e si nn l m l a r e a , a l lt h e s ea l ei n d i c a t i n gt h a ti ti st h et i m et ol , e c nv i l l a g el a y o u tp l a n n i n g o nt h eb a s i so f t l a er e q u e s to f t i m e s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 j x lt h es t a t u sq u o8 r i dt h e c 铷嘴o ft h ed i s l r i b t n i o l lo fv i l l a g e si ns t u d y 铀慨w i t ht h et l a s i cd a t ae x t r a c t e df r o m r e m o t es a a s i n gi n l a g c su s i n gas e r i e so fq u a n t i t a t i v ei l l e i d l o d s p u tf o r w a r d 觚s y s t e m f o rs 嘶玛q l ma n a l y s i s , a n dt h e nd e s i g nav i l l a g es i t el a y o m p l a n n i n gm o d e l a m o n g t h em a i nd e m e n t si n c l u d e : 1 1 1 x - t r d e t i n gb a s i cd a t as u c ha s t h el l l n d l l s et y p e si m a g ew 丛d i s t i l l e dt h r o u c h 也em a x i m u ml i k e l i h o o dm e t h o df r o m1 :1 2 5 0 0 耐a l 岣m 蚴s i i 唱i m a g e sw i t h 1 3 p s - p o i n ts u l , p o r t t 岖t h ee l e v a t i o n , s l o p e , a s p e c t , a n do l l l c r t c i t a i l li n f o r m a t i o nw m c x t r a e 雠f r o m t h e1 :1 0 0 , 0 0 0 t o p o g r a p h i c m a p s k i s c d o n t h e r sa n d g i s t e c h n o l o g y 2 a 埘山,s i n gt h es t a t u sq u oo ft h ev i l l a g ed i 妯l m t i o nu s i n gas e r i e so f q u , 雒t i t a t i v en 坞t b d :p o i n tp a t t e m sa n a l y s i sw a su s e dt oa z l a l y s et h e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l i o np a l t e mo fv i l l a g e si ns t u d ya 脱o fd i f f c r e l l ts c a l e , a n dt h er a d i u so f f a r m i n ga r e aw a s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f r a e t a lr e s e a r e l aw a su s e dt oa n a l y s ev i l l l l g 伪 衄e l a i t e e t u r es y s t e mw i mi n f o r m a t i o nd i m e n s i o na n dz i l f fd i m 黜i o n , t h ed i s l a i b u l i o r , d 删盟c t e f i s t i c sa n df u n e l i o no ft h el a i c r a r e l a i e a l 啦m c 嘶w e a n a l y z e d 删 m 浙江师范大学昔通硕士学位论文 s u m m a r i z e d 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a n db u f f e ra n a l y sw e r eu s e dt od i s c u s s e 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v i l l a g e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t h e i ri n a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z e so f t h es t a t u sq u o a r e :b i gs e t t l e m e n t , s m a l ld i a s i 