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人类无法躲避的“谎言”——对电影《罗生门》的生存论阐释.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人类无法躲避的“谎言”——对电影《罗生门》的生存论阐释.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人类无法躲避的“谎言”——对电影《罗生门》的生存论阐释.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人类无法躲避的“谎言”——对电影《罗生门》的生存论阐释.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人类无法躲避的“谎言”——对电影《罗生门》的生存论阐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日本电影罗生门,被誉为有史以来世界十大电影作品之一。自它诞生后的半个 多世纪以来,此作品一直受到观众的好评和鉴赏者的关注,尤其是这里的“罗生门问题 留给人们的神秘与困惑,即影片中各个人物对同一事件各自所作的极其不同的诠释,一 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很久以来也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 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在揭示日本当时的现实,它是对一定社会现实的历史性表现, “罗生门问题 是当时世俗之人的道德问题,反映的是特定历史中人的丑恶与自私。也 有人认为:它揭示的是整个人类本性的丑恶,反映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罪与罚,“罗生 门问题 是有关人性本质的问题,而且具有宗教性意味。当然,也有人感到这部影片是 在探究人性世界更深层次的存在,只是限于我们对人的根本存在方式的迷惑与无知,因 此暂时还无法作出进一步的深层阐释。 本文意图借鉴现代思想家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进一步思考,尤其是生存论现象学的思 想,在作品、作者和读者所构成的完整文学活动中,对罗生门所表现的文学现象做 进一步的阐释。意图在人类存在的生存方式的层面,在生存论存在论哲学的思路上,进 一步探讨反映在罗生门作品各个人物世界中,以及作者和读者世界中的生存现象。 具体而言,笔者将以人“在世界中生存”为逻辑起点,认识人类的感知、记忆、言说、 认识和审美的生存性特点,通过罗生门为我们打开的有限视角,揭示人类在生存中 的这五个方面对“真相 所发生的必然性遮蔽,以此证明“人类无法躲避的谎言”的必 然性,即阐释罗生门中被称为“谎言”的一些事实所发生的必然原因,最后使得我 们看到罗生门的特殊叙述结构的深层美学意义。 关键词:罗生门谎言人性生存生存论“在世界中生存”此在 去蔽海德格尔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y o m o n ,m e 丘l mo fh e i z e i n i n ,h a dm a d e 剐帅谢o nf o r 恤s h o r ts t 0 d ,o f j i e c h u a n g l o n g 喇i e nw 舔p r a i s e d 嬲。鹏o fb e s tf i l mw o r ko fw o r l d i nt h em f t h el a s t c 踟加g f 两mi t sb i r t l l ,也ew o r kw 舔r e g a r dh i g m ya l l a l o n gb ya p p r e c i a t e s a l s o ,t h e p r o b l e m r a s s y o m o n ,啪l e l ym ed i 日e r e n te x p l a n a l i o 璐丘。o m 觚y 锄l o t l l e rt 0m e s 锄ei i l c i d e n ti i li t ,i sa l la l o n gt l l ec c i i 仃a li s s u eo f 甜g 哪即峪衄dm y s t e 巧趾dp 眦圜et 0 p e o p l e s o m e o n ec o l l s i d e r l a t n 圯一p r o b l e m - i 己弱s y o i n o ni sa b o u tm o r a l i 劬w l l i c h e v e a l e dn 圮 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o fj 印肌o t h e r sc o n s i d e rt 1 1 a li ti so nh u m a i l se x i s t e n c ea n dn a n - e ,w h i c h s h o w e dh 唧觚- 咖su g l y a l s 0 ,s o m i c o i l s i d e rt h a t 也i s 、0 r ki s 加u tp r o b i n g h 啪趾sb e i i l gd e 印l y ,b u tc 锄n o tp r o v i d e 印p r 0 两a t es u i 乜i b l ee x p l 锄a t i o l l ,b e c a u s el i i i l i t e d i i lp u z z l eo fe ) 【i s t e n tm 锄e ro fh l m l a u 幽n d t h i sp a p e ri 1 1 t e n tt 0 璐ef o rr e f e r e :n c em ei d e 嬲f b mc o i n t 黜p o r a 巧t h i n k e ra :b o u t e x i s t e n c em a i :皿e ro fh 1 1 m 雒i l 【i n d ,e s p e c i a l l yp h e n o m e l l o l o g yn l o u g h to ne x i s t e 】e 锄d h 啪距s - b e 啦t 0b r i l l gt ol i 出a b o u th 啪a n s m t u r ef b o mn e 胁s y o m o nt 0 锄m y s i s e v e r yc l 姗l c t e r so fc o n s c i o u s 鹏s s 舶mm e 劬o fm o l l g h to fe x i s t e n t i a l i 锄a n dm o r yo f e x i s t e i l c es u b s i s t e n c e i i l 龇1 0 l e r 、o r d ,n l ep a p e r 、 ,i um a l b e i n 哥i 1 1 t h e - w o d d 嬲l o g i c a l 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p b em t 0 也ee x i s t e n t i a l 概t e r i s t i c0 fp e r c e p t i o n i 1 1 c l u d i n g 脒髓o s p e a k i i 玛越l dr e c o g i l i t i o n 。t h r o u 曲也e 、,i 跚a l 孤培l eo p e i l i i l gi ni t ,r e v e a l i i 培h l m 场n se x i s t t h o 蚶l tc o n c e a l l n e mt 0 饥曲f i i 伦l y 诵l lp r o v e 吐圮p o s s i b i l 时t :h a th u m 眦c 眦n o ta v o i dn 圮 k mo fl i e n 吣,、e 谢l ls e te y e s0 nt l l e a e s m e t i cs i 驴i f i c 锄c eo ft l 圮w o r k ss _ p e c i a l n a f 洲v em o d eo k 叼啊o r d s : r o s s y m o n l i e h 啪扯b e 啦 d 硒e i n c x i s t e n c e e x i s t c n t i a l i 锄 b e i n g i i l 越犯- w r o r l dh e i d e g g e r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z 班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勘 日 期:麴2 :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盥 电话: 邮编: 引言 日本电影罗生门,于一九五零年问世,被誉为有史以来世界十大电影作品之一。 导演黑泽明,剧本创作桥本忍,根据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改编而成。自它 诞生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得到西方电影界学术界的承认之后,此作品一直受 到观众的好评和鉴赏者的关注,尤其是这里的“罗生门问题 留给人们的神秘与困惑, 即影片中各个人物对同一事件各自所作的极其不同的解释,一直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的问题,很久以来也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 电影罗生门不只是一段好看的故事,也不只是一种具有特殊叙述结构和拍摄手 段的电影形式,其意义更在于它内含着的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思考,也就是说:“罗 生门问题 最终是有关于人类存在方式的根本性问题。小说作者、电影编剧和导演以其 “面向事情本身”的态度,叙述了这段引人深思的故事,它留给观众的是有关人类存在 方式的理性召唤,感发观众去进一步思考人类自身的本质性状况,进一步认识我们人类 自身的存在。笔者越来越感到这些才是罗生门长久的魅力之所在。 有关人类存在方式的问题是人类一切学问的最终指向。世界的一切毕竟是与人类发 生了关系的一切,对世界的探索与创造永远逃脱不掉人类的“主观”与世界的“客观 永远扭结于一起的深邃关系,人类最终能够探索和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还是取决 于人类本身的存在方式。只有明白了人类本身到底是什么,方可能明白关涉着人类的世 乔会是什么。而人类自身,才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神秘的“世界 之所在。 认识人类的存在方式即是“认识你自己 。 “认识你自己,这句珍藏在古希腊的智慧神庙中的箴言,在人类的思想史上越来越 显示出它的召唤力。“认识你自己”也是艺术家永恒的使命,在文学艺术中,“人是什么” 一直是艺术家竭力思索的主题。人最不易看清的莫过于自己,正如罗生门中的“樵 夫,本也是老实厚道的淳朴之人,但却在自己已前后两次说谎的情形下,还是纯真地 对其他三个人的“说谎 表示极大的不理解和愤慨。本来,眼睛是看不见睫毛的,更别 说能看清眼睛本身。人类也是这样,最难的是“认识你自己 。 人类的存在,终归是层层遮蔽着的存在,它无时不被人类自己的身影所遮蔽,被观 照者自己的意识所限制,也因此,人类的反思才是如此可贵,不断反思的理性是人类文 明的真正标志。