均r a , s m a l l s c a l e , d i s p e r s e dp o p u l a t i o n , s o m es y s t e m - l e v e ls t r u c t u r ew h i c hn e e dm o r eo b v i o u s h i e r a r c h i c a ls l l u c t t l r ea n dm o r es 诧骂g l hf i m c t i o n , n a t u r a la n dt h es o c i 删c 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e dv i i a g e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t o g e t h e r 3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s t a t u sq u oa n a l y s i s ,b i l i l d m gav i l l a g e s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 s y s t e m , w h i c hi n c l u d en a t u r a la n dg e o g r a p h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i n d i c a t o r ss u c h 龉 e l e v a t i o n , s l o p e ,a n dt h ed i s t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r i v e r s ,r o a d sa n dt h ev i l l a g e sa n d s o c i oe c o n o m i ci n d i c a t o r ss u c h 船t h ed i s t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n e i g h b o r m gt o w n s , v i l l a g e sa n dt h ev i l l a g e s t h ep o p b l a t i o ns i z e , i i i f b s 垃u c t t l 糟s i t u a t i o n , e t c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w a su s e dt oe v a l u a t et h er a n k i n ga n ds u i t a b i u t yo f e v e r yv i l l a g e 4 c 脚仇l c 吐n g8v j i l a g el a y o u tp l a n n i n gu s i n gc + + o b j e c t - o r i e n t e dm o d e l , p r e p a m gd i f f e r e n to p t i o n s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c o n s t r a i n t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r e s u l t so ft h e m e r g i n gp l a n n i n gi m p r o v et h ev i l l a g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p r o b l e m ss u c h8 ss m a l ls c a l ea n d d e n s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s t u d y 锄胤t h e nt h er e s u l ti sv i s u a l i z e d , i t si n q u i r ya n dr e v i s i o n i se n a b l e di n a r c g i s k e y w o r d s :v i l l a g e l a y o u t p l a n n i n g , g s , s u i t a b i l i t y , m o d e l i v 浙江师范大学普通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 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嗜杉钆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日期:瑚“ 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 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嗜乏优导师签名t 晦日期:矿7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绪论 1 研究背景 ( 1 ) 农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 据中国第五次入口普查数据,2 0 0 0 年中国总人口1 2 6 5 8 3 ) o 的任何值,k 为单位面积上的平均点数,可以用n 舱来估计, a 为样地面积,n 为总点数( 居民点数) 在实践中,k ( t ) 用下式估计: 鼢百毛军若。