而难能可贵的是:电影罗生门以它展示生活的独特方式,为我们打 开了这样一扇理性之门,给我们一次反观人类自身的机会,再一次启迪我们“认识你自 己刀。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问题的理论前提 ( 一)搿罗生门问题 中的问题 在“认识你自己”的思之路上,罗生门以其特殊的审美语言到底向我们的理性 提出了怎样的问题,还需我们首先从罗生门所叙述的故事说起。 那是人类遭遇各种天灾人祸的艰难岁月,在一个阴风苦雨的日子里,避雨在破败的 “罗生门”之下的三个普通的在世之人:一个和尚,一个樵夫,一个打杂工,他们在此 言说着各自对人类这种动物的“存在方式 的切身体会和疑问。 他们三人在此正谈论的话题是刚刚发生过的一宗案子,涉及者有四人:一个是出入 于莽林中的江洋大盗,一个是路过这个莽林的日本武士,还有她年轻的妻子,以及一个 在莽林中砍柴路过的樵夫。此时,那个武士已在莽林深处被杀而身亡,武士的妻子也在 莽林中被大盗所强暴。在人的意识中,这已充分证明了人类处于困境中的丑陋、自私、 残酷以及相残中的可怕,但令这三人觉得更可怕的是:遭遇此事的四个在场之人在纠察 署里供述“事实真相”时,则“真实 地供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强暴与杀人的整个过程。 作为直接参与这一过程的直接嫌疑人大盗和武士夫妇,他们的供词( 武士的供词是 通过巫师来口述的) 在当时也处于案发现场中的旁观者“樵夫 看来,都是谎言,他一 直在强调:“他们都在说谎 。但是,这三个直接参与者在其“谎言的陈述中,感情却 又是如此地真挚自然,仿佛就是刚刚发生的事实,没有一丝故意造作的犹豫,其所述“真 相”也没有一点人为加工的痕迹,也毫无可以质疑和击破的地方。 可是,一宗案子怎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过程与结果! 武士到底是怎么死的? 武士妻 子被强暴的前后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这四个在场之人当时到底都做了什么? 这些令人 费解的“离奇古怪 ,使“樵夫与“和尚 一直地感到迷惘而且是恐惧( 我想对于审 判官也是) ,他们一起觉察到了人性是如此莫测,如此可怕。 于是“和尚”慨叹道:人生无常,地震、风暴、海啸、灾年、强盗、兵荒时时威胁 着人类的生存,人类如虫豸般被天灾人祸所灭杀,惨死无数;但是,比这更可怕的还是 世道人心的叵测,它是来自人类本身的陷阱。世俗中的每个人不只自私自利,而且一律 地在“说谎 ,甚至死去的人也不例外( 指武士) 。人之心是如此地不可相信,可见人生 存于世将是怎样地无常和艰难! 人世简直就是地狱,可怕得令人难以置信。于是“打杂 工 补充道:“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人做的事本来就是不可琢磨的 ,“人就是不说实话 的动物,做着许多对自己也不能坦白的事 。他早就看透了“世界压根就是地狱”。 总之,他们最终的体会都是:与天灾人祸一样,人本身是更可怕的东西,他自私自 利而且难以琢磨,因此人类更是应该防范的灾难之源。 2 塞j 垣莲盍堂亟堂僮诠塞 令人深思的还有:武士夫妇和大盗各自所“编织”的谎言,却又不是简单地推卸杀 人的责任,以便逃脱法网,保全自身性命。因为他们各自都承认杀死武士的是他们自己。 大盗说:武士是他绑起来的,女子是他强暴的,武士也是他杀害的;武士的妻子说:武 士的死很可能是她在昏迷前拿刀所为;武士说:不是强盗也不是妻子而是他自己的自杀。 那么,这里的“自私自利”到底是什么呢? 除此之外:恰恰就是这个纯真地指责那三个直接在场之人“都是说谎 的“樵夫 , 却前后说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所见所闻,也正是他一直在“真诚 地迷惘中反复地自言 自语:真是“离奇古怪,“都是说谎 ,“不懂,简直不懂”,“真是不明白 ,“这样 离奇古怪的事” 那么,这又是因为什么? 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在揭示日本当时的社会现实,它是对一定社会历史现实的揭 露,“罗生门问题 是当时世俗之人的道德问题,反映的是特定历史现实中人的丑恶与 自私。也有人认为:它揭示的是“整个人类本性 的丑恶,表现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罪 与罚,“罗生门问题”更是具有宗教性意味的关于人类需要拯救的问题。当然,也有人 感到这是一部探究人性世界之深层真实的影片,只是限于我们对人类存在方式的无知与 迷惑,因此暂时还无法作出进一步的深层阐释。 因此,只有借鉴人类理性在“认识你自己”的思之路上所展开的新视野和所收获的 新思想,只有展开对深层的人性真实的进一步追问,才有可能对诸多的“罗生门问题” 给予进一步的阐释。 总之,对我们的理性来说,这决不是一个个别的简单的是不是说谎的问题,也不该 只是停留于道德领域内的指责、阶级立场层面的讽刺、或者是宗教范围内的神秘。甚至 是只停留于“人是可怕的”的主观情绪之中,只一个“人类是可怕的动物 而就此了结, 哪怕是一相情愿地自我安慰“世界到底还是可以有真理和善良的吧! 如此的态度, 都会错失这部作品最可宝贵的深层内含。 我们在这里需要追问的是:人性真的具有现成不变的或善或恶的本质吗? 我们所指 责的和所讽刺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所谓的客观真相是什么? 人或事物的“真实 、“真 相 、或“真理是怎么得来的? 人类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或思维这些意识活 动走向这种“真 的? 他们到底在哪种层面上说谎? 是“如何”在说谎?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有关“认识你自己”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当今思想界极其关注 的问题,尤其是致力于“回到事情本身 、以研究本质确定本质为宗旨的现象学和研究 人的本质和确定人的本质为宗旨的生存论哲学所思考的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所指引的 方向,正是今天我们在此最不应该躲避的思维指向。因此,让我们在“罗生门问题”的 召唤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限性的思索是值得的。 本文意图借鉴一些思想家对人的存在方式所进行过的认真思索,尤其是生存论存在 论的现象学思想,在由作品、作者和读者所构成的完整文学世界中,来阐释罗生门 塞j 蔓垣莲盍堂亟堂焦诠室 所蕴涵的人性真实。对作品中的每个角色将从生存论存在论的思路上展开具体的分析, 具体探讨反映在罗生门中各个人物世界,以及反映在作者和读者世界中的有关人类 生存方式的思想。也就是说,以人“在世界中生存”为逻辑起点,认识人类的感知、记 忆、言说、认识和审美的一些生存性特点,通过罗生门为我们打开的有限视角,揭 示人类在生存中的这五个方面对“真相”所发生的必然性遮蔽,以此证明这些谎言均为 不可指责了事的“人类无法躲避的谎言。即:阐释罗生门中被称为“谎言的一 些事实所发生的必然原因,最后使得我们进一步看到罗生门的特殊性叙述结构的深 层美学意义。 ( 二)搿在世界中生存弦的含义 思维的逻辑起点决定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入思的思想前提将决定具体的思维指向 和思维内容。在本文中,笔者是以怎样的理论前提切入对前文所提到的诸多罗生门问题 的思索之中,是在什么样的逻辑起点上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与论述的? 这些是在此需 要作以简要阐释的内容。 第一,人无先在不变的现成性本质 按照我们惯常的思路:每一事物之所以不同于其它事物,是因为这一事物具有它不 同于其它事物的现成“本质之所在。事物的本质是先在不变的存在者,是隐藏在现象 背后支撑各种复杂现象的现成性原因,是去除了偶然性之后的一种不可改变的必然性。 正因为事物有其先有性和给定性的本质,因此事物才会给予我们把捉它的机会,于是我 们才得以去认识事物。正是在此前提下,我们曾坚信:无论事物怎样变化,最终的本质 是实有而不变的,也包括:人的本质是实有的,客观的真理也会是常在而不变的。 但是,在为事物寻求本质的不断探索中,在对人之本质的深思中,人们似乎越来越 把捉不到那个实有的本质了,越来越发现我们曾经的关于“本质的内涵是何等虚妄而 不可轻信。本质是先有的“实在 吗? 事物具有现成不变的本质吗? 在人的这种存在方 式中具有客观不变的东西吗? 哪里具有不变的“客观实在”? 科学与哲学在它的进一步探讨中,从格式塔理论到结构主义再到现象学的发展,从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导言) 到庞蒂的行为的结构( 导论) 再到海德格尔的存在 与时间( 第三章) ,他们均对关于本质的“实在论”进行了明确的否定。理性越来越发 现:如果我们能“回到事情本身”,所谓的“实体性 实际还是未加讨论的东西,曾经 的“本质”原来是形而上学思维意识的主观性产物。事物本来是关系中的现象,本质也 只能是现象本身,事物根本没有什么现成的隐藏于现象背后的、先在的、实有的本质之 所在。因此所谓的本质就是现象本身,是处于不同的具体关系中的事与事,物与物,因 素与因素等存在性的共同效应。即“关系”先于“本质 ,“现象”先于“本质”。 因为在感性中曾经把人作为了一种现成的而非此在式的存在者,因为受制于一贯的 形而上学思维,在漫长的求索中,人类一直在寻找着各种人类现象背后的人类“本质”。 4 塞j ! ! 亘蒸盍堂亟堂僮迨室 从孟子的“性善论”到荀子的“性恶论”;从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到叔本 华的“人是作为意志表象的世界”;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到“人是万物的灵长 ,等等。 后来,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此他看到了“关系的重要性。恩斯 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也明言: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 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 p 8 7 ) 。在此,他们首先突破了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 肯定了人并非是一种具有先定的现成性本质的存在者,人的本质在他具体的劳作关系之 中。 当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文学、以至于神学的发展给思想家以新的目光和视野的 时候,当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逐渐暴露出它们的狭隘和偏颇的时候,人们越来越 发现这种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性,现象本质、主观客观这样二元的实体性思维不论抽 象和“辨证 得多么圆满也无法解释切己的人之为人的生存现象,无法切入人之“此在 的存在学深度。 人并无永远在场的实体性本质,也就是说,它并非是先有个已经或善或恶之本质, 然后才生成了这个叫做“人”的现成存在者,也并非是先有了一个叫做“人”的现成存 在者,然后是这个存在者“主观 地活动在一个叫做“客观世界”的现成存在之中。