m ) ( 公式3 2 ) 其中,i ( t l i ) 表示踟点为中心,以句为搜索半径所找到的桶( f ,) 的总数。 然后,以下一个i 点为中心,搜索距离为的j 点,重复此过程。完成以后,匈增加, 整个过程又重复一次。搜索半径的增加幅度较小,一般大致有s o - o o + 搜索距离。 可以根据不同的终出其k 他) 与t s 的关系图,以检验在某个距离是否为聚类分布。 k ( 哟统计图是非线性的,l 佃) 可以比较线性的表现k 指数: l ( g ) - - s q r t k ( t0 - ts ( 公式3 - 3 ) 7 在实际研究中,l 统计指数应用较多l ( t s ) 实际上表示的是平均一个样点所 9 浙江师范大学普通硕士学位论文 占的面积,也就是样点之间分布距离的方差。在完全的随机分布也就是泊松分布 情况下,分布的方差等于其期望值。随机分布下,每个样点的平均期望距离应该 等于其距离,也就是l ( t s ) = 0 ,因此,在完全的随机分布下,c s r ( c o m p l e t es p a t i a l r a n d o m n e s s ) ,l ( t s 户0 ;离散分布下,样点会以较规则的地理间隔分布,而且分 布的间距大致相等。因此,方差会较小,即u 回 0 。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我们可以根据各个距离进行随机分布模拟,得出 不同距离间隔下的l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置信区间( e n v e l o p e ) 。假定点集是随 机分布,则用随机模型拟合一组点的坐标值,对每1 值,计算l ( 乜) ;同样用随 机模型再拟合新一组点坐标,分别计算不同尺度t 的l ( t s ) 。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 到达到事先确定的次数,l ( t s )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上下包迹线的坐标值。拟 合次数对9 5 的置信水平应为2 0 次,9 9 0 , 6 的置信水平就为1 0 0 次,因此该方法计 算量较大。用作为横坐标,上下包迹线作为纵坐标绘图,置信区间一目了然。 用点集实际分布数据( 点图) 计算得到不同尺度下的l ( t s ) 值若在包迹线以内,则 符合随机分布;若在包迹线以外,则显著偏离随机分布 点格局分析方法在国外广泛应用于植物种群分布、人口分布及灾害、犯罪、 疾病、点源环境污染、野生动物的分布等等领域。如j j u l i oc a m a r e r o ,e m i l i ag u t i e r r e z 用r i p l e y s k 分析了墨西哥p y r e n e e s d a 脉i m m 3 m h o l z ,i m c i t a 两个树种的种内 格局,用r i p l e y sk 1 2 分析种间关系【4 5 】;w d s o n m w a l ek h a e m b a 用g - s t a t i s t i c 和 k - f u n c t i o n 分析t l a i k i p i a 地区布鲁塞尔斑马,黑斑羚,东非狷羚三种动物的分布 格局,并分析了其分布格局与动物行为,食物需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l l j ;j o h nb k a n e e n o 利用g i s 和点格局分析来评定从1 9 6 4 年到1 9 9 4 年美国密歇根州3 个郡县的 4 种犬癌时间和空间上的聚类分布1 5 】;as t e i n ,ed r o o g e r s ,i - lb o o l t i n k 利用点 格局方法分析了荷兰地区亚甲基着色土壤的分布情况【。“ 2 研究区村庄分布点格局分析 金东区村庄分布点图如图3 - 2 。 l o 三、信息提取与分析 对于公式: l e 3 - z 村庄分布点田 弱嘻3 - 2t h e i n tm pe l v i l l a g e s k 妒志军若 ( 公式,4 ) 其中,a 为金东区总面积6 5 8 1 6 2 9 5 0 m 2 ,n 为总点数5 0 6 ,最大搜索距离为t :, i 3 。间隔为l ,递增搜索半径t - 历3 0 0 = 8 5 5 。分析结果如图3 3 , 浙江师范大学普通硕士学位论文 1,、,7么 1 时,区域整体 性增强的效应已经开始降低,但是,当d 9 3 3 时,区域的整体性还是增强的, 此时分布模式为对数分布模式,中心性村庄的中心性作用非常明显。 考虑到首位村庄对维数的计算的影响比较大,在此把首位村庄排除在计算 范围之外。运用上述维数和分维d 公式,对金东区及各镇的人口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各自等级结构的分维值d ,再将各村镇系统的等级结构的分维计算数据绘成 双对数坐标图( 图3 5 ) 。