人 无非就是各种具体关系本身,在无边的具体关系中不断地生成和毁灭。是先在的关系决 定了人所暂时抽象出的本质。人与“客观世界”是一同生成的关系物,人不过是以人的 存在方式反映万物之关系、展开万物之关系的统一体,它实际永远是“消散在世界之中” 的不定的“此,在具体生存关系中它永远不会是现成地存在的实体,而是具有“此在” 式存在方式的存在者。因此,对人的一切分析都要把它放在具体的动态关系之中。 在( 存在与时间的第四十三节中海德格尔已经明言:我们“不能由实在和实体 性来理解具有此在的存在方式的存在者。在结构主义中皮亚杰也早已指出:“真正 重要的事情是在这些成分之间的那些关系 。 第二,此在的本质根基于它的“生存 无论如何,人之存在的源初性事实是它的“生存 。“人的实质是生存”,“此在实际 生存着 ,“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此在的本质根基于它的生存 ( 存在与时 间p 5 2 、p 1 4 4 ) 这是生存论现象学的思想核心,也是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哲学 的核心。雅斯贝斯在生存哲学的开篇中也说过:生存哲学就是“从本原上去观察现 实”。 这里的“生存 ,并非指人如一般动物那样的无区别性的、无个别性的生物性活动, 也不是流俗常用的指人实体性地、主观性地在一个同样现成的世界里的自我谋生,而是 指先于人的主观性、先于人的意识而早已存在的具有本源意义的生存现象,是指那个规 定了人怎样谋生、规定人的主观意识的具有现象学意义的生存。 首先,人的生存并非是人作为现成性的存在者在现成性的世界中的活动,人的存在 方式是此在式的存在方式,是处于变动不拘的具体生存关系中的“此在 。在这种含义 苤羔匕! ! 巫蒸盍堂亟堂焦诠室 上,是人的具体生存关系成就着人的“此在”,成就着人的一切生存现象。进一步说, 没有现成的自我和他者,人在生存关系中存在,在生存关系中成就其自身的现象性“本 质”。人作为此在本是被抛于各种生存关系中的不断生成物,没有具体的生存关系就没 有真实的存在者,没有具体的生存关系,就没有存在者的本质。具体的生存关系先 于抽象的存在者。 因此,人并无先天现成的善与恶,世间也并无不变的善与恶。一个人称之为善的东 西,也许正是另一个人称之为恶的东西。从根源上看,何谓善何谓恶? 其本身就形成于 人与事物的具体生存关系之中。所谓的善恶它实际反映的是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之间特 定的生存关系,因为人与事物所形成的具体生存关系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事物相对于不 同的认识主体,也会形成不同的善恶结论。不同的哲学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善恶观念, 亚里士多德的善不同于苏格拉底的善,孔孟的善也不同于老庄的善,东方哲学中的善也 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善。人作为此在式的存在者,善恶本是生存之中人对认识对象与自 我生存之间的利害关系的个别性价值判断,是根源于各自的不同生存状况、生存感受之 后而确定的东西。 因此,对于罗生门所叙述的各色人物,不论是其中的谁,我们不该只满足于与 评价者的自我主观价值取向一致的评价,也不该满足于那些以立场性和伦理性的善与恶 或宗教性的罪与德来作为最后规定的主观性评价。要紧的是:分析出每个角色作为生存 着的“此在”在“罗生门事件”中所处的具体生存关系,因为,这是他们言说的真正起 源,是他们“说谎的具体原因;同时,还要分析作者、编剧、导演以及我们自己作为 评价者与“罗生门事件”所形成的具体生存关系,认清他们为何能够如此创作以及我们 为何常常留于如此评价的关键性原因。 其次,生存需要言说。正如罗生门之中的所有人物,都是在言说中展示着他们 的存在的。同样,作为生存个体的言说者,也并非是一个现成存在的言说者,他同样是 与所接触的具体事物处于具体的“此在式的生存关系中,即:言说者对所言说事件的 言说同样是处在一定的生存关系中的言说。 每个“此在 式的言说者都是独一无二的被个别化的生命,此在是永远不会与他者 重复甚至永远也不会与自身重复的此时此地的特定的“此 ,是特定时空中的具有特定 运动轨迹的存在者,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世间也没有两个具体生存关 系完全相同的“此在”之人。在实际的生存中,即使是同一个事件,与不同的言说者即 不同的“此 所形成的生存关系也不会是相同的:反向来说,对于不同的“此 在之人, 他们与所言说的事件是不会形成所谓的“同一关系的,也就是说:对于生存中的不同 的此在来说,是不会存在有言说着“确定 的“同一个 事件这回事的。因此,在具体 的生存关系中,有关罗生门的各色之人所言说的会是同一个确定的事件吗? 在罗生门这里,不论是大盗、武士、武士的妻子,还是樵夫、和尚和打杂工, 他们作为这宗案子的言说者,其各自的言说都是因这桩案子而起的,即他们都是以这一 具体事件为由头而展开了各自的言说。同样,观众也因电影的媒介,同他们一样因这一 6 塞j 量垣蒸盍堂亟堂僮迨窒 事件而成为了与他们一样的言说者。但是,不论是他们的言说,还是我们的言说,虽然 都因“同一事件”而起,对于每一个言说者的言说,表面看起来是一现成的言说者言说 着另外的一个现成的同一事物,但实际上隐而不露的却是每个言说者和他所言说的对象 之间那独一无二的具体而个别化的生存关系。 应该看到:每一个言说者本人与这一共在事件的具体生存关系是各自不同的。因此, 作为各自的言说者,虽然表面来说都是在言说着“同一事件 ,但各自却是在各自的不 同的生存关系中的言说。 总之,是言说中的生存关系决定了言说者的具体言说的内涵:包括言说者的心态、 事实的选择、言说内容的含义以及对他者言说内容的评价,等等。世上的诸多思想 诸多学说也莫不如此。 第三,“在世界中生存刀决定了人的意识与言说 这里的“生存既然不是指外显于知觉中的人的“实存 性活动,不是指人有意识 有意愿的“谋生”活动,不是指对象性思维方式中的现成性的东西,那么,人类的源初 性的“生存具体是怎样的昵? 皮亚杰是二十世纪一位兼通数学、逻辑、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 史和哲学的思想家,他以确凿的科学依据来研究人类的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在他严谨的 科学视野中,“生存”是认识发生的前提,因此也自然是人言说行为发生的前提,是作 为人类的源初性事实被给予的。那么这里的“生存 概念指的是什么? 在他的发生认 识论原理和结构主义中被设为前提的生存概念是什么呢? “生存 是指生命在它的生存环境中,在与它所遭遇的周围事物的对立中,源初 性地( 不必有意识地) 与环境交流、调节,“同化”或“顺应”,以求生命体在物质和能 量中的平衡,进而把环境统一于自身,形成具有新陈代谢能力的统一的生命结构。人的 生存是它与它所遭遇的环境所共同形成的具体生存关系的整体,这个“整体 是具有生 命的源始统一性的整体,它不是某种在意识中事后追加的集合物,而是源始地产生生命 的组织结构。它先于人的主观客观的意识活动,先于人的感知和思维,是那个源始地 起着生命的统一作用的“源始统一的此在机制 。这个作为源始统一的“整体 大于各 种抽象关系的代数总和,它具有结构的生成意义,是具有人的一切内在的可能性的关系 系统。 简单的说:在世界之中,每个生命个体的存在,都与它所遭遇的周围事物处在时空 的对立之中。不同存在者的相遇,即是一个存在者得到了与之对立的另一个存在者的刺 激。相遇之中,不同的存在者便产生了异质性的反差和反差中的不平衡反应,于是处于 不平衡状态中的存在者必然要产生相应的、结构中的交流和调节,或“同化 或“顺应, 以求事物存在中最终的平衡统一。那些在对立的不平衡状态中,能够以自身的力量调节 这种不平衡关系,适应了对立存在者的存在,在没有破坏原有的生命统一性的前提下, 从而又一次达成物质和能量的内在平衡和统一的存在者,即是能够存在下去的存在者。 7 盔j 匕垣堇盍堂亟堂焦诠塞 否则,生命便将不复存在。生命,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自我调整的运动中前行的产物,只 有具备这种把自我与现实环境统一起来的平衡能力,能够如此完成生命的新陈代谢的存 在者,才是生命的存在。 无一例外,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生存的,在时时把自我与自我所遭遇的周围环境进行 个别化的统一中生存下来的;无一例外,罗生门中的各色人物也是这样生存下来的。 当然,这种源初性的生存,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存只是如其他生物一样仅是形体上的生 物性保存,只是屈从性地无世界地以肉体适应物质环境。人毕竟是与一般动物不同的 具有意识状态的存在者,它包含有“理念 、“灵魂 或“自我”、“自由 、“生命意志 这种现象,尤其是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哲学所涉及的“能在”的生存现象。统一性, 是生命的本性。如果生命没有了对所遭逢的事物的统一能力,生命的个体与环境就会 断裂,过去与现在就会断裂,生命便不再继续。以上哲学家所谓的“理念、“灵魂 、 “生命意志”、“生命的冲动、和“自我”等表征的正是人类生命的这种特殊的统一能 力。人是不只靠肉体来完成生命的统一性的,人之所以是一种“具有可能性的动物 , 是因为他能够在宗教信仰、科学认识、审美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活动中以人特有的意 识活动完成生命的统一性。 正如帕斯卡尔所表示的那样:作为肉体的物质性存在,人不过是宇宙的一个点, 有限的我们被无边的宇宙所包围,时刻将失去他那有如苇草一样的生命;但是,作为意 识的存在,精神的存在,思维的存在,我们却可以拥有宇宙,统一宇宙。这就是人的特 殊的源始统一性,是人的生命的“可能性所在。人就是依靠这种意识中的统一性,在 这种可能性中进行着人之“能在 的生存。 哲学史上,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不同凡响之处即是他的存在论层次上的生存论思想, 他以现象学的认识方法把对人的研究真正切入到超越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现象学深度, 引发我们对人之为人的本质以真正切己的方式加以把握。为此,他对人的生存、对人的 一切生命活动进行思索的基点是人之此在的“能在”,即:“在世界之中存在。他强调: 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规定着此在的生存本性,“在世界中存在”是人之此在的生成机 制( 参考路标:论根据的本质) 。 前面我们说“生存规定着此在”。那么,规定“生存”本质的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 他的存在学意义上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而这个“在世界中存在 表征的正是上文我 们所提示的人之此在的源始统一机制。 此在永在超越式的统一性之中。那么,此在向着哪里超越? 因何而统一? 即“此在 何所往 ? 这超越的目的、方向以及动力不是存在者个人的一种主观性意愿,或者是存 在者个人主体性的选择,而是先于存在者个人意愿和主体性的、先验地决定了存在者个 人意愿和主体性的此在之“世界”。他说:“我们把此在本身进行超越的何所往称为世界, 现在并且把超越规定为在世界中存在 ( 路标p 1 6 1 ) 。是此在的“在世界之中存在 决定着此在的本质结构( ( 路标 p 1 8 3 ) 。