从等级结构的规模分布模式来说,分维数在1 0 左右为 p a r e t o 分布模式,上升到2 0 时为对数正态分布 a 金东区b 东孝街道c 多湖街道 三、信息提取与分析 d 孝腰镇e 博村镇 f 塘雅镇 曹宅镇i l 赤松镇 i 澧浦镇 j 岭下镇 k 扛东镇 i 嚣东乡 田3 - 5 金东区村庄系统等缓鳍构分肇截取时教目 _ 蟹3 - st h el o g - h gp l o tf o rt h ef r m c l s ld i m e n s i o no nh i e r n c h i a ls t r u c l u no f v i i i s g ep o 缸- i ns t u d yr e 倒l o 从图3 - 5 可以看出,各村镇系统的等级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形几何结构 特征。从整个金东区范围来看,拟合度8 l 。8 5 ,考虑村庄系统的等级结构分布 模式是具备初步双分形结构的。傅村镇、多湖街道的等级结构的双对数图的拟合 浙江师范大学普通硕士学位论文 效果最好,最具有z i 口f 维数的分形特征,说明傅村镇、多湖街道存在比较典型 的、有优势的中心村。岭下、赤松、源东已经具有一定的分异,说明有优势的中 心村不少。曹宅镇的拟合效果最差,多分形结构已经开始有较大的分异。 形成这种分形特征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各村镇系统中的中心性高级别村镇的 存在。如对于傅村镇、多湖街道村镇系统来说,其高级别的中心性村庄较少,其 中心性作用在其系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其结构最符合维数分形特征,而赤 松镇、源东乡等地村庄系统结构存在的中心增多,因而其等级结构已经开始出现 一定的分异。整个金东区而言,村镇体系存在多个一级中心村和众多的二级中心 村,所以其分形结构有可能在两个层次上有不同的分维数,分布模式为p a r c t o 模 式,这也说明村镇体系在等级规模分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称破缺嘲。 表3 - 3 金东区村庄点系统分维值表 t a b l e 3 - 3t h ev a l u eo f f r a c t a ld i m e n s i o no f v u l a g es y s t e m 从表3 3 可知,金东区所有乡镇的d 值均大于1 而小于3 3 3 ,介于1 1 2 到 1 6 8 之间。比较同类计算中,徐亮【3 8 】计算出崇州市元通镇的q 值为0 8 9 5 ,金东 区及其村镇系统的q 值均小于o 8 9 5 。而q 越小,即d 越大,说明村庄人口规模 集中,人口差异小,等级性差。金东区比较元通镇而言,衬庄系统结构均比元通 镇松散,人口规模分布较为集中,中问位序村庄多,等级性差。 此外,d 值大于1 ,说明虽然金东区人口规模有一定的集中趋势,人口分 布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居民点分布还是有一定的均衡特征; 虽然整体的增强效应处于增强趋势,但是其增强效应却不明显,仍然需要通过一 定的调整,优化村镇结构。 孝顺镇村庄等级结构的分维值d 最大,傅村镇系统分维值d 最小。因此可 以判断,孝顺镇村庄系统的结构最松散,规模分布为比较正规的p a r e t o 分布模式, 存在较多中间序列的村庄,分布最为均衡,中心性村庄的中心性作用不显著这 个结论与表3 7 中均衡度的计算结构一致。而傅村镇分维值d 最大,说明村庄人 三、信息提取与分析 口差异最大,村庄系统结构最紧致,存在优势村庄,发展引力较大。 ( 3 ) 信息分维与z i p f 分维的联系与区别 将金东区村庄系统的信息分维值j 与z i p f 分维值d 进行比较( 图3 9 ) : 田3 - 6 金东区村庄信怠雏敷与z i p f 簟敷比较 唯“t h ec o m p a r i s o nb 咖啪ja n dz i p f f r a e t a lv a l u ee f v i l l a g m z i p f 维数和信息维数j 都可以用来分析区域内村庄等级结构的规模分布,反 映系统要素规模分布的均衡性及系统的紧致性特点,两种方法用于村庄系统等级 结构的研究的分形方法。其结论是一致的。如图3 6 中,可以看到,两曲线的波 动趋势基本一致。 但由于本研究中在维数方法中对首位村庄做了相应的处理,所以两者之间又 不成绝对的比例关系,如傅村镇的z i p f 分维值d 很低,而且与其他乡镇相比, 差异较大,但是信息分维值虽然也不高,但是与其他的乡镇相比,差异并不大。 两种方法也存在一些区别,z i p f 维数强调村庄发展吸引力等级系统结构的分布模 式,具有明显的几何结构特性,如对数分布等;信息维数则不仅具有几何结构特 性,还具备一定的代数结构特性,如还反映区域整体性是增强还是减弱;另外, z i p f 维数还体现中心村镇的中心性作用的强度。 ( 四) 村庄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 1 地势 根据金华市l :1 0 0 0 0 地形图,生成地势数据,建立地势与居民地空间关系 数据库( 图3 - 1 0 ) 。 