总之,此在是因为“在世界中存在”而得到基 本建构而成其本质的。 2 盘j 匕! ! 巫莲盍堂亟堂僮迨室 最应注意的是:这里的“世界,并不表示通俗意义上的一切现成存在者的总体之 和,不表示显露于感知中的现成的存在者。在论根据的本质一文中,海德格尔对于 存在学上所把握的“世界 概念以及“在世界之中存在 ,进行了进一步透彻的解释。 他说:“世界也就意味着某种不同于直接现成存在者之全体的东西了 ( p 1 6 3 ) 。简而 言之,世界不是外在于此在的所有的现成存在者的名称,而是先行于现成存在者的、处 于存在者的生存状态上具有“源始的和本质性含义的”的“先验的世界现象”( 同上 p 1 “) 。“在存在者状态上和存在论上,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的共同现成的存 在都完全不同于在世( 在世界中) 现象 ( 存在与时间p 2 4 7 ) 。 当人类之思去进一步思辩存在和人类本身的时候,“世界”之思也随之升华和深化 了。在存在学这里,世界是指决定了人之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具有决定性的“源初构 造者”,是生成人之此在的一切内在可能性的具有“先验 内涵的概念,是具有现象学 含义和具有存在论思想的“世界现象 ( 路标p 1 6 4 ) 。它关联于人之此在,是先行于 物理或心理意义上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在人之此在这里是生成人的物理世界和心理 世界的那个现象性结构。因此,作为现象学的“世界,它是先行于人之“本质的( ( 路 标) p 1 6 6 ) 。 海德格尔之所以专门强调“在世界中 ,是因为“在世界中存在 就是此在生存的 内在的本质结构;而且,它表明人并非是在同一个现成的世界面前,哪怕是在同一个现 成的事物面前存在,即使形式上的同一个体也并非始终是在同一个世界中生存。世界, 是在每个生命这里,以各自的指引关联或因缘整体而永不停息地展开着而形成的个别化 统一结构。人是永不现成的“此”,永远被抛在不同的世界之“此中,这样才会有生 命的“此 之在。因此他说过:“此在生存着就是它的世界。( 存在与时间第六十九 节c 小节) ”,“此在由它的世界而来为自身给出意谓”( 路标p 1 8 3 ) 。由此, “此在”、“生存”、“统一性”与“世界 就源始地共属一体了,其本质结构即是:“在 世界中存在 。 此在的这种自己生存于自己的世界中,这种必然的无可选择的以各种形态生存 于不同于他者的世界之结构中的生存现象,即是笔者认为的人“在世界中生存 的主要 内涵。“在世界之中生存”是人之此在所具有的本质性。 在此还要说明的是,海德格尔还一直在强调:“生存等于说能在”。生命为“能在 而存在下去的过程,这就是人的生存。在“烦忙 的生存活动中,生命为了它的“能在”, 时刻发挥着自身的统一能力,不断地与世界进行新陈代谢的统一。 那么,能在是什么? 他说:“能在”是人的可能之在,“此在的存在如何可能,它 就如何存在”,“此在是委托给他自身的可能之在( 存在与时间p 1 7 6 ) ”,是它规定着 “此在为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 。能在即是“在世界中存在 ,它是人的有意识常常无法 意识到的“可能之在 ,是具有必然性的蔽而不露的可能性,它是一切生命现象的根据 性所在。 总之,此在并非真的为着一个自我意愿或外在于能在的原则而生存,它是这样地 9 苤j 匕垣莲态堂亟堂僮诠塞 一一一 一 生存:它“为了它本身的能在之故生存”,“为存在本身而存在。 到此,“能在 和“此在 一样,已不能把它完全地说明为这个或那个已经被把握 了的某种存在者,不能再完全通过某个现成的他者或通过对其它存在者的概念来间接把 捉其本真含义,我们不可以用“它是( 其他现成的) 什么这样的规定现成性事物的语 法和思路来理解这个非现成的本原性事物。在这里,我们只有“面向事情本身”,“就其 自身显现自身”,需要“素朴地让人来看”的“原初的直观”,因此需要现象学性质的“描 述”、“倾听 、“展示”,因此后文笔者将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具体分析,完成这种有限的 “描述”、“倾听”和“展示 。 总之,“在世界中生存是人的生存关系的本质显现;“在世界中生存”,表明此在 是在他自己领会的世界中尽其所能地完成它我属性的生存。也就是说,此在是在他们自 身中,在各自的世界中,为它的自身之缘故而生存,此在是没有为了那个外在于他们各 自世界,外在于他们各自的生存,即外于此在世界的一个“真相 而存在的生存机制的。 因此,我们要看到:涉及于罗生门中的各色人物都是“在世界中生存 的此在 之人,不论是直接参与那个案件的三个人:大盗、武士和武士妻子;言说这个案件的三 个人:樵夫、和尚和打杂工;还是身居故事之外的:作者、导演和观众。是“在世界中 生存决定了这些言说者的各自言说内容的。 因此,“在世界中生存 ,是笔者分析与论述罗生门的逻辑起点或前提预设。 l o 二、大盗与武士夫妇的“在世界中生存刀 罗生门作为一部叙事性作品,它的叙述结构是相当清晰而严整的。首先,在总 叙述者这里,作品中有限的几个人物全部都是参与本故事叙述的叙述者。其次,这些叙 述者的叙述又是典型的分层叙述。具体说,总叙述者作为第一层叙述者,他叙述的是关 于樵夫、和尚和打杂工的言说;以上三者再作为第二层叙述者,他们叙述的是大盗和武 士夫妇的言说;而这三者再作为第三层叙述者,他们则是以这宗发生在竹林中的杀人强 奸事件为核心,叙述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故事。此作品就是这样进行简洁而严整的多 层叙述的。 作品的简洁和严整还在于:罗生门中的每个人物在人类的社会的生存中都是具 有代表性的角色。对他们其中任何一个角色的生存论的分析都具有典型的意义。 无疑,观众首先关注的还是这宗案子,到底谁是案件中的真正杀人凶手? 也就说, 作品中的重要角色还是大盗和武士夫妇三人,那么,就让我们从分析与这宗案子关系最 密切的这层叙述者开始,顺应作品的层次结构按叙述者的三个层次分别展开我们的分 析,逐层理解人类无法躲避的“谎言”所发生的原因。 在本章中,笔者将以人“在世界中生存”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性感知为中心, 着力展开对大盗和武士夫妇这三人的具体分析,按着三人的出场顺序,以其中之一为代 表分别从人的生存性感知的指向( 感知的选择性) 、生存性感知的先在领会( 感知的理 解性) 以及生存性感知的范围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此阐释“人类存在无法躲避的谎 言的必然性。 ( 一)人的生存性感知 在罗生门这里,大盗、武士及武士妻子这三个人的言说,他们对现场杀人真相 的陈述,毫无疑问根源于他们对这一事件的具体感知。这一事件的全过程到底是怎样 的? 只有现场中的他们的实际的感知最清楚。那么,他们到底能感知到什么? 对此会感 知到多少内容? 他们真的能够感知到相同的内容吗? 或相同或不同到什么程度? 对于人的感知,我们一向以为:事物是什么样子人就自然会感知到什么样子,事物 如其所是地置于我们的身外,只要人有感知的能力,对事物的感知结果不会有什么差别。 可是,事实却越来越提醒我们,人是复杂的,人的感知也一样是充满奥秘的。在思想史 上,当人们进一步去追索事物的本质时,在理性发现人本身的重要作用和局限性时,不 得不承认:原来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极其有限的,人们在此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问, 科学以至于哲学不得不对之进行进一步的专题性研究。从贝克莱的主观感知到马赫的 感觉的分析,从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再到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期间不知 l l 苤j 蔓垣莲盍堂亟堂僮诠室 有多少人在潜心地研究和思索,但人的感知仍然是与人一样复杂而见不到谜底的奥秘。 在探索中,尤其是在现象学的目光中已经发现:在人的世界里,是不存在“事物是什么 样子就自然感知为什么样子 这样的逻辑的;“事物如其所是地置于我们的身外,只要 人有感知的能力,对事物的感知结果不会有什么差别 也不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在此,笔者从生存论的角度对人类的感知特点做以下简要的反思: 第一,生存意味着感知,感知是生存的体现。 对周遭事物的感知是生存的第需要,人的一切活动都起始与人对事物的感知,死 亡的标志即是人失去了感知。人在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对事物的感知,自然无法发生 与环境的交流和调节,就谈不上生存着的同化或顺应,生命活动就将无法继续。 第二,生存关系决定了人感知事物时的指向和范围。 从生存论的角度,“此在是通过生存来规定自身的 。同样,此在是通过生存来规定 人的感知的。感知( 非有意识反省中的感知) 的真正目的正是生存,感知到底是生命在 与周围事物相遇之时的一种神秘的交流和调节,是生存性的无意识反应。事物在人这里 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事物对人的感官能构成某种刺激,而事物对人之所以能够构成刺激, 是因为事物在特定的人这里已经构成了广义的生存关系。人的感知的指向和范围均是与 之构成生存关系的指向和范围。 是因为被感知的那个事物与人的生命发生了生存关系,生命才发生了对事物的感知 需要,当然这种生存关系还是在各自的“在世界中生存 的关系。如果不具备这种“在 世界中生存”的关系,不论客观事物在物理距离上与人是多么的切近,它也会熟视无睹 置若罔闻,不会映现在人的世界中。在日常生活中,正是因为近在咫尺的事物没有在我 们的“世界”中照面,所以我们才会忽略周围的许多具体事物。莫里斯梅洛一庞蒂在 知觉现象学中一贯的思想即是:“感知赋予( 事物) 性质以一种生命意义 ,“感知 始终在参照身体”。庞蒂还强调:“问题在于理解在景象和各个部分之间,或在景象和作 为具体化主体的我之间形成的特殊关系,被感知物体就是通过这些关系把整个景象集中 于自身,或成为一部分生活的表象。感知就是与世界的这种生命联系,而世界则把感知 当作我们的生活的熟悉场所呈现给我们 ( p 8 卜8 2 ) 。 第三,“在世界中生存 决定了每个此在的具体感知内容。 我们总以为我们所感知的景象是置于我们身体之外的场所中客观发生的事物,却不 知我们所感知的景象或表象恰恰根源于我们自己与之所发生的生命联系,而且是在“自 己”的世界之中所发生的生存关系。人是不同的生存关系中的不同“此 在世界,这种 生存于自己的世界中的特性决定了人对事物具体感知内容的不同。 以上三点概括的便是感知的生存性特点。 总之,人的感知并非是对置于一个现成的我之外的一个现成事物的纯“客观 的感 知,更确切的说:感知是一次性的生成和建构,是此在在不断展开的自我世界中的具体 的生存关系中的生命之效应。感知是具体关系中的效应,并非是对实体的复写。同时, 1 2 盔j t 短莲太堂亟堂僮诠窒 感知中的生成与建构的决定因素不只是外界事物,还有感知的主体一心灵:“凡是不 潜在于它自身的东西,即是对它不存在的东西。”( 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p 1 8 3 ) 人“在世界中生存,确定了感知的生存特性,确定了生存性感知的注意指向、注 意范围和感知内容。在周围诸多事物中,人的感知会遭遇什么,会把感知注意用于何方? 接受到了来自于事物的怎样的刺激? 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