2 8 6 4 2 l 8 6 4 2 o l l l 1 o o o 0 浙江师范大学普通硕士学位论文 l 金华市l : 0 0 0 0 地形m 提取上拼接 l 等高线图层i c 督寄i 金东区行政区域金东区居民地图斑 00工 i 金东区地势t 跗ll 金东区地势g l u dl 金东区居民地g r i d lil 周 目3 - 7 居民地与地势空间关东数据库生成 啦3 - 7 t h ed a - b u es e a e r a t i o na b o u tt h es p a t i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w e e nr e s i d m sa n d t h et e r r a i n 提取金东区范围内的3 9 幅地形图,采用g e o p r o c e s s i n g 的m e r g e 将等高线图层 进行拼接。并将拼接完的等高线图层在3 d a n a l y s i s 中等高线高程值采用c r e a t e t i n 生成t i n 数据,转成5 m x s m 的g r i d 数据,并提取坡度、坡向,得到含高程、 坡度、坡向信息的g r i d 。然后,将居民点层转换为含居民点信息的居民点g r i d 。 最后,将这4 层数据进行空间叠置分析,便可得到居民点与高程、坡度、坡向的 空间关系数据库 ( 1 ) 居民地与地势变化关系的定量分析 地势分析的过程为:通过3 da n a l y s i s 将等高线按其高程值生成不规则空间三 角网模型( t i n ) ,得到数字高程模型,将其转成5 m x s m 的格网数据,生成金东 区地势变化图( 图3 8 ) 。 三、信息提取与分析 田3 毒研究区地势变化蟹 啦柚t h e t e r r z i nv a r i a t i o no f s t u d yr t l i o n 从图3 8 可以看出,研究区地势总体特征是西北、东南为山脉绵延,地势较 高,中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低。山脉平行分布,主要公路与最主要的河流也平行 于山脉走向,为典型的两山夹- - i l l 的走廊式地形。 根据研究区域的地势特点确定高程分级,将居民点g r i d 与高程g 砌d 进行叠 加分析。 最后,根据高程分级进行其栅格数统计。得到地势高程分级的面积,比例以 及居民点在不同高程级别的分布情况,并将不同高程的居民地栅格数除以该高程 总的栅格数,得到密度( 表3 4 ) 。 浙江师范大学普通硕士学位论文 一一一,一 & 3 - 4 研究区地势高程分级及与居民点分布关系统计 - 一 t a b l e 3 - 4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e l e v a t i o na n dv i l l a g e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s t u d yr e g i o n 高程分级栅格数 面积比重( ) 居民点栅格数 面积比重( ) 密度 4 0 1 0 0 4 1 1 9 7 7 46 2 6 03 4 7 5 8 09 1 6 5 0 0 8 4 3 6 9 1 0 0 2 0 01 1 8 1 0 3 2 1 7 9 42 2 67 3 90 0 2 3 7 3 2 0 0 3 0 04 9 6 6 3 67 5 52 2 9 20 6 00 0 0 4 6 1 5 3 0 0 4 0 03 4 0 2 8 35 1 7 1 2 4 50 3 3 0 0 0 3 6 5 9 4 0 0 5 0 0 2 2 6 6 2 03 4 41 0 50 0 3 0 0 0 0 4 6 3 5 6 1 1 2 2 8 4 1 7 l00 0 , 6 0 0 7 0 0 5 6 9 5 80 8 7、00 0 7 0 0 8 0 0 2 7 6 0 80 4 2000 8 0 0 9 1 4 3 0 50 2 2000 9 0 0 1 0 6 06 1 1 40 0 9000 从表3 4 可以看出,研究区地势平均海拔较低,1 0 0 m 以下的栅格数为4 1 1 9 7 7 4 , 占总数的6 2 6 ,海拔1 0 0 - 2 0 0 m 之间的地区占1 7 9 4 ,亦即研究区海拔2 0 0 m 以 下的地区超过了8 0 ;2 t 】0 - 3 0 0 m 占7 5 5 :j 海拔越高,栅格数越少:海拔7 0 0 m 以 上的地区面积不到1 ,9 0 0 - 1 0 6 0 m 海拔的地区仅占0 2 2 。可见,研究区总的地 势较为低平,除了西北,东南少数山区地势较高,中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较好, 农业生产与生活较为适宜。 从居民点与高程钧叠加分析结果来看,研究区居民点海拔分布上限为 4 6 0 4 1 4 m 。说明4 6 0 4 1 4 m 以上,属于地势环境恶劣的无人居住区。9 1 6 5 的居 民地分布于海拔1 0 0 m 以下的地区,密度为0 0 8 4 。随着高程增加,居民点密度 急剧降低。1 0 0 2 0 0 m 之间的居民地为7 3 9 ,超过2 0 0 m 的居民地仅占0 9 6 。 说明居民地分布与高程的相关程度非常高 而且研究臣写大部分居民地在高程 方面条件比较适宜。:但是也应看到。在金东区地势条件本身比较优越的情况下, 仍有部分村庄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r 生活生产极其不方便,这些村庄应该考虑 予以适当调整。 住) ,一居民点与坡度。坡向关系的定量分析t 利用所建t i n ,并通过转换处理,可得到含坡度值、坡向信息的g r i i ) b 。 将坡度、坡向g r i d 分别与居民点g r i d 进行空问叠加,便可分别得到坡度、 坡向与居民点空间分布关系的统计( 衷3 5 ) 三、信息提取与分析 表j _ 5 研究区坡度分组覆与居民点分布关系统计 t a b l e 3 - 5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l o p ed e g r e ea n dv i l l q g e sd i s t n 自b u t i o ui ns t u d yr e g i o n 坡度分级栅格致 面积比重( ) 居民点栅格数面积比重( 呦密度 由表3 5 可看出,从地形坡度组成来说,适宜或较适宜于农业耕作和人类居 住的平缓地和缓坡地( 茎1 5 。) 占6 8 1 5 。其中坡度2 0 以下占到t 4 1 4 8 ,而7 0 以 下占到了5 9 ,说明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坡度条件较为理想,属于平缓地。从居民 地分布来看,o 2 0 的坡度,4 1 4 8 的地区分布y t o 2 9 0 , 4 的居民地,密度为最高, 其次为的2 7 0 ( 1 7 5 4 ) 地区分布了2 2 a 5 居民地,密度为0 0 7 3 7 4 4 。 。 可部分用于农业生产的斜坡地( 1 5 2 5 0 ) 占1 0 8 3 。其中1 5 2 0 0 ,2 0 2 5 0 大致分布较为平均。7 1 5 。与1 5 2 0 6 的地区居民地分布有较小的反常,后者坡度 高反而居民地分布密度较高。超过2 0 。的居民点仅占1 5 6 ,密度也小,不到0 0 1 。 而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的陡坡地( 筮5 0 ) 占2 1 。0 1 ,可见金东区只 有少数地区为陡坡地村庄在坡度上的分布上限为4 4 7 4 0 ,有0 6 2 的村庄分布 t 在陡坡地中,这些村庄在坡度条件上较为恶劣,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可能 发生,农业生产与生活瓠不便利,应该考虑搬迁。 因此,研究区坡度与居民点分布的关系,总体是地形坡度越大,居民点分布 密度越小。 同样方法进行坡向与居民点关系的统计分析( 表3 - 6 ) 。 浙江师范大学普通硕士学位论文 表3 6 坡向分级及与居民点关系统计 t a b l e 3 - 6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h r 咖s l o p ea s p e c ta n ds e t t l e m e n td i s t r i b u t i o nhs t u d y r e g i o n 从表可以看出,金东区坡向上的土地面积分布,主要特征在于,缓坡地较多, 占到了1 8 2 5 ,其次南坡( 1 1 9 7 ) 、东南坡( 1 1 9 5 ) 、西坡( 11 8 7 ) 、东坡 ( 1 1 8 3 ) 、西北坡( 1 1 7 8 ) 、东南坡( 1 1 2 l ) 大致平均分布,较少的是北 坡( 5 5 4 ) 和东北坡( 5 5 9 ) 。这主要原因是金东区的山区主要为东北西南 走向,因此东北坡和北坡比较少。 从居民地分布来看,分布密度最大的不是缓坡地,而是东北坡( 0 1 0 5 1 ) , 这主要是由于金东区两山夹- - # 1 的走廊式地形,以及其他气候因素影响,导致金 东区的风向主要为东北风。其次是缓坡地( 0 1 0 2 0 ) 和北坡( 0 0 8 8 5 ) 。其他坡向 上,居民地分布密度都大致接近( o 4 5 3 0 5 5 6 ) 。 可见,高程与坡度两个地形因素对村庄现状分布存在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将 较大程度的影响未来重组发展的可能 2 河流分布 金东区的经济生产方式主要以农业为主,耕地与苗木、水产养殖均为金东区 重要经济来源,而这些经济生产方式都需要水源。因此,水系与研究区村庄分布 关系非常密切。 研究区域河两分布相当密集,本文只选取规模较大的河流进行相关分析。 将河流分等级在? a e g i s 中进行多环缓冲区( m u l 卸l er i n gb u f f e r ) 分析,间 隔为1 0 0 m ,缓冲半径3 0 0 - - 1 5 0 0 m 。将缓冲区与村庄图斑进行叠加分析,计算落 入不同半径缓冲区的村庄面积并计算缓冲区村庄密度即落入缓冲区的村庄面积 除以缓冲区面积。 三、信息提取与分析 表3 - 7 干漉缓冲区与蓐八村庄面积 1 阻k 3 - 7t h e b u f f e r v 哩i o n o f m a 自a s u r e a m a n d t h e _ 礴o f v i l l a g e s t * m n g m t o h s b u f f e r n e 表卜s 支流缓冲区与豢 村庄面积 t i b 3 - 8t h eb u f f e rw o no f t r _ i b u t a r k # a n dt h e - 嘲o f v f l h g e sf a u l n g 血t on 3b u f f e r z o n e 将落入各缓冲区面积的村庄面积百分比与河流缓冲区占金东区总面积的百 分比求比值,得相关系数,将相关系数傲散点图并进行多项式回归。 浙江师范大学普通硕士学位论文 巅3 0 0 鬃2 5 0 罂 2 0 0 1 5 0 1 o o 0 5 0 o 0 0 - _q 一级河流相关系数 夕 二级河流相关系数 、 卅 - i i 一l - 1l 、 i卜 卜s ; 0 5 0 0 1 0 0 0 1 5 0 02 0 0 0 缓冲半径 田3 - 9 相关系数散点囝及多顷式回归 他”t l _ e c o r r e l s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p l o ta n dp o l y n o m i a lr e g r e s s i o n 由图3 - 9 可以看出,干流缓冲区半径在5 0 0 m 时,村庄相关系数出现极值, 说明干流影响最显著的半径为5 0 0 m ,河流较大时,与河流距离太近则居民点反 而较少分布。此后随着缓冲半径的增大,相关系数减小,村庄密度也减小。到 1 3 0 0 m 时相关性不显著。 支流缓冲区半径在4 0 0 m 时村庄相关系数最大,以后依次减小,且支流与村 庄相关系数的多项式拟合效果较好,说明随着与支流距离的增大,村庄面积较有 规律的减少,但是在1 3 0 0 m 时,相关性不显著,村庄密度也呈现不规则变化 村庄离河岸距离远近主要在于雨季河水的涨落情况,主干河流水量大,雨季 过水面积大,对两岸的居民点有较大的威胁,居民点分布也就较为远些。干流最 显著相关出现在5 0 0 m 半径,支流最显著相关出现在4 0 0 m 半径,其他支流的居 民点分布离河道则可能更近。河流对村庄分布的影响限制于1 3 0 0 m 以内。 3 路网 在多数情况下,人类选择便于出行的区域作为定居点,道路是影响居民点分 布格局的重要因子。大部分农村居民点都沿交通线布局,城市居民点基本分布在 平原丘陵地区有铁路出口和重要公路通过的乡镇,其人口与居民点密度都相对较 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到0 6 年为止,研究区内的行政区除澧浦镇坳塔村由 于地势较高未通公路之外,其余村庄均已有公路通达。到0 7 年,所有村庄均已通 公路。故在本文研究中,只选取等级较高的公路( 如图3 1 0 ) 进行缓冲区分析。 三、信息提取与分析 田3 - 1 0 选摹的较高等量的公蓐 f i g 3 - 1 0 t h ee x t r a c t e dh i g hl e v e lr o a d s 以选取的以上公路边线为基准,生成间隔为l o o m 从3 0 0 1 5 0 0 m 半径的多 环缓冲区。并计算落入不同半径缓冲区区域内的村庄图斑面积及其所占总村庄面 积的百分比。并将村庄所占面积百分比除以缓冲区面积所占金东区面积百分比, 得相关系数。将村庄面积除以缓冲区面积得到村庄密度。 浙江师范大学普通硕士学位论文 & 3 - 9 公路缓冲区与落八村庄面积 t a b 3 - 9t h er e a d b u f f e r n g 吣na n d t h ea r e ao f t h ev i l l a g e s f a l l i n g i n t o t h e b u f f e r z o n e 由表3 - 9 可以看出,村庄分布与公路关系非常密切,半以上的村庄分布在 距离选取的公路5 0 0 m 范围内。 其中3 0 0 m 缓冲区内村庄面积达到4 1 2 4 ,此时相关系数最大,达到2 2 5 。 随着缓冲半径的增大,相关系数减小,村庄密度也减小。 到1 0 0 0 m 以上时,呈现不规则分布,说明公路对村庄分布的影响大致在 1 0 0 0 m 范围以内。 4 # 与最近域镇的距离 , c + + 计算研究区5 0 6 个村庄距离最近的城镇,及其之间的距离。图3 1 4 为村 庄最邻近城镇分布。 三、信息提取与分析 田3 _ n 村庄曩邻近疆馈 h 3 - 1 1 t h ea e a t - m tt o w nf h m e v e r yv u l a 嚣 由图可见。研究区大部分村庄最邻近的城镇为行政上所属乡镇( 街道) 。岭 下镇、澧浦镇、源东乡部分村庄的最邻近城镇边缘与镇界线有一定程度的出入。 研究区村庄与最近城镇的距离从1 5 7 9 1 6 m 到9 6 2 4 6 8 m 不等,将村庄最邻近 城镇的距离分级制作直方图( 图3 - 1 2 ) 。 浙江师范太学普通硕士学位论文 圉3 - 1 2 ( a ) 1 0 0 0 m 为间隔村庄最邻近城镇距离直方图 ? 脚3 - 1 2 ( i ,t h e l 0 0 0 m i n t e r v a l s h i s t o g r a m o f t h e d i s t a n c e f r o m v i l l a g e t o i t s n e a r e s t t o w n 围3 - 1 2 ( b ) l 加瘫为痢嚆村庄最邻近碱镇距离直方国 _ 豫3 - 1 2 ( ”t h e1 0 0 mi n t e r v a l s h i s t o g r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